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考語文詩歌專題訓練----高啟詩歌閱讀下面詩歌,完成下面小題。初夏江村【明】高啟①輕衣②軟履步江沙,樹暗③前村定幾家。水滿乳鳧④翻藕葉,風疏飛燕拂桐花。渡頭正見橫漁艇,林外時聞響緯車⑤。最是黃梅時節近,雨余歸路有鳴蛙。【注釋】①高啟:元末明初詩人,曾隱居吳淞青丘。一日傍晚外出散步,有感而作此詩。②輕衣:輕便的衣裝,此處指夏日的裝束。③暗:隱藏而不顯露。④乳鳧:初生的水鳥,也指水鴨。⑥緯車:繅絲的紡車。1.下列場景與詩歌最相符的一項是( )A.輕衣軟鞋江邊走 B.水鳥飛燕把春報C.野渡無人舟自橫 D.青草池塘處處蛙2.“水滿乳鳧翻藕葉,風疏飛燕拂桐花。”一聯中,“翻”和“拂”用得精妙。請結合詩意簡要賞析其妙處。閱讀下面詩歌,完成下面小題。梅花(其一)明·高啟①瓊姿只合在瑤臺,誰向江南處處栽?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②苔。自去何郎③無好詠,東風愁寂幾回開。【注釋】①高啟:明初詩人,性格傲岸。②漠漠:密布之貌。③何郎:南朝詩人何遜,寫了很多詠梅的詩。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首聯寫梅花本應在瑤臺,卻栽種于江南,對梅花生長環境暗含惋惜。B.頷聯用“高士臥”“美人來”喻指梅花,不著“梅”字,句句寫梅。C.頸聯梅花與“蕭蕭竹”“漠漠苔”形成鮮明對比,突出梅花的品格。D.尾聯借“何郎”的典故,慨嘆無人再有詠梅佳作,抒知音難覓之情。4.有人認為“此詩詠梅而見風骨”,請結合具體詩句,談談你的理解。閱讀下面古詩文,完成下列小題。尋胡隱君①高啟渡水復渡水,看花還看花。春風江上路,不覺到君家。5.詩中用了一個“ ”和一個“ ”(各填一字),把景色寫“動”了,寫出速度,也寫出繁復和變化。雖然是同樣的渡水、同樣的花,卻讓人產生了應接不暇的感覺。6.詩中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閱讀下面詩歌,完成下面小題。春暮西園明·高啟綠池芳草滿晴波,春色都從雨里過。知是人家花落盡,菜畦今日蝶來多。7.以下對本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句“綠池芳草滿晴波”中“綠”“芳”從視覺和嗅覺兩個角度描繪了綠水盈盈、芳草蔞萋的春天美景,“滿”字則形象地寫出陽光灑滿水池的景象。B.“春色都從雨里過”,點明春天的氣候特點以及春色將盡的情景,從春天的多雨更襯托出陽光的可貴。C.“知是人家花落盡”一句實寫,寫出了暮春時節眾花凋零的景象。D.“菜畦今日蝶來多”一句描寫“蝶來多”,寫出盡管春盡,但西園仍充滿生機和盎然情趣,詩人不曾因春光逝去而感傷。8.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面小題。黃氏延綠軒(明)高啟蔥蔥①溪樹暗,靡靡②江蕪③濕。雨過曉開簾,一時放春入。注釋:①蔥蔥:形容草木翠茂盛,充滿生機。②靡靡:草隨風倒伏貌。③蕪:叢生的草。9.前兩句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有何特點 10.請體會“入”字的表達效果。11.