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瀘州市合江中學高2024級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 文 參 考 答 案 與 試 題 解 析題號 1 2 3 6 7 10 11 12 15 18答案 B C D B D BDE B D D A一、現代文閱讀(共37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共19分)【答案】1.B 2.C 3.D4.①“西方的家庭”是團體性的社群,夫婦是主軸,子女在這團體中是配角。②“中國的家族”主軸是在父子之間,是縱的,夫婦成了配軸;是根據父親單系親屬原則所組成的社群。5.①中國鄉土社會以“家族”為事業單位,以“血緣”“地緣”構建的人際關系已經與中國的現代化發展,城市化的進程不相適應。②陌生人的流動已然成為一種文化或一個普遍特征,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③中國社會的現代化讓個體不可避免地被納入社會的分工體系之中,越來越細致的社會分工是轉向陌生人社會的重要原因。【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B.“家庭成員之間只講紀律不談私情”錯誤,根據材料一原文“我所謂普通的感情是和紀律相對照的。一切事業都不能脫離效率的考慮。求效率就得講紀律;紀律排斥私情的寬容”可知,在中國的家庭中,主軸是父子關系,而夫婦關系是配軸。雖然“家”重視效率和紀律,但并不意味著完全排斥私情。這里的“排斥”并不意味著完全不談私情,而是私情在家庭事務中的表現會受到一定的約束。故選B。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城市化逐漸隔絕血緣與地緣關系”錯誤,根據材料原文“基于地緣、血緣等建立起來的關系并不會被時空間隔所阻斷,也不會被徹底遺忘”可知,隨著城市化的推進,血緣和地緣關系在城市中有所弱化,人際關系逐漸轉向陌生化,但這些傳統的關系并沒有被完全隔絕或消失。故選C。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D.“層層遞進”錯誤,材料二對中國熟人社會與陌生人社會進行綜合分析,指出中國陌生人社會的獨特性。文中討論了陌生人社會理論的來源、當前中國社會轉向陌生人社會的背景,以及如何在中國建立有序的陌生人社會,強調的是中國獨特的社會現實與文化特點。材料二的論證結構并非完全是線性的,而是通過多角度分析問題,并結合實際提出對策。故選D。4.本題考查學生對多個信息進行比較、辨析的能力。根據材料一原文“在西洋,家庭是團體性的社群,夫婦是主軸,夫婦共同經營生育事務,子女在這團體中是配角”可知,西方的家庭結構是以夫妻關系為核心,家庭邊界明確,子女地位次要。根據材料一原文“可是在中國鄉土社會中,家并沒有嚴格的團體界限。中國的家擴大的路線是單系的,就是只包括父親這一方面”可知,中國的“家”是基于父系的單系親屬原則組成的社群,主軸是父子關系,家族的邊界更模糊,夫婦關系是配角,強調父系傳承。5.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根據材料原文“具備這些特征的中國社會,呈現‘熟人社會’樣態。人們生活在各自熟悉的社會空間里,以熟人為‘介質’構成網狀社會關系,彼此認同,依據婚姻等締結‘差序’,組成利益‘格局’”可知,中國鄉土社會以“家族”為基本社群單位,依靠血緣和地緣關系構建起人際網絡。隨著社會的發展,尤其是在中國的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中,這種基于血緣和地緣的關系網逐漸顯得不再適應新的社會結構和需求。城市化的發展削弱了血緣和地緣關系的重要性。根據材料原文“陌生人的流動已然成為一種文化或一個普遍特征,這勢必造成向陌生人社會的轉變”可知,陌生人的流動已成為一種文化現象或普遍特征,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陌生人之間的交往逐漸成為社會的常態,這種趨勢不可避免地推動了社會結構向陌生人社會的轉變。根據材料原文“社會分工讓個體不可避免地被納入分工體系之中,個體在分工體系中都處于一定的位置而又緊密相連”可知,中國社會的現代化和經濟發展帶來了日益細致的社會分工。這種分工要求每個個體都在特定的社會崗位上發揮作用,推動了陌生人社會的形成。(二)現代文閱讀II(本題共4小題,共18分)【答案】6.B 7.D8.①白描:例如第④⑤段,近春園中大大小小的樹木蓊蓊郁郁,高大的白楊樹,叢生的灌木,被月光切割的影子倒映在水塘,黝黑而錯落。小煤屑路上密植的森森柏樹,黑壓壓一路綿延。營造出清寒、陰森的環境氛圍,為作者聯想到八國聯軍焚燒圓明園而殃及近春園使之成為“荒島”的歷史做鋪墊。②對比:例如將舊時代知識分子朱自清先生的堅守高尚節操,與時下許多人的道德淪喪對比。引發深思,點明主旨,希望現代人向一代楷模朱先生學習,堅守節操,如荷花般潔身自好。9.①“又見荷塘月色”表明本文所寫內容與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有關。作者先是讀了《荷塘月色》,感觸頗深,又來到了當年先生寫《荷塘月色》的地方。②說明《荷塘月色》一文對作者產生了深遠影響。文中既有對朱先生筆下荷塘美景的想象,又有對七十五年前先生獨自在月下荷塘的懷想,先生的人格與氣節引發了作者深思“陳舊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題”。③暗示主旨,希望現代文明社會的現代人,也要像朱自清先生那樣,堅守高潔的品行、高貴的人格和民族氣節。【解析】6.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能力。B.“生動地描寫了作者眼前所見的月下荷塘的美景:荷花、荷葉等”說法錯誤,第③段不是作者當時親眼所見,而是根據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所想象的荷塘情景,是作者從想象中移植過來的。故選B。7.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文本內容和藝術特色的能力。A.“第②段開頭運用比喻手法”錯誤。第②段開頭運用擬人的手法。B.“有利于作者委婉含蓄地抒發內心的情感”說法錯誤,應該是“有利于作者直接抒發內心的情感”。C.“文章綜合運用了記敘、描寫、議論、說明、抒情的表達方式”說法錯誤,本文沒有運用說明的表達方式。故選D。8.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表現手法的能力。由“近春園中那些大大小小的樹木蓊蓊郁郁,白楊樹最為高大。它的身影連同高處叢生的灌木被月光切割在塘水中,顯得黝黑而錯落”“我沿著塘邊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幾盞溫和的路燈緊貼荷塘小路亮著,倒映水里,顯出一束束昏黃,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邊是一列高高土坡,上面是密植的森森柏樹,黑壓壓一路綿延。荷塘那邊,月亮透過擺動著的高大樹枝不時瞟我一眼”分析可知,文章運用白描的手法,描寫了近春園中高大的白楊樹,叢生的灌木,被月光切割的影子倒映在水塘,黝黑而錯落。小煤屑路上密植的森森柏樹,黑壓壓一路綿延。營造出清寒、陰森的環境氛圍,為作者聯想到八國聯軍焚燒圓明園而殃及近春園使之成為“荒島”的歷史做鋪墊。由“社會發展了人還要不要操守?融入現代文明的民族還要不要氣節?現實中的許多人和事作了否定性回答。可朱自清雖是舊時代知識分子,尚且堅守操節,潔身自好,成為一代楷模”分析可知,文章將舊時代知識分子朱自清先生的堅守高尚節操,與時下許多人的道德淪喪對比。引發深思,點明主旨,希望現代人向一代楷模朱先生學習,堅守節操,如荷花般潔身自好。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概括標題的多重含義的能力。分析時,可從表層含義、深層含義、人物、主旨等多方面來思考、概括。表層含義:“又見荷塘月色”表明文章所寫內容為“荷塘月色”,與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有關;深層層義:“又見荷塘月色”中的“又”字說明作者不是第一次見到“荷塘月色”,作者先是讀了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并且感觸頗深,又來到了當年朱自清寫《荷塘月色》的地方,看到了眼前之景,想起了先生的高尚品格,再次有感而發,可見該文對作者產生的深遠影響;題目與主旨(思想感情)的關系:由“朱自清雖是舊時代知識分子,尚且堅守操節,潔身自好,成為一代楷模。就是這荷塘里的荷花也保持自我凈潔、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質。作為領受現代文明熏陶的人,為什么就不能自我凈持、自守律令、潔身自好”等句可知,“又見荷塘月色”是作者暗示,我們現代人也要像朱自清先生那樣,有高潔的品行,堅守民族氣節。二、古代詩文閱讀(共38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共23分)【答案】10.BDE 11.B 12.D13.(1)況且天地之間,萬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自己應該擁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2)山后沒有人居住,在山間低洼平整的地方搭了幾個草棚,這是沙洲上的人來這里躲避水患時建的。14.(1)作者借“水月”這兩個自然事物從“變”和“不變”的角度來闡述道理,來說明萬事萬物和我們都是生生不息的,從而表現作者自然如斯、生生不息的曠達,并展現了其積極追求超脫、樂觀與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2)本文寫了作者月夜游君山的情景。由原文“夜來月下,山水寂然。湘靈、洞庭君,恍惚如可問者”可知,借助“水”與“月”營造幽靜安謐的氛圍,表現了作者悠然自得的人生態度。【解析】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云霧從船邊出現、升騰,水上彌漫著迷蒙的云氣。平視這些云氣,變成了橫長的形狀。“船側”是“起”的后置狀語,中間不能斷開,應從“船側”后邊斷開,選B;“水上滃滃然”句意完整,中間不能斷開,從“滃滃然”后邊斷開,選D;“平視之”中“之”作“平視”的賓語,省略了主語“我們”,句子結構完整,從“之”后邊斷開,選E。故選BDE。1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A.正確。絕,斷絕/橫渡。句意:像細絲一樣連續不斷。/卻可以橫渡江河。B.錯誤。橫,橫執/遮蔽。句意:橫執長矛吟詩。/天姥山仿佛連接著天遮蔽了天空。C.正確。危,端正/高。句意: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著。/開上人指著高崖上一棵樹對我們說。D.正確。次第,意為一個接著一個,表示迅速和眾多。/光景,狀況。句意:一個接一個地從我們身旁經過/此情此景,用一個“愁”字又怎么能說的夠?故選B。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D.“材料二則沉郁頓挫”理解錯誤,材料二行文風格是清幽明麗。故選D。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且”,況且,承接連詞,表示更進一步;“茍”,如果,表假設;“有”,擁有;“雖”,即使。(2)“居”,居住;“有棚于坳者”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是“于坳者有棚”,在山間低洼平整的地方搭了草棚;“……者也”表判斷,“洲人避水來者也”判斷句,這是沙洲上的人來這里躲避水患時建的。1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分析作者情感的能力。(1)由材料一第三段“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可知,材料一中作者借“水月”這兩個自然事物從“變”和“不變”的角度來闡述道理,來說明萬事萬物和我們都是生生不息的,從而表現作者自然如斯、生生不息的曠達,并展現了其積極追求超脫、樂觀與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2)由材料二第一段“秋月泛湖,游之上者,未有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而余平生以為勝期,嘗以著之詩歌。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為之”可知,材料二寫了作者月夜游君山的情景。由材料二第三段“夜來月下,山水寂然。湘靈、洞庭君,恍惚如可問者”可知,材料二借助“水”與“月”營造幽靜安謐的氛圍,表現了作者悠然自得的人生態度。【參考譯文】材料一:在這時喝酒喝得非常高興,敲著船邊唱起歌來。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啊香蘭船槳,擊打著月光下的清波,在泛著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遠茫茫,眺望美人啊,卻在天的另一方。”有會吹洞簫的客人,配著節奏為歌聲伴和,洞簫的聲音嗚嗚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傾訴,余音在江上回蕩,像細絲一樣連續不斷。能使深谷中的蛟龍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婦為之哭泣。我的神色也愁慘起來,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問道:“簫聲為什么這樣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公孟德的詩么?