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考語文散文專題訓練----龍應臺散文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誰會為它療傷龍應臺①我們來到霧氣浮動的湖邊,看見一只天鵝從濃霧里冒出來,一身雪白豐潤的羽毛,上了岸來,用黑色的眼珠瞄了我們一眼,修長優美的脖子往后一伸,將粉紅色的嘴巴塞進翅膀羽毛里,像蓋了被子一樣。這只天鵝,兩只蹼插進沙里,就在湖邊打起盹來。②十個月大的兒子滿臉驚詫,圓圓的眼睛一眨都不眨地瞪著這個比自己還高大的會動的東西,好像呼吸都停止了,然后用肥肥的手指著在打瞌睡的天鵝,回頭對我說:“媽媽,雞!”我點點頭,說:“對,雞!”小小的腦袋,認得出眼前這個東西有一對翅膀、兩只腳、一身毛,而把它歸類為“雞”,實在已經是不得了的大智慧。我不需要急著糾正他,反正天鵝也只是一種鵝,鵝,也不過是比較優雅的雞。我不急,因為這個湖會一直在那,每天清晨在霧中醒來;這只天鵝,也會一直在那,涉水而來,在沙上小睡。我可以每天牽著孩子的手來看天鵝。③在沙灘上一個男孩子抓到一只螃蟹,丟在一個紙杯子里,然后點燃打火機,把杯子燒起來;四個男女圍坐在沙灘上,快樂地看著一只螃蟹在火里掙扎。④我的心很痛,走過去對他們說:“這只螃蟹是屬于這個海灘,屬于大家的,你們怎么可以破壞?”⑤年輕人訕訕的,覺得沒趣。正在找另一只螃蟹的女孩假裝在玩水。我匆匆收拾了東西,匆匆地離開了海灘。不,我沒有說出百分之一我想對他們說的話。我想說:螃蟹也是這個地球村的居民,如果它不曾妨礙你的生存,你就沒有資格剝奪它的生存權利。我想說:“弱肉強食”或許是生物界的常態,人吃牛羊豬狗草蝦螃蟹;但是“大地反撲”也是自然界的常態,強食者的濫殺濫捕最后要造成自己的枯竭。我想說:你只是地球村的過客,過完了你的一生就要離開,換下一代來生活,你沒有權利燒死一只螃蟹。如果人人到了海灘都去燒死一只螃蟹,那么我們的孩子,當他到海邊嬉戲的時候,就沒有螃蟹可看。在清淺的水中發現一只橫行的螃蟹,是在地球村中成長的快樂,你沒有權利剝奪孩子的快樂。⑥可是這些話,我都沒有說,我覺得無力。這些年輕人是怎么成長的呢?不管課本里怎么寫,如果整個社會給他們看的是人對生物的肆虐,沾沾自喜、毫無罪惡感的肆虐,誰能要求他們了解“愛生”呢?“愛生”的觀念從哪里開始呢?淡水的街上有一條年幼的小狗,知道它年幼,因為幼狗的眼神里有一種特別的稚氣。這只小狗只有兩條腿,兩條前腿,后腿被摩托車軋斷了。每天早上,市場附近人群熙來攘往,買菜的人挑精撿肥。在人腿之間,這只小狗尋尋覓覓找東西吃,找水喝。它用兩只前腿撐著整個身體,半爬半跳,一瘸一瘸地拖過淡水的街道。⑦在蘇黎世家附近的公園里發現了一只受傷的鳥,翅膀折斷了,躺在草地上,圓圓的黑眼望著天空。孩子蹲下去,摸摸鳥毛,研究了好一會兒,回過頭說:“媽媽,雞!”⑧我把小麻雀拾起來,輕輕放在孩子肥肥的手掌中,讓他感覺鳥體的溫熱,對他說:“我們帶它到池塘那邊去。”池塘那邊有個小小的房子,房子的一角有兩扇小小的窗,一扇寫著:“請將死鳥置此,我們會處理。”另一扇寫著:“請將受傷的鳥放在籃子里,我們會為它療傷。”⑨籃子里有些脫落的羽毛。我讓孩子把鳥放進籃子,他放得很慢,很小心,眼睛里透著無限的驚奇與歡喜。下列對文章的分析和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頭詳細描寫在霧氣浮動的湖邊出現的一只天鵝,渲染了和諧、美好的氛圍。B.本文以自己的所見和所感作為行文線索,描述了與動物相關的幾個場景,條理清晰。C.我嚴厲地批評那些在沙灘邊虐待螃蟹的五個年青人的做法,對兒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D.文中劃線句通過動作描寫和神態描寫,寫出了孩子對鳥兒的疼愛,含蓄地點明了主題。作者在文中寫了哪些與動物有關的故事,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回答。母親為什么對兒子“將天鵝誤認為雞”這一行為,沒有立即加以糾正?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題。