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黑龍江省大慶市杜爾伯特縣七年級(下)期末歷史試卷一、單選題:本大題共23小題,共46分。1.隋唐時期,國家糧倉設在洛陽,江南等地的漕(通過水道運輸糧食)糧大量運來,運河上終日“漕船往來,千里不絕”。材料反映了大運河的開通( )A. 鞏固了國家統一 B. 加強了經濟交流 C. 改變了經濟重心 D. 促進了物種交換2.除進士科外,唐代科舉還有秀才、明經、明法、明字、明算、三史、史科、開元禮、道舉等。這表明唐代科舉( )A. 選才公允 B. 科目較多 C. 體制完備 D. 錄取嚴格3.敦煌莫高窟第445窟唐代壁畫(如圖)描繪了一農夫正在揚鞭挽牛耕地。其使用的農具應該是( ) A. 耬車 B. 筒車 C. 曲轅犁 D. 秧馬4.宋朝兒童念的《神童詩》,一開頭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當時民間還流行著這樣的俗話“做人莫做軍,做鐵莫做針”。材料主要表明,宋朝( )A. 等級森嚴 B. 商業繁榮 C. 重農抑商 D. 重文輕武5.假如時光倒流,你來到宋代江南某大戶人家做客,你不可能遇到( )A. 主人盛上占城稻米飯 B. 主人家桌子上擺著瓷器茶水壺C. 主人告訴你有些商人用紙幣做買賣 D. 主人的兒子們正討論行省制度6.“每年九月由縣官丈量土地,以東南西北各千步為一‘方’……檢驗土地肥瘠,分為五等,規定稅額。同時,各縣以原有稅數為定額,禁止超額。”這反映了王安石變法中的( )A. 募役法 B. 方田均稅法 C. 保甲法 D. 農田水利法7.“盡管澶淵之盟常給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內容還是平等的,北宋并沒有丟太大的面子。……且和平實現以后,北宋還能從雙方貿易中獲得大量盈余,遼朝亦可借此獲得其必需物品,因而對雙方都是劃算的。”材料主要說明“澶淵之盟”( )A. 是一個完全平等的盟約 B. 使宋遼出現了和平交流的局面C. 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負擔 D. 完全消除了宋遼間的民族隔閡8.岳飛所作《滿江紅》中有“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其中的“胡虜”“匈奴”在當時指代的少數民族政權位于如圖中的( )A. ①處 B. ②處 C. ③處 D. ④處9.在《蒙古秘史》中,對12世紀的蒙古草原的局面有這樣的描述:“有草皮的地翻轉著,全部百姓反了,不臥自己被兒里,互相攻打。”結束蒙古草原這一局面的是( )A. 完顏阿骨打 B. 鐵木真 C. 大祚榮 D. 忽必烈10.如圖所示是唐朝農民創制的一種先進生產工具,唐朝農民用它( )A. 灌溉田地 B. 耕種田地 C. 鼓風冶鐵 D. 紡織絲綢11.唐朝時期,人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數民族習俗的影響,剛健豪邁的尚武風氣盛行一時。最符合唐朝當時社會風氣的詞是( )A. 閉關鎖國 B. 傳承保守 C. 文明開放 D. 兼容并包12.元代管轄今臺灣地區的行政機構是( )A. 樞密院 B. 江浙行省 C. 中書省 D. 澎湖巡檢司13.南宋吳自牧在《夢梁錄》中說,“正月十五……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所以要燃燈。材料敘述的傳統節日是( )A. 除夕 B. 元宵 C. 端午 D. 中秋14.下列使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事件是( )A. 八王之亂 B. 玄武門之變 C. 七國之亂 D. 安史之亂15.我們想要了解7世紀時中亞、印度半島以及我國新疆地區的歷史狀況,可以閱讀( )A. 《金剛經》 B. 《大唐西域記》 C. 《西游記》 D. 《史記》16.唐朝時期,一些婦女受過文學、音樂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騎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動。這反映了當時( )A. 休養生息的實行 B. 社會風氣的開放 C. 重文輕武的實行 D. 八股取士的推行17.以下內容是中國古代一本科技著作的目錄節選。由此判斷這本著作可能是( )上篇:關于糧食作物的栽培技術;衣服原料的來源和加工……中篇:磚、瓦、陶瓷的制作;金屬物件的鑄造……下篇:金屬的開采和冶煉;兵器的制造方法……A. 《本草綱目》 B. 《天工開物》 C. 《農政全書》 D. 《齊民要術》18.明末農民起義提出的口號“均田免賦”之所以深受農民擁護,主要是因為它針對下列哪一現象( )A. 