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考語文詩歌閱讀賞練----朱淑真詩歌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小題。謁金門·春半朱淑真①春已半,觸目此情無限。十二闌干②閑倚遍,愁來天不管。好是風和日暖,輸與③鶯鶯燕燕。滿院落花簾不卷,斷腸芳草④遠。【注釋】①朱淑真,南宋著名女詞人,與李清照齊名,有《斷腸集》《斷腸詞》傳世。生于仕宦之家,相傳因對婚姻不滿抑郁而終。②闌干:欄桿。③與:比不上,還不如。④芳草:喻指詞人思念之人。下面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開端兩句通過女主人公的觸覺和對暮春景象的感受,道出了她的無限傷感之情。B.“無限”二字,既說明大好春色處處都觸發她的憂思;又表明作者的隱憂永無消除之日。C.“閑”字,看來顯得輕松,實則用意深重,這正表現了作者終日無逅、時時被愁情困鎖不得稍脫的心境。D.“滿院落花簾不卷,斷腸芳草遠。”與開頭兩句相照應,含蓄地透露了她愁怨的根源。請結合全詞,簡要分析詞人“愁”的原因。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回答問題。秋夜朱淑真①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②頻剪欲三更。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注釋】①朱淑真:宋朝女詩人,自號幽棲居士,自幼聰慧,但婚姻不幸,其詩多幽怨之情,曾與李清照齊名。②燭花:即燈花。下列對本詩的理解與賞析中,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歌由室內(鋪床涼)到室外(月在缺處明),逐層遞進地反復渲染獨處的苦悶。B.第三句寫床席之月影,從窗外梧桐樹縫篩下的婆娑月影,斑斑駁駁地鋪滿了冰涼、空寂的床席。C.“涼”字是詩眼,照應首句的“秋氣清”,以視覺狀態寫觸覺形象,表現出詩人內心之失落,虛實相生,韻味悠遠。D.第四句寫窗外梧桐之月,以景語作結,給讀者無窮的想象空間。“鋪床涼滿梧桐月”一句中的“滿”字用得好,請作簡要賞析。閱讀詩歌,完成后面小題。蝶戀花 送春[宋]朱淑真樓外垂楊千萬縷,欲系青春,少住春還去。猶自風前飄柳絮,隨春且看歸何處。綠滿山川聞杜宇①,便做無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語,黃昏卻下瀟瀟雨。上片描寫了一個怎樣的垂楊形象 請簡要分析。古人在談到詩歌創作時曾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請從“景”和“情”的角度來賞析 “把酒送春春不語,黃昏卻下瀟瀟雨”。閱讀古詩,完成下面小題。清晝朱淑真竹搖清影罩幽窗,兩兩時禽噪夕陽。謝卻①海棠飛盡絮②,困人③天氣日初長④。【注釋】①謝卻:謝掉,萎謝掉落。②絮:柳絮。③困人:使人疲倦。④日初長:白晝開始延長。這首詩描繪了什么時節的景象?從詩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發揮聯想和想象,描繪詩歌前兩句展現的畫面。閱讀下面的詩歌,作答下列小題。膏雨①[宋]朱淑真添得垂楊色更濃,飛煙卷霧弄輕風。展勻芳草茸茸綠,濕透夭桃薄薄紅。潤物有情如著意,滋花無語自施工。一犁膏脈②分春壟,只慰農桑望眼中。【注釋】①膏雨:滋潤草木、谷物的雨水。②膏脈:犁頭過后留下的水溝。詩人在這首詩中抒發了怎樣的思想情感?全詩不著一“雨”字,而句句寫春雨。