資源簡介 廈門大學附屬斜技中學2023-2024學年下學期期末考試八年級語文試卷姓名:班級:座號:【注意事項】1.全卷分三個部分,共20題:2.答案一律寫在答題卡上。一、積累與運用(24分)1.根據語境,補寫出古詩文名句。(10分)古詩文中有一幅幅草木明凈的“無聲畫”。蘆葦搖曳,先民低唱“①,白露為霜”(《<詩經>二首》);佛門凈地,常建吟誦“②,禪房花木深”(《題破山寺后禪院》);桃源忽遇,漁人驚異“芳草鮮美,③”(陶淵明《桃花源記》);一別萬里,李白感慨“此地一為別,④”(《送友人》)。古詩文中也有一首首百轉千回的“有聲曲”。小潭清越,悅耳賞心“⑤,⑥(柳宗元《小石潭記》);入仕無門,愿得引薦“⑦,端居恥圣明”(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古詩文中還有一曲曲蕩氣回腸的“正氣歌”。蘇軾命途多舛,依然不改初心“⑧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杜甫推己及人,為天下蒼生請愿“⑨⑩0”(《茅屋為秋風所破歌》)。2.閱讀下面的語段,按要求作答。(8分)我們頭頂的星空既xuàn(①)麗又神秘。人類從誕生起,就對它充滿好奇,產生種種遐想,并用有限的想象力編織出許多神話故事,如“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等。如果說這些古代神話滿足了人類精神上的需求,那么古代天文學的még(②)生,則是人類有意識地觀察自然、觀測宇宙,以滿足生產生活之需的結果。為了耕種,甲;為了出行,乙:為了起居和休息,丙。這些都與日月星辰的天象變化有關。追溯③(A.suòB.sù)到兩千三百多年前,詩人就發出了“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選自《人民日報》2024年4月19日,有刪改)(1)根據拼音寫漢字或給加點字選擇正確的讀音(正楷字)。(3分)(2)填入甲乙丙三處的語句排序恰當的一項是()(3分)①人們必須辨別方向②人們需要了解季節和氣候③人們需要掌握時間A.③②①B.②③①C.②①③D.③①②(3)修改畫線句,并把修改后的句子抄寫在橫線上。(2分)3.歌德說:“讀一本好書,就如同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小語同學從讀過的名著中摘抄了以下兩段文字,請按要求完成問題。(6分)片段一:他罵自己:“你有沒有試試去戰勝這種生活呢?為了掙脫這個鐵環,你已經竭盡全力了嗎?你是不是已經忘了,在沃倫斯基新城附近,一天發起十七次沖鋒,不是終于排除萬難攻克了那座城市嗎?”(節選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八年級語文第1頁共7頁福建省廈門第一中學2024一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期末考試初二年語文·參考答案積累與運用(24分)1.補寫古詩文名句。(12分)(1)宛在水中坻。(2)阡陌交通(3)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4)是故學然后知不足(5)縹緲孤鴻影(6)吾廬獨破受凍死跡足(7)①墨落成泥碾作塵,②只有香如故③欲濟無舟楫,④端居恥圣明⑤其真無馬邪?⑥其真不知馬也!2.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8分)(1)(2分)礴世(2)(2分)C(3)(2分)B.(4)(2分,句式1分,內容1分)去壺口瀑布,觀濁浪排空,聽氣勢雄渾;3.(4分)(1)以:因,因為(2)向:以前的,從前的,先前的(3)屬:類似、相類似(關連)(4)樂:對…感到快樂;以…為樂。二閱讀(66分)(一)閱讀古詩,完成45題。(6分)4.(2分)D.5.