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3練 整本書閱讀 《鄉(xiāng)土中國》 一、 整本書知識1. 根據你對《鄉(xiāng)土中國》中前三章的閱讀,下列對文章理解錯誤的一項( )A. 作者在《鄉(xiāng)土本色》中指出,聚村而居的方式產生了“地方性”的限制。這就產生了不同村落間的人相互孤立、隔膜,而村落里的人卻彼此熟悉的結果。B. 作者在《文字下鄉(xiāng)》中指出,鄉(xiāng)土社會的環(huán)境、人際交往的特征均使鄉(xiāng)下人沒有使用文字交流的要求,因此識不識字不能成為判斷鄉(xiāng)下人是否“愚”的標準。C. 作者在《再論文字下鄉(xiāng)》中指出,詞有兩種表現形式即訴諸有形符號的文字和訴諸無形的聲音,鄉(xiāng)下人若要跨越時間之隔,必須借助詞的這兩種形式。D. 作者在《再論文字下鄉(xiāng)》中指出,中國的文字是產生于中國社會的上層,即廟堂性社會的,若文字要下鄉(xiāng),就需要中國社會鄉(xiāng)土性的基層先發(fā)生變化。2. 下列關于差序格局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差序格局常常要求一個人做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表現為由內向外的推進形式,把個人的權利與義務界定得很清楚。B. 差序格局具有伸縮能力,家庭可以小到只包括一家三口,也可以大到包括所有親戚,這個圈子會因中心勢力的變化而變化。C. 差序格局以自我為中心,由自己向外推出去,一圈一圈,波及和自己有社會關系的那一群人,它愈推愈薄,關系越來越疏遠。D. 在傳統(tǒng)的差序格局社會中,要求每個人都克己修身,做到本立而道生,從己到家,由家到國,由國到天下,就會是一條通路。3. 下列與“無訟”無關的一項是( )A. 《新唐書》中記道“愈聞惡之,乃上表曰:……表入,帝大怒”。唐元和十四年,韓愈因為諫迎佛骨,激怒了皇帝,被貶到潮州。B. 清代李汝珍的長篇小說《鏡花緣》中寫道:“據小子看來:爭訟一事,任你百般強橫,萬種機巧,久而久之,究竟不利于己。所以《易經》說:‘訟則終兇。’世人若明此義,共臻美俗,又何爭訟之有!”C. 《儒林外史》中“族長嚴振先,乃城中十二都的鄉(xiāng)約”。鄉(xiāng)約,即鄉(xiāng)中小吏,主要負責傳達政令、調解糾紛等。D. 孔子指出“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用德政使人們富足,用禮教使人們知恥,人們就會自我約束,走上善道。4. 下列各項運用《鄉(xiāng)土中國》中的相關觀點分析文本,有誤的一項是( )A. 《秦腔》中“農民是世上最勞苦的人,尤其是在這塊平原上,生時落草在黃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黃土堆下”體現了鄉(xiāng)土社會的鄉(xiāng)土性。(《鄉(xiāng)土本色》)B. 《小二黑結婚》中二諸葛在村里懦弱,在家里強悍。這體現了二諸葛的“道德性”在鄉(xiāng)村和家庭兩個不同格局里的伸縮性。(《系維著私人的道德》)C. 《祝福》中成了寡婦的祥林嫂逃到魯鎮(zhèn)做工,后來婆婆找上門,取走她的工錢,并逼她改嫁。這體現了作為事業(yè)社群的家的主軸是在婆媳之間。(《家族》)D. 《哦,香雪》中香雪用四十個雞蛋與女學生交換一個自動鉛筆盒的行為,體現出社會變遷中來自鄉(xiāng)土社會的人只是依著欲望去行事。(《從欲望到需要》)5. 根據《鄉(xiāng)土中國》相關內容,下列不正確的一項是( )A. 鄉(xiāng)民之間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以及從熟悉得到的信任來進行的,法律并不是調節(jié)鄉(xiāng)土社會中人際交往和人際關系的基本依據。B. 許多沿用至今的老地名,比如“李家院子”等,其實反映了農民和土地的依附關系,鄉(xiāng)村里的人口是附著在土上的,不太有變動。C. 中國鄉(xiāng)土社會中,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fā)生聯系,每一個人的圈子是固定的。D. 孔子說“學而時習之”,這里的“習”是通過文字向一套已有的生活方式學習;但鄉(xiāng)土社會中的“習”,卻并不必然靠文字實現。6. 根據《鄉(xiāng)土中國》篇章,完成下面的填空。第一至三篇是從________、________等角度闡釋鄉(xiāng)土社會的特點;第四至八篇是從________、________等角度闡釋鄉(xiāng)土社會的特點。九至十一這三篇從________闡釋鄉(xiāng)土社會的特點。