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安徽省阜陽市部分學校2025-2026學年高三上學期開學考試語文試題(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安徽省阜陽市部分學校2025-2026學年高三上學期開學考試語文試題(含答案)

資源簡介

安徽省阜陽市部分學校2025-2026學年高三上學期開學考試語文試題
分值:150 分 時間:150分鐘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萬物自然和諧地棲居于大地之上,人類應回歸到自然萬物和諧相處的原點。在古代中國,這一“原點”是古代哲人們描述的那個“至德之世”:人民“耕而食,織而衣”,自給自足、自得其樂;“不尚賢,不使能,行無跡,事無傳”,無知無識,不圖名利,不斗心眼;不但人與人之間如此和諧,而且大地上“禽獸成群,草木遂長”,人們“與禽獸居,與萬物并”“會而聚之,無以相異”,人與動物、植物、自然萬物的關系都是那么的和諧。但是隨著歲月的流逝,社會的發展,我們能夠回到那個曾經的“原點”嗎?
法蘭克福學派的創始人之一阿多爾諾曾經密切關注過人類自然審美的嚴重危機,認為自然美從美學中消失與現存工業有關,具體說是與工業時代對待自然的態度相聯系的。他指出,人與自然的關系存在著三個層面:一、自然作為認知的對象,成了自然科學;二、自然作為實用的對象,成了生產資料的來源;三、自然作為“文化風景”,成了藝術作品,甚至成了藝術作品的楷模。而現代社會恰恰舍棄了自然與人之間審美關系的層面,更多的把眼光集中在了作為生產資料來源的自然,對自然采取的是通過不斷的科學研究、想盡一切手段、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所以所謂回歸原點的含義,就是首先要協調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把人從人與自然的二元對立的關系中解放出來,這種關系是人把自然作為實用對象、作為生產資料來源的二元對立關系,重新回歸自然與人之間的那種審美關系,而不再只強調人對自然的主體性作用,回歸人類從屬于自然的完整的生態系統,恢復自然與人的二元和諧狀態。
生態美學的興起給文學作品的闡釋提供了新的解讀空間和理論資源。《聊齋志異》是我國古代文學的奇葩,具有多方面的審美價值,有不少篇目表達了作者蒲松齡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和體悟,他以豐富而敏銳的感受力和超群的想象力表達了他的生態價值觀。
《聊齋志異》對自然景物美的觀照是多姿多彩的,呈現出紛繁復雜的審美形態。這些奇異的自然現象都以其強大的震撼力給讀者以豐富的想象,這些描寫是作者對自然生態美的直接觀照。如《嬰寧》中對主人公嬰寧居處的環境描寫:“亂山合沓,空翠爽肌,寂無人行,止有鳥道。遙望谷底,叢花亂樹中,隱隱有小里落。下山入村,見舍宇無多,皆茅屋,而意甚修雅。北向一家,門前皆絲柳,墻內桃杏尤繁,間以修竹,野鳥格磔其中。”作者這樣寫似乎是為了渲染一種清幽靜僻的狐鬼氛圍,但是它不但不恐怖,反而使人禁不住想屏息靜氣地體味那沁人心脾的清涼,嗅一嗅谷底野花的芳香。這里沒有經過人工的雕琢,它們各自以自己本真的狀態生存著,面對這樣的自然存在,人在物質世界中緊張世俗的心情得到了放松,性情也得到陶冶。
《聊齋志異》對于美好物際生態的構想與反映,具有明顯的理想化和人情化的傾向,對于自然美,蒲松齡不是從自然科學的角度去加以描述和詮釋,而是“對大自然進行情感性的觀照、獲得哲理性的感悟,然后再以這種充滿情感、富于哲理的‘第二自然’反觀人類,生發出諸多感悟,回歸到審美主體自身以‘孤憤’為核心的審美情感上來。從這個意義上說《聊齋志異》盡管有時表現‘為藝術的藝術’,但主要還是‘為人的藝術’”。蒲松齡在其自然生態展現與現實社會人生之間建立了豐富的意義聯系。正因為這樣,《聊齋志異》對于美好物際生態的反映,其生態意義值得我們回到人際生態這一層面去重新加以審視。《聊齋志異》對于美好物際生態的反映,也寄予了作者期望自然與人之間審美關系回歸的美好愿望。
《聊齋志異》中講述了很多狐、花等物幻化而成的女性與書生之間的愛情故事,或浪漫凄美催人淚下,或美好團圓令人憧憬無限,都寄托了作者對原初人性的呼喚。《嬰寧》中,嬰寧純真自然、童心未泯的形象成為文學史上的藝術典型。這是一個具有孩童般純真美好心靈的女子,她天生愛笑、愛花,容顏亦如花,也正是這些吸引了王子服,以致他相思成疾。嬰寧就是未被塵世污染的原初美好人性的象征。作者在篇末的異史氏曰中更是直接用“我嬰寧”之語,可見對她的厚愛。蒲松齡的理想人格是:“其胸與海同其闊,其心與天同其空,其天真與赤子同其爛熳!(《讀灌仲孺傳》)”而嬰寧就是蒲松齡心目中理想人格的一個側面,蒲松齡把理想人格寄托于嬰寧身上,體現了他自然平等的生態女性觀。而嬰寧的淳樸天真的人格也應是原初人性的典型代表,結尾嬰寧的失笑,也是人類失去童心的預示。
