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備戰2026年高考語文(2025年真題分類匯編通用版)專題05古代詩歌閱讀(全國通用)(原卷版+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備戰2026年高考語文(2025年真題分類匯編通用版)專題05古代詩歌閱讀(全國通用)(原卷版+解析)

資源簡介

專題05 古代詩歌閱讀
一、(2025高三·全國·全國一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元珍以詩送綠石硯所謂玉堂①新樣者
王安石
玉堂新樣世爭傳,況以蠻溪②綠石鐫。
嗟我長來無異物,愧君持贈有佳篇。
久埋瘴霧看猶濕,一取春波洗更鮮。
還與故人袍色③似,論心于此亦同堅。
【注】①玉堂:宋代稱翰林院為玉堂。②蠻溪:指南方的溪流。③袍色:官袍的顏色。古時低級官員袍服為青綠色。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歌開頭沒有多加鋪墊,而是開門見山,直接書寫所詠之物。
B.詩人從樣式、材料產地以及材質等方面,對綠石硯加以鑒賞。
C.朋友饋贈的綠石硯以及隨硯附送的詩作,都令詩人心存感念。
D.石硯出自瘴霧之地,看起來水漬斑斑,但洗后就變得鮮亮了。
16.尾聯豐富了詩歌的情感內涵,請簡要賞析。
【答案】15.D 16.①尾聯兩句以硯喻人。②由石硯的綠色聯想到友人官位低微,暗含惋惜;③繼而贊美友人的節操堅貞不移,一如石硯的質地堅硬純正。
【分析】王安石此詩以綠石硯為媒,展露士人雅趣與宦海情誼。前兩聯以“玉堂新樣”起勢,頷聯“愧君持贈”轉入人情酬唱,頸聯“瘴霧”“春波”意象對比。尾聯妙用“袍色”雙關,將硯石之堅與故交之貞綰合,升華出超越器物的精神共鳴。
15.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
D.“看起來水漬斑斑,但洗后就變得鮮亮了”錯誤。頸聯“久埋瘴霧看猶濕,一取春波洗更鮮”意思是硯臺雖久埋潮濕環境仍保持潤澤,經春水洗滌愈發鮮亮。而非“水漬斑斑”。
故選D。
16.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煉句、評價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尾聯“還與故人袍色似,論心于此亦同堅”表面上寫硯“與故人袍色似”,實則寫友人“于此亦同堅”,借綠石硯代指友人,借物喻人。
②上句“還與故人袍色似”將綠石硯的顏色與友人官袍顏色比較,兩者極為相似。結合注釋可知,古時低級官員袍服為青綠色,詩人由硯臺的顏色聯想到與故人為低級官員所穿的綠袍,可知友人雖然“有佳篇”,有才華,卻如同綠石硯般“久埋瘴霧”,官位低級,作者不免為其遭遇感到惋惜。
③下句“論心于此亦同堅”意思是,你的心意也如同這硯臺一樣堅定。盡管綠石硯出于“蠻溪”,“久埋瘴霧”,但卻“洗更鮮”,且質地堅硬。作者以物喻人,指友人高潔的品質也如同綠石硯般堅定不移。盡管友人身居低位,但其品性如硯臺的質地“綠石”般堅硬不屈,如硯臺的形制般坦蕩如砥。
二、(2025高三·全國·全國二卷)閱讀下面兩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詠省壁①畫鶴
宋之問
粉壁圖仙鶴,昂藏真氣多。
鶱飛②竟不去,當是戀恩波③。
詠主人壁上畫鶴寄喬主簿崔著作
陳子昂
古壁仙人畫,丹青尚有文。
獨舞紛如雪,孤飛暖似云。
自矜彩色重,寧憶故池群。
江海聯翩翼,長鳴誰復聞。
【注】①省壁:中央官署的墻壁。②鶱飛:飛騰。③恩波:帝王的恩澤。
15.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宋、陳這兩首詩的題材相同,都是以墻壁上的畫鶴作為吟詠對象。
B.在兩首詩歌的后半部分,兩位詩人都發揮主觀想象,以表達情感。
C.宋之問詩的第二句從外在形態與內在氣質兩方面展現仙鶴的形象。
D.陳子昂詩用“古壁”一詞強調墻壁的古舊,以襯托畫鶴色彩鮮艷。
16.兩首詩各自展現出了什么樣的思想境界?請簡要分析。
【答案】15.D 16.①宋之問詩:詩人借畫鶴表達了自己對皇帝的感恩和忠誠,同時也流露出希望得到皇帝更多恩寵的心理。側重政治隱喻,思想境界以忠君頌恩為主,帶有封建官僚的價值取向。 ②陳子昂詩:詩中處處以鶴自比,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對鶴的描寫中,反映出詩人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悲憤,以及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氣節。詩歌側重人性批判與精神追求,思想境界更具哲理性與超脫世俗的色彩。
【導語】宋之問詩以畫鶴戀恩波喻忠君之心,緊扣官署場景,風格頌美,顯封建官僚的依附心態;陳子昂詩借畫鶴自矜孤飛,以鶴喻人,嘆懷才不遇,筆調沉郁,含對世俗與理想的深刻思考,境界更見超脫。
1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
D.“以襯托畫鶴色彩鮮艷”錯誤,結合“丹青尚有文”和“自矜彩色重,寧憶故池群”可知,畫鶴年代久遠,但紋理和色彩還算清晰,“彩色重”是畫鶴“自矜”,而非寫實;詩歌以畫鶴的自矜與孤獨之姿引出作者不愿與世俗同流的高潔與孤獨。
故選D。
16.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情感和思想內容的能力。
①宋之問《詠省壁畫鶴》思想境界分析:詩中“仙鶴”被賦予“昂藏真氣多”的形象,既描繪其姿態昂揚、氣質超凡,又暗喻賢才的品格。然而,關鍵在于“鶱飛竟不去,當是戀恩波”,仙鶴本應展翅高飛,卻“不去”,詩人認為是因留戀“恩波”——帝王恩澤。詩人以畫鶴隱喻自身,將對皇權的感恩與忠誠直接融入筆下。表面寫鶴“戀恩”,實則表達臣子對君主的依附與效忠,甚至隱含渴望持續獲得恩寵的心理。這種以“忠君頌恩”為核心的表達,體現了封建官僚對皇權的高度認同,思想境界局限于傳統政治倫理,帶有明顯的時代局限性與功利性。
②陳子昂《詠主人壁上畫鶴寄喬主簿崔著作》思想境界:“獨舞紛如雪,孤飛暖似云”以鶴的孤獨起舞、孤飛云端,暗喻自身才華出眾卻無人賞識的寂寞。“自矜彩色重”刻畫了鶴對自身美麗色彩的一種自我欣賞和驕傲,而“寧憶故池群”則表明它寧愿不回憶過去在故池中的同伴;這里的鶴其實是有隱喻意義的,結合詩人自身經歷,可看作是詩人以鶴自比,暗示自己有著高尚的品格和出眾的才華,不屑與世俗之人同流合污,體現了一種孤高的氣節。結尾“江海聯翩翼,長鳴誰復聞”以鶴渴望振翅江海、長鳴天際卻無人傾聽,直抒胸臆,抒發懷才不遇的悲憤與對理想境界的追求。全詩以鶴自比,將個人情感與對人性、世態的批判結合。詩人既通過鶴的“獨舞”“孤飛”表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氣節,又借鶴的困境揭露社會對賢才的壓抑,思想境界超越個人得失,上升到對人性異化、理想與現實矛盾的哲思,具有超脫世俗的精神高度與深沉的批判意識。
三、(2025高三·北京卷)閱讀下面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游嘉州后溪
薛能①
山屐經過滿徑蹤,隔溪遙見夕陽舂。
當時諸葛成何事,只合終身作臥龍。
諸葛武侯
王安石
慟哭楊颙②為一言,余風今日更誰傳。
區區庸蜀支吳魏,不是虛心豈得賢。
赤壁
胡安國③
片語能令孫仲謀,氣如山涌劍橫秋。