而九至十一這三篇在闡釋鄉(xiāng)土中國的特點時,又是分別從不同的方面進行闡釋的。與標題《鄉(xiāng)土中國》有必然聯系。7. 下圖是《鄉(xiāng)土中國》整本書的內容框架圖,請在其中的空白處填上相應的內容。(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語言文字運用(一) 語言文字運用Ⅰ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8~9題。新媒體時代,①短視頻作為人們喜聞樂見的傳播方式,②具有趣味性、生動性、故事性、交互性等特點,③并以碎片化、低門檻和強時效性等特征被視為傳播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有效路徑。④鄉(xiāng)村短視頻博主基于豐富多彩的鄉(xiāng)村資源為基礎,⑤以個人化視角和主體性意識進行創(chuàng)作。⑥他們將短視頻這一形式與鄉(xiāng)村本土文化內容創(chuàng)造相結合,⑦以日常化、生活化的鄉(xiāng)村為敘事場景,⑧來發(fā)現真實自然的中國鄉(xiāng)村面貌,⑨形成極具藝術風格的煙火氣息。像“禾下乘涼夢”“開漁第一網”,這些短視頻的關鍵詞承載著不同視角下的鄉(xiāng)村故事,喚醒了幾代人的集體記憶,引發(fā)鄉(xiāng)情共鳴,使鄉(xiāng)村短視頻成為很多擁有鄉(xiāng)村生活經歷者的心靈慰藉與鄉(xiāng)思寄托,也成為很多城市生活者不曾見過的“新鮮世面”。__A__,鄉(xiāng)村生活不斷流動變化。鄉(xiāng)村短視頻內容生產者也與時俱進,不斷建構形成新的風格化影像,展現中國鄉(xiāng)村的迷人魅力,使觀眾對鄉(xiāng)村產生無限想象。無論是優(yōu)雅詩化的田園牧歌、粗獷豪邁的農村紀實,或是真切鄉(xiāng)愁、工匠精神、民族風情,還是煙火氣息,都讓人們看到__B__,以及鄉(xiāng)村影像創(chuàng)作的多種可能。8. 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 文中第一段有三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語言文字運用Ⅱ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題。兒時的春節(jié),其實和現在沒有太大的不同,這種喜慶團圓的氛圍,在我們的生命里汩汩流淌,像萬古長存的精神圖騰。我記事起的第一個春節(jié),是幼兒園中班。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都給我買了新衣服,再加上爸爸媽媽給買的新衣服,瞬間收獲了三身新衣服。鞋子呢?初次參加工作的大舅用自己的工資給我買了人生的第一雙紅皮鞋;從上海出差回來的大伯,從西裝口袋里掏出一雙棕色搭扣的小牛皮鞋,把上海灘的時尚洋氣帶到了我的身邊。除夕還沒到,姥姥就把過年吃的燒肉、燒雞、燒魚、炸糕等吃食送到了我家。后來,籌備年貨的工作就落到了爸爸媽媽頭上。早早地,爸爸會買好年畫、對聯、福字,給我講倒著貼“福”字的習俗。媽媽則在用滿滿當當一桌又一桌的美食,撫慰過年那幾天家人和親友的胃。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年貨的籌備悄然落在了我肩上,不僅要準備自己家的,還有父母和親戚的,遇到了好貨,總要問他們一句:“有沒有,我這邊先備上了。”這是過年的儀式感,點滴親情在不經意間流淌。10. 文中加點的詞“籌備”可換成“準備”,“撫慰”可換成“喂飽”,但表達效果不如原詞,為什么?請任選一組詞結合文本簡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文中畫橫線的部分如話家常,讀來倍感親切溫馨,這一表達效果是怎么取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 語言文字運用Ⅰ和Ⅱ中畫波浪線部分,都有“像”,說說二者表意上的不同。(1) 像“禾下乘涼夢”“開漁第一網”,這些短視頻的關鍵詞承載著不同視角下的鄉(xiāng)村故事。(2) 這種喜慶團圓的氛圍,在我們的生命里汩汩流淌,像萬古長存的精神圖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 現代文閱讀Ⅰ·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17題。材料一: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xiāng)土性的。