綜上所述,在這本敘述鬼怪的故事書里,不僅顯示了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的儒家思想,更展現了生態美學的藝術感染力。其生態審美關照對于今天的生態觀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中國古典生態美學精神從“天人合一”的整體性思維中來,現代生態美學強調這種整體性原則以及用一種新的方式解讀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聊齋志異》中不論是人對動物還是動物對人都有著一種相互維持相互依賴的生存關系,這正是古人“天人合一”的生態價值觀的完美體現。
(摘編自王利華《〈聊齋志異〉的生態美學解讀》)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現代社會飛速發展,對于人們能否回到曾經的萬物和諧相處的原點,作者并不抱有信心。
B.阿多爾諾認為人類自然審美的危機產生的原因是現代社會只將自然視作生產資料來源并過度索取。
C.《聊齋志異》對自然景物美的觀照呈現出紛繁復雜的審美形態,這其中寄托了作者對原初人性的呼喚。
D.現代生態美學對中國古典生態美學既有傳承也有發展,兩者都對人類處理和自然的關系有積極意義。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中國古代哲人描述的“至德之世”,人民自給自足,大地上生物蓬勃繁盛,可見中國對生態美學的追求由來已久。
B.第二段將阿多爾諾認為的人與自然應有的關系與現代社會人類對待自然的錯誤做法對比,讓觀點更為鮮明深刻。
C.《聊齋志異》這朵古代文學的奇葩,具有多方面的審美價值,這可以證明其在中國古代生態審美上的引領作用。
D.蒲松齡在故事篇末直接用“我嬰寧”這樣的語句,佐證了嬰寧應是他心目中理想的原初人性的典型代表。
3.下列選項,不屬于以生態審美視角“對大自然進行情感性的觀照”的一項是( )(3分)
A.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懷古》
B.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C.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
D.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李清照《聲聲慢》
4.請結合材料內容分析第一段和第四段。(4分)
論證方法 論證的觀點
第一段 ① ②
第四段 ③ ④
5.請結合材料談一談下面節選自《促織》的文字中折射了蒲松齡怎樣的生態價值觀。(6分)
夫妻向隅,茅舍無煙,相對默然,不復聊賴。日將暮,取兒藁葬。近撫之,氣息然。喜置榻上,半夜復蘇。……東曦既駕,僵臥長愁。忽聞門外蟲鳴,驚起覘視,蟲宛然尚在。喜而捕之,一鳴輒躍去,行且速。覆之以掌,虛若無物;手裁舉,則又超忽而躍。……壁上小蟲忽躍落衿袖間。視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意似良。喜而收之。
舉天下所貢蝴蝶、螳螂、油利撻、青絲額一切異狀遍試之,無出其右者。每聞琴瑟之聲,則應節而舞。……后歲余,成子精神復舊,自言身化促織,輕捷善斗,今始蘇耳。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永路捏驢
黃兢業
永路把兩頭驢從牲口屋牽出來,喧嘩的會場霎時安靜下來。社員們把目光集中到永路臉上,有的贊嘆,有的羨慕,有的嫉妒,有的搖頭。
生產隊實行“聯產承包”,按人頭分罷耕地,牲畜也要分。咋分?老隊長召開社員大會,眾口一聲:“捏蛋兒抓鬮!”會計把牲畜名寫在紙上,然后團成蛋兒,放在一口壇子里,讓大伙兒捏。
“高音喇叭”早看中那兩頭驢了,在捏蛋兒前,雙手合十,心里祈禱:“老天保佑,讓俺捏著那兩頭驢,我割六斤‘大刀頭’(連皮帶骨的豬肉,供品)。就是捏著一頭驢,我也割三斤‘大刀頭’!”
兩頭驢竟都被永路捏走了。
兩頭驢,一頭叫驢,一頭草驢,都是六個半牙口,正當出活兒繁育的年齡。兩頭驢長得也一模一樣,身體緊湊勻稱,肌肉豐滿,雙脊背漆黑油光,白眼圈兒,白嘴頭兒,白肚繃兒,四只白蹄兒。不同的是,草驢兩耳中伸出一縷白毛兒,性倔強;叫驢脖子上掛著銅鈴鐺,一走響得叮叮當當,很威武。
那頭叫驢在眾人面前,叮叮當當地擺動兩下脖子,停下腳步,揚起長臉,“哇兒——哇兒”地叫了幾聲。
有人說:“永路,叫驢喊你‘娃啊——娃啊’!”
眾人發出一陣哄笑。
永路沒有惱,瞇著眼笑著說:“它不是喊我,草驢到八月就要下崽了,它是喊肚子里的娃兒呢!”