莫言諸葛成何事,萬古忠言第一流。【注】①薛能:唐代詩人,曾在嘉州(今四川樂山)為官。②楊颙:蜀臣,曾向諸葛亮諫言治國之術,他死后諸葛亮深感悲痛。③胡安國:兩宋之際學者,向宋高宗獻《時政論》,提出保國方略。
11.下列對三首詩的解讀,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第一首中的“山屐”指代作者本人,“臥龍”指躬耕南陽時的諸葛亮。
B.第二首中的“余風”指的是諸葛亮的風范,“賢”指的是楊颙等賢人。
C.第三首中的“氣如山涌劍橫秋”形容諸葛亮的才華與氣魄。
D.后兩首中的“一言”“片語”“忠言”都是指諸葛亮的言論。
12.下列對三首詩的賞析,正確的一項是( )
A.第一首借景抒情,將暮春之景與凄涼之感融合為一體。
B.第二首從具體事件出發品人論史,以小見大,構思新巧。
C.前兩首都使用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增強了畫面感。
D.后兩首都借古諷今、托物言志,使詩歌意蘊更為豐富。
13.請分別簡述三首詩對諸葛亮的評價。
【答案】11.D 12.B 13.①薛能詩質疑、批判諸葛亮的政治選擇,認為其應終身隱居。
②王安石詩贊揚諸葛亮的治國智慧,肯定其虛心納諫、善用賢才,慨嘆其風范無人繼承。
③胡安國詩頌揚諸葛亮的忠義與外交才能,稱贊其是萬古第一流的典范。
【導語】這三首詠史詩均以諸葛亮為對象,但視角各異:薛能以“臥龍”暗諷其功業未竟,筆調冷峻;王安石通過“慟哭楊颙”的典故,突出其虛懷納賢的治國智慧;胡安國則以“劍橫秋”的雄渾意象,頌揚其忠言風骨。
1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
D.“都是指諸葛亮的言論”錯誤。結合注釋②可知,第二首的“一言”指楊颙的諫言,并非諸葛亮言論。這句話指(諸葛亮)因為楊颙曾為他進獻諫言而在其死后悲痛大哭。
故選D。
1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賞析詩歌藝術特色的能力。
A.“借景抒情,將暮春之景與凄涼之感融合為一體”說法有誤。第一首雖有“夕陽舂”之語,但僅表示夕陽西下這一時間,未提及“暮春之景”。并且,全詩以議論為主,并非借景抒情,表達的更多是歷史感慨而非“凄涼之感”。
C.“前兩首都使用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錯誤。第一首無比喻或擬人,語言直白;第二首也無明顯修辭,畫面感不強。
D.“后兩首都借古諷今、托物言志”錯誤。第二首詩歌雖有借古諷今,表達對當今無人傳承諸葛亮風范的諷刺,但未托物言志;第三首雖贊美諸葛亮“萬古忠言第一流”,結合注釋中胡安國向宋高宗獻策這一點可知其可能隱含借古喻今,但詩中未明顯體現“托物”。
故選B。
1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詩歌的思想內容的能力。
①第一首詩中,薛能主要在最后兩句中集中展現了自己對于諸葛亮的評價態度。他指出“當時諸葛成何事”,以反問語氣質疑諸葛亮的功業,認為其最終未能真正復興漢室,隨后批判表態諸葛亮“只合終身作臥龍”,此處“臥龍”指未出山的諸葛亮,可見這里詩人直白地指出他認為諸葛亮本應繼續隱居的看法,暗含對其政治選擇的否定。薛能是站在功業成敗的角度,認為諸葛亮雖有名聲,但實際未能改變蜀漢命運,不如不參與政治。
②第二首詩中,王安石借助諸葛亮“慟哭楊颙為一言”的歷史典故,展現其從善如流的品質,高度肯定其“虛心納諫”的治國才能。并且,他還在詩中分析強調蜀漢弱小卻能抗衡魏吳,靠的是人才策略。從而說出“不是虛心豈得賢”來點明核心——正是諸葛亮的虛心納諫,才使蜀漢能聚集賢才,維持政權。王安石是從治國之道的角度,認為諸葛亮的成功不在于軍事或權謀,而在于善于用人、虛心聽取意見。并且,在“余風今日更誰傳”一句中,我們還可基于北宋歷史的了解,得知詩人王安石也于其中表達了對于諸葛亮先賢風范無人繼承的慨嘆。
③第三首詩中,胡安國借助諸葛亮出使東吳,僅憑言辭說服孫權聯劉抗曹的歷史典故,充分展現其外交智慧。并且,詩人還借助“氣如山涌劍橫秋”一句,以壯闊比喻形容諸葛亮的膽識與氣勢如山般雄渾,如劍般鋒利,充分表達了對諸葛亮的贊賞與推崇。在詩歌最后兩句中,胡安國還直接反駁了薛能“成何事”的質疑,強調諸葛亮的貢獻不可否定,并以“萬古忠言第一流”最終定論——諸葛亮的忠誠與諫言是歷史上最杰出的。胡安國從忠義品格和歷史貢獻的角度,認為諸葛亮的精神價值遠超一時成敗,其忠言與謀略永垂不朽。
一、(2025·新疆喀什·三模)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燈花
朱淑真
蘭釭①和氣散氤氳,忽作元②珠吐穗新。
膏脈③破芽非藉手,敷芳④成艷不關春。
疑猜海角天涯事,攪亂衾寒枕冷人。
我欲生憐心焰上,何妨好客致清貧。
【注】①蘭釭:燃蘭膏的燈,泛指精美的燈具。②元:黑色。③膏脈:肥沃的土壤。④敷芳:開放的花朵。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元珠吐穗”“膏脈破芽”“敷芳成艷”均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而含蓄。
B.首句從觸覺和視覺描寫燈花,突出了燈花的溫煦和暖與其彌漫整個房間的光亮。
C.詩歌圍繞燈花展開描寫與抒懷,前四句重在描寫,后四句重在抒情,布局清晰。
D.“非藉手”“不關春”已經非常明確地告訴讀者,這里寫的不是花事,引人聯想。
2.有人說,詩人在與燈花的對視中,找尋到自己的快樂與憂傷。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答案】1.B 2.①詩人受燈花的觸動,猜測遙遠的事情,攪亂孤獨的自己,心生憂傷。
②詩人看到燈花的美麗,憐愛燈花,甘處清貧,因而快樂。
【導語】這首《燈花》以精巧的意象展現宋代女性詩人的獨特視角。朱淑真通過燈花這一日常物象,構建出由實入虛的審美空間:前兩聯以“元珠吐穗”“膏脈破芽”等意象,將燈花擬作自然生命體;后兩聯轉入心理觀照,在“衾寒枕冷”的孤寂中,賦予燈花超越物質的精神慰藉。
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賞析的能力。
B. “觸覺”錯誤,首句“蘭釭和氣散氤氳”中“和氣”指溫暖氛圍,不是觸覺,是氛圍給人的內心感受。
故選B。
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詩人見燈花閃爍,聯想到“海角天涯事”,猜想遠方可能發生的種種,思緒被攪亂。“衾寒枕冷”以環境描寫烘托內心的孤寂,燈花的跳動仿佛擾動了她的離愁別緒,流露出對遠方的憂慮與獨處的憂傷。
②詩人對燈芯上躍動的火焰心生憐惜,見其在黑暗中綻放光彩,即便身處“清貧”也愿“好客”(接納燈花的美好)。末句以“何妨”二字展現豁達態度——甘守物質清貧,卻以燈花為精神寄托,暗示對高潔品性與精神富足的追求,將燈花的生命力與自身的精神堅守融為一體,因而快樂。
二、(2025·甘肅金昌·三模)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和仲蒙夜坐【注】
文 同
宿鳥驚飛斷雁號,獨憑幽幾靜塵勞。
風鳴北戶霜威重,云壓南山雪意高。
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須遣酒爭豪。
硯冰已合燈花老,猶對群書擁敝袍。
【注】題中“和”讀hè,指唱和,和答。仲蒙是詩人的友人。
3.下面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首聯“斷雁”“塵勞”等詞寫出孤雁哀號、塵世煩勞的景象,表現出詩人孤寂困苦的沉重心情。