目送龍應臺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題記①華安上小學第一天,我和他手牽著手,穿過好幾條街,到維多利亞小學。九月初,家家戶戶院子里的蘋果和梨樹都綴滿了拳頭大小的果子,枝丫因為負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樹籬,鉤到過路行人的頭發。②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場上等候上課的第一聲鈴響。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媽媽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著周遭。他們是幼兒園的畢業生,但是他們還不知道一個定律:一件事情的畢業,永遠是另一件事情的開啟。③鈴聲一響,頓時人影錯雜,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紛亂的人群里,我無比清楚地看著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個嬰兒同時哭聲大作時,你仍舊能夠準確聽出自己那一個的位置。華安背著一個五顏六色的書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斷地回頭;好像穿越一條無邊無際的時空長河,他的視線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會。④我看著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門里。⑤十六歲,他到美國做交換生一年。我送他到機場。告別時,照例擁抱,我的頭只能貼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長頸鹿的腳。他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⑥他在長長的行列里,等候護照檢驗;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著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終于輪到他,在海關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護照,閃入一扇門,倏忽不見。⑦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⑧現在他二十一歲,上的大學,正好是我教課的大學。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車。即使同車,他戴上耳機——只有一個人能聽的音樂,是一扇緊閉的門。有時他在對街等候公交車,我從高樓的窗口往下看:一個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內在世界和我的一樣波濤深邃,但是,我進不去。一會兒公交車來了,擋住了他的身影。車子開走,一條空蕩蕩的街,只立著一只郵筒。⑨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⑩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識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個背影有關。 博士學位讀完之后,我回臺灣教書。到大學報到第一天,父親用他那輛運送飼料的廉價小貨車長途送我。到了我才發覺,他沒開到大學正門口,而是停在側門的窄巷邊。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車內,準備回去,明明啟動了引擎,卻又搖下車窗,頭伸出來說:“女兒,爸爸覺得很對不起你,這種車子實在不是送大學教授的車子。” 我看著他的小貨車小心地倒車,然后“噗噗”駛出巷口,留下一團黑煙。