人們齊把目光轉到草驢肚子上,發現草驢的肚子果真大了。有人說:“永路,一年三頭驢,兩年便是五頭驢,你發了。”
這時候,人們才意識到永路捏到兩頭驢,發了,真的要發了。
永路說:“捏到這兩頭驢是俺的福,也是俺和它們有緣分。驢給俺拉套,俺要像對待親人一樣對待它,養得它天天‘娃兒——娃兒’地喊,生個百十頭驢娃兒來。”
永路說罷,牽著驢要走,“高音喇叭”上前叉開兩腿、張開雙臂攔住了。
“高音喇叭”播音了:“永路,你不能牽走!”
“你咋不讓俺牽走?”
“我說不讓你牽走,你就不能牽走!”
“高音喇叭”一邊說著,一邊往永路手里去奪驢繩。
永路趔趄著身子,一邊把驢繩往懷里攬,一邊看著老隊長喊:“老隊長,你說句公道話啊!這驢俺捏著了,咋不讓俺牽回家啊?”
老隊長走過來說:“‘高音喇叭’,你不讓永路牽走驢,總得有個說法吧!”
“高音喇叭”說:“那當然有說法,這蛋兒捏得不公!”
老隊長說:“咋捏得不公?白紙黑字團的蛋兒,大家都看著哩,布袋里買貓——憑手氣興背。”
“高音喇叭”說:“我說不公就不公!這草驢肚子里的娃兒,是公家的,憑啥不讓大家捏?這草驢生下娃兒,就成他永路家里的啦?大家說說,我說得合理不合理?”
有人附和說:“說得有理,這草驢肚里的娃兒,得讓大伙兒捏。誰捏著了,這驢娃兒將來歸誰。”
永路把驢繩丟地上,拍拍手,說:“俺不要了,誰要誰牽走吧。”
沒有人上前牽驢。
“高音喇叭”說:“你不要我要。”說著撿起拴草驢的繩,往自己懷里拉。那草驢犟著脖子昂著頭,一動也不動。“高音喇叭”使勁兒往前拽,草驢使勁兒往后掙。
“高音喇叭”說:“這犟驢,還認生哩!”
永路朝草驢的屁股上拍了一下,草驢順勢往前一松,“高音喇叭”摔了個仰面朝天。
人們哄地笑了。老隊長說:“‘高音喇叭’,你把叫驢、草驢分開,就像讓你和‘山猴子’分開,你愿意嗎?”
“山猴子”是“高音喇叭”的男人。
“高音喇叭”從地上爬起來說:“吃的谷草豌豆料——放驢屁!”
老隊長說:“啥事兒得講理,這對兒驢永路捏著了,就是永路的。至于草驢肚里的娃兒,怨我考慮不周。既然‘高音喇叭’提出來捏驢娃兒,就得問永路同意不同意。”
“高音喇叭”說:“他不同意也得同意,不然他牽不走驢。”永路說:“老隊長,這對兒驢我捏著了,誰家要是磨面拉碾,牽走請用咧。草驢肚子里的娃兒,捏吧!誰捏著了,生下來俺先養,養大了他再牽走,俺不為難他。”
會計又撕紙、團蛋兒,只在一個紙蛋兒上寫了“驢娃兒”,放在壇子里,讓大伙兒捏。
隊長說:“永路高風亮節,讓永路先捏。”
永路說:“大家先捏,俺捏最后一個蛋兒。”
“高音喇叭”說:“勒著胡須過河——謙虛(牽須)過度(渡)。沒人先捏,俺可先捏了。”說著雙手合十,對著壇子拜了拜,然后伸手向壇子里捏出一個紙蛋兒,伸開一看是空白,扔在地上,“呸”了一聲,用腳把紙蛋兒踩進土里。
眾人排隊,一個一個把手伸進壇子里,都沒有捏到驢娃兒。
只剩下永路一人了。
永路說:“俺不用捏了。”
“高音喇叭”說:“不行,你必須捏。”
永路把手伸進壇子里,捏出最后一個紙蛋兒,向大家展開,紙蛋兒上寫著“驢娃兒”。
“高音喇叭”無可奈何,說:“永路手上抹香油了。”
老隊長說:“不是永路手上抹香油了,是永路和驢有緣啊!永路當兒童團團員時,牽著這對兒驢的祖奶,把信藏在驢的耳朵里,上跑馬嶺給新四軍送情報;金剛寺戰役時,永路趕著這對兒驢的爺爺,給解放軍送干糧支前,回來就入了黨;新中國成立后,永路當了生產隊的飼養員,讓驢一代一代地繁衍,是驢不愿和永路分開啊!”
