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語文詩歌專練----馬致遠詩歌閱讀下面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題。【雙調】清江引·野興(元)馬致遠東籬本是風月①主。晚節園林趣。一枕葫蘆架,幾行垂楊樹。是搭兒②快活閑住處。【注】①風月:指大自然。②搭兒:地方。1.下列對這首元曲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句用一個判斷性語句對自己的情趣、愛好及人生追求作了概括,從而為全曲的思想內容定下了基調。B.第二句點明了作者晚年的志向、愛好在于寄寓園林。正因為如此,他對自己的園林進行了苦心的經營。C.第三四句兩句選取葫蘆架、垂柳,以形傳神,不僅寫出了園林的形貌,更表達了對友人的挽留之意。D.最后一句充分表達了作者自己的喜悅之情,這種情感的流露也正因前面對園林的贊美而顯得更加自然。2.請簡要賞析這首元曲的寫作技巧。閱讀下面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題。水仙子馬致遠春風驕馬五陵兒①,暖日西湖三月時,管弦觸水鶯花市。不知音不到此,宜歌宜酒宜詩。山過雨顰眉黛,柳拖煙堆鬢絲,可喜殺②睡足的西施。【注】①五陵兒:此指豪貴子弟。②殺:用在動詞后,表示程度深。3.下列對這首曲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管弦觸水”意為樂聲在湖面飄蕩,化無形為有形,化抽象為具體,生動傳神。B.“鶯花市”寫鶯啼陣陣,鮮花簇簇,如同街市,突出表現了西湖的熱鬧。C.該曲用比擬,把西湖比作西施:雨后春山如其眉黛,煙籠柳絲如其鬢絲。D.尾句由春之西湖聯想到睡足醒來的西施,可謂神來之筆,大可玩味。4.在本曲中,作者是從哪些角度側面表現西湖風景之美的?請簡要概括分析。閱讀下面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題。〔雙調〕蟾宮曲·嘆世馬致遠①東籬半世蹉跎,竹里游亭,小宇婆娑。有個池塘,醒時漁笛,醉后漁歌。嚴子陵②他應笑我,孟光臺我待學他。笑我如何?倒大江湖③,也避風波。【注】①馬致遠:元曲四大家之一,時任江浙行省務官。②嚴子陵:東漢人,少與劉秀同游學。劉秀即帝位后,屢召不就,隱居富春江,以耕漁為生。③倒大:大,絕大;江湖:這里喻指官場。5.下列對這首元曲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句中,作者自號“東籬”,借以表明其像陶淵明一樣寄身田園的志趣。B.作者醒時吹笛,酒后放歌,陶醉于自己的小天地里,全然超脫于世俗之外。C.根據上下曲詞推斷,孟光臺可能也和作者一樣,是一位有歸隱之志的人。D.本曲詞寫景寫人質樸自然,雖也用典,但表達直白、通透,無晦澀之感。6.有人認為,這首《蟾宮曲·嘆世》是“自嘲與解嘲”之作,請結合曲詞內容加以分析。閱讀下面的元曲,完成下面小題。[雙調]湘妃怨 和盧疏齋西湖馬致遠采蓮湖上畫船兒,垂釣灘頭白鷺鷥。雨中樓閣煙中寺,笑王維作畫師。蓬萊倒影參差。熏風來至,荷香凈時。清潔煞避暑的西施。7.下列對這首元曲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采蓮湖就是西湖,然而作者不稱西湖而稱采蓮湖,湖的名稱就提供了豐富的形象。B.第一、二句寫采蓮、垂釣的熱烈喧騰,然后剝離游人寫環境的優美寧靜,形成對比。