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信息類文本閱讀--分析論點與論據高頻考點 專題練 2026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備考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信息類文本閱讀--分析論點與論據高頻考點 專題練 2026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備考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信息類文本閱讀--分析論點與論據高頻考點 專題練
2026年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備考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材料一
“?!钡膬热?、風格與典故還是存在重大差異。從經典、字典、典籍、典禮,到典范、典雅、典藏、典型,“典”往往包含普遍肯定的法則、標準。因此,典故不僅指傳統典籍之中的人物、故事,而且,相當多的典故提供了眾所周知的正面榜樣與價值觀念,或者包含一個失敗的案例以及沉痛的教訓。換言之,并非過往的人物、故事均有資格當典故,廣泛流傳的典故構成了文化傳統的組成部分。引經據典不僅顯現為文采斐然,也不僅構筑一個彼此激蕩的“互文”網絡,而且隱含了文化傳統內部的深刻對話。
相對地說,“?!睙o法承擔這種對話?!肮!笨梢蕴峁┮环N談資,一種助興的情趣性點綴,一種言簡意賅、畫龍點睛的修辭效果;二次元文化語境內部,“梗”還可能充當青春期記憶的象征,或者充當啟蒙“新手”的教材。但是,絕大多數“?!睙o法尾隨經典納入文化傳統,如同典故那樣負責觀念的傳承或者啟迪。
因此,許多“?!辈豢赡塬@得典故的待遇,正如更多的典故不可能行使“梗”的功能。電視劇《征服》的“你這瓜保熟嗎”,一個主播的口頭禪“蕪湖,起飛”,或者來自表情包的“小丑竟是我自己”等,很難想象這些“梗”可能世代相傳,演變為嚴肅的典故。另一方面,諸如“完璧歸趙”“刻舟求劍”“三顧茅廬”或者“投鼠忌器”這些典故似乎缺乏“?!彼哂械耐嫘庀?。相對于“?!钡逆移ばδ槪涔释荒樢槐菊洝1M管沒有正式的規定,多數人仍然覺得,悲劇乃至正劇的橋段均不宜成為“梗”。一種相當普遍的觀點認為,“梗”字系“哏”的誤讀?!斑纭睘樘旖蚍窖?,意為“滑稽、可笑、有趣”,相聲之中的“逗哏”“捧哏”的來往配合逐漸催熟一個笑料,從而在哄堂大笑之中抖出包袱。很大程度上,網絡語言的“梗”與相聲的“哏”異曲同工。
典故與“?!钡男纬蓹C制十分相似。種種人物、故事、橋段、形象首次出現的時候,作者無從斷定這些素材能否孵化出什么。典故與“?!本从谧x者的再生產,這種再生產甚至充滿偶然?!坝幸庠曰ɑú婚_,無心插柳柳成蔭”的現象屢見不鮮。但是,典故與“梗”的孵化語境遠為不同。
典故來自傳統典籍某些內容的反復引用,引用者多為飽學之士。引用不僅證明某些思想觀念贏得的普遍認可,同時表現出引用者擁有廣博的學識。相對地說,“?!睅в忻黠@的日??谡Z風格,大眾的語言狂歡成為“造梗”的基本動力。眉飛色舞的復述,別出心裁的誤讀,無事生非的重點闡釋,夸張的自嘲或者裝傻、賣萌,這些策略廣泛摻雜于后續的引用之中,有助于“?!钡募叟c成熟。與傳統的典故不同,笑聲是孵化“?!钡谋匾砑觿?。“?!笔悄嗌尘阆碌拿耖g文化,不需要兢兢業業地遵從嚴謹的邏輯,更不要自作聰明地掉書袋,或者賣弄正規的學術訓練。民間文化制造的狂歡氣氛之中,學院腔調時常成為嘲諷與調笑的對象,文縐縐的問候或者綴滿套話的褒貶,遠不如熱辣或者無厘頭的網絡用語過癮。
許多時候,“梗”的形成恰恰是狡黠地利用了典故,戲仿往往產生點鐵成金的化學反應。“子曰”“詩云”是典故之中聲望顯赫的方陣,通常充當最為有力的論據。然而,電視劇《武林外傳》之中那個神經兮兮的書生呂輕侯動不動就宣稱“子曾經曰過”,繼而論證一個不三不四的觀點,例如拒絕味道惡劣的伙食,或者親吻了一個不該親吻的人。如果說,戲仿來自機智的構思,那么,更多的“?!蔽銓幨菬o意得之。令人意外的是,如此之多的年輕人熱衷這種語言游戲。他們興致勃勃地“造?!?,配置各種表情包,更多的人廣泛搜索各種動漫作品、明星聊天或者八卦新聞,試圖發現可能形成各種“?!钡闹虢z馬跡。
(摘編自南帆《“?!保壕W絡空間新型典故的誕生》)
材料二
我們必須認識到,在“方言?!弊呒t里的那些被娛樂化、低俗化的方言,也隱藏著危機。一些“方言?!崩锲珢邸巴廖丁保路鹂梢詭斫拥貧獾母杏X,但卻屏蔽了地域文化之美;一些“方言?!敝活櫚窖允褂谜咭赃_到搞笑的目的,卻忽視了挖掘并展示其蘊含的文化民俗及悠久歷史;我們不能以保護傳承方言文化為名,就一窩蜂地刻板復制,讓方言貼“土”“爛”“俗”的標簽。面對這種積極一時的網絡文化現象,應注意避免盲目追求流量而裹挾著方言與低級趣味掛鉤,要積極探索并鼓勵多樣化的方言開發應用,塑造高端、典雅、文化氣息濃郁的方言形象。近年來,海派音樂人林寶用上海話演繹了多首流行歌曲,如《上海謠》用吳儂軟語將上海的歷史變遷和上海人的喜怒哀樂娓娓道來,改編自陸游的《釵頭鳳》通過方言獨特的韻律平仄再現了宋詞的細膩唯美,在新媒體平臺上累計點擊量破億,頗受好評。
其實,正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鄉,共同語也從鄉土語言生活中走來??梢哉f,方言是共同語之根,在一定程度上承載著人們的鄉土之情。方言文化也是鄉村文化、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相信它在鄉村振興的偉大征程中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發揮獨特的作用。
(摘編自饒高琦、王莉寧《“方言?!绷餍械谋澈笥性鯓拥奈幕J同》)
下列說法中,不能作為論據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 )
A.小品《賣拐》之中的臺詞:“要啥自行車?”
