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考語文散文專題訓練----韓少華散文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題。溫馨的風韓少華①我從青島乘船去上海。人們擠到甲板上,享受著大海所款待的清爽的風浴。我卻雙腿痛得難耐,只得回艙,倒在鋪位上;剛拿出本《收獲》來,沒看幾行,竟睡著了。等晚餐鈴響了,我醒來正要下鋪——“對不起,同志,”一聲帶著膠東鄉音的招呼,從上鋪傳下來;隨后,一只膚色黝黑卻還稚嫩的手臂,把我那本雜志還下來,“你睡著了,雜志滑到地板上了;我拾起來,也沒經你允許,就……”幾乎同時,探出一張微黑的娃娃臉兒來;那兩頰,歉然地漾出一對淺淺的笑渦兒……②我,愣了。瞬間,心頭涌來一種奇異的感覺:生疏而又熟稔,凄切而又溫存……這感覺,又分明只來自陌生少年的那兩句真摯而彬彬有禮的話語;可這,為什么竟使我如此動情呢?一時間,真還說不清楚……③幾天之后,我到了煙水空蒙的西子湖濱。拾級進入靈隱寺大雄寶殿,見那尊金漆如來佛像,竟幸免于浩劫,我驚喜極了。盤桓良久,才覺雙膝又隱隱作痛。出了寺門,微風挾來了細雨。趕到車站,正想著忘記帶傘的事——嗯?這雨,怎么停了?……一抬眼,只見頭上撐著把青布傘,給我讓出了半面,正替我遮著越來越密的雨絲。啊,那為我撐著傘的,是個瘦小的女孩子。我正要道聲謝,她卻側過臉,張望著車站調度臺那邊,微皺著眉頭。這時候,我才見她那天藍色上衣后領窩下面,印著一塊該是紅領巾留下的痕跡。我正要道謝,車來了。她對我笑笑,示意我上車;我上來了,她微笑著目送我……④唔,一個風濕病患者,免遭一場淋漓之苦,這意味著什么,我清楚。望著那隱入雨幕中的瘦小身影,如同一種極堪珍愛的東西,失落許久,竟又得之于意外,一種驚喜、寬慰,又滲著些辛酸的感覺,頃刻充滿了心窩;而這令我如此動情的,又是什么?一時也還說不清楚……⑤告別西湖,到了黃山。這座名山,是我必欲“朝”之而后快的“圣境”。我采取“蝸牛”戰術,一步一步地,居然蹭到了以奇險聞名的“小心坡”。正得意呢,忽地一陣山風橫闖過來,手中提包也在狂風中猛晃起來。進退兩難之際,“給!”隨著一聲有點兒命令味道的招呼,憑空里伸過一根山藤手杖來。剎那間,我一把攥住藤杖,恢復了平衡。定了定神,——哦,旁邊站著個二十五六年紀的小伙子。他操著濃重的關中口音,笑笑說:“咱來它個‘兩個和尚抬水吃’,咋樣?”我也笑著就勢領情了。得,不僅負擔輕了多半兒,還遇見個出色的向導。小伙子說,因工作關系,他這是四訪黃山了。臨別,他把那藤杖塞給我,又笑著說:“你腿腳不濟,先拄著吧。本該送給你,可這是我捎給西安我老娘的。你下了山,就把它寄存在汽車站服務臺,那里人跟我恁熟的。放心好哩……”⑥我,又愣住了。只得站在陣陣山風里,一直目送著他的背影,想道個不足掛齒的“謝”字,也早已來不及了。我默立在“迎客松”下,看手中這藤杖,簡直是一件取自天然、成于工巧的藝術品!這是遠游赤子準備的敬老的禮物啊!而他,竟慨然交付給一個陌路人,做緩痛應急之需……我捧著藤杖,遙望他的去路,已是“空山不見人”了。此刻,我的心反倒平靜下來。雖然,心頭那異樣的、溫暖的感覺,仍然難以名狀。⑦山中的夜,靜得很。可我,卻失眠了……⑧記得浩劫之初,我就被一群嘴巴上剛冒出一抹絨毛兒的大孩子,關進了“牛棚”。陰暗、潮濕、寒冷,又給我的骨髓里留了點紀念。以后,我目睹耳聞了許多類似的事件。可這次江南之行呢?蘇堤柳色,玄武波光,固然怡神悅目;而更讓我動情的,則是從不少年輕人身上反映出的心靈的美。啊,那船艙內膠東少年的片言之禮,(1)________,還有,這(2)________,究竟該如何估量?我心頭的感受,又該怎樣描摹呢?⑨近午時分,我經蒲團松下,繞蓮花峰腳,到了有名的散花塢。哦,好一片花濤香海。麗日當空,迎面緩緩送來一陣溫煦而芳馨的風,那風,直撲到我懷里,一路疾苦,簡直爽然若失了。猛地,心頭一動:途中那幾次難以名狀的感覺,似乎只有這溫馨的風,才略可比擬。記得唐人有“暖風醫病草”的句子。莫非我這受了病的草木之心,在人們心靈間交匯著的這一陣陣暖風中,也有些療救的希望……一九八零年初秋,于黃山賓館。下列對本文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本文以“我”江南之行所經歷的事組織行文,敘議相間,表現主題。B.本文提及“我”的腿痛,是因為“我”被江南美景吸引,流連忘返,勞累所致。C.結尾處引用“暖風醫病草”,含蓄表達了在浩劫中受到傷害的心靈正在得到“療救”。D.本文所寫的三件平常之事放至“劫難”后的社會大背景去看,其揭示的思想意義重大。