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黑龍江省龍東聯盟2025-2026學年高二上學期開學檢測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是一個“多元一體”的存在。中國歷史經過史前、商周時期不間斷的發展和持續整合,最終形成統一的秦漢王朝,奠定了后世中國版圖的基礎。秦漢以后,古代中國雖有短暫分裂,但并未像西方文明一樣分裂成許多國家,這是因為統一是古代各政權的共同追求。中華文明、中華文化、中華民族之所以表現出強大的連續性和統一性特征,一方面與中華文明與生俱來的包容性、和平性與創新性有關,另一方面則離不開各民族對中華文明、中華文化的深刻認同。華夏政權自古以來追求擇中立國、擇中建都,“中”是流淌在中華文明血液中的強大基因。金、元、清三代北方少數民族統治者在擇都的過程中均體現了對“擇中”理念的認同。金海陵王完顏亮遷都詔云“顧此析津之分,實惟輿地之中,參稽師言,肇建都邑”。金幼孜在《皇都大一統賦》中稱北京:“實當天之下中……為萬國之都會?!痹霰亓以诖_定都城所在地時,霸突魯曾分析:“幽燕之地,龍蟠虎穴,形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連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覲,大王果欲經營天下,駐蹕之所非燕不可?!鼻宕鷦t完全沿用了明代的北京城,未見有遷都動議,這也是基于對都城地理位置的認同。擇天下之中立國、擇國之中立宮,宮城居都城之中,王者居中而治,是中原政權的治國理念,反映在都城形態上,尤其是宋、元、明、清時期的都城上,均表現為方形相套的城池形態,宮城居中,有明確的宮城或都城軸線。金中都是女真族政權建立的都城。遷都南京(今北京)之后開始在遼南京城基礎之上建設都城。據《金虜圖經》記載:“亮欲都燕,遣畫工寫京師(汴京)宮室制度……按圖以修之。”可見,金中都是仿照北宋汴京城而建設的,表現在城門名字上為模仿或照搬,如拱宸門與汴京城相同;金中都宮城南門應天門內為左、右祥龍門,汴京城宮城南門宣德門內為左、右昇龍門等。此外,還有水系、橋梁等規劃,如州橋及龍津橋的形態及所處位置??梢哉f,金中都最終呈現出的方形相套的城池形態,旁三門,有明確的宮城軸線,與《周禮·考工記》記載的理想都城規劃形態大致相符,可以認為是對中原地區理想都城形態的認同和遵循。元大都是蒙古族政權建立的都城,因其是在生地上規劃建設的都城,故較少受到原有城池布局的制約。元大都被認為是按照《周禮·考工記》而建設的理想都城形態,表現為前朝后市、左祖右社,有城市設計中心——中心臺、設計軸線——中軸線,旁三門、九經九緯等。大都宮城前導空間的建筑及景觀形態,如御廊、周橋等與北宋汴京城、金中都基本相同,是對前者的認同和繼承。也許是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中原政權沒能完成的理想都城布局,反而在少數民族政權創建的都城中得到較為完美的呈現。清北京城完全繼承了明北京都城,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并加強了對中軸線空間形態的塑造,如將景山壽皇殿移至中軸線上,在景山宮門內土山上對稱建設五座亭子,在天橋兩側對稱立碑兩方。值得一提的是,宮城的前導空間仍然沿用前代金元時期都城形制,如大明門(大清門)內的千步廊和御道。除紫禁城外,清代皇家園林圓明園也同樣承載著政治功能,是紫禁城外國家的第二個政治中心,清帝在此園居住理政。中華傳統文化重視以禮治國,敬天法祖,農業發展。此外,還有基于對宇宙時空的探索而建立起來的一套人文哲學,其中的易學思想較具代表性。金中都的城門名稱有施仁門、彰義門、崇智門、端禮門等,反映出對中原政權以儒家思想治國理念的認同。元大都在設計理念中還運用了中國傳統的易學思想。元大都北城墻僅開兩門,學者王彬在《井田制與北京城》中分析說是因為北方處于坎位,坎入于陷則兇,潛藏不露則吉,故不在正北開門,鐘鼓樓高聳,以防泄氣沖城闕。元人黃文仲在《大都賦》中提供了另一種解釋,即大都城之所以設十一門,是因為“允合乎五六天地之中”。天之中數五,地之中數六,兩者相加為十一。此外,各城門的名稱也是根據《周易》卦象而命名的,如南垣正中為麗正門,取自《周易·離卦·彖傳》“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其東為文明門,取自《周易·大有卦·彖傳》“其德剛健而文明”;其西為順承門,取自《周易·坤卦·彖傳》“至哉坤元,萬物滋生,乃順承天”。