那些被稱為土頭土腦的鄉(xiāng)下人。他們才是中國社會的基層。我們說鄉(xiāng)下人土氣,這個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義是指泥土。鄉(xiāng)下人離不了泥土,因為在鄉(xiāng)下住,種地是最普通的謀生辦法。靠種地謀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貴。農業(yè)直接取資于土地。種地的人搬不動地,長在土里的莊稼行動不得,他們似乎是附著在土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變動,土氣是因為不流動而發(fā)生的。不流動是從人和空間的關系上說的,從人和人在空間的排列關系上說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個人為單位的,而是以住在一處的集團為單位的。中國鄉(xiāng)土社區(qū)的單位是村落,從三家村起可以到幾千戶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與村之間的關系而說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絕對的,但是人口的流動率小,社區(qū)間的往來也必然疏少,鄉(xiāng)土社會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鄉(xiāng)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常態(tài)的生活是終老是鄉(xiāng)。假如在一個村子里的人都是這樣的話,在人和人的關系上也就發(fā)生了一種特色,每個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著長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圍的人也是從小就看慣的。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在社會學里,我們常分出兩種不同性質的社會:一種并沒有具體目的,只是因為在一起生長而發(fā)生的社會;一種是為了要完成一件任務而結合的社會。用一位外國學者的話說,前者是“有機的團結”,后者是“機械的團結”。用我們自己的話說,前者是禮俗社會,后者是法理社會。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鄉(xiāng)民,他們平素所接觸的是生而與俱的人物,正像我們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選擇得來的關系,而是無須選擇,甚至先我而在的一個生活環(huán)境。現代社會是個陌生人組成的社會,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細,所以得講個明白;還要怕口說無憑,畫個押,簽個字。這樣才發(fā)生法律。在鄉(xiāng)土社會中法律是無從發(fā)生的。“這不是見外了么?”鄉(xiāng)土社會里從熟悉得到信任。這信任并非沒有根據的,其實最可靠也沒有了,因為這是規(guī)矩。鄉(xiāng)土社會的信用并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fā)生于對一種行為的規(guī)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時的可靠性。在我們社會的急速變遷中,從鄉(xiāng)土社會進入現代社會的過程中,我們在鄉(xiāng)土社會中所養(yǎng)成的生活方式處處產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組成的現代社會是無法用鄉(xiāng)土社會的習俗來應付的。于是,“土氣”成了罵人的詞匯,“鄉(xiāng)”也不再是衣錦榮歸的去處了。(摘編自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鄉(xiāng)土本色》)材料二:中國是一個具有濃烈“鄉(xiāng)土”味的國家。每一個個體,不需要縱向上溯得太遠,也不需要橫向擴展得太開,你就能夠發(fā)現自己與鄉(xiāng)村之間的息息關聯。“鄉(xiāng)村”構成了整個社會的底色,也成了絕大多數人安放心靈的精神家園。進入21世紀前后,中國鄉(xiāng)村社會出現了巨變,概括來看,這種巨變表現在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治理之變。