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部編版九年級下冊第四單元 單元測試卷一、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1.下列加點字音無誤的一項是( )A.意蘊(yùn) 譬如(bì) 一幅畫(fú) 瞬息萬變(shùn)B.違背(wéi) 逝者(shì) 悲哀(āi) 信手拈來(zhān)C.流露(lù) 含蓄(xù) 擒住(qín) 目不忍睹(dǔ)D.愴然(chuàng) 深巷(xiàng) 散碎(sǎn) 惟妙惟肖(xiāo)2.下列詞語中字形完全正確的一組是( )A.深巷 寂寥 閑情逸致B.攝影 含蓄 包羅盡至C.籠統 冷澀 株兩悉稱D.琵琶 附麗 縹渺無蹤3.下列劃線的成語使用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一下子想完全讀懂所有的書,特別是完全讀懂重要的經典著作,那除了循規蹈矩的人以外,誰也不敢這樣自信。B.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不可盡信書上所言,亦不可尋章摘句,而應推敲細思。C.觀其大略同樣需要認真讀書,只是不死摳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為某一局部而放棄了整體。D.做學問要有耐心,一天天地鉆研,一天天地積累,才會有豁然貫通的那一天。4.下列句子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A.學校抓不抓青少年理想教育的問題,是關系到祖國建設事業后繼有人的大事,必須引起高度重視。B.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高度的民族認同感,發揚鮮明的民族性特征。C.短短6年里,雄安新區從無到有、從藍圖到實景,一座高水平現代化城市正在拔地而起,堪稱奇跡。D.生態文明進課堂,有利于引導廣大中學生護生態、學生態、講生態、愛生態。5.下列文化常識、文學常識、名著常識,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A.《不求甚解》是鄧拓的議論文作品,文章主要是為了議論:“重要的書必須常常反復閱讀,每讀一次都會覺得開卷有益。即多次反復、虛心領會。”這個道理。B.《談讀書》是英國哲學家,作家和科學家弗朗西斯·培根所寫的著作《隨筆》中的一篇文章。C.《天凈沙·秋思》《山坡羊·潼關懷古》《江城子·密州出獵》都是元曲,其中“天凈沙”“山坡羊”“江城子”是曲牌,“秋思”“潼關懷古” “密州出獵”是題目。D.《簡·愛》是一部具有自傳色彩的作品。作品講述一位從小變成孤兒的英國女子在各種磨難中不斷追求自由與尊嚴,堅持自我,最終獲得幸福的故事。小說引人入勝地展示了男女主人公曲折起伏的愛情經歷,歌頌了擺脫一切舊習俗和偏見,成功塑造了一個敢于反抗,敢于爭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婦女形象。二、基礎知識綜合(本大題共1小題)下面是小語準備的發言稿的部分內容,請你閱讀并完成題目。詩歌像音樂,旋律優美;詩歌像朝陽,和煦溫暖;詩歌是文化,源遠流長。蘢統地講,詩歌是一種能喚醒讀者情感共鳴,給讀者強烈的審美體驗,且具有音樂韻律美的文學體裁。好的詩歌不一定得將事物描繪得惟妙惟肖,但所表達的情感一定是含蓄深遠的。在文學作品中,言語之先的意象和情緒意旨所付麗的語言,都要盡善盡美,才能引起美感。寫詩時可借助具體的形象來書寫情志,注意用簡潔、凝練的語言營造出豐富的意蘊空間。總之,我們不僅需要有敏銳的觀察力,還要有豐富的想象力及浪漫的情懷,爭取能夠將生活中唯美的格調信手拈來,譜寫成詩。6.請確認文段中加點字的讀音。(1)意蘊(A.yùn B.yūn)(2)信手拈來(A.zhǎn B.niān)7.校對文段時發現其中有錯別字,請改正。(1)蘢統(2)付麗三、綜合性學習(本大題共2小題)8.班級準備開展一次辯論賽,辯題為“養成好習慣是否主要靠自我約束”。正方的觀點是“養成好習慣主要靠自我約束”,反方的觀點是“養成好習慣主要靠外力約束”。請你參與并完成相關任務。(1)【主意我來出】反方有兩位辯手缺乏參賽經驗,請你為他們的賽前準備工作提一條建議。(2)【信息我篩選】作為正方辯手,你搜集到了以下材料。比賽中你方能用上的材料有,反方可能用上的材料有。(只填序號)①孟母三遷 ②祖逖聞雞起舞③孫悟空頭戴緊箍咒 ④齊白石“不教一日閑過”(3)【觀點我來辯】“養成好習慣是否主要靠自我約束”,請你以正方辯手的身份闡述觀點。9.2020年4月23日,是第25個“世界讀書日”。由于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學校將讀書活動搬至“云端”,舉辦了“云閱讀”活動。請根據要求完成以下任務。(1)根據以下圖表數據,概括你所獲得的主要信息。①②從以上信息得出的結論是:(2)學校為“云閱讀”活動設計了一張宣傳畫,請你用一段話描述畫面。要求:35字左右,運用一種修辭手法。(3)學校邀請嘉賓做“云閱讀”演講,請用連線的方式為他們選擇最合適的演講主題。圖書館館長 陪伴,為愛共讀學生家長 和閱讀一起跑“馬拉松”知名作家 讓書香溫暖心靈心理醫生 閱讀和寫作四、語言表達(本大題共1小題)10.