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語文詩歌專練----杜荀鶴詩歌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小題。書齋即事杜荀鶴時清祗合力為儒,不可家貧與善疏。賣卻屋邊三畝地,添成窗下一書。沿溪摘果霜晴后,出竹吟詩月上初。鄉里老農多見笑,不知稽古勝耕鋤。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即事意為以當前事物為題材寫詩。標題點明全詩的主要內容,全詩圍繞書齋生活展開。B.首聯開宗明義,提出在清平之世,讀書人應致力于儒學,不能因家境貧寒而遠離正道。C.尾聯寫農夫有感于書齋優美的自然環境也露出會心的微笑,對書齋之美進行側面烘托。D.全詩結構層次清晰。語言質樸自然,明白曉暢,這與詩人在書齋中的愉悅心情相吻合。2.本詩與劉禹錫的《陋室銘》都借書齋傳達情志,請結合相關語句簡要分析它們內容的相似處和情志的不同處。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題開元寺門閣杜荀鶴①一登高閣眺清秋,滿目風光盡勝游。何處畫橈②尋綠水,幾家鳴笛咽紅樓。云山已老應長在,歲月如波只暗流。唯有禪居離塵俗,了無榮辱掛心頭。[注]①杜荀鶴:字彥之,唐末現實主義詩人。出生微寒,中年始中進士,但未獲實職。②畫橈:有畫飾的船槳。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的“清秋”點明時節,這首詩雖然與杜甫的《登高》同為秋日登高即景之作,但二者的感彩有所不同。B.首聯“一”“滿”兩個數詞形成對照,展現了詩歌的形式美感,具有時空張力,暗示了登高所見之廣、之遠、之深。C.頷聯中“綠水”與“紅樓”對舉,形式上類似“綠肥紅瘦”“綠蠟紅妝”,使詩歌畫面更具立體感,表意更加豐富。D.尾聯由景入理,詩人身處開元寺門閣,由眼前景自然生出感慨,“唯有”二字表明詩人對“禪居”生活的喜愛和向往。4.本詩折射出晚唐時局下詩人的矛盾心理,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面小題。題弟侄書堂[唐]杜荀鶴何事居窮道不窮,亂時還與靜時同。家山雖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禮樂風。窗竹影搖書案上,野泉聲入硯池中。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首七律是詩人為侄子書堂而作,詩句飽含對后人的勸勉之情,旨意深切。B.首句兩個“窮”字含義不同,前者指“生活貧窮”,后者則是作“缺少”講。C.頷聯“干戈地”“禮樂風”形成對比,表明詩人對書房主人守禮好學深感慰藉。D.全詩語言自然曉暢,通俗清新,不事雕琢,所表達主旨蘊含深意,耐人尋味。6.請簡析詩歌頸聯情景交融的妙處。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冬末同友人泛瀟湘杜荀鶴殘臘泛舟何處好?最多吟興①是瀟湘。就船買得魚偏美,踏雪沽來酒倍香。猿到夜深啼岳麓,雁知春近別衡陽。與君剩采江山景,裁取新詩入帝鄉。【注】①吟興,即吟詩的興致。杜荀鶴曾在《自敘》詩中說“寧為宇宙閑吟客,怕作乾坤竊祿人”。7.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以“殘臘”起筆,既點明了時間,又為全詩奠定了一種蕭瑟、凄涼的情感基調。B.頷聯通過寫就船買魚、踏雪沽酒來展現與友人泛舟瀟湘愉悅的心情。C.尾聯表達對瀟湘美景的鐘愛,不僅是對自然的贊美,也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D.全詩無一字直接表述內心,卻將內心活動表現得真切、豐滿,富有藝術魅力。8.請簡要分析詩歌中詩人的形象特點。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山中寡婦杜荀鶴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苧衣衫鬢發焦。