第⑤段中畫線句讀來頗有情趣,耐人尋味,請賞析其妙處。進退兩難之際,“給!”隨著一聲有點兒命令味道的招呼,憑空里伸過一根山藤手杖來。第⑦段中“山中的夜,靜得很。可我,卻失眠了”,請分析“失眠”的原因是什么?聯系前文,仿照第⑧段畫線句格式,在(1)(2)處橫線上填寫合適內容。說說本文標題“溫馨的風”的含義。閱讀《老師窗前的燈光》,完成下面小題。老師窗前的燈光韓少華我曾在深山間和陋巷里夜行,有時候連星光也不見。但只要能瞥見一豆燈光,哪怕它是昏黃的、微弱的,我也會立時感到溫暖、振奮。如果說人生如遠行,那么在我蒙昧和困惑的時日里,讓我最難忘的就是我的一位師長窗前的燈光。記得那是抗戰勝利、美國“救濟物資”滿天飛的時候,這種物資也被弄到了我當時就讀的北京市虎坊橋小學里來。我曾在我的國語老師崔書府先生宿舍里,看見舊茶幾底板上,放著一聽美國奶粉,上面落滿了灰塵。當時我望著形容削瘦的崔老師,不覺想到,他為什么不喝這奶粉呢?有一次,我寫了一篇作文,抄襲了冰心先生《寄小讀者》里面的幾個句子。作文本發下來,得了個漂亮的好成績。我雖很得意,卻又有點兒不安。偷眼看看那幾處抄襲的地方,竟無一處不加了一串串長長的紅圈!得意從我心里跑光了,剩下的只有不安。直到回家吃罷晚飯,我一直覺得坐臥難穩。我穿過后園,從角門溜到街上,衣袋里揣著那有點像贓物的作文簿。一路小跑,來到學校,我側身進了校門,悄悄踏過由古槐樹冠灑落的濃重的陰影,曲曲折折,進入一座小小的院落里。那就是住校老師們的宿舍了。透過濃黑的樹影,我看到了那樣一點亮光——昏黃、微弱,從一扇小小的窗格內浸了出來。我知道,崔老師就在那窗內的一盞油燈前做著他的事情。我迎著那點燈光,半自疑又半自勉地,登上那門前的青石臺階,終于舉手敲了敲那扇雨淋日曬以至裂了縫的房門。“進來。”老師的聲音低而弱。我深深鞠了一躬,肅立在老師那張舊三屜桌旁。老師邊打量我,邊放下手里的筆,緩緩地問道:“這么晚了,不在家里復習功課,跑到學校里做什么來了?”我低著頭,沒敢吭聲,只從衣袋里掏出那本作文簿,雙手送到了老師的案頭。兩束溫和而又嚴肅的目光落到了我的臉上。我的頭低得更深了,囁嚅地說:“這、這篇作文,里頭有我抄襲人家的話,您還給畫了紅圈,我騙、騙……”老師沒等我說完,一笑,輕輕撐著木椅的扶手站起來,到靠后墻那架線裝鉛印的書叢中,隨手一抽,取出一本封面微微泛黃的小書。等老師把書拿到燈下,我不禁側目看了一眼——那竟是一本冰心的《寄小讀者》!還能說什么呢?老師都知道了,可為什么……“怎么,你是不是想:抄名家的句子,是謂‘剽竊’,為什么還給打紅圈?”我仿佛覺出老師憔悴的面容上流露出幾分微妙的笑意,心里略松快了些,只得點了點頭。老師真的輕輕笑出了聲,隨之用他那低而弱的聲音說:“我問你,你自幼開口學話是跟誰學的?”“跟……跟我的媽媽。”我怯生生地答道。老師看著我說,“孩子從母親那里學說話,能算剽竊么?”“可,可我這是寫作文呀!”“可你也是孩子呀!”老師望著我,緩緩歸了座,見我已略抬起頭,就瞇細了一雙含著倦意的眼睛,看看我,又看看案頭那本作文簿,接著說,“口頭上學說話,要模仿;筆頭上學作文,就不要模仿了么?一邊吃奶,一邊學話,只要你日后不忘記母親的恩情,也就算是好孩子了……”這時候,不知我從哪里來了一股子勇氣,竟抬眼直望著自己的老師,更斗膽搶過話來,問道:“那,那作文呢?”“學童習文,得人一字之教,必當終身奉為‘一字師’。你仿了誰的文章,自己心里老老實實地認人家做老師,不就很好了么?模仿無罪。學生效仿老師,談何‘剽竊’!”我的心,著著實實地定了下來;卻又著著實實地激動起來。也許是一股孩子氣的執拗吧,我竟反詰起自己的老師:“那您也別給我打紅圈呀!”老師向椅背微靠了靠,眼光由嚴肅轉為溫和,只望著那本作文簿,緩聲輕語著:“從你這通篇文章看,你那幾處抄引,上下也還可以貫串下來,不生硬,就足見你并不是圖省力硬搬的了。要知道,模仿既然無過錯可言,那么聰明些的模仿,難道不該略加獎勵么——我給你加的也只不過是單圈罷了……你看這里!”老師說著,順手翻開我的作文簿,指著結尾一段。那確實是我絞得腦筋生疼之后才落筆的,果然得到了老師給重重加上的雙圈——當時,老師也有些激動了,蒼白的臉頰,微漾起紅暈,竟然輕聲朗讀起我那幾行稚拙的文字來……讀罷,老師微側過臉來,嘴角含著一絲狡黠的笑意說:“這幾句么,我看,就是你從自己心里掏出來的了。這樣的文章,哪怕它還嫩氣得很,也值得給它加上雙圈!”半年以后,我告別了母校,升入了當時的北平二中。當我拿著入中學后的第一本作文簿,匆匆跑回母校的時候,心中揣著幾分沾沾自喜的得意,因為,那簿子里畫著許多單的乃至雙的紅圈。可我剛登上那小屋前的青石臺階的時候,門上一把微銹的鐵鎖,讓我一下子愣在那小小的窗前。