請仔細觀察國畫家黎雄才的畫作《駕云松》,寫一段解說文字。要求:寫出畫的意境,至少用上一個成語和一種修辭手法;100字左右。五、現代文閱讀(本大題共3小題)11.閱讀《山水畫的意境》,回答問題。山水畫的意境李可染①畫山水,最重要的問題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 ②什么是意境?我認為,意境就是景與情的結合;寫景就是寫情。山水畫不是地理、自然環境的說明和圖解,不用說,它當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準確性,但更重要的還是表現人對自然的思想感情,見景生情,景與情要結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學的一面,畫花、畫鳥都會成為死的標本,畫風景也缺乏情趣,沒有畫意,自己就不曾感動,當然更感動不了別人。 ?、墼谖覀兊墓旁娎?,往往有很好的意境。雖然關于“人”一句也不寫,但是,通過寫景,卻充分表現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的詩句: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br/>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br/>④這里包含著朋友惜別的惆悵,使人聯想到依依送別的情景:帆已經遠了,消失了,送別的人還遙望著江水,好像心都隨著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這四句詩,沒有一句寫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兩句,完全描寫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這兩句里,使人深深體會到詩人的深厚的友情。 ⑤毛主席的詩句,意境是很深的。如《十六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寫景,每一字都是說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達了人的思想感情。三首詞分別體現了山的崇高、氣勢和力量,這里并沒有直接寫人,實際上都有力地歌頌了人的英雄氣概。古人說“緣物寄情“,寫景就是寫情。詩畫有意境,就有了靈魂。 ⑥怎樣才能獲得意境呢?我以為要深刻認識對象,要有強烈、真摯的思想感情?!?br/> ⑦意境的產生,有賴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產生,又與對客觀事物認識的深度有關。要深入全面地認識對象,必須身臨其境,長期觀察。例如,齊白石畫蝦,就是在長期觀察中,在不斷表現的過程中,對蝦的認識才逐漸深入了,也只有當對事物的認識全面了,做到“全馬在胸”“胸有成竹”“白紙對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對象的精神實質,賦予對象以生命。我們不能設想齊白石畫蝦,在看一眼畫一筆的情況下能畫出今天這樣的作品來,而是對蝦的精神狀態熟悉極了,蝦才在畫家的筆下活起來的。對客觀對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畫不出好畫。 ⑧寫景是為了要寫情,這一點,在中國優秀詩人和畫家心里一直是很明確的,無論寫詩、作畫,都要求站得高于現實,這樣來觀察、認識現實,才可能全面深入。例如的毛主席的《沁園春 雪》開頭幾句“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就充分體現了詩人胸懷和思想的崇高境界。 ⑨中國畫不強調“光”,這并非不科學,而是注重表現長期觀察的結果。拿畫松樹來說,以中國畫家看來,如沒有特殊的時間要求(如朝霞暮靄等),早晨8點鐘或中午12點,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現松樹的精神實質。像五代畫家荊浩在太行山上描寫松樹,朝朝暮暮長期觀察,畫松“凡數萬本,始得其真”。過去見一位作者出外寫生,兩個禮拜就畫了一百多張,這當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認識對象,更不可能創造意境。如果一位畫家真正力求表現對象的精神實質,那么一棵樹,就可以唱一出重頭戲。記得蘇州有四棵古老的柏樹名叫“清”“奇”“古”“怪”,經歷過風暴、雷擊,有一棵大樹已橫倒在地下,像一條巨龍似的;但是枝葉茂盛,生命力強,使人感覺很年輕的樣子。經過兩千多年,不斷與自然搏斗,古老的枝干堅如鐵石,而又重生出千枝萬葉,使人感覺到它的氣勢和宇宙的力量。一棵樹,一座山,觀其精神實質,經過畫家思想感情的夸張渲染,意境會更鮮明。木然地畫畫,是畫不出好畫的。每一處風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如同人的性格差異一樣。四川人說:“峨嵋天下秀,夔門天下險,劍閣天下雄,青城天下幽。”這話是有道理的。