C.“熏風”二句擺脫了視覺,轉而從觸覺和嗅覺人手描寫切身感受,凸顯清潔與和諧。D.這首曲描繪的畫面是各異其趣的,但又統合成一個遠近高低、結構成立體的空間。8.“笑王維作畫師”插在前后都是寫景的句子中間,頗具匠心,請結合曲文對這一句進行賞析。閱讀下面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題[南呂]四塊玉·馬嵬坡馬致遠睡海棠,春將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霓裳便是中原亂。不因這玉環,引起那祿山,怎知蜀道難!9.對這首元曲的賞析,恰當的一項是( )A.“睡海棠,春將晚”,這是以花喻人,說楊貴妃就像晚春時節的睡海棠一樣嬌柔嫵媚。B.“恨不得明皇掌中看”,是說楊貴妃恨不得讓唐明皇把她像海棠一樣放在手掌上把玩觀賞,表現了她恃寵嬌恣的心態。C.此曲前半部分(以“不因”為界)主要是描寫,著重寫了唐明皇與楊貴妃荒淫作樂的生活,簡明精煉,為后文的議論作了很好的鋪墊。D.此曲化用了李白“蜀道難”的典故,是為了說明唐明皇因紅顏誤國而倉皇西逃,前路莫測。10.有人說此曲后半部分把安史之亂的主要責任歸咎于楊貴妃,是沿襲了“女色誤國”的傳統論見,體現了作者的偏見,你是怎樣認為的?請簡要談談看法。答案1.C 2.①用典。作者自號“東籬”,顯然是取自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體現了作者的隱逸之情。②白描,粗筆勾勒,不事雕琢。“一枕葫蘆架,幾行垂楊樹”,寥寥幾筆就將一個遠離塵世、野興盎然的處所展現在讀者眼前。③運用口語,“搭兒”“快活”鮮活而富于表現力,作者對園林、對隱居生活的喜愛之情溢于言表。④融情于景,將自己的隱逸之情融于對園林的描寫之中。【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元曲的理解和賞析能力。C.“更表達了對友人的挽留之意”錯誤。“葫蘆架、垂柳”兩個意象主要是表達隱逸之情。故選C。2.本題考查學生對表達技巧的把握能力。首句“東籬本是風月主”中“東籬”出自陶淵明的詩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是古代隱逸詩人的代表,而《飲酒》更是表達了詩人歸隱的愿望,所以作者自號“東籬”,通過用典的手法,表達了作者的隱逸之情。“一枕葫蘆架,幾行垂楊樹”中選取葫蘆架、垂柳這兩個意象,寥寥數筆,不事雕琢,運用了白描的手法,描寫了一個遠離塵世、野興盎然的處所。“是搭兒快活閑住處”中“搭兒”是地方的意思,這句詩中“搭兒”“快活”運用了口語,既鮮活又富有表現力,表現了作者對園林、對隱居生活的喜愛之情。“一枕葫蘆架,幾行垂楊樹”通過葫蘆架、垂柳這兩個意象,描寫了一個遠離塵世、野興盎然的處所,表現了作者對園林、對隱居生活的喜愛之情,所以運用了融情于景的手法。3.C 4.①以游人的喧鬧寫西湖風景:開頭三句寫豪貴子弟騎著高馬徜徉在西湖邊,樂聲飄蕩在水面上,以游人之多、之樂表現西湖之美;②以自己的直接感受寫西湖美景:四、五句寫作者感覺不是知音不宜到這里來,在此可以盡情地唱歌、飲酒吟詩,表現西湖之令人親近和陶醉;③運用比喻,以自己關于西施的聯想寫西湖美景:最后三句想象山如西施彎起的秀眉,柳如西施蓬松的鬢發,又寫睡足初醒的西施見到西湖會喜歡到極點,生動形象地表現了西湖的淡雅之美。【解析】3.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C.