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語文第一次月考答案選擇題題號 1 2 5 6 7 10 11 12 15 18 19答案 D B BDF B A BDG B D D D D1.D(A.“原因是她認為工地浪費的材料多”理解有誤。由文本一原文“氣沖沖地朝黑永良說:“你翅膀硬了?你能離開你大,我可離不開那一把老骨頭!'”“昨晚上,你找你大談話了?你還臉色黑風風地訓他了?”可知,原因是黑永良對老黑說話不和氣。B.“找材料主任談話,同時還訓了老黑”理解有誤。材料主任就是老黑,是同一個人。C.“是出于懼怕老太太的心理”理解有誤。工人們互相遞眼色是因為知道老太太對工作認真負責,不是懼怕,更多的是一種對她認真勁兒的敬畏。故選 D。)2.B(“都表達了對孩子的關心”分析有誤。《黨費》中的細節描寫表現出黃新為了革命甘愿忍受生活與精神上的巨大痛苦,體現的是她崇高的精神品格。故選 B。)3.①“就是那些寬闊而堅實的肩膀,支撐著這萬里江山”意思是老黑等革命群眾以堅實的肩膀承擔起建設國家的重任,象征著力量和擔當;②“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永遠如此!”激勵人民群眾繼承和發揚延安精神,以更加堅定的信念和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每點 2 分)(“寬闊而堅實的肩膀”指的是老黑、老太太以及黑永良等革命群眾。老黑工作時“身體矯健,動作敏捷”,積極搬運材料、指揮工人,為工程建設貢獻力量;老太太身兼多職,帶領節約隊為工地節約材料,還熱心參與各種事務;黑永良作為工程處長為鐵路建設忙碌。他們以自己的方式為國家建設添磚加瓦,以堅實的肩膀承擔起建設國家的重任,象征著力量和擔當。“過去如此”指的是在過去的革命年代,為了國家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人民承擔起了應有的責任,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現在如此”表明在當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人民群眾在各自的崗位上盡職盡責,延續著革命年代的優良傳統;“永遠如此”則是對未來的期許和激勵。它激勵著人民群眾要繼承和發揚延安精神等革命傳統,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都要保持堅定的信念和飽滿的熱情,持續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4.①展現時代特點:小說以 20 世紀 50 年代鐵路建設為背景,描繪了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生活畫卷。②歌頌普通勞動者:展現了老黑一家的精神面貌和寶貴品質,表達了對普通勞動者的贊美與歌頌。③體現人情之美:小說中家庭成員之間的理解與關愛、他們與工友之間的情誼,表現了人情的溫暖,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純真友愛。(每點2分)(展現時代特點:在 20 世紀 50年代,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全國人民都積極投身于國家的各項建設事業中。作者選擇鐵路工地為故事發生的背景,通過對工程處日常工作場景的描繪,如呂有懷到工地擔任黨委書記,老黑外出運回滿滿幾車材料等情節,生動地展現了當時熱火朝天的建設景象,描繪了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生活畫卷。歌頌普通勞動者:老黑工作認真負責,看到滿滿一車材料就無比快樂;老太太作為職工家屬,身兼多職,積極帶領節約隊拾揀材料;黑永良作為工程處長,為鐵路建設辛勤忙碌。