我們看頤和園風景,則是富麗堂皇,給人金碧輝煌的印象。一個山水畫家,對所描繪的景物,一定要有強烈、真摯、樸素的感情,說假話不行。有的畫家,沒有深刻感受,沒有表現自己親身感受的強烈欲望,總是重復別人的,就談不到意境的獨創性。 ?、饪隙ǖ卣f,畫畫要有意境,否則力量無處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夠,還要有意匠;為了傳達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計想辦法。意匠即表現方法、表現手段的設計,簡單地說,就是加工手段。齊白石有一印章“老齊手段”,說明他的畫是很講究意匠的。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畫的主要的兩個關鍵,有了意境,沒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杜甫說“意匠慘淡經營中”,又說“語不驚人死不休”。詩人、畫家為了把自己的感受傳達給別人,一定要苦心經營意匠,才能找到打動人心的藝術語言。(1)(易錯題)下列關于山水畫意境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意境就是景與情的結合,畫家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表現深厚的思想感情,山水畫如果沒有了意境,也就沒有了靈魂。B.意境的產生有賴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產生源于畫家對客觀事物身臨其境的長期觀察和全面、深刻的認識。C.意境在于有情趣有畫意,山水畫不是地理、自然環境的說明和圖解,那些追求自然的畫作說不上有意境,難以打動人。D.山水畫創作中,畫家只有對所描繪的景物充滿強烈、真摯、樸素的感情,有表達自己親身感受的強烈愿望,才能創造別具一格的意境。(2)作者要說的是山水畫的意境,為什么要在開頭大篇幅分析詩歌的意境?(3)作者是如何論述“要深入全面地認識對象,必須身臨其境,長期觀察”這一觀點的?你認為這個觀點正確嗎?請結合生活實際簡要說明。(4)如何理解“無論寫詩、作畫,都要求站得高于現實,這樣來觀察、認識現實,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意?閱讀下文,回答問題。白描傳神張舟子①北宋畫家李龍眠,擅長人物、鞍馬和歷史故事畫。他特別注重寫生,追求準確生動的刻畫。他的畫多不敷色,人稱“白描”。金圣嘆將這一概念引入小說評論,以“龍眠白畫”稱贊《水滸傳》,認為其語言簡潔生動,不多鋪張,只抓住主要物象來描寫人物及其所處環境。由此來看,白描即是古代的“白畫”,是中國文學中一種重要的藝術手法,它不重鋪排,不事渲染,力求以素簡準確的筆墨描摹形象,勾畫神韻。②既為描畫,首先在于形似?!懊琛奔词悄?,要以準確的詞語使輕重合宜,不失其真。比如描寫大海的顏色,午后強光照射,海水略微發藍,但主要顏色稍顯灰白,不妨用“煙藍”。一艘漁船從港口駛出,行至海天相接之處,一路的顏色亦有區別:近海區的藍很有意境,如雨過云破,可以用“天青”;海色隨船行過渡,“青藍”也隨視線而來;行至深海區,海水其實已呈“靛藍”或是“深藍”。此時你會發現,寥寥數字,以簡淡寫斑斕,將海水隨漁船漸行漸遠而逐漸深沉的藍色,真實準確地描畫出來。如果草率而籠統地用“藍色的大海”,讓海失去了真實的顏色,那就真的是“白畫”了。③當然,得其形似僅為其表,白描的關鍵還在于傳神,即通過精練的詞語、貼切的表達,為作品注入神韻。賈平凹說:“如果要描寫兩山之間有一道細水,‘流’亦可,‘漫’亦可,但若用個‘_______________’字,兩山便有了‘窄’的形象,水便有了‘細’的注腳。”再如阿城的《溜索》,寫人滑過懸于兩岸峭壁的溜索之迅疾,我們常會用“像箭一樣飛出去”之類的句子,阿城竟寫為“嗖的一下小過去”。一個“小”字,伴著嗖嗖風聲,溜出了馬幫漢子箭一樣的速度和由大而小的身影。④《湖心亭看雪》中的雪景歷來為人所稱道,皆得益于張岱出神入化的白描?!疤臁薄霸啤薄吧健薄八睔忭嵄揪拖嗨疲由纤幙臻g交錯,讓四個詞語僅需簡單羅列,不必刻意雕琢,便有了界而未界之感。再用三個“與”字便消融了壁壘,只用一個“一”字便渾然而相成,造就了天地無界、恢宏闊大的意境。此時筆鋒急轉,“痕”“點”“芥”“?!彼膫€量詞一出,便讓文字背后仿佛有了一位山水畫國手,蘇堤水榭,甚則崇山峻嶺,似乎都渺小得只需信筆一畫,信手一點。短短四十余字,寫盡了惟余莽莽的雪景氣象,但說到底也只是詞語精練之功,表達貼切之效。⑤所以魯迅先生說:“白描卻沒有秘訣。如果要說有,也不過是有真意,去粉飾,勿賣弄而已?!笨梢姡雽懗鰝魃竦陌酌?,并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12.通讀全文,你認為學習白描應做到哪兩個層次?13.請說說“白畫”一詞在第①段和第②段中各自的含義14.下面兩個句子中,哪一句更能體現第①段中金圣嘆對《水滸傳》的評價?( )A.提起拳頭來就眼眶際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縫裂,烏珠迸出,也似開了個彩帛鋪,紅的、黑的、紫的都綻將出來?!遏斕彷犎蜴傟P西》B.