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語文詩歌專練----魏野詩歌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秋霽草堂閑望魏野草堂高迥勝危樓,時節殘陽向晚秋。野色青黃禾半熟,云容黑白雨初收。依依永巷聞村笛,隱隱長河認客舟。正是詩家好風景,懶隨前哲卻悲愁。【注】魏野,一生樂耕勤種,不求仕進,自筑草堂,彈琴賦詩其中。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古人有登高望遠的傳統,詩開篇即點出遠望之地,用危樓襯托草堂地勢高迥。B.頷聯寫田野里青黃交織,莊稼已半熟;云色黑白相間,一場秋雨才剛剛停歇。C.頸聯視聽結合,充滿詩情畫意;“依依”“隱隱”運用疊詞。音韻和諧。D.面對優美的田園風景,詩人情不自禁,直抒胸臆:不愿跟隨前賢拋卻悲愁。2.詩題為“閑望”,詩歌前三聯是如何緊扣“閑”字著筆的?請結合詩歌內容簡要分析。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題。登原州①城呈張賁從事魏野異鄉何處最牽愁?獨上邊城城上樓。日暮北來惟有雁,地寒西去更無州。數聲塞角高還咽,一派涇河凍不流。君作貧官我為客,此中離恨共難收。【注】①原州:轄今甘東寧雨交界處,州治臨涇,今甘肅鎮原。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句以設問開篇,引出客愁;第二句中詩人用一“獨”字,刻畫出了一位登高望遠愁情滿懷的游子形象。B.中間兩聯,詩人運用虛實結合的方法描寫邊塞景物及其特點,展現長年戍守邊關、西去更無州的凄苦軍旅生活。C.尾聯點題,表現好友張賁在邊地為官而自身漂泊的現實,更加強化了離恨難收的慘狀。D.整首詩以“愁”為中心,詩中描寫的邊塞風光,既高遠遼闊又透出蕭瑟蒼涼的特點,契合詩人悲涼凄楚的心境。4.本詩表達了作者哪些情感?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送王專推官赴任河中魏野聲華籍籍祖風存,況佐風流謝使君。健筆想無詩債負,漏卮①應少酒如聞。趣裝劍懶從人借,謁廟香非為已焚。好對前山思節儉,夷齊②餓死舜耕耘。【注】①漏卮:底上有孔的酒器,比喻飲量極大。②夷齊:伯夷、叔齊,商末孤竹君的兩位王子。商朝滅亡后,他們恥食周粟,餓死于首陽山。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交代了王專推官承繼祖風,聲名顯赫,現在又將要去輔佐有杰出才華的謝使君。B.頸聯第一句既寫出王專倉促赴任的情態,又刻畫了他不修邊幅、不拘小節的形象特點。C.本詩語言質樸中略帶詼諧,詩人用調侃的口吻與友人話別,更體現出二人關系的親密。D.全詩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以敘事、議論為主,夾敘夾議,又融抒情于敘事和議論之中。6.全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小題。書友人屋壁魏野達人①輕祿位,居處傍林泉。洗硯魚吞墨,烹茶鶴避煙。閑惟歌圣代②,老不恨流年。靜想閑來者,還應我最偏。【注】①達人:通達知命的人,指友人俞太中。②圣代:封建時代指稱當代。北宋初年,朝廷對清雅隱士頗為愛賞,常有征召。7.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友人視官位俸祿輕如鴻毛,結廬在依林傍泉的地方過著優哉游哉的隱居生活。B.友人隱居時不忘作詩吟詠當朝的深恩厚澤,他內心還是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C.