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練 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一、 語言文字運用 (一) 語言文字運用Ⅰ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我們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制度是保障人民革命的勝利成果和反對內外敵人的復辟陰謀的有力的武器,我們必須牢牢地掌握這個武器。在國際上,我們必須和一切愛好和平自由的國家和人民團結在一起,首先是和蘇聯(lián)及各新民主國家團結在一起,使我們的保障人民革命勝利成果和反對內外敵人復辟陰謀的斗爭不致處于孤立地位。只要我們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和團結國際友人,我們就會是永遠勝利的。 人民民主專政和團結國際友人,將使我們的建設工作獲得迅速的成功。全國規(guī)模的經濟建設工作業(yè)已擺在我們面前。我們的極好條件是有四萬萬七千五百萬的人口和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國土。我們面前的困難是有的,而且是很多的,但是我們確信:一切困難都將被全國人民的英勇奮斗所戰(zhàn)勝。中國人民已經具有戰(zhàn)勝困難的極其豐富的經驗。如果我們的先人和我們自己能夠渡過長期的極端①________的歲月,戰(zhàn)勝了強大的內外反動派,為什么不能在勝利以后建設一個繁榮昌盛的國家呢?只要我們仍然保持②________的作風,只要我們團結一致,只要我們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和團結國際友人,我們就能在經濟戰(zhàn)線上迅速地獲得勝利。 隨著經濟建設的高潮的到來,③________地將要出現(xiàn)一個文化建設的高潮。中國人被人認為不文明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將以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現(xiàn)于世界。 我們的國防將獲得鞏固,不允許任何帝國主義者再來侵略我們的國土。在英勇的經過了考驗的人民解放軍的基礎上,我們的人民武裝力量必須保存和發(fā)展起來。我們將不但有一個強大的陸軍,而且有一個強大的空軍和一個強大的海軍。 1. 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shù)脑~語。 2. 下列各句中,與文中畫橫線句子中的冒號作用相同的一項是( ) A. 生活教我認識了橋:與水形影不離的過河的建筑。 B. 這一事實證明:人能創(chuàng)造環(huán)境,環(huán)境同樣也能創(chuàng)造人。 C. 張華上了大學,李萍進了技校,我當了工人:我們都有美好的前途。 D. 同學們:今年恰值我們中學畢業(yè)20周年,有人建議舉辦一次同學聚會。 3. 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可以改寫成:“我們將有一個強大的陸軍、空軍和海軍。”從語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為什么說原文表達效果更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語言文字運用Ⅱ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5題。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這是一次由中國共產黨發(fā)起并領導的,有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和人民團體代表參加的會議。這次會議是在中國人民解放戰(zhàn)爭已經基本取得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即將成立的背景下召開的。毛澤東在會上發(fā)表了《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的著名講話。 閱讀毛澤東的這篇講話稿,①要注意結合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歷程,特別是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②理解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歷史意義,③體會毛澤東這一宣告體現(xiàn)的深入透徹的深刻含義,④感受其中蘊含的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的自豪之情。 毛澤東在改天換地的偉大時刻,在回顧過去中論證了革命勝利的歷史必然;立足當下,對國家發(fā)展的大政方針作出了規(guī)劃;在描繪民族振興的壯麗藍圖中展望未來。學習時,注意分析作者圍繞“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闡述了哪些具體內容,各部分之間有怎樣的關聯(lián)。 4. 文中第二段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請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改為排比句。可以改變語序、少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現(xiàn)代文閱讀Ⅰ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題。 材料一:近年來,對紅色文化的研究成為學術界的一個熱點。但是,在革命文化與紅色文化的關系上存在一些不同看法,甚至有學者將紅色文化完全等同于革命文化,這既不利于把握革命文化在鋪就紅色文化的“紅色底色”中的奠基作用,也不利于拓展紅色文化的時代內涵,因此,需要正確認識革命文化與紅色文化。 革命文化與紅色文化有著共同的“根”,二者均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厚植于近現(xiàn)代中華民族的現(xiàn)實土壤,汲取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豐厚給養(yǎng),為革命事業(yè)的生長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原生動力。