楊志提了樸刀,拿著藤條,自去趕那擔子。——《智取生辰綱》15.“有真意,去粉飾,勿賣弄”雖是就文學技巧而言,但也可延伸至求學或為人等方面。請結合生活經歷,談談這句話對你的啟發。閱讀下文,回答問題。思維導圖閱讀法(節選)【基本能力】閱讀的五個步驟【基本方法】繪制思維導圖的順序及原則:1紙張橫放。2由中心“主題”開始畫:“主題”必須是涵蓋全文意義的文字或圖形,圖形最佳。3呈現放射狀畫出分支,本書以常用且好閱讀的“順時針方向”繪主脈,先順時針從右邊一點鐘方向畫起,主脈前后關聯的關鍵詞或圖都往右伸,紙張右邊都畫滿,畫到六點鐘方向之后,才開始畫左邊七點鐘方向的主脈,當然關鍵詞或圖就往左邊延伸。·主脈由粗到細,線條連續不中斷。若用彩色筆畫,則一脈一色。·關鍵詞或圖放在線條上方,字長=線長,一條線段只放一個關鍵詞或關鍵圖。【實踐應用】科普類文章動手做自然:果實&種子創作DIY小西氏石櫟小西氏石櫟屬殼斗科常綠小喬木,干皮灰褐色,縱向細縫裂。多分布在臺灣中南部海拔500米左右的闊葉林內。花為白色,呈穗狀花序,雌雄同株(在同一棵樹上有雌花和雄花,且外觀和構造都不相同)。它們多半靠風力傳播,通常雄花會先開,等雄花和其他植株授粉凋謝后,雌花再開,目的主要是避免“自花授粉”,影響后代的質量。所謂殼斗科植物,主要的特征是它們的果實都是由一個“殼”帽和一個“斗”身(堅果)組成。而殼帽和堅果的外形以及殼帽包覆堅果的大小,就成為殼斗科植物辨識的主要依據。比如,小西氏石櫟的殼帽包覆堅果基部約三分之一處,外形就像戴著一頂帽子的稻草人,果實的外殼將整個堅果完全包覆住,外表看不到堅果。另一個辨識的重點就是殼帽的外表和形狀,殼帽是由總苞特化而成,每種殼斗科植物的殼帽外表和紋路都不相同,有的表面呈同心圓紋路,有的表面呈覆瓦狀排列,有的表面有毛,有的表面有刺,而小西氏石櫟的表面像是三角形的鱗片,呈覆瓦狀排列。很多人認為殼斗科的果實外表都很接近,容易混淆,其實只要仔細觀察,并掌握上述辨識技巧,就不會搞錯了。小西氏石櫟轉轉陀螺材料 小西氏石櫟果實1顆。做鉗工用的拉釘1支,五金行可購得。各色標簽貼紙,文具行可購得。工具 小型磨刻機,6mm套筒夾,6mm木工用鉆頭,熱熔膠槍,銼刀。開始DIY 果實鉆孔→插入拉釘→貼上貼紙1使用磨刻機鉆空貫穿果實的中心。2在孔內注入熱熔膠。3在熱熔膠未干前插入拉釘。4待熱熔膠干燥之后,用銼刀磨平拉釘的底部。5在果實表面貼上不同顏色的貼紙。6小西氏石櫟轉轉陀螺完成。16.小語想要畫一張以“小西氏石櫟介紹”為主題的思維導圖,她會畫哪三條主脈?下列最恰當的一項是( )A.殼斗科 分布 外形B.殼帽 斗身 大小C.殼斗科 傳播 外形D.分布 大小 殼斗科17.小語將小西氏石櫟轉轉陀螺制作法畫成了思維導圖。請分別糾正圖中的三處錯誤。18.在看完小語畫的思維導圖后,同學們還有一個疑問:為何小西氏石櫟的果實適合做成陀螺呢?請運用材料中的相關知識作答。六、作文(本大題共2小題)19.小作文課文《不求甚解》一文中說,讀書“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貫通,了解大意”。結合你自己的讀書經驗,寫一段話談談你的理解。要求:要有明確的觀點,至少采用兩種論證方法,論證自己的觀點。語言流暢。200字左右。20.請以“驀然回首時的 ”為題,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提示與要求】(1)請自主選擇詞語,把題目補充完整。(2)可以大膽選擇你最能駕馭的文體進行寫作。(3)文中不要出現真實的地名、校名、人名等。(4)抄襲是不良行為,請不要照搬別人的文章。參考答案1.【答案】C【詳解】A. 譬如(pì);B. 信手拈來(niān);D. 惟妙惟肖(xiào);故選C。2.【答案】A【詳解】本題考查字形。B.包羅盡至——包羅盡致;C.株兩悉稱——銖兩悉稱;D.縹渺無蹤——縹緲無蹤;故選A。3.【答案】A【詳解】本題考查成語運用。A.循規蹈矩:原指遵守規矩,不敢違反,現也指拘守舊準則,不敢稍做變動。在語境中,應該是指驕傲自大的人,使用不正確;B.尋章摘句:指讀書時只摘取漂亮詞句,不做深入研究,也指寫作只堆砌現成詞句,缺乏創造性。詰境中指讀書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摘詞句,而應深入思考,使用恰當;C.因小失大: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損失。句中強調讀書不要因糾結細節而忽略整體,體現了觀其大略的要點,使用正確;D.豁然貫通:指一下子弄通了某個道理?;砣患赐ㄟ_的樣子,貫通指前后貫穿通曉。句中形象表達了通過積累最終明白學問道理的狀態,使用正確;故選A。4.【答案】C【詳解】本題考查病句的辨析與修改。A.兩面對一面,在“后繼有人”前加“是否”;B.搭配不當,應把“發揚”改為“具有”;D.語序不當,將“護生態、學生態、講生態、愛生態”改為“學生態、講生態、愛生態、護生態”;故選C。5.【答案】C【詳解】C項中提及的《江城子·密州出獵》應該是宋詞而不是元曲。【答案】6. A B 7.蘢改籠 付改附【詳解】6.本題考查字音。(1)意蘊:yì yùn,事物的內容或意義。故選A。(2)信手拈來:xìn shǒu niān lái,隨手拿來。形容寫文章時,善于運用詞匯和組織材料。故選B。7.本題考查字形。