B.頷聯對仗工整,視聽結合,描寫了窗外北風呼嘯、霜氣肅殺、陰云密布、大雪將至的景象。
C.“燈花”指燈芯燃燒時結成的花狀物或爆發出的火花,“硯冰已合燈花老”說明詩人夜深難眠,可見讀書時間之長。
D.這首酬和詩結構嚴謹,前兩聯側重寫景,后兩聯側重抒情,前后內容緊密關聯,脈絡清晰。
4.有歌謠唱道:“人以正為貴,心以靜為貴,欲以寡為貴,學以精為貴,情以摯為貴……”在這首詩中,能看到哪些可貴之處?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
【答案】3.A 4.①心境淡泊寧靜。詩人雖倦于塵勞,卻能淡泊超然,內心寧靜,悠然自得。
②性情豪邁灑脫。“霜威重”“雪意高”“遣酒爭豪”表現了詩人的豪邁氣概。
③為學勤奮精進。墨水已結冰,燈花也即將燃盡,詩人卻仍然裹緊破舊的棉襖勤奮苦讀。
④對友人感情真摯。詩人將自己在大寒之夜的感受與遠方的友人分享,寄托了深深的思念之情。
【導語】本詩通過描繪孤雁、風霜、云雪等意象,營造寂寥清冷的氛圍。以茶酒驅寒、挑燈夜讀的細節,展現了詩人超脫塵俗、勤學不倦的精神境界。全詩結構嚴謹,情景交融,體現宋代文人淡泊寧靜、以學為貴的高雅志趣。
3.本題考查學生鑒賞對詩歌內容、手法和情感能力。
A.“表現出詩人孤寂困苦的沉重心情”錯。首聯是說,歸巢棲息的鳥兒驚動飛起,孤雁發出聲聲哀號。“我”獨自憑著幽雅的茶幾而坐,一洗白天的塵勞。可見首聯表現的是詩人超然的心境,而非“孤寂困苦”。表現出詩人超然的心境。
故選A。
4.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和情感的能力。
①首聯“獨憑幽幾靜塵勞”,寫詩人在夜坐之時,盡管白天可能經歷了塵世的紛擾勞碌,但此刻他獨自倚靠在幽靜的幾案旁,將內心的喧囂沉淀下來,享受這份寧靜,體現了詩人淡泊名利、超然物外、悠然自得的心境。
②頷聯寫在寒冷的書齋中,詩人心中仍然氣象萬千,有吞吐天地之氣勢。“霜威重”“雪意高”描繪了一幅北風呼嘯、霜氣逼人、烏云壓頂、大雪將至的景象,詩人面對這樣的嚴寒天氣,不但沒有畏縮,反而在“大寒須遣酒爭豪”中表現出一種豪邁氣概。頸聯是寫作者深夜難眠,需要遣送美酒來助豪氣干云,也表現出其性格之豪邁。
③尾聯描繪詩人在寒冷的冬夜,盡管硯臺里的墨水已經結冰,燈花也即將燃盡,但他仍然裹緊破舊的棉袍,對著群書繼續研讀。這種對學習的執著和勤奮,表現了詩人為學勤奮精進的品質。
④題目中的“和仲蒙夜坐”表明這首詩是詩人與友人仲蒙唱和之作。詩人將自己在大寒之夜的感受、心境、所見所聞等寫成詩,寄給遠方的友人,這本身就是一種對友人的深情厚誼。詩中通過對自身狀態的描寫,讓友人感受到他的生活狀態和內心世界,從而寄托了對友人的思念之情,表現出對友人的真摯情誼。
三、(2025·湖南岳陽·三模)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吳中言情寄魯望
皮日休
古來傖父①愛吳鄉,一上胥臺②不可忘。
愛酒有情如手足,除詩無計似膏肓。
宴時不輟瑯書味,齋日難判玉鲙③香。
為說松江④堪老處,滿船煙月濕莎裳。
【注】①傖父:晉、南北朝時南方人對北方人的蔑稱。②胥臺:蘇州的姑蘇臺。③玉鲙:鱸魚膾。④松江:位于今上海市西南部,古屬吳地。
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聯借寫自古以來“傖父”來到吳地的感受,含蓄地表達詩人自己來到吳地的感受,可謂用筆巧妙。
B.頷聯出句與“青眼聊因美酒橫”(黃庭堅《登快閣》)均寫酒,但所體現的詩人對現實生活的態度不同。
C.頷聯對句使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突出詩人癡迷于詩;頸聯出句通過寫宴時看書,突出詩人酷愛看書。
D.尾聯言及老來之事,以煙月籠船、露濕莎裳之景象傳達出傷感情緒,使詩歌的情感基調在此一轉。
6.有學者將頸聯對句中的“判”理解為“割舍”,也有學者將“判”理解為“分辨”。你認同哪一種理解?請表明觀點,并說明認同這種理解的理由。
【答案】5.D 6.
示例一:
認同“判”為“割舍”。理由如下:
①詩人雖在齋日仍難舍鱸魚美味,體現對吳地美食的眷戀。
②與前文對吳地生活的熱愛呼應。
③尾聯表達想歸隱吳地,難“割舍”強化了對此處的留戀,為尾聯做了很好的鋪墊。
示例二:
認同“判”為“分辨”。理由如下:
①在齋日里難以分辨鱸魚膾的香味,契合齋日情境,突出齋日的肅穆與特殊。
②詩人在齋日心思不在美食上,凸顯出詩人追求高雅精神生活的形象。
③從難以分辨美食香味,到對詩意生活的憧憬,呈現遞進關系,豐富了詩歌的層次。
(任選其一即可)
【導語】本詩以吳地風物為媒,通過酒、詩、書、鲙意象的鋪陳,展現了詩人對吳鄉生活的沉醉。尾聯以松江煙月作結,將閑適之趣升華為隱逸之思。全篇在疏狂筆墨中暗藏文士雅致,皮日休以自嘲式的“傖父”視角,完成了對江南文化的詩意朝圣。
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
D.“傳達出傷感情緒,使詩歌的情感基調在此一轉”錯誤。尾聯“為說松江堪老處,滿船煙月濕莎裳”,描繪出一幅松江垂釣,滿船煙月的清幽美好的畫面,傳達出詩人對松江美景的喜愛以及想要在此終老的愜意之感,并非傷感;全詩均圍繞“愛吳鄉”的主題展開,也不存在“情感轉折”。
故選D。
6.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
示例一:
認同“判”為“割舍”。
①“齋日”有飲食等方面的戒律要求,而詩人在這樣的日子里“難判玉鲙香”,仍難以割舍對鱸魚膾的喜愛,生動地表現出對吳地美食的眷戀。
②全詩都圍繞“愛吳鄉”的主題,從“古來傖父愛吳鄉,一上胥臺不可忘”,表達對吳地的喜愛之情由來已久,到“愛酒有情如手足,除詩無計似膏肓”,表明對吳地酒和詩的熱愛,而頸聯“齋日難判玉鲙香”中,將“判”理解為“割舍”,則與前文對吳地的熱愛形成呼應,共同表現對吳地物質與精神生活的雙重迷戀。
③尾聯“為說松江堪老處,滿船煙月濕莎裳”表達了詩人想要在松江終老的意愿。頸聯將“判”理解為“割舍”,通過寫對吳地美食的難以割舍,強化了詩人對吳地生活的留戀,這就為尾聯表達歸隱吳地的想法做了很好的鋪墊。
示例二:
認同“判”為“分辨”。
①“齋日”通常伴隨著特殊的宗教或文化習俗,在飲食上往往有著嚴格的規范和禁忌。“齋日難判玉鲙香”理解為在齋日里難以分辨鱸魚膾的香味,側面體現出齋日環境和心境對味覺感知的影響,突出齋日的肅穆與特殊。
②結合前文“宴時不輟瑯書味”,詩人在宴飲時沉浸于書籍的韻味,展現出對精神層面追求的執著。將“判”理解為“分辨”,則表明詩人在齋日里,心思并不在美食上,而是放在了更具精神內涵的事物上,與宴時追求讀書的雅趣相呼應,進一步凸顯詩人超脫物質享受,追求高雅精神生活的形象。
③尾聯描繪“滿船煙月濕莎裳”的美好歸隱畫面,表達對松江的喜愛和終老的向往。從頸聯難以分辨美食香味,到尾聯對詩意生活的憧憬,詩歌從對日常細節中精神追求的刻畫,上升到對理想生活境界的向往,情感和意境的表達呈現遞進關系,豐富了詩歌的層次。
(任選其一即可)
四、(2025·湖北黃岡·三模)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隰州新驛贈刺史①
韓 偓
賢侯新換古長亭,先定心機指顧成。
高義盡招秦逐客,曠懷偏接魯諸生②。
萍蓬到此銷離恨,燕雀飛來帶喜聲。
卻笑昔賢交易極,一開東閣便垂名③。
【注】①詩人出任河中節度使幕府,經隰州,適逢新驛站建成,作詩贈隰州刺史。②魯諸生:語出《史記·叔孫通列傳》,此處指讀書人。③《漢書·公孫弘傳》中記載公孫弘當宰相后,建立客館,東向開門,以招納四方賢才。
7.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認為:隰州刺史新建驛站,早有規劃籌謀,而且辦事干凈利落。