隱居者一般都清心寡欲,隨緣自適,即使韶華流逝,老之將至,也不覺遺憾。D.詩人把友人的閑情逸致勾畫得細致生動,其原因在于他與友人是同道之人。8.請結合中間兩聯概括友人幽居生活的具體表現。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晨興魏野①夜長已待得晨興②,耽枕僮猶喚不應。燒葉爐中無宿火③,讀書窗下有殘燈。臨階短發梳和月,傍岸衰容洗帶冰。料得巢禽翻怪訝,尋常日午起慵能。[注]①魏野是北宋著名隱士,他不慕名利,安貧樂道,在河南陜州的東郊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②晨興,即早起的意思。③宿火,指隔夜未熄之火。9.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富有生活氣息,畫面感強,寫詩人早起,想喚醒身邊的童仆,可童仆還在酣睡。B.頸聯寫詩人臨階在月色下梳頭發,用有薄冰的溪水來洗臉,感嘆著容顏的衰老。C.尾聯運用擬人手法,寫宿鳥定會詫異詩人的早起行為,詩人為自己尋常的慵懶而羞愧。D.全詩多處對仗工整,如“無宿火”與“有殘燈”、“臨階”與“傍岸”都形成對仗。10.有人收集這首詩時將頷聯“燒葉”改為“燒藥”(古人稱煉制丹藥為“燒藥”),司馬光認為這樣修改“不止不佳,亦和下句無氣味”,請簡要分析其理由。答案1.D 2.①空間之閑:首聯寫草堂地勢高迥,視野開闊,詩人在草堂閑望,體現空間上的閑適。②景色之閑:頷聯寫田野莊稼半熟、云雨初收的景象,畫面悠閑寧靜,烘托閑的氛圍。③生活之閑:頸聯寫詩人聽到村笛、看到客舟,生活氣息濃郁,表現出生活的閑適自在。【導語】此詩描繪秋雨初霽后的田園景色,融自然之美與閑適心境于一體。首聯點明草堂高遠,頷聯寫雨后田野與云霞,頸聯展現村笛與客舟的生動意象,尾聯抒發詩人拒絕悲愁、享受田園樂趣的淡泊情懷,清新自然。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D.“不愿跟隨前賢拋卻悲愁”錯誤。“正是詩家好風景,懶隨前哲卻悲愁”,詩人的意思是面對如此好的風景,懶得像前賢那樣總是生發出悲愁之情,而不是不愿跟隨前賢拋卻悲愁。故選D。2.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和表達技巧的把握能力。①“草堂高迥勝危樓”詩歌首聯寫到詩人將草堂建在地勢高迥的地方,地勢高迥勝過高樓,自己在草堂中閑望,視野開闊,體現空間上的閑適。②詩歌頷聯寫到詩人在草堂中閑望看到的景象,“野色青黃禾半熟”田野中一片青黃,莊稼半熟,“云容黑白雨初收”云容黑白的變化表示一場雨過后,天空正在放晴,描寫了雨過初晴后的鄉村田野之景,呈現出一種寧靜而美好的田園風光,烘托閑的氛圍。③“依依永巷聞村笛”詩歌頸聯寫到詩人聽到悠長小巷里傳來的村笛之聲,“隱隱長河認客舟”在遠處的長河中辨認著客舟,生活氣息濃郁,表現出生活的閑適自在。3.B 4.①“異鄉”“獨上”表達詩人身處異鄉的孤獨、凄涼之情;②“惟有雁”“更無州”“凍不流”表達詩人身處邊塞艱苦環境的凄苦;③“貧官”“客”“離恨”表達了詩人對人生不如意的郁悶無奈之情。【導語】魏野的《登原州城呈張賁從事》通過描繪邊塞場景,如孤雁、塞角和冰封的涇河,展現了凄涼蕭索的氛圍。詩中通過“異鄉”“貧官”“離恨”體現詩人因漂泊他鄉和仕途無望而生出的深沉愁緒,刻畫了深遠的孤寂情感。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詩歌內容和藝術特色的能力。B.“虛實結合”“展現了常年戍守邊關……的凄苦軍旅生活”錯誤。中間兩聯都是對邊塞景物的描寫都是實寫,沒有虛寫部分。