聽一位住校老師說,崔老師因患肺結核,住進了醫院。臨離去之前,我從殘破的窗紙漏孔中向老師的小屋里望了望——迎著我的視線,昂然站在案頭上的,是那盞油燈:燈罩上蒙著灰塵;燈盞里的油,已幾乎熬干了……時光過去了近四十年。在這人生的長途中,我確曾經歷過荒山的兇險和陋巷的幽曲,而無論是黃昏還是深夜,只要我發現了遠處的一豆燈光,就會猛地想起我的老師窗內的那盞燈,那熬了自己的生命,卻給人以啟迪,給人以振奮,給人以光明和希望的,永不會在我心頭熄滅的燈!(有改動)本文記敘了四十年前“我”與老師的一段往事。閱讀作品,填寫下面的表格。情節 心情作文得了好成績,卻發現抄襲處無不加了紅圈 ①見老師取出《寄小讀者》 ②③ 踏實,激動④ 失落,感動本文以燈光為線索,多次對老師窗前的那盞油燈進行了傳神的描寫。請你任選一句進行賞析。(1)透過濃黑的樹影,我看到了那樣一點亮光——昏黃、微弱,從一扇小小的窗格內浸了出來。(2)迎著我的視線,昂然站在案頭上的,是那盞油燈:燈罩上蒙著灰塵;燈盞里的油,已幾乎熬干了……這篇文章的原文還寫了一件當晚發生的事,現把省略段落摘錄如下,請你寫出這些段落對刻畫崔老師的形象有何作用。我雙手接過作文簿,正要告辭,忽見一個人,不打招呼推門而入。他好像是那位新調來的“訓育員”:平時總是金絲眼鏡,毛嗶嘰中山服,面色更是紅潤光鮮;現在他披著件外衣,手里拿個搪瓷蓋杯,對崔老師笑笑說:“開水,你這里……”“有。”崔老師起身,從茶幾上拿起暖水瓶給他斟了大半杯;又指了指茶幾底板上的美國奶粉,看了來人一眼,“這個,還要么?”“呃……那就不客氣了。”等老師把那位不速之客打發得含笑而去后,我望著老師憔悴的面容,禁不住脫口問道:“您為什么不留著自己喝?您看您……”老師默默地,沒有就座,高高的身影印在身后那灰白的墻壁上,輪廓分明,凝然不動。只聽他用低而弱的聲音,緩緩地說道:“還是母親的奶最養人……”請結合具體語句,寫出從崔老師教導作者寫文章這件事上,你得到的寫作上的啟示。閱讀下文,完成題目。草色遙看近卻無韓少華①迎著早晨的輕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或許,初春的風景過于素凈了;可也正因為還沒有花團錦簇的撩撥,才更宜于閑步深思。②趁個假日,我出了城,徑自尋春去了。“山帶昨年雪,春來哪處峰?”眼前,薊塞披沙,燕山負雪,可依靠什么去尋找春季的第一雙蹤跡?嗯,春的影子么,該是綠的。假如找見了大地上最先的一小片草地,那就必定是春季剛才落腳的地方。春季必在那邊。不上田間小道,我只朝荒野走去。③細風挾著寒意,卷地而來。這大體是朔氣的余威了。“燕北地寒生草遲”,低眉所見,盡是些隔冬的衰草;誰知有沒有一兩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見。穿疏林,過小橋,橋下流水無聲,慢悠悠的;猶如方才融沒了最后一片殘冰,還沒散盡。我不由責怪起自己來:雖然初春之游,也不免太早了。④逐漸的,云霧中的燕山愈來愈清楚了。到了山腳下,無意間向著來路仰頭一望,那小橋頭、疏林邊、曠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綠!仔細看去,還含著幾分鵝黃——好嫩,好新鮮。可那曠地,分明是我才經過的,沒見一芽新草,難道不早不遲,正當我才上了小橋那陣兒,就在我背后,春季,靜靜飛落在林邊了?我一陣驚喜,猛地站起來,朝著那片草色奔去。小橋下,流水依舊遲遲的;林邊曠地,又在腳下了。依舊是若干衰草,一帶疏林。莫不是春季怕這里寒肅,剛落腳,竟又攜著她那青青的影子,一起飛去了?⑤哦,這不正是“草色遙看近卻無”!⑥重又跑回山腳下,大石跟前;轉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邊,草色隱約,仿佛比方才又濃了些,也擴展了些。這初春草色,為何只可遙看呢?回想一路所見,——是了,說是來尋春,卻只低眉順眼,眼界自然僅限于咫尺間了。“燕草如碧絲”,走三五步難見一兩芽,況且還有衰草雜陳呢。假如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個個微綠的質點,那么,這十里平川,一覽無余,那質點,也該不計其數了。無數個微綠的質點,橫衍縱漫,就密了,草色也濃了。好一抹新綠,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活力吞沒了。這一霎間,我仿佛尋到了春季的步履。⑦真的,就連野游,都需要揚眉放眼,才能從無數點剛才破土的萌芽上邊,看到無邊的春光。