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東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連綿不絕,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蒼蒼。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圍困的地方么?當初他攻陷荊州,奪得江陵,沿長江順流東下,麾下的戰船首尾相連延綿千里,旗子將天空全都蔽住,面對大江斟酒,橫執長矛吟詩,本來是當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現在又在哪里呢?何況我與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漁砍柴,以魚蝦為侶,以麋鹿為友,在江上駕著這一葉小舟,舉起杯盞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廣闊的天地中,像滄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樣渺小。唉,哀嘆我們的一生只是短暫的片刻,不由羨慕長江的沒有窮盡。想要攜同仙人攜手遨游各地,與明月相擁而永存世間。知道這些終究不能一下子實現,只得將憾恨化為簫音,托寄在悲涼的秋風中罷了。”我問道:“你可也知道這水與月?時間流逝就像這水,其實并沒有真正逝去;時圓時缺的就像這月,終究沒有增減。可見,從事物易變的一面看來,那么天地間萬事萬物時刻在變動,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從事物不變的一面看來,萬物同我們來說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羨慕的呢?何況天地之間,萬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應該擁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風,以及山間的明月,聽到便成了聲音,進入眼簾便繪出形色,取得這些不會有人禁止,感受這些也不會有竭盡的憂慮。這是大自然恩賜的沒有窮盡的寶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客人高興地笑了,洗凈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盤子雜亂一片。大家互相枕著墊著睡在船上,不知不覺東方已經露出白色的曙光。材料二:秋天月夜泛舟湖上是最好的游覽;而在這樣的游覽中,尤以在洞庭湖中環繞君山泛舟夜游為最好。不知道古代的人曾經有沒有過這個經歷?我這一生把泛舟洞庭湖環游君山當作美好的愿望,我曾經在詩歌中寫下了這個愿望。現在是同治六年農歷十五日夜,我才獲得一次這樣的機會環游君山。開船啟程,從龍口出發前往香爐峰。月兒從樹頂上升起,船在月水相映的湖面如同在金碧山水的圖畫里行進。同游的人是“開上人”“達上人”兩個僧人和我的客人黎君,以及我的姓費的外甥和我的孫子吳坡。南邊高崖下有十幾處閃爍的漁船燈火向著西方前后相接,一個接一個地從我們身旁經過,仔細地看原來是漁民搖著小船在捕撈蝦子。開上人指著高崖上一棵樹對我們說:“這棵古老的樟樹無疑有十幾個人兩臂合抱那么粗,樹根被一塊大石頭圍住,那石頭一丈多見方。從岳陽城遠遠望著君山見到的一個樹影突現的事物就是這棵樟樹。”但是現在在月光中從船中仰望它,覺得它并不是特別的高大。我是初次知道這個情形。客人黎君說“蘇軾泛舟游赤壁是在七月十六日,與我們今天泛舟游洞庭湖只差一天的時間啊。”我回過頭對子孫吳坡說:“你看這月不也是在斗星和牛星之間嗎?”于是我們一起朗誦了蘇軾《赤璧賦》里的十幾個句子。后來再從香爐峽中出來,稍微偏北行進。剛開船時,風從東南方向吹來,到這時風從背后斜吹。水面越加平靜不起波浪,看到了水灣堤岸,想到這里可以暫時停泊。但是,船并未停泊,還是那么航行,經過觀音泉口,來到響山之前一起談起這個地道可以通往吳中的事,有人說:有神仙居住的黃金殿堂,應當在這個下面啊。夜色降臨,月光映照,山和水都靜寂無聲,那情形仿佛可以訪問傳說中湘靈和洞庭君。后來又從北進入后湖,不久又轉向東面行進,水面映照出岸上的岳州城的燈火之光。云霧從船邊出現、升騰,水上彌漫著迷蒙的云氣。平視這些云氣,變成了橫長的形狀,云氣逐漸上騰,消散不見了。我的孫子吳坡說:“有一天晚上,從沙嘴這個地方可以看見后湖的云氣從水面升起,白色的霧團有的像車輪,有的像巨大的水甕,大約有十多塊,就是這個地方。”然而這樣,那么這里往下接近山中洞穴,不是應當貯云的山洞嗎?山后沒有人居住,在山間低洼平整的地方搭建的草棚,是島上的人來這里躲避水患的。有幾只客船停泊在這里,沒有喧鬧的人聲。再轉而向南行駛,出了沙嘴,穿過柳樹林,便可看見老廟門。《岳州地方志》記載“君山周長七里有余”,根據我們乘坐的船緩緩地行進來測度,似乎不止七里長。船只停好后,就讓人拿出酒菜,用童子雞攪和著苦瓜,這時候,月兒高掛在空中,風起浪興,對著明月和風浪痛飲,大家喝酒都超過了自己的酒量。超上人遵守不吃葷的戒律,才稍微喝了一點點,吃了幾片梨子,返回到廟里,拿來了準備的茗茶。半夜時分,離船上岸,辭別了超上人及黎君,我們四人順著上路回家了。第二天記下了月夜游君山的經歷。(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共9分)【答案】15.D16.同:借古抒懷,借“赤壁之戰”抒發對周瑜的贊美和推崇。異:①蘇詞對赤壁之戰的描寫表現了周瑜才能卓越、年少立功,反襯自己早生華發、功業無成,懷古是為傷己。②戴詞對赤壁之戰的描寫再現了周瑜火燒曹營時的驚心動魄、宏大激烈的戰爭場面,反襯南宋朝廷的軍事不振、國勢衰頹,懷古是為諷今。【解析】15.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D.“詞的上片尋訪遺蹤”“下片緬懷三國赤壁之戰”錯誤。從詞中來看,詞的上片緬懷三國赤壁之戰,下片尋訪遺蹤,感嘆興亡。故選D。16.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和感情的能力。相同點:兩首詩都是懷古之作,引用周郎故事,即用典,借“赤壁之戰”抒發對周瑜的贊美和推崇。不同點:《念奴嬌·赤壁懷古》中“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中用“小喬初嫁”襯托周瑜的年輕儒雅,用“檣櫓灰飛煙滅”襯托周瑜的意氣風發年輕有為;用周瑜襯托對比出自己的“早生華發”“壯志難酬”,懷古是為傷己;《滿江紅·赤壁懷古》中用“萬騎臨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魚龍怒。卷長波、一鼓困曹瞞”寫出了周郎當時軍事力量之強,襯托詩人當時國家國力之衰弱,抒發對國勢衰頹的無奈憂傷之感,懷古是為諷今。(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共6分)【答案】17.(1)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下有紅光動搖承之(2)金風玉露一相逢 便勝卻人間無數(3)云青青兮欲雨 青冥浩蕩不見底【解析】17.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點字詞的寫法,如“然”“承”“露”“逢”“兮”“冥”等,要理解字義去記憶。三、語言文字運用(共15分)【答案】18.A19.A:比比皆是(不勝枚舉、數不勝數) B:淋漓盡致20.甲:一般不會很大 乙:臺風還會頻繁地出現呢21.②修改:將“由于”放在“我國”前面。⑤修改:將“速度”改為“強度”(或將“大”改為“快”)。22.①原句“很可能”表示不確定,體現了語言的準確性和嚴密性。改句表述太絕對。②原句采用了擬人的修辭,將臺風賦予人的動作和行為,形象說明“臺風”和“寒雨”的關系,生動地寫出了秋雨的迅猛,增添了文學色彩。改句表達效果較為平淡。③原句“寒雨連江”引用詩句,呼應開頭,使內容聯系更緊密,文章結構更緊湊。【解析】18.本題考查學生在不同語境中辨析詞義的能力。文中加點的“可以”表示能夠。A.表示能夠;B.表示好、不壞,是一種程度上的認可;C.表示許可;D.表示厲害,程度深。故選A。19.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A處,需要描述“古典詩詞中描寫秋雨的句子”情況,結合下文舉例溫庭筠、李清照等詩詞,應是描寫秋雨的句子非常多,可填“比比皆是”。比比皆是:到處都是,形容極其常見。B處,上文“《別外甥楊克》一詩則寫道:‘東南秋雨足,澤國水連天。’”,“詩人將水面與天空相接的景象描繪得……”,下文“給人一種視野開闊、心曠神怡的感覺”可知,應是詩句將景象描得繪非常到位,非常充分,給人開闊等感覺,可填“淋漓盡致”。淋漓盡致:形容文章、談話表達得十分透徹,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徹底。20.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甲處,結合上文“因為雨量大,雨水與江面連成一片,是為連江。不過,你可能會對‘寒雨連江’感到疑惑”可知,本空填對秋雨大疑惑的原因,結合下文“和夏天驟雨相比,秋雨一般比較輕柔”“寫出了秋雨又細又密的特征”可知,是因為人們平常認知里,秋雨比較細密柔和,不會大雨連江,可填:一般不會很大。乙處,需要提一個問題,結合上文“很可能有一場臺風在這里導演了一出‘寒雨連江'的大戲。為什么天氣轉涼了”,可知跟“臺風”有關,結合下文“這是因為絕大多數秋臺風生成于西北太平洋……有足夠的空間和時間成長。……初秋時節……所以強臺風更容易出現在這一時間段”可知,問題是天氣冷了以后,為什么還經常有臺風,可填:臺風還會頻繁地出現呢?21.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兩處語病;②句,關聯詞語序不當。“我國由于地域遼闊”的主語是“我國”,“所以秋雨并不都是綿綿細雨”的主語是“秋雨”,兩個句子主語不一致,因此第一個關聯詞“由于”應放在“我國”前面。⑤句,搭配不當。“速度”不能和“大”搭配,應改為“強度很大”或“速度很快”。22.本題考查學生鑒賞句子的表達效果的能力。①原句“很可能”表示不確定,與前文“就有可能形成迅猛的秋雨。由此我們不難推測”中“有可能”、“推測”形成照應,體現了語言的準確性和嚴密性。改句表述太絕對。②原句采用了擬人的修辭,說“臺風”導演了一出“寒雨連江”的大戲,將臺風賦予人的動作和行為,生動形象地描繪出臺風與秋雨之間的關系,使讀者更容易理解當時秋雨形成的原因;并且渲染了秋雨的迅猛,增添了文學色彩。改句客觀說明二者關系,表達效果較為平淡。③原句“寒雨連江”引用《芙蓉樓送辛漸》中“寒雨連江夜入吳”的詩句,推測王昌齡在送別朋友的前夜情景,使內容聯系更緊密,論證更有說服力;且呼應開頭,使文章結構更嚴謹、緊湊。四、寫作(共60分)【例文】23.堅守內心,懷德前行梁任公“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的錚錚吶喊縈繞耳畔;孟郊“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的諄諄告誡回響耳際。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心懷使命,責任在肩。而要擔當起使命,就需要鏟除心間雜草,拂掉“思想塵”。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在這如夢浮生間,我們會面對塵世的濁垢,會面臨丑惡的腐蝕,會承受名利的誘惑。這時,個人的選擇便顯得尤為重要,是撣去濁垢,舉世皆濁而我獨清;還是與世推移,“與惡龍搏斗過久,自身亦成為惡龍”;或是淪為名韁利鎖的奴隸,沉湎于耳目口舌的歡愉?我認為,我們新時代青年要堅守內心,明道前行,懷德自重。新時代青年,若想鏟除心間的雜草,就應堅守內心,明道前行,自可天光云影共徘徊。《華嚴經》中有言: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在追尋夢想的路途中,我們會有“山重水復疑無路”的迷茫,這時自我懷疑,甚至陷入“習得性無助”的怪圈而止步不前是大可不必的。要知道,你的堅定付出才使得夢想成為可能,才能除去迷惘懷疑的雜草迎來豐收。若因害怕失敗的后果,計較于得失,這樣定然難以成功。試想,若蘇炳添面對自己大齡和腿傷的不利形勢,而陷入自我懷疑,而不是堅定自我,提升自己,哪來九秒八三的亞洲奇跡?試想,若鐘芳蓉困囿于世俗的偏見,選擇了熱門的經濟學等有“錢途”專業,哪來考古學新的傳人?他們面對人生的云濤曉霧,沒有片刻猶疑,而是堅守內心,奔赴自己的星辰大海,我們新時代青年也應堅守內心,明道前行,自可除去雜草,迎來“柳暗花明又一村”。新時代青年,若想拂掉“思想塵”,就應懷德自重,自可苦雨終風也解晴。荀子曾言:“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我們在成人閱世時,需要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才可拂拭心靈的塵埃。面對他人的同流合污,陶淵明選擇了回歸田園,遠離污濁的官場,不以身之察察,而受物之汶汶。面對衛律的威逼利誘,蘇武選擇了堅守自己的氣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而觀古,王勃才華傲人,卻寫了《檄英王雞》等游戲文章,而且私殺官奴。酌今,李云迪、王力宏等娛樂明星有才無德,難以致遠。陶淵明、蘇武心有大德,拂拭掉了名利的塵垢,而千古留名;王勃、李云迪、王力宏等人卻因品行缺失,難以致遠。由此觀之,我們新青年也應提升自己的品德,見賢思齊,給心靈種上莊稼,防止野草瘋長。習近平主席曾說:“青年興則國興,青年強則國強。”我們新青年也要堅守內心,明道前行,懷德自重,時時勤拂拭,莫使心靈惹塵埃。【解析】23.本題考查學生寫作的能力。審題:本題為引語式材料作文題。材料第一段,首先引用一系列經典記載,介紹中國新春掃塵這一古老習俗,并闡明其意義。但作者的意圖,并不僅僅在此,而是要借助春節掃塵中的“塵”,引出第二段話。第二段引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語錄,寄語廣大青年要勤撣“思想塵”,守住內心,正心明道,懷德自重。守住內心就是要守住初心,堅守理想,堅定信念。