2006年取消了延續(xù)千年的農業(yè)稅,而且還大規(guī)模地向農村進行財政轉移支付,目前國家財政每年向農村的轉移支付規(guī)模超過萬億。取消農業(yè)稅和國家向農村大規(guī)模輸入資源,極大地改善了國家與農民的關系,之前基于稅費收取所形成的鄉(xiāng)村治理體制不再適應新形勢的需要。第二個層面是村莊基礎結構之變。進入新世紀前后,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城務工經商,之前相對封閉且穩(wěn)定的村莊邊界大開,村莊社會結構迅速改變。在現代性的沖擊下,傳統(tǒng)鄉(xiāng)村社會中的諸多基礎性結構,如宗族等地緣與血緣共同體及村莊內生秩序機制和地方性規(guī)范隨之解體。第三個層面是價值之變。傳統(tǒng)中國農民有著強烈的生兒育女、傳宗接代的觀念。到了 20世紀末,全國絕大多數地區(qū)農民的生育觀念都已改變,傳宗接代的觀念大為淡化。發(fā)生在世紀之交的以上三層巨變都可以看作是現代化建設的結果。現代化不只是工業(yè)化,而且是現代的組織方式與思維觀念對傳統(tǒng)的替代。鄉(xiāng)村社會基本秩序由之前的內生為主變成國家基層政權建設的組成部分,外生秩序逐漸代替了內生秩序。(摘編自賀雪峰《回鄉(xiāng)記:我們所看到的鄉(xiāng)土中國》)13. 下列對材料一中“中國社會是鄉(xiāng)土性的”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 人與人在空間排列上的不流動性,造成鄉(xiāng)土社會里鄉(xiāng)民個體之間彼此的孤立和隔膜,才有三家村式的村落存在。B. 鄉(xiāng)土社會里的個體為了謀生這一共同目標,分工協(xié)作,有機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沒有陌生人的“熟人”社會。C. 受地方性的限制,終老是鄉(xiāng)便成為一種生活常態(tài)。無論是生活環(huán)境還是所接觸的人,對鄉(xiāng)民而言都十分熟悉。D. 鄉(xiāng)土社會的信用產生于對一種行為規(guī)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這種信用遠勝于法理社會中的一紙契約。14. 根據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現代化建設繞不過農村,每一個個體與鄉(xiāng)村之間息息關聯,鄉(xiāng)村成了絕大多數人安放心靈的精神家園。B. 隨著現代化建設,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城務工經商,相對封閉且穩(wěn)定的村莊邊界大開,村莊社會結構迅速改變。C. 從中國鄉(xiāng)村社會發(fā)生的三個巨變來看,現代化不是工業(yè)化,而是現代的組織方式與思維觀念對傳統(tǒng)的替代。D. 現代化建設推動了鄉(xiāng)村社會的變化,鄉(xiāng)村社會秩序已經納入國家基層政權建設之中。15. 下列選項中,不具有“鄉(xiāng)土社會”特征的一項是( )A.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晉·陶淵明《桃花源記》)B. 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宋·歐陽修《醉翁亭記》)C.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宋·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D.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道德經·第八十章》)16. 請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 材料一結尾說:“現代社會是無法用鄉(xiāng)土社會的習俗來應付的。”這種觀點在材料二中有哪些體現?請簡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13練 整本書閱讀 《鄉(xiāng)土中國》1. C “鄉(xiāng)下人若要跨越時間之隔,必須借助詞的這兩種形式”錯誤,從時間格局的角度看,鄉(xiāng)下人不需要文字來跨越時間之隔,他們有語言就足夠了。2. A “把個人的權利與義務界定得很清楚”錯誤,權利與義務劃分清楚的是團體格局,差序格局中個人的權利與義務是模糊的。3. A “無訟”其實就是沒有人破壞禮治秩序,大家始終尊“禮”,服“禮”。