那么,關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爭的歷程中,總會有陰霾、霜雪;可是,時間卻沒有一瞬的凝結。“今朝臘月春意動”,這是詩意,也是萬古不滅的規律。正當風雪彌天的時辰,誰能在胸襟深處尋到那最先的一抹新綠,用自己的心去溫暖它,催促它,誰就會擁有一個芳草連天、艷陽滿地的內心世界。⑧內心有一個春季,那就往前走吧。假如誰的內心的春光與大地上第一抹草色連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邁得再大些。這樣的步子,每一落地,都會鏗鏘作響;路旁的花蕾呢,也將應聲綻放。(選自《意林》,有刪改)【賞景色】請結合文章②~⑥段的內容,填寫下面表格。游蹤 所見 所感① 薊塞披沙,燕山負雪,一片衰草 ④到山腳下 ② 有些遲疑,進而是驚喜重回山腳下 ③ 仿佛尋到春天步履,非常欣喜【析語言】請結合文章內容,從修辭手法角度賞析第⑥段畫線的句子。好一抹新綠,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活力吞沒了。【說感悟】第⑦段畫線句中“萬古不滅的規律”指什么?(用原文回答)根據你對全文內容的理解,說一說作者尋春的經歷帶給了他怎樣的感悟。【悟寫法】你覺得文章以“草色遙看近卻無”為題目有什么好處?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各題。尋春韓少華①迎著早春的輕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也許,早春的景色過于素淡了;可也正因為還沒有萬紫千紅的撩撥,才更宜于漫步、沉思……②趁個假日,我出了城,徑自尋春去了。③“山帶去年雪,春來何處峰?"眼前,薊塞披沙,燕山負雪,該上哪里去尋春呢?又尋春的什么呢?……嗯,春的影子么,該是綠的。如果找見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剛剛落腳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④不上田間小路,我只朝著曠野走去。⑤微風挾著寒意,卷地而來。這大概是朔氣的余威了。“燕北地寒生草遲”,低眉所見,盡是些隔冬的衰草,誰知有沒有一兩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見……⑥穿疏林,過小橋,橋下流水無聲,慢吞吞的,仿佛剛才融沒了最后一片殘冰,那滿懷凝凍的遲疑,還沒散盡……我不禁責怪起自己來:雖說是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但是,既來之,則安之走吧。⑦漸漸地,云霧中的山峰越來越清晰了。到了山腳下,有大石如臥。近前轉身坐定了,無意間,向著來路拾眼一望……怎么?遠處,小橋頭,疏林邊,那曠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綠!仔細看去,還含著幾分鵝黃——好嫩,好新鮮。可那曠地,分明是我才經過的,來時沒見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遲,正當我才上了小橋那陣兒,就在我背后,春天,悄悄兒地飛落在林邊了?……我猛地站起來,朝著那片草色奔去。⑧小橋下,流水依然遲遲的;林邊曠地,又在腳下了。仍舊是幾許衰草,一帶疏林。莫不是春天怕這里寒肅,剛落腳,竟又攜著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飛去了?⑨哦,這不正是“草色遙看近卻無”!重又跑回山腳下,大石跟前;轉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邊,草色依稀,似乎比剛才又濃了些,也擴展了些。“草色遙看近卻無”。這早春草色,為什么只可遍看呢?回想一路所見——是了,說是來尋春,卻只低眉順目,眼界自然僅限于咫尺間了。“燕草如碧絲”,走三五步難見一兩芽,何況還有衰草雜陳呢。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個個微綠的質點吧,那么,這十里平川,盡收眼底,那質點,也該不可勝數了。無數個微綠的質點,橫行縱漫,就密了,草色也濃了-瞧那邊,好一抹新綠。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機淹沒了。