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語文詩歌專練----湯式詩歌閱讀下面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題。【中呂】滿庭芳 京口①感懷湯式②殘花剩柳,摧垣廢屋,新冢荒丘。海門③天塹還依舊。滾滾東流,鐵甕城橫刺著虎口,金山寺高鎮著鰲頭。斜陽候,吟登舵樓,燈火望揚州。【注】①京口,今鎮江,是長江下游的重鎮,古都金陵的門戶。②湯式,字舜民,元末明初重要散曲作家。③海門,長江鎮江以下江面開闊,古人稱之為海,其地成為海門。1.下列對本曲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殘花”三句展示了元末動亂后一派滿目瘡痍、凄涼頹敗的景象,由自然及人事,表達了作者深沉的感慨。B.“滾滾東流”承接“海門天塹”暗寓大浪淘沙之意,與辛棄疾的“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用意相同。C.“鐵甕城橫刺著虎口,金山寺高鎮著鰲頭”對仗工整,意境雄渾,音節響亮,“橫刺”顯其開闊,“高鎮”繪其雄峙。D.最后三句描寫作者在夕陽西斜中,登上舵樓放眼眺望對岸揚州燈火,慷慨浩蕩之情融于暮靄之景。2.“海門天塹還依舊”一句有什么作用?請結合曲詞分析。閱讀下面這首元曲, 完成小題。[正宮]小粱州·九日渡江湯式秋風江上棹孤舟,煙水悠悠,傷心無句賦登樓[注]。山容瘦,老樹替人愁。樽前醉把茱萸嗅,問相知幾個白頭?樂可酬,人非舊。黃花時候,難比舊風流。【注】漢末王粲南投劉表,未受重用,寓居襄陽十余年。建安九年秋,王粲偶登襄陽城樓,縱目四望;百感交集,作《登樓賦》以抒心志。3.下列對這首元曲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A.題目“九日渡江”,交代了時令、地點和創作背景:時逢重陽節,作者卻在江上,為世事而奔忙,不免觸景傷懷,揮毫作此小令。B.前兩句寫秋風瑟瑟、煙水蒼茫,作者乘一葉孤舟漂流于浩渺無邊的江上。秋風蕭瑟、江水浩茫反襯作者的形單影只和悲涼孤寂的心情。C.第三句用典襯情,古今處境相似,不過王粲還能登高縱目,作賦抒懷;而自己連登高樓賞美景都不可能,傷心之情難以言表。D.四、五句移情人景,補寫“傷心無句賦登樓”的原因:秋山顯得那么形容枯瘦,蕭蕭老樹也似乎在替人發愁,山、樹如此,人何以堪!4.本曲的下片是如何抒發情感的?抒發了哪些情感?請結合句子分析。閱讀下面這元曲,完成下列小題。雙調·慶東原·京口夜泊【元】湯式故園一千里,孤帆數日程,倚篷窗自嘆飄泊命。城頭鼓聲,江心浪聲,山頂鐘聲。一夜夢難成,三處愁相并。5.下列對這首曲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曲中前三句分別從空間和時間角度極言距離家鄉路途遙遠,點明作者羈旅的處境。B.最后一句中的“愁”是全曲的詩眼,表達出作者遠離家鄉,流離漂泊的孤苦之情。C.曲中以景物襯托情感,既渲染了寂寞悲涼的氣氛,又表現了作者客中的凄涼與惆悵。D.全曲多處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于工整之中極有節奏感;語言也不乏華美生動。6.請簡要賞析曲中“城頭鼓聲,江心浪聲,山頂鐘聲”三句的妙處。閱讀下面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題。天香引·憶維揚①湯式②羨江都自古神州,天上人間,楚尾吳頭。十萬家畫棟朱簾,百數曲紅橋綠沼,三千里錦纜龍舟③。柳招搖,花掩映,春風紫騮;玉玎珰,珠絡索,夜月香兜。歌舞都休,光景難留。富貴隨落日西沉,繁華逐逝水東流。【注】①維揚:揚州的別稱,江都也是揚州的別稱。②湯式,元末明初人。③三千里錦纜龍舟:指的是當年隋煬帝乘坐龍舟下揚州的豪華場面。7.下列對這首曲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天香引”是曲牌名,“憶”字暗示了曲子的內容,即展示昔日揚州之景。B.“紫騮”代指騎著駿馬的公子,“香兜”代指游玩的女子,這幾句寫盡揚州昔日的熱鬧繁華。C.曲的結尾四句轉為議論,表達了對隋煬帝耽溺游樂、逸豫豪奢導致敗亡的批判。D.本曲工于對偶句式,用語辭藻華美,音調和諧,化用唐宋詩詞如同己出。8.下列對這首小令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首小令為吊古之作。題為《憶維揚》,回憶的不是作者自己在揚州時的生活,而是作者目睹當時揚州的敗落去追憶它的昔日的繁華。B.在唐詩宋詞里,歌詠揚州之作數不勝數,“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在揚州”(徐凝《憶揚州》),“二分明月”成了形容揚州勝景的專門用語。C.此曲前面幾句是用側面襯托手法,從不同視角極力鋪陳揚州的繁華,寫法頗似宋代柳永描寫杭州繁華的《望海潮》詞。D.后面用“歌舞都休,光景難留”八個字自然收住,結束過去。