(選自《百花園》2021年第7期,有刪改)
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小說前后一共寫到了兩次捏驢,每一次都是永路最終捏到了驢,可見永路捏到驢是命中注定,體現了宿命的主題。
B.叫驢發出“哇兒——哇兒”,被眾人起哄看作是叫驢喊永路“娃啊——娃啊”,反映了大家沒有捏到驢而不甘的心理。
C.當“高音喇叭”看到永路捏出最后一個紙蛋上寫著“驢”娃兒時說“永路手上抹香油了”,說明她輸得心服口服。
D.老隊長面對“高音喇叭”的刁難和群眾的質疑,出于息事寧人的心理聽從了重新捏蛋兒的提議,隨后眾人抓鬮。
7.下列對小說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小說以“捏驢”為中心事件,展示了“聯產承包”時期農村的生活風貌,塑造了社會轉型時期復雜的農村群像。
B.小說語言簡潔明快,多用短句,句式靈活多變錯落有致,多用口語化的村言土語和歇后語,生活氣息撲面,藝術表現力強。
C.小說結尾通過老隊長的一番話,再現永路在不同時期和驢的故事,讓讀者對永路有了進一步了解,為的是說明永路和驢有緣。
D.小說敘事一波三折,永路捏驢的過程充滿了刺激、緊張的感覺,兩次捏驢都能順利捏到的大團圓結局,符合讀者的心理期待。
8.請結合上下文分析小說畫線部分揭示了永路和眾人怎樣的心理。(4分)
9.“山藥蛋”派代表作家趙樹理有“走進農民,也讓農民走進自己的文學”的文學觀點。本篇小說很好地體現了這種主張,請結合文本具體分析。(6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2分)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題。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牙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于齊有封邑者十余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區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與俗同好惡。故其稱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故論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桓公實怒少姬,南襲蔡,管仲因而伐楚,責包茅不入貢于周室。桓公實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
管仲富擬于公室,有三歸、反坫,齊人不以為侈。管仲卒,齊國遵其政,常強于諸侯。
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語曰“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豈管仲之謂乎?
(節選自司馬遷《史記·管晏列傳》)
10.材料中畫框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勾選相應位置。(3分)
鮑叔A既進B管仲C以身下之D子孫E世祿F于齊G有封邑者H十余世
11.下列選項中,對加粗字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善,友善,與《庖丁解牛》中“善刀而藏之”的“善”用法不同。
B.死,為……而死,和《老子四章》:“死而不亡者壽”中的“死”意思不同。
C.惡,厭惡,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的“非惡其聲而然也”這句話的“惡”用法不同。
D.進,推薦,和《論語十二章》中:“進,吾往也。”中的“進”意思不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鮑叔牙與管仲交往時,多次受騙卻始終相信管仲,是因為他知道管仲會當上宰相。
B.管仲富貴得可以跟國君相比,擁有三歸臺和“反坫”,齊國人卻不認為他奢侈僭越。
C.齊國能夠崛起,通過努力成為春秋一霸,離不開桓公的賢明和管仲的智謀。
D.文章通過敘述管鮑之交等事跡,活畫了人物形象,敘議結合,強調了識才舉賢的重要性。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2)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
14.孔子感嘆:“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這體現了孔子對管仲政治才能的肯定。文中管仲有哪些施政之寶?請簡要概括。(5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5~16題。
秋雨夜眠①
白居易
涼冷三秋夜,安閑一老翁。
臥遲燈滅后,睡美雨聲中。
灰宿溫瓶②火,香添暖被籠。
曉晴寒未起,霜葉滿階紅。
【注】①這首詩大約創作于大和六年(832)秋,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時所作。此時詩人已六十多歲,體衰多病,官務清閑。②瓶:烤火用的烘瓶。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首聯用“三秋”點明時序,意同《滕王閣序》中“時維九月,序屬三秋”。
B.頷聯寫雨聲淅瀝,老翁仍能安然“睡美”,體現他心無所慮的閑適情懷。
C.取暖的燃料已化為灰燼,老翁卻“香添暖被籠”,與“睡美”形成照應。
D.尾聯與首句遙相呼應,以景結情,突出秋霜的冷酷,表達憤懣無奈之情。
16.本詩中“老翁”的形象與詩人在《琵琶行并序》中塑造的“江州司馬”的形象有何異同?請結合具體詩句簡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王昌齡《出塞》中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與高適《燕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兩句,都表明了對李廣的追憶與敬仰。
(2)梁思成在《中國建筑的特征》一文中,詳細分析了中國古建筑的特點。很多文學作品中都有對建筑的直接描寫,比如,《阿房宮賦》中的“_________”一句指出連接不同建筑的主要構件是回廊,“_________”一句則指出“屋頂的四角是翹起的”。
(3)古代傳說中,東海有蓬萊、瀛洲、方丈三座仙山,古詩文中也常對這些仙山進行想象性描寫,以寄托情感、抒發懷抱,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語言文字運用(18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題。
莎士比亞,這位英國文學史上的巨匠,其作品猶如璀燦星辰照亮了世界文學的天空。他出生于英國沃里克郡斯特拉特福鎮,一生創作頗豐,留下了諸多經典之作。
在創作時,莎士比亞總是能(A)地將復雜的人性和社會百態溶入他的戲劇之中。他的戲劇情節跌蕩起伏,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每一個角色都仿佛有血有肉地站在讀者和觀眾面前。無論是悲劇《哈姆萊特》中哈姆萊特的猶豫不決,還是喜劇《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貪婪吝嗇,都刻畫得(B)
他的作品不僅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轟動,而且對后世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許多作家都從他的作品中汲取靈感,學習他對人物心理的細膩描繪和對戲劇沖突的巧妙構建。
莎士比亞的歷史劇,以宏大的歷史背景為依托,展現英國不同時期風云。例如《亨利四世》,生動描繪了宮廷與民間的生活場景,塑造了眾多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反映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他的悲劇更是震撼人心,往往通過主人公的悲慘命運,揭示人性的弱點與社會的黑暗。《羅密歐與朱麗葉》中,一對戀人的愛情悲劇,讓我們看到了家族世仇對美好愛情的毀滅,也引發對人性與命運的思考。
①因而他的喜劇充滿了歡樂與智慧,②以巧妙的情節設置和幽默詼諧的語言,③表現生活中的美好與希望。④例如《仲夏夜之夢》中奇幻的夢境與浪漫的愛情故事,⑤觀眾沉浸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之中。
18.下列點詞語與文中加粗的“風云”構詞方式最接近的一項是( )(3分)
A.畫卷 B.獅子 C.發怒 D.師生
19.文中第一、二段有多處錯別字,請找出兩處并修改。(3分)
20.請在文中A、B兩處填入恰當的成語。(2分)
21.文中畫框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4分)
22.請用一組排比句對莎士比亞的作品作簡介,要求概括其主要特點,語言簡潔流暢,不超過60字。(6分)
四、寫作(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是有了興趣才能做好,還是做好了才有興趣?