直到車子轉彎看不見了,我還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個禮拜到醫院去看他,是十幾年后的時光了。推著他的輪椅散步,他的頭低垂到胸口。有一次,發現排泄物淋滿了他的褲腿,我蹲下來用自己的手帕幫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糞便,但是我必須就這樣趕回臺北上班。護士接過他的輪椅,我拎起皮包,看著輪椅的背影,在自動玻璃門前稍停,然后沒入門后。 我總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機場。 火葬場的爐門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屜,緩緩往前滑行。沒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離爐門也不過五米。雨絲被風吹斜,飄進長廊內。我掠開雨濕了前額的頭發,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本文寫了哪兩份難以割舍的目送?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本文語言生動傳神。請結合具體詞語賞析下列句子。(1)好像穿越一條無邊無際的時空長河,他的視線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會。(2)雨絲被風吹斜,飄進長廊內。我掠開雨濕了前額的頭發,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后一次的目送。結合本文的題記、第⑨段和第 段的內容,概括作者在文中表達出的人生感悟。《目送》一文紅遍東南亞,讀完此文,你能說出它流行的原因嗎?請結合你的閱讀體驗談談自己的看法。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回家龍應臺①三個兄弟,都是五十多歲的人了,這回放下了所有手邊的事情,在清明節帶媽媽回鄉。火車站大廳里,人潮涌動。就在這川流不息的滾滾紅塵里,媽媽突然停住了腳。②她皺著眉頭說:“這,是什么地方?”③哥哥原來就一路牽著她的手,這時不得不停下來,說:“這是香港。我們要去搭火車。”④媽媽露出惶惑的神情,說:“我不認得這里,我要回家。”⑤身為醫生的弟弟本來像個主治醫師一樣,背著兩只手走在后面,就差身上沒穿白袍,這時一大步跨上前對媽媽說:“這就是帶你回家的路,沒有錯。快走吧,不然你回不了家了。”說話時,臉上不帶表情,看不出任何情緒或情感,口氣卻習慣性地帶著權威。三十年的職業訓練使他在父親臨終的病床前都深藏不露。⑥媽媽也不看他,眼睛盯著磨石地面,半妥協、半威脅地回答:“好,那就馬上帶我回家。”她開步走了。從后面看她,身軀那樣瘦弱,背有點兒駝,手被兩個兒子兩邊牽著,她的步履細碎,一小步接著一小步往前走。⑦陪她在鄉下散步的時候,看見她踩著碎步戚戚低頭走路,我說:“媽,不要像老鼠一樣走路,來,馬路很平,我牽你的手,不會跌倒的。試試看把腳步打開,你看——”我把腳伸向前,做出笨士兵踢正步的架勢,“你看,腳大大地跨出去,路是平的,不要怕。”她真的把腳大跨出去,但是沒走幾步,又戚戚低頭走起碎步來。⑧從她的眼睛看出去,地是凹凸不平的嗎?從她的眼睛看出去,每一步都可能踏空嗎?弟弟在電話里解釋:“腦的萎縮,或者用藥,都會造成對空間的不確定感。”⑨散步散到太陽落到了大武山后頭,粉紅色的云霞霎時噴涌上天,在油畫似的黃昏光彩里,我們回到她的臥房。她在臥房里四處張望,倉皇地說:“這,是什么地方?”我指著墻上一整排學士照、博士照,說:“都是你兒女的照片,那當然是你家嘍。”她走近墻邊,抬頭看照片,從左到右一張一張看過去。半晌,回過頭來看著我,眼里說不出是悲傷還是空洞。⑩還沒開燈,她就立在那白墻邊,像一個黑色的影子,幽幽地說:“……不認得了。”大武山上最后一道微光,越過渺茫從窗簾的縫里射進來,剛好映出了她灰白的頭發。 火車開了,窗外的世界迅疾往后退,仿佛有人沒打招呼就按下了電影膠卷“快速倒帶”鍵,不知是快速倒往過去還是快速轉向未來,只見它一幕一幕從眼前飛快逝去。 