這些都表現了老黑一家的精神面貌和寶貴品質,表達了對普通勞動者的贊美與歌頌。體現人情之美:老太太雖然指責兒子,但看到他清瘦的面容時,立刻心軟,這體現了母親對兒子的關愛與理解。他們與工友之間,無論是老黑指揮工人卸貨時的融洽氛圍,還是老太太帶領節約隊工作時與婦女們的協作,都充滿了情誼。表現了人情的溫暖,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純真友愛。)〖閱讀導引〗這篇小說展現了老黑一家在鐵路工地上的生活與工作場景,刻畫了老黑、老太太和黑永良的形象,突出了他們作為普通勞動者的堅韌與奉獻精神。文章通過家庭內部的互動,反映了公私分明、責任擔當等主題,同時也展現了老一輩黨員的無私與新一代干部的嚴謹。結尾升華了普通勞動者的偉大,強調了他們在國家建設中的重要作用。5.B D F(“積旬”作“霖雨”的謂語,二者構成主謂結構,A 處不應斷開,B 處應斷開;“不給”作“饋運”的謂語,二者構成主謂結構,C 處不應斷開,D 處應斷開;“命”的主語為“高祖”,賓語為“旋師”,句子結構完整,E 處不應斷開,F 處應斷開;“太宗切諫”是主謂結構,G、H處不應斷開。綜上,應在B、D、F三處斷開。原文加上標點為:會霖雨積旬,饋運不給,高祖命旋師,太宗切諫乃止。)6.B (A.《諫太宗十思疏》“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的“沖”意思是“謙虛”,與材料中“守險之沖”的“沖”意思不同。選項解說正確。B.《鄒忌諷齊王納諫》“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的“間”意思是“間或,偶然”,與材料中“帝乃命府佐沈叔安、崔善為等間遣羸兵往太原”的“間”意思不同。選項解說不正確。C.《蘭亭集序》“列坐其次”的“次”意思是“旁邊”,與材料中“師次靈石縣”的“次”意思不同。選項解說正確。D.《種樹郭橐駝傳》“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的“何以”意思是“用什么,怎么”,與材料中“何以自全”的“何以”意思相同。選項解說正確。故選 B。)7.A (“代王派遣宋老生和屈突通前往此處據守”概述有誤。由材料一“西京留守代王遣驍將獸牙郎將宋老生,率精兵二萬拒守。又遣左武侯大將軍屈突通,將遼東兵及驍果等數萬余人據河東”可知,代王派遣屈突通據守的是河東,而不是霍邑。故選 A。)8.(1)宋老生多次戰勝眾多盜賊,自認為能夠抵擋我們。(“數”“自許”“當”各 1 分,句意 1 分。)(2)李世民不能夠進人,就在帳外大聲哭泣,哭聲在帳中都能聽見。(“得”“號哭于外”“聞”各 1 分,句意 1 分。)9.①材料一:李淵認為宋老生和屈突通不足為懼,他對攻下霍邑信心十足。②材料二:李淵因天氣和補給的原因主張撤退,經李世民懇切勸諫才停止。③材料三:李淵受補給和傳言影響,最初堅持退兵,后因李世民的兩次極力勸諫才同意繼續進攻。(每點 1 分)(由材料一“帝聞而笑曰:億兆離心,此何為也。老生乳臭,未知師老之謀。屈突膽薄,常無曲突之慮······出其不意,不過一兩月間,并當擒之。吾無憂也。”可知,李淵認為宋老生乳臭未干,不懂得用兵長久而疲憊的謀略;屈突通膽小懦弱,常常沒有防患于未然的考慮;代王未派遣援兵。出其不意,不過一兩個月的時間,就應當能夠擒獲他們,自己沒有什么可擔憂的。所以李淵認為宋老生和屈突通不足為懼,他對攻下霍邑信心十足。由材料二“會霖雨積旬,饋運不給,高祖命旋師,太宗切諫乃止”可知,恰逢連續十多天的秋雨,軍糧運輸供應不上,唐高祖命令回師,唐太宗懇切勸諫才停止。所以,李淵因天氣和補給的原因主張撤退,經李世民懇切勸諫才停止。由材料三“雨久不止,淵軍中糧乏;或傳突厥與劉武周乘虛襲晉陽,淵召將佐謀北還”“吾之成敗皆在爾,知復何言,唯爾所為”可知,雨長久不停,李淵軍隊中糧食缺乏;有人傳言突厥和劉武周乘虛襲擊晉陽,李淵召集將領佐吏商議向北返回。