而“韓愈因為諫迎佛骨,激怒了皇帝,被貶到潮州”與“禮治”無關。4. D “只是依著欲望去行事”錯誤,這是鄉(xiāng)土社會中的人在社會變遷中走向理性的“需要”,香雪換鉛筆盒的行為是源于對知識的自覺的“需要”。鉛筆盒不僅是知識和文明的象征,更是一種信念與力量。香雪有機會接觸到的現代社會是快速變動的社會,原來的文化并不能帶來生活的滿足。香雪除了對生存的物質欲望的追求,還有更高的精神需要的追求。開始注意到對生存條件本身的改變,這自覺的生存條件就是需要。她的行為變成自覺的需要了,這體現進步。5. C “每一個人的圈子是固定的”錯誤,原文是“每個人在某一時間某一地點所動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6. 經濟 文化 社會關系 社會規(guī)范 政治角度【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掌握整本書的內容的能力。《鄉(xiāng)土中國》由14篇文章組成,涉及鄉(xiāng)土社會人文環(huán)境、傳統(tǒng)社會結構、權力分配、道德體系、法禮、血緣地緣等方面。全書主要探討差序格局、男女有別、家族、血緣和地緣等。第一至三篇是從經濟、文化等角度闡釋鄉(xiāng)土社會的特點;第四至八篇是從社會關系、社會規(guī)范等角度闡釋鄉(xiāng)土社會的特點。九至十一這三篇從政治角度闡釋鄉(xiāng)土社會的特點。在該書中,作者把鄉(xiāng)土中國看作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tǒng)社會里的一種特具的體系,支配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以中國的事實來說明鄉(xiāng)土社會的特性。7. (1) 家族 (2) 長老統(tǒng)治【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掌握整本書內容的能力。平時要多看名著,對其內容有大致的了解與掌握。8. 示例:A隨著社會經濟發(fā)展 B更為全面的鄉(xiāng)村面貌【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補寫句子的能力。A處,“鄉(xiāng)村生活不斷流動變化”的情況是在社會經濟發(fā)展下產生的,可補“隨著社會經濟發(fā)展”。B處,“優(yōu)雅詩化的田園牧歌、粗獷豪邁的農村紀實,或是真切鄉(xiāng)愁、工匠精神、民族風情”“煙火氣息”說的是鄉(xiāng)村短視頻內容,都能展現鄉(xiāng)村面貌,“讓人們看到”的首先是鄉(xiāng)村面貌,可補“更為全面的鄉(xiāng)村面貌”。9. ④改為:鄉(xiāng)村短視頻博主基于豐富多彩的鄉(xiāng)村資源(或:鄉(xiāng)村短視頻博主以豐富多彩的鄉(xiāng)村資源為基礎);⑧改為:來呈現(或:展現)真實自然的中國鄉(xiāng)村面貌;⑨改為:形成極具煙火氣息的藝術風格。【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④“基于豐富多彩的鄉(xiāng)村資源為基礎”句式雜糅,應改為“基于豐富多彩的鄉(xiāng)村資源”或“以豐富多彩的鄉(xiāng)村資源為基礎”;⑧“發(fā)現……面貌”動賓搭配不當,應把“發(fā)現”改為“呈現”或“展現”;⑨“形成極具藝術風格的煙火氣息”搭配不當,應改為“形成極具煙火氣息的藝術風格”。10. 示例一:“籌備”指籌劃、考慮,比“準備”更加周到、更加全面,多指重大的事情。“準備”指預先安排,多指一般行動。這里將“籌備”大詞小用,更能夠突出春節(jié)在作者家人心中的重要性,表現出作者對春節(jié)的濃厚的感情。示例二:“喂飽”指讓對方吃飽,而“撫慰”的意思是撫恤、安慰。此處使用“撫慰”一詞將胃與心相連,體現了媽媽準備的美食不僅讓家人和親友的胃得到滿足,也讓心靈得到安慰,表現了濃濃的親情和大家對春節(jié)的期盼。【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詞語表達效果的能力。首先分析“籌備”和“準備”兩個詞的含義和用法的不同點,“籌備”指為進行工作、舉辦事業(yè)或成立機構等事先籌劃準備,一般用于重大的事情;而“準備”多指一般行動。此處是說“籌備年貨”這件事,將“籌備”大詞小用,更能夠突出作者一家對春節(jié)的重視和對春節(jié)的感情,體現春節(jié)在作者家人心中的重要性。“喂飽”與“撫慰”,前者通俗,口語化,而后者更文雅,有書面語特點。此處說“撫慰過年那幾天家人和親友的胃”,除了食物的滿足,更側重精神和心靈的滿足。從情感角度分析,表現了濃濃的親情和大家對春節(jié)的期盼。