下列詩句理解有誤的一項是()A.“蔥蔥”、“靡靡”兩個疊音詞寫出春雨后水邊草木之貌;富有韻律感,增強表達效果。B.“一時放春入”表現了春光濃重,撲面而來,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C.全詩寫的是秋雨綿綿,一開篇用兩個疊音詞寫景抒情,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D.一個“暗”字,寫出了“溪樹”的色調質感。閱讀下面詩歌,完成下面小題。牧牛詞(明)高啟爾①牛角彎環②,我牛尾禿速③,共拈短笛與長鞭,南隴東岡去相逐。日斜草遠牛行遲,牛勞牛饑唯我知;牛上唱歌牛下坐,夜歸還向牛邊臥。長年牧牛百不憂,但恐輸租④賣我牛。注釋:①爾:“你”的意思。“爾”與下一句的“我”是牧童間彼此相稱。②彎環:彎曲成環狀。③禿速:尾毛稀疏短禿的樣子。④輸租:交租。12.詩歌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13.任選一個角度(如構思、寫法、語言等),對本詩進行賞析。14.閱讀下面兩首古詩,回答問題。秋望[明]高啟霜后芙蓉落遠洲,雁行初過客登樓。荒煙平楚蒼茫處,極目江南總是秋。秋望[明]李夢陽黃河水繞漢邊墻,河上秋風雁幾行。客子過濠追野馬,將軍弢箭射天狼。黃塵古渡迷飛挽①,白日橫空冷戰常。聞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誰是郭汾陽②。【注】①飛挽:是“飛芻(草)挽粟(糧)”的省略,指迅速運送糧草。②郭汾陽:即郭子儀,唐代名將,曾任朔方節度使,以功封汾陽郡王。(1)高詩中一詞點明題目中的“望”字,李詩中的“天狼”原為星宿名,此處喻指 。(2)兩首詩都借秋望所見之景抒情,但抒發的感情卻不相同,請作具體分析。答案1.A 2.示例:頷聯“水滿乳鳧翻藕葉,風疏飛燕拂桐花”,一句寫水中,一句寫岸上,“翻”字描繪了乳鳧在滿溢的水面上翻動藕葉的生動景象,使得畫面充滿了動感和活力;而“拂”字則形容了飛燕在稀疏的風中輕觸桐花的動作,突出了飛燕的身輕體小,給人一種輕盈敏捷的感覺。這兩個動詞的運用,不僅形象地描繪了自然界的景象,而且通過這些動作傳達了詩人對自然美景的細膩感受和深刻體驗。【導語】這首詩描繪了初夏江村的寧靜與生機。詩人通過輕松的步伐、滿水的乳鳧、飛舞的燕子、響動的緯車等意象,展現了江村的自然美景和生活氣息。用詞生動,情景交融,表達了對鄉村生活的熱愛與欣賞。1.本題考查內容理解。本詩內容大意是:輕便的衣裝和柔軟的鞋子踏在江邊的沙地上,隱約可見前村有幾戶人家。水面漲滿,幼小的水鳥在翻動藕葉,微風輕拂,飛燕掠過梧桐花。渡口正好看到橫臥的漁船,林外不時傳來繅絲紡車的聲響。正是黃梅時節將近,雨后歸途上蛙聲陣陣。A.“輕衣軟鞋江邊走”句意是詩人身著輕便的衣裝,腳踏輕軟的鞋,在江邊漫步 。這句詩出自明代詩人高啟的《初夏江村》,描繪了一幅初夏江南水鄉的美麗景象 。“輕衣軟履步江沙”句意是穿著輕便的衣裝和柔軟的鞋子踏在江邊的沙地上。二者都描述了穿著輕便衣物和柔軟鞋履在江邊行走的畫面。兩者都體現了在初夏時節,詩人以輕松自在的心情漫步于江邊的情景,展現了自然環境的寧靜與舒適。所以,場景和意境最相符。B.“水鳥飛燕把春報”句意是意指水鳥和飛燕的活動象征著春天的到來,是描繪春天一派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景象。