最后兩句是感嘆揚盛況難再。閱讀下面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題聽箏湯式酒乍醒,月初明,誰家小樓調玉箏,指撥輕清,音律和平,一字字訴衷情。恰流鶯花底叮嚀,又孤鴻云外悲鳴,滴碎金砌①雨,敲碎玉壺冰。聽,盡是斷腸聲!【注】①金砌,裝飾華美的臺階。9.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起筆三句,點明了時間、地點、環境,為聆聽箏曲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時空環境。B.“指撥輕清,音律和平”從演奏者使用的樂器角度,表達了對箏曲的贊美:箏曲的音律十分和諧,演奏者的指法也清純雅正。C.“恰流鶯”四句以鶯語、鴻鳴、滴雨、敲冰等豐富悅耳的音響,聲情并茂地展示箏曲之美,令人有身臨其境之感。D.作者以“聽,盡是斷腸聲”結束全曲,既承前文“訴衷情”的情思,又與上句“敲碎玉壺冰”相照應。10.本詩與《琵琶行》同是描寫音樂的經典作品,兩部作品在描寫音樂的技巧上有何相同之處?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列小題。[中呂]滿庭芳·武林感舊(元·湯式)錢塘故舊,東吳霸業,南渡京師。其間四百八十寺,不似當時。山空濛湖瀲滟何處寫坡仙舊詞 水清淺月黃昏何人吊逋老荒祠 傷情思,西湖若比,何似比西施 11.這首作品的體裁是 ;標題中的“武林”是個歷史地名,即今天的 。12.選出對作品理解有誤的一項A.“四百八十寺”典出杜牧的《江南春絕句》。B.“逋老荒祠”中的“逋老”是指“梅妻鶴子”的林逋。C.面對古城,撫昔追今,感慨萬千;“傷情思”之“傷”,表達了作者無比沉痛、無奈的心情。D.這首詞寫法上的特色是“用典”;巧用、活用典故而無堆砌晦澀之感,是作品成功的關鍵。13.作品的末句化用了蘇軾的“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詩句,用問句處理后,作者的意思是:答案1.B 2.①此句描寫鎮江江面廣闊,萬古奔流的場景,緊承前三句之景;②“天塹還依舊”以大自然之永恒反襯世事無常,興亡之事難免,寄寓作者無限感慨;③引出下文,突出“感懷”的主旨,表達作者物是人非的感傷之情。【解析】1.本題主要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與評價作者的觀點態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首先要認真研讀詩歌內容,然后仔細辨識選項中是否有對詩歌的解讀的錯誤。詩歌鑒賞的選擇題對整個詩歌的綜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詩句的含義、詩句的手法還考核詩歌的情感,注意結合詩歌的內容進行分析。B項,“暗寓大浪淘沙之意”“用意相同”錯誤。本曲主要抒發了作者對滄桑興替、物是人非的感傷之情。此處沒有大浪淘沙之意,辛棄疾的用意是指人物的歷史滄桑,這里是歷史的變化,用意也不相同。故選B。點睛:詩歌鑒賞的選擇題綜合考核詩歌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內容。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注意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或只答表層含義,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顯的錯誤。2.本題主要考查分析曲中語句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類試題,首先明確語句的內容,然后從結構和內容上分析作用,分析時注意語句的位置,開頭主要是統領全曲,奠定情感基調,和標題、結尾相照應,引起下文,為下文做鋪墊等;中間主要是承上啟下;結尾主要是照應標題、開頭和卒章顯志等。答題時結合具體的題目具體分析,此題是開頭,注意從開頭的作用分析。“海門天塹還依舊”,結合注釋③內容分析,描寫鎮江江面廣闊,萬古奔流的場景。結合后面“滾滾東流,鐵甕城橫刺著虎口……燈火望揚州”分析,引出下文,抒發了作者對滄桑興替、物是人非的感傷之情,突出“感懷”的主旨。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抓住“還依舊”分析,以大自然的永恒反襯世事無常,寄寓作者無限感慨。3.B 4.①虛實結合:作者懸想遠方朋友知己如今白頭的境況,回憶舊日重陽節。勸酒酬詩的歡樂情形,是虛寫;如今自己羈旅漂泊,獨在異鄉,人事已非,是實寫。虛實結合,強化了作者的羈旅之愁。② 對比:昔聚今散,昔樂今悲,黃花依舊應時開放,但物是人非,突出表達了作者的漂泊之愁、思親之情、韶華流逝之悲。【解析】3.