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2026年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分類強化練習試卷【25個小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甲】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選自荀子《勸學》)【乙】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理明矣,而或不達于事,識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細,舍問,其奚決焉?賢于己者,問焉以破其疑,所謂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問焉以求一得,所謂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也。等于己者,問焉以資切磋,所謂交相問難,審問而明辨之也?!稌凡辉坪??“好問則裕?!泵献诱摗扒蠓判摹雹伲⒎Q曰“學問之道”,學即繼以問也。子思言“尊德性”,而歸于“道問學”,問且先于學也。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學有未達,強以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賢于己者,忌之而不愿問焉;不如己者,輕之而不屑問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問焉,如是,則天下幾無可問之人。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無專在,而學無止境也,然則問可少耶?《周禮》,外朝以詢萬民,國之政事尚問及庶人,是故貴可以問賤,賢可以問不肖,而老可以問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選自劉開《問說》)【注】①求放心:尋求、找回喪失的本心。這是孟子所提出的一種道德修養方法。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其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組是( )A.圣心備焉 問焉以破其疑B.無以成江海 非學無以致疑C.登高而招 好學而不勤問D.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 審問而明辨之也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 廣識:豐富的知識B.所謂就有道而正也 就有道:就有辦法C.所謂交相問難 問難:問倒對方。D.審問而明辨之也 審問:詳細地問3.下列句子的句式,與例句有相同之處的一項是( )例句: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A.何陋之有?B.冰,水為之,而寒于水。C.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D.甚矣,汝之不惠。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荀子善于用淺顯貼切的比喻來闡述深奧的道理,選文用多個比喻形象地闡明了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即要注重積累,要持之以恒,要專心致志。B.劉開重點從“問的對象”來論證“問”之不可輕視,認為超過自己的人、不如自己的人、與自己相差無幾的人都有其值得請教之處。C.為了闡明自己的觀點,荀子與劉開都運用了排比、對比、比喻等手法進行說理,使文章更具形象性和感染力,讓讀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圖。D.“說”是一種文體,可以記事,也可以說明、議論,《問說》屬于通過發表議論來說明某個道理。5.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理明矣,而或不達于事,識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細,舍問,其奚決焉?(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材料一:軾每讀《詩》至《鴟鸮》,讀《書》至《君奭》,常竊悲周公之不遇。及觀史,見孔子厄于陳、蔡之間而弦歌之聲不絕;顏淵、仲由之徒,相與問答。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耶?吾何為于此?”顏淵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見君子?!狈蜃佑腿欢υ唬骸盎?!使爾多財,吾為爾宰?!狈蛱煜码m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樂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貴,有不如夫子之貧賤。夫以召公之賢,以管、蔡之親,而不知其心,則周公誰與樂其富貴?而夫子之所與共貧賤者,皆天下之賢才,則亦足以樂乎此矣!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茍富貴,亦不可以徒貧賤。有大賢焉而為其徒,則亦足恃矣。茍其僥一時之幸從車騎數十人使閭巷小民聚觀而贊嘆之亦何以易此樂也!傳曰:“不怨天,不尤人?!鄙w“優哉游哉,可以卒歲”。執事名滿天下,而位不過五品,其容色溫然而不怒,其文章寬厚敦樸而無怨言,此必有所樂乎斯道也。軾愿與聞焉。(節選自蘇軾《上梅直講書》)材料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br/>夫子哂之。“求! 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 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br/>“點! 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br/>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br/>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節選自《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6.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茍其A僥一時之幸B從車騎C數十人D使閭巷小民E聚觀F贊嘆之G亦何以易H此樂也7.