因為是晚班車,大半旅者一坐下就仰頭假寐,陷入沉靜,讓火車往前行駛的轟隆巨響決定了一切。媽媽手抓著前座的椅背,顫巍巍地站了起來。她看看前方,一縱列座位伸向模糊的遠處。她轉過身來看往后方,列車的門緊緊關著,看不見門后頭的深淺。她看向車廂兩側窗外,布簾都已拉上,只有動蕩不安的光,忽明忽滅、時強時弱,隨著火車奔馳的速度像閃電一樣射進來。她緊緊抓著椅背,維持身體的平衡,然后,她開始往前走。我緊跟著亦步亦趨,一只手搭著她的肩膀,防她跌倒,卻見她用力地撥開我的手,轉身說:“你放我走,我要回家,天黑了,我要回家!”她的眼里蓄滿了淚光,聲音凄惻。 我把她抱進懷里,把她的頭按在我胸口,緊緊地擁抱她,也許我身體的暖度可以讓她稍稍安心。我在她耳邊說:“這班火車就是要帶你回家的,只是還沒到,馬上就要到家了,真的。” 弟弟踱了過來,我們默默對望。是的,我們都知道了:媽媽要回的“家”,不是任何一個有郵政編碼、郵差找得到的家,她要回的“家”,不是空間,而是一段時光。在那段時光的籠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鬧,廚房里正傳來煎魚的滋滋香氣,丈夫正從她身后捂著她的雙眼要她猜是誰,門外有人高喊“限時專送,拿印章來”…… 媽媽是那個搭了“時光機器”來到這里,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車的旅人。根據文章內容概括這是一位怎樣的母親?請結合語境分析結尾處15段畫線句子含義。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①段寫“三個兄弟,都是五十多歲的人了”,間接反映了媽媽年事已高。B.第⑩段畫線句運用環境描寫,映襯了年老生病的媽媽凄涼的情形。C.第 段寫“我”把媽媽“抱進懷里”的一系列動作,寫出了“我”對媽媽的憐愛。D.第 段運用白描的手法,以一組生動畫面具體描繪出媽媽要回到的那段時光。文章為什么以“回家”為題?請你結合文章內容談談你的感悟。閱讀下面文本,完成各題。放學龍應臺①安安上小學了。半年之后,媽媽覺得他可以自己走回家,不必再接了,畢竟只是十五分鐘、拐三個彎的路程。②十五分鐘過去了,又過了一個十五分鐘。媽媽開始不安。③一個小時零十分之后,媽媽拎起汽車鑰匙,準備出門找安安。門鈴響了,安安進門,看見媽媽生氣的面孔,驚訝地問:“怎么啦?”媽媽生氣地說:“怎么啦?還問怎么啦!你過來給我坐下!”安安卸下背上的書包,嘟著嘴在媽媽指定的沙發角坐下。他的球鞋一層泥,褲膝上一團灰,指甲里全是黑的。“你到哪里去了?”審問開始。“沒有呀。”安安睜大眼睛。“只要十五分鐘的路,你走了一小時零十分,你做什么了?”“真的沒有呀!”安安漸漸生氣起來,聲音開始急促,“我跟米夏兒、克利斯、史提方一起走,就這樣一路走回家,哪里都沒去,什么都沒做呀!”他氣憤地站了起來。看樣子孩子沒說謊。“安安,媽媽只是擔心,怕你被車子撞了,被壞人拐了,懂嗎?”安安點點頭:“我知道,可是我真的哪里都沒有去。”④以后的日子里,媽媽又緊張過好幾次,用電話追蹤來追蹤去,然后安安又一臉無辜地出現在門口。⑤媽媽決定親眼看看孩子怎么走那十五分鐘、三個拐彎的路程。⑥1l點半,放學了。孩子們像滿天麻雀似的沖出來,嘰嘰喳喳吵得像一鍋滾水。孩子往千百個不同的方向奔跑跳躍,坐在長凳上的媽媽好不容易才盯住了安安,還有安安的“死黨”。四個小男生在前頭走,媽媽在后頭跟著,隔著一段距離。⑦經過一截短墻,小男生一個接一個爬上去,驚險地走幾步,跳下來;再爬上去,驚險地走幾步,跳下來……11點45分。⑧經過一個大鐵門,里頭傳出威武的狼狗叫聲。米夏兒已經轉彎,現在只有三個男生了。三個男生躡手躡腳地走向大鐵門,一接近鐵門,狼狗撲過來,小男生尖叫著撤退,尖叫聲中混著刺激的狂喜。狼狗安靜下來,小男生又開始躡手躡腳地摸向大鐵門……狂喜尖叫著撤退。媽媽看看手腕,12點整。⑨克利斯轉彎,這已到了板栗街。安安和史提方突然四肢著地,肩并肩,頭顱依著頭顱在研究地面上的什么東西。他們跪趴在地上,背上突出著正方形的書包,像烏龜背著硬殼。地面上有一只黑色的螞蟻,螞蟻正用它的細手細腳,試圖將一只死掉的金頭綠眼蒼蠅拖走。死蒼蠅的體積比螞蟻起碼大上20倍。螞蟻工作得非常辛苦。