此題考核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主要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答題時注意仔細辨析。題中B項,但“秋風蕭瑟”與“作者悲涼孤寂的心情”卻是情景相生的正襯關系。故選B。4.此題考核詩歌的藝術手法的能力,答題時一般從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切入,還要考慮一些特殊手法的運用,答題時先答出手法,然后結合詩歌具體的解釋。此題注意從虛實結合和對比的角度作答。作者懸想遠方朋友知己如今白頭的境況,回憶舊日重陽節。勸酒酬詩的歡樂情形,是虛寫;如今自己羈旅漂泊,獨在異鄉,人事已非,是實寫。虛實結合,強化了作者的羈旅之愁。昔聚今散,昔樂今悲,黃花依舊應時開放,但物是人非,突出表達了作者的漂泊之愁、思親之情、韶華流逝之悲。【點睛】此題考核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的能力。重點考核抒情方式,詩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懷、托物言志、懷古傷今等,還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對比、細節描寫等,答題時根據具體的詩歌具體的分析。5.D 6.①城頭上響起報時的鼓聲,江心的波濤澎湃作聲,山頂寺廟傳來鐘聲。②運用排比,句式整齊,節奏鮮明。③以動襯靜(寓情于景),以三種聲音渲染了寂靜清寒的氛圍,襯托了作者長夜難眠,思鄉的愁苦。【解析】5.本題考查學生對整首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不乏華美生動”錯誤。由原文“故園一千里,孤帆數日程……”可見,本首曲的語言樸實凝練,并沒有華美的辭藻。故選D。6.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煉句的能力。對句子的賞析,我們可以從手法、內容、用詞、情感等角度入手賞析。“城頭鼓聲”、“江心浪聲”、“山頂鐘聲”三句都采用修飾語加中心詞的形式,句式比較整齊,富有節奏感;從修辭的角度來看,采用了排比的形式,寫出了城頭上響起報時的鼓聲,江心的波濤澎湃作聲,山頂寺廟傳來鐘聲;從表現手法的角度來看,這里面寫出了三處聲音,如“鼓聲”“浪聲”“鐘聲”,更加襯托出作者夜晚停泊在京口的孤寂之情,以聲襯靜,渲染了寂靜清寒的氛圍,同時也襯托了作者長夜難眠,思鄉的愁苦。7.C 8.C【解析】7.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C.“表達了對隋煬帝耽溺游樂、逸豫豪奢導致敗亡的批判”錯誤,根據原文“歌舞都休,光景難留。富貴隨落日西沉,繁華逐逝水東流”可知,歌舞全休,風光不再,當年的富貴和落日一起悄然消沉,往日的繁華隨著逝水東流,一去不回。作者感嘆揚州的盛況難再,并非是對“隋煬帝……批判”。作者經歷元末明初,見到的是揚州的衰敗,但曲辭對此不著一字,更可想見作者的寄慨遙深。故選C。8.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C.“此曲前面幾句是用側面襯托手法”錯誤,根據原文“羨江都自古神州,天上人間,楚尾吳頭。十萬家畫棟朱簾,百數曲紅橋綠沼,三千里錦纜龍舟。柳招搖,花掩映,春風紫騮;玉玎珰,珠絡索,夜月香兜”可知,此曲前面幾句是用正面渲染手法,從不同視角極力鋪陳揚州的繁華,寫法頗似宋代柳永描寫杭州繁華的《望海潮》詞;后面用“歌舞都休,光景難留”八個字然收住,結束過去。故選C。9.B 10.①比喻(以聲寫聲)。本詩將樂聲比作鶯語、鴻鳴、滴雨、敲冰等,《琵琶行》將琵琶聲比作“私語”“急雨”等(舉出一例即可)。化抽象為具體,將音色特質和節奏起伏表現得真實可感,產生了動人心弦的藝術感染力。②側面描寫。本詩“一字字訴衷情”“聽,盡是斷腸聲”,通過寫聽者的感受來寫箏聲的美妙;《琵琶行》“主人忘歸客不發”“東船西舫悄無言”“滿座重聞皆掩泣”“江州司馬青衫濕”(舉出一例即可),通過寫聽者的感受或環境描寫,側面烘托出琵琶聲的動人。【解析】9.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B.“從演奏者使用的樂器角度”錯,應是從音樂演奏者的角度。故選B。10.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①比喻。本詩將樂聲比作鶯語、鴻鳴、滴雨、敲冰等,用物象比喻來形容箏曲之美:如黃鶯細語,像大雁悲鳴;如驟雨滴落臺階,冰塊被敲碎。此種寫法產生極度鮮明的音樂效果,聽覺的感受十分強烈。《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聲如裂帛”共十四句,詩人在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動比喻,化抽象為具體,將音色特質和節奏起伏表現得真實可感,產生了動人心弦的藝術感染力。