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 學年廣東省珠海市香洲區八年級(下)期末考試歷史試卷一、單選題:本大題共 30 小題,共 60 分。1.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前,周恩來等中共領導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進入解放區,參加籌備新政協。據統計,從 1948年 8月到 1949年 8月,共秘密安排北上的民主人士達 20多批,其中有 119人參加了政協會議。中共此舉是為了( )A.團結民主人士籌建新中國 B.共商首部憲法奠定法治基礎C.重組各黨派恢復地方秩序 D.實施長期共存互相監督方針2.以下是小歷參觀軍事博物館某主題陳列展時拍攝的照片,根據拍攝照片可以推斷該陳列展的主題是( )我軍繳獲的美軍第七師三十一團團旗 我軍繳獲的南朝鮮首都師白虎團團旗A.國防軍隊建設 B.西藏和平解放 C.人民軍隊英模 D.抗美援朝戰爭3.日本歷史學家中鳴嶺雄在《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第六章“外交關系:從朝鮮戰爭到萬隆路線”中總結道:“這一章不是充分敘述朝鮮戰爭的地方。但是,由于中國人民志愿軍給人印象深刻的表現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一個應予以重視的軍事強國”。該總結表明( )A.抗美援朝戰爭促使日本調整了對華政策 B.抗美援朝戰爭增強了新中國的軍事實力C.抗美援朝戰爭撼動了美國世界霸主地位 D.抗美援朝戰爭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4.在周立波《暴風驟雨》中有這樣一段描述:“貧農趙玉林說,我爹一輩子給地主扛活,我也是,地主家的地多得種不完,可我們連一塊能下種的地都沒有。而地主卻說,土地是他們的命根子,窮人只能給他們當牛做馬。”這反映了當時( )A.農民迫切要求獲得土地 B.地主掌握了全部的土地C.農民已經分到地主糧食 D.地主同意分給農民土地5.如表數據反映了 1949年和 1952年中國農村不同階層人口及其占有土地的比重,這一比重發生變化帶來的影響是( )第 1頁,共 10頁1949年(%) 1952年(%)人口比重土地占有比重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貧農、中農 70 20 68 80富農、地主 5 60 2 5A.分田包干到戶的逐步推廣 B.建立了社會主義公有制C.提高了農民的勞動積極性 D.推動農村經濟體制改革6.下圖是中國人民銀行 1953年發行的部分分幣的樣幣。你認為該圖的主題體現了A.“一五”計劃已經取得成就巨大 B.發展汽車制造的決心勇氣C.國民經濟工農比例的嚴重失調 D.改善交通運輸的美好愿景7.1954年在完成全國基層選舉的基礎上,分別選舉產生 1226名出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臺灣省代表暫缺)。其中,中共黨員 668人,占 54.48%,黨外人士 558人,占 45.52%。這反映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A.提高決策科學性 B.強調制度穩定性 C.權力具有至上性 D.具有廣泛代表性8.20世紀 50年代,北京老字號“東來順”羊肉館經歷了公私合營。關于這一過程,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A.政府直接沒收企業資產,轉變為國營經濟 B.原業主退出經營管理,工人集體接管生產C.公私雙方共同管理,原業主可以參與分紅 D.保持私營性質不變,接受國家的計劃指導9.如圖中的三幅圖片反映的共同主題是( )盛農民申請加入生產合作社 手工業者的木器生產合作社 錫福帽廠的公私合營廠牌A.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B.農業集體化的推進C.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 D.對外開放政策實施10.學習歷史需要區分歷史史實與歷史結論。歷史史實是指客觀存在的歷史人物或事件,歷史結論是關于史實的判斷或觀點。下列選項屬于歷史結論的是( )第 2頁,共 10頁A. 1956年中共八大是社會主義探索的良好開端B. 1970年我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C. 1973年我國首次成功地培育了秈型雜交水稻D. 1976年長達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最終結束11.1979年 1月,《人民日報》發表元旦社論《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產建設上來》,強調為了加快現代化的步伐,就要大力采用先進技術,不管哪個國家的好經驗,我們都要把它學過來。這反映了( )A.我國已進入社會主義社會 B.中國的科學技術遙遙領先C.黨和國家工作中心的轉移 D.中國社會主義工業化起步12.史料實證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之一,第一手史料是指直接來源于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原始材料。下列屬于研究十一屆三中全會第一手史料的是( )A.長篇小說《春之聲》 B.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C.電影《中國合伙人》 D.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現場照片13.20世紀 80年代,農村某地流行著這樣的歌謠:端掉“大鍋飯”,懶漢變勤漢;實行“大包干”,糧油大增產。這體現了( )A.土地改革讓農民充分受益 B.一五計劃極大促進了農業發展C.三大改造提高了糧食產量 D.