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龍崗區2024-2025學年第一學期高二期末質量監測歷史試卷注意事項:1.本試卷共8頁,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2.答題前,請將學校、班級、姓名和考號用規定的筆寫在答題卡指定的位置上,并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的貼條形碼區。請保持條形碼整潔、不污損。3.本卷試題,考生必須在答題卡上按規定作答;凡在試卷、草稿紙上作答的,其答案一律無效。答題卡必須保持清潔,不能折疊。4.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將答題卡選擇題答題區內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非選擇題答案必須用規定的筆,按作答題目的序號,寫在答題卡非選擇題答題區內。5.考試結束,請將答題卡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個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 有學者考證,夏商時期最高統治者“王”亦可稱為“后”。西周開始,“后”專指帝王之正妻,并逐漸形成了等級森嚴的妃嬪制度。這主要是由于西周( )A. 宗法制度的形成 B. 君主專制的建立 C. 女性地位的提高 D. 外戚干政的頻繁2. 《漢書》記載,昭、宣帝在位37年,社會安定、經濟發展,有過1次疫病流行。西漢末年,元、成、哀、平帝在位53年,政治黑暗、矛盾尖銳,至少出現4次持續多年的疫病。這說明( )A. 天人感應理念得到證實 B. 治理水平影響社會民生C. 土地兼并現象愈加嚴重 D. 疫病流行推動醫學發展3. 魏晉時期,政府頒行了多部監察法令,新增了禁止諸王與賓客、臣與臣之間的私自“交通”,嚴懲“上表不以實”“矯詔”以及“禁浮華”等一些具體規定。據此可知,當時( )A. 官員管理趨于完備 B. 門閥政治達到頂峰 C. 中央集權受到削弱 D. 儒家地位受到沖擊4. 唐朝法律體系包括律、令、格、式。律是定罪量刑的刑法典,令是行政制度與規則,格是相對律令而言的補充意義的法典,式是關于實施律令的細則法規。它們互相配合,相輔相成,組成一個嚴密的法律體系。這可以用來說明唐朝( )A. 君主權力的強化 B. 基層教化的加強 C. 禮法結合的特點 D. 社會關系的復雜5. 970年,北宋政府在京城設置便錢務,允許人們向左藏庫(國家財政機構)付現款,到各州去取現,這種業務稱之為便換。北宋末期至南宋,便換業務逐漸衰落。這一變化最可能是由于( )A. 政治局勢的動蕩 B. 商品經濟的衰退 C. 貨幣形式的創新 D. 經濟重心的南移6. 1689年,清朝與俄國簽訂了《尼布楚條約》。1727-1792年,清政府又和俄國接連簽訂《布連斯奇界約》《恰克圖界約》等多個條約劃定雙方邊界。與此同時,清政府也開展與朝鮮等屬國邊界劃定工作。這反映了當時( )A. 西方列強加緊侵略中國 B. 國家主權意識逐漸萌生C. 民族間交融進一步加強 D. 近代民族國家開始形成7. 1876-1894年,中國鐵路總里程473.4千米,其中官辦占69.3%;1895-1911年,鐵路里程為9200千米,其中借外資或列強直接修建占83.5%。這一變化( )A. 反映了洋務運動的破產 B. 說明了列強侵略的加劇C. 阻礙了民族工業的發展 D. 得益于工廠制度的推廣8. 維新變法期間,有大批被裁撤的官員極端仇視變法,他們或造謠惑眾,或上書恫嚇,使得京師謠言四起,一些大臣更是對康有為和梁啟超充滿仇恨。這表明( )A. 廢除科舉遭官員反對 B. 維新派力量過于弱小C. 變法存在失敗的風險 D. 變法加劇了社會分裂9. 1949年6月,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指出:“資產階級的共和國,外國有過的,中國不能有,因為中國是受帝國主義壓迫的國家。唯一的路是經過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共和國。”這一觀點( )A. 促進黨的工作重心轉移 B. 標志著毛澤東思想走向成熟C. 推動解放戰爭取得勝利 D. 為新中國建立奠定理論基礎10. 1951年5月政務院發布指示,對于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加于少數民族的稱謂及有關少數民族的地名、碑碣、匾聯等,如帶有歧視和侮辱少數民族意思者,應分別予以禁止、更改、封存或收管。這一指示旨在( )A. 增強民族凝聚力 B. 推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C. 提升國際影響力 D. 消除各民族之間的差異11. 