而《初夏江村》這首詩“水滿乳鳧翻藕葉,風疏飛燕拂桐花”句意是水漲滿了,幼小的水鳥在翻動的藕葉間嬉戲;微風輕拂,燕子掠過桐花。這是描繪的是初夏時節的江村景色。“黃梅時節近”和“鳴蛙”等意象進一步表明這是初夏的景象。因此,這句詩與《初夏江村》的初夏主題和季節不符。C.“野渡無人舟自橫”句意是荒野渡口無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閑地橫在水面。這句詩出自唐代詩人韋應物《滁州西澗》,描繪了春季一幅寧靜、空曠的野外景象 ,強調的是一種靜謐、無人打擾的自然狀態,表現出一種孤寂的凄美之感。而《初夏江村》中的“渡頭正見橫漁艇,林外時聞響緯車”句意是在渡口正好看見橫臥的漁船,林外不時傳來繅絲紡車的聲音。這是描繪初夏時節江村的生活氣息,漁艇的存在暗示著人們的繁忙的活動場景,體現出一種生機勃勃的日常景象。因此,兩者在意境和氛圍上存在差異。所以,場景和意境不相符。D.“青草池塘處處蛙”句意是在長滿了青草的池塘里,處處都可以聽到青蛙的叫聲 。這句詩出自宋代趙師秀的《約客》,寫的是江南盛夏梅子黃熟時,蛙聲此起彼伏的熱鬧景象;而“最是黃梅時節近,雨余歸路有鳴蛙”句意是最是黃梅時節近,雨后歸家的路上可以聽到蛙鳴聲。詩中提到的蛙聲是在雨后歸途中偶爾聽到的,體現的是初夏的寧靜與生機。因此,兩者在意境和氛圍上存在差異。故選A。2.本題考查賞析詞語。“水滿乳鳧翻藕葉,風疏飛燕拂桐花”句意是句意是水漲滿了,幼小的水鳥在翻動的藕葉間嬉戲;微風輕拂,燕子掠過桐花。這是描繪的是初夏時節的江村景色。依據“水滿乳鳧翻藕葉”可知,“翻”字生動地描繪了乳鳧在水面上翻動藕葉的情景,表現了自然界的活力和動態美感;依據“風疏飛燕拂桐花”可知,“拂”字則通過描繪飛燕輕觸桐花的動作,表現了飛燕的輕盈和靈動的特點。這兩個動詞通過細膩的動作描寫,不僅形象地描繪了自然的美麗的景象,而且傳達了詩人對自然景色的細致觀察和深刻體驗,增強了詩歌內容的感染力和表現力。3.C 4.示例1:本詩托物言志,以梅自喻。首聯寫梅花本應住在天宮,卻落到人間江南,含蓄表達詩人高潔傲岸、超凡脫俗的品格。示例2:本詩托物言志,以梅自喻。頷聯以“高士”“美人”自比,含蓄表達詩人高潔傲岸、超凡脫俗的品格。示例3:本詩托物言志,以梅自喻。頸聯寫蕭蕭寒竹相依偎,漠漠春苔護殘香,襯托梅花的高潔,含蓄表達詩人高潔傲岸、超凡脫俗的品格。示例4:本詩托物言志,以梅自喻。尾聯先借何遜的典故,直抒胸臆,表達了詩人高潔傲岸,以及不被理解的孤寂。【導語】這首詩以瑤臺仙姿起筆,通過“高士臥”“美人來”的意象轉換,將梅花人格化展現其孤高風骨。頸聯以蕭蕭竹、漠漠苔為背景,暗喻梅花凌寒獨放的氣節。尾聯用何遜典故作結,既呼應前文對梅的禮贊,又流露出詩人傲岸不屈的襟懷。全詩托物言志,梅之清姿與詩人之風骨渾然一體。3.本題考查內容理解、詞句賞析和主題情感。C.頸聯“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是說梅花的寒香依傍著疏疏落落的竹子影子,春天里殘香被密布的青苔遮掩,這里是梅花與竹、苔相互映襯,營造出清幽氛圍,并非“鮮明對比”,該選項分析不恰當。故選C。4.本題考查表現手法和主題情感。首聯:“瓊姿”凸顯梅花姿態絕美、氣質高潔,“瑤臺”是神話里神仙居所,代表超凡脫俗之地。