包干到戶提升了農民的積極性14.如圖是 1978-200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變化情況。其中 1990-1995年數值高速增長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的影響 B.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的確立C.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度的實施 D.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15.1981-2000年期間,中國加工貿易進出口額從 26.35億美元增加到 9093.19億美元,增長了 345倍。這主要得益于( )第 3頁,共 10頁A.對外開放政策的擴大 B.包產到戶措施的實施C.農村改革的巨大成就 D.中共十六大成功召開16.如圖是 2025年 4月 27日,粵港澳大灣區開通的首條中歐班列電商快線。它將會把廣東生產的 3D打印機、游戲手柄配件等商品源源不斷運達歐洲國家,這主要得益于( )A.經濟特區的建立B.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C.浦東新區的建立D.沿海經濟開發區的建立17.在 1927年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起義失敗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辟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在改革開放后,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兩條道路的共同點是( )A.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B.始終堅持武裝斗爭 C.從中國的國情出發 D.模仿其他國家制度18.有學者把中國共產黨的黨史劃分為四個歷史時期:革命救國、建設興國、改革富國、復興強國。在復興強國時期召開的重要會議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七大 D.中共二十大19.國產 AI軟件 DeepSeek(深度求索)的橫空出現,打破了很多人對中國 AI技術的固有認知:國產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以其完美的故事線條和精湛的技術特效獲得了全球影史票房第 5的好成績。這兩項成就的取得體現了“新發展理念”中的( )A.創新 B.綠色 C.開放 D.協調20.習近平指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世界各國人民前途所在。只有各國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處、合作共贏,繁榮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與這一理念相符的是( )A.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沖突升級 B.也門胡賽武裝襲擊以色列C.中國推動“一帶一路”建設 D.美國支持以色列打擊加沙21.廣西三月三、內蒙古那達慕、四川西昌火把節、云南西雙版納潑水節等民族民俗活動的開展,讓我們感受到了少數民族風情和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這表明國家重視少數民族的( )A.文化傳承 B.經濟建設 C.科技發展 D.民生改善22.2025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實施的第五年。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在該法實施后香港股市總市值不斷攀升,資產管理規模不斷擴大,在全球競爭力排名中,躍升至第五位。這表明該法律的實施( )第 4頁,共 10頁A.彰顯了“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 B.促進了香港與內地的經濟融合C.有效杜絕了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 D.有利于香港社會長期繁榮穩定23.20年月 17日,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答記者問時指出:“搞‘臺獨’絕不會有好下場,解放軍打‘獨’促統絕不會有一丁點手軟。臺灣當歸,歸來天地寬。”這反映了( )A.兩岸軍事交流日益密切 B.我國堅定地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C.祖國和平統一已經實現 D.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基本方針24.如圖是由我國自主研制的萬噸級驅逐艦——南昌艦。該艦突破了大型艦艇總體設計、信息集成、總裝建造等一系列關鍵技術,具有較強的信息感知、防空反導和對海打擊能力。這反映了我國( )A.軍事外交取得重大突破B.海軍實力已經領先世界C.國防現代化的成就矚目D.科技創新引領全球發展25.如果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萬隆會議”“求同存異”“周恩來和日內瓦會議”等整合為一個學習主題,這一學習內容的主題可能是( )A.我國外交事業的發展 B.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C.外交事業開創新局面 D.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26.1963年至 1964年,周恩來總理和陳毅副總理先后訪問了埃及等十個非洲國家和緬甸等三個亞洲國家,這反映了我國( )A.