而后來因為李世民的兩次極力勸諫才同意繼續進攻。)〖參考譯文〗材料一:秋季七月壬戌日,雨下得很大,(李淵的軍隊)屯駐在賈胡堡。這里距離霍邑五十多里。霍邑縣西北靠著汾水,東邊抵御霍太山,是守衛險要之地的交通要道,是險要地帶。西京留守代王派遣勇猛的將領獸牙郎將宋老生,率領二萬精銳士兵據守此地。又派遣左武侯大將軍屈突通,帶領遼東兵以及驍果軍等幾萬余人占據河東,與宋老生相互呼應配合。代王于是命令臨汾以東各郡,所在的軍民據城防守,并且任由宋老生、屈突通等人征調人力物資。唐高祖李淵聽說后笑著說:“天下百姓與他離心,(代王)這樣做又有什么用呢。宋老生乳臭未干,不懂得用兵長久而疲憊的謀略。屈突通膽小懦弱,常常沒有防患于未然的考慮。況且屈突通曾經打敗楊玄感,當時的人認為他善于用兵。宋老生多次戰勝眾多盜賊,自認為能夠抵擋我們。那些沒有見識的人,趁機阿諛奉承依附他,說他一定能夠制服我們,(代王)就不派遣援兵。我如果慢慢和他們相持,他們必定認為我膽怯。出其不意,不過一兩個月的時間,就應當能夠擒獲他們。我沒有什么可擔憂的。”在這個時候秋雨還沒有停止,道路泥濘很深。唐高祖于是命令府佐沈叔安、崔善為等人秘密地派遣瘦弱的士兵前往太原,再運送一個月的糧食,以等待天氣放晴。材料二:秋季七月壬子日,唐高祖李淵率領軍隊向西謀取關中地區,任命李元吉為鎮北將軍、太原留守。癸丑日,從太原出發,有三萬士兵。丙辰日,軍隊駐扎在靈石縣,在賈胡堡扎營。隋朝的武牙郎將宋老生屯駐在霍邑來抵御義軍。恰逢連續十多天的秋雨,軍糧運輸供應不上,唐高祖命令回師,唐太宗懇切勸諫才停止。材料三: 秋季七月壬戌日,李淵的軍隊駐扎在賈胡堡,距離霍邑五十多里。雨長久不停,李淵軍隊中糧食缺乏;有人傳言突厥和劉武周乘虛襲擊晉陽,李淵召集將領佐吏商議向北返回。李世民說:“我們本來是興大義,奮不顧身來拯救百姓,應當先攻入咸陽,向天下發號施令。現在遇到小股敵人,就立刻回師,恐怕跟隨起義的人一旦解體,返回去守衛太原這一座城池,我們就變成了反賊,怎么能保全自己呢!”李淵不聽從,催促下令出發返回。李世民將要再次進去勸諫,恰逢天黑了,李淵已經睡下;李世民不能夠進入,就在帳外大聲哭泣,哭聲在帳中都能聽見。李淵把他叫來詢問,李世民說:“如今我們舉兵是為大義,進軍攻戰就能取勝,后退就會潰散;(如果后退的話)部眾潰散在前,敵軍追擊在后,我們被滅亡的日子就到了,怎么能不悲傷呢!”李淵才醒悟過來。李世民請求去追趕已經出發的軍隊,李淵笑著說:“我的成敗都在于你,知道了還說什么呢,隨你去做吧。”10、B D G(“質”作“伏”的賓語,A 處不應斷開;“就死如歸”與成語“視死如歸”近似,是一個有特定含義的詞語,應單獨成句,C 處不應斷開,B、D 處應斷開;“欲”與“所”共同構成名詞性的“所”字結構,E處不應斷開;“于生”作“甚”的后置狀語,F處不應斷開;“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句意完整,G處應斷開;“之”作“謂”的賓語,H處不應斷開。綜上,應在 B、D、G 三處斷開。原文加上標點為:觀其從容伏質,就死如歸,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謂之仁哉?)11.B (A.材料中“間關萬死”的“間關”意思是“顛沛輾轉”,《琵琶行》“間關鶯語花底滑”的“間關”意思是“鳥鳴婉轉”,二者意思不同。選項解說正確。B.材料中“皆非恒、范敵也”的“敵”意思是“敵手,對手”,《過秦論》“秦人開關延敵”的“敵”意思是“敵軍,敵人”,二者意思不同。選項解說不正確。C.材料中“盟津之師不期而會者八百國”的“期”意思是“約定”,《歸去來兮辭》“帝鄉不可期”的“期”意思是“期求”,二者意思不同。選項解說正確。D.材料中“兵敗身執”的“執”是被動用法,意思是“被逮捕”,《離騷》“謇朝誶而夕替”的“替”是被動用法,意思是“被貶黜”,二者用法相同。選項解說正確。故選 B。) 12.D(“這兩則材料分別批駁了當時針對文天祥的不當言論,都充分論證了文天祥的才能”分析有誤。