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年安徽省蕪湖市一中高一自主招生語文試題一、語言文字運用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根線處的語句,與上下文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讀書原為自己受用,多讀不能算是榮譽,少讀也不能算是羞恥。 ,必能養成深思熟慮的習慣,以至于變化氣質; ,譬如漫游“十里洋場”,雖珍奇滿目,徒惹得眼花繚亂,空手而歸。 ,如暴發戶炫耀家產,以多為貴,這在治學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①多讀如果徹底 ③多讀而不求甚解 ⑤世間許多人讀書只為裝點門面②少讀如果徹底 ④少讀而不求甚解 ⑥世間許多讀書人只為裝點門面A.②③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①④⑥2.“人如果肯和大自然合作,配合時序,過著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生活,那就自然不會傷春悲秋,相反地是覺得‘四時佳興與人同’了。”這段文字所要強調的主旨,與下列哪一句最接近( )A.努力耕耘,便能擁有豐饒美好的秋收 B.愛惜自然,方能保有永續生存的環境C.追隨潮流,生活自然會有意外的驚喜 D.順應自然,便能享受四季美好的情致3.填入下面空缺處的一項是( )一位朋友熱心公益,但擔心被孤立,小王可以引用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來鼓勵朋友大膽行善。A.謙受益,滿招損 B.山中人自正,路險心亦平C.善不積,不足以成名 D.德不孤,必有鄰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詞語恰當的一項是( )咬文嚼字有時是一個壞習慣, 這個成語的含義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學,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 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文學借文字 思想情感;文字上面的含糊,就顯得思想還沒有 ,情感還沒有凝練。A.所以 必須 表現 透徹B.雖然 必需 表示 精確C.雖然 必須 表現 精確D.所以 必需 表示 透徹5.清代張潮在《幽夢影》中說:“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恨。不獨人也,物亦有之。”下列物與人構成知己關系,判斷錯誤的一項是( )A.菊—陶淵明 B.竹—蘇東坡 C.蓮—周敦頤 D.梅—林和靖6.下面這副對聯的下聯結構已被打亂,請調整其短語或短語內部的順序,使之與上聯對仗工整。下聯內容:紅雨樹邊 小苑西回 一庭佳麗 鶯喚起 看綠樹池邊 此間有舜日堯天上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英雄,問樓外青山,山外白云,何處是唐宮漢闕下聯:二、文言小題7.“小人亦有所長,不可惡其人而忽其是;君子亦有所失,不可好其人而飾其非。”下列哪一句與這句話的含義最接近( )A.小人好惡以己,君子好惡以道。 B.君子揚人之善,小人訐人之惡。C.好君子而知其過,惡小人而知其美。 D.待小人投其所好,待君子責其所非。8.下列不屬于南京的別稱的一項是( )A.金陵 B.廣陵 C.建業 D.石頭城三、名篇名句默寫9.默寫。(1)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飛來峰》)(2) ,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3)三軍可奪帥也, 。(《論語》)(4)閑來垂釣碧溪上, 。(李白《行路難(其一)》)四、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題。《精騎集》序秦觀①予少時讀書,一見輒能誦。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負此自放,喜從滑稽飲酒者游。