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六單元:文言經典與傳統傳承 基礎鞏固A卷 答題卡試卷類型:A姓名:___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___準考證號選擇題(請用2B鉛筆填涂)9. [A][B][C][D]非選擇題(請在各試題的答題區內作答)1.答:2.答:3.答:4.答:5.答:6.答:7.答:8.1.答:8.2.答:8.3.答:10.答:11.答:12.答:13.答:14.答:15.答:條 碼 粘 貼 處(正面朝上貼在此虛線框內)缺考標記考生禁止填涂缺考標記 !只能由監考老師負責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填涂。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碼填寫清楚。2、請將準考證條碼粘貼在右側的[條碼粘貼處]的方框內3、選擇題必須使用2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必須用0.5毫米黑色字跡的簽字筆填寫,字體工整4、請按題號順序在各題的答題區內作答,超出范圍的答案無效,在草紙、試卷上作答無效。5、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疊、不要弄破、弄皺,不準使用涂改液、刮紙刀。6、填涂樣例 正確 [■] 錯誤 [--][√]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六單元:文言經典與傳統傳承 基礎鞏固A卷(時間:100分鐘 總分100分)一、【任務驅動型試題】(共3題;共9分)某班開展“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的語文實踐活動,請你完成以下任務。1.(3分)[故事大盤點]孔、孟及其弟子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故事,如“孟母三遷”等。請你再寫出兩個與孔、孟或者其弟子有關的故事名稱。2.(3分)[成語大搜集]《論語》《孟子》語言精練,含義豐富,有不少語句已經成為成語,至今仍活躍在現代漢語里。下面是同學們搜集的一組成語,其中有兩個不是出自《論語》《孟子》,請你找出來。(只填序號)①溫故知新 ②舍生取義 ③愚公移山 ④擇善而從⑤任重道遠 ⑥誨人不倦 ⑦一鼓作氣 ⑧見賢思齊3.(3分)[觀點大討論] 當今有不少家長效仿古代“孟母三遷”的做法,爭先恐后地購買名校周邊的“學區房”,請你用簡明的語言闡述對這種現象的看法。二、【情境化試題】(共4題;共16分)讀書卡片,完成孟子與《孟子》4.(4分)“子”在古代有時是對有道德、有學問的人的尊稱,如 、孟子、荀子、墨子、 、莊子、列子、韓非子等。5.(6分)孟子,名 ,戰國時期思想家, 學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將其發展為“仁政”思想。被后世稱為“ ”,與孔子并稱“孔孟”。6.(4分)孟子的故事、文章廣為人知。請列舉兩個與孟子有關的故事或成語: 、 。7.(2分)《孟子》行文氣勢磅礴,感情充沛,長于雄辯,極富感染力,對后世影響深遠,成為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孟子》與《 》《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三、【情境化試題】(共1題;共9分)8.(9分)導學三閱讀《富貴不能淫》,完成”大丈夫之辨”主題讀書活動。(1)(3分) 孟子筆下的”大丈夫”。《富貴不能淫》中,針對景春提出的問題,孟子針鋒相對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應該是: 。(2)(3分)讀故事,辨”大丈夫”。[甲]公孫衍的故事公孫衍在秦國效力時,為秦國攻打魏國獻計獻策,使秦國得到了魏國的河西地帶。后來,公孫衍到魏國效力。但是,當時的魏國因為受到秦國的攻打已經千瘡百孔。因此,公孫衍想要聯合各諸侯國來對付強大的秦國,這正是公孫衍的”合縱”思想。[乙]張儀的故事張儀年紀輕輕便掌握了縱橫家的看家本領,幾經輾轉后,來到秦國,得到了秦惠王的賞識,被封為相。后來張儀出使各國,憑三寸之舌游說天下諸侯,說服各國諸侯”連橫”親秦。這樣,最后六國”合縱”聯盟終于被張儀拆散。秦惠王因為張儀功勞卓著,就封他做了”武信君”,并賜封給他五座城邑。張儀的連橫之術成為后來秦滅六國、統一天下的基本戰略。秦惠王死后,因為即位的秦武王從當太子的時候起就不喜歡張儀,張儀出逃魏國,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孟子認為公孫衍和張儀是”大丈夫”嗎?請結合文意說明理由。(3)(3分)*以今人的眼光看”大丈夫”之說。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孟子在關于”大丈夫”的論述中,說了上面這番話。在今天看來,這番話是否正確?請發表你的見解。四、詩歌鑒賞(共2題;共4分)古代詩歌閱讀;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小題。