B.詩歌第三句用“秦逐客”的典故,表達出詩人自己被逐的無奈之感。
C.“燕雀飛來帶喜聲”描繪了一幅溫馨的畫面,展現人才在此地的安樂。
D.詩人在贊美刺史政績和人格時,也透露出自己對賢明政治的向往。
8.本詩與柳永的《望海潮(東南形勝)》都有著對所贈之人的贊譽,請結合詩詞內容分析二者運用了哪些相同的手法來表達贊譽。
【答案】7.B 8.①都運用側面描寫來烘托:韓詩通過寫驛站讓漂泊羈旅之人消解憂愁和燕雀帶著喜悅而來,襯托刺史的功勞;柳詞借錢塘繁華、西湖勝景等,襯托孫何治理有方、政績卓著。②都運用正面描寫:韓詩直接寫隰州刺史重建長亭的舉動,肯定其有謀劃、心胸廣;柳詞直接描寫孫何出行的威勢和游樂的安閑,突出孫何治下的平和安樂。
【導語】這首贈刺史詩以新驛落成為切入點,通過“賢侯”“高義”等典雅的贊語,展現刺史的治政才能與招賢襟懷。詩中巧妙化用秦逐客、魯諸生、東閣招賢等典故,既頌揚刺史政績,又暗含詩人對清明政治的期許。尾聯以燕雀喜聲作結,使贊譽之情更顯生動自然,體現了晚唐贈答詩含蓄典雅的特質。
7.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思想內容的能力。
B.“表達出詩人自己被逐的無奈之感”錯誤 。“秦逐客”運用了典故,秦始皇聽從宗室大臣“一切逐客”的建議,下令驅逐客卿,李斯亦在驅逐之列,后秦始皇方取消逐客令。此處以“秦逐客”泛指不被朝廷重用之人,而不是說詩人自己被逐,更談不上被逐的無奈之感。
故選B。
8.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
①都運用側面描寫來烘托:韓詩“萍蓬到此銷離恨,燕雀飛來帶喜聲”“萍蓬”指代漂泊的旅人,“銷離恨”表明新驛站讓羈旅之人消解憂愁,間接體現刺史建驛為百姓帶來便利;“燕雀帶喜聲”以景物的歡快氛圍,暗示百姓對刺史舉措的擁戴,從側面烘托其治理有方。柳詞“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等句子,通過鋪陳杭州的繁華景象、西湖的秀麗風光,側面襯托知州孫何治理下的城市富庶與安定,暗含對其政績的贊譽。
②都運用正面描寫:韓詩“賢侯新換古長亭,先定心機指顧成”直接稱贊刺史重建驛站的舉措:“賢侯”點明其賢能,“先定心機”突出其謀劃深遠,“指顧成”形容其行事高效,正面肯定其治理能力;“高義盡招秦逐客,曠懷偏接魯諸生”則通過刻畫其招攬賢才的行為,正面展現其胸襟廣闊與愛才之心。柳詞“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直接描寫孫何出行時的威嚴儀仗及其從容游樂的狀態,既展現其官員威儀,又通過“乘醉”“吟賞” 的閑適場景,正面烘托其治下政通人和、安樂太平的景象。
五、(2025·遼寧鞍山·三模)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示同志
劉克莊①
滿身秋月滿襟風,敢嘆棲遲一壑中。
除目②解令丹灶壞,詔書能使草堂空。
豈無高士招難出,曾有先賢隱不終。
說與同袍二三子,下山③未可太匆匆。
示同志
劉克莊
旋入洛中新保社④,稍增汾曲⑤舊田廬。
市朝幸免髡鉗我,尸祝何須俎豆予。
靜看芭蕉身不實,健忘椰子腹無書。
故人遠致郫筒餉⑥,待約鄰翁共破除。
【注】①劉克莊,南宋詞人,正直耿介,愛國憂民,為南宋朝廷所不容,仕途多坎坷。②除目:指除授官吏的文書。③下山:指入仕為官。④新保社:新的社交團體。⑤汾曲:典出《詩經 魏風 汾沮洳》,指隱逸之地。⑥郫筒餉:郫縣竹筒酒,指友人饋贈。
9.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第一首詩中首聯兩個“滿”字,一個“嘆”字,形象寫出詩人棲居一所的生活狀態。
B.第一首詩以敘事為主,語言雖平易質樸,但言之有物,內含感慨,頗有深意。
C.第二首詩頸聯巧用比喻,用“芭蕉身不實”“椰子腹”喻詩人自己空虛無實,實則自謙,表明淡泊名利之志。
D.第二首詩最后一句與杜甫《客至》中“肯與鄰翁相對飲”有異曲同工之妙。
10.劉克莊曾在詩中云:“憂時元是詩人識,莫怪吟中感慨多。”以上兩首詩作流露出詩人頗多感慨,請找出其中相同的感慨,并簡要分析。
【答案】9.B 10.①流露出了詩人隱居的閑適自得之情。第一首詩首句“滿身秋月滿襟風”寫出隱居的閑適,第二首尾聯中表達了隱居的一種樂趣。②流露出仕途失意的無奈之意,表達出對現實的不滿。第一首詩中“敢嘆棲遲一壑中”表面寫歸隱山壑的淡泊,實則在“敢嘆”中流露不甘。頷聯的“壞”,“空”表達對“下山”者的嘲諷。第二首詩頷聯自嘲在官場上僥幸沒有受到刑罰以及學問淺薄,表達了對現實的不滿。③表達保持志行的高潔、歷經風波后的通透與豁達。第一首頸聯可以看出詩人對堅守不出高士的贊頌,尾聯勸誡友人中也表明了自己堅守高潔的志行,堅定自己的信念追求。第二首詩尾聯以飲酒會友收束,體現忘卻榮辱、樂天知命的態度。
【導語】這兩首《示同志》以隱逸生活為表,仕途失意為里,展現了劉克莊作為南宋耿介文人的典型心境。首篇通過“滿身秋月”的意象與“除目解令”的對比,揭示廟堂對隱逸的破壞;次篇以“芭蕉身不實”自喻,在自嘲中暗含對現實的疏離。兩詩共同流露出對仕隱矛盾的深刻體悟,既有被迫歸隱的無奈,又保持著知識分子的精神堅守,在平淡語詞下暗涌著時代悲音。
9.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
B.“第一首詩以敘事為主”錯誤。第一首詩中,首聯寫景抒情,頷聯以“除目”“詔書”敘事,頸聯議論“高士”“先賢”的出處選擇,尾聯直接勸告友人。全詩以抒情和議論為主,敘事僅為議論服務(如頷聯通過敘事揭示仕途對隱居的沖擊)。
故選B。
1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情感以及進行比較閱讀的能力。
①第一首詩:首聯“滿身秋月滿襟風,敢嘆棲遲一壑中”以“秋月”“風”勾勒清雅的隱居環境,“滿身”“滿襟”極寫自然與身心的融合,寫出隱居的閑適。第二首詩:尾聯“故人遠致郫筒餉,待約鄰翁共破除”通過友人贈酒、約鄰共飲的日常場景,展現隱居生活的閑適恬淡。所以,兩首詩都流露出了詩人隱居的閑適自得之情。
②第一首詩:“敢嘆棲遲一壑中”寫到我哪里敢喟然嘆息,隱居在這一丘一壑之中。劉克莊一生正直耿介,憂國愛民,但是仕途坎坷,壯志難酬,于是產生歸隱山林之志。所以這一句詩表面上寫歸隱山壑的淡泊,實則流露出內心的不甘。“除目解令丹灶壞,詔書能使草堂空”以“除目”“詔書”指代仕途征召,直言官場文書會破壞隱居生活(“丹灶壞”“草堂空”),“壞”,“空”暗示朝廷征召看似榮寵,實則是對隱逸之志的侵蝕,表達出對“下山”者的嘲諷。第二首詩:“市朝幸免髡鉗我,尸祝何須俎豆予”用“髡鉗”(古代刑罰)比喻官場迫害,以“俎豆予”比喻自己的才華,直言幸免于官場刑罰,自己學問淺薄,表達了對現實的不滿。所以,兩首詩都流露出仕途失意的無奈之意,表達出對現實的不滿。
③第一首詩:頸聯“豈無高士招難出,曾有先賢隱不終”以“高士招難出”肯定拒仕的高潔,以“先賢隱不終”惋惜出仕的遺憾,正反對比后,尾聯直抒“說與同袍二三子,下山未可太匆匆”,勸誡友人切勿急于入仕,暗含對“半途出仕”的警惕,表明了自己堅守高潔的志行,堅定自己的信念追求。第二首詩:尾聯“故人遠致郫筒餉,待約鄰翁共破除”通過友人贈酒、約鄰共飲的日常場景,體現忘卻榮辱、樂天知命的態度。所以,兩首詩都表達保持志行的高潔、歷經風波后的通透與豁達。
六、(2025·安徽阜陽·三模)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下題。
訴衷情
蘇庠
倦投林樾當誅茅,鴻雁響寒郊。溪上晚來楊柳,月露洗煙梢。