旬朔之間,把卷無幾日。故雖有強記之力,而常廢于不勤。②比數年來,頗發憤自懲艾,悔前所為;而聰明衰耗,殆不如曩時十一二。每閱一事,必尋繹數終,掩卷茫然,輒復不省。故雖有勤苦之勞,而常廢于善忘。③嗟夫!敗吾業者,常此二物也。比讀《齊史》,見孫搴答邢詞曰:“我精騎三千,足敵君羸卒數萬。”心善其說,因取經、傳、子、史事之可為文用者,得若干條,勒為若干卷,題曰《精騎集》云。④噫!少而不勤,無知之何矣。長而善忘,庶幾以此補之。10.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暗疏之,亦不甚失 疏:梳理,疏通 B.頗發憤自懲艾 艾:停止C.比讀《齊史》 比:對比 D.勒為若干卷 勒:整理11.下列各句中,分別表明作者認為“敗吾業者,常此二物”中“二物”的一組是( )A.①一見輒能誦 ②暗疏之,亦不甚失B.①喜從滑稽飲酒者游 ②頗發憤自懲艾C.①把卷無幾日 ②輒復不省D.①掩卷茫然 ②聰明衰耗12.依據文本,請簡要談談本文對你的讀書學習有哪些啟示?五、古代詩歌閱讀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各題。題大庾嶺北驛①宋之問陽月②南飛雁,傳聞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③。【注】①本詩是詩人流放廣西欽州途經大庾嶺時所作。大庾嶺在今江西大庾,嶺上多生梅花,又名梅嶺。古人認為此嶺是南北的分界線。②陽月:指農歷十月。③南朝詩人陸凱曾賦詩“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13.前兩聯主要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14.請說說頸聯描寫了怎樣的景象,并簡要分析這一聯在全詩中的作用。六、現代文閱讀閱讀下文,完成下面題目。小議“偽善”陳家琪①知道惡而為惡,或故意為惡,這并不是我們所要討論的“偽善”。真正的“偽善”,就是把出于自己主觀意圖的行為理解為對惡的鏟除或消滅,認為只要出于主觀意圖,即動機上善的意圖的行為,就一定是善的。所以重要的只是動機上的善。②我們選兩個古今中西最有代表性的人物的言論來分析一下:③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⑤你要這樣行動,就像你行動的準則應當通過你的意志成為一條普遍的自然法則一樣。⑥主觀意志可以成為行為的客觀性法則。⑦前面是孔子的,后面是康德的,出發點和目的都是一個“己”字,都只在強調人的主觀意愿的純正,使一切行為本身從一開始就“出于義務”,而不是“合于義務”。“做買賣童叟無欺”,要“出于義務”,而不能僅僅理解為“合于義務”。其實,對人性、對人的精神世界的理解,讓我們確信要求“合于義務”要遠好于對“出于義務”的要求。或者說,賺錢是對的,但要有制度和規則,使那些在行為上總是“合于規則”的人總能賺到錢,越“合規則”就越發財,而違反規則就一定讓你人財兩空。客觀化的規則越強硬,越普遍,就越好。當然,規則總是人“出于義務”而制定的,一旦制定出來,就不管你的行為出于什么動機了,只管行為本身是否“合于規則”。做買賣你“童叟無欺”是不是出于義務,沒有人管你;但時間長了,因為越合于規則就越能賺錢,“合于義務”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出于義務”。這就說明重要的是行為本身要合于規則,而這套規則又出于義務,慢慢就變成了對每個人而言的“出于義務”的習慣。⑧“偽善”就是只強調從行為動機上要求人,然后相信只要動機上純正了,行為本身也就一定是善的。最純正的行為動機就一定是不妥協地與一切“不出于義務”的行為做斗爭。⑨現代世界從一個崇尚圣人、君子、英雄、德行、高尚、充滿詩意的世界變成了一個法律與倫理世界客觀化,人們只知做一個守法公民,過平庸、瑣碎、乏味生活的時代。在這變化中,沉湎于或自戀于個人內在的道德情感是一回事,如何讓這種道德情感通過法規而具有了特殊性的規定性,從而尋找到生活的另一種安寧與閑暇,則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回事。15.從上下文看,第⑦段兩處加點詞中的“義務”分別指的是 、 。16.下列對文意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認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觀點是一種“偽善”。