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讀《書》至《君奭》”的“書”與《諫逐客書》《答司馬諫議書》中的“書”意思相同。B.竊,私自、私下。與“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中的“竊”的意思相同。C.執事,對對方的敬稱?!稜T之武退秦師》“敢以煩執事”的“執事”也是這個意思。D.聞,聽見。與“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的“聞”含義相同,用法不相同。8.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蘇軾認為周公富貴不如孔子之貧賤,其原因是周公身邊的人不能理解周公的心思。B.蘇軾認為孔子雖然貧賤,但是有理解自己的賢能弟子陪伴,這就足夠快樂了。C.蘇軾認為既不奢求富貴,也不安于貧賤,要與有賢能的人為友,生活才是值得的。D.子路志在強國;冉有志在富民;公西華志在相禮;曾皙言志得到了孔子的認可。9.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雖然,不容何???不容然后見君子。(2)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10.簡要分析材料一中孔子對顏淵“油然而笑”的原因。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題王(齊宣王)曰:“吾惛不能進于是矣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曰:“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儀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r/>1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吾惛/不能進于是矣/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B.吾惛不能進/于是矣/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C.吾惛不能進/于是矣/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D.吾惛/不能進于是矣/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1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夫子”指對年長而學問好的人的尊稱;婦人對丈夫的尊稱;特指孔子;后世亦沿稱老師為夫子 。這里用第一個意義。B.“不敏”不明達,不敏捷?!秶Z·晉語二》:“款也不才,寡智不敏,不能教導,以至于死?!贝颂幱米髦t詞。C.“庠序”指古代的貴族學校,后也泛稱學校或教育事業。設庠序以化于邑,學子憤慨于庠序,商賈喧噪于廛市。商朝曰庠,周朝曰序。D.“孝悌”,孝,指對父母還報的愛;悌,指兄弟姊妹的友愛??鬃臃浅V匾曅J為孝悌是做人、做學問的根本。簡言之:孝敬父母、友愛兄弟。13.下列對原文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孟子這番話有美化士人貶低人民之意。B.有恒產才有恒心,所以要先足衣食后治禮儀。這就是《管子·牧民》所謂“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的道理。C.文中提到英明的君主規定老百姓的產業,一定使他們上能贍養父母,下能養活牲畜妻子兒女;年成好時能豐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至于餓死。這樣之后督促他們做好事。D.文章最后一段幾乎與他在梁惠王那里所展示的一樣。從中可以體會到孟子為救世濟民而不辭辛勞,周游列國推行主張的積極入世的精神,1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儀哉?(2)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甲)時秦昭王與楚婚,欲與懷王會。懷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睉淹踔勺幼犹m勸王行:“奈何絕秦歡!”懷王卒行。入武關,秦伏兵絕其后,因留懷王,以求割地。懷王怒,不聽。亡走趙,趙不內。復之秦,竟死于秦而歸葬。長子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br/>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節選自《屈原列傳》)(乙)秦人伐楚,取八城。秦王遣楚王書曰:“始寡人與王約為兄弟盟于黃棘太子入質至歡也太子陵殺寡人之重臣不謝而亡去寡人誠不勝怒使兵侵君王之邊。今聞君王乃令太子質于齊以求平。寡人與楚接境,婚姻相親。而今秦、楚不歡,則無以令諸侯。寡人愿與君王會武關,面相約,結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楚王患之,欲往恐見欺,欲不往恐秦益怒。昭睢曰:“秦,虎狼也,有并諸侯之心,不可信也!”懷王之子子蘭勸王行,王乃入秦。秦王令一將軍詐為王,伏兵武關,楚王至則閉關動之,與俱西至咸陽,朝章臺,如藩臣禮,要以割巫、黔中郡。楚王欲盟,秦王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詐我,而又強要我以地!”因不復許,秦人留之。楚大臣患之,乃相與謀曰:“吾王在秦不得還,要以割地,而太子為質子齊。齊、秦合謀,則楚無國矣!”。昭睢曰:“王與太子俱困于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詐赴于齊。齊湣王召群臣謀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饼R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質而行不義于天下也?!逼淙嗽唬骸安蝗?。郢中立王,因與其新王市曰:“予我下東國,吾為王殺太子。不然,將與三國共立之?!饼R王卒用其相計而歸楚太子。楚人立之。十八年,楚懷王亡歸。秦人覺之,遮楚道,懷王從間道走趙。趙主父在代,趙人不敢受。懷王將走魏,秦人追及之,以歸。十九年,楚懷王發病,薨于泰,秦人歸其喪。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諸侯由是不直秦。臣光曰:甚哉秦之無道也,殺其父而劫其子;楚之不競也,忍其父而婚其仇。嗚呼,楚之君誠得其道,臣誠得其人,秦雖強,烏得陵之哉!故人主不務得道而廣有其勢,是其所以危也。