2018年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將原來第四章的“非領導職務”調整為“職級”,重新設置了職級序列,確立了職務與職級并行、職級與待遇掛鉤制度。這一修訂( )A. 推動了干部管理走向法制化 B. 擴大了公務員考試錄用規模C. 有利于調動公務員的積極性 D. 有利于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12. 公元前453年,羅馬共和國派遣代表團前往雅典學習政治制度。當時雅典在伯里克利統治下,正處于民主政治、經濟、文化的鼎盛時期。但羅馬代表團在考察后卻認為雅典的民主制度并不完善。這主要是因為雅典( )A. 公民大會掌握最高權力 B. 建立了奴隸制度C. 公民身份來源相對單一 D. 推行了海外殖民13. 馬鈴薯傳入歐洲后,最初只是種植在庭院中,供人們欣賞。當時很多歐洲人認為馬鈴薯的根莖長在地下,是接近地獄的東西,所以拒絕食用。16世紀末才開始作為食物在歐洲推廣,但傳播緩慢。這反映了( )A 人文主義影響日益廣泛 B. 物種交流改變社會觀念C. 宗教改革范圍不斷擴大 D. 傳統思想阻礙物種傳播14. 英國文官制度建立之初,文官的晉級主要以工齡為依據;19世紀中葉以后,政府建立了注重表現、才能的管理考核制度,公職人員的任用、留任、加薪和晉級等都以工作考核為依據。這一變化( )A. 確保了文官隊伍的廉潔 B. 推動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C. 減少了政府決策的失誤 D. 適應了行政工作專業化的趨勢15. 19世紀后半期開始,拉丁美洲大多數國家的鐵路運輸業有了長足進步。如阿根廷在1857年只有一段6英里長的鐵路,到1913年擴大到2萬多英里;墨西哥1875年只有357英里鐵路,到1910年擴大到1.5萬英里。這一變化可用來說明拉丁美洲( )A. 商業貿易發展迅速 B. 民族民主革命任務完成C. 科學技術取得突破 D. 交通改進促進政治進步16. 1982年通過《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中規定:“本公約……為海洋建立一種法律秩序,以便利國際交通和促進海洋的和平用途,海洋資源的公平而有效的利用,海洋生物資源的養護以及研究、保護和保全海洋環境”。這說明( )A. 國家海洋主權意識的覺醒 B. 國際法范圍擴大到海洋領域C. 國際經濟新秩序逐步建立 D. 海洋資源是國際爭奪的焦點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共52分。17. 戶籍管理是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閱讀下列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釋文為:“東成戶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澤若,子小女子傷?!?東成,為里名。戶人,指戶主。士五,是身份稱謂,指無爵或免爵者。女子,即女性。大、小,為課役身份的標志。夫、沙、澤若、傷,均為人名。釋文為:“一戶汪寄佛,徽州府祁門縣十西都住民,應當民差。計家伍口,男子叁口,成丁貳口,本身年叁拾陸歲,兄滿年肆拾歲。不成丁壹口:男祖壽年肆歲。婦女貳口:妻阿李年叁拾叁歲,嫂阿王年叁拾叁歲。事產:田地無,房屋瓦屋叁間?!?br/>——摘編自統編高中歷史教科書材料二 清代雍正以后,各省布政司匯齊所轄各甲、縣、府戶籍報冊后,別造總冊上報戶部,冊內一般只記人丁實數,免列戶口,即不再以戶為單位詳列各戶人口、田產情況。戶部接到各省報冊后,加以匯總,報皇帝閱知。——摘編自宋昌斌《中國戶籍制度史》材料三 1911年,清政府制定的《戶籍法》剔除了傳統戶籍中資產登記項目,規定了民眾呈報戶籍的義務和對戶籍吏處置不當訴訟抗告的權利,將私權保護與法律訴訟結合起來,確立了戶籍管理形式的統一、平等和保障私權的近代戶籍管理原則。——摘編自姚秀蘭《中國近代戶籍變革探析》(1)根據材料一,概括秦朝與明朝戶籍登記的共同點,并簡析其目的。(2)根據材料二,指出清代雍正以后戶口統計內容的變化,并分析其原因。(3)綜合上述材料,總結秦朝至晚清戶籍制度演變的趨勢。18. 閱讀下列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1至15世紀,印度洋貿易網絡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貿易網絡,它的貿易路線最長,港口最繁忙,流通商品也最為多樣化。亞洲南部和東部海岸地區涌現出許多具有海洋活力的城市,吸引了更多來自地中海和歐洲的商人和旅行者。他們撰寫的相關報道增強了該區域的吸引力,同時也助力了歐洲直航亞洲和發現美洲大陸的歷史進程。