清代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更超金、元兩代,祭祖、祭天、祭農等禮儀不僅隆重,且為常例。圓明園是清朝統治者在京城西郊營建的一座大型苑囿,是平地造園的典范。它是按照事先規劃而建設的,其布局形態鮮明地體現著其背后的設計思想和理念。圓明園整體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同華夏神州地形一致。在內部景觀設計及殿宇命名上,均體現出鮮明的中華傳統文化,如反映中國自古以來重農思想的澹泊寧靜“田”字形大殿,種植有成片稻田以觀農時的多稼如云;反映敬祖觀念的鴻慈永祜;反映追求天下大同、太平和諧的萬方安和、九州清晏等,均體現了中華文明自古以來追求“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和以禮治國、以文化人的家國情懷。(摘編自張利芳《從都城園林營建看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1.下列對文章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各民族對中華文明、中華文化的深刻認同,使得中華文明、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連續性和統一性特征。B.元大都創建時沒有受到原有城池布局的影響,因而能較好地呈現出中原政權未完成的理想都城布局。C.明北京都城沿用《周禮 考工記》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建城理念,并將景山壽皇殿移至中軸線上。D.元大都的“麗正門、文明門”等城門名稱來源于《周易》卦象,由此可看出易學思想在元大都設計中的運用。2.根據文章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金統治者派畫師描摹汴京的宮室,之后將都城仿照汴京形制而建,甚至連城門名字都模仿或照搬汴京城的。B.據《周禮 考工記》,北城墻應設三門,但元大都卻只設左右兩門,對此王彬認為其原因是正北方向宜藏不宜露。C.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祭祖、祭天、祭農等禮儀備受金、元、清三代的推崇,不僅被隆重舉辦,且被各朝設為慣例。D.圓明園的整體地勢與中國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形一致,這體現了中華文明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宇宙觀。3.下列選項,不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文中畫線部分觀點的一項是( )A.漢初婁敬認為:“成王即位,乃營成周洛邑,以此為天下之中也,諸侯四方納貢職,道里均矣?!?br/>B.南朝時的建康在皇城南北分散設南市、西口市、鹽市和北市,外城中里坊采取了非棋盤式的街巷布局。C.司馬遷曾說過:“昔唐人都河東,殷人都河內,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D.明清時的北京以皇城為中心,皇城內南端左(東)建太廟,右(西)建社稷壇,并在城外四方對稱建天壇、地壇。4.古代華夏各政權在都城建設上對中華民族的認同體現在哪些方面?請結合文章內容簡要分析。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十七棵樹劉帆再過兩天就要去當兵了,我約了鄰村的戰友古力一起去十七棵樹那里栽樹。栽什么樹呢?我們倆早就想好了,栽松樹。栽同十七棵松樹一樣的樹。我和古力一樣,十八歲了,跟當年松樹嶺十七棵松樹的主人一樣,也正值青春芳華的時候。我和古力從小一起玩到大,都有相同的夢想,就是去綠色軍營建功立業,獻身國防。古力在我們約好的時間準時到了會合地點——栽著十七棵松樹的松樹嶺。我們小心翼翼地刨土,然后把采挖的根部帶有原土的小松樹植入土中,接著開始殺菌。松樹嶺在八十多年前被一場無情的大火焚燒過。村里上年紀的人說,那年山上的樹木被炮火蹂躪,漫天硝煙,風催火勢,熊火映紅了天空。偏偏敵人的飛機不停地呼嘯著往下扔炸彈,像鐵桶一樣包圍過來的敵軍,朝著原本郁郁蔥蔥的山嶺不知打了多少發炮彈。