請結合詩歌內容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回答問題。減字木蘭花·朱淑真獨行獨坐,獨唱獨酬還獨臥。佇立傷神,無奈輕寒著摸人。此情誰見,淚洗殘妝無一半。愁病相仍,剔盡寒燈夢不成。(1)根據詞中內容推斷這首詞的標題,下面選項中最貼切的一項是( )A.春閑 B.春怨 C.賞春 D.送春(2)這首詞寄寓了詞人怎樣的情感?請結合詞句開篇簡要作答。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列小題。東馬塍①[宋]朱淑真一塍芳草碧芊芊,活水穿花暗護田。蠶事正忙農事急,不知春色為誰妍。注:①東馬塍:地名。塍,田塍,田間的土埂子。本詩第二句中“暗”字用的好,請簡要賞析。本詩三四兩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請簡要賞析。答案1.A 2.①暮春時節,見滿院落花而惜春傷懷、嘆年華易逝;②“鶯鶯燕燕”成雙成對而自己形單影只,觸發孤寂之愁;③因所思之人在遠方,而引發對離人的思念之愁。(答出其中任意兩點即可。)【分析】1.本題考查詩詞的理解和賞析。A.有誤,“春已半,觸目此情無限”意思是春光已匆匆過去了一半,目光所及,繁花凋落,春天將要逝去。開端兩句通過女主人公的視覺和對暮春景象的感受,道出了她的無限傷感之情;故選A。2.本題考查對詞人思想感情的分析。詞的開端兩句:“春已半,觸目此情無限”,通過女主人公的視覺和對暮春景象的感受,道出了她的無限傷感之情。“此情”指的是什么,這里并未明說,從詞的下文及作者婚事不遂意來看,是思佳偶不得,精神孤獨苦悶;是惜春傷懷,嘆年華消逝。這可謂是詞人的“一愁”。“好是風和日暖,輸與鶯鶯燕燕。”大好春光,風和日暖,本應為成雙佳人享受,可是自己因孤寂憂傷而無心賞玩,全都白白地送給了鶯燕,這既表現出對鶯燕的羨妒,又反映了現實的殘酷無情。鶯燕成雙成對,而自己卻單身只影,這是“二愁”。“滿院落花簾不卷,斷腸芳草遠。”意思是:院里落滿了殘花,垂下幕簾呆在屋里,不忍看到春天逝去的景象。芳草漫漫到天邊,思戀的人遠在天邊處,令人悲腸欲斷。此句不但與開頭兩句相照應,而且隱曲地透露了詞人愁怨的根源:所思念的人在漫天芳草的遠方,相思而又不得相聚。這正是詞作中表現出的“三愁”。【點睛】譯文春光已匆匆過去了一半,目光所及,繁花凋落,春天將要逝去。整日斜倚欄桿,徘徊眺望,傷春逝去的愁怨,襲上心頭,天也無法幫助擺脫。風和日暖,在這么好的春光,獨自倚靠斜欄旁,還不如那雙雙對對的鶯燕。院里落滿了殘花,垂下幕簾呆在屋里,不忍看到春天逝去的景象。芳草漫漫到天邊,思戀的人遠在天邊處,令人悲腸欲斷。3.C 4.“滿”,表面是寫影之濃,涼之透;其實也是寫內心的郁悶之深。【解析】3.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以及賞析能力。C.對“涼”的賞析不準確,不是“以視覺狀態寫觸覺形象”,而是“以觸覺狀態寫視覺形象”。故選C。4.本題考查學生語言鑒賞能力。第三句的意思是:從窗外梧桐樹縫篩下的婆娑月影,斑斑駁駁地鋪滿了冰涼、空寂的床席,今夜誰都不會給她送來溫暖。這情景令人涼從心生。“滿”字表面是寫光影之濃,其實是寫憂思滿懷,剪不斷理還亂的郁悶之感。這一句明寫屋內月色之凄美,暗表人心之失落,虛實相生,韻味悠遠。據此理解作答。5.上片描寫了一個喜愛春天,對春天的歸去依依不舍的垂楊形象。春天來到后,樓外垂楊的千萬縷枝條想要把春系住,可見其對春天的喜愛;春天離開后,垂楊不舍春的離去,便飄起柳絮跟隨著春要看它回到哪里去。詩人借垂楊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愛春、惜春之情。 6.