春望杜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9.(2分)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全詩寫了詩人困居長安時的所見所感,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練。B.首聯寫“望”中所見,寫出淪陷后的長安草木叢生的景象,雖是寫景,卻也傳情。C.頸聯中的“抵萬金”運用夸張寫出戰亂時家書的珍貴,表達出詩人的思親之切。D.尾聯中,詩人通過想象自己“白發”“不勝簪”的情形,翔實地寫出自己的蒼老之態。10.(2分)本詩中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與《錢塘湖春行》中的“幾處早鶯爭暖樹”“亂花漸欲迷人眼”都寫到了花與鳥,但兩位詩人表達的情感卻不同。請簡要說說有何不同。五、現代文閱讀(共4題;共1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遷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節選自《愚公移山》)【乙】滄州有轎夫田某,母患臌①將殆②。聞景和鎮一醫有奇藥,相距百余里。昧爽③狂奔去,薄暮已狂奔歸,氣息僅屬。然是夕衛河暴漲,舟不敢渡。乃仰天大號,淚隨聲下。眾雖哀之,而無如何。忽一舟子解纜呼曰:“茍有神理,此人不溺,來來,吾渡爾。”奮然鼓楫,橫沖白浪而行。一彈指頃,已抵東岸。(節選自《閱微草堂筆記》)注釋:①臌(ɡǔ):鼓脹,中醫病名。②殆:危險。③昧爽:拂曉;黎明。11.(8分)請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荷: 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雖: 薄暮已狂奔歸,氣息僅屬。 薄暮: 茍有神理。 茍: 12.(1分)請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①寒暑易節,始一反焉。②一彈指頃,已抵東岸。13.(1分)從全文來看,你認為愚公“愚”嗎?為什么?14.(2分)【甲】、【乙】兩文的結尾有什么相同之處?說說這樣的結尾有什么作用?六、寫作題(共1題;共50分)15.(50分)“花紅雖好,需得綠葉扶持。”這可以看出是對側面描寫(襯托)的生動解釋。清代劉熙載指出:“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樹寫之;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這是教我們通過側面描寫來達到表達效果。請展開聯想,在下面對人物描寫的描寫中,加進對外面的大雨和車上的肥胖乘客的側面描寫,來表現人力車夫勞作的艱辛和和內心的酸楚。可選“以景襯人、以物襯人、以人襯人、以物襯物”中的兩種。三輪車夫皺著眉頭,咬緊下唇,弓著背脊,在風雨中艱難地跋涉。那破舊不堪的衣衫,那青筋突起的手臂,那因過度用力而扭曲的脖頸,全都浸濕在雨簾中,與汗水混成一片。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示例:孟母斷杼、韋編三絕、曾子殺豬、顏回好學等。2.③⑦3.示例一:我認為這種做法不可取。因為一個人的成長關鍵在于自己。示例二:我認為這種做法可取。因為好的環境有利于成才成長。【解析】(1)本題考查文學常識的積累。文學常識知識量大,頭緒繁多,包括各種常見文體、史書體例、作家作品等。學生要按照一定的線索多看多記。解題時需細心對比,防止張冠李戴,時代混淆等。(2)本題考查成語的積累,其實也是考查文學常識。文學作品的考查包括中國古代作家姓名、字、號、溢號、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體例;中國現代當代作家姓名、籍貫、時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對作者及作品的評價等內容。本題根據平時積累答題。(3)本題考查表達觀點的能力,其實也是考查語言表達能力,這種語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平時的學習與實踐中,要不斷地進行積累,語文課堂中的獨立思考,參加平時的實踐活動,積累實戰經驗等,都是至關重要的。1.解答時,根據平時的學習和閱讀舉出兩個與孔,孟或其弟子有關的故事名稱即可。如::孟子休妻、始作俑者、五十步笑百步、兩小兒辯日等。故答案為:示例:孟母斷杼、韋編三絕、曾子殺豬、顏回好學等。2.解答時,根據題干要求,結合平時積累作答即可。“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湯問》,“一鼓作氣”出自《左傳·莊公十年》,故“愚公移山”一鼓作氣”,即③⑦不是出自《論語》《孟子》。故答案為:③⑦3.解答時,結合孟母三遷的故事,聯系自身生活實際,對當今許多家長爭先購買學區房的現象給出自己的意見,亮明觀點,言之有理即可。此題答案不唯一,關鍵在于表述的理由要充分。如:我認為這種作答可取,但要量力而行。