(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秦并六國》)15.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始寡人與王約為兄弟/盟于黃棘/太子入質/至歡也/太子陵殺寡人之重臣/不謝而亡去/寡人誠不勝怒/使兵侵君王之邊。B.始寡人與王約為兄弟/盟于黃棘/太子入質至/歡也/太子陵殺寡人之重臣/不謝而亡去/寡人誠不勝怒使/兵侵君王之邊C.始寡人與王約/為兄弟盟于黃棘/太子入質/至歡也/太子陵殺寡人之重臣/不謝而亡/去寡人誠不勝/怒使兵侵君王之邊D.始寡人與王約為兄弟/盟于黃棘/太子入質/至歡也/太子陵殺寡人之重臣/不謝而亡/去寡人誠不勝/怒使兵侵君王之邊1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項是( )A.令尹:春秋戰國時代楚國最高官銜,是掌握整治事務、發號施令的最高官,總攬軍政大權于身。B.遷:指變動官職,既可以指晉升或調動官職,也可以指貶謫、放逐。C.入質:指諸侯、屬國或藩部送其子弟于中央朝廷或其他諸侯,作為抵押或表示臣服。文中的人質就是頃襄王。D.婚姻:古意是指約為兒女親家,古人結婚也稱“結大義”,男方為姻,女方為婚:“婚姻”的今意為結婚的事情或男女雙方因結婚而產生的夫妻關系。1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中屈原雖被疏遠,卻直言勸諫,顯示出其精忠盡職且思慮周祥?!扒?,虎狼之國,不可信”,這一判斷顯示出屈原對秦國的清醒認識和遠見卓識。B.(甲)文中屈原希望楚王能夠醒悟發憤圖強,再次觸怒了令尹子蘭,于是子蘭在頃襄王面前詆毀屈原,于是“王怒而遷之”。C.(乙)文中秦王派人送信給楚懷王,說秦國攻打楚國是因為楚太子凌辱殺害了他的重臣,又不辭而別,實在氣憤難忍,所以才派兵攻打,希望重新結盟。D.(乙)文中楚懷王從秦國逃跑,結果被秦國人發現,秦王派人封鎖了通往楚國的道路,楚懷王只好逃到趙國,但趙國人不敢接納他,后來被秦國人追上。1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2)楚之君誠得其道,臣誠得其人,秦雖強,烏得陵之哉!19.楚懷王客死秦國,當時的太子即頃襄王在齊國做人質。根據乙文概括出頃襄王得以繼位的有利因素。閱讀材料,完成小題。材料一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救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殺之胄奏據法應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 ”對曰:“敕者出于一時之喜怒,法者,國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選人之多詐,故欲殺之, 而既知其不可, 復斷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鄙显唬骸扒淠軋谭?,朕復何憂 ”胄前后犯顏執法,言如涌泉,上皆從之,天下無冤獄。俞令裴仁軌私役門夫,上怒,欲斬之。殿中侍御史長安李乾祐諫曰:“法者,陛下所與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獨有也。今仁軌坐輕罪而抵極刑,臣恐人無所措手足?!鄙蠍?,免仁軌死, 以乾祜為侍御史。上謂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蓋欲思之詳熟故也。而有司須臾之間,三覆已論。又,古刑人,君為之徹樂減膳。朕庭無常設之樂,然常為之不啖酒肉。 ”“又,百司斷獄,唯據律文, 雖情在可矜者, 而不敢違法,其間豈能盡無冤乎 ”丁亥,制:“決死因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進酒肉, 內教坊及太常不舉樂。皆令門下覆視,有據法當死而情可矜者,錄狀以聞?!庇墒侨钌醣姟F湮甯沧嗾咭詻Q前一二日, 至決日又三覆奏。惟犯惡逆者一覆奏而已。上嘗與侍臣論獄。魏征曰:“煬帝時嘗有盜發,帝令於士澄捕之, 少涉疑似, 皆拷訊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斬之。大理丞張元濟怪其多,試尋其狀,內五人嘗為盜,余皆平民,意不敢執奏,盡殺之?!鄙显唬骸按素M唯煬帝無道,其臣亦不盡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 公等宜戒之?!?br/>(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貞觀君臣論治》)材料二唐太宗謂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師,宮中美女珍玩,無院不滿。煬帝意猶不足,征求不已,兼東征西討,窮兵黷武,百姓不堪,遂致滅亡,此皆所目見,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凈,使天下無事。遂得徭役不興,年谷豐稔,百姓安樂。夫治國猶栽樹,本根不搖, 則枝葉茂盛。君能清凈,百姓何得不安樂乎 ”(節選自《貞觀政要》)20.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上皆從之,天下無冤獄 獄:監獄B.然常為之不啖酒肉 啖: 吃C.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凈孜孜:勤懇、努力不懈怠的樣子D.遂得徭役不興,年谷豐稔 稔:豐收21.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雖情在可矜者,而不敢違法 門雖設而常關B.法者,陛下所與天下共也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C.朕以死刑至重 木欣欣以向榮D.陛下忿選人之多詐 仰觀宇宙之大2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殺之/胃奏/據法應流/B.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殺之/胄奏/據法應流/C.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殺之/胄奏/據法應流D.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殺之/胄奏/據法應流/23.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犯顏,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長的威嚴,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諫的執著態度。B.