“用比擬”錯,應是比喻和聯想。故選C。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容,賞析表現手法的能力。“春風驕馬五陵兒,暖日西湖三月時,管弦觸水鶯花市”意思是:春風輕拂五陵子弟騎著馬兒游逛,正是西湖三月風和日暖之時,到處鶯花盛開,管弦彈奏的樂聲在湖上飄蕩。這三句寫西湖繁華,抓住了游人在春風暖日中徜徉之感受,突出一個“鬧”字,管弦、鶯歌,更有花團錦簇。以游人的喧鬧寫西湖風景。“不知音不到此,宜歌宜酒宜詩”意思是:不是知音不要到這里來,盡情地唱歌、飲酒、吟詩。“不知音”二句乃言西湖春景之“宜”,即所謂“宜晴宜雨”,“宜酒宜詩”等等一西湖無時不美,無處不美,寫西湖之令人親近和陶醉;以自己的直接感受寫西湖美景。“山過雨顰眉黛,柳拖煙堆鬢絲,可喜殺睡足的西施”意思是:陣雨過后,春山嫵媚得好像西施顰眉,柳絮紛飛遠看有如垂柳托著煙靄,好像西施蓬松的鬢發,美麗的西湖啊,就像睡足初醒的西施那樣嬌柔。作者想象山如西施彎起的秀眉,柳如西施蓬松的鬢發,又寫睡足初醒的西施見到西湖會喜歡到極點,生動形象地表現了西湖的淡雅之美。運用比喻,以自己關于西施的聯想寫西湖美景。5.B 6.①自嘲:“東籬半世蹉跎”,作者自嘲半生虛度、一事無成,對過往歲月深感追悔。“嚴子陵他應笑我”,認為嚴子陵這樣的隱士會嘲笑自己在官場沉浮,凸顯慚愧。②解嘲:“孟光臺我待學他”,表明自己有歸隱想法,以此化解內心矛盾,回應可能的嘲笑。“倒大江湖,也避風波”,把官場比江湖,稱要避風波,是對官場險惡的認識,也是為自己想逃避找借口。【導語】這首元曲《蟾宮曲·嘆世》以自嘲與解嘲的筆觸,描繪了作者馬致遠在官場與田園之間的徘徊與反思。通過“東籬半世蹉跎”開篇,展現了對時光流逝的感慨,繼而以“醒時漁笛,醉后漁歌”表達了對田園生活的向往。結尾“倒大江湖,也避風波”則透露出對官場風波的無耐與逃避,整首曲詞語言質樸,情感真摯,既表達了歸隱之志,又暗含對現實的自嘲與解嘲。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詩歌內容和藝術特色的能力。B.“全然超脫于世俗之外”錯誤。從“嚴子陵他應笑我,孟光臺我待學他。笑我如何?倒大江湖,也避風波”可以看出,作者雖然有在竹里游亭、池塘邊醉漁醒笛的愜意生活,但仍然心系官場的風波,并未全然超脫世俗,只是想要躲避官場的風波。故選B。6.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的能力。①自嘲:“東籬半世蹉跎”,作者稱自己半生光陰虛度,一事無成,透露出對自己人生的一種自嘲和感慨。自己在官場中未能實現理想抱負,到如今回首往事,覺得時光白白流逝,充滿了對過去歲月的追悔和無奈。“嚴子陵他應笑我”,作者認為嚴子陵這樣的隱士會嘲笑自己。嚴子陵拒絕了劉秀的征召,隱居富春江,而自己卻在官場中沉浮,與嚴子陵的高潔灑脫相比,作者自覺慚愧,所以覺得會被其嘲笑,這也是一種自我調侃式的自嘲。②解嘲:“孟光臺我待學他”,作者說要學習孟光臺,暗示自己也有歸隱的想法。這是作者在面對自己官場不得志和人生蹉跎時,給自己尋找的一種解脫方式。通過表明自己有歸隱的意愿,來化解內心的矛盾和痛苦,也是對他人可能嘲笑自己的一種回應,仿佛在說自己雖然現在處境不佳,但也有像古人一樣超脫的打算。“倒大江湖,也避風波”,作者把官場比作江湖,說要在這偌大的官場中躲避風波。這既是對官場險惡的一種認識,也是一種自我安慰和解嘲。意思是自己并非貪戀官場,而是官場中充滿了風險,自己想要尋找一個安穩的地方,所以有歸隱之念,以此來為自己在官場中的不如意和想要逃避的心態進行辯解。