這里有落玉盤的大珠小珠,有流囀花間的間關鶯語,有水流冰下的絲絲細細,有細到沒有了的“此時無聲勝有聲”,有突然而起的銀瓶乍裂、鐵騎金戈,使比較抽象的音樂形象一下子變成了視覺形象。它使聽者時而悲凄、時而舒緩、時而心曠神怡、時而又驚魂動魄。②側面描寫。本詩“一字字訴衷情”“聽,盡是斷腸聲”,通過寫聽者的感受來寫箏聲的美妙,說所彈之情,全是無盡哀怨之情,將箏曲的思想內容具體化。詩人用“主人忘歸客不發”“滿座重聞皆掩泣”“江州司馬青衫濕”“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的描寫作側面烘托,給讀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廣闊空間,通過寫聽者的感受或環境描寫,側面烘托出琵琶聲的動人。11. 曲 杭州 12.D 13.西湖如此憔悴,與西施相比哪有一點相似。【解析】11.本題考查識記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這道題考的是判定作品的體裁以及歷史地名的識別。分析標題“[中呂]滿庭芳·武林感舊”,其中“[中呂]”是宮調名,“滿庭芳”是曲牌名,“武林感舊”是題目。“武林”是歷史地名,就是現在的杭州。12.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形象、表達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詩歌鑒賞的選擇題,綜合考核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內容,每一個選項都是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注意:錯誤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或只答表層含義,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顯的錯誤。D項,錯在“這首詞寫法上的特色是‘用典’”。閱讀這首元曲,分析其表現手法,一是對比:“錢塘”三句起筆就進行了昔盛今衰的對比;接著“其間……荒祠”數句,運用了三個具體的對比,突出了昔盛今衰之嘆。二是用典:前三句暗用柳永《望海潮》“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其間四百八十寺”化用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句,“山空濛湖瀲滟何處寫坡仙舊詞”化用蘇軾“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句,“清淺月黃昏何人吊逋老荒祠”化用林逋“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句。故選D。13.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內容的能力。首先要讀懂全曲,精讀末句“傷情思,西湖若比,何似比西施”的意思,然后讀懂蘇軾詩句的意思,分析作者因自己的情感的原因,才反用此典故。蘇軾的“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意思是: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濃妝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妝的西施,都是同樣的美麗無比。這首曲子采用問句收尾,作者的意思是如果把西湖和西施相比,西湖如此憔悴,沒有哪一點和能與西施相似。詩人反用此典故,“傷情思”,嘆如今皆無風景可寫。【點睛】鑒賞詩歌的內容、表達技巧和情感,屬于綜合考查題,考查學生對詩句內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本題考查對詩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觀選擇題的形式。各選項內容涉及了對詩歌的手法、形象、主題的鑒賞,考生解答時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經歷及本詩的寫作背景,逐句翻譯詩句,然后把握詩歌的意象,分析詩歌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領悟作者表達了怎么樣的思想情感,思考詩歌中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再對照選項一一確認,得出答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