宦官專權 B. 土地兼并嚴重,賦稅沉重C. 官員貪污 D. 大臣結黨營私,爭權奪利19.論從史出是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如表中①處應為( )史實 結論西漢 設置西域都護府 ①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唐朝 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清朝 設置伊犁將軍A. 臺灣 B. 新疆 C. 西藏 D. 東北20.乾隆六年(1741年),人均占有土地約6.2畝;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人均占地約3.56畝;至道光元年(1821年),人均土地面積大約只有2.23畝。出現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 耕地面積減少 B. 商品經濟發達 C. 人口快速增長 D. 生產技術革新21.“清朝前期,中國采取了逆時代大潮的國策,完全堵塞了可能給中國近代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文中的“國策”是( )A. 休養生息政策 B. 開明民族政策 C. 重文輕武政策 D. 閉關鎖國政策22.“及時雨會神行太保,黑旋風斗浪里白條。”、“大觀園試才題對額,榮國府歸省慶元宵。”涉及到的文學作品有( )A. 《水滸傳》、《西游記》 B. 《水滸傳》、《紅樓夢》C. 《西游記》、《紅樓夢》 D. 《水滸傳》、《牡丹亭》23.“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雅克薩之戰”反映的共同主題是( )A. 民族團結 B. 和平交往 C. 社會變革 D. 反抗侵略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0分。24.宋元時期,我國多民族國家繼續發展,經濟繁榮,文化燦爛。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如圖是中國古代某階段示意圖(1) 請寫出材料一中①、②分別是哪個政權?材料二:兩宋時期,“國家的財政收入約80%來自淮河以南地區”,“絲、棉紡織業造紙業中心及對外貿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蘇湖熟,天下足”。(2) 依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上述內容反映了什么經濟現象?最終是在哪個朝代完成這種變化的?材料三:明朝人方孝孺曾言:“在宋之時,見胡服、聞胡語者猶以為怪,……至于元,百年之間,四海之內,起居、飲食、聲音、器用,皆化而同之,民族交融。(3) 材料三、元朝時期出現了一個新民族,它的名稱是什么?材料四:中國被稱為“詩的國度”,而詩之盛者莫過于唐。清代康熙年份間編定的《全唐詩》收錄的詩作就有48000多首。唐詩內容既涉及政治、經濟、宗教又涉及親情、友誼、懷古、山水、田園;作者中既有帝王將相,也有販夫走卒……還有外國人。(4) 唐朝與唐詩,盛衰與共,相輔相成,請說出有“詩仙”美譽的詩人是誰?杜甫的詩有什么之稱?材料五:美國學者李約瑟說:“每當人們在中國文獻中查找任何一個具體的科技史料時,往往會發現它的主要焦點就在宋代。”恩格斯說:“現在已經毫無疑義地證實了,火藥是從中國經過印度傳給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藥武器一道經過西班牙轉入歐洲。”(5) 宋元是我國古代科技發展高峰時期,請列出除火藥以外的其它兩項重大發明。25.從唐至清的歷代政府,都注重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從而有效保證了我國古代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唐太宗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1) 材料一表明唐太宗朝實行怎樣的民族政策?這為他贏得了怎樣的聲譽?材料二:在中央設立宣政院,職掌全國的佛教和藏族地區的政教事務,其地位與樞密院、御史臺并列。(2) 材料二的內容是哪個朝代對西藏進行管理的措施?材料三:順治帝賜予西藏佛教首領達賴五世“達賴喇嘛”的封號,康熙帝又賜予另一位佛教首領“班禪額爾德尼”的封號。此后,歷代達賴和班禪都必須通過中央政府的冊封制度。(3) 請在材料三中找出,清朝為加強管理西藏確立了什么制度?1727年又設置了什么機構?材料四:清朝時期,回部上層貴族大、小和卓發動叛亂,形成割據勢力。