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陜西省咸陽市興平市七年級(下)期末歷史試卷一、單選題: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3.5分,計42分。每道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1.它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它是( )A. 分封制 B. 科舉制 C. 郡縣制 D. 行省制文物是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遺物、遺跡。請完成2-3題。2.如圖描繪了唐太宗接見松贊干布派來的求婚使者的場景。它反映的史料類型是( )A. 實物史料 B. 文獻史料C. 口述史料 D. 圖像史料3.敦煌莫高窟出土了大量隋唐文學寫本,其內容既有描述敦煌的“鄉土作品”,也有描還塞外風情的異域作品。這有助于研究隋唐時期( )A. 兼容并包的時代特征 B. 市民階層的價值取向C. 敦煌文化的中心地位 D. 中央集權的發展趨勢4.宋朝在政治制度建設方面有諸多獨特的舉措。如圖反映出宋朝( )A. 推行文化專制政策 B. 加強對地方稅收的控制C. 興修水利,整頓清運 D. 實行崇文抑武的方針5.“統契丹,建政權,都上京,為太祖。”材料中的“太祖”是( )A. 元昊 B. 阿保機 C. 鐵木真 D. 努爾哈赤6.某班同學在“中華英雄譜”項目式學習中寫下:率軍北伐、郾城大捷、“撼山易,撼岳家難”。你從中可以感受到( )A. 李白浪漫主義的情懷 B. 辛棄疾誠摯無私的品格C. 岳飛精忠報國的精神 D. 文天祥大義凜然的氣概7.經濟重心南移是我國經濟地理格局的巨大變遷。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完成于( )A. 隋朝 B. 唐朝 C. 南宋 D. 元朝8.以下是我國古代一項偉大發明的制作流程。這一流程有助于我們了解( )第一步:調配硝石、硫磺、木炭等原料,按比例混合第二步:將混合物制成合適形狀,如藥球、藥柱第三步:借助引火裝置,引發爆炸或燃燒效果第四步:觀察威力、燃燒情況等應用表現A. 火藥的應用 B. 醫學理論的成就 C. 天文學的發展 D. 雕版印刷術的出現9.1571年,明朝封蒙古俺答汗為王,并達成通貢和互市的協議。因這年是隆慶五年,史稱“隆慶和議”。該協議的達成( )A. 使榷場貿易開始興盛 B. 結束了明朝與蒙古的敵對狀態C. 形成了宋金對峙局面 D. 對東亞政治格局產生深遠影響10.“率眾起義,提出均田免糧等口號……于崇禎十七年攻入北京,推翻明王朝。”這句話有助于我們了解( )A. 安史之亂 B. 李自成起義 C. 陳橋兵變 D. 白蓮教起義11.某同學在歷史學習時搜集了以下三則材料,它們反映的共同主題是( )A. 商業繁榮發展 B. 民族關系和睦 C. 交通網絡完善 D. 文學成就突出12.以下思想家與主張對應正確的是( )選項 思想家 主張A 柳宗元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B 朱森 功者自功,禍者自禍,欲望其賞罰者大謬C 王守仁 存天理、滅人欲D 顧炎武 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A. A B. B C. C D. D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58分。1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清朝前期,大片土地得到開墾,荒山曠野改造成農田,耕地面積不斷擴大,邊遠地區也得到了開發。清朝繼續改進種植技術,改良新品種,使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同時,棉花、甘蔗、煙草、茶葉、藥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農產品商品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摘編自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1) 材料一圖A中的生產工具出現于唐朝前期,它和 ______等重要的生產工具的發明和推廣,有效提高了糧食畝產量;由越南傳入的 ______(水稻品種),成熟早,北宋時期推廣到東南地區;元朝建立初期,為了便利南糧北運,______(人物)令人開鑿會通河和通惠河,與原有運河連通;圖B所示的農業科技巨著是《______》。(2) 依據材料二,歸納清朝前期農業發展的表現。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當時農業快速發展的原因。(3) 綜合上述材料,請你以“走進中國古代農業歷史”為主題,設計一個學習實踐活動。1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唐朝對外交往的國家分布于亞洲、歐洲、非洲。而且這些交往并不因中國發生內亂而中斷,如日本連續十三次派出遣唐使。交往的領域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摘編自董月《唐朝對外交往的特點》(1) 依據材料一,概括唐朝對外交往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列舉一例唐朝時期中外交流的史事。觀察圖A,指出宋代海路最遠到達的地區。(2) 選做題:以下兩個小題,請任選一個作答。(如果兩個都答,按第①小題計分)材料二:元朝建立后,繼承并發展了南宋市舶司制度,政府對發展海外交通態度積極。同時,社會經濟發展為海外貿易提供物質基礎,造船與航海技術的進步也為其提供了時代條件,這些因素共同促使元代海上絲綢之路空前繁榮。——摘編自烏云高娃《忽必烈與元代海上絲綢之路》①依據材料二,歸納促使元代海上絲綢之路空前繁榮的因素。觀察圖B,指出鄭和下西洋的起點。結合所學知識,簡述鄭和遠航產生的積極影響。材料三清初,小農思想指導下的對外政策,進取不足而保守有余。統治者對當時世界大勢缺乏足夠認識……到乾隆二十二年下令:指定外國商船只能在廣州一地通商,并對絲綢、茶葉等傳統商品的出口量嚴加限制,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閉關政策。——摘編自樊樹志《國史概要》②材料三圖C人物所說的“貴國”是哪個國家?依據材料三,歸納清朝統治者推行閉關政策的原因。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一政策產生了怎樣的消極影響?