⑩一霎間,這一抹新綠似乎浸洞了我的全身,染綠了我的每一個細胞。我似乎尋到了春天的步履。 真的,就連野游,都需要揚眉放眼,才能從無數點剛剛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無邊的春色。那么,對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爭的歷程中,總會有陰霾、霜雪,但是,盡管朔氣如磐,時間卻沒有一瞬的凝固。 “今朝臘月春意動”。這是詩意,也是萬古不滅的規律。 而正當風雪彌天的時刻,誰能在胸懷深處尋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綠,用自己的心去暖它,催促它,誰就會擁有一個芳草連天、艷陽滿地的內心世界。心里有一個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詩云“燕山雪花大如席”,哪怕真是“大如席”的燕山雪花砸到熱騰騰的胸膛上,也將立刻消融。 如果誰內心的春光與大地上第一抹草色連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邁得再大些。這樣的步子,每一落地,都會鏗鏘作響;路旁的花蕾呢,也將應聲怒放。(有刪改)細讀文章,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變化過程,寫在下面橫線上。徑自尋春去了;心情急迫看到衰草 ;遙見草色:說說第⑤段“誰知有沒有一兩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這句話表現了“我”的什么愿望?品讀第⑦段劃線句子,分析表達效果。“春天,悄悄兒地飛落在林邊了? ”結合全文內容,說說文題“尋春”的理解及作用。答案1.B 2.“給!”語言干脆有力,未見其人,先聞其聲,“命令味道的招呼”寫出小伙子助人之意不容推辭,“憑空伸出”寫出小伙子出手迅速,解圍及時。 3.江南之行,一路之上受到三位年輕人的無私幫助,讓自己深受感動;憶及浩劫中,“我”受年輕人所傷,致腿痛難愈,自己受傷的心靈得到撫慰。 4.示例:那古寺前江南少女的半傘之助;這山路上關中小伙子的一杖之誼 5.既指散花塢迎面送來的溫煦而芳馨的風,還指年輕人美好的心靈,如暖風能療救“我”受了病的草木之心。【解析】1.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容。B.結合第①段“我從青島乘船去上海。人們擠到甲板上,享受著大海所款待的清爽的風浴。我卻雙腿痛得難耐,只得回艙”可知,腿疼是自身原因,并非“因為‘我’被江南美景吸引,流連忘返,勞累所致”;故選B。2.本題考查詞句的理解和賞析。第⑤段畫線句“進退兩難之際,‘給!’隨著一聲有點兒命令味道的招呼,憑空里伸過一根山藤手杖來”中“給”是語言描寫,語言短促有力,讓人先聞其音,不禁會去想說這話的人是誰,吸引讀者閱讀興趣,再分析“命令味道的招呼”“憑空里伸過一根山藤手杖”,根據第⑤段“忽地一陣山風橫闖過來,手中提包也在狂風中猛晃起來”“剎那間,我一把攥住藤杖,恢復了平衡——哦,旁邊站著個二十五六年紀的小伙子”可知,寫出了當“我”身陷危險之時,身邊的小伙子及時出手,容不得“我”推脫,表現出“我”對小伙子的感謝之情。3.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第⑦段“山中的夜,靜得很。可我,卻失眠了”,根據第①段“一只膚色黝黑卻還稚嫩的手臂,把我那本雜志還下來,‘你睡著了,雜志滑到地板上了;我拾起來,也沒經你允許,就……’幾乎同時,探出一張微黑的娃娃臉兒來;那兩頰,歉然地漾出一對淺淺的笑渦兒……”和第③段“一抬眼,只見頭上撐著把青布傘,給我讓出了半面,正替我遮著越來越密的雨絲。啊,那為我撐著傘的,是個瘦小的女孩子”,第④段“唔,一個風濕病患者,免遭一場淋漓之苦,這意味著什么,我清楚。望著那隱入雨幕中的瘦小身影,如同一種極堪珍愛的東西,失落許久,竟又得之于意外,一種驚喜、寬慰,又滲著些辛酸的感覺,頃刻充滿了心窩”和第⑤段“進退兩難之際,‘給!’隨著一聲有點兒命令味道的招呼,憑空里伸過一根山藤手杖來。剎那間,我一把攥住藤杖,恢復了平衡。定了定神,——哦,旁邊站著個二十五六年紀的小伙子”可知,“我”失眠是回想起這幾天無私幫助“我”的三個年輕人,他們讓“我”非常感動;再結合第⑧段“記得浩劫之初,我就被一群嘴巴上剛冒出一抹絨毛兒的大孩子,關進了‘牛棚’。陰暗、潮濕、寒冷,又給我的骨髓里留了點紀念。以后,我目睹耳聞了許多類似的事件。