(各寫出一處對比,1分,分析其情感1分,1+1,1+1,共4分,答案不拘泥于以下示例)①甲詩中的對比:賣炭翁的處境艱辛、窮苦、寒冷、卑徽、苦楚,而官使卻盛氣凌人、飛衡跋扈、強取豪奪(1分),表達詩人對黑暗和殘暴的宮市現象、統治者掠奪百姓的罪行的批判、抨擊(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1分)。(甲詩中的對比:賣炭翁受凍挨餓,非常辛苦地燒炭、運炭、賣炭,而辛苦所得卻是“半匹紅紗一丈綾”,無法保證溫飽的無用之物:表達詩人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備注:“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不是對比。)②乙詩中的對比:老樵夫與同行壯俊的對比,老樵夫“羸如菠鱉”,“步強遙聞氣嗚咽”,十分衰弱,勉強行走,體力不支;“同行壯俊常后追”,同行的年輕樵夫健步如飛(1分)。寫出了底層百姓在生存壓力下的卑微、努力的掙扎,表達對他們的深切同情。(1分)(老樵夫與街東少年的對比,老樵夫的卑微地“低眉索價退聽言”,低頭哈腰討價還價,“移刻才蒙酬與半”,耗時良久才得到一半的報酬,而街東少年“殊傲岸”“和袖高扉厲聲喚”神情倨做,居高臨下,厲聲吆喝,非常冷漠。寫出了底層百姓在生存壓力下的單微、努力的掙扎,權貴之人的盛氣凌人,表達對底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勞動限辛與報酬微薄的對比,老樵夫付出了艱辛代價:“體倦心煩未容歌”,身心俱疲卻無法休息;而獲得的回報卻很少,“酬與半”。寫出了底層百姓在生存壓力下的單微、努力的掙扎,權責之人的盛氣凌人,表達對底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二)閱讀文言文本,完成69題。(14分)【乙文】:如今大道已經衰微,天下成為一家一姓的私產,人們只敬愛自己的父母,只疼愛自己的子女,聚斂財物、出力勞作都是為了自己;天子諸侯把權位世代相傳視為禮制,修筑城郭溝池以固守,將禮義作為綱紀;用禮義來規范君臣關系,使父子情誼深厚,使兄弟和睦,使夫妻和諧,并由此設立各種制度,劃分田地和住宅,尊崇勇力才智,建功立業都是為了自己。所以奸詐之心從此而生,戰亂也從此而起。夏禹、商湯、周文王、武王。成玉、周公,便是這個時代產生的杰出人物。這六位君子沒有不謹慎奉行禮制的。他們通過禮制來彰顯道義,考察誠信,明察過失,以仁愛為典范,提倡謙讓,向民眾展示永恒的行為準則。如果有不遵循禮制的,即使有權勢也會被廢融,民眾都會視之為禍害,這樣的社會就叫做"小康”。6。(2分)B.7.(4分)①矜:同“鰥”,無妻的老人。②賊:(作亂)害人;殺害、危害③親:以…為親;把…當作父母④信:信用,誠信。8.(4分)(1)(有主語,前后半句,意思正確各1分)人們都憎恨自己不出力的現象,但不一定是為自己謀私利。人們憎惡在共同勞動中不肯盡力的行為,但不是為私利勞動。力氣,厭惡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為了自己。(2)所以奸詐之心從此(這)產生(發起),戰亂也從(這)興起。9。(各寫出一點,1+1,1+1,共4分,答案不拘泥于以下示例)①“大同”理想社會任人唯賢、公平公正,比如“選賢與能”,管理社會的人由選舉產生,德才兼備者被推舉。(社會和諧,和睦相處、互相關愛,比如不只是照顧自己的親人孩子,老人能安享晚年,青壯年能發揮才能,孩子能健康成長,關愛弱勢群體等。)(社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比如沒有偷盜、害人的社會現象,沒有奸謀亂賊,社會治安穩定。)②“小康”社會財產和權力成為私有,比如“各親其親,各子其子”,人們只關心自己的親屬,物質分配以個人利益為目的:(社會用禮義制度來規范、管理、維特秩序,比如,規定了君臣。父子、夫婦的關系,土地分配、獎懲規則、刑罰等。)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初二下期末語文試卷.pdf 答案.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