媽媽很辛苦地等著。12點15分。⑩史提方轉彎。安安踽踽獨行,背著他花花綠綠的書包,兩只手插在褲袋里,嘴里吹著不成調子的口哨。差不多了吧!媽媽想,再轉彎就是咱們的麥河街。安安停下來。他看見了一片美好的遠景:一塊工地。他奔跑過去。媽媽心一沉。工地上亂七八糟,木板、油漆桶、鐵釘、掃把、刷子……安安用腳踢來翻去,聚精會神地搜索寶藏。他終于看中了什么——一根約兩米長的木條。他握住木條中段,繼續往前走。12點25分。⑩在離家還有三個門的地方,安安停在一株大松樹下,仰頭往上張望。這一回,媽媽知道他在等什么。松樹上住著兩只紅毛松鼠,它們經常在樹干上來來去去地追逐。有時候,它們一動也不動的,就貼在那樹干上,瞪著晶亮的圓眼看來來往往的路人。現在,兩只松鼠就這么定在樹干上,安安仰首立在樹下,他們彼此用晶亮滾圓的眼睛瞅著對方,安靜得好像可以聽到彼此的心跳。⑩在距離放學時間一個小時零五分之后,七歲半的安安抵達了家門口。他把一根兩米來長的木條擱在地上,騰出手來按了門鈴。(作者:龍應臺。有刪改)放學回家的路程,媽媽認為只需十五分鐘,安安卻走了一小時零十分。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矛盾?請從修辭的角度賞析第⑦段畫橫線的句子。“小男生一個接一個爬上去,驚險地走幾步,跳下來;再爬上去,驚險地走幾步,跳下來”全文十多次出現表示時間的詞句,有什么作用?第①-③段中哪些語句為后文寫安安放學路上的經歷做了鋪塾?本文的主旨,有人認為是表現母愛,有人認為是表現童真童趣,有人認為是關注兒童成長。你贊同哪種看法?請結合文章內容加以說明。答案1.C 2.天鵝打盹、火燒螃蟹、傷狗尋食、救助麻雀。 3.①兒子才十個月大,“認得出眼前這個東西有一對翅膀、兩只腳、一身毛,而把它歸類為‘雞’,實在已經是不得了的智慧”。②作者認為“反正天鵝也只是一種鵝,鵝,也不過是比較優雅的雞吧”,這兩者基本可以歸為一類。③還因為“這個湖會一直在那”,“這只天鵝,也會一直在那”,“我可以每天牽著孩子的手來看天鵝”。隨著年齡的增長,對這個世界越來越了解,孩子遲早會認得天鵝,也知道雞和天鵝二者的區別。【分析】1.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容。C.有誤。第④段“我的心很痛,走過去對他們說‘這只螃蟹是屬于這個海灘,屬于大家的,你們怎么可以破壞?’”和第⑤段“不,我沒有說出百分之一我想對他們說的話。我想說:螃蟹也是這個地球村的居民,如果它不曾妨礙你的生存,你就沒有資格剝奪它的生存權利。我想說……”,并沒有嚴厲地批評那些在沙灘邊虐待螃蟹的五個年青人的做法。故選C。2.本題考查概括內容。結合第①段“修長優美的脖子往后一伸,將粉紅色的嘴巴塞進翅膀羽毛里,像蓋了被子一樣。這只天鵝,兩只蹼插進沙里,就在湖邊打起盹來”可概括出:天鵝打盹;結合第③段“在沙灘上一個男孩子抓到一只螃蟹,丟在一個紙杯子里,然后點燃打火機,把杯子燒起來”可概括出:火燒螃蟹;結合第⑥段“在人腿之間,這只小狗尋尋覓覓找東西吃,找水喝。它用兩只前腿撐著整個身體,半爬半跳,一瘸一瘸地拖過淡水的街道”可概括出:傷狗尋食;結合第⑧段“我把小麻雀拾起來,輕輕放在孩子肥肥的手掌中,讓他感覺鳥體的溫熱”可概括出:救助麻雀。3.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容。結合第②段“十個月大的兒子滿臉驚詫,圓圓的眼睛一眨都不眨地瞪著這個比自己還高大的會動的東西,好像呼吸都停止了,然后用肥肥的手指著在打瞌睡的天鵝,……小小的腦袋,認得出眼前這個東西有一對翅膀、兩只腳、一身毛,而把它歸類為‘雞’,實在已經是不得了的大智慧”可知:兒子才十個月大,“認得出眼前這個東西有一對翅膀、兩只腳、一身毛,而把它歸類為‘雞’,實在已經是不得了的智慧”。聯系第②段“我不需要急著糾正他,反正天鵝也只是一種鵝,鵝,也不過是比較優雅的雞”作者認為“反正天鵝也只是一種鵝,鵝,也不過是比較優雅的雞吧”,這兩者基本可以歸為一類。聯系第②段“我不急,因為這個湖會一直在那,每天清晨在霧中醒來;這只天鵝,也會一直在那,涉水而來,在沙上小睡。我可以每天牽著孩子的手來看天鵝”可知,還因為“這個湖會一直在那”,“這只天鵝,也會一直在那”,“我可以每天牽著孩子的手來看天鵝”。