可這次江南之行呢?蘇堤柳色,玄武波光,固然怡神悅目;而更讓我動情的,則是從不少年輕人身上反映出的心靈的美”可知,“我”還回憶起了浩劫中受到了年輕人的傷害,腿部加重了病情,而現在“我”以前受到的傷痛也在慢慢愈合,心靈得到了撫慰,內心感動,以致不能入眠。據此可理解作答。4.本題考查梳理和概括文章內容。結合上句“那船艙內膠東少年的片言之禮”可知,用偏正短語的形式概括。第(1)處:結合第③段“幾天之后,我到了煙水空蒙的西子湖濱。拾級進入靈隱寺大雄寶殿”“一抬眼,只見頭上撐著把青布傘,給我讓出了半面,正替我遮著越來越密的雨絲。啊,那為我撐著傘的,是個瘦小的女孩子”可概括為:那古寺前江南少女的半傘之助;第(2)處:結合第⑤段“告別西湖,到了黃山”“隨著一聲有點兒命令味道的招呼,憑空里伸過一根山藤手杖來。剎那間,我一把攥住藤杖,恢復了平衡”“哦,旁邊站著個二十五六年紀的小伙子”可概括為:這山路上關中小伙子的一杖之誼。5.本題考查標題的含義。標題往往具有多層含義,除了表面上意義之外,還要挖掘其比喻義、象征義。結合第⑨段“近午時分,我經蒲團松下,繞蓮花峰腳,到了有名的散花塢。啊!好一片花濤香海。麗日當空,迎面緩緩送來一陣溫煦而芳馨的風”可知,表層含義是風溫煦而芳馨;再結合第⑨段“途中那幾次難以名狀的感覺,似乎只有這溫馨的風,才略可比擬。記得唐人有‘暖風醫病草’的句子。莫非我這受了病的草木之心,在人們心靈間交匯著的這一陣陣暖風中,也有些療救的希望……”可知,深層含義是年輕人心靈的美好,就像是一陣溫暖的風,溫暖和治愈了“我”曾經受了病的草木之心。據此理解和概括回答即可。6.示例:①得意,不安②驚訝,疑惑③接受老師“模仿無罪”的教導,反詰老師打紅圈的原因(聽老師朗讀我的文字)④回母校沒尋到老師(得知老師患病住院),望見老師窗內的油燈。 7.示例一:“一點”寫出了燈光的昏暗、微弱,“浸”寫出燈光在濃黑的樹影下很顯眼地透出來,表明老師深夜仍在微弱的燈光下辛勤工作。示例二:“站”用了擬人的修辭,生動寫出油燈依然堅守在那里,只是“蒙著灰塵”,油已“熬干”,暗示老師住院很久了,贊揚了老師為學生耗盡生命的奉獻精神。 8.示例:省略段落寫了老師主動把奶粉送給一位“訓育員”的事;這件事體現出老師不愿接受美國救濟,憂國、愛國的品質(進一步豐富了老師的形象,使人物更豐滿、感人)。 9.示例一:“從你這通篇文章看,你那幾處抄引,上下也還可以貫串下來,不生硬,就足見你并不是圖省力硬搬的了。要知道,模仿既然無過錯可言,那么聰明些的模仿,難道不該略加獎勵么”。我的啟示是:寫作要建立在閱讀的基礎之上,善于向名家名作學習,多模仿;模仿重在融會貫通,引用語句要真正切合自己的文章。示例二:“這幾句么,我看,就是你從自己心里掏出來的了。這樣的文章,哪怕它還嫩氣得很,也值得給它加上雙圈!”我的啟示是:寫作文應寫出自己內心的東西,表達出真情實感。【解析】6.本題考查行文思路。1)結合“偷眼看看那幾處抄襲的地方,竟無一處不加了一串串長長的紅圈!得意從我心里跑光了,剩下的只有不安”可概括:先得意,后不安。2)結合“還能說什么呢?老師都知道了,可為什么”可概括:由“為什么”看出驚訝,疑惑。3)結合“模仿無罪。學生效仿老師,談何‘剽竊’!”“我的心,著著實實地定了下來;卻又著著實實地激動起來。也許是一股孩子氣的執拗吧,我竟反詰起自己的老師:‘那您也別給我打紅圈呀!’”可概括:接受老師“模仿無罪”的教導,反詰老師打紅圈的原因(聽老師朗讀我的文字)。4)結合“可我剛登上那小屋前的青石臺階的時候,門上一把微銹的鐵鎖,讓我一下子愣在那小小的窗前”“迎著我的視線,昂然站在案頭上的,是那盞油燈:燈罩上蒙著灰塵;燈盞里的油,已幾乎熬干了”可知,失落是沒有尋到老師,感動是看到老師的油燈,想到老師的為人和精神,故可概括:回母校沒尋到老師(得知老師患病住院),望見老師窗內的油燈。7.本題考查句子賞析。1)思路:角度;分析;感情或者形象。結合富有表現力的詞語,把握手法,體會感情或者形象。“一點”指亮光的小,“浸”本指水、油,這里用來描寫燈光,把亮光的狀態比較具象的表現出來,“一點燈光”和“濃黑的樹影”形成對比,進而突出了亮光的微弱,結合“崔老師就在那窗內的一盞油燈前做著他的事情”可知,崔老師生活條件的艱苦,在此艱苦條件下工作,突出了崔老師工作的認真、勤奮、對教育事業的用心。2)手法。“站”“昂然”把油燈擬人化,運用了擬人修辭。分析。“站”寫出了油燈的姿態,賦予了油燈人的情感和形象,“站”寫出了油燈堅守的姿態,這里油燈和老師的形象融合在一起,結合“燈罩上蒙著灰塵;燈盞里的油,已幾乎熬干了”可知,這里表面寫油燈一直奉獻著,獻出自己生命的全部,結合“聽一位住校老師說,崔老師因患肺結核,住進了醫院”可知,實際上借油燈來寫老師為了學生、為了教育事業勤奮工作,無私奉獻,最后油盡燈枯,耗盡生命。