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廣州市花都區2024-2025上學期高一年級二校聯合期末考試歷史答題卡準考證號學校[0][0][0][0][0][0][0][0][0][0[1][1][1][1][1][1][1][1][1[1姓名[2][2][2][2][2][2][21[2][2][2][3][3][3][3][3][3][3][3][3][3貼條形碼區「41[4]「4][41[4][41「41「4]「4][41班級[5][5][5][5][5][5][5][5][5][5][6][6][6][6][6][6][6][6][6][6[7][7][7][7][7][7][7][7][7][7考場[8][8][8][8][8][8][8][8][8][8[9][9][9][9][9][9][9][9][9][9注1.答題前,考生務必清楚地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規定的位置,核準條形碼上的準考證號、姓名與本人相符并完全正確及考試科目也相意符后,將條形碼粘貼在規定的位置。2.選擇題必須使用2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必須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作答,字體工整、筆跡清楚事3.考生必須在答題卡各題目的規定答題區域內答題,超出答題區域范圍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題卷上答題無效項4.保持卡面清潔,不準折疊、不得弄破填涂樣例正確填涂:錯誤填涂:山XCp缺考標記: 選擇題(請用2B鉛筆填涂)1[A][B][C][D]6[A][B][C][D]11[A][B][CJ[D]16[A][B][C]CD]21[A]CB][C][D]2 [A]CB]CC]CD]7 CA]CB]CC]CD]12 CA]CB]CC]CD317 CA]CB]CC]CD]22 CA]CB]CC][D]3 [A]CB]CC]Co]8 CA]CB]CC]CD]13 CA]CB]CC]CD]18 CA]CB]CC]CD]23[A]CB][C][D]4[A][B][C][D]9 CA]CB]CC]CD]14 CA]CB]CC]CD]19 CA]CB]CC]CD]24[A]B]C][D]5LA][B][C][D]10 CA]CB]CC]CD]15 CA]CB]CC]CD]20 CA]CB]CC]CD]25 CA]CB]CC]CD]非選擇題(請使用0.5毫米的黑色字跡簽字筆書寫)26.(13分)(1)5分)請在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矩形邊框限定區域的答案無效!高一年級期末檢測卷(二)·歷史第1頁(共2頁)25-T-377A廣州市花都區2024-2025上學期高一年級二校聯合期末考試歷史考生注意:1.本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2.答題前,考生務必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密封線內項目填寫清楚。3.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3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 2003年,位于河北省張家口市的鄭家溝文化遺址發掘出土器物150余件,其中玉器50件,包含玉豬龍、三聯玉璧、玉環、玉斧等。出土人骨點30余處,發現祭祀坑20余處。這些可用于佐證,鄭家溝文化時期( )A. 國家形態開始萌發 B. 社會文明得到發展 C. 手工業經濟較發達 D. 社會分工逐漸嚴密2. 公元前127年,漢武帝下達詔令:諸侯王死后,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國的一部分土地成為列侯,列侯由郡守統轄。這項措施旨在( )A. 平定“七國之亂” B. 解決藩鎮割據 C. 實現民族交融 D. 加強中央集權3. 《宋書》載, “南朝時期,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荊城跨南楚之富,揚部有全吳之沃,魚鹽杞梓之利,充仞八方,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出現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有( )A. 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B. 