——摘編自[美]林肯·佩恩《海洋與文明》材料二 新航路開辟之后,大西洋海域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海上貿易區域之一。同時,歐洲人開辟了連接西歐和東亞的大西洋—印度洋—中國海和大西洋—太平洋—中國海的航線,歐洲與中國之間的貿易不再經過無數中間人之手,印度洋不再是世界海上貿易的中心。——李伯重《中國海外貿易的空間與時間》材料三 2000年以來,印度洋在全球范圍內的經濟重要性上升。但印度洋地區與域外市場的經濟聯系要強于區域內的經濟關聯。8個印度洋沿岸國家迄今為止尚未培育成一個高度成熟的區域內市場,也未形成比較完整的域內產業鏈和生產網絡,甚至可以認為,迄今為止并沒有真正形成一個“環印度洋經濟圈”。——摘編自戎雪、楊怡爽《印度洋地區經濟整合困境探究》(1)根據材料一,簡析11-15世紀印度洋貿易網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概括新航路開辟后世界貿易格局的變化。(3)根據材料三,分析當代“環印度洋經濟圈”尚未形成的原因。19. 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國歷史研究院組織編撰的《中國歷代治理體系研究》內容簡介如下:本書以長時段、大歷史的學術眼光研究中國歷代治理體系,分設“行政與監督”“吏治與用人”“中央與地方”“民本與民生”“思想與文化”“禮治與法治”“基層秩序”“邊疆治理”“民族治理”“宗教治理”“環境治理”十一章,每章內容主要包括歷史沿革、體系架構、主要特點、經驗教訓等,重在揭示“中國歷代國家治理體系”的形成原因、發展過程,從而汲取中國歷代國家治理的歷史經驗,為新時代中國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歷史借鑒。請選取該書的任意一章,根據材料并結合中國史知識,撰寫一篇短文。(要求:自擬論題,價值觀正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龍崗區2024-2025學年第一學期高二期末質量監測歷史試卷注意事項:1.本試卷共8頁,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2.答題前,請將學校、班級、姓名和考號用規定的筆寫在答題卡指定的位置上,并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的貼條形碼區。請保持條形碼整潔、不污損。3.本卷試題,考生必須在答題卡上按規定作答;凡在試卷、草稿紙上作答的,其答案一律無效。答題卡必須保持清潔,不能折疊。4.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將答題卡選擇題答題區內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非選擇題答案必須用規定的筆,按作答題目的序號,寫在答題卡非選擇題答題區內。5.考試結束,請將答題卡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個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題答案】【答案】A【2題答案】【答案】B【3題答案】【答案】C【4題答案】【答案】C【5題答案】【答案】C【6題答案】【答案】B【7題答案】【答案】B【8題答案】【答案】C【9題答案】【答案】D【10題答案】【答案】A【11題答案】【答案】C【12題答案】【答案】C【13題答案】【答案】D【14題答案】【答案】D【15題答案】【答案】A【16題答案】【答案】B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共52分。【17題答案】【答案】(1)共同點:都登記戶內成員信息(姓名、性別等);區分成員課役身份;記錄戶內人口情況。目:加強對人口的管理與控制;保障賦役征發(為征收賦稅、征發徭役等提供依據 );維護社會秩序穩定,鞏固統治。(2)變化:從詳列各戶人口、田產等詳細信息,變為只記人丁實數,免列戶口(簡化統計內容,側重人丁數量)。原因:清代攤丁入畝(地丁銀)政策推行,賦稅征收與人口(?。┑闹苯雨P聯減弱;政府對基層社會控制方式調整,管理側重簡化等。(3)趨勢:登記內容從詳細記錄戶內人口、財產等全面信息,到逐漸簡化(如清代側重人丁數);戶籍管理目的從強化賦役征發、嚴格社會控制,向適應社會發展(如晚清近代戶籍原則出現)、保障私權等方向演變;戶籍制度的功能隨時代發展不斷調整,從服務于傳統王朝統治,逐步向近代化、注重公民權利保障轉變。