當山嶺再也不見生機盎然的樹木后,一切才歸于死寂。松樹嶺戰斗!據說,松樹嶺原本生長的不是松樹,而是挺拔的古柏。樹下生長著灌木叢,柏樹枝條緊湊,人進去后,無論外面的人怎么找,都發現不了。在我很小的時候,這片山嶺依然沒有什么大樹,只有十七棵形態各異的松樹聳立在那里。松樹嶺在貢江邊,也就是于都河邊。站在嶺上,一眼望去,層巒疊嶂,植被蔥郁,發育的河流明亮地流向遠方。為什么山上只有十七棵松樹?起初我一點也不了解。在我幼小的心靈里,十七棵松樹一直是個謎。謎底在我十二歲那年終于解開了。讓我感到驚訝的是,這十七棵松樹竟然是八十多年前的事情了。以前奶奶帶我到過松樹嶺,我的父母遠在嶺南打工賺錢,我跟奶奶在家相依為命。奶奶到松樹嶺,主要是祭奠。至于為什么要祭奠那些樹呢?我不知道。但是,我感到奶奶十分看重這些樹,以至我連折斷一根樹枝都不敢。奶奶到十七棵松樹下,擺上祭品、上香、祭拜,年少的我對此十分不理解,難道樹底下埋葬了先人?但是十七棵松樹下,沒有一處墓地,而奶奶和另外十六位鄰村的大人依然到此祭奠。這十七棵松樹已經長得很粗壯了!奶奶在擺放祭品的時候,總會叫我數數,有多少棵松樹。我不知道奶奶為什么要我數松樹,而且,說是十七棵松樹,其實奶奶每年帶我到松樹嶺,我發現松樹的棵數都在增多。我很想問奶奶,松樹的棵數為什么在增加?但是奶奶似乎并沒有打算告訴我原因,于是我忍住心里的沖動,既然奶奶不說,我也不好強問,便沒有打破砂鍋問到底。但是水落石出的一天終會到來。奶奶一天天地變老,后來她不讓我數松樹了。再后來我考上了縣里的重點中學,奶奶可能是看我有出息了,在我上縣城中學的前一天,竟然給我講起了十七棵松樹的故事。每一棵都有人名的松樹,一共十七棵。十七棵松樹好像活著的人一樣,都有名有姓。不過,奶奶除了說樹是十七位紅軍戰士栽的,就再沒有透露更多的細節了。我上了中學后,考慮到奶奶年事已高,母親為了讓我安心學習,曾回來過一段時間,陪我在縣城讀書,照顧我的起居。松樹嶺的松樹增多了,那些樹也有名有姓,但我還是不知道詳情。直到省政府公布一項烈士褒獎令,母親把政府褒獎的十七位烈士的故事講給我聽,我對十七棵松樹的故事才得以一清二楚。原來,十七棵松樹,其中有一棵樹是奶奶的父親,也就是我的太姥爺栽的。太姥爺所在的村子與我們村相鄰。一九三四年十月十六日前一天,太姥爺和村里的共十七位紅軍戰士在遠征前回家來辭別親人,想到這一走不知道何時才能回來,于是大家就一起商議,決定在被炮火摧毀的柏樹嶺上每人栽種一棵松樹,然后寫上各自的名字,告知親人見樹如見人,等革命勝利了自己一定回來,如果不能回來,那么這些樹就代表自己與親人相聚。戰士們一個個跟著部隊踏上了漫漫長征路。沒有了柏樹的山嶺,又因為山上只有松樹,漸漸地,就被人喚作松樹嶺了。十七戶人家守護著十七棵松樹,樹一天天長大,然而,望眼欲穿的親人,始終不見兒郎回來。太姥爺是十七個人中年齡最大的,辭別那年,奶奶已有六歲,她清楚地記得自己的父親穿著灰布軍裝,頭戴紅軍帽,依依不舍地趕往部隊的身影。奶奶相信自己的父親一定還活著,但在信息不暢通的年代,十七個兒郎是生是死,很多年都沒有查清。不過,后來村里有人去當兵,他們在入伍前必到松樹嶺栽下寫有自己名字的松樹。我和古力在拿到入伍通知書后,就約好一起到松樹嶺栽樹。松樹嶺上的一棵棵松樹,樹干挺直,直插云天。茂密的樹冠遮住了頭頂的烈日,頂住了貢江的風,擋住了于都河的雨。枝頭上的小鳥在歡快地歌唱,美妙的歌聲在風和日麗的松樹嶺回蕩。我們心潮澎湃,浮想聯翩,想到了杜甫的《蜀相》①:“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想到了白居易的《栽松》:“欲得朝朝見,階前故種君。知君死則已,不死會凌云?!?br/>“十七棵樹后面應該有后來者栽下的樹!”站在嶺上,眼望漫江碧透的于都河奔向遠方,我們不約而同地說。(有刪改)【注】①本詩是一首緬懷諸葛亮的詩作,抒寫了詩人游覽武侯祠的所見所感。5.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我”和古力同樣有著報效國家的理想,也最終拿到了入伍通知書,并在入伍前一起到松樹嶺踐行了種樹傳統。B.小時候,“我”不理解奶奶祭奠松樹的行為,直至省政府頒布烈士褒獎令,才從母親口中得知奶奶是在祭奠戰士。C.十七位戰士在遠征前栽松樹及其有關的言行,鮮明地展現了他們對親人的深厚眷戀及勇于為國獻身的崇高精神。D.“這十七棵松樹已經長得很粗壯了”一句,既表現了松樹嶺十七棵松樹的長勢之好,也暗示了十七位烈士離鄉之久。6.