7.B 8.①作者笑有“畫中有詩”之稱的王維“作畫師” ,并非貶抑古代名人,而是運用了襯托的手法。王維筆下的山水之美與西湖的自然美景相比都未免黯然失色,從而襯托出西湖之美的不可企及。②正因為前后都是一般的寫景,顯得有些平板,加進這一句,便使曲中有如異峰突起,產生了奇特的審美效應。【解析】7.本題屬于綜合考查題,考查學生對詩句的理解能力。B項,這首曲統一在一個基調上,那就是優美寧靜,既沒有“熱烈喧騰”,也沒有“對比”。故選B。8.本題考查鑒賞詩句內容、手法及結構技巧的能力。首先找到“笑王維作畫師”前后的句子,看看寫了什么。前句是“雨中樓閣煙中寺”,描寫煙雨中的亭臺樓閣如詩如畫;后句是“蓬萊倒影參差”,描寫如蓬萊仙境般的山在西湖中的美麗倒影。這兩句都寫了西湖的美景。再來理解作者為何“笑王維作畫師”,是因為王維有“畫中有詩”之稱,說明王維善畫美景;而作者之所以“笑”,是因為王維畫中的美景比不上這里西湖的美景。這里的“笑”并非“嘲笑”,而是一種“自傲”。以王維的畫來襯托西湖的美,認為西湖之美遠比王維畫中的景色更加美麗。從這首曲的結構上看,前后都是寫景,插入這一句不僅不覺得突兀,反而給人以新奇之感,取得了獨特的藝術效果。9.A 10.同意:后半部分的議論是把安史之亂的主要責任歸咎于楊貴妃,是體現了“紅顏禍水”的傳統偏見,這一點體現了作者思想的局限性,是封建意識,是不足取的。不同意:后半部分固然是把安史之亂的主要責任歸咎于楊貴妃,但不能把此部分和前半部分割裂來看,前半部分的“恨不得”三字已經把矛頭直接指向唐明皇,“霓裳”的荒淫誤國既有楊貴妃的責任,也有唐明皇的責任。再說,懷古詠史的詩,其根本意圖還是為了諷諫當朝統治者,為當朝統治者提供歷史經驗和教訓,而不是為女人提供某種訓誡,只是囿于忠君之道,不便揭破罷了。【解析】9.本題考查學生對詩詞的綜合鑒賞能力。B.“是說楊貴妃恨不得讓唐明皇把她像海棠般放在手掌上把玩觀賞”錯誤,“恨不得明皇掌中看”,此句的主語是唐明皇,系“明皇恨不得掌中看”的倒文,此項誤作主語為楊貴妃;C.“此曲前半部分主要是描寫”錯誤,此曲前半部分主要是敘事,用了“睡海棠”“掌中看”兩個生動的比喻,而非主要是描寫;D.“是為了說明唐明皇因紅顏誤國而倉皇西逃,前路莫測”錯誤,用了“蜀道難”的典故,主要用來諷刺唐明皇荒淫誤國,倉皇西逃的結局,與“前路莫測”無關。故選A。10.本題考查學生把握詩歌內容、情感態度、個性化閱讀的能力。首先表明觀點,同意或不同意皆可,然后分析支撐自己觀點的緣由。開頭三句極寫楊貴妃之美以及唐明皇對她的無比寵愛。化用典故沒有痕跡,以海棠春睡來比喻楊玉環的美貌,非常巧妙。“恨不得明皇掌中看”一句語帶諷刺。唐明皇過度迷戀寵愛楊貴妃,荒淫怠政,才使李林甫、楊國忠等奸佞之徒禍亂朝綱,造成安史之亂這樣的惡果。不但使天下大亂,百姓涂炭,而且就連皇帝恨不得掌中看的楊貴妃也無法保全,竟親自下口諭,將其賜死。后半部分對此進行議論。如果不是因為寵愛楊玉環,怎么會引起安祿山的叛亂;如果沒有安祿山的叛亂,唐明皇又怎么會避難四川,怎么會領略蜀道之難呢。作者并沒有跳出前人的窠臼,依舊把安史之亂的責任全部推給楊玉環,這是一種歷史的局限。但如果我們仔細品味體悟全曲的語氣時,就會發現,前面的“恨不得”三字已經把批判的矛頭指向了唐明皇,因為皇帝是整個社會的主宰者,他的意志是決定一切的。故小令委婉地表明了這樣的觀點:統治階級如果荒奢無度,沉湎聲色,就要國破家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