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語文詩歌專題訓練----劉黻詩歌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題。題江湖偉觀劉黻①柳殘荷老客凄涼,獨對西風立上方。萬井人煙環魏闕②,千年王氣到錢塘③。湖澄古塔明寒嶼,江遠歸舟動夕陽。北望中原在何所?半生贏得鬢毛霜!【注】①劉黻(1217~1276)早有令譽。劉黻,南宋愛國詩人,屢遭貶斥。國都陷落,毅然奔赴國難,為國獻身。此詩寫于南宋滅亡之前。②魏闕,高大的樓觀,代指朝廷。③錢塘,臨安的別稱。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立上方”,勾連中間寫景兩聯,與尾聯“北望中原”相呼應。B.頷聯“萬井人煙”“千年王氣”時空對舉,展現了“錢塘自古繁華”。C.頸聯“動”字,給全篇一派靜謐的描寫中增添了些許動態美。D.尾聯“半生贏得鬢毛”中“贏得”與“贏得倉皇北顧”內涵相同。2.西湖素以秀美著稱,然而作者面對它時,獨能借富麗之景抒凄涼之懷,請你結合全詩分析作者是如何將兩者結合的?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聞陳正學理琴劉黻①兩耳年來怪不聰,群哇擾雜安於聾。煩君為我調怔忡,流泉隱隱深澗中。春溫廉折②各不同,聲雖在指意在胸。云飄柳絮風入松,恍然樓閣坐虛空。伯牙所知何必鐘,白鶴飛來采芹宮③。【注】①劉黻,南宋文學家。為人忠義勁直,其詩文棱岸峭直。②春溫廉折:分別指弦樂緩慢溫和、清廉明快的風格。③采芹宮:學宮、學校。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人自嘆耳朵不聰,是對世俗喧囂的一種不滿,以此反襯出對琴聲純凈之美的期待。B.“調怔忡”一句與《琵琶行》中的“如聽仙樂耳暫明”均表明音樂具有治愈的功效。C.琴聲雖出自一人指尖,卻美妙多變,表達出不同的意境,各具特色,可見琴技高超。D.詩人置身樓閣聽琴,琴聲如云飄柳絮、風入松林,形象地展現了聽琴時的美妙感受。4.詩人借對琴聲的描寫表明自己的人生追求,請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錢塘觀潮劉黻(宋)此是東南形勝地,子胥祠下步周遭。不知幾點英雄淚,翻作千年憤怒濤。雷鼓遠驚江怪蟄,雪車橫駕海門高。吳兒①視命輕猶葉,爭舞潮頭意氣豪。【注】①吳兒:吳地的年輕人。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人在首聯先點明了觀潮的地點。這既賦予了觀潮地點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又為后文潮水的磅礴氣勢做了鋪墊。B.詩人以子胥的視角觀察感受雄偉壯觀的錢塘江潮,讓人能更深刻地感受到自然景觀與人文歷史的交融,營造出一種宏大深沉的意境。C.頷聯中詩人運用虛實結合的手法,將潮水與英雄的情感聯系起來,仿佛這千年不斷的洶涌波濤是英雄們的眼淚所化,增添了悲壯之氣。D.頸聯中“雪車橫駕海門高”,詩人從視覺角度來描寫潮水,潮水如同一輛巨大的雪車,橫沖直撞地涌上海門,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6.請結合本詩尾聯簡要分析詩人如何表達對吳兒的贊賞之情。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次何愛山喜雨韻劉黻梵宮①默禱托爐煙,火傘②愁張六月天。雨倏隨車符蟻垤③,水分沃野免龜田。已知簾影多琴暇,更與花封④結飯緣。坐聽四方同潤澤,庶幾大有特書年。【注】①梵宮:原指梵天的宮殿,此處指佛寺。②火傘:指太陽。③蟻垤:螞蟻洞口的小土堆。④花封:舊時給媒婆的酬金,此處代指與稻花相約。7.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歌因事寄情,題目點出寫詩緣由,“次”“韻”提示本詩為酬和詩,作者按何愛山詩作所用韻來寫詩。B.詩歌首聯寫人們因盛夏六月烈日炎炎,酷暑難當,只能去寺廟祈求神靈降雨,為寫雨至設置懸念。C.頷聯寫期盼已久的雨忽然下起來,流淌在大片的沃土上,潤澤了田地使其免于龜裂。D.詩歌記述了祈雨、雨至、賞雨的全過程,并多角度描寫雨至,既有正面描寫,也有側面描寫。8.詩歌最后兩聯中的細節描寫傳神,展現了一個心系旱情的詩人形象,請任選其中一聯加以分析。