B.古代曾有人號稱賦詩作文“無一字無來處”。
C.笑聲是“梗”基本成功的重要標志。
D.玩梗能夠拉近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絕大多數學者認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詩經》應該是當時的歌詞集。由于曲譜流失和傳承斷代,古代詩歌的音樂表演形式并沒有被完好地保存下來,故而今人所見之《詩經》其實只是這部詩歌總集的文字部分。這一說法,也可以從《詩經》的寫作手法上得到驗證。
賦、比、興是《詩經》的三大基本寫作手法。賦,即平鋪直敘,在古文中常體現為直接敘事。比,即比喻,有時擬人,有時擬物,有時擬事;有的明喻,有的暗喻。這種寫作手法增加了古文中所描寫的對象的神秘感和抽象性,也給讀者帶來了無限的遐想空間。興則在古文中調節韻律,喚起情感,營造一種層層遞進的氛圍感。這三大寫作手法加之語言上多用四言句和語氣助詞,使今人在朗誦《詩經》時更有歌唱的韻味。
另一方面,《尚書·舜典》中記載的“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也證明了中國古代的詩歌都是可以歌唱或吟唱的;唐代經學家孔穎達在詩樂思想上的“詩樂相達”和“詩樂異理同功”的學術觀點也印證了《詩經》中的詩歌是具有歌唱屬性的樂詩;明代音樂家朱載堉在《樂律全書》中明確記錄了《詩經》各部分的調式。詩歌通過詩、樂結合的方式,達到融合文學和音樂的藝術高度,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在教化人心的同時,提升了中華民族的整體審美素養。
在關于中國古典詩詞大師葉嘉瑩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中,葉先生要求她的學生都要掌握詩詞的吟誦技巧和吟誦規律,其中蘊含著中國傳統音律的聲調特點。這一要求,葉先生在講學中也有提及。此外,通過對燕南芝庵《唱論》的研究發現,古代的聲樂創作與詩詞歌賦的創作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例如歌唱時講究的“聲有四節”和詩歌寫作講究的韻律相似;“歌之格調:抑揚頓挫、頂疊垛換”等要求,在詩歌的韻律中也同樣存在。
由此證明,古時的《詩經》與音樂是密不可分的,大量史籍也記錄了《詩經》本就是以唱誦的形式,讓人們記住世間的處世哲學和萬物的規律的。
(摘編自龍秒《〈詩經〉中美育元素在聲樂作品中的當代敘事》)
材料二
我國古代文人墨客在進行詩歌創作的過程中,非常重視詩歌韻律的使用。《詩經》在韻律的把握方面非常自由和靈活,因此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沒有固定的章法可以遵循,實則不然。
在《詩經》中,隨處可以看到實詞用韻的情況,這種實詞用韻的方式多出現在句尾。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顧炎武在其著作《日知錄》中,將《詩經》中的用韻分為三種情況討論,第一種是比較常見的用韻方式,即在詩歌的第一、第二、第四句中用韻。比如《詩經》中為眾人所熟知的《關雎》就采用了這種用韻方式,“鳩”“洲”“逑”屬于相同的韻部。這也是著名學者王力所說的首句押韻。第二種是詩歌隔一句押一個韻,比如《詩經》中的《卷耳》就采用了這種用韻方式,第二句末尾的“筐”字和第四句末尾的“行”字屬于相同的韻部。第三種是詩歌自始至終都在用韻,從詩歌的第一句到詩歌的最末句都用韻,這樣的用韻方式使得詩歌格式工整,句與句對稱?!对娊洝防庙嵚?,形成了一種對稱之美。
《詩經》的《頌》這一部分多采用虛詞用韻的方式。比如其中的《敬之》,前幾句采用的就是虛詞押韻的方式。在詩歌中用韻可以協調曲調之間的關系,而且在吟唱用韻的詩歌時,還能輔之以樂器進行演奏?!对娊洝分械奶撛~用韻,使詩歌的聲韻和諧?!对娊洝分蟮囊恍┟耖g歌謠,也多采用這一方式進行用韻,比如河北民歌《小白菜》就采用了虛詞用韻的方式,使得歌曲節奏更舒緩,音樂性更強。顧炎武對《詩經》中為什么采用虛詞用韻的方式的解釋是,虛詞用韻深刻雋永,雖然說話已經結束,但是其聲音繞梁,而三日不絕。由此可見,在詩歌中采用虛詞用韻的方式可以增強詩歌的音樂性和感染力,使得詩歌更加悠揚綿長,達到琴瑟和諧的效果。
顧炎武對《詩經》的轉韻做了詳細的介紹。他指出,《詩經》中的轉韻分為幾種形式,傳達了不同的韻律美感。首先,《詩經》中的轉韻具有各自為韻的形式美感。比如在《采薇》中,第一章的第一、第三句的最后一個字“薇”和“歸”屬于同一韻部,而該章的韻腳用在第二、第四兩句中,也就是“作”和“莫”上,這就是各自為韻的情況。此外,《詩經》中還有一種轉韻方式是首句和末句為同一韻,中間的詩句為同一韻。這種用韻的方式也被王力稱為“抱韻”(環抱為韻)?!对娊洝分胁捎眠@種轉韻方式的詩歌很少見,但并非沒有。如《車攻》的第五章就采用了這種轉韻方式。《詩經》中還有一種轉韻方式,即詩歌的前半章為一個韻律,詩歌的后半章則為另外一個韻律。比如《風》中的《東方未明》,詩中的三個部分都采用了這種方式進行轉韻。這一轉韻方式是和詩歌所追求的音樂性緊密聯系的。使用不同的轉韻方式,更容易表達作者的情感,而且讀者讀起來更朗朗上口,仿佛在歌唱,這也是《詩經》之外的民歌用韻律之目的所在。
(摘編自王燕《論〈詩經〉的音樂特征與韻律之美》)
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材料二第三段論據的一項是( )