B.孔子的學說和康德的學說,出發點和目的都是一個“己”字。C.“偽善”的觀念相信,動機上的善是行為本身的善的必要條件。D.作者認為,現代世界應該棄絕“偽善”的觀念。17.“做買賣童叟無欺”這個例子在第⑦段中出現了兩次,請對其在論述中的作用加以評析。18.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七、作文19.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有學者認為,《西游記》里所呈現的孫悟空的成長史,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孫悟空“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完全無拘無束的“自在”,但隨著這種“自在”發展到極致,他被壓在了五指山下。戴上金箍,保護唐僧西天取經,看似脫離了個人的絕對自由,然而也正是孫悟空收斂心性,走向“成人”——最終成佛的道路。“自在”和“成人”,是成長中的青年人繞不開的一個話題。他們一方面渴望個體擁有更多的自由,另一方面又隨時要去面對來自社會的種種規范和約束。對此,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請結合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1.A【詳解】本題屬于語句銜接題型,主要考查推斷類中的排序銜接類。作答本題,首先要明確答題要求;然后快速閱讀文本,概括主要內容。我們需要關注的是語段的語境協調,具體表現在話題的一致性。本題整個文段談論的是讀書多少與人格氣質高下的關系,整體表述的目的是倡導“少而精”的閱讀方式。本題對應的解法是識別陷阱類型中的推斷不當。這段文字開頭說“多讀不能算是榮譽,少讀也不能算是羞恥”,作者要強調的顯然是“少讀”而不是“多讀”。第一處橫線后的“必能養成深思熟慮的習慣,以至于變化氣質”,與“少讀如果徹底”一氣貫通,而多讀與“深思熟慮”之間就隔著一層,所以,①②之間應該選②,這樣,B、D兩項就可以被排除。再看第二處橫線后的語句:“譬如漫游‘十里洋場’,雖珍奇滿目,徒惹得眼花繚亂,空手而歸”,其中“十里洋場”舊指上海,是舊中國繁華熱鬧之所、燈紅酒綠醉生夢死的溫柔富貴鄉;“珍奇滿目”“眼花繚亂”都暗含有“多”的意思,如果選④,顯然與文意不合,“不求甚解”出自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好讀書,不求甚解”原意是讀書只領會精神實質,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多花工夫,現多指讀書只求懂個大概,不求深刻了解,可見,讀書“不求甚解”也與讀得“多”具有內在的聯系,所以,③④中只有選③才符合上下文意,這樣,C項又可以被排除。第三處橫線后的語句“如暴發戶炫耀家產,以多為貴。這在治學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這是對那種讀書“只為裝點門面”的現象進行嘲諷和批評。而⑤⑥兩個選項的區別在于,⑤中有“許多人讀書”,著眼點是讀書這件事,⑥中有“許多讀書人”,著眼點是“讀書人”,而“讀書人”指知識分子,也有一些地方指學生,從上下文看,作者主要是對“以多為貴”的讀書方法進行批評,所以選⑤更符合上下文意。故選A。2.D【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概括要點、理解語句意義的能力。原文的核心觀點是“人如果肯和大自然合作,配合時序”,強調“順應自然規律”;而“不會傷春悲秋”“四時佳興與人同”則表達了“享受四季美好情致”的結果。A.強調耕耘與秋收的關系,未涉及“順應自然”和“四季整體美好”,不符合主旨。B.側重“愛惜自然”和“永續生存”,與原文“配合時序”“享受四季興味”的核心不符。C.“追隨潮流”與原文“配合時序、順應自然”無關,偏離主旨。D.既體現了“順應自然(配合時序)”的前提,又包含了“享受四季美好(四時佳興)”的結果,與原文主旨完全契合。故選D。3.D【詳解】本題考查理解古代名句的含義。考生需要平時多積累,多識記。對于名家名篇,多讀,多記。做這道題,首先理解題干中的語境,朋友“熱心公益”,他的擔心是怕“被孤立”,小王該如何勸他。