抵極刑,抵刑即處刑,抵極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體示眾的極端刑罰。C.減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災等讓自己感到內疚的情況時,常食素或減少肴饌。D.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員,大理寺是我國古代掌管刑獄的官署。2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戴胄認為若皇上敕令與法律沖突,應以法律為準繩,這是忍小忿存大信,唐太宗聽從了戴胄的意見,并高度評價他的看法。B.裴仁軌因私事使喚門夫,唐太宗要處死他,李乾祐說法律為皇帝與天下共有,不可輕罪重判,太宗免去仁軌死罪,以乾祐為侍御史。C.唐太宗認為死刑關乎人命,如果機械執行法條難免會出現冤案,于是加強死刑覆奏,讓判決更為審慎,這一舉措使許多人得以活命。D.魏征說,隋煬帝濫殺無辜,張元濟不敢諫諍。唐太宗認為正是因為臣不盡忠,最終導致了隋朝滅亡,因此告誡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訓。25.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法者,國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2)皆令門下覆視,有據法當死而情可矜者,錄狀以聞。(3)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試卷第1頁,共3頁試卷第1頁,共3頁《2025-2026年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分類強化練習卷》參考答案1.B 2.D 3.C 4.C 5.(1)道理明白了,但是,有的人卻不能把道理運用于實際問題;知道那些大道理了,有的人卻不知道那些小道理。舍棄了問,怎能解決疑難問題呢?(2)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藏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知識點】荀子(前313-前238)、《荀子》、論說文【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焉”,句末語氣詞,了。/代詞,相當于“之”,可譯作“它”“他”等。句意: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備了。/向他請教以便求得一種收獲。B.兩個“無以”的意義和用法相同,沒有用來……的辦法。句意: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不學習不能發現疑難問題。C.“而”,連詞,表修飾關系。/連詞,表轉折關系。句意:登上高處招手。/喜歡學習卻不勤問。D.“之”,結構助詞,的。/代詞,它。句意:(但是)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藏身。/詳細問難從而清楚地分清是非真假。故選B。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廣識:擴大知識面。句意:不學習不能發現疑難問題,不問就不能擴大知識面。B.就有道:靠近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句意:這就是所說的到有道德有學問的人那里去糾正錯誤。C.問難:究問辯駁。句意:這就是所說的相互究問辯駁。D.正確。句意:詳細問難從而清楚地分清是非真假。故選D。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是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蚓無利爪牙,強筋骨。句意: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A.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為:有何陋。句意:有什么簡陋的呢?B.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冰,水為之,而于水寒。句意: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C.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千里馬。句意:(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完一石糧食。D.主謂倒裝句,正常語序為:汝之不惠,甚矣。句意:你太不聰明了。故選C。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C.“荀子與劉開都運用了排比、對比、比喻等手法”分析錯誤。劉開《問說》中沒有用比喻手法。有對比,如“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有排比,如“賢于己者……不如己者……等于己者……”是排比。但沒有比喻句。故選C。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或”,有的人;“大”,大道理;“細”,小道理;“奚”,怎能。(2)“跪”,足;“非”,沒有;“……者……也”,判斷句。參考譯文:【甲】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從這里興起;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從這兒產生;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備。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連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藏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乙】有學問有道德的人學習一定喜歡問。問和學,是相輔相成的,不學習不能發現疑難問題,不問就不能擴大知識面。喜歡學習卻不勤問,不是真正能夠稱得上愛好學習的人。道理明白了,但是,有的人卻不能把道理運用于實際問題,知道那些大道理了,有的人卻不知道那些小道理,舍棄了問,怎能解決疑難問題呢?比自己高明的人,向他請教,來解決那些疑難問題,這就是所說的到有道德有學問的人那里去糾正錯誤。比不上自己的人,向他請教以便求得一種收獲,這就是所說的以有能力的向無能力的人請教,以知識豐富的向知識少的人請教。知識水平與自己相等的人,向他請教,以有助于相互切磋,這就是所說的相互究問辯駁,詳細問難從而清楚地分清是非真假。