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此的認識和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年秋高三開學摸底檢測
語文答案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A.“作者并不抱有信心”錯誤,原文提到“我們能夠回到那個曾經的‘原點’嗎?”是疑問而非否定,因此“作者并不抱有信心”表述不準確。
B.“原因是現代社會只將自然視作生產資料來源并過度索取”錯誤,第二段提到阿多爾諾認為“更多的把眼光集中在了作為生產資料來源的自然,對自然采取的是通過不斷的科學研究、想盡一切手段、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可見“只將”表述絕對。
C.“這其中寄托了作者對原初人性的呼喚”錯誤,原文中“對原初人性的呼喚”是第六段內容,與第四段“自然景物美的觀照”無直接關聯,選項混淆了段落主旨。
故選D。
2.答案:C
解析:C.“引領作用”錯誤,原文只說“其生態審美關照對于今天的生態觀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未提《聊齋志異》的“引領作用”,選項屬于無中生有。
故選C。
3.答案:B
解析:A.“寒煙衰草”是自然景象的情感投射,屬生態審美。
B.“神鴉社鼓”是歷史場景描寫,無自然情感觀照。
C.“萬象為賓客”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屬生態審美。
D.“黃花堆積”借自然抒懷,屬生態審美。
故選B。
4.答案:第一段:①引用論證,②論證人類應回歸萬物和諧相處的原點;
第四段:③舉例論證,④論證《聊齋志異》對自然景物美的觀照多姿多彩,呈現紛繁復雜的審美形態。
解析:第一段:①引用論證,引用古代哲學描述,人民“耕而食,織而衣”,“不尚賢,不使能,行無跡,事無傳”。
②論證人類應回歸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至德之世”的原點。
第四段:③舉例論證,“如《嬰寧》中對主人公嬰寧居處的環境描寫”,舉例分析《嬰寧》中的自然環境描寫。
④論證《聊齋志異》通過自然描寫展現生態美,寄托人與自然審美關系回歸的愿望,呈現紛繁復雜的審美形態。
5.答案:①體現了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關系,促織的命運與人物命運緊密相連;
②反映了對生命的尊重,即使是小蟲也有其價值;
③暗含對過度追求功利而破壞自然平衡的批判。
解析:①文中有“《聊齋志異》中不論是人對動物還是動物對人都有著一種相互維持相互依賴的生存關系”,《促織》中成名因促織差點家破人亡,又因促織而飛黃騰達。據此可分析出,體現了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關系,促織的命運與人物命運緊密相連;
②文中有“《聊齋志異》對于美好物際生態的反映,其生態意義值得我們回到人際生態這一層面去重新加以審視”,《促織》中“蟲忽躍落衿袖間。視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不起眼的小蟲勇猛善斗,救了成名一家。反映了對生命的尊重,即使是小蟲也有其價值;
③文中有“把眼光集中在了作為生產資料來源的自然,對自然采取的是通過不斷的科學研究、想盡一切手段、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促織》中為了應對差事或者圖謀利益,人們幾乎把促織捉沒了,暗含對過度追求功利而破壞自然平衡的批判。
6.答案:B
解析:A.“體現了宿命的主題”錯,本文并不是為了宣揚宿命論,而在于利用這一看似奇妙的情節來表現永路與驢之間的“緣分”贊揚永路的奉獻精神。
C.“高音喇叭”是無可奈何,不是心服口服。
D.“出于息事寧人的心理聽從了重新捏蛋兒的提議”錯,丑化了老隊長的形象,老隊長并非想要息事寧人,而是尊重永路的意見。
故選B。
7.答案:C
解析:C.“為的是說明永路和驢有緣”錯,不是為了說明永路和驢有緣,而是豐富永路的形象。
故選C。
8.答案:①永路原本捏到了驢卻因“高音喇叭”的無理取鬧無法牽走驢的無奈和無意與眾人爭搶,但又不愉快的負氣心理;
②眾人雖內心遺憾自己沒捏到驢但也認可抓鬮結果,認為驢是屬于永路的,又不好意思(答猶豫、羞愧也是可以的)。
9.答案:(1)主題選擇上,本文從農村普通日常生活現象“捏驢”出發,以小見大地展示“聯產承包”這樣重大的社會主題,反映了農村生活。