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B.注重發展與亞洲國家關系C.加強與亞非國家的團結合作 D.參與聯合國為中心的外交27.如圖是中國知名政治漫畫家烏合麒麟的新作品《就不跪》,體現了中國面對美國特朗普政府關稅政策的強硬態度。這幅漫畫反映了中國( )A.與美國已斷絕一切交往 B.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C.奉行不結盟的外交政策 D.積極發展全球的伙伴關系28.2025年 2月,第九屆亞洲冬季運動會在中國哈爾濱隆重舉行,來自亞洲多國的運動員和代表團參與。這一盛會的成功舉辦主要體現了( )第 5頁,共 10頁A.亞洲政治一體化局面已全面實現 B.中國積極推動“一帶一路”國際合作C.中國通過體育交流增強睦鄰左好 D.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局面已經最終形成29.中國航天人為“仰望星空”付出諸多努力,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一號。同時,近兩千項空間技術成果已移植到國民經濟各個部門。這說明新世紀中國的航空航天技術( )A.成為現代科技的基礎 B.已經居于世界前列C.增強了我國國防實力 D.惠及民生服務民生30.一個時代的高頻詞匯能體現一個時代的社會生活,以下高頻詞匯中,能反映 21世紀以來社會生活變遷的是( )A.網上購物、移動支付、高速鐵路 B.人民公社、生產大隊、工分制度C.糧票布票、國營商店、計劃經濟 D.廣播體操、露天電影、黑白電視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 3 小題,共 40 分。31.從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業和農村的發展始終與土地政策的調整相聯系。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第一階段:土地夢想的實現】材料一如圖兩幅圖反映了“農民從土地上爬起來,翻身做主人”的情景。【第二階段:由分到合的過程】材料二 1953年 12月,中共河北省委召開全省第二次互助合作會議后,安平縣的農業生產合作社呈現出快速發展的勢頭。南王莊村三戶貧農在王玉坤的帶領下,堅持辦社,成為先進典型。1954年春,全村在 6個互助組的基礎上,成立了 3個初級農業合作社。1956年 1月,南王莊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宣告成立,實行按勞分配,極大地解放了農業生產力。——摘編自中共中央辦公廳《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第三階段:探索中的失誤】材料三( 1958年)8月 5日,河北省徐水縣第一書記張國忠在某會議上做了《向共產主義進軍》的講話……張國忠向社員群眾講解說:“什么叫共產?共產就是大車、牲口全部歸公……除了生活用品和存款是自己第 6頁,共 10頁的,其余都是共有的,這就叫共產。共產共產,一共就富了。”——摘編自《黨史縱覽》2008年第 6期(1)材料一圖片中農民能夠“翻身做主人”得益于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什么政策?該政策的落實有什么歷史意義?(2)材料二中的“農業生產合作社”與哪一歷史事件有關?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一事件使我國的土地所有制發生了怎樣的變化?(3)材料三反映了當時徐水縣掀起了什么運動?后來中共中央針對該運動帶來的負面影響進行國民經濟的調整,提出了什么方針?32.八年級某學校學生正在開展以“見證中國新時期偉大成就”為主題的歷史調查研究活動,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實現四個現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產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變同生產力發展不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改變一切不適應的管理方式、活動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場廣泛、深刻的變革。——摘編自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材料二:如圖是該校學生根據搜集到的有關數據繪制而成的統計圖(1)結合所學知識,寫出材料一中“改變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在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中的兩條具體措施,并分析這些措施產生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寫出 2011-2020年我國農村有關數據的變化情況,分析產生以上變化的原因是什么?(3)歷史調查研究活動,重在史料和信息的搜集整理。上述史料可以通過哪些渠道獲取?請至少寫出兩種。第 7頁,共 10頁33.歌曲是時代的記憶,承載著歷史的變遷和民族的情感。某班圍繞“歌曲中的歷史記憶”開展專題研究,并依據不同的研究角度搜集了如下素材。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研究歌曲名 歌詞(節選) 創作背景角度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愛我中華》是第四屆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民族 《愛我中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種會歌,旋律融合多民族音樂元素,成為傳唱全國的經團結 華》 語言/匯成一句話愛我中華/愛我典歌曲。