隨著年齡的增長,對這個世界越來越了解,孩子遲早會認得天鵝,也知道雞和天鵝二者的區別。4.一是目送兒子漸漸長大的背影,表達出對兒子的牽掛與不舍以及面對兒子的成長難以釋懷的落寞;一是目送父親漸漸老去遠離的背影,表達出面對父親的老去而無法挽留的痛楚。 5.(1)“交會”一詞寫出我對兒子的牽掛與兒子對我的依戀融合在一起的情形,形象表現出母子間無法割舍的深情。(2)作者以斜風細雨烘托慘痛別離的心情,再連用兩個“深深”將自己對父親的難舍和失去父親的痛心直接抒寫出來,使深情的描寫與抒情自然融合到一起。 6.①任何親人只能是我們生命中的一個片段;②生命中的有些成長是我們必須獨立面對的;③面對生活中種種失去的落寞與痛楚是我們生命的必然;④我們應珍惜屬于我們的每一份情緣。 7.示例:文章將深刻的哲理寓于深情的敘述之中。透過作者極富真情的描述,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寄寓其中的人生哲理,讓人學會珍惜親情、珍惜生命,讓我們沉靜下來,純粹起來,帶著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解析】4.本題考查內容理解與概括。第一份:①至④段,華安上小學,“我”目送他進校園;⑤—⑦段十六歲,他到美國做交換生一年,我送他到機場,目送他過安檢;⑧段“現在他二十一歲”,上大學不愿與“我”同車,據此概括為:目送兒子漸漸長大的背影。情感:⑦段“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⑨段“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概括為:對兒子的牽掛與不舍以及面對兒子的成長難以釋懷的落寞。第二份: 至 段“火葬場的爐門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屜,緩緩往前滑行。沒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離爐門也不過五米”“雨絲被風吹斜,飄進長廊內。我掠開雨濕了前額的頭發,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后一次的目送”概括為:目送父親漸漸老去遠離的背影。情感:“最后一次的目送”表達對父親的老去而無法挽留的痛楚。5.本題考查詞語的賞析。(1)可以抓住句中的“交回”一詞。首先從句中“好像穿越一條無邊無際的時空長河,他的視線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會”,可以看出句子運用比喻的手法,將兩人之間的距離比作時空長河,體現了兩人之間無法逾越的鴻溝,而“交會”一詞寫出“我”對兒子的牽掛與兒子對“我”的依戀融合在一起的情形,形象表現出子間無法割舍的深情。(2)“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記得這最后一次的目送”具有生動形象的表達效果,強調“我”在父親去世的事實面前難以接受卻又無可奈何的心情。兩個“深深”,強化了“我”內心痛苦的程度,表現了作者因父親離世的極度悲痛與不舍之情,表達了“我”對父親無比的思念。6.本題考查主旨的理解。解答時,結合文章的中心思想及表達情感的關鍵詞句進行分析。第⑨段和第⑥段的內容都是在寫“離開”,兒子在成長中離“我”漸行漸遠,父親也在生活中慢慢走遠,這照應了文章的題記“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意在告訴我們,任何親人只能是我們生命中的一個片段,我們必須學會獨立走自己的人生,獨立面對自己的生活。無論生命給予了我們什么都需要我們認真對待,努力承擔,不能沉醉在失去的痛苦中無法自拔。最后,我們也需要珍惜親情友情愛情,珍惜經過我們生命的每一個人。根據這一理解整理作答即可。7.本題考查對文章的鑒賞能力。解答時,需結合文章內容,可從文章的選材、情感、蘊含的哲理、語言、表現手法等要素中選取一個角度分析鑒賞即可。《目送》一文紅遍東南亞,從選材角度來看,是因為它選材真實,容易引起讀者共鳴。