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語文詩歌專練----郎士元詩歌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小題。送李將軍①赴定州郎士元雙旌漢飛將②,萬里獨橫戈。春色臨關盡,黃云出塞多。鼓鼙③悲絕漠,烽戍隔長河。莫斷陰山④路,天驕⑤已請和。【注】①李將軍:本詩是作者送友人奉命出鎮邊疆之作,李將軍即是作者的朋友。②漢飛將:指李廣。③鼙:軍中所用小鼓。④陰山:山脈名,在今內蒙古自治區中部,是中國北方的屏障。⑤天驕:漢時指匈奴。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頷聯使用“盡”和“多”二字,對景物進行了描寫,突出邊塞景色蕭條。B.頸聯從視聽結合的角度描寫李將軍作戰戰場的場景,是詩人的想象之景。C.尾聯寫詩人勸誡李將軍不要阻斷了敵人的后路,只要敵人要求和談即可。D.本詩為送別詩,寫詩人送別友人赴邊,擔憂其戍邊生活,風格蒼涼雄壯。2.有評論說:這首詩“狀李之勇猛”。結合全詩,從形象塑造方面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閱讀下面唐詩,完成下面小題。蓋少府新除江南尉問風俗郎士元①聞君作尉向江潭,吳越風煙到自諳。客路尋常隨竹影,人家大底傍山嵐。緣溪花木偏宜遠,避地衣冠②盡向南。惟有夜猿啼海樹,思鄉望國意難堪。【注】①郎士元,唐代詩人,安史之亂時避難江南。②避地衣冠:西晉末年天下混亂,中原士人大舉南遷,史稱“衣冠南渡”。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僅向友人介紹了自己熟悉的江南風景,認為吳越風光他到任后自然熟悉。B.詩歌使用“竹影”“山嵐”“花木”等意象,寫出了江南的自然和建筑的特點。C.頸聯對句借典故從歷史淵源角度贊美江南風景,意在表明此地社會環境安定。D.尾聯作者刻畫夜晚“猿啼海樹”的畫面,所營造的意境氛圍與前面有所差異。4.清人毛張健在《唐體膚詮》中評價此詩“不是勸駕,乃是催歸”,請結合詩歌內容談談該如何理解這個評價。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各題。馮翊①西樓郎士元城上西樓倚暮天,樓中歸望正凄然。近郭亂山橫古渡,野莊喬木帶新煙。北風吹雁聲能苦,遠客辭家月再圓。陶令②好文常對酒,相招一和白云篇③。【注】①馮翊:唐代郡名。②陶令:陶淵明。③白云篇:陶淵明《和郭主簿》詩中有“遙遙望 白云”之句,后以“白云篇”稱隱士之詩。5.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倚”“望”表現詩人盼歸之狀,“凄然”“苦”則揭示出他的心境。B.西樓暮天、古渡野莊、北風雁聲都是誘發詩人內心傷感與愁苦的景物。C.詩人客居他鄉,“再圓”之月更添離愁,深沉的情感與景物有機交融。D.前三聯景中敘事,側重敘事,描繪出一幅蕭瑟蒼涼的畫面,自然貼切。6.詩的最后兩句有何含意?請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面小題。柏林寺南望郎士元溪上遙聞精舍鐘,泊舟微徑度深松。青山霽后云猶在,畫出東南四五峰。7.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句先聲奪人,引發詩人泊舟登岸去探尋鐘聲來源,最終看到青山美景,結構上可謂自然天成。B.第三句色彩淡雅,以青色的山巒和白色的云霧為主要色彩,描繪出雨后青山在云霧繚繞中的景象。C.本詩運用動靜結合的手法,將鐘聲的動態和山峰的靜態結合,營造出一種幽深、靜謐的美感。D.本詩語言質樸平實,用詞精妙,“畫出”一詞將山峰在白云映襯下的美景生動地展現了出來。8.經歷安史之亂后,郎士元寫了《柏林寺南望》,杜甫寫了《登高》,這兩首詩表達的情感相同嗎?請結合詩歌內容做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小題。聽鄰家吹笙郎士元鳳吹聲如隔彩霞,不知墻外是誰家。重門深鎖無尋處,疑有碧桃千樹花。9.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一句寫笙曲超凡脫俗,“鳳吹”寫笙聲清越,“隔彩霞”烘托出笙樂的明麗絢爛。B.首句與白居易“如聽仙樂耳暫明”都用了比喻手法,但前者比后者更高妙。C.第二句承上啟下,不僅點了題,同時也間接地表現了笙樂的吸引力。D.