11. 運用樸實日常的口語,情境化地再現了作者籌備自家、父母和親戚的年貨的情形,充滿生活氣息,流露出對父母和親戚的關心惦念,讀起來讓人覺得親切溫馨。【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賞析句子表達效果的能力。畫橫線的部分運用地道的生活語言,舍棄了官方正式的書面語言,“自己家的”“父母和親戚的”“好貨”和“備上”等詞語極富口語化色彩,“有沒有,我這邊先備上了”更是大家熟悉的交際口語,生活氣息濃重。同時選擇散句,表達自然,貼近實際,如話家常。從情感上分析,更能表達對父母和親戚的關心惦念,更親切溫馨。12. (1) 句“像”表示舉例,說明這些短視頻的關鍵詞承載著不同視角下的鄉(xiāng)村故事。(2) 句“像”表比喻,將喜慶團圓的氛圍比作圖騰,凸顯了春節(jié)對于中華民族的精神意義。【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詞語含義的能力。(1) 句中的“像”表舉例,“禾下乘涼夢”“開漁第一網”是所舉的事例,“這些短視頻的關鍵詞承載著不同視角下的鄉(xiāng)村故事”說明這些短視頻的關鍵詞承載著不同視角下的鄉(xiāng)村故事。(2) 句中的“像”表比喻,“像萬古長存的精神圖騰”本體是春節(jié)喜慶團圓的氛圍,喻體是圖騰。“圖騰”是原始社會的人認為跟本氏族有血緣關系的某種動物或自然物,一般用作本氏族的標志,形象生動地凸顯了春節(jié)對于中華民族的精神意義。13. C A項,“人與人在空間排列上的不流動性”錯誤,原文是“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個人為單位的,而是以住在一處的集團為單位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間的關系而說的”。B項,“為了謀生這一共同目標,分工協(xié)作”錯誤,這是“機械團結”的特點。D項,“這種信用遠勝于法理社會中的一紙契約”錯誤,原文“鄉(xiāng)土社會的信用并不是對契約的重視”,并沒有比較兩者。14. C “現代化不是工業(yè)化,而是現代的組織方式與思維觀念對傳統(tǒng)的替代”錯誤,原文“現代化不只是工業(yè)化,而且是現代的組織方式與思維觀念對傳統(tǒng)的替代”,是遞進關系。15. B 這段話是歐陽修游醉翁亭時所繪美景,與“鄉(xiāng)土社會”特征無關。16. ①首先提出中心論點: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xiāng)土性的。②接著從“不流動”“地方性”“熟悉”“信用”四個角度來論證中國社會鄉(xiāng)土性的特點。③最后用辯證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鄉(xiāng)土社會進入現代社會時面臨的實際問題,引導讀者結合當下現實進行思考。【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結構和思路的能力。第一段“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xiāng)土性的”提出觀點。第二段講的是鄉(xiāng)土社會的不流動性;第三段講的是鄉(xiāng)土社會的“地方性”;第四段講的是鄉(xiāng)土社會“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第五段講的是鄉(xiāng)土社會是禮俗社會;第六段講的是鄉(xiāng)土社會的“信用”問題。最后一段用辯證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鄉(xiāng)土社會進入現代社會時面臨的實際問題。17. ①現代社會國家基層政權建設強力推進,鄉(xiāng)土中國的宗族等地緣血緣共同體及村莊內生秩序逐漸解體。②現代社會傳宗接代的思想逐漸淡化,鄉(xiāng)土中國強烈的生兒育女觀念不再具有重要價值。③現代社會村莊邊界大開,城鄉(xiāng)流動加快,鄉(xiāng)土中國世代定居的常態(tài)被打破。【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據原文“在現代性的沖擊下……地方性規(guī)范隨之解體”“鄉(xiāng)村社會基本秩序由之前的……外生秩序逐漸代替了內生秩序”“傳統(tǒng)中國農民有著強烈的生兒育女、傳宗接代的觀念。……傳宗接代的觀念大為淡化”“進入新世紀前后……村莊社會結構迅速改變”等,分析概括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