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7練 《論語》十二章一、 文言基礎知識1. 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 君子喻于義 喻:比喻B. 克己復禮為仁 克:約束C. 請問其目 目:眼睛D. 可以群,可以怨 怨:怨恨2. 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A.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B. 文質彬彬,然后君子C. 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D. 邇之事父,遠之事君3. 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 任重而道遠 人而不仁B. 小子何莫學夫《詩》 夫環而攻之C. 其“恕”乎 其皆出于此乎D.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4. 下列各句中的加點詞,沒有詞類活用的一項是( )A. 見賢思齊焉B. 就有道而正焉C.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 邇之事父,遠之事君5. 下列有關《論語》的文學常識,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B. 《論語》以敘事體為主,語錄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C.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并稱“四書”。D. “四書”和《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總稱“四書五經”。6. 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名篇名句默寫7. 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在《〈論語〉十二章》中,既強調榜樣的良好作用,又強調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論語〉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以積土成山為喻,形象地說明了做事須持之以恒、不能前功盡棄的道理。(3) 在《〈論語〉十二章》中,孔子認為一旦約束自己,按照禮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會贊許你是仁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 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題。孔子閑居, 曾參侍。孔子曰:“參乎,今之君子,唯士與大夫之言可聞也。至于君子之言者,希也。於乎!吾以王言之,其不出戶牖而化天下。”曾子起,下席而對曰:“敢問何謂王之言?”孔子不應。曾子曰:“侍夫子之閑也難,是以敢問。”孔子又不應。曾子肅然而懼,摳衣而退,負席而立。有頃,孔子嘆息顧謂曾子曰參汝可語明王之道與?曾子曰:“非敢以為足也,請因所聞而學焉。”子曰:“居,吾語汝!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以非德道不尊,非道德不明。雖有國之良馬,不以其道服乘之,不可以道里。雖有博地眾民,不以其道治之,不可以致霸王。是故,昔者明王內修七教,外行三至。七教修,然后可以守;三至行,然后可以征。明王之道,其守也,則必折沖千里之外;其征也,則必還師衽席之上。故曰內修七教而上不勞,外行三至而財不費。此之謂明王之道也。”曾子曰:“不勞不費之謂明王,可得聞乎?”孔子曰:“昔者帝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夫如此,何上之勞乎?政之不平,君之患也;令之不行,臣之罪也。若乃十一而稅,用民之力歲不過三日,入山澤以其時而無征,關譏市廛皆不收賦,此則生財之路,而明王節之,何財之費乎?”曾子曰:“敢問何謂七教?”孔子曰:“上敬老則下益孝,上尊齒則下益悌,上樂施則下益寬,上親賢則下擇友,上好德則下不隱,上惡貪則下恥爭,上廉讓則下恥節。此之謂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曾子曰:“敢問何謂三至?”孔子曰:“至禮不讓而天下治,至賞不費而天下士悅,至樂無聲而天下民和。明王篤行三至,故天下之君可得而知,天下之士可得而臣,天下之民可得而用。”(節選自《孔子家語》)8. 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孔子嘆息顧謂曾子曰參汝可語明王之道與9. 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君子,這里指有修養的人,“君子”一詞廣泛見于儒家典籍,如《〈論語〉十二章》“君子喻于義”等。B. 戶牖,門窗,與成語“蓬戶甕牖”中的“戶牖”意思相同。C. 因,這里指通過,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因之以饑饉”、《庖丁解牛》“因其固然”中的“因”意思都相同。D. 悌,敬愛兄長,“孝悌”指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儒家重“孝悌”,如“申之以孝悌之義”。10.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孔子閑居時與弟子曾參對話,談論了成就王業、教化天下的道理,指出過去圣明的君主能“內修七教,外行三至”。