農產品商品化發展C. 大量人口由北南遷 D. 國家分裂局面結束4. 據考古發現,吐魯番出土的唐代食品中有餃子、糕點等食品;漢族的服飾、妝容方式等在繪畫中時有發現;娛樂方式如圍棋、雙陸也流行于這一地區。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唐朝( )A. 絲綢之路的開辟 B. 民族交融的加深C. 經濟重心的南移 D. 蠻夷觀念的消亡5. 820年,唐憲宗下詔:“自今以后,宜準例三年一定兩稅,非論土著、客居,但據資產差率。”該舉措的目的是( )A. 解決國家的財政困難 B. 適應均田制發展的需要C. 推動商品經濟的發展 D. 減輕對農民的人身控制6. 宋代,新興的官僚和小地主、商人、讀書人(平民士子)逐漸形成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階層”,他們更加務實、參政熱情高漲、對財富的追逐大張旗鼓。“新階層”的出現( )A. 消除了士商之間界限 B. 說明社會出現新的生產方式C. 利于增強社會發展活力 D. 表明政府放棄重農抑商政策7. 《遼史》記載:契丹“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材料描述的是( )A. 中書門下省 B. 南北面官制 C. 猛安謀克制 D. “四等人制”8. 下表是關于元朝海船的部分記述。這折射出元朝( )時段 概況元朝前期 海船每艘需要300名水手,船上能裝載5000~6000筐胡椒;有單層甲板、60個艙房、4~6面帆元朝末期 海船每艘有600名水手和400名武士,有12面帆和4層甲板,船上有客房、套間、商號,每個套間包括客房和盥洗室A. 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 B. 陸上絲綢之路的蕭條C. 放棄了重農抑商政策 D. 熱衷于發展朝貢貿易9. 明代市鎮貿易多經牙行,盛澤鎮絲綢牙行約有千余家,“機戶鬻綢,由領頭間接,每扣傭錢二三角不等,收綢之地日莊面.領戶列屋而居,鱗次櫛比,密若蜂窠。”據此可知,明代此類牙行的大量出現( )A. 加速了傳統社會的轉型 B. 抑制了商人群體的壯大C. 推動了工商市鎮的發展 D. 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繁榮10. 中國古代某一機構最大的特點可以歸結為“簡、速、密”三個字。“簡”是指機構人員簡單;“速”是指辦事效率高;“密”是指地處內廷,外界干擾少。該機構的設立( )A. 分化了宰相權力 B. 完善了中樞決策杭制C. 加強了君主專制 D. 助推了奏折制度形成11. “昔之清談談老莊,今之清談談孔孟。未得其精而已遺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辭其末,不習六藝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綜當代之務。 ”顧炎武此論意在( )A. 否定孔孟權威 B. 弘揚陸王心學 C. 倡導經世致用 D. 揭示明亡原因12. 通商五口開放之初,西方資本家“欣喜若狂”,拼命向中國輸出商品。結果使廣州、廈門、上海等口岸的洋貨大量積壓和滯銷,被迫賤價銷售。這主要是因為當時( )A. 太平天國運動抵制經濟侵略 B. 邊疆危機引發晚清國貨運動C. 傳統自然經濟仍占主導地位 D. 清政府對洋貨售賣嚴格控制13. 義和團運動使列強認識到:“無論歐美日本各國,皆無此腦力與兵力可以統治此天下生靈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實為下策”。這說明義和團運動( )A. 延緩了中國半封建化的進程B. 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的計劃C. 顯示出強大反帝愛國力量D. 具有明顯的盲目排外思想14. 下圖是1900年《多姆山導報(周日副刊)》刊載的一幅版畫。與此相關的史實是( )A 中國被迫割讓香港島給英國B. 英法聯軍火燒北京圓明園C. 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D. 清政府淪為“洋人的朝廷”15. 清末新政時期,清政府設立商部,在全國各地廣泛組織商會;頒布商人通例,肯定商人的地位,規定商人享有的權利和應遵循的通行規則等;通過一系列章程,倡導與獎勵興辦實業。清政府此舉旨在( )A. 延續重農抑商政策 B. 鎮壓太平天國運動C. 挽救自身統治危機 D. 發展資本主義經濟16. “府院之爭”是民國初年一起重大的政治事件,府院雙方為爭奪北京政府的權力而產生了一系列明爭暗斗。這一現象反映的國內政治問題實質是( )A. 新舊約法之爭 B. 新舊國體之爭 C. 美日在華之爭 D. 新舊軍閥之爭17. 