其次,要理解四個選項中古代名句的內涵。A項,謙受益,滿招損:自滿招致損失,謙虛得到益處;強調的是謙虛和驕傲帶來的結果。與“孤立”無關B項,山中人自正,路險心亦平:山中的隱士,自身純正,雖然路艱險,心中也感到坦然;強調只要自身正,不怕外面環境的險惡。與小王的身份以及“熱心公益”無關。C項,善不積,不足以成名:不堅持做大量有益于人的事,就不能成為一個名聲卓著的人;強調做善事,成為名聲卓著的人。沒有涉及到“孤立”。D項,德不孤,必有鄰:有道德的人,是不會感到孤單的;強調有道德,不會被孤立。符合語境要求。故選D。4.A【詳解】本題考查正確使用詞語(包括熟語)的能力。對于詞語題,第一要辨析詞義,包括詞語的語義側重點、詞語的詞義輕重、詞義范圍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義。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習慣、語法功能、使用對象等方面。第一處,“所以”,一個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一般在后果跟結果;“雖然”,表示承認甲事為事實,但乙事并不因此成立。語段中“咬文嚼字有時是一個壞習慣”和“這個成語的含義通常不很好”之間是因果關系,故選用“所以”。第二處,“必須”表示事情上和情理上必要,一定要;“必需”,表示一定有,不可少。語段中“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的精神屬于情理上一定要,故選用“必須”。第三處,“表現”是“表示出來”的意思;“表示”是“用言語行為顯示某種思想、感情、態度等”,強調的是“用言語行為顯示”。語段中的對象是“借文字”,從而來表示出思想感情,故選用“表現”。第四處,“透徹”是指(了解情況、分析事理)詳盡而深入;“精確”是指非常準確,非常正確。語段中說“文字上面的含糊”,又要借文字表達思想感情,則思想就不夠深入,是含糊的,故選用“透徹”。故選A。5.B【詳解】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A.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以菊象征隱逸高潔,菊是其精神寄托,構成知己關系。B.蘇東坡雖也愛竹子,但構不成知己關系。鄭板橋擅長畫竹,其筆下的竹子寄托了他的品格與情感,和竹子構成經典知己關系。C.周敦頤《愛蓮說》贊蓮“出淤泥而不染”,以蓮喻君子品格,蓮是其精神象征,構成知己關系。D.林和靖隱居杭州孤山,“以梅為妻”,梅的孤高耐寒與他的隱逸情懷相合,互為知己。故選B。6.小苑西回,鶯喚起一庭佳麗,看池邊綠樹,樹邊紅雨,此間有舜日堯天【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掌握運用對聯知識的能力。上聯結構為:“大江東去(景觀),浪淘盡千古英雄(動作+結果),問樓外青山(動作+近景),山外白云(近景延伸),何處是唐宮漢闕(反問/判斷)”。下聯需嚴格對應這一結構,與上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對應“大江東去”,選擇“小苑西回”;對應“浪淘盡千古英雄”,選擇“鶯喚起一庭佳麗”;對應“問樓外青山”,選擇“看池邊綠樹”(注意變換語序,與下句形成頂針修辭);對應“山外白云”,選擇“樹邊紅雨”(變換語序);對應“何處是唐宮漢闕”,選擇“此間有舜日堯天”。7.C【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句子含意的能力。題干句子的意義是:即使是小人也有長處,不能因厭惡其人而忽視其正確之處;即使是君子也有過失,不能因喜愛其人而掩飾其錯誤。告訴我們看待他人應摒棄主觀偏見,客觀對待其優缺點。A.意為,小人的喜好與厭惡以個人標準來選擇,君子的喜好與厭惡則以公道標準來衡量。側重區分小人與君子的判斷標準,與題干強調的“客觀看待他人”無關。B.意為,君子會表揚別人的善行,小人會詆毀別人的缺點。對比君子與小人的行為差異,未涉及對同一人優缺點的客觀看待。C.意為,喜愛君子時能察覺他的過失,厭惡小人時能發現他的優點。“好君子”對應“君子亦有所失”,“知其過”體現不掩飾君子之非;“惡小人”對應“小人亦有所長”,“知其美”體現不忽視小人之是,與題干強調的“客觀辯證看待他人優缺點”完全契合。