A.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B.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斠钥?,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C.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
D.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詩同散文比較,它并無一套特殊的語法。在藝術創造活動中,詩人在語言上的嘔心瀝血往往是散文家所不可比的。賈島說:“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即使這樣,詩人也幾乎時時感受到一種辭不達意的痛苦。對齟齬不安的字眼反復調整,對一個句子的千百次琢磨,這仿佛已經成為詩人運用語言的正常方式。這種辭不達意的痛苦在散文中遠非如此嚴重,由此可以推斷詩的語言有別于散文語言。散文的語言功能在于描繪,而詩歌語言的特殊之處就在于它同時發揮語言的描繪功能與抒情功能。正是這個特殊之處給詩人帶來了苦惱。
古代文學批評家用“言不盡意”這一命題來表達詩人的苦惱。“言不盡意”似乎意味著存在一種脫離語言材料的思想。然而,馬克思曾經作過這樣的論斷:“思想是不能脫離語言而存在的?!比魏嗡枷氲陌l生和發展,都只能憑借著語言材料而得以進行。但是,在具體的詩歌藝術創造經驗中,“言不盡意”卻是普遍存在的。許多批評家都曾經從不同的角度對此作過種種表述。
我們應當意識到,“言不盡意”并非探討語言與思想的關系。雖然詩人在傳達上的困難總是通過“言”“意”關系強烈地表現出來,但糾纏在藝術構思中的卻不僅僅是語言與思想的關系。既然詩的藝術創造很大一部分在于表現形象,那么詩的構思必定在一定程度上涉及語言與具體對象的關系。在更多的時候,詩人并非以邏輯思維的方式把握素材,因此,所謂的“意”也就不僅僅指清晰的思想,而是包括了印象、感覺、情感、情調等等。這種傳達上所產生的困難還將因為詩的特殊內容與特殊形式而顯得格外分明??偠灾?,在傳達者、傳達方式和傳達對象這三者構成的多重關系中,任何一個環節的脫落都將引起詩人“言不盡意”的感覺。
我們從這些關系中拈出幾個明顯的方面,分而述之:
第一,既然我們是對詩的語言加以討論,那就不能不考慮詩的格律限制。一些日常生活中經過反復申述而得以表示的內容,將被壓縮到平仄音韻都已經嚴格規范的一句話乃至一個字之中。這種限制往往致使一些詩人無法酣暢自如地傳達他所要傳達的一切。
第二,詩歌語言與具體對象的關系總是以作為創作主體的詩人為中介的。詩人運用的語言將在什么程度上呈現出對象本來的面貌?列寧曾經說過:“任何詞(語言)都已經在概括?!边@就是說,語言與活生生的對象之間,永遠存在著一般與個別的差距,尤其當我們面臨著一個復雜多變的對象時,這種差距則更為明顯了。沒有人能將他在音樂中所吸取的一切印象敘述出來,從而使人能在他的語言中原原本本地感受到音樂。詩人同樣不能運用語言把對象十足地呈現出來。
第三,在詩人的語言運用中,比具體的形象更加難以傳達的是詩歌內容的另一方面——情感。劉禹錫曾經感慨道:“常恨言語淺,不如人意深”。袁枚也有同樣的體會:“凡作詩寫景易,言情難。”語言中直接顯現情感的詞匯很少。也許由于情感是一種更為原始的心理活動,它不像思想那般確切堅實,因而語言往往難以找到切實的落腳之處。對于一些明確得接近思想因而可以分析的情感,人們可以用“悲傷”“熱愛”這類詞匯加以描述,可是內心一種模糊朦朧的搖蕩,一陣輕輕拂過的騷動,人們則往往了然于心而無法形諸語言。至于多種情感微妙的混雜交流,強烈涌現又急劇消失,更常使語言無以名狀,難以追蹤。
(摘編自南帆《論詩的語言技巧》)
材料二:
“言不盡意”的困境給作家帶來了大顯神通的機會。古人苦于“言不盡意”,提出了超越語言的理想,而其思路和實踐則與現代心理學息息相通。
古人所提出的超越語言的理想,就是寄意于言外。劉勰苦于“言不盡意”,苦于“言征實而難巧”,于是就另辟蹊徑,創造性地提出在提煉語言文字的基礎上,使意義產生于語言文字之外,也就是追求“言外之意”。這樣一來,不但“言不盡意”的缺憾消失了,而且還可收到以少總多、余意無窮的效果。
對劉勰開辟的這一超越語言的思路,后人多有發揮與補充。宋代著名詩人梅堯臣對歐陽修說:“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然后為至矣。梅堯臣的見解,不但包含了“言外之意”的思想,而且承繼了《易傳》的“立象以盡意”和劉勰的“窺意象而運斤”的傳統,總結創作實踐,明確提出通過“狀難寫之景”的途徑,以達到“含不盡之意”的目的。對于寄意于言外這一論點,古代詩論家還從讀者接受這一新角度作了論證。