霜后渚,水分槽,尚平橋。客床歸夢,何必江南,門接云濤。
1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倦投林樾當誅茅”一句中,“倦”字不僅寫出了詞人身體的疲憊,更暗示出其內心對漂泊生活的厭倦,開篇奠定了全詞的情感基調。
B.“鴻雁響寒郊”描繪出一幅大雁在寒冷的郊外鳴叫的畫面,與《次北固山下》中“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表達的情感不同。
C.“溪上晚來楊柳,月露洗煙梢”描寫了傍晚溪邊的楊柳,在月光和露水的映照下,楊柳的煙梢仿佛被洗凈,營造出清幽靜謐的氛圍。
D.整首詞夢境與現實交織,通過描繪自然景色和夢境抒發情感,語言簡練而富有韻味。
12.這首詞展現了一個什么樣的詞人形象?請結合具體詞句簡要分析。
【答案】11.B 12.①倦游思鄉,“倦投林樾當誅茅”中“倦”字盡顯漂泊倦意,“客床歸夢”直白表達思鄉情切,長期羈旅使詞人身心俱疲,對故鄉思念深切。
②喜愛自然,“溪上晚來楊柳,月露洗煙梢”描繪溪邊幕景,“霜后渚,水分槽,尚平橋”勾勒開闊遠景,足見詞人對自然景色的敏銳捕捉與由衷喜愛,有幽居自然之向往。
③超脫豁達,“何必江南,門接云濤”體現詞人不拘泥于江南故鄉,有開闊心境與對理想生活的獨特思索,展現超脫豁達之態。
【導語】這首《訴衷情》以倦游歸隱為主題,通過“倦投林樾”“鴻雁寒郊”等意象,勾勒出一個厭倦漂泊、向往歸隱的詞人形象。上片寫景清冷,下片抒情含蓄,“客床歸夢”三句尤見超脫。全詞將羈旅之思與隱逸之志融為一體,展現了宋代文人典型的山林情懷與精神追求。
1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詩歌內容和藝術特色的能力。
B.“表達的情感不同”錯誤,“鴻雁響寒郊”中的“鴻雁”和《次北固山下》中“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表達的情感有相似之處,在本詞中,鴻雁在寒郊鳴叫,暗示了詞人的客居之愁,有思鄉的情感暗示;在《次北固山下》中,詩人借歸雁來寄托自己的鄉思,二者情感是相通的。
故選B。
12.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倦投林樾當誅茅”中,“倦投”直抒胸臆,“誅茅”(割草搭屋)暗喻渴望歸隱安居,“倦”字既寫身體漂泊之疲憊,更點出內心對漂泊生涯的厭倦,隱含對安定生活的向往。“客床歸夢”以“客床”點明羈旅身份,“歸夢”直白傾訴思鄉情切,與“鴻雁響寒郊”的秋雁悲鳴相呼應,強化了游子漂泊、歸心似箭的愁緒。
②“溪上晚來楊柳,月露洗煙梢”以細膩筆觸描繪溪邊夜景:晚風輕拂楊柳,月光與露水 “洗”凈煙靄籠罩的柳梢,畫面清新靜謐,“洗”字擬人化手法更賦予自然以動態美感,可見詞人對自然之美的敏銳觀察與喜愛。“霜后渚,水分槽,尚平橋”選取霜后的沙洲、分流的溪水、橫跨的平橋等意象,勾勒出一幅開闊疏朗的秋日圖景,畫面層次分明,透露出詞人對自然景致的悠然欣賞與棲居向往。
③“何必江南,門接云濤”為全詞主旨句,“何必”以反問打破地域局限——故鄉未必限于江南,只要門前有云濤翻涌,何處不可為家?這一自問自答跳出了傳統“思鄉必念故鄉”的窠臼,體現對“故鄉”概念的哲學化重構:心之所安處,即為故鄉。結合前文“倦投林樾” 的歸隱意向,此處進一步升華:詞人追求的并非具體的地理歸屬,而是與自然相融的精神家園,展現出超越世俗束縛的豁達心境。
七、(2025·甘肅平涼·模擬預測)閱讀下面這首遼詩,完成小題。
思歸①
完顏瓚
四時唯覺漏聲長,幾度吟殘蠟燼釭②。
驚夢故人風動竹,催春羯鼓雨敲窗。
新詩淡似鵝黃酒,歸思濃如鴨綠江。
遙想翠云亭③下水,滿陂青草鷺鷥雙。
【注】①金宣宗貞祐二年,金廷在蒙古侵略下,由中都(今北京)南遷至南京(今開封),史稱“貞祐南渡”,身為貴族的完顏瓚亦隨南遷。②釭:燈盞。③翠云亭:燕京同樂園中的一處亭子,在詩人故鄉。
1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滴漏聲長,詩人深夜難眠,以吟詩排遣愁緒,首聯為全詩奠定了孤寂惆悵的情感基調。
B.“風動竹”“雨敲窗”展現出一幅動態畫面,而這風雨驚醒了詩人與故人相聚的美夢。
C.詩人以羯鼓這一家鄉風物喻雨聲,既體現了鮮明的地域特色,又凸顯了詩人的思鄉之意。
D.尾聯想象翠云亭下水邊滿坡青草、鷺鷥成雙的景象,表現詩人對曾經閑適生活的懷念。
14.本詩頸聯構思巧妙,請簡要賞析。
【答案】13.D 14.①運用比喻。將新詩比作鵝黃酒,思歸之情比作鴨綠江之水,將無形的詩情和歸思具象化,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詩意的淡雅和歸思的深重。②運用對比。將新詩之“淡”和歸思之“濃”作對比,詩人所寫的詩如同鵝黃酒淡而無味,盼望返回故鄉的心情卻濃烈得如同鴨綠江水,更凸顯了歸思之濃重。
【導語】這首遼詩以細膩筆觸勾勒羈旅愁思。“漏聲長”“蠟燼釭”營造孤寂氛圍,“風動竹”“雨敲窗”化靜為動,暗合思歸心緒。頸聯“鵝黃酒”“鴨綠江”巧用比喻,新詩之淡反襯歸思之濃,形成張力美。尾聯“鷺鷥雙”的故鄉意象,與獨處異鄉形成對照,愈顯惆悵。全詩虛實相生,物我交融,將家國之思寓于四時風物,展現貴族文人在歷史變局中的精神困境。
1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思想內容的能力。
D.“對曾經閑適生活的懷念”錯誤,尾聯通過回憶家鄉寧靜歡樂的承平景象,表達詩人對故鄉的深切眷戀,以及對曾經太平、安定社會的懷念。
故選D。
14.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語言之煉句的能力。
運用比喻:詩句將“新詩”比作“鵝黃酒”,將“歸思”比作“鴨綠江”,把抽象的詩情和歸鄉之情具象化。鵝黃酒顏色淺淡,味道清醇,以此比喻新詩,形象地寫出了詩意的淡雅;鴨綠江江水滔滔,水勢浩大,以之比喻歸思,生動地表現出詩人歸鄉之情的濃烈與深沉,讓讀者能更直觀地感受到詩人的情感。
運用對比:詩人將新詩之“淡”與歸思之“濃”進行對比。詩的味道淡,是因為詩人滿心都是歸鄉之情,無心于作詩,所以筆下的詩也變得淡而無味;而歸鄉的思緒卻像鴨綠江的江水一樣濃烈。通過這種對比,更加突出了詩人歸思之濃重,將詩人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展現得淋漓盡致。
八、(2025·江蘇蘇州·三模)閱讀下面的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雨中春山
楊萬里
誰作春山新幛子,尖峰為筆天為紙。
近看點綴八九山,山外遠山三萬里。
紙痕慘淡遠山昏,上有長松青到云。
自嫌松色太青在,旋拈粉筆輕輕蓋。
須臾粉淡松復青,至竟遠山描不成。
【注】楊萬里,南宋詩人,字廷秀,號誠齋。他的“誠齋體”詩,具有“新、奇、活、快”的鮮明特點,對后世影響很大。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誰作”二句,詩人想象自己是一個畫家,手持如尖峰般的畫筆,在紙上描繪出一幅雨后春山的壯闊美麗的畫卷。
B.“紙痕慘淡遠山昏”,通過對紙上痕跡的描述,由近及遠,暗寫雨水,緊扣標題,描繪出了山間云霧繚繞的景象。
C.“上有長松青到云”與李白筆下的“連峰去天不盈尺”有異曲同工之處,用夸張的手法寫出了青松之高,仿佛上與天齊,給人以無限的遐想。
D.整首詩意象豐富,語言清新自然,富有情趣,通過細膩的觀察和生動的想象,展現出了一幅雨后春山的美麗畫卷。
16.有人說,《雨中春山》自然與詩意完美融合,畫卷般的春山雨景中蘊含著豐富的哲理和人生的感悟。請結合詩句作簡要分析。
【答案】15.A 16.