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以“十七棵樹”為線索,串聯起過去的革命故事與當下的青春選擇,使得文章結構嚴謹,具有歷史縱深感。B.文章對松樹嶺戰斗場景的描寫,雖寥寥數筆,但從“炮火蹂躪”“飛機轟炸”等詞語中可見當時的戰況之慘烈。C.文章以第一人稱視角展開敘述,將“我”童年時的疑惑與成年后的領悟形成對比,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性與感染力。D.文中畫線部分自然地將敘述從回憶過渡到現實,既渲染了安定祥和的氛圍,也烘托了“我”和古力的激動心情。7.文章倒數第二段引用杜甫和白居易的詩句有何用意?請簡要說明。8.標題“十七棵樹”意蘊深厚,具有多重象征意義,請結合文本內容簡要分析。二、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孔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①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史之不闕文,與馬之不借人也,豈有損于世也哉?然且識之,以為世之君子長者日以遠矣,后生不復見其流風遺俗,是以日趨于智巧便佞而莫之止。是二者雖不足以損益,而君子長者之澤在焉,則孔子識之,而況其足以損益于世者乎。昔吾先君適京師,與卿士大夫游,歸以語軾曰:“自今以往,文章其日工,而道將散矣。士慕遠而忽近,貴華而賤實,吾已見其兆矣?!币贼斎锁D繹先生之詩文十余篇示軾曰:“小子識之。后數十年,天下無復為斯文者也?!毕壬娢慕杂袨槎鳎反_苦,言必中當世之過,鑿鑿乎如五穀必可以療饑,斷斷乎如藥石必可以伐病。其游談以為高,枝詞以為觀美者,先生無一言焉。其后二十余年,先君既沒,而其言存。士之為文者,莫不超然出于形器之表,微言高論,既已鄙陋漢、唐,而其反復論難,正言不諱,如先生之文者,世莫之貴矣。軾是以悲于孔子之言而懷先君之遺訓益求先生之文而得之于其子復,乃錄而藏之。(節選自蘇軾《鳧繹先生詩集敘》)材料二:嘗與足下評古今文章,似好惡不相闊者。然不有所竟,顧樵何所得哉?古今所謂文者,辭必高然后為奇,意必深然后為工,煥然如日月之經天也,炳然如虎豹之異犬羊也。是故以之明道則顯而微,以之揚名則久而傳。今天下以文進取者,歲叢試于有司,不下八百輩,人人矜執,自大所得,故其習于易者,則斥艱澀之辭;攻于難者,則鄙平淡之言。至有破句讀以為工,摘俚語以為奇。秦漢已降,古人所稱工而奇者,莫若揚、馬②。然吾觀其書,乃與今之作者異耳。豈二子所工不及今之人乎?此樵所以惑也。當元和、長慶之間,達官以文馳名者接武于朝,皆開設戶牖,主張后進,以磨定文章。故天下之文薰然歸正。洎李御史甘以樂進后士,飄然南遷。由是達官皆闔關齰舌,不敢上下后進。宜其為文者得以盛任其意,無所取質,此誠可悲也。(節選自孫樵《與友人論文》)【注】①史之闕文:古代文獻中因存疑而留有空缺。②揚、馬:指揚雄、司馬相如。9.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軾是以悲A于孔子之B言C而懷先君之D遺訓E益求先生之F文G而得之H于其子復10.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是,這,與《答司馬諫議書》“是而不見可悔故也”的“是”意思相同。B.錄,抄寫,與《送東陽馬生序》“手自筆錄”的“錄”意思相同。C.若,比得上,與《庖丁解?!贰岸度腥粜掳l于硎”的“若”意思不同。D.當,在,與《諫太宗十思疏》“人君當神器之重”的“當”意思不同。1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蘇軾認為,孔子之所以感嘆“史闕文”“馬借人”的現象消失,是因為這些現象中蘊含著君子長者遺風,而這種遺風的消逝會導致社會趨向智巧便佞。B.蘇軾的父親從京師歸家后,曾預言今后的文章會作得日益精工,而君子之道將會消逝,并慨嘆后幾十年不會有人寫出像鳧繹先生作的這些文章了。C.孫樵指出,當下不少讀書人到官府參加考試,想憑借文章求取功名,他們雖然文章作得精巧奇妙,但都自負固執,盲目輕視、排斥他人的寫作文風。D.元和、長慶年間,憑借文章而享有盛名的高官們廣開門路,扶持后進,使天下文章趨向正統,但李甘之案后,他們便閉門不出,不敢再提拔后進之人。12.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士慕遠而忽近,貴華而賤實,吾已見其兆矣。