【18題答案】【答案】(1)影響:印度洋貿易網促進了沿線港口城市的繁榮,推動了貿易路線和商品種類的多樣化;增強了亞洲南部和東部海岸地區的吸引力,吸引了更多歐洲商人和旅行者;助力了歐洲直航亞洲和發現美洲大陸的歷史進程,對世界貿易網絡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2)變化:新航路開辟后,大西洋海域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海上貿易區域之一;歐洲人開辟了新的連接西歐和東亞的航線,使得歐洲與中國之間的貿易不再經過無數中間人之手;印度洋不再是世界海上貿易的中心,世界貿易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3)原因:印度洋沿岸國家數量眾多,但經濟聯系不夠緊密,缺乏一個高度成熟的區域內市場和比較完整的域內產業鏈、生產網絡;各國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難以形成統一的貿易規則和市場體系;域外市場的經濟聯系較強,導致區域內經濟整合困難重重;此外,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差異也影響了環印度洋經濟圈的形成和發展。【19題答案】【答案】我選擇“中央與地方”這一章。論題:中國古代中央與地方關系的演變,對國家治理產生了深遠影響。論述:從歷史沿革來看,秦朝推行郡縣制,實現了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打破了分封制下地方權力過大的局面,為大一統國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礎。西漢初期郡國并行,引發了七國之亂,漢武帝通過推恩令等措施,削弱了地方封國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唐朝實行道州縣制,前期地方權力相對較大, 安史之亂后,藩鎮割據嚴重,中央權威受到極大挑戰。宋朝則通過收精兵、削實權、制錢谷等舉措, 大大削弱了地方權力,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但也造成了“三冗”問題。元朝創立行省制,行省長官由中央任命,權力受到中央節制,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加強了中央集權,這一制度對后世影響深遠。在體系架構上,中央通過任命地方官員、制定法律法規、設置監察機構等方式來掌控地方。例如,秦朝的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包括對地方官員的監督;漢朝的刺史制度,代表中央監察地方;唐朝的監察御史定期巡察地方等。地方則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負責地方的行政管理、稅收、治安等事務。中國古代中央與地方關系呈現出以下主要特點:一是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 從秦朝到清朝,歷代統治者都致力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以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穩定。二是在中央集權加強的過程中,也注重給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權,以適應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例如,元朝行省在處理地方事務時擁有一定的自主權。然而,這一關系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過度集權可能導致地方缺乏活力,行政效率低下;地方權力過大則容易引發地方割據,威脅國家統一。但總體而言,古代中央與地方關系的不斷調整,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教訓。一方面,中央對地方的有效管理是國家統一和穩定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的權力,能夠提高治理效率,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當今時代,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中,古代中央與地方關系的演變仍具有重要的歷史借鑒意義。我們應在堅持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地方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中央與地方關系的良性互動,推動國家治理水平不斷提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