D.意為,對待小人應迎合其喜好,對待君子應指出其過錯。帶有功利性對待他人的意味,與題干倡導的客觀公正原則相悖。故選C。8.B【詳解】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化常識的能力。南京的別稱有金陵(古稱金陵邑)、建業(三國時期東吳都城名稱)、石頭城(因城西石頭山得名)等。而廣陵是揚州的古稱。故選B。9. 自緣身在最高層 沉舟側畔千帆過 匹夫不可奪志也 忽復乘舟夢日邊【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錯字:緣、畔。10.D 11.C 12.(1)人年輕時不能倚仗自己天資聰穎就不用功學習。(或正面表達,“人要珍惜青春歲月多讀書,以免老大徒傷悲。”)(2)亡羊補牢,為時未晚。人要注重后天努力,勤于學習和追趕。(3)讀書宜精不宜濫,貴在精要、有用。學習上要善于借用前人的智慧、經驗,講求方法。【導語】這篇《精騎集》序言展現了秦觀對自身治學經歷的深刻反思。文章以少時聰穎卻疏于勤學、中年發奮卻苦于善忘的對比,揭示了“不勤”與“善忘”對學業的雙重阻礙。作者借孫搴“精騎”之喻,提出擇取精華以補記憶衰退的治學方法,體現了實用主義的讀書觀。文中“嗟夫”“噫”等嘆詞的使用,強化了情感張力,使說理更具感染力。1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的能力。A.疏:寫。句意:默寫它B. 艾:懲戒。句意:我學習非常勤奮,以此來懲戒自己。C. 比:近來。句意:最近讀《齊史》。D.正確。句意:整理編為幾卷。故選D。1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敗吾業者,常此二物”意思是,損害我的學業的,常常是這兩種情況。“二物”指“不勤”與“善忘”。A.①②均寫年輕時記憶力好,與“敗業”無關;B.①寫“不勤”,②寫后來發憤反思,不屬“敗業”原因;C.①“把卷無幾日”(很少拿起書卷)直接體現“不勤”;②“輒復不省”(常常又不記得了)直接體現“善忘”。D.①寫“善忘”,②寫“聰明衰耗”是“善忘”的結果,非直接原因。故選C。12.本題考查學生評價探究文中思想觀點的能力。(1)文本①段提到“故雖有強記之力,而常廢于不勤”,作者年輕時因“喜從滑稽飲酒者游”“把卷無幾日”,荒廢了天賦。啟示我們:即使天資聰穎,也需勤奮,不能因自恃聰明而懈怠。(2)文本②段說“雖有勤苦之勞,而常廢于善忘”,后作者通過“取經、傳、子、史事之可為文用者”編成《精騎集》彌補。啟示我們:若有善忘的問題,可通過整理、積累有用知識(如做筆記、分類梳理)來彌補,亡羊補牢,為時未晚。(3)作者從孫搴“精騎三千,足敵君羸卒數萬”中得到啟發,精選有用材料編成《精騎集》。啟示我們:讀書不在多而在精,要選取有價值的內容學習,善用前人智慧,提升學習效率。參考譯文;《精騎集》序秦觀①我年輕時讀書,看一遍就能背誦。默寫它,也不會有多大的錯誤。然而我依仗這樣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歡和巧言善辯、喝酒的人交往。一個月,沒有幾天在看書。所以,即使有很強的記憶力,也常常荒廢在不勤奮上。②近幾年來,我學習非常勤奮,以此來懲戒自己,后悔以前的所作所為;然而聽覺和視力都已經衰退,大概比不上從前的十分之一二。每閱讀一件事,一定會在心中反復推敲幾遍,(但)合上書后就感到茫然不知,(這樣)反復多次仍然記不住。所以雖然有勤奮刻苦的辛勞,卻常常荒廢在善忘上。③唉!損害我的學業的,常常是這兩種情況。最近讀《齊史》,看到孫搴答邢詞中有這樣的句子:“我精騎三千,足敵君羸卒數萬。”心中贊同喜歡這個說法,于是摘取了在寫文章時可以用到的“經”“傳”“子”“史”中的語句,摘錄幾千條,整理編為幾卷,取名為《精騎集》。④唉!年輕時不勤奮,無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許可以用這個來補救吧13.前兩聯主要運用了對比手法(或對照手法,比興手法),大雁止飛不進,北歸有期。而我卻行程未止,難以重返故鄉和親人團聚,由雁及人,表達了詩人憂傷哀怨思鄉等復雜的內心感情。 14.這里描寫的是昏暗惱人的景象。黃昏到來了,江潮初落,水面平靜的令人寂寞,林間瘴氣繚繞,濃重得散不開。這兩句以景襯情,渲染了凄涼孤寂的氣氛,烘托出悲苦的心情,同時又為下文進一步的抒情而蓄勢。【導語】這首《題大庾嶺北驛》以“南飛雁”起興,通過人雁對比、瘴霧昏林的壓抑意象,抒發了詩人流放途中的孤絕與鄉愁。