參考答案1.答案: D解析: 兩個“贏得”內涵不同,本詩有人生老去事業難就的哀痛之意,后者含諷刺之意。2.答案: ①頷聯先寫湖邊的臨安,這里既是“王氣”所鐘,又有“萬井人煙”,表現了其繁榮發達。南宋統治者偏安一隅,隱含著作者對統治者的不滿和譏諷之情。②頸聯上句中選取了西湖、古塔、寒嶼,描寫了一派靜謐的闊大之景,下句借遠江、歸舟、夕陽等意象描繪了一幅動態秋江圖,畫面開闊遼遠。如此廣闊的情景之下,天色將晚,歸舟激起詩人“吾歸何處”的凄涼之感。③尾聯中“北望中原在何所”,有國運不興,詩人北望中原,收復無望的哀痛之情。有屢遭貶斥仕途潦倒,報國無門的沉郁哀傷之感。也有客居他鄉的孤獨凄涼之悲,因而有了“半生虛度”深沉而接近絕望的哀痛。解析:3.答案: D解析: D.“詩人置身樓閣聽琴”錯誤。這是聽琴時的感受,是詩人想象之感,并非實寫。故選D。4.答案: ①琴聲如同深澗中隱隱流淌的泉水,帶給他寧靜與平和,表現出詩人對寧靜生活的向往。②琴聲中似有溫暖和諧、廉潔剛健等美好品格,表達了詩人對高尚情操與美好品質的追求。③化用伯牙子期的典故,既表達了對知音難遇的感慨,也寄寓了對真正知音出現的期盼。解析:5.答案: B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B.“詩人以子胥的視角觀察感受雄偉壯觀的錢塘江潮”錯誤。“子胥祠下步周遭”一句,只是說詩人在伍子胥祠下漫步,觀察錢塘江潮,并未表明詩人是以子胥的視角來觀察潮水的。這是詩人自身的視角,而非子胥的視角。故選B。6.答案: ①“吳兒視命輕猶葉”運用比喻、夸張的修辭手法,描繪了吳地的年輕人把生命看得如同樹葉一樣輕,爭相在潮頭舞動,意氣豪邁。②“爭舞潮頭意氣豪”運用動作、神態描寫,寫吳兒弄潮,描繪出一幅競爭激烈的畫面。③尾聯既表現了吳地人民的勇敢和無畏,也體現了他們對錢塘江潮的熱愛和挑戰精神,為全詩增添了一抹昂揚向上的色彩。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①“吳兒視命輕猶葉”中“視命輕猶葉”既是比喻,也是夸張,描繪了吳地的年輕人把生命看得如同樹葉一樣輕,強調吳兒們超脫了對生命的常規珍視,他們為了追求在潮頭弄潮的豪情體驗,愿意將生死置!之度外,突出了吳兒的豪邁氣概和冒險精神。②“爭舞潮頭意氣豪”運用動作、神態描寫,極為生動直觀。“爭”字體現出吳兒們的積極主動和競爭意,識,他們不是被潮水逼迫,而是主動地在潮頭舞動。“舞”字更將吳兒在潮頭的姿態描繪得如同舞蹈一般,富有節奏感和美感,展現出他們面對洶涌潮水時的嫻熟技巧和從容不迫。這種在危險的潮頭自如舞動的場景,充分展現了吳兒們不懼危險、勇往直前的無畏精神。“意氣豪”三個字,則是詩人情感的直接抒發,贊嘆吳兒們意氣風發。③尾聯通過對吳兒弄潮的贊美,將自然景觀與地域人文精神緊密結合起來。吳兒弄潮體現了吳越之地人們勇敢、豪邁,也體現了他們對錢塘江潮的熱愛;他們對生命的豁達態度和對弄潮的執著追求,讓讀者感受到他們超越平凡的精神境界,也領略到,敢于挑戰自然的地域文化精神。7.答案: B解析: B.“為寫雨至設置懸念”理解有誤,應是先寫旱情,為寫雨至蓄勢。故選B。8.答案: 示例一:①“知簾影”“多琴暇”,寫詩人一直關注雨至,眼看雨已經下到檐下成簾,心情愉悅,才有了彈琴的雅興和空暇。兩個細節寫出了一個憂心旱情的詩人形象。②“與花封結飯緣”,寫詩人與稻花相約,希望人們飯食無憂,寫出了詩人關注民生的形象。示例二:①“坐聽四方同潤澤”,“坐”是詩人雨至之后的心安,“聽”是詩人對四面八方雨勢的關注,寫出了詩人心系四方民情的形象。②“特書”,詩人想象一場好雨可能會帶來一個豐收年,而豐收之盛值得特別記述,寫出了詩人與民同樂的形象。解析: “已知簾影多琴暇”,看到雨已經下到檐下成簾,心情愉悅,就有了彈琴的雅興和空暇。“知簾影”“多琴暇”,關注雨直至看到雨已成簾,于是才有心情彈琴,兩個細節寫出了一個憂心旱情的詩人形象。“更與花封結飯緣”,雨至則稻就會有豐收,于是詩人與稻花相約,希望人們飯食無憂,寫出了詩人關注百姓生活的形象。“坐聽四方同潤澤”,這是詩人賞雨的細節描寫。“坐”是詩人因雨至而內心終于安頓,才能細“聽”這四面八方的雨勢潤澤萬物,寫出了詩人心系四方民情的形象。“庶幾大有特書年”,好雨已至,應該會有一個可以大書特書的豐收年吧。“特書”,詩人想象一場好雨可能會帶來一個豐收年,到時豐收的場景和百姓慶豐收的各種情形自可“特書”,寫出了詩人與民同樂的形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