說梅花本該在瑤臺,卻被栽種到江南,是一種“錯位”。詩人借梅花的這種“錯位”,把梅花高潔的姿容和自己聯系。高啟性格傲岸,他覺得自己如梅花一樣,本應身處能匹配高潔品格的環境(如同瑤臺對梅花),卻身處現實的“江南”(可理解為世俗環境),含蓄表達自己高潔傲岸、超凡脫俗,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以梅的“瓊姿”喻己之高潔。頷聯:用“高士臥”比喻梅花在雪滿山中,像隱士靜臥,體現出梅花的高潔、遺世獨立;“美人來”比喻梅花在月明林下,似美人翩然而至,體現梅花的美麗、超凡脫俗。詩人以“高士”“美人”自比,借梅花這兩個比喻形象,傳遞自己如同隱居高士般品性高潔、不慕繁華,又如同月下美人般氣質超凡、遠離塵囂的品格,把自身的精神追求,寄寓在梅花的比喻里。頸聯:寫梅花的寒香依傍著疏疏落落、帶著蕭瑟之感的竹子,春天里殘香被密布的青苔遮掩。竹的“蕭蕭”添清冷,苔的“漠漠”顯幽寂,它們與梅花相伴。這里用竹、苔襯托梅花,竹的高潔、苔的幽寂,和梅花的氣質相契合。詩人借這樣的環境與梅花的關系,暗示自己如同梅花,身處清冷、幽寂環境(可對應詩人傲岸性格,不被世俗熱鬧接納),卻依然保持高潔傲岸,在孤寂中堅守自我的品格,以梅在竹、苔間的姿態,喻己之堅守。尾聯:“何郎”是南朝詠梅的何遜,詩人說自從何遜后,沒了好的詠梅詩,梅花在東風里孤獨開放,不知開幾回。借何遜典故,一方面說梅花缺少知音(好的詠梅詩代表懂梅之人),另一方面也是詩人自況。高啟性格傲岸,可能覺得自己如梅花一樣,高潔的品格、超凡的才情,難以被世俗理解,在“東風愁寂”里,抒發自己高潔傲岸卻孤寂,不被賞識的心境,借梅花的遭遇,直抒胸臆般傳遞自身精神品格。全詩以梅為媒介,把詩人高潔傲岸、超凡脫俗又略帶孤寂(因不被完全理解)的品格,通過托物言志的手法展現,所以說“詠梅而見風骨”,這風骨就是詩人借梅花傳遞的自身精神特質。5. 復 還 6.因為一路上春光明媚、風景幽美,我不知不覺就來到您的家了。“春風江上路”一句,抒發了詩人輕快悠閑的心情。【解析】5.試題分析:(1)本詩前三句寫景,后一句敘事。詩人寫到,一路上渡過了一道水又一道水,河邊路旁長滿了看也看不盡的鮮花;一個復字,一個還字,寫出詩人行走速度之快,也寫出景色的變化之意,給人移形換景之感。這屬于古詩中的煉字手法。6.試題分析:理解詩句中包含的詩人感情,一定要在正確翻譯的基礎上,結合詩中景物特點,來分析詩人感情。后兩句詩的意思是一路上春光明媚、風景幽美,我不知不覺就來到您的家了,詩人一路看到繁花似錦,又有春風作伴,其中輕松悠閑,怎么會語言來言明呢?正是因為這大好春光,所以詩人才不覺路遠,不覺間就到了友人門前。7.C 8.表現了作者對美好的田園生活的喜愛之情。【解析】7.本題考查詩歌的理解和分析。C.“知”字表明“花落盡”是作者的推測,是虛寫,不是眼前之景,所以“‘知是人家花落盡’一句實寫”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故選C。8.本題考查作者的情感。詩歌大意:在綠水盈盈、芳草萋萋的美景里,春天的美麗的光景仿佛快要從春雨中走過的樣子。 應該是農人家的花落盡了,所以菜畦地里今天來的蝴蝶格外的多。