末聯化用陸凱折梅典故,在絕望中寄寓希望,展現了唐代貶謫文學“怨而不怒”的特質。時空交錯的筆法,使地理分界線成為心理臨界點的絕妙象征。13.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詩人將“南飛雁”與“自身”進行對比:大雁南飛至大庾嶺便會北返,有明確的歸期;而自己卻被貶流放,行程未止,歸鄉之日遙遙無期。這種對比由雁及人,以雁的“有歸期”反襯自身的“無歸期”,強烈表達了詩人被貶途中的憂傷哀怨、對故鄉的深切思念以及對歸鄉的渴望。14.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景物形象的能力。頸聯景象:“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描繪了一幅昏暗、孤寂的傍晚景象:江潮退去后,水面一片平靜,卻更顯寂寥;黃昏時分,林間的瘴氣彌漫不散,天色愈發陰沉。在全詩中的作用:以景襯情:通過描寫江靜、潮落、林昏、瘴氣繚繞的凄清景象,渲染了凄涼孤寂的氛圍,烘托出詩人內心的悲苦與迷茫。蓄勢鋪墊:為尾聯“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的抒情做鋪墊。眼前的昏暗景象強化了詩人對故鄉的思念,使得后續借“隴頭梅”寄托鄉愁的情感表達更為自然、深沉。15. 主觀意愿的純正 規則 16.A 17.第一次論證人的行為要從主觀意愿的純正出發;第二次闡述了行為本身合于規則重要性,這一事例多次使用,前后照應,使文章銜接自然,事例本身貼近生活,使說理易于理解。 18.首先解釋“偽善”的特征,然后結合對孔子、康德觀點的批駁,闡明了“合于義務”比“出于義務”更重要的觀點;接著指出“偽善”的具體表現;最后呼吁用法規來使道德情感獲得特殊的規定性。19.例文:自由與規則規則是前提,自由是需要。在遵守規則的基礎上實現自己的自由,才是規則和自由之間的最本質的關系和聯系。“自由”是什么?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心所欲”是自由,卻仍有一個“不逾矩”的限制。所以,莊子眼中的“自由”意味著不依賴于任何內在或外在的條件、不受一切內在或外在因素的限制;而孔子的這種自由卻是有“限制”、有“束縛”的,他眼中的“自由”是一種秩序倫理下的自由,即只有符合“禮”的約束才是真正符合內心要求的,才是真正自由的。可是,很多人提起自由就喜不自勝,提起規則便覺苦不堪言。其實不然,事實上,規則即自由。自律,是我們個人意志上對規則的“成人”。比如早睡早起就是自律的一個方面,一個人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生物鐘,自然也就在精力上達到了和諧。學習與工作也會更加富有激情,也有精力做自己想做的事,享受自由。心理學有一個概念叫做“心流”狀態,這也是自律的充分體現,意思是在學習時,達到了百分之百的專注,從而心無雜念甚至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在這種狀態下,你仿佛找到了與知識的一個連接點,帶著內心對知識的向往在知識的海洋中自由徜徉,從而能夠享受精神方面的自由。一個有序的社會,始于規則。林肯說:“規則是顯露的道德。”規則本身,旨在引導美德回歸。你看,紅燈停、綠燈行,斑馬線禮讓、先來后到要排隊……一切井然有序。在遵守規則的同時,在害怕處罰、曝光的戒懼心理下,人們知恥明理,學會謙讓,尊重生命,敬畏公平與正義……公序的背后,其實是人民良俗、善念、美德的外化。而這,也讓我們每一個公民由一個普通的人成長為一個高尚的人。人生是一場修行,經歷了“山重水疑無路”的痛苦,才會有“還來就菊花”的歡喜。人生的美麗風景并不是那些快樂玩耍的時光,而是那些富有意義的瞬間。而規則,可以幫助我們走出消沉與自我懷疑的陰影、種下一叢叢美麗的花草,驀然回首,那段時光,自己才感受到了真正從心的自由。每個人生來便是一顆自由的靈魂。束縛我們的,從來不是規則,而是自己那不應起的欲念。尼采曾說過:“在自己身上,克服這個時代。”當你真正做到遵守規則,甚至能因此形成無意識的自律時,你就達到了更高的一層境界——自由。在這層境界中,你幾乎能看清自己內心真正渴望什么真正控制自己,與內心那份純粹走向統一,終自我實現,這才是最大的自由。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