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或襯托、反襯),把酒送別春天,而春天沉默無語,不解我心;黃昏瀟瀟春雨,更增添了幾分凄苦。抒發了詩人春去難留的傷感之情。【解析】5.試題分析:此題考查詩歌的景物形象。要分析出詞的上片描寫了一個怎樣的垂柳形象,就要注意詞的上片中垂柳的“行為舉止”,這些作者一般采用擬人的手法來描寫。對此,要抓住其中的關鍵語句,如“欲系青春”“猶自風前飄柳絮,隨春且看歸何處”。句中的“青春”,指的是春天。由此,可以看出垂柳的形象是“喜愛春天,對春天的歸去依依不舍的形象”。而作者塑造這一形象,是為了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這一點答題時需注意。6.試題分析:此題屬于賞析詩歌的景情關系的題型。注意先確定景情關系,之后再結合詩句分別分析景和情。“把酒送春春不語,黃昏卻下瀟瀟雨”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把酒送別春天,而春天沉默無語,不解我心;黃昏瀟瀟春雨,更增添了幾分凄苦。抒發了詩人春去難留的傷感之情。點睛:詩歌的景情關系的題型。答題時首先說明景情之間的關系特征,主要有借景抒情、觸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再描述景物,概括意境特征,最后分析情感。7.初夏時期夕陽西下的時候,從“竹搖”“謝卻海棠”“日初長”等可以看出春天已過,夏日白晝時間延長。 8.翠竹搖曳著清影,映罩著我房間幽暗的窗格,兩兩應時的禽鳴,在這夕陽西下的時間不停的喧鬧著。【解析】7.本題考查對詩歌內容的理解。“謝卻海棠飛盡絮,困人天氣日初長”結合注釋是說“海棠花謝,柳絮飛盡,使人疲倦的白晝開始延長了”,可以看出是初夏時節,“兩兩時禽噪夕陽”中“夕陽”二字,點明了時間是黃昏,所以是初夏黃昏的時候。8.本題考查對詩歌展現畫面的描繪。描繪詩歌所展現的畫面,要在理解詩歌原意的基礎上,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進行加工,最好用上一種修辭手法。“竹搖清影罩幽窗,兩兩時禽噪夕陽”意思是翠竹搖清影映罩著幽窗,兩兩應時禽鳴噪在夕陽,在此基礎上,對語言進行簡單加工即可。9.①對春景的喜愛(贊美),②對生活的熱愛。(意對即可)③春雨降臨的喜悅,④對春雨的喜愛 10.首聯寫春雨添了楊柳綠色,在風中撥弄煙霧;頷聯寫春雨綠了芳草,濕了桃紅;頸聯寫春雨潤物滋花;尾聯寫春雨灌滿犁溝,盼望桑麻豐收。用楊柳、芳草、紅、潤物滋花、灌滿犁溝等襯托出對春雨的喜愛,春雨降臨的喜悅之情【解析】9.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理解和情感把握。詩歌大意:春雨的滋潤使得垂柳的顏色變得更加濃郁,飄飛的煙雨和卷起的霧氣在輕風中嬉戲。它均勻地鋪展在芳草之上,使得芳草顯得茸茸的翠綠,又輕輕地濕透了桃花,使其透出淡淡的紅色。春雨滋潤萬物,仿佛帶有深情,它精心地照料著每一寸土地,滋養著花朵,雖然無聲無息,但卻默默地勞作著。春雨過后,農田中的土壤被犁開,水分如同膏脈一般分布,這讓農民們感到欣慰,他們的眼中充滿了對豐收的期盼。全詩通過對春雨帶來的自然變化的細膩描繪,展現了春雨的滋潤和生機,表達了作者對春雨的深深喜愛和贊美之情。同時,“一犁膏脈分春壟,只慰農桑望眼中”一句,也表達了作者對農桑的關心和期盼,春雨的到來為農田帶來了豐收的希望,讓農民們倍感欣慰。整首詩情感真摯,意境優美,展現了作者對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10.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理解。