《書》不是說過嗎?“喜歡問就知識豐富?!泵献又v“收回放縱散漫之心”,是把“學”和“問”并稱為“學問之道”,強調學了緊接著去問。子思也談到“重視品德”,是將它歸結到經由好問勤學上,問還擺在學的前面。認為自己對,別人不對,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學習有未貫通不理解的地方,卻偏偏以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穩妥的地方,卻胡亂地憑主觀猜測,像這樣,就終生幾乎都沒有什么可問的事了。對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問,對不如自己的人,就輕視他,認為不值得向他問,對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著嬉戲的態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問,像這樣,就天下幾乎沒有可以問的人了。聰明的人考慮一千次,也一定會出現一次錯誤。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普通的人不一定也不了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圣人不一定能做。真理不專門存在于某人,學習是沒有止境的,那么,“問”可以少得了嗎?《周禮》(說),朝堂之外要詢問百姓對朝政的意見,國家的大事還問到平民。所以貴人可以問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問道德才能低的人,老人可以問年輕的人,只考慮道德學問方面的成就罷了。6.BDG 7.A 8.C 9.(1)雖然這樣,不被容納又有什么擔憂的呢?正因為不被容納,這才體現出君子本色。(2)(你們)平日說:“沒有人了解我啊!”假如有人了解你們,那么(你們)打算怎么做呢? 10.顏淵的話表明了他對孔子學說價值的理解和孔子人格的肯定,孔子為此感到欣慰。【知識點】《論語》、蘇軾(1037-1101)【解析】6.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如果憑一時的僥幸做了大官,身后跟著數十個車馬隨從,使街坊小民圍觀而贊揚,又怎能換取我與大賢相知的樂趣呢!“茍其僥一時之幸”是假設的前提,且句意完整,獨立成句,所以B處斷開;“從車騎數十人”動賓結構完整,“從”是使動用法,作句子的謂語,“使”是后一句的開頭,所以D處斷開;“使閭巷小民聚觀贊嘆之”“亦何以易此樂也”中間停頓,“使閭巷小民聚觀贊嘆之”是前文“茍其僥一時之幸”這一假設的結果,“亦何以易此樂也”是作者的感嘆,所以G處斷開。故選BDG。7.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A.錯誤,不同,《尚書》;/奏書,臣子向君主陳述政見或進言勸諫的一種文書;/書信。句意:讀到《尚書》的《君奭》篇。/勸諫(秦王)不要逐客的奏書。/回給司馬諫議大夫的信。B.正確。句意:總是私下悲嘆周公沒有遇到知己。/我私下里認為與君實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C.正確。句意:先生您的名聲傳遍天下。/我怎么敢來勞煩您做這件事呢?D.正確。動詞,聽見;/使動用法,使……聽到。句意:我希望聽到先生對我這種看法的教誨。/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事,(我)可以聽聽嗎?故選A。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C.“蘇軾認為既不奢求富貴,也不安于貧賤”錯誤。根據“人不可以茍富貴,亦不可以徒貧賤”,可知在蘇軾看來,人不能無條件地享有富貴,也不能無理由地守著貧賤,而不是“既不奢求富貴,也不安于貧賤”。故選C。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雖然”,雖然這樣;“容”,被容納;“病”,擔憂;“見”,體現。(2)“居”,平日;“不吾知”,賓語前置,正常語序為“不知吾”,沒有人了解我;“何以”,打算怎么做。10.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據顏淵的話“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見君子”,并結合“夫天下雖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樂如此”等內容,可知顏淵的話表明了他對孔子學說價值的理解和孔子人格的肯定,孔子為此而感到欣慰。參考譯文 材料一: 我每次讀到《詩經》的《鴟鸮》篇,讀到《尚書》的《君奭》篇,總是私下悲嘆周公沒有遇到知己。等到讀了《史記》,才看到孔子被圍困在陳國和蔡國之間的時候,彈琴唱歌的聲音依舊沒有斷絕,并且與顏淵、仲由等學生相問答。孔子說:“我不是犀牛、老虎那樣的野獸,為什么要淪落到在野外游蕩的境地 難道是我的政治主張和做法不對嗎?我為什么落到這種地步?”顏淵說:“先生的理想和做法非常宏大,所以天下不能接受;雖然這樣,不被容納又有什么擔憂的呢 正因為不被容納,這才體現出君子本色?!笨鬃訙睾偷匦χf:“顏回,如果你有很多財產,我給你當管家?!彪m然天下沒有人接受孔子的理想,但他們師徒竟能夠自我滿足而且是這樣的快樂,于是我才知道,周公的富貴實在還比不上孔子的貧賤。憑召公的賢能,管叔、蔡叔的親近,卻不能夠了解周公的心思,那么周公跟誰一同享受這富貴的快樂呢 然而跟孔子一同過著貧賤生活的人,卻都是天下的賢才,光憑這一點也就值得快樂了?。?br/> 退下來我想一想這件事,人不可以無條件地享有富貴,也不能夠無理由地守著貧賤。世有大賢而能夠成為自己的知己,那也足以作立身的依托了。如果憑一時的僥幸做了大官,身后跟著數十個車馬隨從,使街坊小民圍觀而贊揚,又怎能換取我與大賢相知的樂趣呢!《論語》上說:“不抱怨上天,不怨恨別人?!贝蟾啪鸵驗樽约河小皬娜萦崎e、自得其樂可以過一輩子”的那種情趣。先生您的名聲傳遍天下,而官級不過五品,您的臉色溫和而沒有怒氣,文章寬厚淳樸而沒有怨言,這一定有樂于此道的緣由。我希望聽到先生對我這種看法的教誨。 材料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四人在孔子近旁陪坐。 孔子說:“因為我年紀比你們大一點,你們不要憑這個原因就不敢說話了。你們平日說:‘(別人)不了解我!’假如有人了解你們,那么(你們)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遽而不加考慮地回答說:“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中等諸侯國,夾在幾個大國之間,加上有軍隊來攻打它,接下來又有饑荒;如果讓我治理這個國家,等到三年后,就可以使人有保衛國家的勇氣,而且還懂得合乎禮義的行事準則?!?br/> 孔子對著他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樣?” 