正心明道,就是要心正,要心有所守,要知曉道理。懷德自重就是要有好的品德,自尊自重。要做到“守住內心,正心明道,懷德自重”要勤撣“思想塵”,要經常拂去心靈上的灰塵,不斷自我凈化。要求新時代的青年談感悟與思考。“思想塵”是比喻的說法,人們心田中不好的思維如同雜草,要拂去它,要耕耘好自己的心田,堅守本心,讓壞種子沒有成長的機會,讓心中真善美等優秀品質得到增長,讓心正,讓德明。寫作時,可由名言引入觀點:勤撣“思想塵”,除“心間雜草”。先分析“思想塵”、“心間雜草”的危害;然后論述如何去撣“思想塵”,除“心間雜草”;接著強調撣“思想塵”,除“心間雜草”的作用,最后收束全文。立意:1.撣“思想塵”,除心間草。2.清除心間的雜草。3.去除雜念,堅守初心。瀘州市合江中學高 2024 級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 文 參 考 答 案 與 試 題 解 析題號 1 2 3 6 7 10 11 12 15 18答案 B C D B D BDE B D D A一、現代文閱讀(共 37分)(一)現代文閱讀 I(本題共 5小題,共 19分)【答案】1.B 2.C 3.D4.①“西方的家庭”是團體性的社群,夫婦是主軸,子女在這團體中是配角。②“中國的家族”主軸是在父子之間,是縱的,夫婦成了配軸;是根據父親單系親屬原則所組成的社群。5.①中國鄉土社會以“家族”為事業單位,以“血緣”“地緣”構建的人際關系已經與中國的現代化發展,城市化的進程不相適應。②陌生人的流動已然成為一種文化或一個普遍特征,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③中國社會的現代化讓個體不可避免地被納入社會的分工體系之中,越來越細致的社會分工是轉向陌生人社會的重要原因。【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B.“家庭成員之間只講紀律不談私情”錯誤,根據材料一原文“我所謂普通的感情是和紀律相對照的。一切事業都不能脫離效率的考慮。求效率就得講紀律;紀律排斥私情的寬容”可知,在中國的家庭中,主軸是父子關系,而夫婦關系是配軸。雖然“家”重視效率和紀律,但并不意味著完全排斥私情。這里的“排斥”并不意味著完全不談私情,而是私情在家庭事務中的表現會受到一定的約束。故選 B。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城市化逐漸隔絕血緣與地緣關系”錯誤,根據材料原文“基于地緣、血緣等建立起來的關系并不會被時空間隔所阻斷,也不會被徹底遺忘”可知,隨著城市化的推進,血緣和地緣關系在城市中有所弱化,人際關系逐漸轉向陌生化,但這些傳統的關系并沒有被完全隔絕或消失。故選 C。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D.“層層遞進”錯誤,材料二對中國熟人社會與陌生人社會進行綜合分析,指出中國陌生語文答案 第 1 頁 共 10 頁人社會的獨特性。文中討論了陌生人社會理論的來源、當前中國社會轉向陌生人社會的背景,以及如何在中國建立有序的陌生人社會,強調的是中國獨特的社會現實與文化特點。材料二的論證結構并非完全是線性的,而是通過多角度分析問題,并結合實際提出對策。故選 D。4.本題考查學生對多個信息進行比較、辨析的能力。根據材料一原文“在西洋,家庭是團體性的社群,夫婦是主軸,夫婦共同經營生育事務,子女在這團體中是配角”可知,西方的家庭結構是以夫妻關系為核心,家庭邊界明確,子女地位次要。根據材料一原文“可是在中國鄉土社會中,家并沒有嚴格的團體界限。中國的家擴大的路線是單系的,就是只包括父親這一方面”可知,中國的“家”是基于父系的單系親屬原則組成的社群,主軸是父子關系,家族的邊界更模糊,夫婦關系是配角,強調父系傳承。5.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根據材料原文“具備這些特征的中國社會,呈現‘熟人社會’樣態。人們生活在各自熟悉的社會空間里,以熟人為‘介質’構成網狀社會關系,彼此認同,依據婚姻等締結‘差序’,組成利益‘格局’”可知,中國鄉土社會以“家族”為基本社群單位,依靠血緣和地緣關系構建起人際網絡。隨著社會的發展,尤其是在中國的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中,這種基于血緣和地緣的關系網逐漸顯得不再適應新的社會結構和需求。城市化的發展削弱了血緣和地緣關系的重要性。根據材料原文“陌生人的流動已然成為一種文化或一個普遍特征,這勢必造成向陌生人社會的轉變”可知,陌生人的流動已成為一種文化現象或普遍特征,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陌生人之間的交往逐漸成為社會的常態,這種趨勢不可避免地推動了社會結構向陌生人社會的轉變。根據材料原文“社會分工讓個體不可避免地被納入分工體系之中,個體在分工體系中都處于一定的位置而又緊密相連”可知,中國社會的現代化和經濟發展帶來了日益細致的社會分工。這種分工要求每個個體都在特定的社會崗位上發揮作用,推動了陌生人社會的形成。(二)現代文閱讀 II(本題共 4小題,共 18分)【答案】6.B 7.D8.①白描:例如第④⑤段,近春園中大大小小的樹木蓊蓊郁郁,高大的白楊樹,叢生的灌木,被月光切割的影子倒映在水塘,黝黑而錯落。小煤屑路上密植的森森柏樹,黑壓壓一路綿延。營造出清寒、陰森的環境氛圍,為作者聯想到八國聯軍焚燒圓明園而殃及近春園使之成為“荒島”的歷史做鋪墊。②對比:例如將舊時代知識分子朱自清先生的堅守高尚節操,與時下許多人的道德淪喪對比。引發深思,點明主旨,希望現代人向一代楷模朱先生學習,堅守節操,如荷花般潔身自好。9.①“又見荷塘月色”表明本文所寫內容與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有關。作者先是讀語文答案 第 2 頁 共 10 頁了《荷塘月色》,感觸頗深,又來到了當年先生寫《荷塘月色》的地方。②說明《荷塘月色》一文對作者產生了深遠影響。文中既有對朱先生筆下荷塘美景的想象,又有對七十五年前先生獨自在月下荷塘的懷想,先生的人格與氣節引發了作者深思“陳舊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題”。③暗示主旨,希望現代文明社會的現代人,也要像朱自清先生那樣,堅守高潔的品行、高貴的人格和民族氣節。【解析】6.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能力。B.“生動地描寫了作者眼前所見的月下荷塘的美景:荷花、荷葉等”說法錯誤,第③段不是作者當時親眼所見,而是根據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所想象的荷塘情景,是作者從想象中移植過來的。故選 B。7.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文本內容和藝術特色的能力。A.“第②段開頭運用比喻手法”錯誤。第②段開頭運用擬人的手法。B.“有利于作者委婉含蓄地抒發內心的情感”說法錯誤,應該是“有利于作者直接抒發內心的情感”。C.“文章綜合運用了記敘、描寫、議論、說明、抒情的表達方式”說法錯誤,本文沒有運用說明的表達方式。故選 D。8.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表現手法的能力。由“近春園中那些大大小小的樹木蓊蓊郁郁,白楊樹最為高大。它的身影連同高處叢生的灌木被月光切割在塘水中,顯得黝黑而錯落”“我沿著塘邊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幾盞溫和的路燈緊貼荷塘小路亮著,倒映水里,顯出一束束昏黃,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邊是一列高高土坡,上面是密植的森森柏樹,黑壓壓一路綿延。荷塘那邊,月亮透過擺動著的高大樹枝不時瞟我一眼”分析可知,文章運用白描的手法,描寫了近春園中高大的白楊樹,叢生的灌木,被月光切割的影子倒映在水塘,黝黑而錯落。小煤屑路上密植的森森柏樹,黑壓壓一路綿延。營造出清寒、陰森的環境氛圍,為作者聯想到八國聯軍焚燒圓明園而殃及近春園使之成為“荒島”的歷史做鋪墊。由“社會發展了人還要不要操守?融入現代文明的民族還要不要氣節?現實中的許多人和事作了否定性回答。可朱自清雖是舊時代知識分子,尚且堅守操節,潔身自好,成為一代楷模”分析可知,文章將舊時代知識分子朱自清先生的堅守高尚節操,與時下許多人的道德淪喪對比。引發深思,點明主旨,希望現代人向一代楷模朱先生學習,堅守節操,如荷花般潔身自好。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概括標題的多重含義的能力。分析時,可從表層含義、深層含義、人物、主旨等多方面來思考、概括。表層含義:“又見荷塘月色”表明文章所寫內容為“荷塘月色”,與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有關;語文答案 第 3 頁 共 10 頁深層層義:“又見荷塘月色”中的“又”字說明作者不是第一次見到“荷塘月色”,作者先是讀了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并且感觸頗深,又來到了當年朱自清寫《荷塘月色》的地方,看到了眼前之景,想起了先生的高尚品格,再次有感而發,可見該文對作者產生的深遠影響;題目與主旨(思想感情)的關系:由“朱自清雖是舊時代知識分子,尚且堅守操節,潔身自好,成為一代楷模。就是這荷塘里的荷花也保持自我凈潔、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質。作為領受現代文明熏陶的人,為什么就不能自我凈持、自守律令、潔身自好”等句可知,“又見荷塘月色”是作者暗示,我們現代人也要像朱自清先生那樣,有高潔的品行,堅守民族氣節。二、古代詩文閱讀(共 38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 5小題,共 23分)【答案】10.BDE 11.B 12.D13.(1)況且天地之間,萬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自己應該擁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2)山后沒有人居住,在山間低洼平整的地方搭了幾個草棚,這是沙洲上的人來這里躲避水患時建的。14.(1)作者借“水月”這兩個自然事物從“變”和“不變”的角度來闡述道理,來說明萬事萬物和我們都是生生不息的,從而表現作者自然如斯、生生不息的曠達,并展現了其積極追求超脫、樂觀與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2)本文寫了作者月夜游君山的情景。由原文“夜來月下,山水寂然。湘靈、洞庭君,恍惚如可問者”可知,借助“水”與“月”營造幽靜安謐的氛圍,表現了作者悠然自得的人生態度。【解析】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云霧從船邊出現、升騰,水上彌漫著迷蒙的云氣。平視這些云氣,變成了橫長的形狀。“船側”是“起”的后置狀語,中間不能斷開,應從“船側”后邊斷開,選 B;“水上滃滃然”句意完整,中間不能斷開,從“滃滃然”后邊斷開,選 D;“平視之”中“之”作“平視”的賓語,省略了主語“我們”,句子結構完整,從“之”后邊斷開,選 E。故選 BDE。1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A.正確。絕,斷絕/橫渡。句意:像細絲一樣連續不斷。/卻可以橫渡江河。B.錯誤。橫,橫執/遮蔽。句意:橫執長矛吟詩。/天姥山仿佛連接著天遮蔽了天空。C.正確。危,端正/高。句意: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著。/開上人指著高崖上一棵樹對我語文答案 第 4 頁 共 10 頁們說。D.正確。次第,意為一個接著一個,表示迅速和眾多。/光景,狀況。句意:一個接一個地從我們身旁經過/此情此景,用一個“愁”字又怎么能說的夠?故選 B。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D.“材料二則沉郁頓挫”理解錯誤,材料二行文風格是清幽明麗。故選 D。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且”,況且,承接連詞,表示更進一步;“茍”,如果,表假設;“有”,擁有;“雖”,即使。(2)“居”,居住;“有棚于坳者”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是“于坳者有棚”,在山間低洼平整的地方搭了草棚;“……者也”表判斷,“洲人避水來者也”判斷句,這是沙洲上的人來這里躲避水患時建的。1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分析作者情感的能力。(1)由材料一第三段“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可知,材料一中作者借“水月”這兩個自然事物從“變”和“不變”的角度來闡述道理,來說明萬事萬物和我們都是生生不息的,從而表現作者自然如斯、生生不息的曠達,并展現了其積極追求超脫、樂觀與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2)由材料二第一段“秋月泛湖,游之上者,未有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而余平生以為勝期,嘗以著之詩歌。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為之”可知,材料二寫了作者月夜游君山的情景。由材料二第三段“夜來月下,山水寂然。湘靈、洞庭君,恍惚如可問者”可知,材料二借助“水”與“月”營造幽靜安謐的氛圍,表現了作者悠然自得的人生態度。【參考譯文】材料一:在這時喝酒喝得非常高興,敲著船邊唱起歌來。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啊香蘭船槳,擊打著月光下的清波,在泛著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遠茫茫,眺望美人啊,卻在天的另一方。”