望子成龍是每個父母的心愿,學校周邊文化氣息比較濃重,人文環境比較好,家長希望讓孩子在好的環境中受到熏陶,使他們的身心得到更好的發展。我們效仿孟母三遷,想要給孩子一個好的環境學習,希望將來能有一番作為,但是也要在自己的經濟承受范圍內,我一般都會忽視掉孩子,環境固然重要但是過多的給孩子壓力就會活得其反。正確的合適的住所加上好的教育就是最好的學區房。故答案為:示例一:我認為這種做法不可取。因為一個人的成長關鍵在于自己。示例二:我認為這種做法可取。因為好的環境有利于成才成長。【答案】4.孔子;老子5.軻;儒家;亞圣6.孟母三遷;以五十步笑百步7.論語【解析】本題考查文學常識文化常識的積累。所學課文重要的作家作品一般課文下面的注釋都比較詳細(少部分除外,平時學習時需要補充筆記),特別是文言詩文,記住作家、作品、朝代、作家身份、重要(主要)貢獻、代表作品、與人物相關的成語、格言、俗語、標題含義要記牢,歷史知識、 地理知識、 文學素養、 科學原理、 數學能力、 政治與公民意識、 藝術欣賞、 外語學習、 信息技術等多個方面,平時要多閱讀進行有意識的積累。4.“子”是古代對有德行和學識的人的尊稱,如老子、孔子、孟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等。亦用于稱呼老師。后世由于儒家獨大,孔子和《論語》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一般說到“子曰”指的就是孔子。被稱為“子”的人通常具有極高的品格和學問,有教化之功。“子”也可用于第二人稱的敬稱:你,如: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故答案為:孔子;老子5.孟子名軻,戰國時期思想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他和孔子并成為“孔孟”,他繼承了孔子的“仁”并將其發展為“仁政”,被后世成為“亞圣”。故答案為:軻;儒家;亞圣6.與孟子相關的成語或故事有很多,比如:孟母三遷、始作俑者、一暴十寒、孟母斷織、浩然之氣、專心致志、五十步笑百步、緣木求魚、明察秋毫等等,列舉兩個則可,注意不寫錯別字。故答案為:孟母三遷; 以五十步笑百步7.我們平常口頭說到的四書五經是中國儒家經典的重要著作,是歷代儒客學子研學的核心書經 。四書包括《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五經包括 《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故答案為:論語8.【答案】(1)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公孫衍、張儀之流靠搖唇鼓舌、曲意順從諸侯的意思往上爬,沒有仁義道德的原則,奉行的是”妾婦之道”,談不上是”大丈夫”。(3)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結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可知,真正的“大丈夫”之道應該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結合“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可知,孟子認為公孫衍和張儀不是”大丈夫”。根據“’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可知,孟子認為公孫衍和張儀奉行不問是非,一味順從的“妾婦之道”,沒有遵行仁禮義的準則,所以不能算“大丈夫”。(3)孟子認為“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即不辨是非、一味順從上命,迎合上意的仁都是“小女子”而非“大丈夫”。“大丈夫”應該奉行仁、禮、義之道,保持“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節,即堅守本心,不為外界所惑,不因困難而動搖、屈服。這個人生態度,放在今天也是通行的。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1)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容。先明確概括對象,然后閱讀全文,理解文言文大意,并把握文章主題和作者情感態度;最后在文中定位相關內容,提取關鍵詞句分析作答。(2)本題考查分析作者的觀點態度。先通讀文章,理解文言文內容;再提點全文中心論點,梳理文章的論據與論證思路;最后根據全文結構與論點來確定作者的觀點態度。(3)本題考查根據文言文內容談觀點。先明確討論的話題;然后閱讀全文,理解文言文大意,把握文章主題和作者情感態度;最后聯系全文與自身實際分析作答。【答案】9.D10.本詩中,杜甫通過描寫花和鳥,表達了感時傷世的情懷;《錢塘湖春行》中,白居易通過描繪早鶯爭暖樹、亂花迷人眼等早春景象,表達了對春天美景的喜愛和贊美之情。