桑柘廢來猶納稅①,田園荒后尚征苗②。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帶葉燒。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征徭。【注】①納稅:繳納絲稅。②征苗:征收青苗稅。9.下列對本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詩歌首聯從兵荒馬亂的時代著筆,概括出了一位農家婦女的不幸遭遇。B.頸聯寫殘酷掠奪造成的結果,渲染出山中寡婦艱難異常的生活境況,富有藝術感染力。C.尾聯直抒胸臆,強烈控訴了統治階級無孔不入的剝削罪行,表達了對被剝削者的深切同情。D.全詩語言通俗易懂,人物形象鮮明,真切地再現了晚唐時期的社會現實。10.詩歌講究煉字,你認為這首詩的頷聯中哪兩個字用得好?請找出并簡述理由。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各題。春宮怨杜荀鶴【注】早被嬋娟誤,欲妝臨鏡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為容?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年年越溪女,相憶采芙蓉。【注】杜荀鶴:唐朝詩人。出身寒微,中年始中進士,仍未授官,乃返鄉閑居。1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早”字仿佛從心靈深處發出的一聲深長的嘆息,說明被誤之久。B.三、四句用幽怨的反問語氣,進一步寫出了宮女欲妝又罷的心情。C.后四句寫宮女回憶起入宮以前每年在家鄉溪水邊采蓮的歡樂情景。D.從整首詩來看,詩人不只是在代宮女寄怨寫恨,同時也是自況。12.有詩評家認為這首詩傳神地把“春”與“宮怨”密合無間地表現出來。請結合全詩,分析這一特點。答案1.C 2.內容相似處:都寫到了作者在書齋內外的活動,書齋優美的自然環境。情志不同處:《書齋即事》這首詩既描繪了詩人對讀書生活的熱愛,更傳達了他對知識的執著追求。《陋室銘》是借陋室歌頌道德品質,表達出室主人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導語】這首《書齋即事》以質樸語言展現文人清貧自守的志趣。通過“賣地添書”的決絕選擇、“沿溪吟詩”的閑適畫面,與“老農見笑”形成張力,突顯對“稽古”價值的堅守。。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詩歌內容和藝術特色的能力。C.“尾聯寫農夫有感于書齋優美的自然環境也露出會心的微笑”錯誤。“見笑”的意思是“笑話我”,尾聯的意思是:鄉野老農多笑話我,這是因為他們不了解看書考察古事的樂趣遠超過耕作。故選C。2.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和情感的能力。內容相似處:兩詩都寫到了書齋內外的活動和書齋周邊優美的自然環境。《書齋即事》中,由“添成窗下一書”可以想到作者在書齋內讀書的場景;“沿溪摘果霜晴后,出竹吟詩月上初”,描繪了詩人在書齋外,趁著霜后的晴天沿溪摘果,在月亮剛升起時走出竹林吟誦詩句的活動,展現了書齋周邊霜后晴空、月下竹林的美好景致。《陋室銘》里,“可以調素琴,閱金經”描述了在陋室中彈琴、讀經的活動;“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則勾勒出陋室周邊青苔漫階、青草映簾的清幽環境,二者在內容上有相通之處。情志不同處:《書齋即事》中,“賣卻屋邊三畝地,添成窗下一書”,詩人為了添置書籍,不惜賣掉屋邊的土地,可見其對讀書的熱愛;“不知稽古勝耕鋤”更是直接表達了詩人認為鉆研古籍比耕種更有價值,傳達出對知識的執著追求。