有會吹洞簫的客人,配著節奏為歌聲伴和,洞簫的聲音嗚嗚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傾訴,余音在江上回蕩,像細絲一樣連續不斷。能使深谷中的蛟龍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婦為之哭泣。我的神色也愁慘起來,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問道:“簫聲為什么這樣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公孟德的詩么?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東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連綿不絕,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蒼蒼。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圍困的地方么?當初他攻陷荊州,奪得江陵,沿長江順流東下,麾下的戰船首尾相連延綿千里,旗子將天空全都蔽住,面對大江斟酒,橫執長矛吟詩,本來是當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現在又在哪里呢?何況我與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漁砍柴,以魚蝦為侶,以麋鹿為友,在江上駕著這一葉小語文答案 第 5 頁 共 10 頁舟,舉起杯盞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廣闊的天地中,像滄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樣渺小。唉,哀嘆我們的一生只是短暫的片刻,不由羨慕長江的沒有窮盡。想要攜同仙人攜手遨游各地,與明月相擁而永存世間。知道這些終究不能一下子實現,只得將憾恨化為簫音,托寄在悲涼的秋風中罷了。”我問道:“你可也知道這水與月?時間流逝就像這水,其實并沒有真正逝去;時圓時缺的就像這月,終究沒有增減。可見,從事物易變的一面看來,那么天地間萬事萬物時刻在變動,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從事物不變的一面看來,萬物同我們來說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羨慕的呢?何況天地之間,萬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應該擁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風,以及山間的明月,聽到便成了聲音,進入眼簾便繪出形色,取得這些不會有人禁止,感受這些也不會有竭盡的憂慮。這是大自然恩賜的沒有窮盡的寶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客人高興地笑了,洗凈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盤子雜亂一片。大家互相枕著墊著睡在船上,不知不覺東方已經露出白色的曙光。材料二:秋天月夜泛舟湖上是最好的游覽;而在這樣的游覽中,尤以在洞庭湖中環繞君山泛舟夜游為最好。不知道古代的人曾經有沒有過這個經歷?我這一生把泛舟洞庭湖環游君山當作美好的愿望,我曾經在詩歌中寫下了這個愿望。現在是同治六年農歷十五日夜,我才獲得一次這樣的機會環游君山。開船啟程,從龍口出發前往香爐峰。月兒從樹頂上升起,船在月水相映的湖面如同在金碧山水的圖畫里行進。同游的人是“開上人”“達上人”兩個僧人和我的客人黎君,以及我的姓費的外甥和我的孫子吳坡。南邊高崖下有十幾處閃爍的漁船燈火向著西方前后相接,一個接一個地從我們身旁經過,仔細地看原來是漁民搖著小船在捕撈蝦子。開上人指著高崖上一棵樹對我們說:“這棵古老的樟樹無疑有十幾個人兩臂合抱那么粗,樹根被一塊大石頭圍住,那石頭一丈多見方。從岳陽城遠遠望著君山見到的一個樹影突現的事物就是這棵樟樹。”但是現在在月光中從船中仰望它,覺得它并不是特別的高大。我是初次知道這個情形。客人黎君說“蘇軾泛舟游赤壁是在七月十六日,與我們今天泛舟游洞庭湖只差一天的時間啊。”我回過頭對子孫吳坡說:“你看這月不也是在斗星和牛星之間嗎?”于是我們一起朗誦了蘇軾《赤璧賦》里的十幾個句子。后來再從香爐峽中出來,稍微偏北行進。剛開船時,風從東南方向吹來,到這時風從背后斜吹。水面越加平靜不起波浪,看到了水灣堤岸,想到這里可以暫時停泊。但是,船并未停泊,還是那么航行,經過觀音泉口,來到響山之前一起談起這個地道可以通往吳中的事,有人說:有神仙居住的黃金殿堂,應當在這個下面啊。夜色降臨,月光映照,山和水都靜寂無聲,那情形仿佛可以訪問傳說中湘靈和洞庭君。后來又從北進入后湖,不久又轉向東面行進,水面映照出岸上的岳州城的燈火之光。云霧從船邊出現、升騰,水上彌漫著迷蒙的云氣。平視這些云氣,變成了橫長的形狀,云氣逐漸上騰,消散不見了。我的孫子吳坡說:“有一天晚上,從沙嘴這個地方可以看見后湖的云氣從水語文答案 第 6 頁 共 10 頁面升起,白色的霧團有的像車輪,有的像巨大的水甕,大約有十多塊,就是這個地方。”然而這樣,那么這里往下接近山中洞穴,不是應當貯云的山洞嗎?山后沒有人居住,在山間低洼平整的地方搭建的草棚,是島上的人來這里躲避水患的。有幾只客船停泊在這里,沒有喧鬧的人聲。再轉而向南行駛,出了沙嘴,穿過柳樹林,便可看見老廟門。《岳州地方志》記載“君山周長七里有余”,根據我們乘坐的船緩緩地行進來測度,似乎不止七里長。船只停好后,就讓人拿出酒菜,用童子雞攪和著苦瓜,這時候,月兒高掛在空中,風起浪興,對著明月和風浪痛飲,大家喝酒都超過了自己的酒量。超上人遵守不吃葷的戒律,才稍微喝了一點點,吃了幾片梨子,返回到廟里,拿來了準備的茗茶。半夜時分,離船上岸,辭別了超上人及黎君,我們四人順著上路回家了。第二天記下了月夜游君山的經歷。(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 2小題,共 9分)【答案】15.D16.同:借古抒懷,借“赤壁之戰”抒發對周瑜的贊美和推崇。異:①蘇詞對赤壁之戰的描寫表現了周瑜才能卓越、年少立功,反襯自己早生華發、功業無成,懷古是為傷己。②戴詞對赤壁之戰的描寫再現了周瑜火燒曹營時的驚心動魄、宏大激烈的戰爭場面,反襯南宋朝廷的軍事不振、國勢衰頹,懷古是為諷今。【解析】15.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D.“詞的上片尋訪遺蹤”“下片緬懷三國赤壁之戰”錯誤。從詞中來看,詞的上片緬懷三國赤壁之戰,下片尋訪遺蹤,感嘆興亡。故選 D。16.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和感情的能力。相同點:兩首詩都是懷古之作,引用周郎故事,即用典,借“赤壁之戰”抒發對周瑜的贊美和推崇。不同點:《念奴嬌·赤壁懷古》中“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中用“小喬初嫁”襯托周瑜的年輕儒雅,用“檣櫓灰飛煙滅”襯托周瑜的意氣風發年輕有為;用周瑜襯托對比出自己的“早生華發”“壯志難酬”,懷古是為傷己;《滿江紅·赤壁懷古》中用“萬騎臨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魚龍怒。卷長波、一鼓困曹瞞”寫出了周郎當時軍事力量之強,襯托詩人當時國家國力之衰弱,抒發對國勢衰頹的無奈憂傷之感,懷古是為諷今。(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 1小題,共 6分)【答案】17.(1)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下有紅光動搖承之語文答案 第 7 頁 共 10 頁(2)金風玉露一相逢 便勝卻人間無數(3)云青青兮欲雨 青冥浩蕩不見底【解析】17.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點字詞的寫法,如“然”“承”“露”“逢”“兮”“冥”等,要理解字義去記憶。三、語言文字運用(共 15分)【答案】18.A19.A:比比皆是(不勝枚舉、數不勝數) B:淋漓盡致20.甲:一般不會很大 乙:臺風還會頻繁地出現呢21.②修改:將“由于”放在“我國”前面。⑤修改:將“速度”改為“強度”(或將“大”改為“快”)。22.①原句“很可能”表示不確定,體現了語言的準確性和嚴密性。改句表述太絕對。②原句采用了擬人的修辭,將臺風賦予人的動作和行為,形象說明“臺風”和“寒雨”的關系,生動地寫出了秋雨的迅猛,增添了文學色彩。改句表達效果較為平淡。③原句“寒雨連江”引用詩句,呼應開頭,使內容聯系更緊密,文章結構更緊湊。【解析】18.本題考查學生在不同語境中辨析詞義的能力。文中加點的“可以”表示能夠。A.表示能夠;B.表示好、不壞,是一種程度上的認可;C.表示許可;D.表示厲害,程度深。故選 A。19.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A處,需要描述“古典詩詞中描寫秋雨的句子”情況,結合下文舉例溫庭筠、李清照等詩詞,應是描寫秋雨的句子非常多,可填“比比皆是”。比比皆是:到處都是,形容極其常見。B處,上文“《別外甥楊克》一詩則寫道:‘東南秋雨足,澤國水連天。’”,“詩人將水面與天空相接的景象描繪得……”,下文“給人一種視野開闊、心曠神怡的感覺”可知,應是詩句將景象描得繪非常到位,非常充分,給人開闊等感覺,可填“淋漓盡致”。淋漓盡致:形容文章、談話表達得十分透徹,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徹底。20.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甲處,結合上文“因為雨量大,雨水與江面連成一片,是為連江。不過,你可能會對‘寒雨連江’感到疑惑”可知,本空填對秋雨大疑惑的原因,結合下文“和夏天驟雨相比,秋雨一般比較輕柔”“寫出了秋雨又細又密的特征”可知,是因為人們平常認知里,秋雨比較細密柔語文答案 第 8 頁 共 10 頁和,不會大雨連江,可填:一般不會很大。乙處,需要提一個問題,結合上文“很可能有一場臺風在這里導演了一出‘寒雨連江'的大戲。為什么天氣轉涼了”,可知跟“臺風”有關,結合下文“這是因為絕大多數秋臺風生成于西北太平洋……有足夠的空間和時間成長。……初秋時節……所以強臺風更容易出現在這一時間段”可知,問題是天氣冷了以后,為什么還經常有臺風,可填:臺風還會頻繁地出現呢?21.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兩處語病;②句,關聯詞語序不當。“我國由于地域遼闊”的主語是“我國”,“所以秋雨并不都是綿綿細雨”的主語是“秋雨”,兩個句子主語不一致,因此第一個關聯詞“由于”應放在“我國”前面。⑤句,搭配不當。“速度”不能和“大”搭配,應改為“強度很大”或“速度很快”。22.本題考查學生鑒賞句子的表達效果的能力。①原句“很可能”表示不確定,與前文“就有可能形成迅猛的秋雨。由此我們不難推測”中“有可能”、“推測”形成照應,體現了語言的準確性和嚴密性。改句表述太絕對。②原句采用了擬人的修辭,說“臺風”導演了一出“寒雨連江”的大戲,將臺風賦予人的動作和行為,生動形象地描繪出臺風與秋雨之間的關系,使讀者更容易理解當時秋雨形成的原因;并且渲染了秋雨的迅猛,增添了文學色彩。改句客觀說明二者關系,表達效果較為平淡。③原句“寒雨連江”引用《芙蓉樓送辛漸》中“寒雨連江夜入吳”的詩句,推測王昌齡在送別朋友的前夜情景,使內容聯系更緊密,論證更有說服力;且呼應開頭,使文章結構更嚴謹、緊湊。四、寫作(共 60分)【例文】23.堅守內心,懷德前行梁任公“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的錚錚吶喊縈繞耳畔;孟郊“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的諄諄告誡回響耳際。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心懷使命,責任在肩。而要擔當起使命,就需要鏟除心間雜草,拂掉“思想塵”。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在這如夢浮生間,我們會面對塵世的濁垢,會面臨丑惡的腐蝕,會承受名利的誘惑。這時,個人的選擇便顯得尤為重要,是撣去濁垢,舉世皆濁而我獨清;還是與世推移,“與惡龍搏斗過久,自身亦成為惡龍”;或是淪為名韁利鎖的奴隸,沉湎于耳目口舌的歡愉?我認為,我們新時代青年要堅守內心,明道前行,懷德自重。新時代青年,若想鏟除心間的雜草,就應堅守內心,明道前行,自可天光云影共徘徊。《華嚴經》中有言: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在追尋夢想的路途中,我們會有“山重水復疑無路”的迷茫,這時自我懷疑,甚至陷入“習得性無助”的怪圈而止步不前是大可不必的。要知道,你的堅定付出才使得夢想成為可能,才能除去迷惘懷疑的雜草迎來豐收。若因害怕失敗的后果,計較于得失,這樣定然難以成功。試想,若蘇炳添面對自己大齡和腿傷的不利形勢,語文答案 第 9 頁 共 10 頁而陷入自我懷疑,而不是堅定自我,提升自己,哪來九秒八三的亞洲奇跡?試想,若鐘芳蓉困囿于世俗的偏見,選擇了熱門的經濟學等有“錢途”專業,哪來考古學新的傳人?他們面對人生的云濤曉霧,沒有片刻猶疑,而是堅守內心,奔赴自己的星辰大海,我們新時代青年也應堅守內心,明道前行,自可除去雜草,迎來“柳暗花明又一村”。新時代青年,若想拂掉“思想塵”,就應懷德自重,自可苦雨終風也解晴。荀子曾言:“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我們在成人閱世時,需要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才可拂拭心靈的塵埃。面對他人的同流合污,陶淵明選擇了回歸田園,遠離污濁的官場,不以身之察察,而受物之汶汶。面對衛律的威逼利誘,蘇武選擇了堅守自己的氣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而觀古,王勃才華傲人,卻寫了《檄英王雞》等游戲文章,而且私殺官奴。