【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完成此類題目的關鍵是認真讀詩,反復誦讀,仔細分析詩中的內容,聯系創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2) 本題考查學生對作者感情的理解與掌握,此類題目的答題方法如下:先要通讀全詩,從全詩中找到可以表現出作者感情的詞,如果沒有找到,就分析詩可詞中的畫面,看這畫面中是否蘊含著作者的感情.當然還要注意聯系作者的寫作背景和個人遭遇。9.ABC.正確D. 尾聯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并不是詩人的想象,而是寫實,詩人通過描寫自己因憂國憂民、思念親人而不斷搔首,使得白發越來越短,稀疏得幾乎插不住簪子,真實地展現了自己在戰亂中的蒼老之態,該選項說 “想象” 錯誤。故答案為:D10.在《春望》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詩人是在國家破碎、戰亂紛飛的背景下,看到花和鳥,將自己感時傷世、憂國憂民以及與親人離散的悲痛之情移情于花和鳥,花仿佛在流淚,鳥似乎也在驚心,花和鳥成為了詩人抒發痛苦情感的載體,表達的是一種深沉的哀傷和對時代的感慨。《錢塘湖春行》中花與鳥的情感解析:在《錢塘湖春行》里,“幾處早鶯爭暖樹”“亂花漸欲迷人眼”,描繪的是西湖早春生機勃勃、充滿活力的景象,早鶯在爭著棲息暖樹,野花漸漸開放讓人眼花繚亂,詩人通過對這些花和鳥等景象的細膩描寫,展現了春天的美好與生機,表達出的是對西湖早春美景的由衷喜愛和贊美之情,充滿了愉悅和歡快的情緒。故答案為: 本詩中,杜甫通過描寫花和鳥,表達了感時傷世的情懷;《錢塘湖春行》中,白居易通過描繪早鶯爭暖樹、亂花迷人眼等早春景象,表達了對春天美景的喜愛和贊美之情。【答案】11.肩負,扛;即使;黃昏;如果,假使12.①冬夏換季,才能往返一次。②彈指間,船就駛到了對岸。13.不愚。因為從全文可以看出愚公具有不怕艱難、堅持不懈的精神,而且具有長遠、發展的眼光,盡管憑他個人能力不能實現目標,但他堅信只要后代子孫堅持奮斗,總有一天會移掉大山。14.都用神話結尾。【甲】文借天帝被感動贊美了愚公的堅持不懈的精神;【乙】文田某借神力相助順利渡河,突顯他的孝心。【解析】(1)本題考查文言實詞意義。翻譯文言實詞的意義時要注意文言詞語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詞類的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詞;同時還應結合具體的語境做出準確的判斷。考題涉及的詞語都來源于教材中所選的課文,這要求學生應加強對教材所選入的文言文誦讀與掌握,解答根據所學過的課文,根據上下文做出判斷。(2)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的翻譯。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譯的關鍵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語境中,根據上下文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同時對語句中的重要實詞、虛詞做到準確的翻譯。并按照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達到符合現代漢語的用詞造句的標準。(3)本題考查分析人物性格特點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需通曉全文大意的基礎上,抓住描寫人物的關鍵語句來分析。(4) 本題考查比較閱讀能力,文言文要點的分析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掃清文字障礙,疏通文意,讀懂內容,這是歸納概括的前提和基礎。在準確理解詞意、句意、段意的基礎上,梳理各句之間的內在聯系,依據題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附參考譯文】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來在冀州南邊,黃河北岸的北邊。北山下面有個名叫愚公的人,年紀快到九十歲了,在山的正對面居住。他苦于山區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 ”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樣呢 再說,往哪兒擱挖下來的土和石頭 ”眾人說:“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邊。”于是愚公率領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上了山,鑿石頭,挖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冬夏換季,才能往返一次。河灣上的智叟譏笑愚公,阻止他干這件事,說:“你也太不聰明了吧!就憑你殘余的歲月、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么樣呢 ”北山愚公長嘆說:“你的心真頑固,頑固得沒法開竅,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加大,還怕挖不平嗎 ”河曲智叟無話可答。