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拔尖測評卷滿分:100分 時間:90分鐘 姓名: 得分:【卷首語】觀察是最好的老師,我們要養成連續觀察的好習慣。習慣一:留心生活多觀察一、做生活的觀察者。閱讀語段,完成練習。(15分)處處留心皆學問。平時仔細觀察,你會發現:爬山虎的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 jūn yún( ),沒有 chóng dié( )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kòng xì( );蟋蟀選擇的 zhù zhǐ( )非常隱(yǐn yǐng)蔽,建在排水yōu liáng( )的地方,設有dà tīng( )、wò shì( )等。夜幕(bù mù)降(jiàng xiáng) lín( ),它們就在門口唱著動聽的歌曲(qū qǔ)。1.[辨字音]用“ ”給加點字選擇正確的讀音。(4分)2.[寫字詞]根據語境,看拼音,寫字詞。(8分)3.[練書法]做小小書法家,把畫“ ”的句子抄寫在方格里,要寫得規范、美觀。(3分)二、記錄要廣泛,生活中處處值得記錄,請按要求完成練習。(20分)1.[動物蹤跡]依次填入“引蛇出 ”“狡兔三 ”“龍潭虎 ”“兔子不吃 邊草”中的字,最恰當的一項是(2分)( )A.窩窟 穴 屋 B.洞穴 巢 窩 C.洞窟 穴 窩 D.洞穴 窟 窩2.[概括段意]小語觀察了向日葵后查找了資料,下列對資料主要意思的概括,最恰當的一項是(2分)( )向日葵為什么向著陽光低頭生長 原來,向日葵體內有一種生長素,這種生長素怕被陽光照射,所以當陽光照射的時候,它便跑到沒有陽光的一面。這樣就使背光部分長得快,受光部分生長緩慢,向日葵便朝向有陽光的方向生長。A.向日葵喜歡向陽生長。 B.向日葵喜歡背光生長。C.向日葵生長的缺陷。 D.向日葵開花的秘密。3.[培養習慣]關于“觀察習慣”的養成,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2分) ( )A.“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無法養成觀察習慣的。B.只要學會了所有的觀察方法,就能養成觀察的習慣。C.只有進行堅持不懈,持之以恒的觀察,才能發現觀察對象的變化。D.觀察不僅要看、聽、摸、聞、嘗,還要持續觀察事物的變化,習慣才能養成。4.[口語交際]四年級(2)班開展“愛護眼睛,保護視力”活動,下列做法不正確的是(2分)( )A.要先了解班級同學的視力情況,再分析影響視力的原因。B.要提出保護視力的有效方法。C.班級進行小組討論時,說話的音量要盡量大一些,免得組員聽不清楚。D.發言時不重復別人說過的話,如果想法接近,先表示認同,再繼續補充。5.[大蒜生長]閱讀下面的觀察日記,完成填空。(4分)6.[名句積累]名句中體現了作者們的仔細觀察,請你結合語境補全句子。(8分)(1)[詩中賞美景]“一道殘陽鋪水中, ”描繪了夕陽斜照江面,夕陽與江水相映成趣的美妙景象。(2)[詩中悟真理]“橫看成嶺側成峰, ”告訴我們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事物,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雪卻輸梅一段香”啟示我們事物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要善于取長補短。(3)[諺語觀氣候]諺語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天氣諺語和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如“八月暖,九月溫, ”“八月里來 ,雁兒腳上 ”。