語言作為一種心理實體,具有指稱和表現兩種功能。瑞士著名語言學家索緒爾說:“語言符號連接的不是事物和名稱,而是概念和音響形象。后者不是物質的聲音,純粹物理的東西,而是這聲音的心理印跡,我們的感覺給我們證明的聲音表象。它是屬于感覺的。”例如,“山”這個詞,一方面它是一個概念,即它是對各種各樣的山的一種抽象,它無法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覺,任何人也無法感覺到作為概念的山。另一方面,“山”這個詞又有“音響形象”人們聽到“shān”這個詞的聲音,就會立刻在頭腦中喚起那高低起伏的、蒼翠碧綠的峰巒的形象。它已屬于我們的感覺與想象。這就是“山”這個詞的表現功能。由于語言的這一特點,詩人就可以真切地、生動地去寫景狀物,使語言感覺化、想象化,語言就可突破一般化的缺陷,表現那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之情意,收到“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的效果。美國著名美學家蘇珊·朗格說,“那些只能粗略標示出某種情感的字眼,如‘歡樂’‘悲哀’‘恐懼’等等,很少能夠把人們親身感受到的生動經驗傳達出來”,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只是運用了語言的指稱功能,無法喚起人的感知和想象,“當人們打算較為準確地把情感表現出來時,往往是通過對那些可以把某種感情暗示出來的情景描寫出來,如秋夜的景象,節日的氣氛,等等”,因為在這種情況下,語言的音響形象和表現功能這一面被突出地強調了,語言已經能夠間接而強烈地喚起我們的感覺、想象等心理機制。中國古代詩歌重視意象的運用通過對具體形象的描繪,能觸動我們的感覺、想象,使我們宛如身臨其境,體驗到詩人想要表達的微妙的情感?!皢柧苡袔锥喑?,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頭一句中的“愁”,是概念,是指稱,并不能作用于我們的感官,可第二句中的“一江春水向東流”,已是具體形象,是表現,它強烈地作用于我們的感知、想象。我們已從這超越語言的畫面中領悟到了無法言說的“言外之意”了。
(摘編自童慶炳《出路在于超越語言》)
下列選項中,最適合作為論據來證明材料二畫線處的觀點的一項是( )
A.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B.凡為詩,當使挹之而源不窮,咀之而味愈長。
C.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D.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4.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
小明最近關注到尤瓦爾 赫拉利教授的新書《智人之上》出版后引發熱議和一致好評,他決定對這本書進行一番學習和探究。
【部分內容】
①我們之所以很難看清這些虛構妄想的網絡究竟擁有多大的力量,是因為我們對于大規模信息網絡(無論其信息是真實還是虛構的)的運作方式有一種整體上的誤解,我稱之為“天真的信息觀”。如果說法厄同神話與《魔法師學徒》這樣的寓言故事呈現了一種對個人心理的悲觀看法,那么天真的信息觀對大規模人類網絡的看法則顯然太過樂觀。
②然而,天真的信息觀會認為,通過收集與處理比個人多得多的信息,大規模網絡能更好地了解醫學、物理學、經濟學等諸多領域,于是這樣的網絡不但力量強大,還無比明智。舉例來說,通過收集更多關于病原體的信息,制藥公司與醫療保健服務機構就能找出更多疾病的病因,從而研發出更強大的藥物,并就藥物的使用做出更明智的選擇。這種觀點認為,有了足夠多的信息,就能得到真理與真相;有了真理與真相,就能得到力量與智慧。相較之下,無知似乎無法通向任何地方。雖然在某些歷史上的危急時刻,基于妄想或欺瞞而形成的網絡偶爾會出現,但長期看,這些網絡必然會敗給那些真實且可信的網絡。醫療保健服務機構如果無視病原體的信息,或者制藥公司刻意散播不實信息,到頭來肯定都會輸給那些更聰明地利用信息的對手。因此,天真的信息觀就會相信,那些基于妄想的網絡肯定只是異常,而大規模網絡通常都值得信賴,肯定能明智地運用其力量。
③當然,天真的信息觀也承認,在從信息到真理與真相這條路上,有很多事情可能會出問題。比如我們在收集與處理信息的時候可能會犯下一些無心的錯誤,可能有些壞人會出于貪婪與仇恨而想隱藏重要事實或試圖欺瞞。因此,有些時候信息并非導向真理與真相,反而導向錯誤。比如,信息不完整、分析有錯誤,或有人刻意散布虛假信息,都可能讓人誤入歧途,于是就連專家也可能對某種疾病的真正成因產生誤判。
④然而,天真的信息觀會認為,面對收集與處理信息時遇到的大多數問題,解決辦法就是收集與處理更多的信息。錯誤本來就不可能完全避免,而在大多數情況下,如果能獲取更多信息,確實能讓準確率有所提高。如果想找出一場流行病的起因,一位醫生想從單一患者身上得到答案,其準確性顯然比不上幾千位醫生收集幾百萬患者的數據做出的判斷。如果這群醫生密謀隱瞞真相,只要讓公眾和調查記者都能自由地取得相關醫療信息,這一隱瞞行為終將會敗露。從這種觀點看來,信息網絡越大,就能越接近真理與真相。
⑤當然,就算我們準確地分析了信息,發現了重要事實,也無法保證我們因此得到力量之后能夠明智地加以運用。一說到明智,大部分人會認為就是能“做出正確的決定”,但所謂“正確”是有價值判斷的,不同的個人、文化或意識形態就會有不同的想法。比如,科學家發現了新的病原體之后,一種想法可能是研發疫苗來保護人類,但如果這位科學家(或是其統治者)抱持種族主義的意識形態,一心認為某些種族就是劣等民族,應該被消滅,那么這項新的醫學發現就可能被用來研發生物武器,以此奪走數百萬人的生命。
⑥即使在這種情境下,天真的信息觀也會認為,只要有更多信息,至少還是能解決部分問題的。天真的信息觀認為,只要仔細檢查就會發現,人之所以會有不同的價值觀,要么是因為信息缺乏,要么是有人在刻意傳播虛假信息。根據這種觀點,之所以會有種族主義者,只是因為這些人得到的信息還不充分,對生物學與歷史事實了解得還不夠。這些人誤以為在生物學上真的能把人分成不同的“種族”,他們被各種虛假的陰謀論洗腦了。因此,要想解決種族主義問題,就要向公眾提供更多關于生物學與歷史的事實。雖然這可能得花些時間,但在這種自由的信息市場上,真理與真相遲早都能勝出。