這首詩中雖然沒有直接使用“雨”這個字,但每一句都在描繪春雨帶來的景象和感受,可謂“句句寫春雨”。首聯“添得垂楊色更濃,飛煙卷霧弄輕風”,描繪了春雨使得楊柳顏色變得更加濃綠,煙雨朦朧,霧氣繚繞,輕風拂面。這些景象都是春雨的典型特征,垂楊的顏色變化和煙雨朦朧的景象,都是由春雨所引起的。頷聯“展勻芳草茸茸綠,濕透夭桃薄薄紅”,進一步描繪了春雨對大自然的滋潤。芳草被春雨浸潤后,展現出一片茸茸的綠色;桃花也被雨水濕透,呈現出淡淡的紅色。這里的“展勻”和“濕透”都是春雨的細膩描寫,體現了春雨的滋潤之力。頸聯“潤物有情如著意,滋花無語自施工”,用擬人手法寫春雨“潤物”和“滋花”的特點。春雨似乎有情,特別著意地滋潤著萬物;它又默默無語,自行施工,悄無聲息地滋養著花草。這是對春雨特性的深入刻畫,表達了作者對春雨的贊美之情。尾聯“一犁膏脈分春壟,只慰農桑望眼中”,通過寫春雨過后農田的景象,暗示了春雨對農業的重要性。一犁翻開的土壤中,水分像膏脈一樣分布,農民們看著這樣的景象,心中充滿了安慰和希望。這也是對春雨的贊美,因為它為農業生產帶來了寶貴的滋養。全詩雖然沒有直接使用“雨”字,但通過描繪春雨帶來的各種景象和感受,成功地傳達了春雨的美麗和滋潤之力。11.(1)B(2)示例:這首詞開篇“獨行獨坐,獨唱獨酬還獨臥”一句,用五個“獨”字,逐層鋪排,表現了詞人內心強烈的孤獨感,充分表現出她的寂寞和惆悵。【詳解】(1)本題考查選擇詩詞標題及情感主旨把握。這首詞中,作者朱淑真以一連串的“獨”字開頭,描繪了一個孤獨無助的女子形象。她獨行獨坐,獨唱獨酬,甚至獨臥,這種極度的孤獨感透露出她內心的苦悶和哀怨。詞中還寫到她佇立傷神,被輕寒所侵襲,更加增添了她的孤寂和無助。此外,詞中還描繪了她的淚水洗去了殘妝,表現出她內心的悲傷和痛苦。最后寫到她愁病相仍,無法入眠,這更加深了她內心的苦悶和怨恨。 根據這些內容,可以推斷出這首詞的主題是表現一個女子在春天的孤獨和哀怨,因此最貼切的標題應該是“春怨”。其他選項如“春閑”、“賞春”、“送春”等都沒有準確地表達出這首詞的主題和情感;故選B。(2)本題考查詩詞內容理解和情感主旨分析。根據開篇“獨行獨坐,獨唱獨酬還獨臥”一句可知,詞人連用五個“獨”字,描繪出一位孤寂無伴、獨自行動的女子形象。這種逐層鋪排的手法,充分展現了詞人內心強烈的孤獨感,同時也透露出她深深的寂寞和惆悵之情。整首詞的情感基調由此奠定,詞人以孤獨為主線,貫穿全篇,將內心的痛苦和無奈表達得淋漓盡致。12.“暗”字有“默默的”“悄悄的”之意,運用擬人手法,描繪出東馬塍芳草碧芊,繁花滿目,活水穿流其間,靜靜地潤澤農田的景象。流露出詩人對田園風光的喜愛之情。 13.以濃濃春色無人欣賞來襯托蠶事的“忙”、農事的“息”,巧妙地渲染了農村一派繁忙、生機勃勃的動人景象,既表達了詩人對美麗田園的熱愛,又有對辛勤勞作農人的贊美(或說:表達了春色正妍而無人欣賞的惋惜之情)。【解析】12.要求學生首先要把“暗”放入原句,理解字義和句意,然后再思考其有沒有使用手法,最后再分析它的表達效果,分析效果的時候,要從景、情兩個方面去思考。結合“田埂上生長著茂密的綠草,清澈的流水從花樹下穿過澆灌著田地”分析,“暗”字有“默默的”“悄悄的”之意,這里運用擬人手法,描繪出東馬塍芳草碧芊,繁花滿目,活水穿流其間,靜靜地潤澤農田的景象。流露出詩人對田園風光的喜愛之情13.要求學生首先明確答題區域,即第三、四句,然后理解三、四句的內容,注意三、四句在內容上的聯系,第三句直接寫農人忙于桑事,第四句通過寫美景無人賞來襯托農人之忙。從而渲染了農村一派繁忙、生機勃勃的動人景象,既表達了詩人對美麗田園的熱愛,又有對辛勤勞作農人的贊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