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征程中,革命文化和紅色文化二者根源一致、同向同行,共同印證了宏偉瑰麗的黨史和國史。 回望歷史長河,革命文化與紅色文化興起于五四運動,以五四精神為最早的精神文化形態(tài),并以工人階級及其先鋒隊中國共產黨為創(chuàng)造主體,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的各個時期都有具體的創(chuàng)造發(fā)展。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我國步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其間有多少疾風驟雨、驚濤駭浪,又經歷了怎樣的蜿蜒曲折,這段紅色歷史宛如一幅雄壯畫卷,映入眼簾。 “革命是歷史的火車頭”,是一個時代的主題,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實踐的主旋律;而紅色不僅象征著革命、信仰,還有著濃厚鮮明的紅色政治色彩,與中國共產黨緊密相連。革命文化與紅色文化在本質規(guī)定性上并非完全一致,而是各有側重。 在“三大改造”完成到20世紀70年代末的馬克思主義文化曲折發(fā)展時期,二者的文化歷史也有所不同。革命文化可以有先進和落后之分,而紅色文化則沒有先進落后之分,此階段的革命文化從“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走向極左,而這正是對紅色文化科學導向的偏離。在20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即在改革開放前期,外來文化侵襲和沖擊我國主流文化,對馬克思主義文化教育不足,使得革命文化與紅色文化的地位都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削弱。在鄧小平“南方談話”以后,特別是新時代以來,二者的地位不斷得到鞏固和提高,并且各自依托自身豐富的文化內涵發(fā)揮著獨特的文化功能。從文化歷史的角度來分析,對于革命文化與紅色文化二者的關系,并不能簡單地歸結于前者為后者的歷史根基,后者又為前者的當代呈現(xiàn)。 在共同的歷史大背景下,伴隨著馬克思主義文化的自覺進程,革命文化與紅色文化同頻共振,呈現(xiàn)同向同行、相互交織、相互關聯(lián)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不僅體現(xiàn)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等顯著的社會變革時期,還體現(xiàn)在改革開放至今,二者在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識形態(tài)工作各方面形成的協(xié)同效應上。 (摘編自鐘帥《對革命文化與紅色文化內在聯(lián)系的三維審視》) 材料二: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包含的民族性格與情結,為“紅色”作為象征符號并被廣泛認可奠定了文化基因。在自然崇拜基因中,古人對太陽、火和血液的崇拜最突出;在國家意識基因里,紅色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代表權力、喜悅、激烈、鮮血等;在民俗文化基因中,有紅白喜事、貼年畫、紅腰帶、紅娘等習俗說法,還有五色說、五行說等,民俗文化是民眾所創(chuàng)造、共享和傳承的風俗、生活習慣,有著突出的傳播力與影響力。 在中國革命歷史上,紅色是一種政治派別的象征符號,是一種政治理念的象征符號。1925年12月1日,毛澤東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中指出,革命和反革命兩大勢力豎起了兩面大旗:一面是紅色的革命的大旗,一面是白色的反革命大旗。在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提出“赤化”革命,許多革命根據(jù)地紛紛提出“赤化全國”的革命目標,處處紅旗招展。徐向前在回憶錄中說,真是“赤化了的天下”。這些紅色符號的建構反映出當時的革命特色和目標。回顧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和社會建設的歷程,“紅色”作為政治符號被廣泛運用。譬如,組建的第一支軍隊被命名為“紅軍”,開辟的第一個革命根據(jù)地被稱為“紅都”,還有南湖的紅船、井岡山的紅旗、抗日的烽火、閃閃的紅星以及與紅色文化一脈相承的“兩彈一星”精神、航天精神等。在紅色精神的激勵下,中華民族站起來了,并一步一步走向繁榮富強,人們以穿紅、唱紅、演紅而感到無上榮光。 象征符號作為一種人為符號,不僅能夠表示具體的事物,而且能夠表達觀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并且是可以通過傳統(tǒng)、學習來繼承的。政治傳播的起點是政治現(xiàn)實的符號化,將紛繁復雜的政治現(xiàn)象用符號來概括,再將符號化了的事物納入,從而使受眾形成統(tǒng)一的認知與意識。在視覺藝術里,色彩是情感元素,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紅色”就不再是單純的物理性元素,而是一種具有革命、戰(zhàn)火、流血、犧牲、信仰等象征意蘊在內的政治情感,被納入中華民族的價值體系之中。“紅色”漸漸在重大場合中被使用,并被冠以“中國紅”的稱號。 新時代,新征程,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tǒng)發(fā)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就必須對“紅色”這一象征符號有正確的認知,深刻把握“紅色”象征符號的意蘊與內涵。 (摘編自張改《紅色文化之“紅色”探源》) 6. 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革命文化與紅色文化不是完全等同的兩個概念,二者在內涵上各有側重,文化歷史也有所不同。 B. 革命文化和紅色文化都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都是革命事業(yè)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的力量源泉。 C. 革命文化和紅色文化同根同源、同向同行,這一特點始終貫穿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征程中。 D. “紅色”作為政治符號被廣泛運用,既與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相關,也與我們黨的革命目標相關。 