而《陋室銘》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以陋室自喻,強調陋室因主人品德高尚而不陋;“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則體現出主人與有學問的人交往,不與世俗小人來往,表達的是室主人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3.D 4.①登高覽勝本是樂事,但頷聯以笛聲嗚咽點破繁華之下的衰敗,“何處畫橈尋綠水”流露出詩人欲追尋閑適淡雅生活卻難以尋覓的迷茫。②頸聯以“云山長在”寫人生易老功業未成,以歲月如波卻暗流涌動,隱喻晚唐時局動蕩、危機四伏的情形,流露出詩人在國家憂患時卻難有作為的憂慮。③尾聯寫詩人想借禪居遠離塵俗,放下心中榮辱,但“唯有”以及“了無榮辱”的刻意強調,流露出詩人對現實的無奈和難以釋懷。【導語】杜荀鶴此詩以登高覽勝起筆,秋色滿目卻暗藏時局之嘆。“云山已老”對“歲月如波”,自然永恒與人事飄零形成張力,尾聯“禪居”之慕,實為亂世中士人進退失據的折射。語言清麗而意蘊沉郁,晚唐氣象躍然紙上。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D.“表明詩人對‘禪居’生活的喜愛和向往”錯誤,結合注釋可知,杜荀鶴身處晚唐亂世壯志難酬,“唯有”“了無”等詞看似超脫,實則以反語暗示“禪居”是詩人內心無奈的選擇,并非單純的喜愛和向往。故選D。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樂景與衰象的矛盾:“畫橈尋綠水”描繪游船在碧波中穿行的愜意場景,是秋日之勝景,詩人卻以“何處”發問,暗含閑適生活何處可尋的迷茫;“鳴笛咽紅樓”中的“咽”字將笛聲寫得嗚咽悲涼,暗示晚唐繁華之下的衰頹。眼前風光雖美,但笛聲與“何處”暴露了詩人對理想生活的追尋與現實中無處可尋的矛盾,透露出詩人的迷茫。②自然永恒與時局動蕩的矛盾:“云山已老應長在”以“云山”的永恒反襯“歲月如波”的流逝,“已老”暗喻自己年華老去卻功業無成;“歲月如波只暗流”中“暗流”既指時光無聲流逝,更隱喻晚唐政局危機四伏。自然景物亙古不變,而個人生命短暫、國家時局動蕩,詩人既為自身失意感慨,又為國家前途憂慮,陷入憂思與無力感的矛盾。③超脫理想與現實執念的矛盾:尾聯“唯有禪居離塵俗,了無榮辱掛心頭”,詩人看似超脫,但“唯有”一詞暗含“除了禪居別無他法”的無奈;“了無榮辱”刻意強調放下,反而暴露內心對榮辱的執念。詩人因現實受挫而試圖以禪居逃避現實,但“榮辱”二字仍掛心頭,體現出對現實的不甘與無奈,在“出世”理想與“入世”執念間掙扎。5.B 6.①頸聯描寫窗外搖曳的竹子的影子落在書桌上,野外泉水叮咚,仿佛流入硯臺中,“竹影”與“泉聲”表現了弟侄書房環境的清幽。②在紛亂的戰爭環境中弟侄仍能靜心讀書,清幽的景致也是弟侄清凈的內心的寫照。③詩人借此表達了對弟侄勤勉好學、專心求學的態度的贊美。【導語】杜荀鶴的《題弟侄書堂》通過描繪亂世中弟侄堅守禮樂、勤奮學習的場景,表達了詩人對后輩的深切期望。詩中,“窗竹影搖書案上,野泉聲入硯池中”一句,以自然景物映襯書堂的寧靜與學子的專注,情景交融,意境深遠。全詩語言質樸,情感真摯,既是對弟侄的勉勵,也是對亂世中文化傳承的堅定信念。5.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內容和藝術特色的能力。B.“前者指‘生活貧窮’”錯誤,此處是指“不得志的困境”,“居窮道不窮”是說人處于困境仍注重修養。故選B。6.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語言之煉句的能力。①頸聯“窗竹影搖書案上,野泉聲入硯池中”,是說“窗外竹子的影子還在書桌上搖擺,硯臺中的墨汁好像發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聲”。