五四運動發生以后的半年內,中國涌現出約400種白話文新刊物,新出版物幾乎囊括了新知識、新生活的各方面。這說明五四運動在社會上起到的主要作用是A. 沖擊了傳統思想 B. 推廣白話文傳播C. 宣傳了西方文化 D. 推動了思想啟蒙18. 1921年夏天,一些革命者陸續從全國各地聚集上海。“6月29日午后(何)叔衡往上海,偕行者潤之”,“7月15日(包惠僧)坐船直赴上海,與董必武、陳潭秋到達時間不相上下”。他們此行的目的是( )A. 組織工人罷工 B. 支援護國戰爭 C. 發動武裝起義 D. 參加中共一大19. 1927年7月以后,國民黨內部形成了寧、漢、滬三足鼎立的局勢。而所謂“寧漢合流”是指( )A. 國民黨組織的重新改組 B. 國民政府中樞機構建立C. 武漢國民政府遷都南京 D. 國家在形式上實現統一20.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筆記中記載:夜幕降臨,“一枚炸彈在沈陽郊外的南滿鐵路路段爆炸,至翌日凌晨三點四十分,沈陽墻遭攻破,該墻被占領”。材料描述的事件是( )A. 九一八事變 B. 西安事變 C. 盧溝橋事變 D. 淞滬會戰21. 1939年2 月,陜甘寧邊區政府發布《關于發展生產運動的緊急通知》,動員邊區人民參與生產,實現自給自足。當年4月,邊區政府頒布《陜甘寧邊區人民生產獎勵條例》, 激勵邊區人民積極開展大生產運動。由此可知,大生產運動的開展( )A. 促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 B. 適應了正面戰場戰爭需要C. 鞏固了敵后抗日民主根據地 D. 體現了中共七大的工作要求22. “1947年年中似乎標志著戰爭形勢的一個轉折點。……共產黨軍隊的規模已穩步地擴大……共產黨在1947年下半年發起了全面進攻。”下列屬于這一“轉折點”中具有深遠意義的戰略行動是( )A. 挺進大別山 B. 平津戰役 C. 淮海戰役 D. 渡江戰役23. 1953年春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占農村人口92.1%的貧農、中農,占有全部耕地的91.4%;原來占農村人口7.9%的地主、富農,只占有全部耕地的8.6%。材料反映出土地改革A. 完成了社會生產關系變革 B. 消滅了中國農村的剝削階級C. 廢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D. 為實現工業化奠定了基礎24. “一五”計劃期間,我國已能生產飛機、載重汽車、客輪、成套發電設備、高爐設備、聯合采煤機、200多種新型機床、自動電話交換機以及全套紡織、制糖等設備。這表明“一五”計劃完成后,我國( )A. 工業落后狀況已經有所改變 B. 工業產量實現了大幅度增長C. 已基本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 D. 已建立完善的國民經濟體系25. 沿海與內地的工業總產值,新中國成立初期是七三開,到1978年是六四開。內地修建了眾多重大工程,增強了西部地區的經濟實力,極大地縮小了東西差距。帶來這一變化的是( )A. 完成了三大改造 B. 實施了“一五”計劃C. 開展了三線建設 D. “四個現代化”提出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包括2小題,第26題13分,第27題12分,共25分。)26.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代在地方行政制度上,規定地方長官由文官出任。地方行政架構為路—州—縣三級制,其中,路一級不設最高長官,而是分設轉運使(負責財政,將地方賦稅轉運中央),提刑使(負責司法),安撫使(負責軍事)等。地方財賦除少數外,大部分要轉運中央。地方廂軍中強壯者升入禁軍,弱小者留廂軍。——摘編自曾凡亮《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沿革》材料二 忽必烈建元朝后,為了適應攻取南宋,中書省宰相被派往各地處理臨時軍政事務的形式頻繁出現,并逐漸發展為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行中書省。元代行省掌軍國庶務,統郡縣,鎮邊鄙,與都省為表里……凡錢糧、兵甲、糧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并在財政的上供和留用上實施三七分成的政策,但事無巨細,皆需咨文申稟中書省。元代行省實行的是種族交參和群官圓署制,即官員由是蒙古、色目、漢人交參任用,在決策上需集體參與,并以押署的形式定議。行省下的地方官員需要定期接受朝廷的考核,受命于朝而后仕。行省的疆域劃分上打破傳統,重新整合,如:將四川漢中劃入陜西行省管轄范圍內,湖廣行省管轄嶺南、廣西等區域。