材料二是以文天祥為例子,論證了科舉考試也能選拔出優秀人才這個觀點。故選D。) 13.(1)元朝從北方大漠興起,憑借武力在海內外稱雄,滅掉四十個國家,蕩平女真直至宋朝。(“朔漠”“雄”“殲夷”各 1 分,句意 1 分。)(2)自古以來的有志之士,想要在天下伸張大義,不會因為成功、失敗、順利、困難而動搖他們的決心,君子稱之為“仁”。(“信”“以”“命”各 1 分,句意 1 分。) 14.①宋朝大勢已去,元朝氣勢正盛;②軍隊戰斗力不強(將弱士散);③遭遇天災(瘟疫)。(每點 1 分)(根據“當咸淳之末,天下之事已去”“元舉太山之勢以壓宋卵”,可以概括出第①點。根據“募萬余烏合之眾”“凡天祥之所用將,皆非恒、范敵也”,可以概括出第②點。根據“而舉軍皆大疫,死者過半”,可以概括出第③點。)〖參考譯文〗 材料一: 評論的人都感嘆文天祥的忠心,而惋惜他的才能不足,但我認為不是這樣。文天祥不是沒有才能的人啊!當時處于咸淳末年,天下大勢已去,但文天祥借著一個僻遠郡守的身份,招募了一萬多烏合之眾,帶領著他們來救援朝廷,而這些人沒有離散,要做到這樣,如果沒有駕馭的方法是做不到的。在丹徒戰役中,他能憑借著自己的智慧逃跑而免遭俘獲,冒著生命危險顛沛輾轉,之后到達福建,又能將自己的軍隊招集起來,去收復已經丟失的郡縣。但他所派遣的張汴、鄒鳳遇到李恒都戰敗了,已經第二次戰敗又第二次將軍隊招集起來;但整個軍隊都遭受了大的瘟疫,死亡的人超過了一半,在五坡戰役中,又遇到張弘范而戰敗。文天祥所任用的將領,都不是李恒、張弘范的對手啊。元朝從北方大漠興起,憑借武力在海內外稱雄,滅掉四十個國家,蕩平女真直至宋朝。宋朝自朱仙鎮之戰后沒有能抽出一支箭、派遣一個騎兵向北進攻。元朝憑借著泰山那樣的氣勢來壓宋朝那樣的蛋卵,但文天祥想用單薄的言辭、飽受束縛的軀體來鼓勵那些像得病的婦女、柔弱的孩子一樣的士兵,來和賁、育那樣的勇士抗衡,大概還沒有交戰,士兵的魂魄已經先被奪走了,即使有韓信、白起那樣的將領,也未必能夠輕而易舉地支撐。所以文天祥多次失敗卻能多次東山再起,我憑著這一點知道他的才能。他多次東山再起又多次戰敗,我不認為他的才能不足。材料二: 論曰:自古以來的有志之士,想要在天下伸張大義,不會因為成功、失敗、順利、困難而動搖他們的決心,君子稱之為“仁”,因其符合天理,即民心之安。商朝衰落,周朝有取代的德行,盟津的軍隊沒有約定就來會合的有八百諸侯。伯夷、叔齊就憑兩個男子也想要拉住馬而阻止他們,即使是三尺小童也知道不行。后來,孔子認為他們賢良,就說:“求仁而得仁。”宋朝到德祐年間亡國了,文天祥往來軍隊中間,起初想要憑口舌勸說保存宋室,不能成功,護送兩位孱弱的皇子顛沛輾轉于嶺海一帶,來謀求復興,最終兵敗被俘。我朝世祖皇帝(元世祖忽必烈)因為有天地般寬廣的氣量,既認為他氣節高尚,又愛惜他的才能,留他好幾年,就好像老虎關在籠子里,想盡辦法馴服他,終究沒能成功。看他從容就義,視死如歸,這是因為他有比活命更重要的追求,能不稱他為“仁”嗎?宋朝三百多年,取士的科目,沒有比進士更興盛的,考進士沒有比中狀元更榮耀的。自從文天祥死后,世上那些喜歡發表高論的人,認為科舉不足以獲得偉大的人物,難道真是這樣嗎!15.D(“兩句一對仗,句法謹嚴,體現了圓熟的近體詩創作技巧”賞析有誤。從體裁來看,這首詩是古體詩而不是近體詩,并沒有兩句一對仗,也沒有工整的格律。故選 D。)16.①看到散花樓,進而觀賞樓內華麗的裝飾,詩人不由得驚訝贊嘆;②拾級而上,憑欄遠眺,看到遼闊壯美的景色,詩人憂愁隨之消散;③登臨高處,仿佛在九霄云外暢游,詩人忘卻塵俗,陶醉其中。(每點 2 分)(詩的開頭四句“日照錦城頭,朝光散花樓。金窗夾繡戶,珠箔懸瓊鉤”,描繪了散花樓在陽光照耀下的壯麗景象。陽光灑在錦城頭,散花樓沐浴在朝暉之中,金色的窗戶夾著精美的門戶,珍珠串成的簾子掛在玉制的鉤上。這些華麗的描寫展現了散花樓的金碧輝煌。從詩人對散花樓建筑裝飾的細致刻畫可以看出,詩人看到這樣精美的建筑,內心充滿了驚訝與贊嘆之情。“飛梯綠云中,極目散我憂”,詩人沿著樓梯登上高處,仿佛置身于綠云之中。