文章感情細膩真摯,對于人與人之間感情的描寫刻畫得十分動人,故能以情感取勝;而文章又善于通過小事來闡明生活中的道理,借自己目送兒子上學,感悟出“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由小事所闡發的哲理讓人唏噓不已;文章的語言質樸曉暢卻深刻睿智,不僅降低了閱讀難度,也能使讀者有所收獲。《目送》里的文字平淡如水,卻在寡淡的背后暗含著讓人心碎的人生哲理,人生的前進,不過是對親人的一次又一次的揮手告別,這也是能夠流行的重要原因。8.(1)罹患老年癡呆癥,兒女孝順體貼;(2)無時無刻不在焦慮著要“回家”;(3)曾經有過美好時光,為家庭付出。 9.(1)母親被時間之流帶至她當下的現實:時間的這種“帶領”自生命之初就已開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2)母親急于要回的“家”并不存在于空間中,而是以記憶的方式存在于“時間”里。因為時間不可逆,所以她的“家”是無法在現實中真正返回的,這既是母親的悲哀,也是人類共同的悲涼之處。 10.D 11.“回家”是串聯全文的線索:送母親回家是本文的中心事件,作者一切的所見、所聞、所感都在這一過程中生發。并且,“回家”一詞語帶雙關:一方面,它既是母親多次表達的心愿,也是兒女送母還家的真實行為,表達了子女對母親的愛。而且,“回家”一詞也是人類存在的一種共同的心愿,作者借它表達出了人類靈魂的相思病,想找著一個人,一件事物,一處地方,容許我們的身心在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個安頓的歸宿…【解析】8.本題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根據第①段“三個兄弟,都是五十多歲的人了,這回放下了所有手邊的事情,在清明節帶媽媽回鄉”可知,媽媽的兒女們孝順體貼;根據第⑧段“腦的萎縮,或者用藥,都會造成對空間的不確定感”可知,母親患有腦萎縮(老年癡呆癥);根據第④段“我不認得這里,我要回家”和第⑥段“好,那就馬上帶我回家”可知,媽媽無時無刻不在想著要“回家”;根據第 段“在那段時光的籠罩里,年幼的孩子正在追逐笑鬧,廚房里正傳來煎魚的滋滋香氣,丈夫正從她身后捂著她的雙眼要她猜是誰,門外有人高喊‘限時專送,拿印章來’”可知,媽媽曾經有過美好時光,為家庭付出。9.本題考查句子含義理解。“搭了‘時光機器’來到這里”是客觀講述隨著時間的流逝,母親也在逐漸年老的事實;“再也找不到回程車”是因為母親心里的“家”不是空間,而是一段時光,但是時間無法倒流,母親的“家”是無法在現實中真正返回的,流露出作者為母親感到悲哀、悲涼的感情。10.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理解與分析。D.有誤。第 段運用排比、多感官相結合、動作描寫等手法,生動形象地描繪出媽媽要回到的那段時光。“白描手法”有誤。故選D。11.本題考查標題的作用。在內容上,送母親回家是文章主要講述的事件,并且“回家”能夠體現文章主旨內涵:送母親回家,體現兒子對母親的關愛與孝順,同時借它表達出了人類靈魂的共通之處——心中有所掛念,想要尋覓一個安頓的歸宿。在結構上,“回家”在文章第④段、第⑥段、第 段、第 段反復出現,是貫穿全文的線索,使文章結構緊密,中心突出。12.放學回家的路程只需要五分鐘,這是媽媽以成年人的思維,按直奔目的地的時間來計算的。事實上,孩子天性好奇愛玩,容易被路上的事物吸引,所以安安一路玩耍卻沒有意識到耽誤了回家的時間。(意思對即可。) 13.運用反復的修辭方法。強調、突出了孩子們對跳墻的樂此不疲,表現了“小男生”(孩子們)喜歡冒險的天性。 14.①表現媽媽等待的焦急。②記錄事件的進程,推動情節發展。③時間精確到分,突出孩子活動的專注投入。④是故事矛盾的焦點,引發人們對文章主旨的思考。 15.他的球鞋一層泥,褲膝上一團灰,指甲里全是羆的。②只要十五分鐘的路,你走了一小時。 16.示例一:我贊同主旨是表現母愛。安安放學回家晚了,媽媽很焦急,為他的安全擔心。媽媽對安安回家晚有疑問,卻沒有輕易下結論,而是親眼去看他到底做了什么。