表達了對老師的贊美之情。8.本題考查人物形象和情節作用。1)概括這段情節內容。結合“崔老師起身,從茶幾上拿起暖水瓶給他斟了大半杯;又指了指茶幾底板上的美國奶粉,看了來人一眼,‘這個,還要么?’‘呃……那就不客氣了。’”可知,這一部分寫了老師主動把奶粉送給一位“訓育員”的事。2)作用。情節的作用一般是為了人物形象服務。結合“還是母親的奶最養人……”可以看出,老師不愿意接受美國的救濟,表現了對祖國的愛,豐富了老師的形象,更加動人。9.本題考查語言表達。明確思路:結合具體情節,分析老師的一些言行,對于自己寫作的思路。示范一:結合“學童習文,得人一字之教,必當終身奉為‘一字師’。你仿了誰的文章,自己心里老老實實地認人家做老師,不就很好了么?模仿無罪。學生效仿老師,談何‘剽竊’!”可知,這啟示我:寫作可以從模仿開始,找到好的文章、好的作家,借鑒、模仿他的文字,這是寫作的基礎,進而形成自己的風格。10. 出城,朝荒野走去 責怪自己春游太早 小橋頭、疏林邊、曠地上泛出一片含著鵝黃的新綠 疏林邊草色隱約,比之前更濃且擴展 11.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將“衰草”賦予“憔悴”的人的情態,將“活力”形容為“欣欣然”的喜悅狀態。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初春新綠的蓬勃生機,與衰草的枯萎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春天悄然到來、充滿活力的特點,表達了作者發現春草時的欣喜之情。 12.“萬古不滅的規律”指:“今朝臘月春意動”。作者的感悟:生活中總會有陰霾與困難,但時間永不停歇,希望始終存在。我們要像尋春時“揚眉放眼”一樣,以積極的心態看待生活,在困境中尋找內心的“新綠”(希望),用熱情去溫暖和催促它成長。只要內心擁有希望,就能擁有充滿光明的內心世界,并在行動中綻放力量。 13.標題引用韓愈的詩句,增添了文章的詩意和文化底蘊,吸引讀者閱讀興趣。準確概括了文中“初春草色遠看隱約存在,近看卻難以分辨”的景象,是文章的核心意象。作為線索貫穿全文,從尋春所見引出對生活的感悟,暗含“希望需要放眼追尋、用心感受”的哲理,深化主題。【導語】這篇散文以“草色遙看近卻無”為線,繪出尋春所見的初春景致。從野游的細膩觀察到由草色生發的生活哲思,文字清新蘊藉。詩題既契景又寓理,將自然之美與人生感悟交融,于平淡中見深意,余韻悠長。10.本題考查內容理解概括。結合第②段“趁個假日,我出了城,徑自尋春去了”“不上田間小道,我只朝荒野走去”可知,此時游蹤為“出城,朝荒野走去”。結合第③段“我不由責怪起自己來:雖然初春之游,也不免太早了”可知,此時“我”的所感為“責怪自己春游太早”。結合第④段“到了山腳下,無意間向著來路仰頭一望,那小橋頭、疏林邊、曠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綠!仔細看去,還含著幾分鵝黃——好嫩,好新鮮”可知,到山腳下所見為“小橋頭、疏林邊、曠地上泛出一片含著鵝黃的新綠”。結合第⑥段“重又跑回山腳下,大石跟前;轉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邊,草色隱約,仿佛比方才又濃了些,也擴展了些”可知,重回山腳下所見為“疏林邊草色隱約,比之前更濃且擴展”。11.本題考查句子賞析。結合第⑥段“好一抹新綠,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活力吞沒了”可知,句中“憔悴”一詞將衰草擬人化,賦予其人類疲憊萎靡的情態;“欣欣然”則將新綠的活力人格化,賦予其喜悅的狀態。這種擬人手法生動形象地描繪出初春新綠蓬勃生長、充滿生機,逐漸覆蓋并取代衰草的景象,形成鮮明對比。由此可知,該句通過擬人,突出了春天到來時的活力與生命力,也流露出作者發現這一景象時的欣喜之情。12.本題考查內容理解。結合第⑦段“‘今朝臘月春意動’,這是詩意,也是萬古不滅的規律”可知,“萬古不滅的規律”指“今朝臘月春意動”。結合第⑦段“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爭的歷程中,總會有陰霾、霜雪;可是,時間卻沒有一瞬的凝結”可知,生活總有困境,但時間不停,希望永存。