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語文詩歌專練----陳孚詩歌閱讀下面這首元詩,完成小題。居庸疊翠元·陳孚斷崖萬仞如削鐵,鳥飛不渡苔石裂。嵯蚜枯木無碧柯,六月不陰飆急雪。塞沙茫茫出關道,駱駝夜吼黃云老。征鴻一聲起長空,風吹草低山月小。【注】嵯蚜:高峻的樣子。1.下列選項中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起句突出主體,實寫居庸關的險峻峭拔,“斷”“裂”二字用力尤佳。B.頷聯重在渲染氣氛,詩人縱目極望,枯木嵯蚜,進而聯想到六月飛雪之景。C.頸聯氣魄宏大,筆意縱橫,以灑脫粗狂的大手筆,描寫出壯麗蒼茫的北方。D.題為“居庸疊翠”,詩中卻無“疊翠”的特點,而是著力刻畫其高險雄奇。2.本詩尾聯筆觸一轉,將前三聯千鈞之力提空化去,含蓄雋永,余味無窮。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面小題。江天暮雪陳孚長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雁影不復見,千崖暮如曉。漁翁寒欲歸,不記巴陵道。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3.下列選項中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歌開篇渲染了天地間萬里雪飄之景,“長空”“汀洲”分別扣住詩題中“天”“江”二字“玉花”寫出雪態之美,“浩浩”展現雪境之闊。B.第三句極言雪勢之大,其意境與柳宗元《江雪》中“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有異曲同工之妙。C.第五、六句將筆觸由江天雪景轉到寫孤舟漁翁,天氣寒冷,漁翁欲歸,但大雪蔽江,竟一時難辨歸路,漁翁顯得憂愁無奈。D.全詩首尾照應,動靜相間,意境高遠,于浩浩蒼茫中盡顯清逸神妙的韻致。4.賞詩的過程也是審美的過程,請賞析詩歌最后兩句。閱讀下面這首元詞,完成下面小題。太常引·端陽日當母誕不得歸陳孚彩絲①堂上簇蘭翹②。記生母,在今朝。無地捧金蕉③。奈煙水、龍沙④路遙。碧天迢遞⑤,白云何處⑥,風急雨瀟瀟。萬里夢魂消。待飛逐、錢塘夜潮。【注】①彩絲:古代端午節,有用五彩絲線裝飾廳堂、纏系手臂的風俗。②蘭翹:指母親及家中其他女譽所插戴的華美首飾。③金蕉:一種底托為蕉葉形的酒杯。④龍沙:古代指我國北部、西北部邊緣山地或沙漠地區。⑤迢遞:高遠的樣子。⑥白云何處:《新唐書·狄仁杰傳》中有“仁杰登太行山,反顧,見白云孤飛,謂左右曰:‘吾親舍其下。’瞻悵久之”。5.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句極寫堂上熱鬧場面,既點出了時間,也與題目暗合,節日氣氛躍然紙上。B.次句轉入敘事,用平易的文字把思母之情融入客觀敘述之中,語言凝練,貼切自然。C.“碧天迢遞,白云何處”兩句對上片進一步渲染,巧妙地強化了思念母親的赤子之心。D.這首詞采用倒敘結構,完全按照事件的發展順序來遣詞謀篇,情真意切而自然通脫。6.作者運用了哪些手法來抒發思母之情?請結合詞句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下面小題。銅雀臺①陳孚古臺百尺生野葛,昔誰筑此當涂高?上有三千金步搖②,滿陵寒柏圍鳳綃。西飛燕子東伯勞,塵間泉下路迢迢。龍帳銀箏紫檀槽,怨入漳河翻夜濤。人生過眼草上露,白骨何由見歌舞。獨不念漢家長陵一抔土,玉柙珠襦③鎖秋雨。注:①銅雀臺:三國時期,曹操擊敗袁紹后營建鄴都,修建了銅雀、金虎、冰井三臺。②步搖:女子的一種首飾。取其行步則動搖,故名。③玉柙珠襦:漢代帝王的葬服。7.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開篇發問,是誰把銅雀臺筑到百尺之高,由此引出讀者對其主人的猜想。B.第四句“寒”點出環境的陰森,“鳳”寫出女子裝飾的鮮麗,兩者構成鮮明反差。C.第八句“怨”直接點出情感,化抽象為具象,寫出曹操之怨隨著波濤日夜翻滾。D.九、十兩句先用比喻手法感慨人生易逝,又借“何由”暗含對曹操的嘲諷之意。