(2)人物形象塑造上,本文作者熱情謳歌永路這樣高風亮節、為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犧牲小我顧全大局的新農民,也對“高音喇叭”等稍落后的農民進行善意的諷刺,塑造了典型的農民形象。
(3)敘述語言上,如本文“會計把牲畜名寫在紙上,然后團成蛋兒,放在一口壇子里,讓大伙兒捏。”語言通俗,口語化,具有鄉土氣息。
(4)人物語言上,如本文當中常常使用“勒著胡須過河——謙虛(牽須)過度(渡)”等歇后語,樸實生動、幽默風趣的語言把農民說話時的口氣和精神生動呈現出來。
10.答案:CDG
解析:C處屬于主語做完一件事后,再做另一件事,中間斷開;D處主語前斷開;G處屬于主語做完一件事后,再做另一件事,中間斷開。
11.答案:C
解析:A善刀而藏之,善指擦拭;B死而不亡者壽,死指死亡;D進,吾往也,進指前進。
12.答案:A
解析:A選項,“目光長遠,知道管仲會當上宰相。”是無中生有,鮑叔牙認為管仲賢能并舉薦他,文中并未提到鮑叔牙預見管仲會當上宰相。B選項由“管仲富擬于公室,有三歸、反坫,齊人不以為侈。”可知。C選項由“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可知。D結合文本內容可得出。
13.答案:(1)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齊國執政,桓公憑借著管仲而稱霸,多次會合諸侯,匡正并使天下安定下來,這都是管仲的智謀。
(2)管仲說:“我當初貧困的時候,曾經和鮑叔經商,分財利時常多給自己,但鮑叔不認為我貪財,知道我生活貧困。”
參考譯文:
管仲名夷吾,是潁上人。他年輕的時候經常和鮑叔牙交往,鮑叔知道他有德行和才干。管仲貧窮,經常欺騙鮑叔,但鮑叔始終友好地對待他,不因為這些事說他什么。不久,鮑叔侍奉齊國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糾。等到小白即位,就是齊桓公,公子糾死了,管仲被囚禁。鮑叔于是舉薦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齊國執政,齊桓公因此稱霸,多次會合諸侯,扶正天下,靠的是管仲的智謀。
管仲說:“我當初貧困時,曾經和鮑叔一起做生意,分錢財時多分給自己,鮑叔不認為我貪財,知道我貧窮。我曾經替鮑叔謀劃事情,卻使他處境更加艱難,鮑叔不認為我愚笨,知道時勢有順利和不順利。我曾經多次做官多次被國君放逐,鮑叔不認為我沒有才能,知道我沒遇上好時機。我曾經多次打仗多次逃跑,鮑叔不認為我膽小,知道我有老母親。公子糾失敗,召忽為此死了,我被囚禁遭受侮辱,鮑叔不認為我沒有羞愧之心,知道我不因小節而感到恥辱,卻因功名不顯揚于天下而感到恥辱。生養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鮑叔啊。”
鮑叔向齊桓公舉薦了管仲以后,把自己的地位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孫世世代代在齊國做官,得到封地的有十幾代,多數成為著名的大夫。天下的人不贊美管仲的才干反而贊美鮑叔能夠了解人才。
管仲擔任齊相執政以后,憑借著地處海濱小小的齊國,流通貨物,積聚財富,使得國家富足,軍隊強盛,與百姓保持一樣的好惡。所以他稱述:“糧倉充實了,百姓才懂得禮節,衣服和食物充足了,百姓才能懂得榮辱,國君遵守法度,六親才會得以穩固。不提倡禮義廉恥,國家就會滅亡。國家頒布政令就像流水的源頭,政令要順應百姓的心意。”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給他們;百姓所反對的,就替他們廢除。
管仲處理政事,善于把禍患化為福氣,使失敗轉化為成功。他重視事情的輕重緩急,謹慎權衡利弊。齊桓公實際上因少姬改嫁而發怒,向南襲擊蔡國,管仲趁機征討楚國,譴責它沒有向周王室進貢菁茅。齊桓公實際上是向北征討山戎,而管仲就趁機讓燕國整治召公時期的政令。在柯地會盟,齊桓公想背棄曹沫逼迫他訂立的盟約,管仲就順應形勢勸他信守盟約,諸侯們因此歸順齊國。所以說:“懂得給予是為了取得的道理,這是為政的法寶。”
管仲富貴得可以跟國君相比,擁有三歸和反坫,齊國人卻不認為他奢侈僭越。管仲逝世后,齊國仍遵循他的政策,常常比其它諸侯國強大。
管仲是世間所說的賢臣,然而孔子瞧不起他。難道是因為周朝政治衰敗,齊桓公既然有德行和才干,管仲不勉勵他成就王業,卻輔佐他自稱霸主嗎?古語說“順勢助成君主的美德,匡正挽救他的過失,所以君臣百姓之間能和睦相處”。難道說的就是管仲嗎?