這些都表現了媽媽對孩子的愛。示例二:我贊同主旨是表現童真童趣。文章用較多的筆墨細致地描寫了孩子們爬短墻、逗狼狗等活動,表現了兒童好奇、愛冒險、愛探索的天性,充滿童真童趣。示例三:我贊同主旨是關注兒童成長。文章把安安與媽媽在放學回家所用時間產生的矛盾擺在人們面前,意在引起人們反思:不應完全用成人的標準苛求孩子,應多從兒童的視角來看待他們的行為,精心呵護他們成長。【解析】12.本題考查對故事情節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時,要聯系全文,結合文章的具體內容作答。通過閱讀文本可以得知,矛盾之處在于“媽媽”和安安回家的方式不同。由第①段“半年之后,媽媽覺得他可以自己走回家,不必再接了,畢竟只是十五分鐘、拐三個彎的路程”可知,媽媽以為安安放學回家只要十五分鐘就可以了,是因為媽媽在回家的路途中不會過多地停留;由第⑦段“經過一截短墻,小男生一個接一個爬上去,驚險地走幾步,跳下來;再爬上去,驚險地走幾步,跳下來……”第⑨段“安安和史提方突然四肢著地,肩并肩,頭顱依著頭顱在研究地面上的什么東西。他們跪趴在地上,背上突出著正方形的書包,像烏龜背著硬殼”第⑩段“安安停下來。他看見了一片美好的遠景:一塊工地。他奔跑過去。媽媽心一沉。工地上亂七八糟,木板、油漆桶、鐵釘、掃把、刷子……安安用腳踢來翻去,聚精會神地搜索寶藏”等可以看出,安安還是小孩子,很容易被路邊的新鮮事物吸引,這樣回家的時間就比較久。綜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13.本題考查賞析修辭。注意先判斷修辭手法,再結合上下文具體分析特點、感情。“爬上去”“再爬上去”“跳下來”“跳下來”用了反復的修辭手法,起到了突出強調的作用。孩子們反復爬、跳,表現出孩子們經過一截短墻時對跳墻的樂此不疲,突出他們愛玩的天性。14.本題考查對文本關鍵詞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時,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進行理解分析即可。全文中出現過多次關于時間的詞句。“十五分鐘過去了,又過了一個十五分鐘”表現了“媽媽”等待的焦急。正是因為“媽媽”等待的焦急,所以她才偷偷地觀察孩子回家的過程。“11點45分”412點整”“12點15分”(12點25分”這些時間點記錄了事件的進程,也突出了孩子不覺時間流逝,活動時的專心投入。在觀察孩子放學的過程中,也引起了媽媽對時間的思考,即關注童真童趣、關注孩子的成長。而且,媽媽在這段時間的思慮也成為故事矛盾的焦點,同時引發人們對文章主旨的思考。15.本題是對鋪墊的考查。它可以交代含蓄,使文章結構嚴密、緊湊,讓讀者看到下文時,不至于產生突兀、疑惑之感。有助于全文達到結構嚴謹、情節發展合理的效果。解答時,要結合文章記敘內容,聯系上下文分析作答。結合①-③段的內容,并分析其中與安安放學路上經歷對應的部分可知,安安放學回家的路上的經歷主要是和小伙伴玩耍,觀察路上的新鮮事物等.因此第③段“他的球鞋一層泥,褲膝上一團交,指甲里全是黑的”“只要十五分鐘的路,你走了一小時”都可以照應下文安安在路上的玩耍花費了很多的時間。綜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16.本題考查對文章主旨的理解。解答時,需要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進行分析和把握。本文的主旨可以從母愛、童真童趣、關注兒童成長等幾個方面分析。作答的過程中可以有自己的理解,但是在分析的過程中,必須表明自己的觀點,并詳細闡述理由。示例:我贊同本文的主旨是關注兒童成長。本文圍繞安安放學回家的時間長短的矛盾展開,媽媽認為十五分鐘、拐三個彎的路程安安卻走了一個小時零十分,為了查明真相,媽媽在安安放學回家的時候跟著他走了一次,才發現安安在路上因為玩耽誤了回家。這也可以表現出兒童的天性,不能以大人的眼光苛待孩子,要充分尊重兒童,解放兒童天性,關注兒童成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