“日暮北來惟有雁” 是詩人看到的景象,“數聲塞角高還咽” 是詩人聽到的聲音,運用的是視聽結合的手法。這兩聯主要是描寫塞外風光及蕭瑟蒼涼的特點,展現邊塞環境的艱苦,并沒有展現長年戍守邊關的軍旅生活。故選B。4.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思想情感的能力。①首聯描寫詩人因憂愁獨上邊城城樓望遠。“異鄉” 點明詩人游子身份,“獨上” 體現出詩人孤身一人,身處異鄉,就已令人孤寂憂愁的了,更何況又獨自登上城樓看到荒涼的邊地景象,更牽動客子心中之愁,由此可看出詩人身處異鄉的孤獨、凄涼之情。②詩歌頷聯、頸聯描繪塞外風光。“惟有雁” 描繪日暮時分天地之間只有大雁飛翔,“更無州” 說明原州往西去更無人煙,“凍不流” 描繪出涇河冰封的寒冷景象,渲染了原州冷落蕭條的景象,也表達了詩人身處邊塞環境的艱苦。③尾聯中“貧官”說明友人的處境,“客”是詩人自己的身份,“離恨”體現出兩人都不如意,詩人以貧官、異客之離恨作結,照應了開頭的“牽愁”,點明了主旨,從而表達了詩人對人生不如意的郁悶無奈之情。5.B 6.①對友人名聲和才華的贊美之情。“聲華籍籍”寫王專聲名顯赫,“健筆”“無詩債”寫他才思敏捷。②對友人不舍的惜別之情。詩人寫朋友離開后會少了自己這樣的酒友,表達不舍之情。③對友人心懷百姓的贊揚之情。王專人廟焚香,卻并非為自己祈福,說明他心系百姓。④對友人的勸勉之情。告誡友人到任后仍要保持節儉的作風,勉勵他要像舜帝一樣勤于勞作。【解析】5.本題考查學生綜合鑒賞詩歌的能力B.“倉促赴任,不修邊幅、不拘小節”錯誤,趣裝,速整行裝,比喻急于趕路。頸聯寫王專快速整理行裝,匆忙趕路。故選B。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人情感的能力譯文:你繼承了祖上的家風,有著美好的名聲,將要離開此地去輔佐英俊杰出的謝使君。你才思敏捷從不辜負詩債,你酒量很大,但自此以后喝酒時會很少聽到我這個酒友的消息了。快速整理行裝來不及向人借佩劍,拜廟并不是為了自己焚香。你要對著前山好好想著節儉,不僅要像伯夷叔齊那樣保持氣節,更要像舜那樣勤勞。本首詩是一首典型的送別詩。對友人名聲和才華的贊美之情,首聯通過寫繼承祖風,聲名赫赫,贊揚了王專的名聲。記敘將要去河中輔佐有才華的謝使君,襯托了他的才華。對友人不舍的惜別之情,頷聯直接用“健筆”“無詩債”來繼續贊美王專有很高的才華。又寫王專酒量很大,懸想喝酒時會缺少我這個酒友,移情于人,表達對朋友離開的依依不舍之情。對友人心懷百姓的贊揚之情,頸聯寫王專快速整理行裝,匆忙趕路,下句寫拜香并不是為了自己,表達了來寫他急于政務,心系一方百姓。對友人的勸勉之情,尾聯勸慰朋友要到任后保持節儉的風尚、像伯夷叔齊那樣的氣節,又要像舜帝一樣勤于耕耘勞作。【點睛】分析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調。詩歌的標題、作者、注釋等,常常為我們理解詩詞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內涵。意象是情感的載體,意象所體現出來的色調是情感的反映。優美閑適、色彩明麗的意象往往表達的是喜悅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達的是憂傷之情。然后,品詞句,悟感情。作者在詩詞中常常會有情感的流露,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體現在只言片語上,要善于把握這樣的詞句,借此領悟情感。7.B 8.頷聯,友魚鶴,伴硯墨,品茶賦詩,寫出了幽居之趣。頸聯,閑暇之時,也不忘作詩吟詠當時的“深恩厚澤”。