冉有回答說:“一個縱橫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國家,如果讓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后,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來。至于禮樂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夠的,那就得等待君子來推行了?!?br/> “公西華,你怎么樣?” 公西華回答說:“我不敢說我能勝任,但愿意在這方面學習。宗廟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諸侯會盟及朝見天子的時候,我愿意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做一個小司儀?!?br/> “曾皙,你怎么樣?” 曾皙彈瑟的聲音漸漸稀疏下來,鏗的一聲,放下瑟站起身來,回答說:“我和他們三人的志向不一樣?!?br/> 孔子說:“那有什么關系呢?也不過是各自談自己的志向罷了?!?br/> 曾皙回答說:“暮春時節,春天的衣服已經穿定了,(我和)五六個成年人,六七名少年,在沂水沐浴后,在舞雩臺上吹吹風,唱著歌回家?!?br/> 孔子嘆息著說道:“我贊同曾皙?。 ?br/>11.A 12.C 13.C 14.(1)這樣,只是把自己從死亡的威脅下救出來還怕來不及, 哪里有閑工夫講求禮儀呢。(2)認真從事學校教育,把孝順父母和友愛兄弟的道理反復陳述,頭發花白的老人就不會自己背著東西在路上辛苦奔波了。【知識點】孟子(前372-前289)、《孟子》、雜記(山川、景物、人事記)【解析】11.此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此類題要求學生正確理解相關語句,在語意把握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標志,如作主語、賓語的名詞、代詞,句首發語詞,句末語氣詞,句間連詞以及并列、排比結構等。并且能通過選項的比對,排除錯項,選定正確項。劃線句子的大意是:我糊涂,不懂得這個道理。希望先生幫助(實現)我的志愿,明確地教導我。我雖然不聰明,請讓我試試看。句中“吾惛”是“不能進于是矣”的原因,中間需要停頓;“進于是矣”是介詞短語后置,“進”與“于是矣”需要連在一起,不能斷開。據此分析可排除BC兩項?!拔嶂尽币馑际恰拔业闹驹浮?,兩個詞是定語與中心語的關系,中間不能斷開。據此分析可排除D項。A項斷句正確。故選A。12.本題考查識記文化常識的能力。平時學習文言文,要加強對古代文化常識的識記和積累,如稱謂、習慣、官職、歷法、禮儀、科舉制度等都要加以理解和識記。C項,“‘庠序’指古代的貴族學?!苯庹f錯誤,“庠序”是古代的鄉學,與帝王的辟雍、諸侯的洋宮等大學相對。并非貴族學校?!吧坛烩?,周朝曰序”解說錯誤,《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即,夏朝稱“?!?,商朝稱“序”,周朝稱“庠”故選C。13.此題考查把握文章要點、篩選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這道題目是概括歸納文章內容。此題的做法如下,先瀏覽選項,確定其在文中的位置,然后具體將選項與文中原句進行比較以發現問題。此類題目的誤區有:事件張冠李戴、時間地點遷移、曲解實虛詞等。C項,“下能養活牲畜妻子兒女”分析錯誤。“畜”這里指養活。句子的意思是:下足夠養活他們的老婆孩子。故選C。14.此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首先要理解句子大意,在此基礎上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同時注意字字落實。翻譯后的句子要通順,不能出現病句。此題翻譯時需要注意的有:(1)“贍”形容詞,足,夠;“奚”哪里;“暇”時間;“治”講求。(2)“庠序”指學校;“孝悌”孝順父母和友愛兄弟;“申”反復陳述。【點睛】參考譯文:齊宣王說:“我糊涂,不懂得這個道理。希望先生幫助(實現)我的志愿,明確地教導我。我雖然不聰明,請讓我試試看。”孟子道:“沒有可以長久維持生計的產業,卻有一貫向善的思想,這只有有志之士才做得到。像一般人,只要失去了可以長久維持生計的產業,就會動搖一貫向善的思想。假使沒有這種思想,那就會放蕩邪僻,不守法紀,胡作非為,沒有什么干不出來的。等到犯了罪,然后對他們施加刑罰,這等于設下網羅陷害老百姓。哪有仁愛的國君在位,卻可以干出陷害老百姓的勾當呢?所以賢明的國君規定老百姓的產業,一定要使他們上足夠奉養他們的父母,下足夠養活他們的老婆孩子;遇上好年成終身飽暖,即使是兇年饑歲,也不至于餓死;然后要求他們走上向善的道路,所以老百姓也就容易服從了。“現在所規定的老百姓的產業,上不夠奉養父母,下不夠養活老婆孩子;年成好也要終身困苦,遇上兇年饑歲,更免不了要餓死。這樣就連救自己的性命還來不及,哪有空余時間去講禮義呢?“大王您既然想成就統一天下的大業,那就何不回到根本上來呢?在五畝大的住宅旁,種上桑樹,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絲綿襖了;雞和豬狗一類的家畜不要耽誤它們繁殖生長的季節,上了七十歲的人就可以經常吃到肉了。一家一戶種百畝的田地能及時得到耕種,八口人吃飯的人家,就可以不鬧饑荒了。重視學校教育,反復地叮嚀他們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道理,須發花白的老人就不會再肩挑背負出現在道路上了。年老的人穿絲綿、吃肉食,一般老百姓也不至于少食缺衣。如果這樣還不能得到人民的擁戴,以實現王道,那決不可能。”15.A 16.D 17.B 18.(1)軍隊被挫敗,土地被削減,失去了六個郡,自己客死在秦國,被天下人恥笑。這是不能知人善任招致的禍患?。?br/>(2)楚國的國君如果能掌握正確的治國之道,如果能任用賢能的大臣,秦國即使強大,哪里敢肆意凌辱楚國呢! 19.①楚國大臣認為要另外選定王位繼承人的時候,昭睢認為違背懷王的心愿立庶子為王不合適,堅持要迎回太子繼位。②齊國有人主張扣留楚國太子和楚國做交易,齊國丞相認為如果齊國扣留了太子,楚國就會另立新王,這樣,齊國就等于空守一個人質又在世人面前蒙受不仁不義的罪名;③齊湣王最后聽取了丞相的意見,送楚太子回國。【知識點】司馬遷(前145-前90)、《史記》、史傳文【解析】15.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的斷句能力。句意:當初我與大王約為兄弟,在黃棘立盟,你派太子來我國做人質,彼此關系非常融洽。誰知楚太子凌辱殺害了我的重臣,不辭而別,我實在氣憤難忍,所以才派兵攻打你的邊境。“約為兄弟”中“為兄弟”是“約”的具體內容,中間不宜斷開,排除C;“至歡也”中“至”修飾“歡”,表程度,中間不宜斷開,排除B;“亡去”是一個詞,這里指不辭而別,“不”修飾“勝怒”,氣憤難忍的意思,中間不宜斷開,排除D。