首句“綠池芳草滿晴波”,“綠”“芳”,從視覺和嗅覺兩個角度描繪了綠水盈盈、芳草萋萋的春天美景;末句“菜畦今日蝶來多”暗點西園,詩人不因春光逝去而感傷,而是描寫“蝶來多”,寫出盡管春盡,但仍充滿生機和盎然情趣;據以上可知本詩表達了詩人對美好的田園生活的喜愛之情。9.通過對“溪樹”“江蕪”等景物的描寫,表現了樹木蔥籠茂盛,水草搖曳起伏的特點 10.“入”十分形象地表達了春光的濃郁蓬勃而不可阻遏之勢,詩人的喜悅之情也溢于言表。 11.C【解析】9.本題考查詩句理解。1)翻譯。溪邊的樹木蒼翠茂盛形成綠蔭,江邊的野草隨風而倒沾水而濕。2)景物有:溪樹,江蕪。特點:“蔥蔥”寫出了溪邊樹木的蒼翠茂盛,“暗”寫出了“溪樹”的色調質感。由于受溪水的滋潤,樹木顯得格外枝繁葉茂。“靡靡”寫水邊野草隨風倒伏貌的樣子,描繪了其搖曳起伏的姿態,故這里表現了樹木蔥籠茂盛,水草搖曳起伏的特點。10.本題考查煉字。1)翻譯。雨后清晨詩人打開門簾,霎時間把這春色放入屋中。2)分析。“入”是進入的意思,詩人把春色放入屋中,似在迎接這春色,好似這春色可以走進來一般,具有動態感,寫出了春光的濃郁蓬勃而不可阻遏之勢,也表現了詩人對于春色的喜愛之情,見到春色的喜悅之情。11.本題考查內容分析。結合“一時放春入”可知,這里描繪的是春天的景色,“秋雨綿綿”表述錯誤,故C錯誤,選C。12.答案示例:①描繪了一幅牧童與牛愉快相處的歡樂圖畫。②表達了詩人對繁重租稅的不滿和對農家命運的擔憂、同情。評分:答出其中一點得1分,共2分。意思對即可。其它答案符合題意即可。 13.答案示例:構思:構思新穎,卒章見志。此詩前文著力營造樂景,濃墨渲染牧童之樂,后兩句再寫牧童之憂,進而揭露了封建剝削的殘酷性,前文鋪陳深厚,后文點題鮮明。寫法一:渲染。為揭露封建剝削的殘酷性,詩歌的前文著力營造樂景,濃墨渲染牧童之樂,然后筆鋒一轉,再寫牧童的擔憂,前后極大的落差,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寫法二:反襯(或:樂景寫哀情)。詩的前文著力營造樂景,濃墨渲染牧童之樂,只是為了反襯結句的牧童之憂。寫法三:白描。詩的前八句著重寫牧童與牛相得之樂。開篇兩句“爾牛角彎環,我牛尾禿速”,擬設牧童之間的對話,是為了突現牧童之童心,以及牧童愛己牛之情。三、四兩句承接前兩句,寫牧童們清晨相約外出放牛,牧童們到處追逐、嬉戲的情景。接下去四句著重寫牧童與牛相得之樂。牧童們深知牛的勞苦與饑餓,他們在放牛時,或騎在牛背上唱歌,或坐在牛身邊休憩,“夜歸”,他們又緊貼著牛身睡覺。正是這一系列的白描,將牧童與牛的相得之樂生動地摹寫了出來。評分:答對一種得2分,共2分。意思對即可,其它答案符合題意即可。語言一:比喻。用“彎環”,比喻牛角,既寫出了牛角的形狀,也有對牛的愛憐之意。語言二:樸實而飽含深意。用“遲”、“知”、“坐”、“臥”字,不僅寫出牧童與牛的相得之樂,也表達了牧童對牛的深愛之情,平中見奇,樸中出新,為后文的擔憂做了很好地鋪墊。評分:答對一種得2分,共2分。其它答案取例典型,分析言之成理即可。【解析】12.試題分析:解答此題,可從詩句中抓住主要景物,展開聯想想象,描繪畫面,語言力求優美。然后再概括景物營造氛圍特點及運用的表現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等。本詩句中的景物與關鍵詞:牛、牧童、笛、山。可根據這些關鍵詞,從牧童與牛愉快相處的歡樂的角度概括即可。考點:鑒賞詩歌的形象。