這首詩用視覺形象寫聽覺感受,就奏樂環境作幻想,“通感”運用別具一格。10.請從虛實結合的角度對詩中三四兩句進行分析。閱讀詩詞,完成下面小題。送王司馬赴潤州①郎士元暫屈文為吏,聊將祿代耕。金陵且不遠,山水復多名。楚塞因高出,寒潮入夜生。離心逐春草,直到建康城。【注】①潤州,今江蘇鎮江,原屬楚地,歷來是軍事要地。1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中,詩人勸告友人暫時委屈自己去做一個小吏,表現對其懷才不遇的同情。B.頷聯中,詩人再次勸慰友人:潤州與山水優美的金陵城離得不遠,是為官的好去處。C.頸聯中,詩人擔心潤州地勢較高,夜晚寒潮涌來會讓人感到寒冷,暗指朝廷斗爭激烈,讓人心寒。D.本詩緊扣題目中的“送王司馬”和“潤州”兩詞,用語不尚華麗,情意卻十分真摯。12.“虛寫”是送別詩中常見的手法,請結合詩歌內容,簡要分析這一手法在尾聯中的體現及妙處。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送崔侍御往容州①宣慰郎士元秦原獨立望湘川,擊隼南飛向楚天。奉詔不言空問俗,清時因得訪遺賢。荊門曉色兼梅雨,桂水春風過客船。疇昔常聞陸賈②說,故人今日豈徒然。【注】①容州:唐朝時容州為嶺南道五管之一的容管所在地,今廣西境內。②陸賈:西漢時外交家,能言善辯,兩次出使南越說服南越王趙佗臣服漢朝。1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友人去容州宣揚政令,安撫當地百姓,詩人就寫詩表達自己的送別之情。B.第二句以展翅南飛的隼來比喻友人,寫出了詩人對友人才能的仰慕之意。C.詩人希望友人能切實傳達朝廷之意,清閑時能去拜訪那些被棄置的賢才。D.頸聯兩句描繪眼前景色,以“梅雨”“春風”暗示時間變化和路途遙遠。14.尾聯一反以往送別詩的感傷,表達了不一樣的思想感情。請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送王棼流雷州郎士元昨日三峰尉,今朝萬里人。平生任孤直,豈是不防身。海霧多為瘴,山雷乍作鄰。遙憐北戶【注】月,與子獨相親。【注】北戶,泛指我國南方地區,詩中雷州屬于我國南方地區。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歌首聯用“昨日”與“今朝”對比,呼應標題中“流”的背景。B.頷聯詩人對王棼被流放一事發表看法,埋怨王棼性情過于“孤直”。C.頸聯中通過對“海霧”“山雷”的描寫,表現出了雷州環境和氣候的惡劣。D.尾聯詩人聯想到遠離中原的王棼來到雷州以后只能與月為伴的情景。16.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簡要分析。答案1.D 2.①用典:首聯借寫漢李廣將軍,極寫李將軍驍勇威風之狀;②環境烘托:頷聯和頸聯,通過描繪邊塞景色之蕭條及戰場壯烈的景象,烘托將軍不畏艱辛,英勇殺敵;③人物襯托:尾聯用敵人聞將軍英名而不戰自和,側面襯托了將軍的威猛。【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思想內容的能力。D.“擔憂其戍邊生活”錯誤,通過尾聯可知,不僅僅為擔憂,還有勉其立功受勛。故選D。2.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塑造人物手法的能力。①用典:首聯“雙旌漢飛將,萬里獨橫戈”寫得極有氣勢。此句用典,借漢飛將李廣比李將軍。作者寄希望于李將軍,希望他能像“漢家飛將軍”一樣,揮刀橫戈,勇往直前。②環境烘托:頷聯“春色臨邊盡,黃云出塞多”是寫實景,寫送別的地理環境。詩人從色彩上描摹、寫出邊陲重地的特景,突出邊塞景色蕭條。頸聯“鼓鼙悲絕漠,烽戍隔長河”是想象之景,寫軍旅生涯,絕漠鼙鼓、長河烽戍,造就了寥廓的意象和悲壯的情調。頷聯和頸聯,通過描繪邊塞景色之蕭條及戰場壯烈的景象,烘托將軍不畏艱辛,英勇殺敵的形象。③人物襯托:尾聯“天驕已請和”強敵已經來求和,用敵人聞將軍英名而不戰自和,側面襯托了將軍的威猛。3.C 4.①毛張健認為此詩并不是勸誡友人安心赴任,而是表達催促友人盡快返家的感望;②詩歌描寫江南竹影滿徑、人家傍山、花木緣溪之勝景,并借用衣冠南渡之典提醒友人吳越風光讓人沉迷,側面勸誡友人不要像南渡衣冠們留戀于此。③詩歌尾聯想象夜猿啼海樹之場景,正面提醒友人“思鄉望國”。【解析】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C.“意在表明此地社會環境安定”錯誤。