酌今,李云迪、王力宏等娛樂明星有才無德,難以致遠。陶淵明、蘇武心有大德,拂拭掉了名利的塵垢,而千古留名;王勃、李云迪、王力宏等人卻因品行缺失,難以致遠。由此觀之,我們新青年也應提升自己的品德,見賢思齊,給心靈種上莊稼,防止野草瘋長。習近平主席曾說:“青年興則國興,青年強則國強。”我們新青年也要堅守內心,明道前行,懷德自重,時時勤拂拭,莫使心靈惹塵埃。【解析】23.本題考查學生寫作的能力。審題:本題為引語式材料作文題。材料第一段,首先引用一系列經典記載,介紹中國新春掃塵這一古老習俗,并闡明其意義。但作者的意圖,并不僅僅在此,而是要借助春節掃塵中的“塵”,引出第二段話。第二段引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語錄,寄語廣大青年要勤撣“思想塵”,守住內心,正心明道,懷德自重。守住內心就是要守住初心,堅守理想,堅定信念。正心明道,就是要心正,要心有所守,要知曉道理。懷德自重就是要有好的品德,自尊自重。要做到“守住內心,正心明道,懷德自重”要勤撣“思想塵”,要經常拂去心靈上的灰塵,不斷自我凈化。要求新時代的青年談感悟與思考。“思想塵”是比喻的說法,人們心田中不好的思維如同雜草,要拂去它,要耕耘好自己的心田,堅守本心,讓壞種子沒有成長的機會,讓心中真善美等優秀品質得到增長,讓心正,讓德明。寫作時,可由名言引入觀點:勤撣“思想塵”,除“心間雜草”。先分析“思想塵”、“心間雜草”的危害;然后論述如何去撣“思想塵”,除“心間雜草”;接著強調撣“思想塵”,除“心間雜草”的作用,最后收束全文。立意:1.撣“思想塵”,除心間草。2.清除心間的雜草。3.去除雜念,堅守初心。語文答案 第 10 頁 共 10 頁瀘州市合江中學高2024級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 文 試 題(考試時間:150分鐘 試卷滿分:150分)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將自己的姓名、班級、考場號、座位號和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用2B鉛筆在“考場號”和“座位號”欄相應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場號和座位號。2.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3.作答非選擇題時,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的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無效。一、現代文閱讀(共37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共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題。材料一:社群是一切有組織的人群。家庭、氏族、鄰里、街坊、村落,大體上都屬于我所謂社會圈子的性質。在中國鄉土社會中,差序格局和社會圈子的組織是比較重要的。我想在這里提出來討論的是我們鄉土社會中的基本社群,這社群普遍被稱為“大家庭”的。我在《江村經濟》中把它稱作“擴大了的家庭”。這些名詞的主體是“家庭”,在家庭上加一個小或大的形容詞來說明中國和西洋性質上相同的“家庭”形式上的分別。可是我現在看來卻覺得這并不妥當,比較確當的應該稱中國鄉土社會基本社群作“小家族”。我提出這新名詞來的原因是想從結構的原則上去說明中西社會里“家”的區別。在西洋,家庭是團體性的社群,夫婦是主軸,夫婦共同經營生育事務,子女在這團體中是配角。可是在中國鄉土社會中,家并沒有嚴格的團體界限。中國的家擴大的路線是單系的,就是只包括父親這一方面。這種根據單系親屬原則所組成的社群,在人類學上有個專門名稱叫氏族。我們的家在結構上是一個氏族,但是和普通我們所謂的族也不完全相同,因為我們所謂族是由許多家組成,是一個社群的社群。因之我這里提了這個“小家族”的名詞。小家族和大家族在結構原則上是相同的,不相同的是在數量、在大小上。中國的家是一個事業組織,家的大小是依著事業的大小而決定。但不論大小上差別到什么程度,結構原則上卻是一貫的、單系的差序格局。在我們的鄉土社會中,我們的家是個綿續性的事業社群,它的主軸是在父子之間,是縱的,不是橫的。夫婦成了配軸。配軸雖則和主軸一樣并不是臨時性的,但是這兩軸卻都被事業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我所謂普通的感情是和紀律相對照的。一切事業都不能脫離效率的考慮。求效率就得講紀律;紀律排斥私情的寬容。在中國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婦間得相敬,女子有著三從四德的標準,親子間講究負責和服從。(節選自費孝通《鄉土中國·家族》)材料二:在中國文化里,社會中的意義單位不是個體,而是建立在牢固血緣基礎上的“家與家族”。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聯結,由血緣、地緣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情緣”交織而成。人與人之間的“差序格局”關系得到文化確認,形成面子與權威,左右并維系著特有的社會價值與交往模式。具備這些特征的中國社會,呈現“熟人社會”樣態。人們生活在各自熟悉的社會空間里,以熟人為“介質”構成網狀社會關系,彼此認同,依據婚姻等締結“差序”,組成利益“格局”。在這樣的社會中,人們依賴倫理交往維系著“情面”,禮治秩序調節著道德倫理和行為規范。就此而言,適用于鄉村的熟人社會無法銜接城市的陌生人社會。很顯然,我們現在討論陌生人社會,是因為預設了關于熟人社會的想象,而關于熟人社會的想象不僅源于西方陌生人社會理論,還受到關于鄉村熟人社會的影響。也就是說,我們所提及的陌生人社會依然未能完全真實建基于中國社會。因此,要理解中國的陌生人社會,不僅要反思中國熟人社會,還要從根底上厘清西方陌生人社會理論的干擾。中國的陌生人社會理論須建立在中國的經驗事實和觀察的基礎上。陌生人的流動已然成為一種文化或一個普遍特征,這勢必造成向陌生人社會的轉變。但中國社會的流動是有序的,有序的流動所形塑的社會也是有序的陌生人社會。例如,得益于大數據和信息管理技術,人口流動規模和方向的數據都是可掌握的;借力于鄉村振興的發展,很多流動在城市中的人在回歸鄉村;同時,城市社區治理力度也不斷加強,社區內的互動增進了居民間的互動。基于地緣、血緣等建立起來的關系并不會被時空間隔所阻斷,也不會被徹底遺忘,而經濟的、政治的等行為動機會增強,但也不會完全替代既有的關系牽絆。陌生人社會源于越來越細致的社會分工,但巨大規模人口的分工社會塑造的是有規范的陌生人社會。借助于人口紅利和龐大勞動力市場,中國社會的勞動力市場比較豐滿,為勞動者的充分就業提供了較為有力的保障。社會分工讓個體不可避免地被納入分工體系之中,個體在分工體系中都處于一定的位置而又緊密相連。即便一個陌生人進入完全陌生的城市或鄉村,大家往往也都遵守相同的規范。這就避免了因規范差異引起沖突和矛盾,也避免了個體的社會困境。就此而言,有規范的陌生人社會是充分保障就業社會的獨特產物,當然,也是中國社會廣泛而深入治理的結果。中國社會的現代化正部分改變著根植于鄉土社會的熟人社會結構,原有依賴熟人形成的社會關系有所弱化,助力了陌生人社會的到來,加劇了人際關系陌生化。但是,得益于中國社會現代化的特殊性,一個以新的獨立、權責分明、平等透明、合乎規范、重視規則為主要特征的陌生人社會將逐步形成。(節選自馬吟秋、劉佩峰《探索陌生人社會的秩序與規范》;《新華文摘》2022年第6期)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在中國鄉土社會里,家庭、氏族、鄰里、街坊、村落都屬于社群范疇。B.中國鄉土社會的“家”是事業組織,家庭成員之間只講紀律不談私情。C.依據血緣形成的“家與家族”是構建中國鄉土社會“熟人社會”的基礎。D.陌生人社會理論起源于西方,建構中國陌生人社會理論需要對其取舍。2.根據材料二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熟人社會通過人情往來凸顯其運作邏輯,俗話“人熟是一寶”實是中國熟人社會的映射。B.熟人社會理論在很大程度上只適用于鄉村社會,而不能解決當前城市化發展中的問題。C.城市化逐漸隔絕血緣與地緣關系,擴展陌生人社會的邊界,城市人的人際關系變得陌生。D.加強網絡社會治理,有序的信息傳遞和人口流動,可以使陌生人社會呈現出有序的景觀。3.下列對材料一和材料二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材料一從區分家庭與家族的概念入手,闡述了中國鄉土社會社群的基本特點。B.材料二第三段運用舉例論證,主要論證中國陌生人社會是有序的陌生人社會。C.材料一用“主軸”“配軸”的比喻說法,形象地說明中國氏族社會“家庭”的特點。D.材料二層層遞進,采用交代背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論證結構。4.材料一中作者認為“稱中國鄉土社會基本社群”為“大家庭”不妥當,而稱“小家族”比較確當。西方的“家庭”與中國的“家族”有怎樣的區別?請根據材料簡要概括。(4分)5.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的社會結構將逐步由熟人社會轉向陌生人社會。請結合兩則文本內容簡要說明其原因。(6分)(二)現代文閱讀II(本題共4小題,共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題。又見荷塘月色吳兆民①今兒晚上,我終于來到清華園的荷塘,可是來遲了,已不見滿塘的荷花荷葉。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尋當年朱自清的足跡,也不能不說是非常愜意的事。②荷塘邊隨風飄拂的楊柳,有好些一定目睹過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樣子是對故人的懷念吧。昏黃的路燈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讓人覺著塘中漂動著簇簇水草。我的身影則在這水草上滑過。今晚雖不是滿月,但它的清輝似乎不減當年,把眼前的荷塘盡情傾灑。③荷塘上雖然不見了荷花,但讓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為朱自清已將它牢牢根植于人們的頭腦里:我已從想像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這滿塘裊娜地開著、羞澀地打著朵兒的不是荷花嗎?那層層疊疊鋪展在那里的不是荷葉嗎?月光正像當時那樣流瀉在荷花荷葉上。微風在那里吹拂,依然將那清新的荷香彌散。④前面是石拱橋了。站在橋邊向荷塘對面望去,近春園中那些大大小小的樹木蓊蓊郁郁,白楊樹最為高大。它的身影連同高處叢生的灌木被月光切割在塘水中,顯得黝黑而錯落。⑤我沿著塘邊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幾盞溫和的路燈緊貼荷塘小路亮著,倒映水里,顯出一束束昏黃,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邊是一列高高土坡,上面是密植的森森柏樹,黑壓壓一路綿延。荷塘那邊,月亮透過擺動著的高大樹枝不時瞟我一眼。⑥眼前的蓮橋把狹長的荷塘分成兩半,稀疏的殘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幾許凄涼。走過蓮橋,拐過小彎,我走進了近春園遺址深處,置身高高的白楊樹下,眼前一片開闊地平展展的,月光輕灑,充滿空靈,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葉。前面豎立著一塊碑石,記載著近春園歷史。后面小土坡的“荷塘月色”亭,顯得有些靜穆。月光在靜靜往這里揮灑,近處的一切都給抹上了清靈靈的光彩,我也被其細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給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樣邈遠、透亮而圣潔,讓人的心胸霎時跟著坦蕩起來。也許有人不屑,也確實有人不屑,但這反而襯托出你的崇高,因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類。極目遠望,未見昔日那只有些大意的一帶遠山,恐是讓長高了的樹木遮住了吧。⑦七十五年前那個夜晚,你獨自一人來到這月下荷塘,一腔心緒凝結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這里傾瀉,一生操守在這里坦白!要清潔,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從;要清苦,不要奢靡——做一個清清白白、堂堂正正、樸樸素素的人,做一個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有益于民族的人。在那腥風血雨的歲月,有多少人經受不住磨難變節了,經受不住誘惑茍且了,經受不住清貧頹廢了;而你沒有。為了民族,為了家庭,也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嚴。那個夜晚,你一人在這里的默想和表白,說不上莊嚴,充其量只是幾天后以《荷塘月色》藝術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卻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實踐。沒有哪一個要求你去這樣做,也沒有哪一個去監督你這樣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覺、意志、風范。你雖沒有什么轟轟烈烈的壯舉,卻在貧病交加之際寧可餓死也不領美援面粉,成了承載一個民族的氣節、尊嚴和大義的人。⑧這樣想著的時候,陣陣清寒和陰森不知從何方向我襲來,又想到這遺址就是八國聯軍焚燒圓明園而殃及近春園使之成為“荒島”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圍的清寒和陰森,只好回轉到有路燈的荷塘邊。