就景物描寫來說,詩人寫“竹影”與“泉聲”,是分別從視覺和聽覺角度表現弟侄書房周圍景色的清幽、靜謐;②而“書案”與“硯池”則表現了弟侄“在干戈地”仍能靜心讀書,一切景語皆情語,弟侄書房周圍景色的清幽、靜謐正是主人公心境的體現,詩人借此贊美弟侄在紛亂的戰爭環境下仍能靜心、好學、尚禮的品質;而這種清幽的環境和弟侄在戰亂時期依然靜心讀書、修身養性的心境相符,詩人借此表達了對弟侄專心致志、勤勉好學③態度的贊賞。7.A 8.①情趣高雅:從“殘臘泛舟”且認為“最多吟興是瀟湘”,可見他對泛舟吟詩的喜愛,有高雅的情趣。②懂得享受生活:在泛舟途中,他能感受到“就船買得魚偏美,踏雪沽來酒倍香”,在船上買魚,發現這里的魚特別美味;又踏雪尋酒,覺得酒也格外香醇,從美食美酒中獲得樂趣,懂得在自然中尋找生活的愜意。③對自然和生活充滿熱情與期待:他與友人相約“剩采江山景,裁取新詩入帝鄉”,積極地想要領略江山美景并創作詩歌,期望在詩壇有所建樹,對未來充滿希望與憧憬。【導語】這首詩以清新自然的筆觸描繪冬末瀟湘的美景,通過買魚沽酒、猿啼雁別等細節,生動展現泛舟的趣味和瀟湘的清幽之美。表達了詩人對自然山水的由衷熱愛,和對灑脫閑適生活的向往。全詩構思巧妙,意境悠遠。7.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A.“又為全詩奠定了一種蕭瑟、凄涼的情感基調”錯誤,首聯雖以“殘臘”起筆點明時間,但“最多吟興是瀟湘”更多地是傳達出對瀟湘的向往和在此處吟詩的興致,并沒有奠定蕭瑟、凄涼的情感基調。故選A。8.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人物形象的能力。①首聯“殘臘泛舟何處好?最多吟興是瀟湘”,寫詩人認為在這臘月將盡的時節,去瀟湘泛舟最好,因為吟詩起興最好之地莫過于瀟湘,尤其是“殘臘泛舟”,詩人選擇在冬末臘尾這樣一個特殊時節出游,體現其有著高雅的情趣。②頷聯“就船買得魚偏美,踏雪沽來酒倍香”,描繪了在泛舟瀟湘時品嘗美酒佳肴的愉悅情景,詩人泛舟瀟湘之上,從靠近湘江正在捕魚的漁船上買來最肥美的魚兒,并且踏著雪去買酒,這酒香更加醇厚,體現了詩人懂得并享受生活中的美好事物。③頸聯“猿到夜深啼岳麓,雁知春近別衡陽”通過大自然的變化暗示時光的流逝與季節的更替,表現詩人對自然的細膩觀察,以及對春天來臨的期待;尾聯“與君剩采江山景,裁取新詩入帝鄉”,詩人與友人相約,要更好地欣賞這江山綺麗之景,并且裁來新擬的詩句,希望能傳到長安,期待這在詩壇有所建樹,體現了對未來充滿希望與憧憬,以及樂觀的人生態度。9.C 10.(1)“猶”和“尚”,是猶且、尚且之意;(2)這兩個字,形象地揭露了官府在桑柘、田園歉收的情況下,不顧百姓死活,仍然橫征暴斂的罪行,揭示了百姓難以活命的根本原因—“苛政猛于虎”。【解析】9.本題考查對原詩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這是一道綜合考核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題目,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主要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答題時注意仔細辨析。本題要求選出“不正確的一項”,本題中,C項,“直抒胸臆”錯,應是借助議論抒情。“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征徭”任憑你跑到深山更深的地方,也沒有辦法可以躲避賦稅和徭役。“任是”、“也應”兩個關聯詞用得極好。可以看出,詩人的筆觸象匕首一樣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罪惡本質。故選C。10.本題考查鑒賞古代詩歌的“煉字”藝術能力。鑒賞古代詩歌的“煉字”藝術,可以從品味字詞在詩句中的含義、字詞所營造的意境(景象畫面)、運用的藝術手法和表達的情思幾個方面展開。題干要求分析“你認為這首詩的頷聯中哪兩個字用得好?請找出并簡述理由”,首先要找出頷聯中哪兩個字用得好,然后再分析效果。基本上煉字主要煉的是動詞、形容詞、數量詞、色彩詞等。本詩的頷聯“桑柘廢來猶納稅,田園荒后尚征苗”的意思是:桑樹柘樹都荒廢了,再也不能養蠶,卻要向官府交納絲稅,田園荒蕪了卻還要征收青苗捐。