“避地衣冠盡向南”意思是士人躲避戰亂都特別喜歡到南方,此句借用這一典故,既是為了寫出當時政局的動蕩,又是想間接寫出江南風景的美好。故選C。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評價文章的思想主旨的能力。題干毛張健的評價中,“勸駕”意思是勸人趕緊出發,而“催歸”意思是催促趕緊歸來。所以,毛張健對詩歌主旨的理解是此詩并不是為了勸誡友人趕緊出發安心赴任,而是勸告友人不忘歸家、趕緊歸來的愿望。根據注釋可知,作者此時因安史之亂而避難江南。而在詩歌頷聯和頸聯中,作者先以“客路尋常隨竹影”“人家大底傍山嵐”“緣溪花木偏宜遠”三句描繪江南竹林叢生的自然環境,依山而建的建筑特征,偏遠之地沿河花木越繁茂的自然美景,極寫江南之美景。但這三句結束,詩人卻以“避地衣冠盡向南”加以總結。這說明,江南之景雖美,讓人留戀,甚至有讓人想要就此定居的想法。但在詩人眼里,他卻對此有所擔憂。此時大多數人避安史之亂而逃難于此,本只應暫居于此,并力求揮師北上,光復中原。所以,詩人更加害怕因為江南美景令人留戀而最終走上晉朝“衣冠南渡”而最終在此定居偏安一隅的結局。這是第一層“催歸”之意。詩歌尾聯中,作者首先以“夜猿啼海樹”烘托夜間寂靜的氛圍,然后由此直言“思鄉望國”之情難以忍受的情感。這既是詩人自己的情感狀態,也是勸告友人及早歸家,免得離家太久,像他一樣產生思鄉望國之情。這是第二層“催歸”之意。5.D 6.①意為陶淵明喜歡寫文章,喜歡和朋友對飲,如有人相招飲酒,就必有唱和之文。(2分)②借用典故表達了詩人雖感嘆客居之愁苦,但欲寄情山水的樂觀、曠達之情。【解析】5.試題分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形象、表達技巧和詩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讀懂詩句的內容和思想情感。詩歌鑒賞的選擇題,綜合考核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內容,每一個選項都是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注意:錯誤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或只答表層含義,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顯的錯誤。D項,“側重敘事”說法錯誤,應為側重寫景。故選D。6.試題分析:此題的考點是分析詩歌選材的特點和詩人的思想情感。解析詩句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指出詩句的具體內容寫了什么;第二步,指出詩句運用的表達技巧是什么;第三步,結合詩句內容分析詩人表達了什么情感,或者有什么表達效果。讀懂全詩,根據具體詩句分析。前三聯景中敘事寫景,描繪出一幅蕭瑟蒼涼的畫面,自然貼切。西樓暮天、古渡野莊、北風雁聲都是誘發詩人內心傷感與愁苦的景物。“陶令好文常對酒,相招一和白云篇”意為陶淵明喜歡寫文章,喜歡和朋友對飲,如有人相招飲酒,就必有唱和之文。根據注釋可知,該聯用典,表達了詩人雖感嘆客居之愁苦,但欲寄情山水的樂觀、曠達之情。【點睛】分析詩歌中某一聯的含意,即結合詩句內容分析心境,就是理解詩歌所表現的生活內容,把握其情感基調,分析其社會意義,評判其深層內涵;對古代詩歌中流露出來的復雜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進行客觀具體的分析評價。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思考一是重視詩中哪些詩句帶有明顯、強烈的感彩詞語;二是詩中描述圖景,與作者情感的關系。即抓住詩句中的眾多意象,渲染了意境怎樣的特點;三是關注注釋暗示信息。解析詩句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指出詩句運用的表達技巧;第二步,結合詩句具體內容分析詩人是如何運用該表達技巧的;第三步,指出詩人在詩句中運用該表達技巧表達了什么情感,或者有什么表達效果。7.D 8.不同。①郎詩對雨后初晴宛如畫卷美景的描寫,體現了對自然之美的敏銳感知和熱愛;通過聽到鐘聲后泊舟上岸前往寺廟的情景,營造出寧靜、幽遠的氛圍,表達了詩人對寧靜生活的追求以及想從自然中尋找慰藉和寄托的期盼。