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⑨我在荷塘邊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綠色聚光在不停旋掃。畢竟是現代文明社會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殘荷,總是不能釋懷。⑩社會發展了人還要不要操守?融入現代文明的民族還要不要氣節?現實中的許多人和事作了否定性回答。可朱自清雖是舊時代知識分子,尚且堅守操節,潔身自好,成為一代楷模。就是這荷塘里的荷花也永葆自我凈潔、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質。作為領受現代文明熏陶的人,為什么就不能自我凈持、自守律令、潔身自好?作為融入現代文明的民族又豈能不固守氣節?我們必須重新審視人之為人這一陳舊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題,回到人之為人的本性上來:無論何時都不能消解、滅絕人的本性。不斷溫習、時時記取七十五年前那份富有藝術魅力和人文情懷的深情告白,是回復我們人的本性的一劑良藥。 荷塘上的清風在月光輝映下吹拂著我,不斷清理著我的思緒。我下意識地看著眼前的一切。荷塘還是那個荷塘,月色還是那樣的月色,可我的內心卻歷盡滄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雖然不見先人踽踽獨行的風采,卻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文章從懷著渴望已久的心情來追尋朱自清先生的足跡寫起,緊接著勾勒了荷塘月色,最后評價先生高潔傲岸的人格。B.第③段中,生動地描寫了作者所見的月下荷塘的美景:荷花、荷葉等,均顯得空靈而灑脫。C.第⑩段中“不能消解、滅絕人的本性”主要指的是自覺固守民族的氣節、尊嚴和大義,自我凈持,自守律令,潔身自好。D.第 段中劃線句的意思是說荷塘月色依舊,而“我”既深切懷念故人,又對某些領受現代文明熏陶的人,不能自我凈持、自守律令、潔身自好的行為深表遺憾。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 )(3分)A.第②段開頭運用比喻手法,借楊柳表達了作者對朱自清的懷念和敬仰之情,充滿濃濃的情思。B.文章第⑦段主要采用呼告手法,將第三人稱轉換為第二人稱,有利于作者委婉含蓄地抒發內心的情感。C.文章綜合運用了記敘、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的表達方式,既評價了朱自清先生的人格,又結合現實,探求了發人深思的“陳舊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題”。D.本文與《荷塘月色》都是寫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側重描繪荷塘景色,寓情于景,即景生情,托物言志;而本文側重對人生和社會的思考,以直接抒情、議論見長。8.本文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內容相關,但運用的寫作技巧偏重不同,比如本文有意避開了朱文中的比喻和通感,在寫景、抒情時突出運用了白描、對比手法,試結合文本賞析。(6分)9.這篇散文以“又見荷塘月色”為題,有哪些豐富的含義?(6分)二、古代詩文閱讀(共38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共23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題。材料一: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軸臚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美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節選自蘇軾《赤壁賦》)材料二:秋月泛湖,游之上者,未有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而余平生以為勝期,嘗以著之詩歌。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為之。初發棹,自龍口向香爐。月升樹端,舟入金碧。偕者二僧一客,及費甥、坡孫①也。南崖下漁火數十星,相接續而西,次第過之,小船撈蝦者也。開上人②指危崖一樹曰:“此古樟,無慮十數圍,根抱一巨石,方丈余。自郡城望山,見樹影獨出者,此是也。”然月下舟中仰視之,殊不甚高大。余初識之,客黎君曰:“蘇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爾。”余顧語坡孫:“汝觀月,不在斗牛間乎?”因舉誦蘇賦十數句。又西出香爐峽中,少北。初發時,風東南來,至是斜背之。水益平不波,見灣確,思可小泊。然且行。過觀音泉口,響山前也。相與論地道通吳中。或說有神人金堂數百間,當在此下耶?夜來月下,山水寂然。湘靈、洞庭君,恍惚如可問者。又北,入后湖,旋而東,水面對出燈火光,岳州城也。云起船側水上滃滃然平視之已做橫長狀,稍上,乃不見。坡孫言:“一日晚,自沙觜見后湖云出水,白團團若車輪巨甕狀者十余積,即此處也。”然則此下近山根,當有云孔穴耶?山后無居人,有棚于坳者數家,洲人避水來者也。數客舟泊之,皆無人聲。轉南出沙觜,穿水柳中,則老廟門矣。《志》稱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緩,似不翅也。既泊,乃命酒肴,以子雞、苦瓜拌之。月高中天,風起浪作,劇飲當之,各逾本量。超上人守葷戒,裁少飲,啖梨數片。復入廟,具茶來。夜分登岸,別超及黎,余四人循山以歸。明日記。(節選自吳敏樹③《君山月夜泛舟記》)【注釋】①費甥、坡孫;吳敏樹的外甥名費,孫子名坡。②上人:對僧人的尊稱。“開”與下文“超上人”中的“超”均是僧人之名。③吳敏樹;湖南岳陽人,清道光十二年舉人,后辭官專治古文,中國樣湖文派的創始人。1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云起 A 船側 B 水上 C 滃滃然 D 平視之 E 已做 F 橫長狀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絕,意為斷絕。與《勸學》中“而絕江河”的“絕”字義不同。B.橫,意為橫執。與《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天姥連天向天橫”的“橫”字義相同。C.材料中“正襟危坐”和“開上人指危崖一樹”中的“危”字義不同。D.次第,意為一個接著一個,表示迅速和眾多。而《聲聲慢》中“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的“次第”是光景,狀況的意思。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材料一“情、景、理”融合。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B.材料一意象連貫,結構嚴謹。景物的連貫,不僅在結構上使全文儼然一體,精湛縝密,而且還溝通了全篇的感情脈絡,起伏變化。C.材料二以泛舟的線路為順序來進行記敘的,看去似乎是信筆所至,而實際上卻講究剪裁的功夫。D.兩個材料題材頗為相近,但在風格和章法上有所不同。材料一行文豪健,側重于議論;材料二則沉郁頓挫,側重于表達一種靜穆幽深的境界與情趣。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4分)(2)山后無居人,有棚于坳者數家,洲人避水來者也。(4分)14.請簡要分析兩則材料中“水”“月”所寄托的作者情感。(3分)(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共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15~16小題。滿江紅·赤壁懷古南宋 戴復古①赤壁磯頭,一番過、一番懷古。想當時,周郎年少,氣吞區宇。萬騎臨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魚龍怒。卷長波、一鼓困曹瞞,今如許?江上渡,江邊路。形勝地,興亡處。覽遺蹤,勝讀史書言語。幾度東風吹世換,千年往事隨潮去。問道傍、楊柳為誰春,搖金縷。【注釋】①戴復古,南宋詞人。其時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茍且求存,抗金少有勝利。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詞開頭“赤壁磯頭,一番過、一番懷古”與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相比,顯得起勢平淡,不如蘇詞氣勢雄偉。B.“卷長波、一鼓困曹瞞”句傳神地表現出曹軍崩潰之快,周瑜取勝之速,與“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異曲同工。C.“幾度東風吹世換,千年往事隨潮去”句抒發詞人憂國傷時的感慨:世事無常、朝代更替,往事隨潮而逝。D.詞的上片尋訪遺蹤,盛贊周瑜“氣吞區宇”、火燒曹兵的雄才大略。下片緬懷三國赤壁之戰,感嘆興亡,抒發憂時傷世之情。16.戴詞和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都寫到“赤壁之戰”,用意上有何異同?請結合具體詩句作簡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共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姚鼐《登泰山記》中的“________________”句寫出了登上泰山之巔所看到的山間云霧溫柔飄逸美的特殊神韻,“________________”句把太陽初升時躍動而雄渾的形象表現得氣勢磅礴,奔放豪邁。(2)秦觀《鵲橋仙》中,贊嘆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的七夕相會勝過人間無數次相聚的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青,是古人喜愛的顏色。一樣的青色入詩,意境可能大不相同,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用“________________”寫出即將下雨的黑沉陰郁;又用“________________”表現天空的廣闊無邊無際。三、語言文字運用(共15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小題。《芙蓉樓送辛漸》的首句“寒雨連江夜入吳”,點明了當時送別的季節——秋冬季。這里的“寒雨”指秋冬時節的降雨,因為秋冬時節氣溫較低,雨水降落讓人感到寒冷,是為寒雨;“連江”指秋冬時節的江面,因為雨量大,雨水與江面連成一片,是為連江。不過,你可能會對“寒雨連江”感到疑惑:秋天的雨(甲),這里的秋雨怎么會“連江”呢?在氣象學上,我們把夏秋過渡季節或秋冬過渡季節的連陰雨通稱為秋雨。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秋雨有兩個時段:一是夏秋過渡季節下的雨,二是秋冬過渡季節下的雨。很顯然,《芙蓉樓送辛漸》這首詩中提到的“寒雨”屬于后一種情況。和夏天驟雨相比,秋雨一般比較輕柔,古典詩詞中描寫秋雨的句子 A 。溫庭筠曾以“細響鳴林葉”來描繪秋雨。李清照《聲聲慢》中的“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不但寫出了秋雨又細又密的特征,還描述了雨水凝聚、從樹葉上滴落下的情景。①不過,②我國由于地域遼闊,③所以秋雨并不都是綿綿細雨,④如北宋文學家張耒《雨夜懷陳永源山莊》中的“夜來秋雨如決堤”,⑤就說明當時降雨速度很大。《別外甥楊克》一詩則寫道:“東南秋雨足,澤國水連天。”這里的“水連天”和王昌齡所寫的“寒雨連江”何其相似!詩人將水面與天空相接的景象描繪得 B ,給人一種視野開闊、心曠神怡的感覺。我國東部地區的秋雨為什么會如此之大呢?這與臺風有密切的關系。氣象專家告訴我們,在秋季,只要有臺風在我國江浙地區登陸,就有可能形成迅猛的秋雨。由此我們不難推測:王昌齡在送別朋友的前夜,很可能有一場臺風在這里導演了一出“寒雨連江”的大戲。為什么天氣轉涼了,(乙)?這是因為絕大多數秋臺風生成于西北太平洋,那里距陸地很遠,臺風在廣闊的洋面上“誕生”后,有足夠的空間和時間成長。加之經過一個夏季的陽光照射、加熱,海洋累積了很多熱量。初秋時節,陽光直射區向南移動過程中再次加熱熱帶海洋,使得海洋熱量達到頂峰,所以強臺風更容易出現在這一時間段。18.下列句子中的“可以”和文中加點的“可以”,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3分)A.你用心去學,是可以學會的。B.小剛的這篇作文寫得還可以。C.放學了,你可以走了。D.天氣實在熱得可以。19.請在文中畫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2分)20.請在文中括號內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21.文中第三段標序號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22.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如果改為“是一場臺風導致了一場大雨”,語意基本相同,但原文表達效果更好,為什么?四、寫作(共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臘月二十四,掉塵掃房子”的風俗,由來已久。據《呂氏春秋》記載,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習近平總書記寄語廣大青年要勤撣“思想塵”,守住內心,正心明道,懷德自重。