14.答案:①發展經濟,富國強兵。
②順應民心,施行禮治。
③善于抓住時機,變禍為福。
④貴輕重,慎權衡。
⑤持守誠信,有舍有得,取信于諸侯。
15.答案:D
解析:D.“表達憤懣無奈之情”“直抒胸臆”錯誤。尾聯寫老翁“曉晴”時仍未起,漫不經心地看滿階紅霜葉,突出老翁的閑適無事、孤寂淡泊;不久前還紅似二月花的樹葉,一夜之間就被秋風秋雨無情地掃得飄零滿階,表現了大自然的冷酷無情。詩人從樹木移情到人,從自然想到社會,所以“寒”一語雙關,既指環境,又指情感。所以并非是“直抒胸臆”。故選D。
16.答案:相同:本詩中“老翁”的形象與詩人在《琵琶行》中塑造的“江州司馬”的形象都是年老體衰、孤獨寂寞的形象。本詩中頸聯燃料經夜化為灰燼,夜已過去,老翁卻“香添暖被籠”,打算繼續睡,體現老翁的體衰閑散;尾聯老翁“曉晴”時仍未起,漫不經心地看滿階紅霜葉,突出了老翁的孤獨寂寞。《琵琶行》中“謫居臥病潯陽城”“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寫詩人年老體衰、孤獨寂寞之感。
不同:本詩中“老翁”的是安閑清靜、閑散無事形象。頷聯“臥遲”寫老翁年老瞌睡少,不喜早睡,窗外秋雨淅瀝,屋內“老翁”卻安然“睡美”,正說明他心無所慮,具有閑適的情懷。《琵琶行》中塑造的“江州司馬”是被貶謫在偏遠的地方,感覺孤獨而委屈,內心凄涼、郁悶、悲傷的形象。“我從去年辭帝京”起以下十二句,寫地勢荒僻,環境惡劣,舉目傷懷,一點開心解悶的東西都沒有,這就是他耳聞目睹的一切,無不使人感到悲哀。
解析:相同:本詩中“老翁”的形象與詩人在《琵琶行》中塑造的“江州司馬”的形象都是年老體衰、孤獨寂寞的形象。本詩中頸聯燃料經夜化為灰燼,夜已過去,老翁卻“香添暖被籠”,打算繼續睡,體現老翁的體衰閑散;尾聯老翁“曉晴”時仍未起,漫不經心地看滿階紅霜葉,突出了老翁的孤獨寂寞。《琵琶行》中“謫居臥病潯陽城”寫詩人年老體衰之感;自“我從去年辭帝京”起以下十二句,寫詩人貶官九江以來的孤獨寂寞之感。不同:本詩中“老翁”的是安閑清靜、閑散無事形象。頷聯“臥遲”寫老翁年老瞌睡少,不喜早睡,窗外秋雨淅瀝,屋內“老翁”卻安然“睡美”,正說明他心無所慮,具有閑適的情懷。尾聯老翁“曉晴”時仍未起,漫不經心地看滿階紅霜葉,突出了老翁的閑散無事。《琵琶行》中塑造的“江州司馬”是被貶謫在偏遠的地方,感覺孤獨而委屈,內心凄涼、郁悶、悲傷的形象。“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地勢荒僻,環境惡劣,舉目傷懷,一點開心解悶的東西都沒有。其實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詩人自己的苦悶移情的結果,詩人的悲哀苦悶完全是由于他政治上受打擊造成的,但是這點他沒法說。他只是籠統含糊地說了他也是“天涯淪落人”,他是“謫居臥病”于此,而其他斷腸裂腑的傷痛就全被壓到心底去了。這就是他耳聞目睹一切無不使人悲哀的緣由。
17.答案:(1)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2)廊腰縵回;檐牙高啄
(3)示例: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昭陽殿里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
18.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詞語構詞方式的能力。
文中“風云”是由兩個意義相關的語素“風”和“云”組成的并列式合成詞。“風”和“云”都是自然界中的現象,它們在意義上是平等并列的關系。
A.“畫卷”是偏正式合成詞,“畫”修飾“卷”,表示“畫著畫的卷軸”。
B.“獅子”屬于附加式合成詞,“獅”是名詞性語素,指動物“獅”,“子”是后綴,無實際詞匯意義,起到構詞作用。
C.“發怒”是動賓式合成詞,“發”是動作,“怒”是“發”的對象。
D.“師生”是由“師”和“生”兩個語素組成的并列式合成詞,“師”指老師,“生”指學生,二者是不同的身份,在意義上也是并列關系,與“風云”的構詞方式最接近。
故選D。
19.答案:①“璀燦”的“燦”應改為“璨”。
②“溶入”的“溶”應改為“融”。
③“跌蕩起伏”的“蕩”應改為“宕”。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識記并正確書寫現代常用規范漢字的能力。
①“璀燦”的“燦”應改為“璨”。璀璨:用于形容光彩奪目,常用來描繪星辰等發光物體的耀眼狀態。
②“溶入”的“溶”應改為“融”。融入:強調的是融合,混合,側重于抽象意義上的結合,比如將復雜的人性和社會百態融入戲劇,是一種思想,內容的融合;而“溶”主要指物質在液體中溶解,不符合此處語境。