②杜詩的“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直接抒發年老多病、四處漂泊的身世之悲;“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體現對個人憂國傷時的深沉感慨;“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寓意歷史的長河不斷向前,深感自己的渺小和無力,充滿了壯志難酬的悲憤。【導語】這首《柏林寺南望》以鐘聲為引,勾勒出一幅雨后青山圖。“畫出”二字妙筆生花,將云繞峰巒的意境點染得靈動飄逸。全詩筆調清新,動靜相宜,既有聽覺的悠遠,又有視覺的層次,展現了詩人超然物外的禪意心境。7.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詩歌內容和藝術特色的能力。D.“本詩語言質樸平實”錯誤。這首詩語言清新自然,但并非質樸平實。詩中“畫出東南四五峰”,“畫出”一詞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自然景色以人的動作,將山峰在白云映襯下的美景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來,使詩歌語言富有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并非簡單的質樸平實。故選D。8.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和情感的能力。①根據原文,郎詩中“青山霽后云猶在,畫出東南四五峰”,描繪了雨后初晴,青山白云,四五峰在云霧中若隱若現的宛如畫卷的美景,體現了詩人對自然之美的敏銳感知和熱愛。“溪上遙聞精舍鐘,泊舟微徑度深松”,詩人聽到鐘聲后泊舟上岸,沿著小徑穿過松林前往寺廟,整個過程營造出寧靜、幽遠的氛圍,表達了詩人對寧靜生活的追求,以及在經歷安史之亂后,想從自然中尋找慰藉和寄托的期盼。②杜詩中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萬里”寫漂泊之遠,“悲秋”點明時令,“常作客”體現長期漂泊的羈旅愁思,“百年”指一生,“多病”寫身體狀況,“獨登臺”突出孤獨之感,直接抒發了詩人年老多病、四處漂泊的身世之悲。“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艱難”指時局艱難,“苦恨”飽含了詩人對個人身世和國家命運的深沉感慨,因艱難困苦而愁白了頭發,又因病戒酒,內心的痛苦更加難以排遣。“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詩人仰望無邊無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不僅描繪出壯闊的秋景,更寓意著歷史的長河不斷向前,在這宏大的自然景象面前,詩人深感自己的渺小和無力,充滿了壯志難酬的悲憤。9.B 10.實寫鄰家“重門深鎖”讓詩人無法追隨笙聲一探究竟,虛寫千樹碧桃盛開,一片絢麗景象。虛實結合,激發了讀者的想象,給人以如幻如真之感,寫出了笙聲的明媚、熱烈、歡快。【導語】這首詩通過“鳳吹聲如隔彩霞”描繪了笙聲的清越與超凡脫俗,以“重門深鎖無尋處”和“疑有碧桃千樹花”展現了聽者對音樂來源的遐想,虛實結合,既寫實景又寓幻想,表達了音樂之美與聽者的陶醉之情。9.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鑒賞表達技巧的能力。B.“都用了比喻手法”錯誤,“鳳吹聲如隔彩霞”并沒有使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如隔彩霞”不是將笙聲比作彩霞,而是描述笙聲仿佛從彩霞那邊傳來,營造出一種虛幻、美妙的氛圍。“如聽仙樂耳暫明”將聽到的音樂比作仙樂,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更高妙”錯誤,對文學作品藝術水平高下的評價屬于主觀判斷,不能作為客觀事實,故該說法也不正確。故選B。10.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藝術手法的能力。詩的第三句“重門深鎖無尋處”為實寫。詩人被那美妙如來自仙境的笙聲所吸引,想要探尋吹笙之人究竟是誰、在何處,然而眼前所見的是鄰家那重重緊閉的門戶,將他阻擋在外,無法找到吹笙的源頭。這“重門深鎖”的現實場景,生動地表現出詩人急切探尋卻又無奈受阻的狀態,增添了一種神秘感。