⑦著名未來學家、創業家雷庫茲韋爾2024年出版的新書《奇點已更為臨近》回顧了信息技術的發展史,并得出結論:“現實情況就是,隨著科技指數級的改進,生活的幾乎所有方面都在變得更好?!睍谢仡櫫巳祟悮v史上的重大發展,列舉了印刷術的發明等例子,認為信息技術從本質上傾向于產生“一種良性循環,讓人類福祉的幾乎所有方面都得到改進,包括識字、教育、財富、衛生、健康、民主和減少暴力”。
⑧最能夠簡潔表達出這種天真信息觀的,或許就是谷歌的使命宣言:“整合全球信息,使人人皆可訪問并從中受益?!泵鎸Ω璧碌木妫雀栾@然認為雖然一個學徒偷走老師的魔法咒語可能造成災難,但如果很多學徒能夠自由獲取世界上所有的信息,這些學徒就不但能創造出人人受益的魔法掃帚,還能學會明智地使用這股力量。
這一章中作者還提出了“這種天真的信息觀為發展更強大的信息科技提供了理由,而這種觀點也成為計算機與網絡時代半官方意識形態。”這一論點,下列論據選用不適合的一項是( )
A.1989年6月,羅納德 里根宣告:“信息就是現代社會的氧氣,能夠越過頂部裝了刺網的高墻,能夠飄過通了電、設了各種陷阱的邊界。”
B.美國總統奧巴馬到訪上海,向中國東道主表示:“我非常相信技術的作用,非常重視開放性。在信息流動方面,我認為信息流通越自由,社會就變得越強。”
C.《新英格蘭人》的一篇社論談到電報這項發明:“既然已經創造出這樣的工具,讓全世界所有國家的思想得以交流,過去的偏見與敵意必將無以為繼?!?br/>D.WTO《信息技術協定》(ITA)的序言明確:“信息技術是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關鍵”。要求成員國對計算機、半導體等信息技術產品零關稅。
5.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有些人認為科學傲慢自大——尤其是當它據稱與長期存在的信念相互矛盾,或當它提出一種似乎與常識完全不同的稀奇古怪的概念時。就像在我們所站立的地面上發生地震,科學震撼著我們的信念,向我們所熟悉的信仰發起挑戰,使我們長期以來所信仰的說教產生了根本的動搖。然而,我依舊認為科學的主要部分是謙遜的。科學家們沒有將他們的需要和索求強加給大自然,相反,他們謙卑地詢問著自然,并且用非常認真的態度看待他們的發現。我們意識到那些深受尊敬的科學家錯了,我們認識到了人類的不完美。我們堅持研究的獨立性,盡最大可能地對所提出的觀點進行定量核實。我們不停地前進,發出挑戰,尋找自相矛盾的觀點,尋找那些微小的但不斷出現的其他錯誤,做出其他解釋,鼓勵各種言論的自由發表。我們高度贊賞那些用雄辯的觀點反駁已有的學說的行為。
在此,我們可以舉出許多這類的例子:與牛頓的名字聯系在一起的運動定律及引力與距離平方成反比的定律被認為是人類最杰出的成就之一。300年后,我們用牛頓力學來預測日食。宇宙飛船從發射開始的數年后,能在距離地球數十億千米外,準確地進入太空中選定區域軌道上的預先確定的點,好像世界在向我們款款漫步而來,其精確性令人瞠目結舌,牛頓顯然知道他當時所做的事情所具有的意義。
但是,科學家們并不滿足于自我探索,也不對自己的成績孤芳自賞,他們堅持不懈地尋找牛頓觀點中的缺陷。在高速及強引力方面,牛頓的物理學體系崩潰了。這就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偉大發現之一——狹義和廣義相對論,這也是他的理論長期受到尊敬的原因之一。牛頓力學適用于許多領域,包括日常生活,但在某些對人類來說極不尋常的條件下——畢竟我們沒有以近光速旅行的習慣——難以做出正確的回答。牛頓力學與人們對自然的觀察不相一致。廣義和狹義相對論在其有效領域與牛頓力學沒什么區別,但卻在其他方面(高速、強引力)做出了不同的預測,這些預測與觀察完全吻合。牛頓力學被證明接近真理,適用于我們日常所熟悉的情形,但不適合其他情形。這是人類智力所取得的一個輝煌的、值得慶賀的成就,但卻有其局限性。
但是,與我們對人類易犯錯誤的本性的了解相一致,我們已經注意到這樣的看法,即,我們可以無限接近真理,卻永遠不能完全獲得真理。科學家們如今正在研究廣義相對論中站不住腳的地方。比如廣義相對論預言存在著一種被稱為引力波的令人感到驚異的現象。人們從來也沒有直接檢測出這些引力波。但是,如果它們不存在,那么廣義相對論從根本上就是錯誤的。普林斯頓大學的約瑟夫·泰勒和拉塞爾·赫爾斯從另一個全新的角度檢驗廣義相對論所做的預測。他們認為,他們得出的結果會與廣義相對論不一致,有可能會推翻現代物理學中的一個主要支柱。當時,不僅他們自己愿意對廣義相對論發起挑戰,他們也受到多方鼓勵。事情的結果卻是,他們對兩個脈沖星的觀察,充分地證實了廣義相對論的預測。為此,泰勒和赫爾斯共同獲得199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其他許多物理學家通過各種不同的方法也在檢驗著廣義相對論,比如試圖通過直接探測的方法捕捉難以捉摸的引力波。他們希望不停留在理論階段,而是找到突破口,發現在愛因斯坦所理解的自然王國中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是否到了該開始經受論證的時候。
只要有科學家在,這種努力就不會停止。廣義相對論在量子水平上當然不可能對自然做出充分的描述,但是,即使能夠做出充分的描述,即使廣義相對論放之四海而皆準,永遠有效,那么,除了共同努力去發現其錯誤和局限性以外,還有什么更好的辦法使我們更相信其有效性呢?