①“紙痕慘淡遠山昏,上有長松青到云”,自然中既有模糊不清的部分,也有清晰可見的部分,這正如人生中既有未知,也有已知。
②“自嫌松色太青在”以下四句,寫試圖用粉筆掩蓋青松的青色,但很快發現粉筆的痕跡消失,青松依然清晰可見。這象征著自然的本真和永恒,無論人類如何修飾或改變,自然始終保持著它的本質。
③“須臾粉淡松復青,至竟遠山描不成”,揭示自然本色不可掩蓋,暗喻強改天性終歸徒勞。反映了詩人對人生的一種豁達態度,即接受事物的本來面目,順其自然。
【導語】詩人以“尖峰為筆天為紙”的奇崛想象,將自然化為藝術創作過程。后四句通過“松色太青——粉筆輕蓋——松復青”的循環,暗喻藝術與自然的永恒博弈;遠山終不可描,恰是留白之妙。全詩在雨霧氤氳的山水意境中,完成了從具象描繪到哲學沉思的升華。
15.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
A.“詩人想象自己是一個畫家”錯誤。首句“誰作春山新幛子”以設問開篇,將春山比作畫幛屏風;后句“尖峰為筆天為紙”,是以山峰為畫筆、天空為畫紙,突出自然造化的神奇,詩人實為贊嘆自然之力,而非自喻畫家。
故選A。
16.本題考查學生評價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
①“紙痕慘淡遠山昏,上有長松青到云”,通過對比水墨畫中遠近景物的不同表現,暗示人生認知的局限性。正如我們只能看清眼前的“長松”,而遠處的山景卻始終朦朧,這種虛實相生的畫面,暗喻人生中清晰與模糊并存的常態,總會既有未知,也有已知。
②“自嫌松色太青在,旋拈粉筆輕輕蓋。須臾粉淡松復青,至竟遠山描不成”,這四句構成完整的行為鏈:試圖用粉筆遮蓋松色→短暫遮蓋→青色重現→遠山終難描繪。這個動態過程揭示:人為修飾終將褪去“粉淡”,自然本色永存,“松復青”表明無論人類如何修飾或改變,自然始終保持著它的本質,蘊含了對自然規律的敬畏和尊重。
③“須臾粉淡松復青,至竟遠山描不成”,詩人通過描寫試圖改變自然卻最終失敗的情景,表達了對人生的一種感悟:有些事物是無法改變的。詩人通過藝術創作過程,傳遞出“接納天性,順其自然”的豁達人生觀。
九、(2025·湖南長沙·三模)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示子遹
陸游
我初學詩日,但欲工藻繪;中年始少悟,漸若窺宏大。
怪奇亦間出,如石漱湍瀨①。數仞李杜墻,常恨欠領會。
元白才倚門,溫李真自鄶②。正令筆扛鼎,亦未造三昧③。
詩為六藝一,豈用資狡獪?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
【注】①湍瀨:石上的急流。②自鄶:鄶,周時的一個小國。《左傳》記載,吳國的季札曾到魯國觀賞樂舞,魯國為他演奏了雅、頌及各諸侯國的歌詩、樂曲,季札都一一評論,但從鄶國以下就不再評論了。后來“自鄶以下”就成了對事物表示輕視,無需置評的意思。③三昧:奧妙,訣竅。
17.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人學詩先是“欲工藻繪”,隨著閱歷漸長,便開始追求詩歌的境界之美,認識到自己距離大師的境界還有很大的差距。
B.“如石漱湍瀨”用比喻形容奇崛詩風,暗示創作中刻意求新可能流于艱澀生硬。
C.詩人認為詩人元稹、白居易只是靠近李白、杜甫創作的大門,并沒有深入他們的堂室。在詩人心中,李杜、元白、溫李三組詩人的地位是由高到低的。
D.詩人指出,詩歌應具有儒家禮樂教化功能,作詩不是簡單的筆墨游戲,不應持有投機取巧的創作態度。
18.唐宋詩人的示子詩常常結合自身的境遇,用詩的形式講述道理。陸游在此詩中也闡述了自己的學詩歷程與學詩心得,我們能從本詩中領會哪些學詩之道?
【答案】17.B 18.①學詩是循序漸進的,對詩歌創作的追求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閱歷的增長而加深。
②學詩需要嚴肅的態度,拒絕投機取巧。詩歌承載儒家禮樂教化,不能以兒戲的態度對待。
③強調學詩要在“詩外”多下功夫。詩詞的真諦不在華麗的辭藻,而在對生活的深刻體悟,學習寫詩,應該在詩歌以外的生活中多下功夫。(“詩外”亦可解讀為深厚的人文素養和內在的道德修養)
【導語】陸游此詩以自述學詩歷程為線,從藻繪工巧到追求宏大境界,最終悟得“詩外工夫”的真諦。詩中對比李杜、元白等詩人地位,強調詩歌的教化功能,反對投機取巧,體現了儒家詩教觀和嚴謹的創作態度。
17.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
B.“暗示創作中刻意求新可能流于艱澀生硬”錯誤。“怪奇亦間出,如石漱湍瀨”指詩人到中年時,漸有所悟,窺察到宏大深邃的詩意境界,也就能寫出一些好詩來,有如被湍流沖洗的頑石,顯得奇特不俗。
故選B。
18.本題考查學生評價作者觀點態度的能力。
①“我初學詩日,但欲工藻繪;中年始少悟,漸若窺宏大”四句,詩人自述早年只追求辭藻雕琢,中年方領悟詩歌境界的宏大,說明對詩歌的理解與創作深度是隨年齡增長、閱歷豐富而逐步提升的。
②“詩為六藝一,豈用資狡獪?”兩句,陸游強調詩歌屬儒家“六藝”之一,是承載著嚴肅社會功能和道德教化的崇高藝術,因此必須懷抱敬畏之心,用嚴肅的態度對待它,反對以輕浮游戲的態度對待創作。
③結合“我初學詩日,但欲工藻繪”“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四句可知,陸游以自身經歷為鑒,明確指出早年學詩曾片面追求雕琢華麗的辭藻,這僅是淺層功夫。而最終領悟的核心要義在于“詩外”,源于對現實生活的深刻體驗與感悟。這直接否定了僅靠修飾詞句的學習方法,點明詩歌的生命力根植于廣闊的生活實踐與內在修養。
十、(2025·安徽阜陽·三模)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小題。
八聲甘州·偶書
魏了翁
被西風吹不斷新愁,吾歸欲安歸。望秦云蒼憺,蜀山渺渀,楚澤平漪。鴻雁依人正急,不奈稻粱稀。獨立蒼茫外,數遍群飛。
多少曹苻①氣勢,只數舟燥葦②,一局枯棋。更元顏何事,花玉困重圍。算眼前、未知誰恃,恃蒼天、終古限華夷③。還須念,人謀如舊,天意難知。
【注】①曹苻:曹操、苻堅。東漢建安十三年,曹操率二十萬大軍南侵,在赤壁被孫權、劉備聯軍擊敗。東晉太元八年,前秦苻堅進攻東晉,淝水一戰,遭謝安痛擊,潰不成軍。②只數舟燥葦:在燒焦的蘆葦叢中,只剩幾艘船了。這里描寫的是赤壁之戰曹軍遭到火攻后的情景。③華夷:漢族與少數民族。
19.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詞人獨立寒秋,在秋風中細數群飛的鴻雁,感慨著“歸欲安歸”的無奈。
B.詞人望著蒼茫的秦云、連綿的蜀山、平靜的楚澤,心里卻牽掛著百姓的安寧。
C.這首詞以沉郁的筆觸描繪詞人當時遠眺的景象,渲染了悲涼凄清的氛圍。
D.下片中,詞人就眼前政局發表自己的意見,認為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
20.詞人是如何看待“人謀”與“天意”之間的關系的?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
【答案】19.D 20.①以史為鑒,謀劃精密。詞人希望朝廷從曹操與苻堅的戰敗中吸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②直面現實,天意難知。詞人認為臣子要盡到人臣的本分,但是結局如何,只能看天意。
【導語】這首《八聲甘州·偶書》以蒼茫秋景起興,暗喻時局動蕩。下片借曹操、苻堅典故,提出“人謀如舊,天意難知”的深刻哲思,體現詞人在亂世中對人力與天命關系的辯證思考。全詞沉郁頓挫,在雄渾意境中透出憂國憂民之思。
19.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
D.“就眼前政局發表自己的意見,認為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錯誤,由詞中的“人謀如舊,天意難知”可知,就算是未知天意,但是人臣謀劃時還要與之前一樣,都要盡力而為。
故選D。
20.本題考查學生評價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
①“多少曹苻氣勢,只數舟燥葦,一局枯棋”,寫曹操、苻堅的軍隊雖然氣勢洶洶,但最終在戰爭中失敗,無法挽回局面。詞人以歷史人物,借古論今,勸諫朝廷以史為鑒,從曹操與苻堅的戰敗中吸取教訓,才能在做謀劃時更精密些,以免步前人后塵,重蹈失敗的教訓。