8.最后兩句收束全詩,看似與銅雀臺并無關聯,實則意味深長。試作賞析。閱讀下面這首元曲,完成下列小題。太常引①(元)陳孚短衣孤劍客乾坤。奈無策,報親恩。三載隔晨昏。更疏雨、寒燈斷魂。赤城②霞外,西風鶴發,猶想倚柴門。蒲醑③謾④盈尊。倩誰寫、青衫淚痕?注:①本曲作于母親生日之時。②赤城:山名,在天臺縣北,常以此指詩詩人所在家鄉臺州。③蒲醑:用蒲草炮制的酒。④謾:徒然。9.簡析“赤城霞外,西風鶴發,猶想倚柴門”的表達效果。10.請結合全曲簡要概括“青衫淚痕”的原因。答案1.B 2.①前三聯以樸素的語言、白描的手法,描繪出居庸關之雄奇險峻、環境酷烈,詩意和境界逐漸變得闊大;②尾聯筆鋒一轉,描繪了雁鳴長空、風吹草低的景象,由感奮激動趨于平和沉靜,以景結情,含蓄雋永,引發讀者聯想。【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賞析詩歌藝術特色的能力。B.“聯想”說法錯誤。“六月不陰飄急雪”是說六月已是初夏季節,雄關卻兀然飄雪,是實寫居 庸關的奇觀。故選B。2.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煉句的能力。詩歌前三聯,以樸素的語言、白描的手法,展現了如下景象:居庸關處山上的斷崖像刀刃一樣可以削鐵;鳥兒都飛不過去,斷崖裂縫之中生長著苔蘚。參差不齊的老樹沒有綠色枝丫,六月天氣如冬季飄雪一般寒冷。塞外出關的路上漫漫黃沙,駝隊發出的吼叫聲讓黃色的云氣越積越厚。在這幾句詩句里,詩人在“斷崖萬仞如削鐵”句運用比喻手法把斷崖比作削鐵,突出了斷崖的險峻;在“鳥飛不渡”句用夸張的手法寫出了居庸關的高峻。這些描寫,充分展現了居庸關之雄奇險峻、環境酷烈,從而使得詩意和境界逐漸變得闊大。而在尾聯中,詩人則以征鴻、風、草、山月等景象,描繪了一幅遠飛的大雁的叫聲穿透長空,風吹過去,草低伏,更顯得山高月小的畫面,展現了雁鳴長空、風吹草低的景象。此處景物的特點,不再是那么雄奇壯烈,而是由感奮激動趨于平和沉靜,從而將前三聯千鈞之力提空化去,以景結情,含蓄雋永,引發讀者聯想。3.C 4.①意象角度:詩人選取“船”“云”“蓑”三個意象,展現出漁翁怡然于舟中,層云間只見一艘小船(一個漁翁)自由漂浮的美好的江雪泛舟圖,營造了安寧、幽靜的氛圍。②藝術手法角度:最后一句運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將“蓑”代指小船或漁翁,增添詩歌的意境美。③藝術手法角度:最后一句運用了對比的手法,蒼茫云海與江中一蓑形成對比,一大一小,一動一靜,意境高遠,韻味清逸。(寫景由近及遠、點面結合,抒情以景結情等分析合理即可)④煉字角度:“睡”“自”兩字緊承上句“不記巴陵道”,表現出漁翁在不記歸路時仍能因美景而產生的一種悠然灑脫的情感。⑤人物形象角度:最后兩句塑造了漁翁順適而安、淡泊灑脫的形象,表達了詩人對閑適淡泊心境的追求。⑥結構布局角度:這兩句與詩歌開篇相照應,以“長空”起筆,以“云深”收尾,構成了渾然一體的唯美境界。【解析】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C.“憂愁無奈”錯,。天氣寒冷,漁翁欲歸,但大雪蔽江,竟一時難辨歸路,于是,漁翁干脆“坐睡”任船“自流”,那船越行越遠,漸隱于暮雪之中。表現的是一種自在隨意,淡泊閑遠的心志。故選C。4.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句的能力。詩歌最后兩句是“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大意是,因為漁翁乏困自任孤舟漂流,白云深處閃出一點蓑衣背影。賞析時可從意象、手法、煉字、人物形象和結構布局角度進行賞析。先看意象。此句承接上文,天氣寒冷,漁翁欲歸,但大雪蔽江,竟一時難辨歸路,于是,漁翁干脆“坐睡”任船“自流”,那船越行越遠,漸隱于暮雪之中。面對無法回家的困境,漁翁隨遇而安,竟然在舟中躺臥安眠坐睡,任憑小船漂流,隱現于層云之間,一種怡然自得之情躍然紙上。畫面中有“船”“云”“蓑”三個意象,構成了一幅自由漂浮的江雪泛舟圖,營造了一種淡泊、安寧、幽靜的氛圍。再看手法。