當詩人極目遠望的時候,自己的憂愁隨之消散。從前面觀賞樓內裝飾的贊嘆到這里的“散我憂”,情感有了進一步的變化。因為眼前開闊壯美的景色讓詩人的心境得到了舒展。詩人看到的是廣袤的天地,大自然的壯美使詩人暫時忘卻了煩惱。“今來一登望,如上九天游”,詩人站在 散花樓的高處,有一種仿佛在九天之上暢游的感覺。這種感覺表明詩人已經完全陶醉在登樓所帶來的體驗之中,仿佛超脫了塵世。詩人為眼前的美景和身處高處的奇妙感覺所吸引,達到了一種忘我的境界,忘卻了世俗的紛擾,沉浸在如在仙境般的愉悅之中。)〖詩意賞析〗 此詩首二句點明登樓的時間和地點。清晨春光明媚,普照錦城,散花樓更是光彩奪目、金碧輝煌。次二句描繪散花樓的精美裝飾。再次二句用夸張的手法抒寫登樓的感受。樓接霄漢,氣象雄偉,極目云天,心曠神怡,因而流連忘返。然后再二句正面描繪登高樓所見的遠近景象。末二句用比喻形容登樓觀感,既嘆樓之高,又贊所見景物之美。全詩以華麗言辭寫所見景物,頗切合青年李白的身份。 詩人沒有描寫散花樓的建筑規模、營造特點、位置與布局等,而是通過金窗、繡戶、珠箔、瓊鉤、飛梯等事物的色、光、形、態的變化和輝映,表現出散花樓的高雅別致、宏偉壯觀。“金窗夾繡戶,珠箔懸瓊鉤”,這兩句詩中對偶修辭手法的運用,把初日臨照下錦城散花樓的景象描繪得十分生動。“飛梯綠云中,極目散我憂”,全詩僅有這兩句不合格律,如果去掉這兩句,此詩就相當于一首五言律詩了。而這兩句在詩中非常重要,可以說是“詩眼”。前句的意象構成一幅十分鮮明的畫面,后句寫出了詩人的快意之感,這兩句初步顯示了李白極端夸張筆法的感染力。 綜觀全詩,形象鮮明,意境飄逸,情景真切,開合自然,不僅給人以藝術上的享受,而且給人以思想上的啟迪。雖屬年少之作,已經顯示了李白的詩歌才能,大手筆已見端倪。17、(1)無邊落木蕭蕭下 滿地黃花堆積 (2)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3)自牧歸荑 洵美且異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君子生非異也 善假于物也(4)(6)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7)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 吳楚東南坼 乾坤日夜浮 浩浩湯湯 橫無際涯(8)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18.D [括號前的內容為“樂觀,源于”,由此可知,所填語句是要指向樂觀的來源,根據括號后的語句“坦然于人生的不完美,滿足于生活中的小確幸(微小而確實的幸福),不在得與失的糾纏中蹉跎歲月,不在進與退的糾結中浪費時光,就可以把每天的日子過得充盈而快樂”可提煉出“滿足”“充盈而快樂”等正面描述,即可知“樂觀,源于內心的知足”。故選 D。]19.D(文中第四段畫橫線的“生活的海洋”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A.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B.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C.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D.使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故選 D。)20.“特癥”改為“特征”;“蔭影”改為“陰影”;“閃鑠”改為“閃爍”。(每處 1 分)[特征:可以作為人或事物特點的征象、標志等。陰影:陰暗的影子。閃爍:①(光亮)動搖不定,忽明忽暗。②(說話)稍微露出一點兒想法,但不肯說明確;吞吞吐吐。]21.關聯詞“不是······而是······”,表示前后兩者是并列關系,否定前者,肯定后者。