7. 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 五四精神是革命文化與紅色文化最早的精神文化形態(tài),所以也是革命文化與紅色文化的根源。 B. 革命文化與紅色文化關聯(lián)交織,革命文化是紅色文化的歷史根基,紅色文化是革命文化的當代呈現(xiàn)。 C. 革命文化和紅色文化具有一致性,因此在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識形態(tài)工作時要發(fā)揮其協(xié)同效應。 D. 只要正確認知并深刻把握“紅色”這一象征符號的意蘊與內涵,就一定能在新征程上取得偉大勝利。 8. 結合材料內容,下列不屬于堅持和弘揚紅色文化的做法的一項是( ) A. 我們每個人都要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斷加強革命歷史、傳統(tǒng)文化、國情社情等愛國主義教育的宣傳力度。 B. 從自身做起,盡自己的努力為國家的富強貢獻力量,做一個愛黨、愛國家、愛腳下這片土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C. 媒體應該持續(xù)做好輿論導向,學校、機關單位定期組織學生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參觀革命斗爭遺址,了解紅色傳統(tǒng)文化。 D. 全國各地普及愛國主義教育,看革命題材電影、書籍,在全社會形成一種熱愛祖國、敬仰先烈和敬重英雄的社會風氣。 9. 請簡要分析材料一的論證結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如果奇跡有顏色,那一定是中國紅。”這是當下非常流行的一句話,國人對中國紅的喜愛由此可見一斑。“中國紅”無處不在,無時不在。請結合材料二,簡要說明“中國紅”這一民族認同心理的形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練 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1. 示例:①艱難 ②艱苦奮斗 ③不可避免 解析:第一空,語境形容過去的歲月非常困難,故可填“艱難”。第二空,語境指我們要保持不畏艱難、拼搏努力的良好作風,故可填“艱苦奮斗”。第三空,語境指隨著經濟建設的高潮的到來,文化建設的高潮也必然會出現(xiàn),故可填“不可避免”。 艱難:困難。艱苦奮斗:指不怕艱難困苦,奮發(fā)圖強,艱苦創(chuàng)業(yè),為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樂于奉獻的頑強的斗爭精神。不可避免:指不能使不發(fā)生。 2. B B項與文中畫橫線句子中的冒號均用于總說性或提示性詞語(如“說”“例如”“證明”等)之后,表示提示下文。A項,用在需要說明的詞語之后,表示注釋和說明。C項,表示總結上文。D項,用于書信、講話稿中稱謂語或稱呼語之后。 3. ①原句用遞進句式,突出表現(xiàn)了我們空軍和海軍的薄弱,及建設強大空軍和海軍的迫切性。②原句運用反復的修辭手法,連續(xù)使用“強大的”,強調了要建設強大軍隊的奮斗目標和決心。 反復:寫文章時有意讓一個詞語、句子或段落重復出現(xiàn)的修辭手法,起到增強語氣或語勢、反復詠嘆、表達強烈情感的作用。反復的修辭手法還可以使詩文的格式更加整齊有序。 4. ①將“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歷程”與“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調換位置;③刪除“深入透徹的”或“深刻”。 5. 示例:回顧過去,論證了革命勝利的歷史必然;立足當下,規(guī)劃出國家發(fā)展的大政方針;展望未來,描繪出民族振興的壯麗藍圖。 6. C “這一特點始終貫穿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征程中”于文無據(jù),根據(jù)“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征程中,革命文化和紅色文化二者根源一致、同向同行,共同印證了宏偉瑰麗的黨史和國史”可知,文中并沒有提到“始終貫穿”。 7. C A項,“也是革命文化與紅色文化的根源”曲解文意,根據(jù)“革命文化與紅色文化有著共同的‘根’,二者均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厚植于近現(xiàn)代中華民族的現(xiàn)實土壤,汲取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豐厚給養(yǎng)”“以五四精神為最早的精神文化形態(tài),并以工人階級及其先鋒隊中國共產黨為創(chuàng)造主體……創(chuàng)造發(fā)展”可知,五四精神并非根源。B項,“革命文化是紅色文化的歷史根基,紅色文化是革命文化的當代呈現(xiàn)”曲解文意,根據(jù)“從文化歷史的角度來分析,對于革命文化與紅色文化二者的關系,并不能簡單地歸結于前者為后者的歷史根基,后者又為前者的當代呈現(xiàn)”可知,并不能簡單地歸結于革命文化是紅色文化的歷史根基,紅色文化是革命文化的當代呈現(xiàn)。D項,“只要……就……”表述過于絕對,根據(jù)“新時代,新征程,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tǒng)發(fā)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就必須對‘紅色’這一象征符號有正確的認知,深刻把握‘紅色’象征符號的意蘊與內涵”可知,二者之間并非必然關系。 8. B “從自身做起,盡自己的努力”,強調個人正確的做法,但沒有具體體現(xiàn)“堅持和弘揚紅色文化”。 9. 總體采用“總—分—總”的論證結構,文章開頭部分先破后立,提出“需要正確認識革命文化和紅色文化”的觀點;然后分別從革命文化與紅色文化的聯(lián)系與不同兩個方面加以論述;最后總結將革命文化與紅色文化置于共同的歷史大背景下呈現(xiàn)出來的特點。 10. ①紅色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文化基因;②受紅色文化的激勵,中國人民經歷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由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歷程,對紅色產生了深刻認同;③紅色被納入中華民族的價值體系中,并被廣泛宣傳與弘揚,進一步增強了人們對紅色的認同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