故選A。16.本題考查學生掌握文化常識的能力。D.“男方為姻,女方為婚”說法顛倒,應為男方為婚,女方為姻。故選D。17.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于是子蘭在頃襄王面前詆毀屈原”說法錯誤,原文為“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可知應是子蘭讓上官大夫在頃襄王面前詆毀屈原。故選B。1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兵”,軍隊;“兵挫地削”,語意被動句,軍隊被挫敗,土地被削減;“亡”,丟失;“身”,這里指自己。(2)“誠”,表假設,如果;“道”,正確的治國之道;“陵”,通“凌”,凌辱;“烏……哉”,哪里……呢!19.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吾王在秦不得還,要以割地,而太子為質子齊。齊、秦合謀,則楚無國矣”“昭睢曰:‘王與太子俱困于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可知當楚國大臣認為要另外選定王位繼承人的時候,昭睢認為違背懷王的心愿立庶子為王不合適,堅持要迎回太子繼位。由“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R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質而行不義于天下也’”,齊國有人主張扣留楚國太子和楚國做交易,齊國丞相認為如果齊國扣留了太子,楚國就會另立新王,這樣,齊國就等于空守一個人質又在世人面前蒙受不仁不義的罪名。由“齊王卒用其相計而歸楚太子。楚人立之”可知齊湣王最后聽取了丞相的意見,送楚太子回國。參考譯文:(甲)這時秦昭王與楚國通婚,要求和懷王會面。懷王想去,屈原說:“秦國是虎狼一樣的國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睉淹醯男鹤幼犹m勸懷王去,說:“怎么可以斷絕和秦國的友好關系!”懷王終于前往。一進入武關,秦國的伏兵就截斷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懷王,強求割讓土地。懷王很憤怒,不聽秦國的要挾。他逃往趙國,趙國不肯接納。只好又到秦國,最后死在秦國,尸體運回楚國安葬。懷王的長子頃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蘭為令尹。楚國人都抱怨子蘭,因為他勸懷王入秦而最終未能回來。屈原也為此怨恨子蘭,雖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戀著楚國,心里掛念著懷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國君總有一天醒悟,世俗總有一天改變。屈原關懷君王,想振興國家改變楚國的形勢,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現出來這種想法。然而終于無可奈何,所以不能夠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懷王始終沒有覺悟啊。國君無論愚笨或明智、賢明或昏庸,沒有不想求得忠臣來為自己服務,選拔賢才來輔助自己的。然而國破家亡的事接連發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國家的多少世代也沒有出現,這是因為所謂忠臣并不忠,所謂賢臣并不賢。懷王因為不明白忠臣的職分,所以在內被鄭袖所迷惑,在外被張儀所欺騙,疏遠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蘭,軍隊被挫敗,土地被削減,失去了六個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國,為天下人所恥笑。這是不了解人的禍害?!?br/>令尹子蘭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憤怒,終于讓上官大夫在頃襄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頃襄王發怒,就放逐了屈原。(乙)秦國向楚國發動進攻,奪取八座城池。秦王派人送信給楚王說道:“當初我與大王約為兄弟,在黃棘立盟,你派太子來我國做人質,彼此關系非常融洽。誰知楚太子凌辱殺害了我的重臣,不辭而別,我實在氣憤難忍,所以才派兵攻打你的邊境?,F在聽說大王將太子送到齊國充當人質,求得和解。我國與楚國相鄰接壤,相互通婚,結為婚姻親家。如果今日秦國與楚國不能友好相處,就無法去號令別的諸侯。我希望與大王在武關會面,當面結成友好盟約,這是我最大的愿望啊。”楚懷王為此深感憂慮,想前往赴約,又擔心上當受騙,想不去又擔心秦國會更加憤怒。丞相昭睢說:“秦國如豺狼一般,有吞并各諸侯之心,不可以相信呀!”楚懷王的兒子子蘭卻勸懷王去赴約,于是楚懷王到了秦國。秦王命令一位將軍裝扮成自己,并在武關埋伏下重兵,楚王一到便關閉城門將他劫持,帶著他西行到咸陽,秦王在章臺宮以藩臣的禮節接待了他,逼迫楚懷王割讓巫郡、黔中郡。楚王想與秦王締結盟約,秦王卻想先得到土地。楚王憤怒地喊道:“秦國欺騙了我,又強迫我割地!”不肯答應。秦國便把他扣留下來。楚國的大臣們都十分擔憂,就一起商量說:“我們的君王被秦國扣留不能回國,還以割地相威脅,而太子又在齊國充當人質。假如齊國、秦國聯合一起對付我們,那么楚國就要滅亡了!”于是打算擁立在國內的王子繼承王位。昭睢說:“君王和太子都被困在國外,現在我們又違背君王的意愿去擁立他的庶子,不合適?!庇谑堑烬R國假稱楚懷王去世,要迎太子回國即位。齊滑王召集群臣商量對策,有人建議:“不如扣留太子要求楚國割讓淮河以北的土地。”齊國的丞相說:“不能這樣做。如果我們扣留了太子,楚國就會另立新王,這樣,我們就等于空守一個人質又在世人面前蒙受不仁不義的罪名?!蹦莻€主張扣留太子的人又說:“不見得。如果楚國擁立新王,我們就與新王做交易,說:“讓給我們下東國,我們替你殺掉太子。不然,將會聯合秦、韓、魏三國共同出兵送太子回國繼承王位。”齊潛王最后聽取了丞相的意見,送楚太子回國,楚國便立他為楚王。周赧王延十八年(前297年),楚懷王逃跑,準備回到楚國。結果被秦國人發現,秦王派人封鎖了通往楚國的道路,楚懷王只好從小路逃到趙國。此時趙主父在代郡,趙國人不敢接納他。楚懷王又準備逃往魏國卻被秦國人追上,又被捉住送回秦國。周赧王延十九年(前296年),楚懷王生病,死在了秦國,秦人將他的靈柩送回楚國。楚國人都非常哀憐他,像是自己的親人死了一樣十分悲傷。各諸侯從此不再尊重秦國。臣司馬光說:秦國太霸道無理了,不僅害死楚懷王,還威逼其子楚襄王;楚國太軟弱無能,也太不爭氣了,忍受殺父之仇,又與自己的敵人通婚。嗚呼!楚國的國君如果能掌握正確的治國之道,如果能任用賢能的大臣,秦國即使強大,又怎敢肆意凌辱楚國呢!所以作為一國的君主,不求治國之道而只想擴張勢力,這正是國家處于危險境地的原因。