(1)蘢統——籠統:概括而沒有具體分析,不明確。(2)付麗——附麗:依附;附著。8.【答案】(1)示例:①收集、整理反方所用的資料,形成觀點;②模擬對手進行演練;③可利用校內外學習資源,如圖書館、家中藏書、網絡等查找資料。(任意答出一點即可)(2) ②④①③(3)示例:我認為養成好習慣主要靠自我約束。習慣是在生活中逐漸養成的,是內在品格的一種外在表現,只有不斷地進行自我約束,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質修養,進而養成好習慣。(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詳解】(1)本題考查提建議。提建議時注意“養成好習慣是否主要靠自我約束”這一論題正方的賽前準備工作。建議一:圍繞正方觀點,尋求支持觀點的論據。建議二:搜集反方可能要找的資料,找漏洞,尋找攻破的方法。(2)本題考查文學文化常識。孟母三遷:指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三次遷居。孫悟空頭戴緊箍咒:緊箍咒是唐僧用來制服孫悟空的咒語,能使孫悟空頭上的緊箍收縮,頭痛欲裂。祖逖聞雞起舞:聽到雞叫聲便起床練習舞劍,常用來比喻有志向的人發奮圖強、及時振作、努力刻苦。齊白石“不教一日閑過”:不教一日閑過意思:不讓一日閑著就這么過去。國畫大師齊白石九十多歲后仍然每日揮筆不輟。一天至少五幅。圍繞正面觀點“養成好習慣主要靠自我約束”可知應選“祖逖聞雞起舞”和“齊白石‘不教一日閑過’”的故事,圍繞反方觀點“養成好習慣主要靠他人約束”可知應選“孟母三遷”和“孫悟空頭戴緊箍咒”的故事。(3)本題考查擬寫辯論詞的能力。正方觀點是“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主要靠自我約束”,可圍繞這一觀點,引經據典,列舉典型的事實進行論證。要緊扣中心,條理清晰,有說服力和感染力。例如:大哲人丁尼金說過:“唯有自律,能把自己引導向最光明的王國!”可見,只有依靠自律,堅忍不拔,才會成就偉業。越王勾踐正是嚴于律己,臥薪嘗膽,才有“三千越甲可吞吳”的壯舉;戚家軍也是由于紀律嚴明,作戰勇敢,方能橫掃倭寇,蕩平九洲;中國女排如果沒有自律精神,又怎能閃耀奧運賽場?所以,我方認為,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主要靠自律。9.【答案】(1)①在不同閱讀形式中,電子書閱讀很受青睞。②相對于紙質書的閱讀來說,電子書和有聲書閱讀月使用頻次較高。結論:當下,人們閱讀的形式更多樣化,數字化閱讀的形式更容易被人們所接受。(2)示例:畫面中的人或坐、或立在書本之上,就像騎著一只只展翅翱翔的大雁,享受著云端閱讀的快樂與閑適。(3)圖書館館長——和閱讀一起跑“馬拉松”學生家長——陪伴,為愛共讀知名作家——閱讀和寫作心理醫生——讓書香溫暖心靈【詳解】(1)本題考查圖文轉換。根據表一中的數字可以看出:在不同形式的閱讀中,選擇電子書閱讀的最多;根據表二數字可以看出:在不同閱讀方式的月使用頻次中,電子書和有聲書所占比例比較高,紙質書比例最低。綜合兩個表格,可以得出結論:在面臨多種閱讀方式的選擇時,電子書和有聲書的選擇率高于紙質書,人們越來越喜歡數字化的閱讀方式。(2)本題考查圖文轉換。描述時要結合主題“云閱讀”以及圖中內容,注意運用修辭。圖中,書在云空中,代表云端閱讀;打開的書像一只只展翅翱翔的大雁,代表享受云端閱讀的快樂與閑適。理解了畫意后進行描述即可。(3)本題考查對演講主題的理解。圖書館有大量藏書,閱讀的“馬拉松”意味著需要閱讀大量的書籍,所以圖書館館長應選擇“和閱讀一起跑‘馬拉松’”這一主題;作為家長,應多陪伴孩子,所以學生家長應選擇“陪伴,為愛共讀”這一主題;作家擅長的是寫作,應選擇“閱讀和寫作”這一主題;心理醫生是解決人的心靈的問題,應選擇“讓書香溫暖心靈”這一主題。【關鍵點撥】點睛:圖文轉換題常見的題型有描述(或說明)圖畫的內容,寫出圖畫的寓意,發表讀畫的感想等。解答時,要認真觀察圖案以及文字,分別詮釋圖案、文字的內涵。介紹圖案部分時,應抓住圖案的構成要素及寓意進行介紹;介紹文字時,應抓住文字內容和形式上的獨特之處進行介紹;寫圖案寓意則是透過圖畫的內容來解釋圖畫表現的主旨。10.【答案】示例:畫的主體是一棵高大的松樹,樹枝向一側伸展,四周云霧繚繞,遠處是數座山峰,仿若仙境。松樹在山間如騰云駕霧一般,將自己的根深深地咬進青山之中,體現出一種自強不息、進取向上的精神。這幅畫融靜與動、自然與理趣于一體,構思不落窠臼,手法以形傳神,具有發人深思的藝術魅力。【詳解】本題考查語言表達。開放性試題,仔細觀察圖畫中松樹、山峰的姿態以及山間的云霧,發揮想像,用生動的語言描摹畫中的意境,突出畫面感。按要求使用成語和一種來形容即可。示例:畫面由一棵松樹、一方巨石、數座山峰和云霧組成。畫的主體是一棵松樹,樹枝向一側伸展,仿佛是騰云駕霧般。松樹傍依一塊巨石,將根扎到山石深處,大有“咬定青山不放松”之勢。遠處的山峰在云霧中若隱若現,把松樹烘托得更加堅韌和挺拔。整幅畫氣韻生動,渾然一體,匠心獨運,給人以美的享受,又發人深思。11.【答案】(1)C(2)詩中描寫自然的景色與山水畫繪出的景色都包含了感情,詩人、畫家都需營造意境,寓情于景。作者以廣為人知的詩歌意境為例,能更好地詮釋山水畫的意境。(3)作者以齊白石畫蝦為例來論證他的觀點。