[諺語品親情]幾場秋雨過后,天漸漸冷了,媽媽找出厚衣服并囑咐我穿上,還對我說:“ , 。”習慣三:名家觀察多分享三、一起閱讀名家的觀察所得,學習如何更準確地寫出自己的觀察收獲。(35分)(一)閱讀古詩,完成練習。(12分)村 夜[唐]白居易霜草①蒼蒼②蟲切切③,村南村北行人絕④。獨⑤出前門望野田⑥,月明蕎麥⑦花如雪。[注釋]①霜草:被秋霜打過的草。②蒼蒼:灰白色。③切切:象聲詞,形容聲音凄切。④行人絕:了無人跡。絕,絕跡。⑤獨:單獨,一個人。⑥野田:田野。⑦蕎麥:一種農作物,開白花,結黑籽,磨成粉可食用。1.思維導圖結合古詩,完成下圖的填空。(7分)2.閱讀要素詩人的觀察點發生了變化,從詩句“( )”可以看出來。(2分)A.霜草蒼蒼蟲切切 B.村南村北行人絕C.獨出前門望野田 D.月明蕎麥花如雪3.發揮想象,描繪“月明蕎麥花如雪”所展示的畫面。(3分)某小學的同學們聽到“魚的記憶只有7秒,7秒后魚便不記得過往的事物了”這個說法后,決定通過實驗去探究這個說法的真偽。以下是同學們的實驗記錄。(10分)1.同學們分別從哪四個方面對魚的記憶進行了實驗、觀察和記錄 結合材料,完成填空。(4分)2.對冬冬、晨晨、明明、思思的實驗結論描述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 )A.冬冬的實驗說明三湖慈鯛能記住聲音與“喂食”或“驅趕”的關系,并且記憶能維持一段時間。B.晨晨的實驗說明三湖慈鯛既能記住投喂食物的“固定位置”,又能記住“手”這個投喂食物的移動物體。C.明明的實驗說明三湖慈鯛能區分長方體裝飾品和球體裝飾品,并且記住它們同“喂食”或“驅趕”之間的關系。D.思思的實驗說明魚可以對迷宮路線形成一定的記憶,不同種類魚的記憶力是一樣的,但生活習性有差別。3.思辨探究 看了同學們的實驗記錄,你覺得“魚的記憶只有7 秒”這個說法是真的還是假的 這個實驗給你什么樣的啟發 (4分)(三)閱讀課外短文,完成練習。(13分)蠶葉圣陶① 春末,養蠶人取出蠶卵,把鹽水灑在上面,這叫作“浴蠶”。蠶卵是蠶蛾生的,粘在紙上,密密地鋪排著,不留空隙。初生的時候卵是黃色的,漸漸轉綠,后來變成黑色;它比針尖大不了多少,分量很輕,一萬顆才只有一克重。每一只雌蛾能生卵七百多顆,生完卵它就死了。雄蛾交尾以后就被丟掉。雌蛾也有不生卵的。② 蠶才孵化,細小得很,像黑絲的斷屑,其時桑葉要切碎了喂的。漸漸長大起來,大約十天工夫,眠期到了。同在一起的蠶,眠期有早有晚,并不齊一。眠的時候不吃桑葉,也不行動,經過四十八個小時,便脫去了一層皮,重又活動起來,這是“頭眠”。“頭眠”以后十天,眠期又到了,這是“二眠”。順次到了“四眠”,那就快要吐絲結繭了。“四眠”的時候蠶身最長;過了“四眠”,反而縮短了,通體顯得透明。蠶從初生到結繭,除了眠期,不停地吃著桑葉。③ 蠶將要結繭的時候,養蠶的人把它放到稻稈束上,這叫作“上山”。蠶就在那里吐絲結繭;結成了繭便化蛹,自己待在繭中。吐絲的當兒,蠶昂起了頭上下搖動,絲就從他的嘴里出來,圍繞著蠶身,漸積漸厚,結果成了橢圓形的一件東西,稍微有點兒彈力,這就是繭。繭白色的居多,間或有黃色的。也有兩條蠶合結一個繭,比尋常的繭大得多,中間有兩個蛹。④ 把蠶絲放在顯微鏡下面去看,就見兩股東西互相糾纏著,像透亮的玻璃一般。因此知道本來是兩縷,由蠶嘴里黏液的力量,才合作一縷的。絲質極細極輕,一千個繭的絲合在一起,只有四克多一點的生絲。 (選自《葉圣陶作品集》,有刪改)1.閱讀文章可知,作者是按照 順序記錄蠶的,分別記錄了蠶在 、眠期、 三個時期的形態及活動。(3分)2.請你完成蠶的觀察記錄單,感受作者對蠶的細致觀察。(4分)3.精注閱讀請你閱讀文章第③自然段中畫“ ”的句子,試著從語言運用的角度完成批注。(4分)4.下列關于蠶的說法,正確的一項是(2分)( )A.