(2)宜其為文者得以盛任其意,無所取質,此誠可悲也。13.蘇軾和孫樵對好文章的標準的看法有何不同?請根據材料內容簡要分析。三、古代詩歌閱讀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歲日家宴戲示弟侄等兼呈張侍御二十八丈殷判官二十三兄白居易弟妹妻孥小侄甥,嬌癡弄我助歡情。歲盞后推藍尾酒①,春盤先勸膠牙餳②。形骸潦倒雖堪嘆,骨肉團圓亦可榮。猶有夸張少年處,笑呼張丈喚殷兄。【注】①藍尾酒:一作“婪尾酒”,指當時輪流斟飲的習俗,巡至最后一位稱“藍(婪)尾”,需飲三杯。②膠牙餳:用麥芽制成的糖,食之黏齒,故名。舊俗常用作送灶時的供品。14.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孩童圍繞詩人嬉戲打鬧、節日的美食佳肴以及與親人的歡快暢飲都令詩人感到十分愉悅。B.詩歌雖然只交代了迎新宴上的藍尾酒、膠牙餳,但透露出濃濃的歲旦習俗,令人倍感溫暖。C.“雖”“亦”形成情感轉折,將詩人對衰老的悲嘆與家庭團聚的歡樂并置,凸顯其矛盾心境。D.本詩是一首敘事詩,內容聚焦于“歲日家宴”這一場景,多用口語化表達,貼近日常生活。15.有人評論,本詩在舉杯痛飲中流露出詩人的真性情。請結合詩歌內容簡要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寫16.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小剛參加學生會主席競選,他引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公西華的話謙虛地表態“ , ”,希望大家給他機會。(2)《阿房宮賦》中寫宮婦們入秦之后晝夜不息彈奏歌唱、融入秦國生活的句子是“ , ”。(3)在語文課上,同學們討論古人如何將天文星象融入詩文創作,賦予其瑰麗的想象。小華引用張孝祥《念奴嬌 過洞庭》中的“ , ”兩句,贊嘆詩歌以江河為酒、星宿為器的宏大意境。(4)與下圖內容大致契合的古詩文名句,可以是“ , ”。五、語言文字運用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①近些年,隨著城市綠化的快速推進,②本土的雜草野花遭遇了滅頂之災。③不僅影響“市容”和“美觀”,④有雜草野花的很多城市在園林綠化中成為被消滅的對象,⑤隨后,城市里種植上高價的園林花卉或單一的進口草皮。雜草野花本是一種最自然的存在,雖然經常會長得( ),但也絕不是影響觀瞻的“丑陋”。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有305篇作品提到花草,其品種多達132種。詩作中,以花喻人、借花抒情的在30篇左右?!皝y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等后世詩詞佳句,都賦予雜草野花以審美的內涵。而我們城市綠化中大量引進的人工草坪雖然整齊劃一,卻也失去了自然多樣的生態之美。而且,在實際的養護中,不僅需要定期拔除本土野草,還要經常噴藥以防止病蟲害。更要命的是, 甲 ,據專家測算,北京每平方米草坪年均需要額外約半噸水灌溉,這個用量幾乎和當年年均降水量持平。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在雨水充沛的夏天,環保人員還要在公園的草坪上不停地噴水灌溉。前些年,高爾夫球場成為被監管和限制建設的對象,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工草坪對水資源的消耗太大。相反,本地雜草野花由于經歷了千百年的自然選擇,對當地氣候和土質都有極好的適應性, 乙 。而且,與屬于外來物種的人工草坪相比,本地雜草野花還有生態安全的優勢。畢竟, 丙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從國外引進“水葫蘆”和“大米草”本是為了生態和環保,結果它們四處泛濫,“英勇”地侵占水體和良田,導致嚴重的生態災難。17.文中第一段標序號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18.填入文中第二段括號內的詞語,不恰當的一項是( )A.參差不齊 B.雜亂無章 C.疏密不均 D.泥沙俱下19.請在文中橫線上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3個字。