這就是為什么有組織的宗教不能使我對其信任的原因之一。哪些主要信仰的領袖承認他們的觀點可能是不完全的、有錯誤的,并建立研究機構來尋找其可能存在的說教中的缺陷呢?除了日常生活中的檢驗,誰在系統地檢驗傳統的宗教學說可能不再適用的那些情形呢?(我們當然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父權制社會、早期或中世紀時期非常有效的教義和倫理觀念在我們今天所居住的各種完全不同的世界中也許完全無效。)什么教義能公正地檢驗上帝的假設?已建立的宗教體系給了宗教的懷疑者們什么獎勵嗎?同樣,社會學界和經濟學界的懷疑者們在他們巡視的社會中又得到了什么回報呢?
安·德魯彥關于科學的論述總是在我們耳邊低聲回蕩:“記住,你對此一竅不通,你可能會犯錯誤,你以前犯過錯誤?!蔽也还苣切┲t遜的談話,請告訴我可與宗教學說相提并論的東西。據說,《圣經》是上帝對人的啟示:一語具有多種含義。但是如果它僅是由本質上就必定會犯錯誤的人寫成的,其結果如何?令人無法置信的奇怪事情被說成確有其事,但如果它們是由騙術、我們尚不了解的意識狀態、對自然現象及精神疾病缺乏了解而形成的綜合產物呢?我認為,當代的任何宗教和新時代的信仰都不能像科學那樣引起我足夠的重視,因為它們不能像科學那樣揭示出自然本身所具有的偉大壯觀、雄偉壯麗、精美絕妙和錯綜復雜。大多數現代科學發現都沒有被《圣經》所預示,這一事實使我對它神圣啟示的懷疑又加深了一層。
(摘選自卡爾·薩根《魔鬼出沒的世界》第二章“科學與希望”,有刪節)
下列選項,最不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文中第一段的觀點的一項是( )
A.在天文學領域,以前人們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但是隨著觀測技術的進步,哥白尼提出日心說,糾正了地心說的錯誤認知。
B.以前人們認為瘧疾是由沼澤地散發出的有害氣體導致的(“瘴氣學說”),后來羅斯發現瘧疾是由瘧原蟲通過蚊子傳播引起的。
C.災變論認為地球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全球性的大災難,如大洪水等,這些災難導致了生物的大規模滅絕和地質結構的巨大變化。
D.以前人們認為物質燃燒是因為含有燃素,燃燒過程是燃素釋放的過程。后來拉瓦錫通過實驗證明燃燒是物質與氧氣的氧化反應。
6.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詩體越解放、越自由,就越能“言之有物”,大概是自由詩提倡者最大的理由,而格律往往被認為只是外在的形式而已。這種論點完全將詩的思想感情與詩的格律形式割裂開來,格律是內化于詩本身、與思想情感密不可分的“有意味的形式”。但如果非要將兩者區分開來理解,也可以這么回答:正是因為有了“聲調格律”,不好的思想才更加易于傳播;反過來說,好的思想如果有了好的“聲調格律”,才更易深入人心,陶冶性靈,從而達到變化氣質的效果。格律本身并無善惡,它并非必然就能造就好詩,它只是利器,關鍵在于詩人如何去運用它。奧登(W·H·Auden)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比喻:“韻腳、格律、詩歌形式等,猶如仆人。如果主人足夠公正而贏得他們的愛戴,足夠富于主見而獲得他們的尊敬,那么,就會出現一個井然有序的幸福家庭。如果他過于專橫,他們會辭職離去;如果他缺少威信,他們就會變得懶散、無禮、嗜酒成性且謊話連篇。”從最淺顯的層面來說,格律能讓詩諷誦于口吻,有助于記憶。雖然在高度信息化的當下社會,可資記憶的載體極為豐富,詩早已不再充當單純的“記憶術”之用,然而如果只留意于“目的詩”,不同時注重“耳的詩”,只追求畫面感,不同時注重音樂性,詩終究無法打動人心。佛家早言,五根之中,耳根最利。詩要讓人興發感動,須以口引心,以聲攝耳。一首詩讓人記住,首先是借助聲音,不是依靠意象。格律詩在這個方面就遠比自由詩更為便利,故而很多格言、警句,甚至廣告、醫方也都用定型化的詩體來表現,如奧登所言,“詩歌在便于記憶方面擁有奇異的能力,于是,在用作說教手段時,它超越了散文。那些譴責說教的人必定‘更加’厭惡說教性的散文;生物堿—塞爾策片的廣告可以證明,如果用詩歌來寫,說教性廣告句的粗魯腔調會減少一半”。從更深層的角度來說,正是因為現代社會聲色浮動、光影變幻,才需要有格律詩這樣的容器將某種瞬息、短暫、流動的情感與思想加以承載、藏存。
流動的情感、變幻的思想與聲色浮動的世界,都是所謂的“物”;如果沒有一個合適的容器將這些“物”加以承載,它們就流離失所。
(摘編自潘建偉《新格律體如何可能——重論新詩的格律問題》)
材料二:
中華詩詞的“格律”雖屬人為制定,但關鍵之關鍵是,它們符合中華民族語言文字內在的特點和規律,符合中華民族絕大多數人的審美取向、習慣和標準,尤其是符合漢語文詩歌藝術形式的特殊規律,而且是經過無數人長期實踐“優選劣汰”得出來的“最佳方案”。比如“五、七言”句式的確立、“四、八行”篇幅的制定、“平仄”聲調的“粘對”調配、“對仗”句式的運用、“起承轉合”的章法結構等都是如此,絕非個別人閉門造車、憑空杜撰而來。因此可以肯定地說,只要中國人種不變,中華文化不變,漢字、漢語不變,中國詩詞的“格律”就永遠不會改變。作為詩詞大家的毛澤東曾說:“(格律詩詞)一萬年也打不倒!”就是這個道理。