所有的雌蛾都會生卵,生卵后就會死亡。B.蠶每次眠期都剛好是四十八小時。C.蠶在“四眠”之前身體一直在生長,到“四眠”時身體最長。D.所有的蠶繭都是由單個蠶結成的,不會出現兩個蠶合結一個繭的情況。習慣四:細心觀察成文章四、試著用學到的寫作方法,用習作呈現自己的觀察與發現。(30分)大自然的風景每天都是新的。春天的風,夏天的雨,秋天的云,冬天的雪……只要細心觀察,你會發現,變化無時不有。在你的生活中,你都看到、感受到了哪些變化 你有怎樣的感悟或思考 請以《變化》為題,寫一篇習作,350字左右。第三單元拔尖測評一、1. yǐn mù jiàng qǔ(每空1 分) 2. 均勻重疊 空隙 住址 優良 大廳 臥室 臨(每空1分)3.處處留心皆學問。(3分)二、1. C(2分)解析:蛇的家是“洞”,兔子的家是“窟”或“窩”,虎的家是“穴”。2. A(2分)解析:閱讀語段可知,語段先以問句的方式,引出“向日葵為什么向著陽光低頭生長”這一問題,接著具體解釋了向日葵向陽低頭生長的原因。所以該段文字主要寫了向日葵喜歡向陽生長。3. B(2分)解析:B項,“只要學會了所有的觀察方法,就能養成觀察的習慣”這個說法是不正確的。學會觀察方法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將這些方法持續、系統地應用到實際觀察中,形成習慣。單純掌握方法,如果不加以實踐和應用,是無法形成習慣的。4. C(2分)解析:C項,小組討論時,要注意說話的音量,如果音量太大,可能會干擾到其他小組討論,討論是需要團隊合作的,不能只以自己為中心。5.示例:第九天,蒜芽兒明顯長高了,頂部開始分叉,像是要長出小葉子。底部根須也變得更密,緊緊地抓住容器底部,充滿了生命力。(4分)(評分建議:結合圖片寫出大蒜在10月14日的狀態,得2分;結合前面的日記,寫出大蒜生長的變化,得2分。)6.(1)半江瑟瑟半江紅 (2)遠近高低各不同 梅須遜雪三分白 (3)十月還有小陽春雁門開 帶霜來 (4)一場秋雨一場寒 十場秋雨要穿棉(每空1分)三、(一)1.霜草 鳴蟲 田野 蒼蒼 如雪切切 鄉村秋夜(每空1分)2. C(2分)解析:“獨出前門望野田”一句,是詩中的過渡,將描寫對象由村莊轉向田野。3.示例:皎潔的月光照耀著一望無際的蕎麥田,遠遠望去,燦爛耀眼,如同一片晶瑩的白雪。(3分)(評分建議:想象合理,得1分;運用修辭,得1分;語句通順,得1分。)(二)1. (1) 聲音 (2) 位置 (3) 形狀 (4) 迷宮路線(每空1分)2. D(2分)解析:思思的實驗中,金魚喜歡集體行動,一條通過后,其他金魚會追隨通過;三湖慈鯛記憶得更快,但通過迷宮時間不一致。這表明不同種類魚的記憶力是不一樣的,而不是一樣的。3.假的(1分)于生活中常見的說法,我們不應盲目相信,要善于辨別其真偽,并通過相應的方法進行觀察探究(3分)(評分建議:答出“不應盲目相信”,得1分;答出“進行觀察探究”,得2分。)(三)1. 時間 初生 結繭(每空1分) 2. (1) 蠶的顏色及形態變化 (2)黃色 黑色 (3)白色的多,間或有黃色 (4)比針尖大不了多少 (5)蠶身最長 蠶身縮短 (6)昂起了頭上下搖動,吐出蠶絲圍繞蠶身(每空0.5分)3.運用了動作描寫,(1分)“昂起”“上下搖動”等動詞,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蠶吐絲時的動作,使蠶吐絲的過程如在眼前,讓讀者對蠶結繭這一過程有了更直觀、清晰的認識,(2分)體現作者觀察的細致入微。(1分)4. C(2分)解析:文中提到“雌蛾也有不生卵的”,A項錯誤;文中只說頭眠經過四十八個小時,并未表明每次眠期都是四十八小時,B項錯誤;文中提到“也有兩條蠶合結一個繭,比尋常的繭大得多,中間有兩個蛹”,D項錯誤。四、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