這個觀點是正確的。如我們知道松樹的耐寒可以象征堅忍的品質,而當我們在冬天認真觀察,會發現只有松樹傲然長青,松針貫穿積雪依然蓬勃向上,此刻,通過實地觀察和近距離接觸,我們會真正感受到這種堅忍的品質是那樣真實。(4)寫詩,寫的是生活;繪畫,繪的是風景。它們都基于現實,以現實為原材料。然而,它們都融合了寫作者與繪畫者自身的情感以及體悟,因此必然高于現實。這就是說,不論是寫詩還是繪畫,最終都會構成客觀景物與主觀情感相融合的意境。【詳解】(1)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C.有誤,根據原文第①段為“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學的一面,畫花、畫鳥都會成為死的標本,畫風景也缺乏情趣,沒有畫意,自己就不曾感動,當然更感動不了別人”,“那些追求自然的畫作說不上有意境,難以打動人”說法絕對。故選C。(2)本題考查表現手法。詩中描寫自然的景色與山水畫繪出的景色,在表現形式上雖然有所不同,但它們都包含了深厚的感情。詩人和畫家都需要通過營造意境,將自己的情感寓于景色之中,從而創作出能夠觸動人心的作品。作者以詩歌為例,詳細分析了詩歌如何通過寫景來表達情感,進而創造出深遠的意境。這種分析不僅展示了詩歌的藝術魅力,也為理解山水畫的意境提供了有力的借鑒。通過將詩歌與山水畫進行類比,作者強調了兩者在營造意境方面的共通性。這種共通性不僅體現在對自然景色的描繪上,更體現在對情感的表達和對意境的追求上。因此,作者選擇以廣為人知的詩歌意境為例,是為了更好地詮釋山水畫的意境。這種詮釋方式不僅有助于深化讀者對山水畫意境的理解,也有助于拓寬他們對藝術創作的整體認識。通過這種方式,作者成功地引導讀者進入了山水畫那深邃而迷人的藝術世界。(3)本題考查論證方法和開放性回答。作者以齊白石畫蝦為例來論證他的觀點,即要深入全面地認識對象,必須身臨其境,長期觀察。這一觀點在齊白石的例子中得到了生動的體現。齊白石通過觀察蝦的習性和特點,不僅掌握了蝦的外形,更理解了蝦的精神狀態,從而在畫中賦予了蝦以生命和活力。這種深入的觀察和理解是僅僅通過書本或他人的描述無法獲得的。此外,作者的觀點在實際生活中也得到了驗證。以松樹為例,我們知道松樹具有耐寒和堅忍的品質。但是,這種品質并不是通過簡單的文字描述就能完全理解的。當我們親身置身于冬季的寒風中,親眼看到松樹在積雪中依然傲然挺立,松針穿透積雪向上生長,我們才能真正感受到那種堅韌不拔的精神。這種通過實地觀察和近距離接觸所獲得的感受,是文字無法替代的。因此,作者的觀點是正確的。要深入全面地認識一個對象,無論是自然界的生物還是人工制品,都需要我們身臨其境,進行長期的觀察和研究。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理解對象的本質和特點,從而在創作或研究中展現出深度和真實性。這種觀察和研究的方法不僅適用于藝術創作,也適用于科學研究、人際交往等各個領域。(4)本題考查詞句的理解和分析。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詩歌和繪畫創作的本質和目的。首先,無論是寫詩還是繪畫,它們的創作源泉都是現實生活。詩歌寫的是生活中的情感、事件和體驗,而繪畫則描繪的是現實中的風景、人物和場景。這些都為藝術家提供了無盡的創作素材和靈感。然而,僅僅描繪現實并不足以構成優秀的藝術作品。詩歌和繪畫都需要融合作者和畫家自身的情感以及體悟。這種情感的融入使得作品不僅僅是現實的再現,更是藝術家對現實的獨特理解和表達。因此,藝術作品所呈現出的意境,往往高于現實本身,它包含了藝術家的情感、思考和藝術創造力。這種主客觀相融合的創作方式,使得詩歌和繪畫在表現現實的同時,也傳達了藝術家的主觀情感和體悟。這種情感和體悟的傳達,使得藝術作品具有了更深層次的意義和價值,從而能夠觸動和感染讀者和觀眾。因此,無論是寫詩還是繪畫,最終都會構成客觀景物與主觀情感相融合的意境。這種意境是藝術作品的核心和靈魂,它使得藝術作品具有了超越現實的魅力和力量。同時,這種意境也是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不斷追求和探索的目標,它體現了藝術家的藝術水平和創造力。【答案】12.應做到形似,關鍵是傳神。13.第①段中的“白畫”指白描,第②段中的“白畫”指白費功夫,也可以指描畫得不真實、不準確。14.B 15.(示例一)在學習中,既不要賣弄,也不要不懂裝懂,要求真務實。(示例二)在交際中,要為人真實,不自夸,真誠待人。(示例三)在生活中,要低調、質樸,尋找生活最本真的美好。【分析】這篇文章通過北宋畫家李龍眠的“白描”技法,引申到文學藝術中的白描手法,強調簡練而生動的描寫藝術。作者通過實例,闡述白描不僅要求形似,更在于傳神,通過精煉的詞語傳遞深刻的神韻和感情。文章結合《水滸傳》及張岱的作品,展示了白描的藝術魅力,強調了“有真意,去粉飾,勿賣弄”的創作理念,對文學創作及人生都有重要啟示,倡導真實和自然。【詳解】12.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與概括。結合第②段中“既為描畫,首先在于形似”、第③段中“當然,得其形似僅為其表,白描的關鍵還在于傳神”可知,學習白描:首先是形似,關鍵是傳神。13.本題考查對詞語的理解。