20.下列句子中引號的用法,與文中畫波浪線處引號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這一發現是集體發掘中醫藥的成功范例,可見“團隊精神”非常重要。B.他平日里喜歡占各種人的小便宜,這樣的“聰明人”還是少一點為好。C.每周留半天作為“盲盒”時間,讓孩子隨機選擇徒步、烘焙或社區服務。D.他說一口漂亮的北京話。也許因為這點,姑娘們私下里都叫他“北京話”。六、文言小題21.下列對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與:贊成B.舉先王之政 舉:施行C.信者效其忠 信:相信D.當與秦相較 較:較量22.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詞類活用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蠶食諸侯A.故能明其德 B.籍吏民C.此其志不在小 D.吾得兄事之23.下列各句的句式,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以吾一日長乎爾A.不吾知也 B.以其無禮于晉C.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D.戍卒叫,函谷舉24.下列加點詞語中,不是古今異義的一項是( )A.齊楚之精英 B.明星熒熒,開妝鏡也C.奈何取之盡錙銖 D.思厥先祖父七、作文25.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世人常將目光盯在峰頂的榮耀,卻忘了山路上的每一道刻痕才是生命的重量。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參考答案1.D 2.C 3.B 4.①在都城選址上,認同中華民族的“擇中”理念,即擇中立國、擇中建都。②在都城形制上,認同中華民族的建城理念,繼承、模仿中華民族都城的建設形態。③在文化理念上,將中華傳統文化思想融入都城建設中,體現了對中華傳統文化思想的認同。5.B 6.C 7.①借《蜀相》中“柏森森”的意境,呼應上文松樹嶺松樹繁茂的景象,暗含對先烈的緬懷之情。②借《栽松》中“不死會凌云”,契合松樹堅韌不拔的特性,也象征著紅軍戰士的革命信念與精神如松樹般永不磨滅,并表明自己到綠色軍營建功立業、獻身國防的決心。③引用詩句增強了文章的文化底蘊,使松樹嶺承載的精神傳承更具文學色彩和歷史厚重感,提升了表達的感染力。 8.①象征十七位紅軍戰士。這十七棵樹是當年十七位紅軍戰士遠征前栽種的,他們踏上長征后而未歸,這些樹是戰士們生命的另一種形態,成為戰士的化身。②象征親人的思念與期盼。親人以樹為寄托,守護松樹、祭奠松樹,樹成為親人思念戰士、期盼他們歸來的情感載體,凝聚著親人對遠征戰士的牽掛。③象征革命精神的傳承。紅軍戰士栽樹后,村里后人當兵前會到松樹嶺栽下刻有自己名字的樹,“十七棵樹”開啟了這一傳統,象征著參軍報國、獻身國防的精神代代相傳。9.CEG 10.A 11.C 12.(1)讀書人仰慕高遠志向忽視眼前的事物,看重華麗卻輕視質樸,(這種風氣)我已經看到它的征兆了。(2)當然那些寫文章的人能夠隨意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卻沒有地方求取正確的標準,這實在是可悲啊。 13.①蘇軾認為好文章應“有為而作”,切中時弊、務實有用,重視文章內容的現實意義。②孫樵認為好文章應文辭高超、立意深刻,重視文章的創作技法和思想內涵。14.C 15.①在其樂融融的團圓時刻,詩人慨嘆、調侃著自己的潦倒模樣,無所顧忌,體現了真性情;②幾杯酒下肚后,詩人臉上蕩漾著春意,心情如少年般肆意疏狂,竟將長輩張丈喊成了殷兄,體現了真性情。16. 非曰能之 愿學焉 朝歌夜弦 為秦宮人 盡挹西江 細斟北斗 玉鑒瓊田三萬頃 著我扁舟一葉(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17.(1)句子③,因為影響“市容”和“美觀”(2)句子④,(所以)很多城市的雜草野花在園林綠化中成為被消滅的對象 18.D 19.甲:人工草坪耗水非常嚴重 乙:不需要過多的養護 丙:引進外來物種有一定的風險 20.B21.C22.D23.B24.C25.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