“云深一蓑小”,這是遠景,小船越飄越遠,云層中只露出一個小小的“蓑”,這“蓑”是漁翁所穿之物,此處用來代指漁翁或者小船,是運用了借代手法。不直接說人或船,而代之以“蓑”,增添詩歌的意境美。另外,“云深一蓑小”還運用了對比手法,“云深”寫出云海蒼茫廣闊,“蓑小”寫出相比之下船與人都顯得渺小,這一大一小,一動一靜,意境高遠,韻味清逸。此外,“坐睡船自流”是近景,“云深一蓑小”是遠景,由近及遠,寫出動態之美;“云深”是背景,是面,“蓑小”是主體,是點,點面結合,畫面富有層次感。然后看煉字。“坐睡船自流”中一個“睡”字寫出漁翁此刻的狀態,給人一種安閑之感;再結合上文“不記巴陵道”可知,因雪大失路,漁翁不能回去,但他卻能在這樣到境況下安然“坐睡”,實在是有大智慧的人;而一個“自”字,寫出漁翁不再管理小船,任憑它在水面上漂浮,船與人都有自在灑脫之感,寫出漁翁在不記歸路時仍能因美景而產生的一種悠然灑脫的情感。接著看人物形象。這位漁翁在不記得歸路之時不著急恐慌,反而悠然安坐在小船中欣賞美景,困了之后還能“坐睡”,可見其能夠隨遇而安,更有一種灑脫的隱者風范。最后兩句塑造了漁翁順適而安、淡泊灑脫的形象,表達了詩人對閑適淡泊心境的追求。最后看結構布局。詩歌開頭寫“長空卷玉花”,從長空寫起;結尾“云深一蓑小”,以“云深”收尾,構成了渾然一體的唯美境界。5.D 6.①直抒胸臆。“記生母,在今朝”,直接抒發了思母之情。②反襯。上片首句運用反襯手法,達到了以樂景寫哀情的效果,充分表達了母誕之日不能歸而祝壽的痛苦心情。③對比。“奈煙水、龍沙路遙”“無地捧金蕉”把家鄉親人為母親祝壽時的喜氣洋洋與異地游子不能到場的孤寂痛苦構成鮮明的對比,表達了無可奈何的郁悶和悵惘之情。④用典。“碧天迢遞,白云何處”暗用唐代狄仁杰望云思親的故事,寄托作者對母親的深切思念之情。⑤想象(虛寫)。思念母親的那顆心,千山萬水難以阻擋,在夢中,追趕錢塘江的潮水,連夜飛到母親身旁。全詞以想象之景作結,將思念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解析】5.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綜合賞析的能力。D.“采用倒敘結構,完全按照事件的發展順序來遣詞謀篇”錯,應是按照情感的發展順序來遣詞謀篇,不完全是倒敘。故選D。6.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記生母,在今朝”,在今天,想起了我的生身母親,直抒胸臆,直接抒發了思母之情。“彩絲堂上簇蘭翹”,適逢端午,家里五彩絲線裝飾廳堂,指母親及家中其他女眷都插戴上華美首飾,一派歡樂景象。這里運用反襯手法,以樂景寫哀情,充分表達了母誕之日不能歸而祝壽的痛苦心情。“奈煙水、龍沙路遙”“無地捧金蕉”,怎奈我這里路途遙遠,不能回去給母親祝壽。首句把家鄉親人為母親祝壽時的喜氣洋洋與異地游子不能到場的孤寂痛苦構成鮮明的對比,表達了無可奈何的郁悶和悵惘之情。“碧天迢遞,白云何處”暗用唐代狄仁杰望云思親的故事,是為用典,含蓄蘊藉,寄托作者對母親的深切思念之情。“萬里夢魂消。待飛逐、錢塘夜潮”,想象夢中歷經萬里,追趕錢塘江的潮水,連夜飛回到母親身邊。這是虛寫。思念母親的那顆心,千山萬水難以阻擋。全詞以想象之景作結,將思念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7.C 8.①前后呼應。以漢家長陵終成抔土照應前詩銅雀古臺長滿野蒿,整首詩歌聯系緊密。②以景結情。“玉柙珠襦”借指漢高祖的陵墓,被秋雨侵蝕,表達了世事變幻,繁華不再的感慨。③以“獨不念”拓展時空,借曹操不鑒漢家教訓來警示后人。【解析】7.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C.“寫出曹操之怨”錯,“龍帳銀箏紫檀槽,怨入漳河翻夜濤”寫曹操生前在銅雀臺上觀舞聽樂,死后照舊設置他的坐床和帷帳,叫生前侍從的諸妾歌姬在高臺之上終老。銅雀臺邊的漳河水,日夜翻騰的恰是這生前侍從的女子的怨濤恨浪。是侍奉曹操的女子之怨,而不是曹操之怨。故選C。8.