第①段中的“白描”,結合“白描即是古代的‘白畫’,是中國文學中一種重要的藝術手法,它不重鋪排,不事渲染,力求以素簡準確的筆墨描摹形象,勾畫神韻”可知,“白畫”指白描。第②段中的“白描”,結合“如果草率而籠統地用‘藍色的大?!?,讓海失去了真實的顏色,那就真的是‘白畫’了”,可知“白畫”指白費功夫,也可以指描畫得不真實、不準確。14.本題考查論據的運用。結合首段中的“金圣嘆將這一概念引入小說評論,以‘龍眠白畫’稱贊《水滸》,認為語言簡潔生動,不多鋪張,只抓住主要物象來描寫人物及所處環境”“它不重鋪排,不事渲染,力求以素簡準確的筆墨描摹形象,勾畫神韻”可知,金圣嘆以“龍眠白畫”稱贊《水滸》,主要是因為語言簡潔生動,不多鋪張,力求以素簡準確的筆墨描摹形象,勾畫神韻。而A句中“眼棱縫裂,烏珠迸出,也似開了個彩帛鋪,紅的、黑的、紫的都綻將出來”是對鎮關西被打之后的描繪,運用了比喻等修辭方法,語言生動形象。B句“楊志提了樸刀,拿著藤條,自去趕那擔子”語言簡潔,沒有鋪張描繪,以素簡準確的筆墨描摹了楊志的形象,運用的是白描的手法;故選B。15.本題考查閱讀啟示?!坝姓嬉?,去粉飾,勿賣弄”雖是就文學技巧而言,但也可延伸至求學或為人等方面?!坝姓嬉狻痹谧鋈朔矫婵衫斫鉃椋簽槿苏鎸?,真誠待人;要低調、質樸。在求學中可理解為:要求真務實?!叭シ埏棥薄拔鹳u弄”在做學問中可理解為:不要賣弄,也不要不懂裝懂。據此分析進行闡述,言之有理即可。如:與人交往,要以誠相待,不要虛偽的夸耀對方,更不要賣弄自己。【答案】16.A 17.①繪制思維導圖時,應該由中心“主題”開始畫,圖中的小西氏石櫟果實應放在全圖的中心位置。②按照陀螺的制作順序,此圖中右邊一點鐘方向,首先應繪制制作的材料,然后依次是工具和相關制作過程。③一條線段只放一個關鍵詞,圖中將制作程序2、3進行合并,不符合“字長=線長,一條線段只放一個關鍵詞或關鍵圖”的繪制要求。18.①小西氏石櫟的果實由一個“殼”帽和一個“斗”身(堅果)組成,接近于陀螺上大下小的外形。②小西氏石櫟的外殼包裹著堅果,堅果的果實一般比較硬,作為陀螺,適合旋轉,有較強的穩定性。【分析】這篇閱讀材料介紹了思維導圖的繪制方法,特別是如何畫出以“小西氏石櫟”為主題的思維導圖,強調了其在科普類文章閱讀中的實踐應用。文章內容分為三個部分:繪制思維導圖的原則、介紹小西氏石櫟的特征與應用,以及對小西氏石櫟轉陀螺的DIY制作方法。通過詳細的步驟和具體的描述,使得復雜的信息能夠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呈現,便于讀者理解和記憶。同時,這也突顯了將抽象概念具體化的能力和思維導圖在實踐中的有效應用。【詳解】16.本題考查內容理解。A.介紹某種植物應從它的分類、分布與生長習性、形態等方面去介紹。根據【實踐應用】中“小西氏石櫟屬殼斗科常綠小喬木……所謂殼斗科植物,主要的特征是……”可知,這部分內容主要圍繞殼斗科展開,對殼斗科植物以及小西氏石櫟所屬殼斗科的相關特征進行了介紹,所以“殼斗科”可作為一條主脈。根據【實踐應用】中“多分布在臺灣中南部海拔500米左右的闊葉林內”可知,明確介紹了小西氏石櫟的分布情況,所以“分布”可以作為一條主脈。根據【實踐應用】中“小西氏石櫟的殼帽包覆堅果基部約三分之一處,外形就像戴著一頂帽子的稻草人……另一個辨識的重點就是殼帽的外表和形狀……而小西氏石櫟的表面像是三角形的鱗片,呈覆瓦狀排列”等內容,可知,詳細描述了小西氏石櫟的外形特點,因此“外形”可作為一條主脈。 B.“斗身”只是在介紹殼斗科植物特征時簡單提及,且“大小”只是外形中的一個方面,不能單獨作為主脈;C.“傳播”只是簡單提及,不是主要內容;D.“大小”不適合作為主脈,且邏輯不如A選項完整和清晰;故選A。17.本題考查內容理解。①根據【基本方法】中“由中心‘主題’開始畫:‘主題’必須是涵蓋全文意義的文字或圖形,圖形最佳”可知,此思維導圖的主題是小西氏石櫟轉轉陀螺制作法,小西氏石櫟果實作為制作陀螺的核心材料,能代表主題,應放在全圖中心位置,但圖中未放置在中心。故中心主題位置錯誤。②根據【基本方法】中“呈現放射狀畫出分支,本書以常用且好閱讀的‘順時針方向’繪主脈,先順時針從右邊一點鐘方向畫起”以及【實踐應用】先介紹材料“小西氏石櫟果實1顆。做鉗工用的拉釘1支,五金行可購得。各色標簽貼紙,文具行可購得”,接著介紹工具“小型磨刻機,6mm套筒夾,6mm木工用鉆頭,熱熔膠槍,銼刀”,最后介紹制作過程。可知,按照順時針從右邊一點鐘方向開始的繪制要求以及文本介紹順序,應先繪制材料,再繪制工具,最后是制作過程,而圖中一點鐘方向首先是工具,順序錯誤。③根據【基本方法】中“關鍵詞或圖放在線條上方,字長=線長,一條線段只放一個關鍵詞或關鍵圖”可知,圖中“孔內注入熱熔膠,在未干前插入拉釘”這一線段,將制作程序中的第2步“在孔內注入熱熔膠”和第3步“在熱熔膠未干前插入拉釘”合并為一個關鍵詞,不符合一條線段只放一個關鍵詞的繪制要求。18.本題考查內容理解。①根據【實踐應用】中“所謂殼斗科植物,主要的特征是它們的果實都是由一個‘殼’帽和一個‘斗’身(堅果)組成”可知,小西氏石櫟屬殼斗科植物,其果實也具備這一特征。陀螺通常具有上大下小的外形,小西氏石櫟果實由“殼”帽和“斗”身組成的結構,在外形上與陀螺有相似之處,這種結構特點使其具備了做成陀螺的基礎外形條件。 ②根據【實踐應用】中“小西氏石櫟的殼帽包覆堅果基部約三分之一處,外形就像戴著一頂帽子的稻草人,果實的外殼將整個堅果完全包覆住,外表看不到堅果”可知,小西氏石櫟外殼包裹著堅果,堅硬的堅果使得整個果實質地相對堅硬,在作為陀螺旋轉時,能夠具備較強的穩定性,不容易在旋轉過程中變形或損壞,所以適合做成陀螺。19.【答案】例文:以我的讀書經驗而知:“固執一點,咬文嚼字”就是讀書時只注重細枝末節,過多地做煩瑣、牽強的解釋,過度地斟酌字句,死摳字眼兒,這樣讀書,就把書讀“死”了,既不能真正地把握整體,領會精神實質,又不能學以致用?!扒昂筘炌?,了解大意”指要真正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真正領悟書的精神實質,從而對自己知識的增多、寫作的提高、靈魂的洗禮、情操的陶冶、精神的高尚、品質的純潔等一方面或多方面都有質的飛躍。比如閱讀《西游記》時,我沒有咬文嚼字閱讀書中描寫、詩詞,而是前后貫通地讀了石猴出世、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等情節,了解了唐僧師徒歷經九九八十一難,一路斬妖除魔西天取經的過程。【詳解】本題考查小作文。課文《不求甚解》一文中的“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貫通,了解大意”論述的是讀書方法,作者不提倡讀書時“固執一點,咬文嚼字”,而提倡“前后貫通,了解大意”。通讀《不求甚解》一文,作者的觀點有幾個核心:重視整體理解,重視精神實質的把握,不主張在語言文字上鉆牛角尖。本題需要結合自己的讀書經驗,談一談自己是如何“不求甚解”讀書的。示例:這一句話的意思是讀書要不摳字眼,不要固執,而是了解大意。強調的是要用正確的讀書方法讀書。以前,我讀《三國演義》,身邊放著字典,哪個字不會就查,哪句話讀不明白就尋求幫助,結果書沒讀幾章回,自己早就厭煩了,也就沒有繼續閱讀,半途而廢。后來老師指導閱讀這部名著,讓我們可以用“不求甚解”的方法讀書,我采用這種方法,很快就讀完這本書,對《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和故事也都有了大致的了解。20.【答案】例文:驀然回首時的微感動冬天逝去后還有春天,春天過完后還有夏天,歲月的列車一直沒有停歇。我們有時只顧匆匆行路,又有誰回顧過身邊已逝的美好?鏡頭一:正是下班高峰期,公交車上早已沒有了座位,許多年輕人不是插著耳機聽流行歌曲,就是倚在車窗上休息。車門開了,又上來了三五個人,只見一位滿頭白發,走路還不穩的老人一步步扶著欄桿向車廂走去。一位年輕人縱然起身想把老人扶到自己的座位上。意想不到的是老人將年輕人推回了座位,笑著說:“你們上班夠累了,我怎么好意思讓你們為我站著?!闭f罷,老人從包中掏出一把小折疊椅,找了塊空地坐下了。公交車沒有變,可為什么這天的公交車格外溫暖?鏡頭二:街道口有一個賣煎餅的婦人,看起來四十多歲,鬢角有幾絲白發,可她一笑起來,嘴角的皺紋就會全部暴露出來。我喜歡上學前來這里買一個煎餅,說她的家庭很困難,全家靠她養活。我喜歡看她那熟悉的動作,把餅往臺上一攤,不時用鏟子轉一轉,拿著雞蛋輕輕一磕,攤平,放入火腿、香菜。“要去上學了吧?再給你根油條?!闭f著,她已將餅和油條一并裝入紙袋內。她的笑容從未消失,每當我傷心時,就來和她說說話,她總能讓我拋下雜念,樂觀看待生活。鏡頭三:每天早上,媽媽總會起得很早,待我坐在餐桌前,一杯熱騰騰的牛奶,以及可口的飯菜都會到位。“你現在學習緊張,必須要喝牛奶,不喝身體跟不上的?!薄敖裉焯鞖饫?,往外邊多穿點,等太陽出來了再脫,知道嗎?”媽媽的關心總是那么無微不至,面面俱到。從前的我會嫌媽媽嘮叨,可我終于明白了她。媽媽,感謝您為我做的一切。冬天的雪花走了,還有連綿的春雨;春雨走了,還有夏天的繁花……美好一直都在,感動一直都在。【詳解】“驀然回首”是對生命本質、生存內核無限逼近的追索,是對生活由感性體驗至理性反思的一次飛躍,可以感悟自己的往事,也可以敘述別人的往事。驀然回首時才發現生活如此美好,才發現父母如此愛我,才發現時光流逝,才發現初中生活這樣精彩,這樣的立意,境界一般。驀然回首時發現的,應該是為常態生活所遮蔽,而經“第三只眼”所察覺出來的。如:驀然回首時發現寒冷也是種溫暖,驀然回首時發現真正的雍容是樸素的,驀然回首時發現眼見未必為實,驀然回首時發現荒野消失,驀然回首時發現童心凋零……要使“驀然回首”的一瞬富有沖擊力,必須在此之前做好足夠的鋪墊。學會蓄勢,以增強文章的感染力。更需要提醒的是,在驀然回首時的一瞬,應注重細節描寫,以期于細小處展示文章的魅力。【關鍵點撥】半命題作文,就是限定一半的內容,留出一半的內容由學生填寫的作文形式。由于它處在“命”與“非命”、“限制”與“非限制”之間,考生對題目還具有“一半”,甚至是“一多半”的自主選擇權,所以考生自主發揮、自由馳騁的空間還相當大。對于考生來說,這種命題形式比全命題作文的靈活度要大得多,從本質上說它只限定了一個寫作范圍,而把選材、立意、組織、結構的自由留給了考生。想要寫好此類作文,關鍵是要擬一個完整、恰當的題目。在擬題時,首先必須進行選材上的思考,然后根據所選材料再去擬定一個完整、恰當的題目。此后的構思寫作同命題作文就沒有什么兩樣了。第 page number 頁,共 number of pages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