③“跌蕩起伏”的“蕩”應改為“宕”。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變,不穩定,也比喻音樂聲忽大忽小和故事情節的曲折。
20.答案:A.得心應手
B.入木三分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
A處,文中說莎士比亞在創作時能將復雜的人性和社會百態融入戲劇之中,說明他在創作方面技藝嫻熟,能夠輕松自如地駕馭素材,將自己的想法通過作品很好地展現出來,用“得心應手”來形容非常恰當。得心應手: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比喻技藝純熟或做事情非常順利。
B處,這里用來形容莎士比亞對角色的刻畫,無論是哈姆雷特的猶豫不決,還是夏洛克的貪婪吝嗇,都被刻畫得非常深刻,能讓讀者和觀眾清晰地感受到角色的特點,仿佛這些角色真實存在,所以用“入木三分”來形容他的刻畫功夫十分貼切。入木三分:形容書法筆力剛勁有力,也比喻對文章或事物見解深刻,透徹。
21.答案:①刪去“因而”(或“因面”修改為“而”)
②在“觀眾”前加上“讓”。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不合邏輯,“因而”使用不當,上文闡述的是“他的悲劇”的特點,此處開始說“他的喜劇”的特點,前后并非因果關系。刪去“因而”(或“因面”修改為“而”)。
⑤成分殘缺,這句話缺少使前后成分產生關聯的謂語動詞,導致句子結構不完整,應在“觀眾”前加上“讓”,這樣就有了明確的謂語動詞“讓”,句子的語義也更加清晰。
22.答案:示例:莎士比亞的作品,是記錄時代的畫卷,呈現社會萬象;是洞察人性的鏡子,剖析靈魂幽微;是傳遞情感的橋梁,演繹愛恨情仇。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常見的修辭手法、對文章內容概括的能力。
首先,從文中“以宏大的歷史背景為依托,展現英國不同時期風云”等語句,提煉出其作品具有反映時代、呈現社會的特點;由“將復雜的人性融入他的戲劇之中”“揭示人性的弱點與社會的黑暗”等內容,歸納出剖析人性的特質;從悲劇、喜劇對情感的展現,總結出傳遞情感的屬性。
然后,為生動展現這些特點,選擇“畫卷”喻指作品對時代社會的呈現,體現其豐富性與直觀性;用“鏡子”比喻作品對人性的洞察,突出清晰、深刻的剖析;以“橋梁”象征作品在情感傳遞上的作用,強調其溝通與承載功能。
最后按照“是……,……;是……,……;是……,……”的結構,將喻體與概括的特點相結合,形成句式整齊、節奏明快的排比句,在60字內簡潔流暢地概括出莎士比亞作品在時代、人性、情感三個維度的主要特點。
23.答案:略
解析:審題:
這是一道引語類材料作文題。
題目中的“興趣”指個體對事物的積極喜好和探究傾向,是內在驅動力;“做好”意味著達成目標、取得成果。二者看似形成非此即彼的因果關系,但實則暗藏辯證空間。我們不能簡單判定“興趣”與“做好”的先后順序,它們可能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興趣能激發行動力,推動人做好事情;而做好事情帶來的成就感又會強化興趣。需跳出單一因果思維,從辯證角度思考兩者的動態聯系。考生可以聯系現實立意,如結合學習、工作、生活中的具體事例,探討如何利用興趣與成就的關系實現個人成長,也可延伸到社會現象,如教育領域對興趣培養的重視等,使立意更具現實意義。
寫作思路:開頭通過生活現象、名人名言或典型事例引出“是有了興趣才能做好,還是做好了才有興趣”的論題,點明文章將從辯證角度探討二者關系。主體部分先論述興趣是做好事情的重要前提,說明興趣能提供持久動力,助力達成目標。然后闡述做好事情能催生興趣,體現成就對興趣的反哺作用。最后強調興趣與做好事情是相互促進的螺旋上升關系,比如以科技創新、藝術創作等領域為例,說明人們在興趣驅動下取得成果,成果又激發新的興趣,如此循環推動個人和社會發展。結尾處總結興趣與做好事情的辯證關系,呼吁讀者在生活中善于利用二者的互動,找到適合自己的成長路徑,升華文章主題。
立意:
1.興趣為帆,破浪前行。
2.成就作引,點燃興趣之火。
3.興趣與成就:一場雙向奔赴的成長之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禹城市| 中超| 孟州市| 连江县| 衡水市| 陈巴尔虎旗| 元谋县| 丰城市| 长沙县| 平谷区| 金平| 涡阳县| 沭阳县| 甘洛县| 平远县| 平江县| 罗山县| 富锦市| 黄龙县| 南陵县| 大化| 平顶山市| 浦东新区| 江源县| 屏山县| 交城县| 许昌市| 萨迦县| 沛县| 许昌市| 双桥区| 那曲县| 周至县| 怀化市| 罗平县| 林甸县| 昭通市| 武宣县| 额尔古纳市| 渭源县| 正蓝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