然而,由于種種原因,現當代人對中華詩詞的“格律”普遍存有一些誤解——既“舊”且“難”,文言“束縛思想”,篇幅容量太小……所以等于“枷鎖鐐銬”。
實際上,認為中華詩詞“舊”“難”的人,首先是混淆了“形式”(工具)與“內容”的概念,其次是沒有認識到“嚴格限制”恰恰是作好詩的必需條件。
確切地說,詩詞“格律”只是工具和載體,如同漢字、筷子,它們既能為古人服務,也能為今人服務。歷代詩人的實踐證明,中華詩詞可以反映任何時代人的生活、表達任何時代人的思想感情,因此無所謂“新”“舊”。
再如歐美的“十四行詩”、日本的“俳句”,都是外國詩壇的“傳統體裁”,卻沒聽說誰稱它們是“洋舊詩”“舊洋詩”。
關于“文言束縛思想”,其實這種說法是正確的,但用在詩詞上卻是“板子打錯了屁股”。眾所周知,文言文的最主要特點是大量使用“文言虛詞”,然而由于格律詩詞最注重和講究“形象思維”,所以其作品無論寫景抒情,基本上都使用實詞(名詞、動詞、形容詞、數量詞),絕少使用虛詞。即使偶爾使用助詞、代詞、連詞、介詞等,基本上是在現代語文中“仍有生命”的文言詞匯。
古今詩人基本使用實詞或“巧用文言虛詞”的例子就更多了。比如:“明月松間照”“大漠孤煙直”“朱門酒肉臭”“千里共嬋娟”……
因此,筆者認為,中華詩詞用語是一種專門、獨特的“詩詞語言”,它既不等于“文言”,也不同于“口語”。
至于把詩詞格律喻為“枷鎖鐐銬”的問題,其實這是一個非常明顯和愚蠢的誤解——世上萬物皆有規律規則,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無論打球、下棋、彈琴、書法、繪畫,都有各自相應的形式、規則限制,為什么作詩就可以不制定規則、不遵循規矩呢?!其實“格律”之于詩詞,恰如“步法”之于跳舞,是絕對必要的“游戲規則”,而并非什么“鐐銬”!
話再說回來,詩詞格律雖不是“鐐銬”,但若要真正熟練掌握、運用自如,確實有相當大的難度,然而“無限風光在險峰”——格律詩詞的美妙和魅力,也恰恰在于它的“難度”與“高度”。
(摘編自李珂《“新詩格律化”:注定失敗的“嘗試”》)
下列不能論證“格律詩這樣的容器將某種瞬息、短暫、流動的情感與思想加以承載、藏存”這一觀點的一項是( )
A.聞一多的《死水》第一節: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清風吹不起半點漪淪。不如多扔些破銅爛鐵,爽性潑你的剩菜殘羹。
B.江弱水認為:格律詩可以借助外在與內在的有機統一進而抵御時間的侵蝕,讓一篇音義俱佳的作品抓住些什么。
C.奧登認為:格律是“某種防御”,有序形式能讓人混亂的心神趨穩定,從而掌控“那些他無法直接掌控的情緒”。
D.胡適在《談新詩》中認為:“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長短;有什么題目,做什么詩;詩該怎么做,就怎么做”。
參考答案
1.D
【導語】這兩則材料從不同角度探討了網絡時代語言文化的流變。材料一通過對比“?!迸c典故,揭示了網絡語言狂歡背后的文化斷裂與解構傾向;材料二則聚焦方言梗的娛樂化危機,強調方言作為文化根脈的傳承價值。二者共同呈現了當代語言生態中傳統與流行、雅俗之間的張力,反映了數字時代文化認同的復雜性。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根據材料一內容,其核心觀點圍繞“?!迸c典故的差異、“?!钡奶攸c及形成機制展開,如“?!钡膴蕵沸?、口語化、依賴大眾狂歡和笑聲等,以及典故的嚴肅性、文化傳承功能等。
A.該臺詞是典型的“?!?,源自小品中的經典橋段,因廣泛傳播成為網絡流行語,符合材料一中“?!眮碜匀粘N幕夭?、通過大眾傳播形成的特點,可作為“?!钡膶嵗摀?,支撐材料一觀點。
B.“無一字無來處”強調賦詩作文對典故的引用,體現典故在傳統文化中的嚴謹性和權威性,與材料一中“典故來自傳統典籍某些內容的反復引用”“隱含了文化傳統內部的深刻對話”的觀點相契合,可作為論據支撐典故的特點。
C.材料一明確提到“笑聲是孵化‘梗’的必要添加劑”,該選項直接對應文中觀點,強調 “?!钡膴蕵穼傩院蛯πβ暤囊蕾?,可作為論據支撐材料一對“?!毙纬蓹C制的論述。
D.材料一主要探討“?!迸c典故的差異、形成機制及文化屬性,未提及“玩梗對人際關系的影響”。該選項屬于“梗”的社交功能,與材料一的核心論點無關,不能作為支撐材料一觀點的論據。
故選D。
2.C
【導語】兩則材料均圍繞《詩經》的音樂屬性展開。材料一從寫作手法、古籍記載及葉嘉瑩吟誦實踐等角度,論證其本為可唱的歌詞集;材料二聚焦韻律形式,解析實詞用韻、虛詞用韻及轉韻的具體類型與美感,以《關雎》《敬之》等為例,說明其音樂特征。兩則材料由宏觀到微觀,共同揭示《詩經》詩樂融合的藝術價值。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第三段論述的是《詩經》中《頌》多采用虛詞用韻的方式,以及虛詞用韻能使詩歌聲韻和諧,增強詩歌的音樂性和感染力等內容。
A.此詩雖有一定韻律,但主要是實詞用韻,沒有體現出《詩經》中虛詞用韻的特點,不可作為論據。
B.這是曹操的詩,沒有體現出虛詞用韻的特點,不可作為論據。