隱者清心寡欲,隨緣自適,一切聽任自然,故而韶華流逝,老之將至,也不覺得遺憾。【解析】7.此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理解鑒賞能力。這是一道綜合考核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題目,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主要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答題時注意仔細辨析。B項,“他內心還是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理解錯誤,“閑惟歌圣代,老不恨流年。”寫出了這些隱士閑暇時也不忘作詩吟詠當時的“深恩厚澤”,這與他們清心寡欲,閑逸安寧并不矛盾,朝廷有召,說明朝廷對這些清雅隱士頗為賞識,去與不去應召,是他們自己的事,為此吟詠一番未嘗不可。但并能由此斷定“他內心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故選B。8.此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容及情感的能力。把握詩歌內容,要借助詩詞的字、詞、句來理解,還要結合詩歌的意象特征、詩歌的表現手法去分析;要從整體入手,要求考生分析概括詩歌的主要內容。在體驗情感時,特別要抓住“情語”“景語”來體驗作者的感情。詩歌頷聯“洗硯魚吞墨,烹茶鶴避煙”極寫幽居之趣。這位逸人到流泉洗硯,就招得魚兒爭先恐后地吞咽著黑黑的墨水。他點火煎茶,熏得那站在爐邊的鶴來不及地避開。生活閑散自由,心境也閑逸安寧,令詩人忘了塵世外的一切。頸聯“閑惟歌圣代,老不恨流年”北宋初年,朝廷對這些清雅隱士頗為愛賞,常有征召。不赴召的人,則予以殷勤勞問。閑暇之時,也不忘作詩吟詠當時的“深恩厚澤”。隱者清心寡欲,隨緣自適,一切聽任自然,故而“老不恨流年”。韶華流逝,老之將至,也不覺得遺憾,他是一個無所憂慮、自得其樂的隱逸人。【點睛】詩歌鑒賞的選擇題考查范圍很廣,既有形象的鑒賞,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語言的賞析,如煉字、煉句、詩眼、語言風格,還有表達技巧的鑒賞,如表達方式、表現手法、修辭手法,也有詩歌內容的理解,如背景、題材、作者等。常見的設題誤區主要有一下幾個:意象意境分析不當,基礎知識運用錯誤,詞句解說曲解原意,主題情感分析不當,手法分析張冠李戴等等。解答此類題目,讀懂詩歌是關鍵,要關注標題、作者、注釋以及關鍵詞等;審清題目要求,細讀選項劃出要點,即切分關鍵信息,最后正選排除巧妙用。詩歌賞析:首聯就指出這位友人過的是斷絕世情、遠離塵囂的隱遁生活。達人,通達知命的人,指友人俞太中。世人多追求祿位,這位達人卻視之輕如鴻毛。他結廬在依林傍泉的地方,那里聽不見塵世間的喧鬧,又得以時時徜徉在深林流泉之間,優戰游哉。此聯提綱挈領,總攝全詩。中間二聯具體描繪這種生活和心境:友魚鶴,伴硯墨,品茶賦詩,老之將至而無憾。“洗硯魚吞墨,烹茶鶴避煙”,極寫幽居之趣。這位逸人到流泉洗硯,就招得魚兒爭先恐后地吞咽著黑黑的墨水。他點火煎茶,熏得那站在爐邊的鶴來不及地避開。生活閑散自由,心境也閑逸安寧,令詩人忘了塵世外的一切。但也并不盡然:“閑惟歌圣代”。圣代,封建時代的文人指稱所處的時代。北宋初年,朝廷對這些清雅隱士頗為愛賞,常有征召。不赴召的人,則予以殷勤勞問,如林逋便曾受宋真宗“詔長吏歲時勞問”(見《宋詩紀事》卷十)。魏野自己,也在真宗西祀時被召過,不過他“抱琴逾垣而走”了(見《古今詩話》)。俞太中也有過此種際遇,因此閑暇之時,也不忘作詩吟詠當時的“深恩厚澤”。