中華將士們/聽黨指揮《強軍戰歌》創作于 2013年,是習近平主席提出“建國防 《強軍戰能打勝仗/作風優良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建設 歌》 不懼強敵敢較量強軍目標后推出的新時代軍歌代表作。為祖國決勝疆場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我離留學美國的聞一多寫下了組詩《七子之歌》以表達對祖國 《七子之開你太久了/母親祖國思念之情。后被作曲家李海鷹譜曲為《七子之歌統一 歌》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一澳門》。歌曲被選為澳門回歸主題曲。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北京歡迎你》是為 2008年北京奧運會創作的官方主我家大門常打開/開放懷抱等你外交 《北京歡 題歌曲,展現了中國開放包容的形象,傳遞了“同一不管遠近都是客人/請不用客氣成就 迎你》 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奧運主題,強調了人類命運相約好了在一起/我們歡迎你共同體的理念。(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國防建設、祖國統一與外交成就中任選一個研究角度,圍繞主題并參考示例,撰寫一份簡要的研究報告。(要求:標明研究角度,結合素材信息和所學知識簡要說明研究思路,結論明確)研究報告示例研究角度:民族團結研究思路:從組內搜集素材看,我國是由 56個民族共同組成的國家,各民族擁有獨具特色的民族語言和文化。結合相關知識并深入分析可發現,我國自古以來就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國家根據國情制定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這一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對維護民族團結,實現各民族共同發展有重要意義。國家還通過西部大開發,極大地帶動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進一步鞏固了民族團結。研究結論:歌曲不僅是拉近各民族情感的紐帶,更是培育家國情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平臺。(2)除上述各小組的研究角度和歌曲之外,請你再提供一個研究角度和與之相對應的歌曲名。第 8頁,共 10頁參考答案1.A2.D3.D4.A5.C6.D7.D8.C9.A10.A11.C12.D13.D14.B15.A16.B17.C18.D19.A20.C21.A22.D23.B24.C25.B26.C27.B28.C29.D第 9頁,共 10頁30.A31.【小題 1】政策:土地改革政策。意義: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 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這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小題 2】事件: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或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農業合作化運動)。變化:由農民土地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或集體所有制)【小題 3】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方針:“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32.【小題 1】措施:把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對國有企業實行政企分開,逐步擴大企業的生產經營自主權,實行經營責任制。影響:調動了企業、職工的生產積極性,增強了企業活力。推動了城市經濟的發展,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小題 2】變化:2011-2020年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數大幅減少,貧困發生率持續降低,到 2020年基本消除絕對貧困。原因:國家實施精準扶貧基本方略;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發揮引領作用;全社會廣泛參與扶貧事業,形成強大合力【小題 3】史料獲取渠道:查閱歷史文獻、學術著作;訪問官方統計網站、數據庫;實地走訪;觀看紀錄片、專題片,從影像資料中獲取信息33.【小題 1】研究角度:祖國統一研究思路:追溯《七子之歌》創作背景,了解創作時的時代環境與心境,明晰澳門被侵占的歷史脈絡;解讀“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等語句承載的民族傷痛與對回歸的渴望;結合澳門回歸史實,闡述歌曲在喚起民族統一意識、凝聚民族力量,助力澳門回歸及后續促進澳門與祖國融合發展中的作用。研究結論:《七子之歌》是祖國統一進程中極具象征意義的文化符號。凝聚了民族向心力,推動祖國統一意識深入人心,彰顯文化力量對祖國統一大業的推動價值,激勵著持續推進祖國完全統一的征程【小題 2】研究角度:新時代國防力量建設對應歌曲:《強軍戰歌》第 10頁,共 10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