(1 分)通過否定“登到峰頂的高度”是衡量成功的標志,來肯定和強調“跌到谷底的“反彈力'”對于成功的意義,這樣使巴頓將軍想要表達的觀點更加鮮明、有力。(2 分)(“不是······而是······”連接了兩個分句,前后兩個分句是并列關系,表達在兩者之間做出選擇,強調后者。它是一種特殊的并列關系,即表示否定前者,肯定后者。通過否定前項,突出強調后項。這句話先否定“登到峰頂的高度”是衡量成功的標志,然后肯定“跌到谷底的'反彈力'”才是衡量成功的標志。通過兩種不同表現的對比和對前者的否定,強調了“反彈力”的重要性,這樣使巴頓將軍想要表達的觀點更加鮮明、有力。)22.(示例)小華,我們都知道高中是一場艱難的馬拉松,但你看,那些密密麻麻的筆記是你前行的腳印,起起伏伏的成績是你沿途的風景。保持樂觀,心向暖陽,你定能如振翅鯤鵬,飛向理想彼岸!(6 分)(解答此題,選擇不同角度,寫作重點會有所不同。選擇“樂觀向上”,重點在于鼓勵小華積極看待高中的學習生活,強調在壓力下也要保持積極的心態,看到光明的一面,對未來充滿希望。可以使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增強語言的感染力。例如,可以用“黎明前的黑暗”比喻高中的辛苦,用“陽光總在風雨后”鼓勵小華堅持。選擇“擁有“成長思維'”,重點在于引導小華將壓力看作成長的機會,強調在挑戰中學習和進步,不要害怕挫折,要勇于面對挑戰。可以使用反問、設問等修辭手法,引發小華的思考。例如,可以反問“每一次的考試, 難道不是一次查漏補缺的機會嗎”。選擇“管理情緒”,重點在于幫助小華找到合適的壓力釋放途徑,強調情緒管理的重要性,建議小華學習一些情緒調節的方法,例如運動、聽音樂、向朋友 傾訴等。可以使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將情緒比作需要疏導和控制的潮水。無論選擇哪個角度,語言都要真誠、友善,體現小亮對小華的關心和鼓勵。)23.審題:本題選取了考生比較熟悉的一些經典語句,希望考生圍繞“止”探討其哲理情思,論述其在當今社會的價值,領悟其對青少年的現實意義。材料中的第一句“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出自《諫太宗十思疏》,如果能想起它的上一句“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助于考生理解這一語境,這里的“止”是告訴我們面對誘惑時應理智應對,可以聯想到當代青年怎樣面對安逸、欲望、物質享受等現實誘惑。第二句“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講的是不要半途而廢、功虧一簣,而自己要承擔因為“止”造成的后果。前一句講的是“知止”,這一句講的是“不止”,可以將二者結合起來加以辯證思考,探討新時代的青年何時“止”何時“不止”的問題。第三句“大學之道······在止于至善”的本義是,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則是要達到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這句話是對君子道德修養提出的要求,學無止境,一個人的品行修養亦無止境,考生可以結合當代社會談修身正心的重要意義。第四句“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出自《季氏將伐顓臾》,意思是能夠施展自己的才能就可擔任官職,如果不能施展才能就應罷官免職。也就是在其位謀其職的意思,考生可以結合自己的理解,談談各司其職以及自己對人生規劃的想法。行文構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觀點,如:知止而行,方得始終。