皇帝下令調兵討伐,經過兩年平定了這場分裂祖國的叛亂。(4) 材料四中清朝哪位皇帝平定回部叛亂?材料五:“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所踞,今余既來索,則地當歸我。”(5) 材料五的內容出自我國哪位民族英雄致外國侵略者的信函?其中“貴國”指的是哪國?臺灣歸順清朝后,1684年清朝設立了什么加強對其管理?材料六:1689年簽訂的某一條約規定:中俄兩國以格爾必齊河、額爾古納河和外興安嶺以東至海為界,外興安嶺以北,格爾必齊河、額爾古納河以西屬俄國,外興安嶺以南,格爾必齊河、額爾古納河以東屬中國。——摘編自《新編文史地辭典》(6) 材料六是哪個條約中的內容?26.中國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國。中外交流不僅使中華文明更加輝煌,而且促進世界文明的發展。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長安是整個絲綢商貿之路的起點。正是有了絲綢之路的溝通,長安擁有了海納百川般雍容豐厚的文化,留下了眾多絲路通商痕跡。經過幾百年的西域通商,到唐朝時,長安成為世人矚目的國際名城,全世界的人們都向往著這座神奇的城市,唐朝也從容地吸取著來自世界各地的營養。(1) 根據材料一,這一時期有兩位高僧曾經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請分別用四個字寫出他們的主要事跡。材料二:在宋代,海外貿易集中在南部沿海和長江下游的幾個大城市,……為了能征收關稅,將壟斷貿易限制在某些官方控制的大港口的制度開始于8世紀,在宋代這些關稅成為政府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在宋代中國人逐漸開始成為海外貿易中的主角。——費正清、賴肖爾《中國:傳統與變革》(2) 材料二中“在宋代中國人逐漸成為海外貿易中的主角”,導致這種情況出現的最重要的發明是什么?這一時期聞名世界的大商港是哪兩個地區?宋朝管理海外貿易的機構是什么?材料三:《明史》記載:“(鄭和下西洋)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3) 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哪一位皇帝派鄭和船隊出使西洋的?船隊最遠到達的地區是哪里?材料四:“……與外界隔絕,曾是保存舊中國的首要條件。”——馬克思(4) 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清朝采取了怎樣的對外政策導致“與外界隔絕”?1757年清政府只開放哪一地區作為對外通商口岸?這個政策對中國的消極影響是什么?2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如圖所示材料二:清代史學家趙翼在《檐曝雜記》卷一《軍機處》中說:“(軍機大臣)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于其間也。”(1) 觀察材料一的示意圖并結合所學,判斷圖1、2的示意圖對應的朝代?(2) 依據材料二,指出軍機處的職能是什么?軍機處的設立主要作用?(3) 綜上所述,指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演變的趨勢。參考答案1.B2.B3.C4.D5.D6.B7.B8.C9.B10.A11.D12.D13.B14.D15.B16.B17.B18.B19.B20.C21.D22.B23.D24.【小題1】政權:①是遼;②是金【小題2】經濟現象:經濟重心南移。朝代:南宋【小題3】新民族:回族【小題4】“詩仙”:李白.杜甫的詩稱:“詩史”【小題5】發明:活字印刷術、指南針25.【小題1】開明的民族政策;天可汗【小題2】元朝【小題3】冊封制度;駐藏大臣【小題4】乾隆帝【小題5】鄭成功;荷蘭;臺灣府【小題6】《尼布楚條約》26.【小題1】鑒真東渡;玄奘西行【小題2】指南針的發明;廣州、泉州;市舶司【小題3】提高明朝在國外的地位和威望,同時也用中國的貨物去換取海外的奇珍;明成祖;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小題4】閉關鎖國;廣州;使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27.【小題1】元朝、明朝【小題2】輔助皇帝處理政務;軍機處的設立強化了君主專制【小題3】皇權不斷強化;君主專制不斷強化第1頁,共1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