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語文詩歌專題訓練----何遜詩歌1.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問題。答高博士①[南朝]何遜北窗涼夏首,幽居多卉木。飛蜨②弄晚花,清池映疏竹。為宴得快性,安閑聊鼓腹③。將子厭囂塵,就予開耳目。【注】①高博士指高爽,寫此詩時,何遜在吳縣任職,高爽在晉陵太守府為客;高爽心情煩憂,給何遜寄詩,何遜以此作答。②蜨:蝶。③鼓腹:猶言“腆著肚子”,這里用來表現安閑之態。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開頭兩句,交代時令是初夏,背陰的"北窗"之下,自然清涼,窗外是幽靜的庭園,憑窗而望,還可飽覽園中的佳卉秀木。B.詩人把自己的居處之境寫得分外美好,與高博士身處煩憂之中形成對比,頗有自我陶醉之意,暗含對高博士迷戀"囂塵"的批評。C.五、六兩句講的是生活哲理:要想歡樂,就痛痛快快盡興而樂;有了安閑的時日,不妨鼓腹而游,這兩句寫得明快曠達。。D.詩歌最后,詩人表達了邀請朋友來與自己共賞清幽之景的意愿。從整體來看,詩的前面描繪景象講述哲理,都是在為最后一句作鋪墊。2.“飛蜨弄晚花,清池映疏竹”兩句歷來為人所稱道,請賞析其妙處。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面小題。從鎮江州與游故別①南朝梁何遜歷稔②共追隨,一旦辭群匹③。復如東注水,未有西歸日。夜雨滴空階,曉燈暗離室。相悲各罷酒,何時同促膝。【注釋】①從鎮江州:建安王蕭偉出鎮江州,何遜隨從出行。②稔(rěn):年。③群匹:眾友。2.下列對這首詩歌寫作方法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夸飾B.比喻C.對比D.虛實3.下列對詩歌理解、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一二句寫詩人與友朋多年情誼到如今分別,點明題旨。B.三四句化用“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言相聚難再。C.七句寫酒宴結束,辭別在即,“悲”字點出全詩的情感。D.八句以相約長談之期,表達對遠行人的依戀不舍之情。4.沈德潛稱贊何遜的詩“情詞宛轉,淺語具深”,請以此賞析畫線句的語言表現力。5.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列小題。夕望江橋示蕭諮議、楊建康、江主簿南朝梁 何遜夕鳥已西度,殘霞亦半消。風聲動密竹,水影漾長橋。旅人多憂思,寒江復寂寥。爾情深鞏洛①,予念返漁樵。何因適歸愿,分路一揚鑣。注:①鞏洛: 指京都。1.這首詩是如何描寫夕望江橋所見景色的 請簡要賞析。2.作者在詩中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請簡要分析。6.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完成問題。落日前墟望贈范廣州云①【南朝 梁】何遜緣溝綠草蔓,扶楥②雜華舒。輕煙澹柳色,重霞映日余。遙遙長路遠,寂寂行人疏。我心懷碩德③,思欲命輕車。高門盛游侶,誰肯進畋漁④。注:①此詩寫于何遜“州舉秀才”之后,詩人于落日前立村落所望,其時范云任廣州刺史。②楥:籬笆。③碩德: 美德。④“畋漁”,種田、捕魚的人。