請結合以上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瀘州市合江中學高 2024 級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 文 試 題(考試時間:150分鐘 試卷滿分:150分)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將自己的姓名、班級、考場號、座位號和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用 2B鉛筆在“考場號”和“座位號”欄相應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場號和座位號。2.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 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3.作答非選擇題時,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的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無效。一、現代文閱讀(共 37分)(一)現代文閱讀 I(本題共 5小題,共 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1~5小題。材料一:社群是一切有組織的人群。家庭、氏族、鄰里、街坊、村落,大體上都屬于我所謂社會圈子的性質。在中國鄉土社會中,差序格局和社會圈子的組織是比較重要的。我想在這里提出來討論的是我們鄉土社會中的基本社群,這社群普遍被稱為“大家庭”的。我在《江村經濟》中把它稱作“擴大了的家庭”。這些名詞的主體是“家庭”,在家庭上加一個小或大的形容詞來說明中國和西洋性質上相同的“家庭”形式上的分別。可是我現在看來卻覺得這并不妥當,比較確當的應該稱中國鄉土社會基本社群作“小家族”。我提出這新名詞來的原因是想從結構的原則上去說明中西社會里“家”的區別。在西洋,家庭是團體性的社群,夫婦是主軸,夫婦共同經營生育事務,子女在這團體中是配角。可是在中國鄉土社會中,家并沒有嚴格的團體界限。中國的家擴大的路線是單系的,就是只包括父親這一方面。這種根據單系親屬原則所組成的社群,在人類學上有個專門名稱叫氏族。我們的家在結構上是一個氏族,但是和普通我們所謂的族也不完全相同,因為我們所謂族是由許多家組成,是一個社群的社群。因之我這里提了這個“小家族”的名詞。小家族和大家族在結構原則上是相同的,不相同的是在數量、在大小上。中國的家是一個事業組織,家的大小是依著事業的大小而決定。但不論大小上差別到什么程度,結構原則上卻是一貫的、單系的差序格局。在我們的鄉土社會中,我們的家是個綿續性的事業社群,它的主軸是在父子之間,是縱的,不是橫的。夫婦成了配軸。配軸雖則和主軸一樣并不是臨時性的,但是這兩軸卻都被事業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我所謂普通的感情是和紀律相對照的。一切事業都不能脫離效率的考慮。求效率就得講紀律;紀律排斥私情的寬容。在中國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婦間得相敬,女子有著三從四德的標準,親子間講究負責和服從。(節選自費孝通《鄉土中國·家族》)語文試題 第 1 頁 共 8 頁材料二:在中國文化里,社會中的意義單位不是個體,而是建立在牢固血緣基礎上的“家與家族”。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聯結,由血緣、地緣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情緣”交織而成。人與人之間的“差序格局”關系得到文化確認,形成面子與權威,左右并維系著特有的社會價值與交往模式。具備這些特征的中國社會,呈現“熟人社會”樣態。人們生活在各自熟悉的社會空間里,以熟人為“介質”構成網狀社會關系,彼此認同,依據婚姻等締結“差序”,組成利益“格局”。在這樣的社會中,人們依賴倫理交往維系著“情面”,禮治秩序調節著道德倫理和行為規范。就此而言,適用于鄉村的熟人社會無法銜接城市的陌生人社會。很顯然,我們現在討論陌生人社會,是因為預設了關于熟人社會的想象,而關于熟人社會的想象不僅源于西方陌生人社會理論,還受到關于鄉村熟人社會的影響。也就是說,我們所提及的陌生人社會依然未能完全真實建基于中國社會。因此,要理解中國的陌生人社會,不僅要反思中國熟人社會,還要從根底上厘清西方陌生人社會理論的干擾。中國的陌生人社會理論須建立在中國的經驗事實和觀察的基礎上。陌生人的流動已然成為一種文化或一個普遍特征,這勢必造成向陌生人社會的轉變。但中國社會的流動是有序的,有序的流動所形塑的社會也是有序的陌生人社會。例如,得益于大數據和信息管理技術,人口流動規模和方向的數據都是可掌握的;借力于鄉村振興的發展,很多流動在城市中的人在回歸鄉村;同時,城市社區治理力度也不斷加強,社區內的互動增進了居民間的互動。基于地緣、血緣等建立起來的關系并不會被時空間隔所阻斷,也不會被徹底遺忘,而經濟的、政治的等行為動機會增強,但也不會完全替代既有的關系牽絆。陌生人社會源于越來越細致的社會分工,但巨大規模人口的分工社會塑造的是有規范的陌生人社會。借助于人口紅利和龐大勞動力市場,中國社會的勞動力市場比較豐滿,為勞動者的充分就業提供了較為有力的保障。社會分工讓個體不可避免地被納入分工體系之中,個體在分工體系中都處于一定的位置而又緊密相連。即便一個陌生人進入完全陌生的城市或鄉村,大家往往也都遵守相同的規范。這就避免了因規范差異引起沖突和矛盾,也避免了個體的社會困境。就此而言,有規范的陌生人社會是充分保障就業社會的獨特產物,當然,也是中國社會廣泛而深入治理的結果。中國社會的現代化正部分改變著根植于鄉土社會的熟人社會結構,原有依賴熟人形成的社會關系有所弱化,助力了陌生人社會的到來,加劇了人際關系陌生化。但是,得益于中國社會現代化的特殊性,一個以新的獨立、權責分明、平等透明、合乎規范、重視規則為主要特征的陌生人社會將逐步形成。(節選自馬吟秋、劉佩峰《探索陌生人社會的秩序與規范》;《新華文摘》2022年第 6期)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在中國鄉土社會里,家庭、氏族、鄰里、街坊、村落都屬于社群范疇。B.中國鄉土社會的“家”是事業組織,家庭成員之間只講紀律不談私情。C.依據血緣形成的“家與家族”是構建中國鄉土社會“熟人社會”的基礎。D.陌生人社會理論起源于西方,建構中國陌生人社會理論需要對其取舍。2.根據材料二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熟人社會通過人情往來凸顯其運作邏輯,俗話“人熟是一寶”實是中國熟人社會的映射。B.熟人社會理論在很大程度上只適用于鄉村社會,而不能解決當前城市化發展中的問題。C.城市化逐漸隔絕血緣與地緣關系,擴展陌生人社會的邊界,城市人的人際關系變得陌生。D.加強網絡社會治理,有序的信息傳遞和人口流動,可以使陌生人社會呈現出有序的景觀。語文試題 第 2 頁 共 8 頁3.下列對材料一和材料二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材料一從區分家庭與家族的概念入手,闡述了中國鄉土社會社群的基本特點。B.材料二第三段運用舉例論證,主要論證中國陌生人社會是有序的陌生人社會。C.材料一用“主軸”“配軸”的比喻說法,形象地說明中國氏族社會“家庭”的特點。D.材料二層層遞進,采用交代背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論證結構。4.材料一中作者認為“稱中國鄉土社會基本社群”為“大家庭”不妥當,而稱“小家族”比較確當。西方的“家庭”與中國的“家族”有怎樣的區別?請根據材料簡要概括。(4分)5.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的社會結構將逐步由熟人社會轉向陌生人社會。請結合兩則文本內容簡要說明其原因。(6分)(二)現代文閱讀 II(本題共 4小題,共 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6~9小題。又見荷塘月色吳兆民①今兒晚上,我終于來到清華園的荷塘,可是來遲了,已不見滿塘的荷花荷葉。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尋當年朱自清的足跡,也不能不說是非常愜意的事。②荷塘邊隨風飄拂的楊柳,有好些一定目睹過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樣子是對故人的懷念吧。昏黃的路燈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讓人覺著塘中漂動著簇簇水草。我的身影則在這水草上滑過。今晚雖不是滿月,但它的清輝似乎不減當年,把眼前的荷塘盡情傾灑。③荷塘上雖然不見了荷花,但讓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為朱自清已將它牢牢根植于人們的頭腦里:我已從想像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這滿塘裊娜地開著、羞澀地打著朵兒的不是荷花嗎?那層層疊疊鋪展在那里的不是荷葉嗎?月光正像當時那樣流瀉在荷花荷葉上。微風在那里吹拂,依然將那清新的荷香彌散。④前面是石拱橋了。站在橋邊向荷塘對面望去,近春園中那些大大小小的樹木蓊蓊郁郁,白楊樹最為高大。它的身影連同高處叢生的灌木被月光切割在塘水中,顯得黝黑而錯落。⑤我沿著塘邊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幾盞溫和的路燈緊貼荷塘小路亮著,倒映水里,顯出一束束昏黃,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邊是一列高高土坡,上面是密植的森森柏樹,黑壓壓一路綿延。荷塘那邊,月亮透過擺動著的高大樹枝不時瞟我一眼。⑥眼前的蓮橋把狹長的荷塘分成兩半,稀疏的殘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幾許凄涼。走過蓮橋,拐過小彎,我走進了近春園遺址深處,置身高高的白楊樹下,眼前一片開闊地平展展的,月光輕灑,充滿空靈,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葉。前面豎立著一塊碑石,記載著近春園歷史。后面小土坡的“荷塘月色”亭,顯得有些靜穆。月光在靜靜往這里揮灑,近處的一切都給抹上了清靈靈的光彩,我也被其細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給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樣邈遠、透亮而圣潔,讓人的心胸霎時跟著坦蕩起來。也許有人不屑,也確實有人不屑,但這反而襯托出你的崇高,因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類。極目遠望,未見昔日那只有些大意的一帶遠山,恐是讓長高了的樹木遮住了吧。⑦七十五年前那個夜晚,你獨自一人來到這月下荷塘,一腔心緒凝結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這里傾瀉,一生操守在這里坦白!要清潔,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從;要清苦,不要奢靡——做一個清清白白、堂堂正正、樸樸素素的人,做一個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有益于民語文試題 第 3 頁 共 8 頁族的人。在那腥風血雨的歲月,有多少人經受不住磨難變節了,經受不住誘惑茍且了,經受不住清貧頹廢了;而你沒有。為了民族,為了家庭,也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嚴。那個夜晚,你一人在這里的默想和表白,說不上莊嚴,充其量只是幾天后以《荷塘月色》藝術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卻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實踐。沒有哪一個要求你去這樣做,也沒有哪一個去監督你這樣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覺、意志、風范。你雖沒有什么轟轟烈烈的壯舉,卻在貧病交加之際寧可餓死也不領美援面粉,成了承載一個民族的氣節、尊嚴和大義的人。⑧這樣想著的時候,陣陣清寒和陰森不知從何方向我襲來,又想到這遺址就是八國聯軍焚燒圓明園而殃及近春園使之成為“荒島”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圍的清寒和陰森,只好回轉到有路燈的荷塘邊。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⑨我在荷塘邊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綠色聚光在不停旋掃。畢竟是現代文明社會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殘荷,總是不能釋懷。⑩社會發展了人還要不要操守?融入現代文明的民族還要不要氣節?現實中的許多人和事作了否定性回答。可朱自清雖是舊時代知識分子,尚且堅守操節,潔身自好,成為一代楷模。就是這荷塘里的荷花也永葆自我凈潔、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質。作為領受現代文明熏陶的人,為什么就不能自我凈持、自守律令、潔身自好?作為融入現代文明的民族又豈能不固守氣節?我們必須重新審視人之為人這一陳舊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題,回到人之為人的本性上來:無論何時都不.能.消.解.、滅.絕.人.的.本.性.。不斷溫習、時時記取七十五年前那份富有藝術魅力和人文情懷的深情告白,是回復我們人的本性的一劑良藥。 