通過分析。只有“猶”和“尚”兩個字用得好。“猶”和“尚”這兩個字都是猶且、尚且之意。古時以農桑為本,由于戰爭的破壞,桑林伐盡了,田園荒蕪了,而官府卻不顧人民的死活,照舊逼稅和“征苗”。殘酷的賦稅剝削,使這位孤苦貧窮的寡婦無以為生。所以這兩個字形象地揭露了官府橫征暴斂的罪行,也揭示了百姓難以活命的根本原因——“苛政猛于虎”。【點睛】鑒賞古代詩歌的“煉字”藝術,可以從品味字詞在詩句中的含義、字詞所營造的意境(景象畫面)、運用的藝術手法和表達的情思幾個方面展開。首先是煉義,即理解分析所煉之字在詩詞句子中的含義,詩句中作者所用的字詞已經超越了字詞本身的意義,賦予了更多的形象義,如語境義、比喻義以及象征義。如本題中的“稀”,句中用稀寫花落后枝頭的情形。然后是煉象,即描述景象,該字在詩句中所表達的內容景象包括描寫的對象、內容、景象等要素。第三是煉所營造的意境,即用該字營造了怎樣的意境氛圍,或優美,或雄闊,或幽靜,比如本詩中就借助“稀”營造了一種凄涼傷感的意境。第四是煉所用的手法,即對該字所用手法,如比喻、擬人、雙關等作分析,如本題中,如選用“歸”即可從雙關的角度分析。五是煉表達效果,即分析用該字在描寫特點、表情達意上的好處。六是煉所抒發的情感,分析用該字抒發了怎樣的思想情懷。11.C 12.①詩歌前四句寫宮女的“宮怨”,五六句從鏡前宮女轉到室外春景。這兩句寫景,是圍繞著宮女的所感(“風暖”)、所聞(“鳥聲”)與所見(“花影”)來寫的。②臨鏡的宮女怨苦至極,無意中又發現了自然界的春天,以樂景襯托出她心中無春的寂寞空虛之感。景中之情與前面所抒寫的“宮怨”是一脈相承的。③最后兩句由眼前的“春景”,使宮女想起了入宮以前每年在家鄉溪水邊采蓮的歡樂情景,以往日的歡樂反襯出今日的“宮怨”之深。【解析】11.此題考查考生對詩歌理解鑒賞能力。這是一道綜合考核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題目,每個選項都是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主要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答題時注意仔細辨析。本題C項,“在家鄉溪水邊采蓮的歡樂情景”分析錯誤,頸聯寫景,春風駘蕩,風和日麗,鳥語花香,借以烘托春心受殘,寂寞空虛的情感。以往日的歡樂反襯出今日的“宮怨”之深,末聯寫往日之悲苦,更露其怨情,不是表達“歡樂情景”。故選C。12.本題考查考生鑒賞詩歌內容分析表達技巧的能力。分析詩歌的內容要在讀懂詩歌的基礎上總結。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包括三個層面的內容:修辭手法、表達方式、表現手法。1、修辭手法。修辭手法一般包括比喻、擬人、夸張、對比、對偶、反問、設問、反復、互文、通感、借代、雙關、疊字等。2、表達方式。詩歌中常用的表達方式有:敘述、議論、抒情、描寫。3、表現手法。詩歌中常用的表達手法有:對照、襯托、渲染、烘托、用典、鋪墊、象征、動靜結合、虛實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懷、借古諷今、托物言志、以樂景寫哀情、以哀景寫樂情等。本詩內容上前四句寫宮女的“宮怨”,五六句從鏡前宮女轉到室外春景。這兩句寫景,是圍繞著宮女的所感(“風暖”)、所聞(“鳥聲”)與所見(“花影”)來寫的;手法上以樂景襯哀情,用“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這樣的樂景襯托出她心中無春的寂寞空虛之感,使景中之情與前面所抒寫的“宮怨”一脈相承,寫出了臨鏡的宮女怨苦至極,但無意中又發現了自然界的春天;最后兩句寫往日之悲苦,更露其怨情,由頸聯所寫眼前的“春景”,使宮女想起了入宮以前每年在家鄉溪水邊采蓮的歡樂情景,以往日的歡樂反襯出今日的“宮怨”之深。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