②直面現實。聯系當時的局勢,“算眼前、未知誰恃,恃蒼天、終古限華夷。還須念,人謀如舊,天意難知”表明仍需要直面現實的觀點,但是人臣努力后,也不知道天意如何,不知道結局如何。“人謀如舊”強調了人的努力和智慧,詞人認為臣子要盡到人臣的本分,但是結局如何,最終還是要看天意的安排。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專題05 古代詩歌閱讀
一、(2025高三·全國·全國一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元珍以詩送綠石硯所謂玉堂①新樣者
王安石
玉堂新樣世爭傳,況以蠻溪②綠石鐫。
嗟我長來無異物,愧君持贈有佳篇。
久埋瘴霧看猶濕,一取春波洗更鮮。
還與故人袍色③似,論心于此亦同堅。
【注】①玉堂:宋代稱翰林院為玉堂。②蠻溪:指南方的溪流。③袍色:官袍的顏色。古時低級官員袍服為青綠色。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歌開頭沒有多加鋪墊,而是開門見山,直接書寫所詠之物。
B.詩人從樣式、材料產地以及材質等方面,對綠石硯加以鑒賞。
C.朋友饋贈的綠石硯以及隨硯附送的詩作,都令詩人心存感念。
D.石硯出自瘴霧之地,看起來水漬斑斑,但洗后就變得鮮亮了。
16.尾聯豐富了詩歌的情感內涵,請簡要賞析。
二、(2025高三·全國·全國二卷)閱讀下面兩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詠省壁①畫鶴
宋之問
粉壁圖仙鶴,昂藏真氣多。
鶱飛②竟不去,當是戀恩波③。
詠主人壁上畫鶴寄喬主簿崔著作
陳子昂
古壁仙人畫,丹青尚有文。
獨舞紛如雪,孤飛暖似云。
自矜彩色重,寧憶故池群。
江海聯翩翼,長鳴誰復聞。
【注】①省壁:中央官署的墻壁。②鶱飛:飛騰。③恩波:帝王的恩澤。
15.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宋、陳這兩首詩的題材相同,都是以墻壁上的畫鶴作為吟詠對象。
B.在兩首詩歌的后半部分,兩位詩人都發揮主觀想象,以表達情感。
C.宋之問詩的第二句從外在形態與內在氣質兩方面展現仙鶴的形象。
D.陳子昂詩用“古壁”一詞強調墻壁的古舊,以襯托畫鶴色彩鮮艷。
16.兩首詩各自展現出了什么樣的思想境界?請簡要分析。
三、(2025高三·北京卷)閱讀下面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游嘉州后溪
薛能①
山屐經過滿徑蹤,隔溪遙見夕陽舂。
當時諸葛成何事,只合終身作臥龍。
諸葛武侯
王安石
慟哭楊颙②為一言,余風今日更誰傳。
區區庸蜀支吳魏,不是虛心豈得賢。
赤壁
胡安國③
片語能令孫仲謀,氣如山涌劍橫秋。
莫言諸葛成何事,萬古忠言第一流。【注】①薛能:唐代詩人,曾在嘉州(今四川樂山)為官。②楊颙:蜀臣,曾向諸葛亮諫言治國之術,他死后諸葛亮深感悲痛。③胡安國:兩宋之際學者,向宋高宗獻《時政論》,提出保國方略。
11.下列對三首詩的解讀,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第一首中的“山屐”指代作者本人,“臥龍”指躬耕南陽時的諸葛亮。
B.第二首中的“余風”指的是諸葛亮的風范,“賢”指的是楊颙等賢人。
C.第三首中的“氣如山涌劍橫秋”形容諸葛亮的才華與氣魄。
D.后兩首中的“一言”“片語”“忠言”都是指諸葛亮的言論。
12.下列對三首詩的賞析,正確的一項是( )
A.第一首借景抒情,將暮春之景與凄涼之感融合為一體。
B.第二首從具體事件出發品人論史,以小見大,構思新巧。
C.前兩首都使用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增強了畫面感。
D.后兩首都借古諷今、托物言志,使詩歌意蘊更為豐富。
13.請分別簡述三首詩對諸葛亮的評價。
一、(2025·新疆喀什·三模)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燈花
朱淑真
蘭釭①和氣散氤氳,忽作元②珠吐穗新。
膏脈③破芽非藉手,敷芳④成艷不關春。
疑猜海角天涯事,攪亂衾寒枕冷人。
我欲生憐心焰上,何妨好客致清貧。
【注】①蘭釭:燃蘭膏的燈,泛指精美的燈具。②元:黑色。③膏脈:肥沃的土壤。④敷芳:開放的花朵。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元珠吐穗”“膏脈破芽”“敷芳成艷”均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而含蓄。
B.首句從觸覺和視覺描寫燈花,突出了燈花的溫煦和暖與其彌漫整個房間的光亮。
C.詩歌圍繞燈花展開描寫與抒懷,前四句重在描寫,后四句重在抒情,布局清晰。
D.“非藉手”“不關春”已經非常明確地告訴讀者,這里寫的不是花事,引人聯想。
2.有人說,詩人在與燈花的對視中,找尋到自己的快樂與憂傷。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二、(2025·甘肅金昌·三模)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和仲蒙夜坐【注】
文 同
宿鳥驚飛斷雁號,獨憑幽幾靜塵勞。
風鳴北戶霜威重,云壓南山雪意高。
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須遣酒爭豪。
硯冰已合燈花老,猶對群書擁敝袍。
【注】題中“和”讀hè,指唱和,和答。仲蒙是詩人的友人。
3.下面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首聯“斷雁”“塵勞”等詞寫出孤雁哀號、塵世煩勞的景象,表現出詩人孤寂困苦的沉重心情。
B.頷聯對仗工整,視聽結合,描寫了窗外北風呼嘯、霜氣肅殺、陰云密布、大雪將至的景象。
C.“燈花”指燈芯燃燒時結成的花狀物或爆發出的火花,“硯冰已合燈花老”說明詩人夜深難眠,可見讀書時間之長。
D.這首酬和詩結構嚴謹,前兩聯側重寫景,后兩聯側重抒情,前后內容緊密關聯,脈絡清晰。
4.有歌謠唱道:“人以正為貴,心以靜為貴,欲以寡為貴,學以精為貴,情以摯為貴……”在這首詩中,能看到哪些可貴之處?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
三、(2025·湖南岳陽·三模)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吳中言情寄魯望
皮日休
古來傖父①愛吳鄉,一上胥臺②不可忘。
愛酒有情如手足,除詩無計似膏肓。
宴時不輟瑯書味,齋日難判玉鲙③香。
為說松江④堪老處,滿船煙月濕莎裳。
【注】①傖父:晉、南北朝時南方人對北方人的蔑稱。②胥臺:蘇州的姑蘇臺。③玉鲙:鱸魚膾。④松江:位于今上海市西南部,古屬吳地。
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聯借寫自古以來“傖父”來到吳地的感受,含蓄地表達詩人自己來到吳地的感受,可謂用筆巧妙。
B.頷聯出句與“青眼聊因美酒橫”(黃庭堅《登快閣》)均寫酒,但所體現的詩人對現實生活的態度不同。
C.頷聯對句使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突出詩人癡迷于詩;頸聯出句通過寫宴時看書,突出詩人酷愛看書。
D.尾聯言及老來之事,以煙月籠船、露濕莎裳之景象傳達出傷感情緒,使詩歌的情感基調在此一轉。
6.有學者將頸聯對句中的“判”理解為“割舍”,也有學者將“判”理解為“分辨”。你認同哪一種理解?請表明觀點,并說明認同這種理解的理由。
四、(2025·湖北黃岡·三模)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
隰州新驛贈刺史①
韓 偓
賢侯新換古長亭,先定心機指顧成。
高義盡招秦逐客,曠懷偏接魯諸生②。
萍蓬到此銷離恨,燕雀飛來帶喜聲。
卻笑昔賢交易極,一開東閣便垂名③。
【注】①詩人出任河中節度使幕府,經隰州,適逢新驛站建成,作詩贈隰州刺史。②魯諸生:語出《史記·叔孫通列傳》,此處指讀書人。③《漢書·公孫弘傳》中記載公孫弘當宰相后,建立客館,東向開門,以招納四方賢才。
7.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認為:隰州刺史新建驛站,早有規劃籌謀,而且辦事干凈利落。
B.詩歌第三句用“秦逐客”的典故,表達出詩人自己被逐的無奈之感。
C.“燕雀飛來帶喜聲”描繪了一幅溫馨的畫面,展現人才在此地的安樂。
D.詩人在贊美刺史政績和人格時,也透露出自己對賢明政治的向往。