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考點:鑒賞詩歌的語言。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13.試題分析:此題考查賞析詩歌運用的表現手法和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題,可結合著合詩歌的主旨,從表現手法的角度分析,從詩句前文看,牧童與牛愉快相處的歡樂情景是樂景,而此詩主旨在于揭示租稅繁重給農民帶的深重災難,由此可看出采用了以樂景襯哀情的表現手法。全詩除結尾兩句點明這一主旨外,其余詩句均集中敘述農家牧牛的情形,體現了農家對牛的深厚感情。結尾兩句與前面略帶輕松情調的敘述,構成強烈的對比。故采用的是對比的手法。作者的情感,可從對封建剝削壓迫的痛恨和對農民悲苦命運的同情角度組織答案。考點:鑒賞詩歌的形象。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鑒賞詩歌的語言。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14.(1)敵人(侵略者)(2)高詩中通過描寫詩人獨自登樓遠眺所見的凄涼蒼茫的江南秋景,抒發了游子濃濃的思鄉(孤獨、悲傷)之情。李詩中通過描寫戰云密布下凄清肅殺的塞上風光,抒發了詩人渴望有如郭子儀這樣安邊衛國的良將再現,體現了詩人憂國傷時的忠貞情懷。【詳解】(1)考查對詩歌內容的理解。讀懂詩句大意是作答的基礎。“客子過壕追野馬,將軍弢箭射天狼”:士兵們跨過護城河時塵沙陣陣,將軍從弓袋中拔箭射敵軍。天狼:指天狼星,古人以為此星出現預示有外敵入侵,“射天狼”即抗擊入侵之敵。(2)比較閱讀。比較兩首詩所抒發的感情的不同之處。做這類試題的關鍵在于對兩首詩歌內容正確的理解,理解到位,才能作對。理解詩歌要看題目、看作者、看詩句、看注釋。高詩結句以“總是秋”三字把自己感情融入“秋”中,詩人沒有明說“秋”是什么,但詩人已經借所寫秋景將“秋”對詩人而言意味著的懷鄉之情抒寫出來,借景抒情。“總是秋”三字含蓄而又傷感地抒寫詩人的思鄉之情。李詩首聯以黃河、長城、秋風、飛雁等,構成北方邊陲特有景象,氣象開闊而略帶蕭瑟之感。頷聯寫前方將士躊躇滿志的勇武形象,與首聯相映襯,烘托戰事將起的緊張氣氛。頸聯分別選取戰前緊張忙碌場面與冷月當空的凄清之境,對比強烈,引人遐思。尾聯由此生發,借助郭子儀之典,表達詩人深深的隱憂與熱切期待,情感復雜而耐人尋味。抒發了詩人強烈的憂國之情。【點睛】怎樣把握詩歌的思想內容、主旨以及作者表達的思想情感?緊盯詩歌的“眼睛”。題目是詩歌的“眼睛”。透過這只眼睛我們常常能窺探出詩歌的類型、題材、描寫或詠嘆的對象乃至詩作的主旨和作家表達的思想情感。因此,緊盯詩題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詩歌的鑰匙提了綱挈了領。直搗詩歌的“心臟”。詩貴含蓄,但無論如何含蓄委婉到頭來總要表情言志,總要把自己的感情態度借助文句表露出來,所以自古以來詩人特別注重詩中最能顯現感情、詩旨的那些字眼或詩句,詩歌離不開意象。意象是詩歌的“建筑材料”,作者塑造形象、表情達意都要靠意象來建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