20.A 21.A 22.D 23.B 24.D 25.(1)這正是忍耐小的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2)這些規定都由門下省督查,有依據法律應當處死而情理上有值得同情的,記下情況,上報朝廷。(3)本來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來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知識點】史傳文【導語】這兩篇材料展現了唐太宗“貞觀之治”的治國理念。材料一通過多個司法案例,突出太宗“慎刑恤獄”的法治思想,強調法律是“國家大信”;材料二則以“栽樹”為喻,闡發“清凈無為”的治國之道。兩文共同體現了太宗以民為本、依法治國、君臣共治的執政智慧,反映了貞觀時期政治清明的歷史面貌。20.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獄”:監獄”錯誤?!蔼z”,案件。句意:唐太宗全部都聽從了他的建議,天下再也沒有冤枉的案情了。B.正確。句意:然而他經常為了這件事而不吃酒肉。 C.正確。句意:因此他從早到晚勤勉不懈,只求達到內心的清凈。 D.正確。句意:最終實現無勞役之擾,糧食連年豐收。故選A。2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連詞,都表轉折。句意:即使(案件)在情理上有值得同情之處,卻不敢違背法律。/雖然設置了門戶或大門,但大門卻經常關閉著。 B.助詞,表判斷/助詞,表句中停頓。句意:法律,是陛下與天下臣民所必須共同遵守的準則。/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 C.動詞,認為/連詞,表修飾。句意:朕認為死刑是(所有刑罰中)最為嚴重的。/樹木茂盛地生長,并且呈現出繁榮的景象。 D.結構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結構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句意:陛下對候補官員群體中普遍存在的欺詐現象深感憤慨。/抬頭觀望廣闊無垠的宇宙。故選A。22.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戴胄為人忠誠清廉公平正直,提拔為大理寺少卿。皇上因為候選人大都對自己的做官資歷造假,下令他們自首,不自首的人判處死刑。沒過多久,有偽造做官資歷的人被發現了,圣上想殺他。戴胄上奏說:“按照法律應當流放?!?br/>“選人”這里是名詞,“候選人”的意思,作“多詐冒資蔭”的主語,其后不可斷,排除A C;“有……者”為固定結構,“有……的人”,不可斷開,排除B;故選D。23.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B.“抵極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體示眾的極端刑罰”錯誤,“抵極刑”就是“處以死刑”,并非“死刑外加上尸體示眾”,“示眾”為“棄市”,文中未提及。故選B。24.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D.“唐太宗認為正是因為臣不盡忠,最終導致了隋朝滅亡”錯誤。由材料一“此豈唯煬帝無道,其臣亦不盡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可知,原文中唐太宗認為隋亡是“君臣共同責任”,而非“正是因為臣不盡忠”。故選D。2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所以”,表憑借;“布大信”,宣示信義;“者……也”,判斷句。(2)“覆視”,復核;“矜”,指憐憫;“錄狀以聞”,記錄案情上報;“聞”,使動用法,讓……聽聞。(3)“一”,把……看作一樣;“齊”,把……看作相等;“妄作”,妄造、胡說。參考譯文:材料一戴胄為人忠誠清廉公平正直,提拔為大理寺少卿。皇上因為候選人大都對自己的做官資歷造假,下令他們自首,不自首的人判處死刑。沒過多久,有偽造做官資歷的人被發現了,圣上想殺他。戴胄上奏說:“按照法律應當流放。”皇上憤怒地說:“你想遵守法律而讓我說話不算話嗎?”戴胄回答說:“下令的人只是因為一時的喜怒,而法律是國家用來向天下公布大信用的。陛下因為憤怒候選人的作假,所以想要殺他,然而既然已經知道不可以這樣,交由法律處理,這正是忍耐小的憤怒保存大的信用?!被噬险f:“你能夠執行法律,我還有什么可擔憂的呢?”戴胄經常就像這次一樣寧肯使李世民發怒也要秉公執法,說出來的話語像不斷涌出的泉水一樣,而唐太宗全部都聽從了他的建議,天下再也沒有冤枉的案情了。俞令裴仁軌私下使喚看門的人,皇上很憤怒,想要斬殺他。殿中侍御史長安李乾祜勸諫道:“法律,是陛下和天下人共同遵守的,不是陛下獨有的。如今仁軌犯了輕罪卻遭受極刑,臣擔心其他人因此而慌亂,不知如何是好。”皇上聽了很開心,免了仁軌的死罪,讓乾祜擔任侍御史一職?;噬蠈檀蟪颊f:“我認為死刑極為重大,所以下令三次回奏,是打算深思熟慮的緣故??墒秦撠煹墓倮粼谄讨g就完成三次回奏。另外,古代處決犯人,君主為此撤掉音樂演奏,減少膳食。我的宮庭里沒有常設的音樂,然后常常為此而不吃酒肉?!薄霸僬?,百官斷案,只依據法律條文,即使情理上有值得同情的,也不敢違法,這當中怎能完全沒有冤枉的呢?”(貞觀五年十二月)丁亥日,皇上下詔:“判決死刑犯,二天之內要五次回奏,在外地諸州的要三次覆奏。行刑的日子,主管膳食的不許上酒肉,內教坊和太常寺不許奏樂。(這些規定)都由門下省督察,有依據法律應當處死而情理上有值得同情的,記下情況上報朝廷?!币虼硕H悦模ㄋ狼簦┖芏?。五次回奏,是指處決前一二天(兩次回奏),到處決當天還要三次回奏。只有犯惡逆罪(惡逆是十惡之一)的,只要一次回奏就行了。太宗曾跟近侍大臣討論訴訟案件,魏征說:“隋煬帝時曾發生盜竊案,隋煬帝命令於士澄逮捕竊賊,稍微牽連是非難斷的,全都拷打審訊迫使服罪,總共二千多人,隋煬帝下令全部處斬。大理寺丞張元濟奇怪竊賊如此之多,試著查究他們的罪狀,(得知)其中五人曾是盜賊,其余都是平民百姓,(可是)(張元濟)最終沒敢堅持(公道)奏報(真相),把所有人都殺掉了?!被噬险f:“這豈只是隋煬帝無道,那些大臣也沒有盡忠。君臣全都這樣,怎么能夠不滅亡!你們應該以此為鑒戒!”材料二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當年剛剛平定京師,宮中的美女、奇珍玩物,沒有一個宮院不是滿滿的??伤鍩圻€是不滿足,橫征暴斂搜求不止,加上東征西討,窮兵黷武,弄得百姓無法忍受,于是導致了隋朝滅亡。這些都是我親眼見到的。因此我每天從早到晚辛勤努力、毫無厭倦,只求清凈無為,使天下不生事端。從而做到徭役停罷,五谷豐收,百姓安居樂業。治國好比種樹,只要樹根穩固不動搖,就能枝繁葉茂。君主能夠實行清凈無為,百姓怎會不安居樂業呢?”答案第1頁,共2頁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