8.本詩與柳永的《望海潮(東南形勝)》都有著對所贈之人的贊譽,請結合詩詞內容分析二者運用了哪些相同的手法來表達贊譽。
五、(2025·遼寧鞍山·三模)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示同志
劉克莊①
滿身秋月滿襟風,敢嘆棲遲一壑中。
除目②解令丹灶壞,詔書能使草堂空。
豈無高士招難出,曾有先賢隱不終。
說與同袍二三子,下山③未可太匆匆。
示同志
劉克莊
旋入洛中新保社④,稍增汾曲⑤舊田廬。
市朝幸免髡鉗我,尸祝何須俎豆予。
靜看芭蕉身不實,健忘椰子腹無書。
故人遠致郫筒餉⑥,待約鄰翁共破除。
【注】①劉克莊,南宋詞人,正直耿介,愛國憂民,為南宋朝廷所不容,仕途多坎坷。②除目:指除授官吏的文書。③下山:指入仕為官。④新保社:新的社交團體。⑤汾曲:典出《詩經 魏風 汾沮洳》,指隱逸之地。⑥郫筒餉:郫縣竹筒酒,指友人饋贈。
9.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第一首詩中首聯兩個“滿”字,一個“嘆”字,形象寫出詩人棲居一所的生活狀態。
B.第一首詩以敘事為主,語言雖平易質樸,但言之有物,內含感慨,頗有深意。
C.第二首詩頸聯巧用比喻,用“芭蕉身不實”“椰子腹”喻詩人自己空虛無實,實則自謙,表明淡泊名利之志。
D.第二首詩最后一句與杜甫《客至》中“肯與鄰翁相對飲”有異曲同工之妙。
10.劉克莊曾在詩中云:“憂時元是詩人識,莫怪吟中感慨多。”以上兩首詩作流露出詩人頗多感慨,請找出其中相同的感慨,并簡要分析。
六、(2025·安徽阜陽·三模)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下題。
訴衷情
蘇庠
倦投林樾當誅茅,鴻雁響寒郊。溪上晚來楊柳,月露洗煙梢。
霜后渚,水分槽,尚平橋。客床歸夢,何必江南,門接云濤。
1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倦投林樾當誅茅”一句中,“倦”字不僅寫出了詞人身體的疲憊,更暗示出其內心對漂泊生活的厭倦,開篇奠定了全詞的情感基調。
B.“鴻雁響寒郊”描繪出一幅大雁在寒冷的郊外鳴叫的畫面,與《次北固山下》中“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表達的情感不同。
C.“溪上晚來楊柳,月露洗煙梢”描寫了傍晚溪邊的楊柳,在月光和露水的映照下,楊柳的煙梢仿佛被洗凈,營造出清幽靜謐的氛圍。
D.整首詞夢境與現實交織,通過描繪自然景色和夢境抒發情感,語言簡練而富有韻味。
12.這首詞展現了一個什么樣的詞人形象?請結合具體詞句簡要分析。
七、(2025·甘肅平涼·模擬預測)閱讀下面這首遼詩,完成小題。
思歸①
完顏瓚
四時唯覺漏聲長,幾度吟殘蠟燼釭②。
驚夢故人風動竹,催春羯鼓雨敲窗。
新詩淡似鵝黃酒,歸思濃如鴨綠江。
遙想翠云亭③下水,滿陂青草鷺鷥雙。
【注】①金宣宗貞祐二年,金廷在蒙古侵略下,由中都(今北京)南遷至南京(今開封),史稱“貞祐南渡”,身為貴族的完顏瓚亦隨南遷。②釭:燈盞。③翠云亭:燕京同樂園中的一處亭子,在詩人故鄉。
1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滴漏聲長,詩人深夜難眠,以吟詩排遣愁緒,首聯為全詩奠定了孤寂惆悵的情感基調。
B.“風動竹”“雨敲窗”展現出一幅動態畫面,而這風雨驚醒了詩人與故人相聚的美夢。
C.詩人以羯鼓這一家鄉風物喻雨聲,既體現了鮮明的地域特色,又凸顯了詩人的思鄉之意。
D.尾聯想象翠云亭下水邊滿坡青草、鷺鷥成雙的景象,表現詩人對曾經閑適生活的懷念。
14.本詩頸聯構思巧妙,請簡要賞析。
八、(2025·江蘇蘇州·三模)閱讀下面的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雨中春山
楊萬里
誰作春山新幛子,尖峰為筆天為紙。
近看點綴八九山,山外遠山三萬里。
紙痕慘淡遠山昏,上有長松青到云。
自嫌松色太青在,旋拈粉筆輕輕蓋。
須臾粉淡松復青,至竟遠山描不成。
【注】楊萬里,南宋詩人,字廷秀,號誠齋。他的“誠齋體”詩,具有“新、奇、活、快”的鮮明特點,對后世影響很大。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誰作”二句,詩人想象自己是一個畫家,手持如尖峰般的畫筆,在紙上描繪出一幅雨后春山的壯闊美麗的畫卷。
B.“紙痕慘淡遠山昏”,通過對紙上痕跡的描述,由近及遠,暗寫雨水,緊扣標題,描繪出了山間云霧繚繞的景象。
C.“上有長松青到云”與李白筆下的“連峰去天不盈尺”有異曲同工之處,用夸張的手法寫出了青松之高,仿佛上與天齊,給人以無限的遐想。
D.整首詩意象豐富,語言清新自然,富有情趣,通過細膩的觀察和生動的想象,展現出了一幅雨后春山的美麗畫卷。
16.有人說,《雨中春山》自然與詩意完美融合,畫卷般的春山雨景中蘊含著豐富的哲理和人生的感悟。請結合詩句作簡要分析。
九、(2025·湖南長沙·三模)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示子遹
陸游
我初學詩日,但欲工藻繪;中年始少悟,漸若窺宏大。
怪奇亦間出,如石漱湍瀨①。數仞李杜墻,常恨欠領會。
元白才倚門,溫李真自鄶②。正令筆扛鼎,亦未造三昧③。
詩為六藝一,豈用資狡獪?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
【注】①湍瀨:石上的急流。②自鄶:鄶,周時的一個小國。《左傳》記載,吳國的季札曾到魯國觀賞樂舞,魯國為他演奏了雅、頌及各諸侯國的歌詩、樂曲,季札都一一評論,但從鄶國以下就不再評論了。后來“自鄶以下”就成了對事物表示輕視,無需置評的意思。③三昧:奧妙,訣竅。
17.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人學詩先是“欲工藻繪”,隨著閱歷漸長,便開始追求詩歌的境界之美,認識到自己距離大師的境界還有很大的差距。
B.“如石漱湍瀨”用比喻形容奇崛詩風,暗示創作中刻意求新可能流于艱澀生硬。
C.詩人認為詩人元稹、白居易只是靠近李白、杜甫創作的大門,并沒有深入他們的堂室。在詩人心中,李杜、元白、溫李三組詩人的地位是由高到低的。
D.詩人指出,詩歌應具有儒家禮樂教化功能,作詩不是簡單的筆墨游戲,不應持有投機取巧的創作態度。
18.唐宋詩人的示子詩常常結合自身的境遇,用詩的形式講述道理。陸游在此詩中也闡述了自己的學詩歷程與學詩心得,我們能從本詩中領會哪些學詩之道?
十、(2025·安徽阜陽·三模)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小題。
八聲甘州·偶書
魏了翁
被西風吹不斷新愁,吾歸欲安歸。望秦云蒼憺,蜀山渺渀,楚澤平漪。鴻雁依人正急,不奈稻粱稀。獨立蒼茫外,數遍群飛。
多少曹苻①氣勢,只數舟燥葦②,一局枯棋。更元顏何事,花玉困重圍。算眼前、未知誰恃,恃蒼天、終古限華夷③。還須念,人謀如舊,天意難知。
【注】①曹苻:曹操、苻堅。東漢建安十三年,曹操率二十萬大軍南侵,在赤壁被孫權、劉備聯軍擊敗。東晉太元八年,前秦苻堅進攻東晉,淝水一戰,遭謝安痛擊,潰不成軍。②只數舟燥葦:在燒焦的蘆葦叢中,只剩幾艘船了。這里描寫的是赤壁之戰曹軍遭到火攻后的情景。③華夷:漢族與少數民族。
19.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詞人獨立寒秋,在秋風中細數群飛的鴻雁,感慨著“歸欲安歸”的無奈。
B.詞人望著蒼茫的秦云、連綿的蜀山、平靜的楚澤,心里卻牽掛著百姓的安寧。
C.這首詞以沉郁的筆觸描繪詞人當時遠眺的景象,渲染了悲涼凄清的氛圍。
D.下片中,詞人就眼前政局發表自己的意見,認為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
20.詞人是如何看待“人謀”與“天意”之間的關系的?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深水埗区| 卢龙县| 竹溪县| 兰坪| 于都县| 诸城市| 平利县| 五峰| 汪清县| 沅江市| 濮阳县| 西畴县| 鄯善县| 自贡市| 当涂县| 富锦市| 洛南县| 来安县| 甘泉县| 德化县| 柯坪县| 阿鲁科尔沁旗| 乐陵市| 盈江县| 留坝县| 西安市| 白朗县| 绥江县| 阿合奇县| 集贤县| 定州市| 旬邑县| 贞丰县| 汉中市| 龙州县| 伊吾县| 本溪市| 黄石市| 台中县| 民丰县| 阿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