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這首詩前后呼應,將漢家長陵的滄桑變遷與銅雀臺的興衰歷程相互映照,呈現出一種深沉的歷史滄桑感。以漢家長陵終成抔土照應前詩銅雀古臺長滿野蒿,整首詩歌聯系緊密。詩人以玉柙珠襦所鎖的陵墓為象征,生動描繪了秋雨侵蝕下的荒涼景象。這種景象不僅是對曹操繁華之夢的打破,更是對世事變幻、繁華不再的深深感慨。曹操一生英明蓋世,卻無法阻擋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他的陵墓最終也難逃荒涼的命運。“獨不念”三字,更是詩人的神來之筆。它不僅僅是對曹操的責備和警示,更是對后人的深刻提醒。詩人借曹操之不鑒漢家教訓,呼吁后人要珍惜眼前的繁華,不要忘記歷史的教訓,避免重蹈覆轍。整首詩歌以景結情,通過長陵和銅雀臺的興衰變遷,表達了詩人對世事變幻、繁華不再的深深感慨,同時也傳遞了對后人的深刻警示。9.通過想象、虛寫,描繪在故鄉的赤城山畔,滿頭白發的母親倚門盼望兒子歸來的動人場景。借助母親盼望兒子們歸來(或者回答:從對方落筆“)巧妙地抒發了對母親的深深思念. 10.客居異鄉的羈旅之愁,長期漂泊的孤獨之感,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不能歸鄉向母親敬酒祝壽的愧疚。(回答“處境凄涼”或者“仕途不如意的無奈”也可得分)【解析】9.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首先要明白該句在詞中的意義,即解說或概括詞句內容;其次要看詞句有什么特點,如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具有怎樣的表達效果;當然任何賞析都離不開詞的主旨,即詞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詞句中包含的情感。“赤城霞外,西風鶴發,猶想倚柴門”,結合注釋①“本詞作于母親生日之時”,②“常以此代指詩人所在的家鄉臺州”分析可知,通過想象、虛寫,描繪滿頭白發的母親倚門盼望兒子歸來的場景。結合上片內容“奈無策,報親恩”分析,從對方落筆,巧妙地抒發了對母親的深深思念。10.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答題時要注意結合詞的標題、注釋和詞中表情達意的重點字詞語進行分析。“青衫淚痕”的原因,結合詞句內容分析。“短衣孤劍客乾坤。奈無策,報親恩”,長期客居異鄉的羈旅之愁,無法報答親恩的愧疚,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三載隔晨昏。更疏雨、寒燈斷魂”,處境凄涼;“蒲醑謾盈尊”,結合注釋①內容分析,不能歸鄉向母親敬酒祝壽的愧疚。【點睛】對于詩歌情感題,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體現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內容。一般答題的時候,盡量兩者都涉及。對于情感的把握,可以從題材入手,同一類題材往往都表達這類似的情感;可以從抒情議論的句子入手,這些句子是直接表達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從作者和創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論世;可以從題目入手,題目往往交代了詩歌的主要內容,創作的緣由和主要表現的思想感情;可以從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襯托或烘托詩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從用典入手,典故是將歷史和現實對照,含蓄的表達自己的觀點、態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題的時候,應先借助題干明確考查的是哪個方面的內容,有無暗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