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綠""雜"描繪了青草綿延,碧綠如茵;野花開放,雜亂無序的畫面,讓景物鮮活靈動。B."澹"將輕煙、垂柳、夕陽和余暉融合,描繪了一幅春野夕照圖,富有詩意美。C.前四句描寫黃昏眺望所見春野景致,優美寧靜,觸動詩人情緒,樂景襯哀情。D.本詩結構嚴謹,前四句寫景,"遙遙長路遠"是詩人覽物所感,為下文抒情作轉筆。2.這首詩抒發了詩人哪些情感 請結合本詩作分析。7.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完成下列小題。見征人分別何遜凄凄日暮時,親賓俱佇立。征人拔劍起,兒女牽衣泣。候騎出蕭關,追兵赴馬邑。且當橫行去,誰論裹尸入。1.下列對詩歌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 )A.詩的開頭兩句寫了送別的場景,暮色茫茫,四野凄迷,送別的親朋好友,悄然佇立,這一開頭頗有感染力B.三、四兩句寫征人受到感染,拔劍而起,高舉手中之劍,而孩子們也因為他的這一舉動害怕而哭泣。C.第五、六句寫軍隊的行動,實寫戰爭之境,描繪了戰線之長,軍情之急,展示了征人的豪情壯志。D.何遜以情詞宛轉悠揚見長,本詩卻頗有英豪之氣,讀來令人能感受到男兒馳騁疆場,報效國家的豪情。E.本詩從第三者的角度記其所見,但在敘述中能通過環境來渲染氣氛,又能刻畫具有特征的人物形象,所以情感的表達真摯動情。2.本詩最后兩句是什么意思 對全詩的感情抒發有什么作用 8.閱讀下面的這首詩歌,完成下題。詠早梅①何遜兔園標物序,驚時最是梅。銜霜當路發,跌雪擬寒牙。枝輯卻另洗,花繞凌風臺。朝灑長門泣,夕駐臨邛杯。應知早奴落,故逐上春來。注:①建安王蕭偉愛客接士,何遜以卓越的才能得到他的信任和重用,遂引為水曹行參軍兼記室,日與游宴,深被恩禮。該詩就寫于這個時期。1.下列對這首詩歌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句寫揚州的園林,雖正當冰封大地、萬木蕭疏之時,但梅花已經預報了春天的來臨,所以詩人感慨說“驚時最是梅”。B.“銜”字耐人尋味,梅花花朵小巧、霜落其間,足見詩人體物之細》而比擬手法則生動表現出梅花不懼嚴寒的品性。C.“枝橫”,側重于寫梅花的傲骨;“花繞”,側重于寫梅花的嫵媚。兩,互文,表現出卻月觀和凌風臺不同的景色。D.七、八兩句都用了典故,意思是說梅花盛開時可以使被遺棄者見之有感而落淚*也可以使鐘情的人觸景興懷而勃發。2.第九、十句具有豐富的內涵,請結合相關內容簡要分析。參考答案1.答案: 1.B; 2.暮色中的“晚花”更顯得朦朧可愛,輕盈的蝴蝶仍在花間流連。詩人用“弄”字描摹蝴蝶忽而佇立花枝、忽而翩然起飛的景象,給暮色中的庭園之景增添了動感。后一句寫園中稀疏的竹子夾池而生,竹影與清波相互輝映。這兩句寫出了庭園暮景的明凈、安謐。解析: “自我陶醉”、“暗含批評”說法不正確。2.答案: A解析: A“夸飾”指夸張鋪飾,超過了客觀事實的修辭手法。通觀全詩,詩中并無夸張鋪飾之處。3.答案: D解析: D.“相約長談之期”錯。“何時同促膝”意為“何時才能像現在這樣再次促膝長談”,由此可知,詩人并未“相約長談之期”。4.答案: ①第一句寫室外景,“夜雨”“空階”渲染環境氣氛,給人幽涼空寂的感覺,陪襯出離人的心境;第二句是室內景,從視覺寫他們徹夜依依話別,從時間看出別意的纏綿,同時燈光的暗淡也正如心境的黯淡。②這兩句詩都是平常情、眼前景,經過詩人的熔鑄,寓情于景,宛轉深微,表達了詩人與故友離別時難舍、感傷的情感。