——摘編自烏云高娃《元代行省制度之現代價值》(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評析宋代地方行政制度。(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元代行省制的其特點。綜上所述材料談談你對地方管理制度的認識。27.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近代中國新式工業和交通運輸業的資本結構表中國資本總額(單位:萬元) 外資總額(單位:萬元)1894年 6749 54061914年 76548 102125——摘編自虞和平《中國現代化歷程》材料二 南京臨時政府在倡導實業的同時又積極倡導國貨運動,嘉許和鼓勵那些以本國原材料生產的工藝品。工商業者更相率以“挽回利權、杜塞漏卮”為標榜,組織“國貨維持會”“維持土貨會”等團體,實力提倡國貨,抵制洋貨。一時間“提倡國貨,挽回權利之說,洋洋溢溢萬口同聲”。當時人多以購國貨為榮、買洋貨為恥。正是在這種風氣下,不少國貨工廠“生意發達,日不暇給”,許多企業絕處逢生。如創辦于1905年的南洋兄弟煙草公司,辛亥革命因銷行不暢,資本虧蝕頗多。辛亥革命后,華僑愛國心大受鼓舞,國貨暢銷,僅爪哇一地月銷飛馬1000箱左右。1912年獲利4萬余,1913年獲利增至10萬元,1914年達到16萬元。——摘編自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1)根據材料一,概括1894~1914年中國新式工交企業的資本構成發生的變化。(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894~1914年中國資本總額出現巨變的原因。廣州市花都區2024-2025上學期高一年級二校聯合期末考試歷史考生注意:1.本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2.答題前,考生務必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密封線內項目填寫清楚。3.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3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題答案】【答案】B【2題答案】【答案】D【3題答案】【答案】C【4題答案】【答案】B【5題答案】【答案】A【6題答案】【答案】C【7題答案】【答案】B【8題答案】【答案】A【9題答案】【答案】C【10題答案】【答案】C【11題答案】【答案】C【12題答案】【答案】C【13題答案】【答案】B【14題答案】【答案】D【15題答案】【答案】C【16題答案】【答案】C【17題答案】【答案】D【18題答案】【答案】D【19題答案】【答案】C【20題答案】【答案】A【21題答案】【答案】C【22題答案】【答案】A【23題答案】【答案】C【24題答案】【答案】A【25題答案】【答案】C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包括2小題,第26題13分,第27題12分,共25分。)【26題答案】【答案】(1)評析:宋代地方管理制度吸取了唐末五代以來武將亂政的教訓,采用文官治理地方和地方分權等方式強化了中央集權,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一和政局的穩定;但過渡的強干弱枝,也降低了地方行政的積極性,并導致北宋中后期出現較為嚴重的邊防壓力和財政問題等。(2)特點:行省權力大而不專;兼具中央和地方機構的雙重屬性;以集權為主,兼顧地方分權;行政區劃上打破山川形便,形成犬牙交錯的特點;行省權力架構上注重分權制衡。認識:要在繼承中發展,因時而變;既要注重中央集權統治,也要注意調動地方的積極性。【27題答案】【答案】(1)變化:外資和中資的總額都迅速增長;外資總額從不及中資發展為遠遠超越中資。(2)原因:政府允許并鼓勵(或答甲午戰后清廷放寬民間辦廠限制,南京臨時政府鼓勵興辦實業);自然經濟的進一步解體;實業救國思潮的發展;群眾性反帝愛國斗爭(尤其是國貨運動)的發展;歐洲列強忙于一戰暫時放松對華經濟侵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5-T-377A-歷史卡.pdf 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二校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歷史試題.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