荷塘上的清風在月光輝映下吹拂著我,不斷清理著我的思緒。我下意識地看著眼前的一切。荷塘還是那個荷塘,月色還是那樣的月色,可我的內心卻歷盡滄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雖然不見先人踽踽獨行的風采,卻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文章從懷著渴望已久的心情來追尋朱自清先生的足跡寫起,緊接著勾勒了荷塘月色,最后評價先生高潔傲岸的人格。B.第③段中,生動地描寫了作者所見的月下荷塘的美景:荷花、荷葉等,均顯得空靈而灑脫。C.第⑩段中“不能消解、滅絕人的本性”主要指的是自覺固守民族的氣節、尊嚴和大義,自我凈持,自守律令,潔身自好。D.第 段中劃線句的意思是說荷塘月色依舊,而“我”既深切懷念故人,又對某些領受現代文明熏陶的人,不能自我凈持、自守律令、潔身自好的行為深表遺憾。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 )(3分)A.第②段開頭運用比喻手法,借楊柳表達了作者對朱自清的懷念和敬仰之情,充滿濃濃的情思。B.文章第⑦段主要采用呼告手法,將第三人稱轉換為第二人稱,有利于作者委婉含蓄地抒發內心的情感。C.文章綜合運用了記敘、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的表達方式,既評價了朱自清先生的人格,又結合現實,探求了發人深思的“陳舊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題”。D.本文與《荷塘月色》都是寫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側重描繪荷塘景色,寓情于景,即景生情,托物言志;而本文側重對人生和社會的思考,以直接抒情、議論見長。語文試題 第 4 頁 共 8 頁8.本文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內容相關,但運用的寫作技巧偏重不同,比如本文有意避開了朱文中的比喻和通感,在寫景、抒情時突出運用了白描、對比手法,試結合文本賞析。(6分)9.這篇散文以“又見荷塘月色”為題,有哪些豐富的含義?(6分)二、古代詩文閱讀(共 38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 5小題,共 23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小題。材料一: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軸臚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美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節選自蘇軾《赤壁賦》)材料二:秋月泛湖,游之上者,未有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而余平生以為勝期,嘗以著之詩歌。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為之。初發棹,自龍口向香爐。月升樹端,舟入金碧。偕者二僧一客,及費甥、坡孫①也。南崖下漁火數十星,相接續而西,次 ②.第.過之,小船撈蝦者也。開上人 指危.崖一樹曰:“此古樟,無慮十數圍,根抱一巨石,方丈余。自郡城望山,見樹影獨出者,此是也。”然月下舟中仰視之,殊不甚高大。余初識之,客黎君曰:“蘇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爾。”余顧語坡孫:“汝觀月,不在斗牛間乎?”因舉誦蘇賦十數句。又西出香爐峽中,少北。初發時,風東南來,至是斜背之。水益平不波,見灣確,思可小泊。然且行。過觀音泉口,響山前也。相與論地道通吳中。或說有神人金堂數百間,當在此下耶?夜來月下,山水寂然。湘靈、洞庭君,恍惚如可問者。語文試題 第 5 頁 共 8 頁又北,入后湖,旋而東,水面對出燈火光,岳州城也。云起船側水上滃滃然平視之已做橫長狀,稍上,乃不見。坡孫言:“一日晚,自沙觜見后湖云出水,白團團若車輪巨甕狀者十余積,即此處也。”然則此下近山根,當有云孔穴耶?山后無居人,有棚于坳者數家,洲人避水來者也。數客舟泊之,皆無人聲。轉南出沙觜,穿水柳中,則老廟門矣。《志》稱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緩,似不翅也。既泊,乃命酒肴,以子雞、苦瓜拌之。月高中天,風起浪作,劇飲當之,各逾本量。超上人守葷戒,裁少飲,啖梨數片。復入廟,具茶來。夜分登岸,別超及黎,余四人循山以歸。明日記。(節選自吳敏樹③《君山月夜泛舟記》)【注釋】①費甥、坡孫;吳敏樹的外甥名費,孫子名坡。②上人:對僧人的尊稱。“開”與下文“超上人”中的“超”均是僧人之名。③吳敏樹;湖南岳陽人,清道光十二年舉人,后辭官專治古文,中國樣湖文派的創始人。1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云起 A 船側 B 水上 C 滃滃然 D 平視之 E 已做 F 橫長狀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絕,意為斷絕。與《勸學》中“而絕江河”的“絕”字義不同。B.橫,意為橫執。與《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天姥連天向天橫”的“橫”字義相同。C.材料中“正襟危坐”和“開上人指危崖一樹”中的“危”字義不同。D.次第,意為一個接著一個,表示迅速和眾多。而《聲聲慢》中“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的“次第”是光景,狀況的意思。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材料一“情、景、理”融合。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B.材料一意象連貫,結構嚴謹。景物的連貫,不僅在結構上使全文儼然一體,精湛縝密,而且還溝通了全篇的感情脈絡,起伏變化。C.材料二以泛舟的線路為順序來進行記敘的,看去似乎是信筆所至,而實際上卻講究剪裁的功夫。D.兩個材料題材頗為相近,但在風格和章法上有所不同。材料一行文豪健,側重于議論;材料二則沉郁頓挫,側重于表達一種靜穆幽深的境界與情趣。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4分)(2)山后無居人,有棚于坳者數家,洲人避水來者也。(4分)14.請簡要分析兩則材料中“水”“月”所寄托的作者情感。(3分)語文試題 第 6 頁 共 8 頁(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 2小題,共 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 15~16小題。滿江紅·赤壁懷古南宋 戴復古①赤壁磯頭,一番過、一番懷古。想當時,周郎年少,氣吞區宇。萬騎臨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魚龍怒。卷長波、一鼓困曹瞞,今如許?江上渡,江邊路。形勝地,興亡處。覽遺蹤,勝讀史書言語。幾度東風吹世換,千年往事隨潮去。問道傍、楊柳為誰春,搖金縷。【注釋】①戴復古,南宋詞人。其時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茍且求存,抗金少有勝利。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詞開頭“赤壁磯頭,一番過、一番懷古”與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相比,顯得起勢平淡,不如蘇詞氣勢雄偉。B.“卷長波、一鼓困曹瞞”句傳神地表現出曹軍崩潰之快,周瑜取勝之速,與“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異曲同工。C.“幾度東風吹世換,千年往事隨潮去”句抒發詞人憂國傷時的感慨:世事無常、朝代更替,往事隨潮而逝。D.詞的上片尋訪遺蹤,盛贊周瑜“氣吞區宇”、火燒曹兵的雄才大略。下片緬懷三國赤壁之戰,感嘆興亡,抒發憂時傷世之情。16.戴詞和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都寫到“赤壁之戰”,用意上有何異同?請結合具體詩句作簡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 1小題,共 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姚鼐《登泰山記》中的“________________”句寫出了登上泰山之巔所看到的山間云霧溫柔飄逸美的特殊神韻,“________________”句把太陽初升時躍動而雄渾的形象表現得氣勢磅礴,奔放豪邁。(2)秦觀《鵲橋仙》中,贊嘆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的七夕相會勝過人間無數次相聚的詞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青,是古人喜愛的顏色。一樣的青色入詩,意境可能大不相同,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用“________________”寫出即將下雨的黑沉陰郁;又用“________________”表現天空的廣闊無邊無際。三、語言文字運用(共 15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2小題。《芙蓉樓送辛漸》的首句“寒雨連江夜入吳”,點明了當時送別的季節——秋冬季。這里的“寒雨”指秋冬時節的降雨,因為秋冬時節氣溫較低,雨水降落讓人感到寒冷,是為寒雨;“連江”指秋冬時節的江面,因為雨量大,雨水與江面連成一片,是為連江。不過,你可能會對“寒雨連江”感到疑惑:秋天的雨(甲),這里的秋雨怎么會“連江”呢?在氣象學上,我們把夏秋過渡季節或秋冬過渡季節的連陰雨通稱為秋雨。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秋雨有兩個時段:一是夏秋過渡季節下的雨,二是秋冬過渡季節下的雨。很顯然,《芙蓉樓送辛漸》這首詩中提到的“寒雨”屬于后一種情況。語文試題 第 7 頁 共 8 頁和夏天驟雨相比,秋雨一般比較輕柔,古典詩詞中描寫秋雨的句子 A 。溫庭筠曾以“細響鳴林葉”來描繪秋雨。李清照《聲聲慢》中的“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不但寫出了秋雨又細又密的特征,還描述了雨水凝聚、從樹葉上滴落下的情景。①不過,②我國由于地域遼闊,③所以秋雨并不都是綿綿細雨,④如北宋文學家張耒《雨夜懷陳永源山莊》中的“夜來秋雨如決堤”,⑤就說明當時降雨速度很大。《別外甥楊克》一詩則寫道:“東南秋雨足,澤國水連天。”這里的“水連天”和王昌齡所寫的“寒雨連江”何其相似!詩人將水面與天空相接的景象描繪得 B ,給人一種視野開闊、心曠神怡的感覺。我國東部地區的秋雨為什么會如此之大呢?這與臺風有密切的關系。氣象專家告訴我們,在秋季,只要有臺風在我國江浙地區登陸,就有可能形成迅猛的秋雨。由此我們不難推測:王昌齡在送別朋友的前夜,很可能有一場臺風在這里導演了一出“寒雨連江”的大戲。為什么天氣轉涼了,(乙)?這是因為絕大多數秋臺風生成于西北太平洋,那里距陸地很遠,臺風在廣闊的洋面上“誕生”后,有足夠的空間和時間成長。加之經過一個夏季的陽光照射、加熱,海洋累積了很多熱量。初秋時節,陽光直射區向南移動過程中再次加熱熱帶海洋,使得海洋熱量達到頂峰,所以強臺風更容易出現在這一時間段。18.下列句子中的“可以”和文中加點的“可以”,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3分)A.你用心去學,是可以學會的。B.小剛的這篇作文寫得還可以。C.放學了,你可以走了。D.天氣實在熱得可以。19.請在文中畫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2分)20.請在文中括號內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 15個字。21.文中第三段標序號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22.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如果改為“是一場臺風導致了一場大雨”,語意基本相同,但原文表達效果更好,為什么?四、寫作(共 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臘月二十四,掉塵掃房子”的風俗,由來已久。據《呂氏春秋》記載,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習近平總書記寄語廣大青年要勤撣“思想塵”,守住內心,正心明道,懷德自重。請結合以上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語文試題 第 8 頁 共 8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瀘州市合江中學高2024級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原卷).pdf 瀘州市合江中學高2024級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答案與解析).docx 瀘州市合江中學高2024級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答案與解析).pdf 瀘州市合江中學高2024級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試卷).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