握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沒完沒了地挖下去,向天帝報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那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從這時開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南岸,再也沒有高山阻隔了。【乙】滄州轎夫田某的媽媽患水臌奄奄一息。田某聽說相距百里的景和鎮一醫生有治療水臌的異方,天明狂奔而去,黃昏狂奔而歸,然而這天下午衛河河水暴漲,船只無法通行。田某仰天大哭,淚隨聲下。旁人非常同情,卻又無之奈何。突然,一個船家跳上船,解纜大呼:“蒼天有理,田某不溺!來!來!來!我渡你過河!”奮然擺楫,破浪而行,彈指間,船就駛到了對岸。11.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①句意為:于是愚公率領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上了山。②句意為: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③句意為:黃昏狂奔而歸。④句意為:如果上天有眼。故答案為: 肩負,扛;即使;黃昏;如果,假使。12.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譯。①重點詞:易,交換。節,季節。反,同“返”往返。焉,語氣助詞。②重點詞:彈指,比喻時光的短暫。抵,到達。故答案為: ①冬夏換季,才能往返一次。②彈指間,船就駛到了對岸。13.本題考查人物評價。本文的主旨就是通過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也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奮斗的道理。所以愚公不“愚”,理由可以根據文中愚公的語言“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分析,圍繞愚公的長遠的發展的眼光和不怕艱難、堅持不懈的精神作答。故答案為: 不愚。因為從全文可以看出愚公具有不怕艱難、堅持不懈的精神,而且具有長遠、發展的眼光,盡管憑他個人能力不能實現目標,但他堅信只要后代子孫堅持奮斗,總有一天會移掉大山。14.本題考查比較性閱讀。甲文寫借神的力量來實現愚公的宏偉抱負,是在生產力極不發展的情況下,解決人和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頑強毅力,表達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乙文借助神力幫助去為母親求藥的孝子迅速渡河,反映了人們對忠孝這種高尚品質的推崇,寄予了勞動人民美好的愿望。甲文中,結尾借助神力搬山,突出愚公堅持不懈的精神。乙文“聞景和鎮一醫有奇藥,相距百余里。昧爽狂奔去,薄暮已狂奔歸,氣息僅屬”“乃仰天大號,淚隨聲下”這兩句寫出了田某為救母親的焦急,借助神力安全渡河,突出田某的孝心。兩文都借神奇的結尾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甲文從“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可以看出,作者非常認同愚公的行為,借神力幫助愚公完成心愿;乙文從“一彈指頃,已抵東岸”可以看出作者認同田某的孝心,借助神力幫助田某。兩文都體現了作者的情感態度。故答案為: 都用神話結尾。【甲】文借天帝被感動贊美了愚公的堅持不懈的精神;【乙】文田某借神力相助順利渡河,突顯他的孝心。15.【答案】夏日,一場滂沱大雨鋪天蓋地地傾瀉而下,雨霧模糊了三輪車夫的視線。只見他皺著眉頭,咬緊下唇,弓著背脊,在風雨中艱難地跋涉。腳下生銹的踏板,發出刺耳的嘎吱聲。那破舊不堪的衣衫,那青筋突起的手臂,那因過度用力而扭曲的脖頸,全都浸濕在雨簾中,與汗水混成一片。車上的女乘客緊緊縮在一旁,肥胖的身體竟讓那車微微向右傾斜,車夫用盡全力保持車身的平衡,奮力前行。【解析】審好題干。注意要表現的主題是“表現人力車夫勞作的艱辛和和內心的酸楚”,手法是“加進對外面的大雨和車上的肥胖乘客的側面描寫”。當然不能喧賓奪主地過多運用側面描寫。側面描寫的事物,要選擇能起烘托作用或產生對比效果的事物。介入其他寫作技巧,如修辭、各種人物描寫方法等。且描寫要細膩生動。本題考查運用側面描寫的微寫作。答題時應注意,所給材料屬于對人物的外貌、動作、細節、神態描寫,要求對所給材料進行改寫擴寫,加上側面烘托的內容。“以景襯人、以物襯人、以人襯人、以物襯物”是側面描寫的具體要求,注意從人、物的角度側重進行細節描寫來烘托人物。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六單元:文言經典與傳統傳承 基礎鞏固A卷 答題卡.doc 第六單元:文言經典與傳統傳承 基礎鞏固A卷.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