結合第⑦段“真的,就連野游,都需要揚眉放眼,才能從無數點剛才破土的萌芽上邊,看到無邊的春光”“誰能在胸襟深處尋到那最先的一抹新綠,用自己的心去溫暖它,催促它,誰就會擁有一個芳草連天、艷陽滿地的內心世界”可知,看待生活要“揚眉放眼”,在困境中尋希望并用心培育。結合第⑧段“內心有一個春季,那就往前走吧……每一落地,都會鏗鏘作響;路旁的花蕾呢,也將應聲綻放”可知,內心有希望,行動便有力量,能迎來美好。由此可知,作者的感悟為:生活有陰霾,但時間不停、希望永存;要以積極心態尋內心希望并培育,內心有希望便會擁有光明世界,行動也會綻放力量。13.本題考查標題作用分析。結合第⑤段“哦,這不正是‘草色遙看近卻無’”可知,標題引用詩句,既增添了文章的詩意與文化底蘊,又準確概括了初春草色遠看可見、近看難尋的景象,成為文中核心意象。結合第②~⑥段作者尋春過程中對草色“遙看有、近看無”的觀察可知,標題作為線索貫穿全文,串聯起尋春的所見所感。結合第⑦段由草色引發對生活的思考“就連野游,都需要揚眉放眼,才能從無數點剛才破土的萌芽上邊,看到無邊的春光”可知,標題暗含“希望需放眼追尋、用心感受”的哲理,深化了文章主題。由此可知,以“草色遙看近卻無”為題,兼具詩意、線索作用與哲理內涵,好處顯著。14. 后悔尋春(或:責怪自己) 感悟春天(或:熱愛春天) 15.希望在隔冬的衰草中看到一兩株小草沖破早春寒冷的阻隔,微視朔氣余威,破土而出,為大地帶來早春的氣息。 16.“飛”是“在空中飄浮游動”的意思,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春天來得迅速的特點,表現了春天突然來臨給“我”帶來的驚喜和歡愉。 17.“尋春”一詞為全文線索,點明文章主要內容,表達了作者對小草在初春的寒冷中勇敢地展現出一抹新綠的喜愛和贊美之情,并聯想到在生活中面對困難與挫折時也要有心懷希望的樂觀態度。【解析】14.本題考查梳理文章思路的能力。“衰草”出現在第⑤段,根據第⑥段“我不禁責怪起自己來”,可見“我”當時內心后悔,故①空可概括為“后悔尋春”。“遙見草色”出現在第⑨段,第⑨段至 段,我“重又跑回山腳下,大石跟前;轉身再放眼望去”再次感受到“草色遙看近卻無”,不禁思索“這早春草色,為什么只可遙看呢?”進而感悟“說是來尋春,卻只低眉順目,眼界自然僅限于咫尺間了”若放眼望去,自然就會感受到那欣欣然的生機了。由這一點我聯想到,在生活中“誰能在胸懷深處尋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綠,用自己的心去暖它,催促它,誰就會擁有一個芳草連天、艷陽滿地的內心世界”,故②空的思想感情變化是“感悟春天”或“熱愛春天”。15.本題考查對重點句子的理解。第⑤段當我急切的去尋找春天時,一直低眉順眼的尋找,雖然入眼的竟是些隔冬的衰草,但我心中還是希望能看到破土而出的小草,“誰知有沒有一兩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寫出了我希望找到一兩株沖破早春嚴寒阻隔,傲視朔風余威,破土而出的小草的愿望。16.本題考查賞析重要詞句。“飛”本指鳥類在空中拍翅的動作,在句子中用來形容春天像長了翅膀一樣飛來了,結合第⑦段“遠處,小橋頭,疏林邊,那曠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綠!仔細看去,還含著幾分鵝黃——好嫩,好新鮮”和“我猛地站起來,朝著那片草色奔去”,說明春天來的輕盈、來得迅速,春天就像長了翅膀一樣在不知不覺間突然就來臨了,讓“我”很驚喜、很意外,也很喜愛!17.本題考查理解文章標題含義及作用分析的能力。由標題“尋春”及第②段“趁個假日,我出了城,徑自尋春去了”,第⑩段“一霎間,這一抹新綠似乎浸洞了我的全身,染綠了我的每一個細胞。我似乎尋到了春天的步履”可知,“尋春”一詞為全文線索,點明文章主要內容,作者尋春的經歷展現了作者的情感變化,從未見春天的失望,到遙望草色的驚喜,最后由寒冷中小草的破土而出。由第②段“趁個假日,我出了城,徑自尋春去了”可知,從表面上,“尋春”表示作者尋自然之春。由第 段“如果誰的內心的春光與大地上第一抹草色連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邁得再大些。這樣的步子,每一落地,都會鏗鏘作響;路旁的花蕾呢,也將應聲怒放”可知,從深層上,作者尋內心世界之“春”,由此表達了作者樂觀面對生活的堅定信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