C.出自《南風歌》,“兮”字作為虛詞,在每句中都出現并用于押韻,這與材料二第三段虛詞用韻的論述相符,可作為論據。
D.這是蘇軾的詞,沒有體現出虛詞用韻的特點,不可作為論據。
故選C。
3.B
【導語】兩則材料均圍繞詩歌“言不盡意”展開。材料一指出詩的語言兼具描繪與抒情功能,因格律限制、語言與對象差距、情感難傳達等,使詩人常感“言不盡意”;材料二則強調“言不盡意”給作家帶來機會,古人提出寄意于言外,后人多有發揮,且從語言功能角度說明,詩歌可通過寫景狀物、運用意象,喚起感知想象,達“言外之意”效果。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畫線處的觀點是“言不盡意”的困境可以通過超越語言的方法來解決,即通過追求“言外之意”來傳達更深層次的情感和思想。
A.講的是詩歌在激發情感、觀察社會、社交以及表達怨憤方面的功能,和“寄意于言外”這一觀點沒有關聯。
B.意思是作詩應該讓人挖掘時感覺內涵豐富,品味時覺得韻味悠長,很好地體現了詩歌追求言外之意,能讓人在有限語言中感受無盡意味,符合“寄意于言外”的觀點。
C.主要表達的是通過言語去領會意思,領會后言語本身就不那么重要了,并非針對詩歌“寄意于言外”的特點,不符合要求。
D.強調的是文章和詩歌要緊密結合時代和現實事件來創作,和“寄意于言外”的觀點不相符。
故選B。
4.C
【導語】這篇文章探討了“天真的信息觀”及其在當代社會中的影響,通過多個角度分析了信息網絡的運作方式、信息的收集與處理、以及信息與真理之間的關系。文章指出,雖然信息量的增加有助于接近真相,但信息的準確性、價值觀的差異以及信息的濫用仍然是不可忽視的問題。作者通過引用歷史和現實中的例子,揭示了信息科技在推動社會進步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整體上,文章邏輯清晰,論證有力,引發讀者對信息時代的深入思考。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天真的信息觀為發展更強大的信息科技提供了理由,而這種觀點也成為計算機與網絡時代半官方意識形態”強調的是信息科技的發展以及對信息作用的積極看法與天真信息觀的關系。
A.強調信息的重要性和傳播能力,體現了對信息的重視,適合論點。
B.強調了信息的自由流通對社會的積極作用,適合論點。
C.強調電報發明后能消除偏見與敵意,在思想交流上有作用,沒有體現出為發展更強大的信息科技提供理由,不適合論點。
D.WTO《信息技術協定》對信息技術作用的肯定,體現對信息科技發展的重視,適合論點。
故選C。
5.C
【導語】文章通過對比科學與宗教的態度,強調了科學的謙遜與不斷自我質疑的精神。指出科學家們通過嚴謹的研究和驗證,承認人類的不完美并持續挑戰現有理論。這種開放和批判的態度使科學能夠不斷進步。相比之下,宗教往往缺乏自我檢驗和修正的機制,導致其難以適應現代社會的復雜性。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第一段觀點是“科學歡迎質疑與挑戰,具有自我修正的謙遜性”。
A.哥白尼通過科學觀測挑戰了長期被宗教支持的地心說,體現了科學對傳統信念的質疑和自我修正,符合第一段觀點。
B.羅斯通過科學實驗推翻了基于“瘴氣學說”的傳統認知,展示了科學通過實證糾正錯誤的過程,符合第一段觀點。
C.災變論本身是對地質現象的一種解釋,并未針對已有的科學理論提出挑戰或驗證其局限性。
D.拉瓦錫通過實驗徹底推翻了燃素說,展示了科學通過實證檢驗和修正錯誤理論的典型過程,符合第一段觀點。
故選C。
6.D
【導語】這兩則材料圍繞詩歌格律展開辯證討論。材料一以“容器”為喻,強調格律對情感思想的承載功能,通過奧登的“仆人”比喻生動闡釋格律與詩人的互動關系,論證兼顧淺層記憶功能與深層情感容器價值。材料二側重格律的合理性,從語言文字規律、審美習慣等角度論證其永恒性,批駁“舊難論”時善用生活類比(如筷子、舞蹈步法)。兩文共同構建了格律詩學的現代辯護體系,在自由詩盛行的語境中重審傳統形式的當代價值。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A.《死水》以格律形式承載絕望情感,符合觀點。
B.江弱水認為格律詩抵御時間侵蝕,體現格律詩的承載作用。
C.奧登認為格律穩定心神、掌控情緒,呼應“承載、藏存”。
D.題干觀點強調格律詩對情感與思想的承載作用,而胡適《談新詩》的觀點主張“不拘格律”,完全否定格律的價值,與題干觀點相悖,不能作為論據。
故選D。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长市| 临湘市| 江门市| 泰兴市| 仙居县| 南召县| 海晏县| 丹东市| 洛宁县| 吉首市| 鄱阳县| 茂名市| 澳门| 绍兴县| 金堂县| 兴文县| 新化县| 龙泉市| 江川县| 磐石市| 星子县| 丹巴县| 漳州市| 临江市| 年辖:市辖区| 明水县| 武定县| 南郑县| 青神县| 巩留县| 文山县| 湘乡市| 普洱| 漳平市| 剑川县| 泾阳县| 井陉县| 崇礼县| 四平市| 白山市| 左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