解析: 這兩句意為“夜晚濕冷的雨滴,淅瀝落在空曠的臺階上,室內三杯兩盞淡酒,促膝話別,徹夜不眠,不知不覺間曙色已躍上窗頭”。這兩句融情于景,冰冷的夜雨打在寂靜的臺階上,昏暗的燈光映照著即將離別的人們。這兩句從前文抒寫臨別心情轉為寫景,極力渲染環境氣氛,通過夜雨、空階等意象來傳情達意,營造出環境的寂靜、凄冷。看似常見的景色,經過詩人的熔鑄,寓情于景,宛轉深微,詩全詩籠罩著一片感傷氣氛。詩人通過對凄清環境的描寫,傳達出與摯友分別時的感傷之情,故稱“情詞宛轉”;兩句詩都是平常情、眼前景,故稱“語淺”;詩句傳達出與摯友分別時的感傷之情,故稱“具深”。5.答案: 1.①由遠及近。一、二兩句描寫了夕陽西下、倦鳥遠飛、殘霞漸消的遠景,三四兩句描寫了風吹竹動、水波蕩漾、長橋倒映的近景。②視聽結合。第三句風吹密竹有聲是從聽覺寫的,第四句水波蕩漾長橋是從視覺寫的。③動靜結合。 第一聯為靜景。第二聯為動景。2.這首詩抒發了作者因羈旅而生的寂寥之情,對城市的厭棄以及對隱逸生活的向往之情。解析:6.答案: 1.A; 2.①對日落黃昏之景的贊美喜愛之情。這首詩描繪了黃昏眺望所見春野圖景,詩歌前兩句選取春草,野花,輕煙云霞與夕照等意象進行描繪。②詩人感到路遙人疏、無人與歸的寂寞情懷。“遙遙”“寂寂”抒發了路遙人疏的寂寞情感,又隱寓長路漫漫,無人與歸的感嘆。③對前輩的思念仰慕之情。“碩德”表達了對范云大德的景仰與懷戀,“命輕車”是欲驅車投其門下,可見向往之情的急切。④詩人希望能得到范氏舉薦,又覺身卑名微的復雜情感。最后一聯,作者以“畋漁”自謙,表現出范氏德望太高,其門下勝友如云,恐怕無人理會像自己一樣寒微的鄙野之人的復雜心理。解析: 1.雜亂無序表述不當,“雜”應是錯雜多采,花團錦簇之意。2.本題考查考生把握詩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賞析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帶感彩的關鍵詞語,還應該聯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詩歌的創作背景來考慮,即我們平時所說的要“知人論世”。7.答案: 1.BC; 2.最后一句是說征人愿意為國效力,戰死沙場也在所不惜,哪里還用說什么“馬革裹尸”還呢?詩的前四句寫征人和家人分別的場景,動人心弦,最后兩句表達了征人的豪情壯志,使得感情不流于感傷,有了進一步的升華。解析: 1.B小孩子不僅是因為害怕而哭泣,有膽怯,但更有不舍父親離去的不舍之情;C選項不是實寫,而是想象之景。考點:考查鑒賞詩歌思想感情的能力。2.“橫行”一語出自《史記·季布列傳》:“臣愿得十萬眾,橫行匈奴中”。詩中用此語,亦透露出征人的豪情壯志。《后漢書·馬援傳》記載:“(援曰)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詩的結尾把這個意思又翻進了一層,既表現了“不求生入塞,唯當死報君”的決心,而且就是戰死沙場,也無須說什么“馬革裹尸還葬”。詩的前兩句寫征人和家人分別的場景,動人心弦,最后兩句情感有升華,不泥于兒女之情。考點:對詩歌情感的理解。8.答案: 1.C; 2. (1)梅花知道自己要早早飄落,所以趕在上春盡情綻放,梅花是清醒的自覺者。(2)何遜也是早早綻放的梅花。他珍惜被禮遇的當下,希望抓住機會綻放自己.建功立業。 (3)他也有“花無百日紅";的清醒.暗中流露出盛景難以持久的優慮與感傷。解析: C項理解錯誤,沒有發現五/六句用了互文手法,只望文生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