接下來從為什么的角度展開論述,如:知止,是一種自我約束,唯有如此,我們才能避免因過度追求而帶來的痛苦和損失。知止,是一種人生境界。“止于至善”是一種崇高的人生境界,它要求我們在追求完美的過程中,不斷地超越自我,達到更高的境界。知止,是一種責任擔當。能力足,則當仁不讓,敢于擔當;能力已經無法勝任某項工作時,也要懂得知止,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責任,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立意:①“止”與“不止”。②學無止境,德亦無止境。③“止損”的智慧。④“止”中乾坤大。⑤勇往直前,奮斗不止。新疆實驗中學高三起點定位質量檢測(第一次月考)語文試卷(問卷)(卷面分值: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注意事項:1.本試卷為問答分離式試卷,共10頁,其中問卷8頁,答卷2頁。答題前請考生務必將自己的班級、姓名、準考證號的信息填寫在答題卡上。2.作答非選擇題時必須用黑色字跡0.5毫米簽字筆書寫在答題卡的指定位置上,作答選擇題必須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將對應題目的選項涂黑。如需改動,請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它答案,請保持答題卡卡面清潔、不折疊、不破損、不能使用涂改液、修正帶。3.考試結束后,請將答題卡交回。一、現代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14分)文本一:延安人(節選)杜鵬程呂有懷奉命到鐵路工地上的一個工程處,擔任黨委書記。來這里的第三天,工程處長黑永良領他到幾座大隧道里了解施工情況。他倆從二號隧道出來,通身是汗,就坐在河溝里的一棵大樹下邊歇涼。這工夫,黑永良他媽領著二十來個婦女組成的節約隊過來了。每個星期的一、三、五,老太太準時不誤地帶上婦女們,順著工地拾揀人們丟棄的材料。剛來第一天,呂有懷已經知道黑永良他媽雖然是職工家屬,在這建設工地上卻是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身兼十幾職:職工家屬支部的支部書記、家屬主任、工會委員、節約隊隊長、義務接生員.…在上下百十里的鐵路工地上,她是資格最老的黨員之一,因而被人稱作“老黨員”。時間長了,大伙兒反而忘記了她的真實姓名,連選工會委員的時候,在候選名單上,也寫著“老黨員”。她們走到黑永良和呂有懷跟前的時候,老太太叫婦女們先走一步,她把筐子往地上一放,壓住了黑永良的腳。呂有懷看到筐子里裝滿鐵片、螺絲釘和各種機器零件,就笑嘻嘻地說:“節約隊可真有用!”老太太不招理呂有懷,氣沖沖地朝黑永良說:“你翅膀硬了?你能離開你大①,我可離不開那一把老骨頭!”“媽!什么事嘛!”老太太說:“昨晚上,你找你大談話了?你還臉色黑風風地訓他了?”黑永良說:“我是找材料主任談話哩。”老太太說:“哼!好一個公私分明!”黑永良說:“媽!公私分明也好,不分明也好,反正大家都是黨員,都要替黨負責!”說完,他就望著呂有懷,仿佛請求支援似的。呂有懷望著這母子倆,只是咕咕咕地笑著。老太太說:“替黨負責?你才替黨負了幾天責!你大是黨性強,你不要以為他好欺侮。中央首長你大也認得一二十個,不要說你這芝麻大的官兒!哼!我考考你這個官僚,我們家屬節約隊,上半年揀了多少材料?”黑永良說:“扒釘、鋼筋頭、機器零件等等東西,共有八千多斤。”他一口背出數字,高三語文第1頁共8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新疆實驗中學2025-2026學年高三上學期開學考試語文答案.docx 新疆實驗中學2025-2026學年高三上學期開學考試語文試題.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