B. 曾參主動向老師孔子請教問題,謙虛有禮。孔子兩次“不應”,隨后主動與他交談,正是因為被他的虛心好學打動。C. “七教”是治民的根本。執政者做到敬老、尊齒、樂施、親賢、好德、惡貪、廉讓,百姓就會受到相應的影響和教化。D. “三至”體現孔子的“禮”“樂”思想。圣明的君主努力做到“三至”,天下之士就會臣服,天下之民就能為其所用。11.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 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上惡貪則下恥爭,上廉讓則下恥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 請簡要闡述“不勞不費”的具體內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7練 《論語》十二章1. B A項,喻:知曉,明白;C項,目:條目,細則;D項,怨:諷刺時政。2. A “知”同“智”。3. C A項,表示并列,而且;表示假設,如果。B項,代詞,那;用在句首,表示將要發表議論。C項,均為表推測語氣的副詞,可譯為“大概”。D項,代詞,代指“一言”;助詞,的。4. C A項,賢:形容詞作名詞,賢人。B項,正:形容詞作動詞,匡正。D項,事:名詞作動詞,侍奉。5. B “《論語》以敘事體為主,語錄體為輔”錯誤,《論語》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 語錄體是一種文體,它主要是由一系列短小精悍的語句組成,通常是名人名言或者自己的心得體會。語錄體的特點是簡潔明了,表達力強,能夠讓人很快地理解和領悟。敘事體是以第三人稱的視角來敘述故事,通過一個旁觀者或故事的參與者來講述發生的事件。6. (1) 質樸超過文采就會粗野鄙俗,文采超過質樸就會浮夸,文質兼備、配合適當,這樣之后才可以稱得上是君子。(重點:“勝”“野”“史”“文質彬彬”“然后”)(2) 士不可以不志向遠大,意志堅強,因為他們責任重大,路途遙遠。(重點:“弘毅”“任”“而”)7. (1) 見賢思齊焉 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2) 譬如為山 未成一簣 (3) 一日克己復禮 天下歸仁焉8. BFG “嘆息”是“孔子”的謂語,應在其后斷開,即在B處斷開;“曰”后面引出孔子所說的話,應在其后斷開,即在F處斷開;“參”和“汝”都是指曾參,應在“參”后斷開,即在G處斷開。9. C “意思都相同”錯誤,意思分別為“通過/接續/順著”。10. B “正是因為被他的虛心好學打動”錯誤。根據原文“孔子嘆息,顧謂曾子曰:‘參,汝可語明王之道與?’”可知,孔子兩次“不應”,隨后主動與他交談和被他的虛心好學打動不具有因果關系。11. (1) 所謂道,是用來彰明德行的;德,是用來尊崇道義的。(重點:“所以”“明”“尊”)(2) 居上位的人憎惡貪婪的行為,下層百姓就會以爭利為恥;居上位的人講廉潔謙讓,下層百姓就會以不講氣節德操為恥。(重點:“惡貪”“恥”“廉讓”)12. “不勞”:任用賢臣治理國家;“不費”:減輕百姓賦稅徭役負擔。【參考譯文】孔子在家閑居,弟子曾參在身邊陪侍。孔子說:“曾參啊!當今身居高位的人,只能聽到士和大夫的言論。至于那些有修養的人的言論,就很少聽到了。唉,我若把成就王業的道理講給居高位的人聽,他們不出門戶就可以治理好天下了。”曾參(謙恭地)站起來,走下座席問孔子:“請問先生,什么是成就王業的道理呢?”孔子不回答。曾參又說:“趕上先生您有空閑的時候很難,所以冒昧向您請教。”孔子又不回答。曾參緊張而害怕,提起衣襟退下去,背對席位站在旁邊。過了一會兒,孔子嘆息了一聲,回頭對曾參說:“曾參啊! 大概可以對你談談古代明君治國之道吧!”曾參(回答)說:“我不敢認為自己有了足夠的知識(能聽懂您談治國的道理),只是想通過聽您的談論來學習。”孔子說:“你坐下來,我講給你聽。所謂道,是用來彰明德行的;德,是用來尊崇道義的。所以沒有德行,道義不能被尊崇;沒有道義,德行也無法被彰明。即使有一國之內最好的馬,如果不能按照正確的方法來使用騎乘它,它就不可能在道路上奔跑。(一個國家)即使有廣闊的土地和眾多的百姓,如果國君不能按照正確的方法來治理國家,也就不可能成為霸主。因此,古代圣明的國君在內實行‘七教’,對外實行‘三至’。‘七教’修成,這樣之后就可以守衛國家;‘三至’實行,這樣之后就可以征伐外敵。圣明國君的治國之道,守衛國家,一定能擊敗千里之外的敵人;征伐外敵,也一定能得勝還朝。因此說,在內實行‘七教’,國君就不會因政事而煩勞;對外實行‘三至’,就不至于勞民傷財。這就是所說的古代明君的治國之道。”曾參問:“不為政事煩勞、不勞民傷財叫作明君,(其中的道理)可以講給我聽聽嗎?”孔子說:“從前帝舜身邊有兩個得力臣子禹和皋陶,他不用走下座席天下就治理好了。這樣,國君還有什么煩勞呢?國家政局不安,是國君最大的憂患;政令不能推行,是臣子的罪責。如果實行十分之一的稅率,民眾服勞役一年不超過三天,讓百姓按季節進入山林湖泊伐木漁獵而不濫征稅,交易場所也不濫收賦稅,對這些生財之路,圣明的君主節制使用這些辦法,怎么還會浪費民力財力呢?”曾參問:“請問什么是‘七教’呢?”孔子說:“居上位的人尊敬老人,下層百姓就會更加遵行孝道;居上位的人尊敬比自己年長的人,下層百姓就會更加敬愛兄長;居上位的人樂善好施,下層百姓就會更加寬厚;居上位的人親近賢人,下層百姓就會擇良友而交;居上位的人注重道德修養,百姓就不會隱瞞自己的觀點;居上位的人憎惡貪婪的行為,下層百姓就會以爭利為恥;居上位的人講廉潔謙讓,下層百姓就會以不講氣節德操為恥。這就是所說的七種教化。這七教,是治理民眾的根本。”曾參問:“請問什么是‘三至’呢?”孔子說:“最高的禮節是不謙讓而使天下得到治理,最高的獎賞是不耗費財物而使天下的士人都很高興,最美妙的音樂是沒有聲音而使百姓和睦。圣明的國君努力做到這三種極致,國君便會聞名于世,天下的士人都可以成為他的臣子,天下的百姓都能為他所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