(3) 指出中俄兩國簽訂的第一個邊界條約。綜合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你如何看待中國古代的對外關系?15.尋蹤千年治策,擷取古代治理智慧。某校七年級(1)班同學開展了一場相關主題探究活動,請你參與。【隋亡教訓的反思】材料一:隋煬帝的殘暴統治引發了大規模農民起義。唐太宗在總結隋朝速亡的教訓時,既分析了隋煬帝個人行為的影響,也審視了其政策對社會穩定的破壞。當時群臣反思歷史上王朝滅亡的言語在某種程度上也影響著唐太宗。唐太宗還具有較高的史學素養,他把身邊的文武群臣比作自己的耳目與股肱,在聽政議政之隙,經常和大臣共觀經史、商略古今,注意從史書中汲取政治智慧。——摘編自高澤峰《唐太宗“隋亡觀”解讀:醫治“不作為”怪病的良方》(1) 材料一圖A人物于哪一年建立隋朝?依據材料一,概括推動唐太宗“隋亡觀”形成的因素。結合所學知識,列舉唐太宗在“隋亡觀”指導下推行的革新措施。【邊疆管轄的印記】材料二:康熙時,清軍入藏平定擾亂地方的準噶爾蒙古勢力,穩定了西藏的局勢。1727年,清朝在西藏設置駐藏辦事大臣,監督西藏地方政務。1762年,清朝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勒喀什池和蔥嶺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軍政事務。清軍駐扎新疆各地,設置哨所。清朝的這些措施,有效地加強了對西藏和新疆的管轄。——摘編自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2) 觀察材料二圖B,指出唐朝為管轄西域設置的機構。我國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權始于哪一朝代?依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清朝治理西藏和新疆,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什么歷史意義?【改革浪潮的軌跡】材料三王安石變法和張居正改革都是在政治腐敗、階級矛盾激化的背景下進行的。改革的目的都是為了挽救統治階級的統治,緩和各種矛盾。但他們采取的措施和策略有所不同:王安石變法重在整頓財政卻忽視了吏治,變法中障礙重重;張居正改革則先行改革吏治,然后再推行經濟、軍事諸方面的改革,改革順利進行。——摘自趙黎君《王安石變法和張居正改革異同》(3) 材料三圖C時期,后周哪位皇帝的改革,為日后北宋的統一打下基礎?依據材料三,歸納王安石變法和張居正改革的異同。【皇權強化的演進】材料四:乾隆初年的裁設,說明其作用僅限于軍事方面。乾隆帝復設軍機處,是因為西、北兩路的軍務尚未全竣,而他當政的時期,又恰恰是軍務繁興的時期。……從乾隆十九年(1754年)用兵準噶爾部開始,到乾隆五十年(1789年)撤兵安南,其間軍事不斷,軍國大計在皇帝的“萬機”中壓倒一切。軍機處也就從參與軍機,而逐漸成為全面輔佐皇帝治國理民的中樞機構。——摘自袁行霈等主編《中華文明史》(第4卷)(4) 材料四圖D反映出明朝官制的突出特點是什么?依據材料四,概括清朝軍機處職能的變化。請用一句話為本次探究活動擬定一個主題名稱。(要求:主題鮮明、語言凝練)參考答案1.B2~3.D、A4.D5.B6.C7.C8.A9.B10.B11.A12.D13.【小題1】筒車;占城稻;元世祖;農政全書【小題2】耕地面積不斷擴大;改進種植技術,改良新品種,推廣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政府鼓勵墾荒;重視興修水利;采用先進農業生產技術,如精耕細作;推廣引進高產作物等【小題3】參觀博物館,了解生產工具的演變等14.【小題1】交往范圍廣,交往具有持續性,交往領域廣泛;鑒真東渡,鑒真應日本僧人邀請東渡日本,辛勤傳播佛法和唐朝文化,促進了中日文化交流。玄奘西行,玄奘前往天竺取經,回國后著有《大唐西域記》,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貢獻;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小題2】②荷蘭;小農思想影響,對外政策保守。統治者對世界大勢認識不足;閉關鎖國政策使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清政府故步自封,閉關自守,導致國家的閉塞,錯失了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的機會,中國在世界上逐漸落后【小題3】開放交流有利于國家發展進步,而閉關鎖國則會導致國家落后15.【小題1】581年;隋煬帝暴的殘暴統治及農民起義的直接影響;對歷史教訓的反思;唐太宗的史學素養和個人才能。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減省刑罰;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嚴格考察各級官吏的政績,尤為重視對地方官的考核;關心民間疾苦,減輕百姓的田租和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小題2】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元朝。加強了對西藏和新疆地區的管理,使這兩個地區牢牢地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維護了國家的統一;促進了西藏、新疆與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推動了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有利于邊疆地區的開發;增強了各民族之間的團結,鞏固和發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使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小題3】周世宗;都是在政治腐敗、階級矛盾激化的背景下進行的。改革的目的都是為了挽救統治階級的統治,緩和各種矛盾;王安石變法重在整頓財政卻忽視了吏治,變法中障礙重重;張居正改革則先行改革吏治,然后再推行經濟、軍事諸方面的改革,改革順利進行【小題4】強化皇權。從參與軍機轉變為輔佐皇帝治國理民的中樞機構。封建君主專制的強化第1頁,共1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