隱者清心寡欲,隨緣自適,一切聽任自然,故而“老不恨流年”。韶華流逝,老之將至,也不覺得遺憾,他是一個無所憂慮、自得其樂的隱逸人。頷聯、頸聯中,詩人把友人的隱逸生活勾畫得如此細致生動,閑情逸致臨摹得如此精微真切,其原因在于,他與這位友人是同道,也是一位隱士。所以末聯便把詩人自己也拉入詩中,他從自身措辭,代為友人設想道:靜著時,想想那些有閑情的人,還應當算我最偏。偏,指心境偏僻,即指不好名利、不喜俗人、習靜喜幽等等不合世俗常情的心理。魏野就是這樣的人:“秉心孤高,植性沖淡,視浮榮如脫屣,輕寵利如鴻毛”(見《巨鹿東觀集·序》)。趙與虤《娛書堂詩話》評價說,魏野的詩“沖淡閑逸”、“警句甚多”。此詩筆致瀟灑飄靈,詩境沖淡閑逸,如同不食人間煙火的人所作。警句“洗硯魚吞墨,烹茶鶴避煙”,語言雖然淺顯,但意境卻很深;既富詩情,又具畫意,是詩中的佳對。9.C 10.①意境上,“燒葉”與“讀書”“殘燈”共同營造出清寒質樸的隱士生活氛圍。落葉作燃料體現簡樸,殘燈映照書窗構成靜謐畫面,在蕭索中透出文人雅致,意境和諧統一。“燒藥”是煉丹求仙的意象,與后文寒窗苦讀的文人形象割裂,破壞了隱士清修的整體意境。②內容上,“燒葉”既交代了取暖方式(用落葉生火),又暗合“無宿火”的貧寒狀態,與頸聯“衰容”“帶冰”的艱苦生活形成內容呼應,突出安貧樂道之志。而煉丹求長生與詩人“殘燈讀書”的治學形象矛盾不符,且“丹藥”的富貴氣與全詩表現的清貧隱逸主題相悖。【導語】魏野《晨興》以清新質樸的語言,描繪了隱士晨起的生活場景。詩中“燒葉爐中無宿火,讀書窗下有殘燈”一聯,既展現了清貧自守的生活狀態,又暗含了詩人勤學不輟的精神追求。全詩通過細膩的意象刻畫,傳遞出淡泊名利、安貧樂道的高潔志趣。9.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C.“為自己尋常的慵懶而羞愧”錯誤。尾聯“料得巢禽翻怪訝,尋常日午起慵能”運用了擬人手法,詩人想象巢中的鳥兒會對他的早起感到驚訝,因為平日里他習慣于日中午起。這里是通過鳥兒的“怪訝”來反襯詩人隱士生活的悠閑自在,而非表達羞愧之情。故選C。10.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煉字的能力。①“燒葉”這一意象描繪出詩人用落葉在爐中燃燒取暖的情景。落葉是常見的自然之物,用它來做燃料,體現出生活的簡樸。與“讀書窗下有殘燈”結合,在一個清冷的早晨,爐中燒著樹葉,發出些許熱量,窗前的殘燈還在閃爍著微弱的光芒,詩人就在這樣的環境中讀書。整個畫面營造出一種清寒質樸的氛圍,雖然生活條件艱苦,但在蕭索中透露出一種文人的雅致,符合隱士安貧樂道的生活狀態,意境和諧統一。“燒藥” 在古代主要指煉制丹藥,這是一種與煉丹求仙相關的行為。這種意象會讓人聯想到追求長生不老、超凡脫俗的神仙境界,與后文寒窗苦讀的文人形象顯得格格不入。它破壞了整首詩所營造的隱士清修的整體意境,使詩歌原本的質樸、寧靜、清寒的氛圍被打破,變得不倫不類。②“燒葉”既具體地交代了詩人的取暖方式,即通過燃燒樹葉來獲取熱量,又與“爐中無宿火”相呼應,說明詩人生活貧寒,連隔夜的火都沒有,只能用落葉臨時生火取暖。同時,這種貧寒的狀態又與頸聯中“衰容”“帶冰”所描繪的艱苦生活相呼應,進一步突出了詩人安貧樂道的高尚志趣。“燒藥”煉丹求長生是一種追求長生不老、追求超凡的行為,與詩人“殘燈讀書”所展現出的勤奮治學形象相互矛盾。而且“丹藥”往往與富貴、追求奢華的生活方式相關聯,與全詩所表現的清貧隱逸的主題背道而馳。詩歌整體是在描述詩人作為隱士的清苦生活和安于現狀的心境,“燒藥”這一意象的加入會使詩歌的主題和內容變得混亂,無法準確地傳達出詩人的情感和生活狀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