第四句“疑有碧桃千樹花”則是虛寫。由于無法找到吹笙之處,詩人便展開聯想和想象,覺得那美妙的笙聲背后,仿佛有千萬棵碧桃同時盛開,一片絢爛的景象。碧桃盛開象征著美好、繁盛,這里以虛景來烘托笙聲的美妙,使讀者仿佛能透過笙聲看到那一片絢麗的花海。這兩句虛實結合,實寫的“重門深鎖”為虛寫的“碧桃千樹花”做了鋪墊,而虛寫的“碧桃千樹花”又進一步烘托出笙聲的魅力。這種手法極大地激發了讀者的想象,讓讀者如同身臨其境,感受到一種如幻如真的美感。同時,通過這種虛實相生,也生動地寫出了笙聲的明媚、熱烈、歡快,使詩歌充滿了浪漫的色彩和藝術感染力。11.C 12.①運用虛寫,想象離別后的思念情形。②化虛為實,將無形的離愁別思寫得生動形象。③以此結尾蘊含不盡情意,給人以想象空間。【解析】1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C.“暗指朝廷斗爭激烈,讓人心寒”過度解讀,頸聯的意思是因為潤州地勢高,寒潮到半夜才會出現,這仍是對朋友的安慰。故選C。12.本題考查學生詩歌煉句、分析詩歌手法的能力。尾聯寫詩人對王司馬不盡的思念之情。“逐”,即追逐,詩人使用擬人手法,賦予離情人的動作與情態,形象地寫出了詩人的心一直伴隨著王司馬、時時刻刻都在擔心他、牽掛他的情態,十分耐人尋味。建康城,即金陵,在這里仍然指王司馬將要前往的潤州。這顯然是詩人想象未來的情景,是虛寫。因此可知,尾聯運用虛寫,想象離別后的思念情形。此外,詩人在此同樣是借一直綿延到天際的春草來寫自己無盡的離別之思,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詩人對王司馬離別之情的深長。借綿延無盡且春風吹又生的芳草來比喻綿綿不絕不可解脫的離情別意,在古詩中是一種經典的寫法,如“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把懷人的情思比作遠連天邊的春草,正在不斷地繁衍滋生。以春草的隨處生長比離恨的綿綿不盡,化抽象為具體,委婉,深沉,余思不盡。“春草”既是喻象,又是景象,更是心象。可見詩句化虛為實,將無形的離愁別思寫得生動形象。離心和春草一直蔓延到“建康城”,這一寫法拓開了人的視野和時空的距離。人走得愈遠,空間的距離拉得愈大,春草也就蔓延得更多,直至那遙不可及的“建康城”。詞人的滿腔離愁別緒,也隨之化入了漫漫大氣,離情之深,無可言狀了。這種虛實相生的手法,使形象化入漫漫時空,促人深思聯想,以此結尾蘊含不盡情意,給人以想象空間。13.D 14.①詩人運用典故,將友人與陸賈作比,表明友人此去定會不辱使命。②從前的陸賈能夠兩次出使南越說服南越王臣服漢朝,如今你前往容州宣慰怎能僅僅像陸賈一樣呢,肯定會比陸賈做得更好。③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勸慰、激勵之情,雖是送別,卻無半點傷感。【導語】這首詩是一首送別詩,表達了對友人崔侍御出使容州的支持與敬重。詩中通過描繪自然景物和引用經典事例來表達情感。前兩句寫詩人目送友人南去,展現其才能與志向;頷聯表達對友人宣慰使命的肯定及其訪賢的期待;頸聯用“梅雨”“春風”等意象描繪友人旅途的季節與景致;尾聯則表達對友人成功完成使命的期待,借陸賈事跡盛贊友人的才智和行動意義。這首詩將送別之情與對友人才能的贊頌巧妙結合。1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D.“頸聯兩句描繪眼前景色”理解錯誤。友人要去往容州宣慰,詩人與其送別,在頸聯中,詩人想象荊門的“梅雨”和桂水的“春風”,暗示了時節的變化和路途的遙遠,屬于虛寫,不是眼前景色。故選D。14.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詩人在尾聯中巧妙地運用了“陸賈”這一典故。結合注釋中的背景,陸賈是西漢時期著名的外交家,他曾兩次出使南越,說服南越王趙佗臣服于漢朝,完成了國家的重要使命。而在這首詩中,詩人送別的友人崔侍御即將前往容州執行宣慰任務,這與陸賈的使命有相似之處。崔侍御此行的目的是宣揚朝廷的政令,安撫地方百姓,同樣帶有“說服”的性質。因此,詩人引用陸賈的典故,不僅是為了表達對友人使命的肯定,更是為了傳達一種對他此行將取得成功的期待和信心。其次,詩中還通過景物描寫暗示了此次行程的艱辛。詩人在詩的前幾聯中寫到“荊門曉色兼梅雨,桂水春風過客船”,通過這些景象,表現了友人此行將經過荊門和桂水等地,而梅雨象征著南方濕潤的氣候,春風則寓意行程的遙遠與漫長。詩人通過這些自然景象,暗示了友人此去路途遙遠且勞累艱辛。然而,盡管前路艱險,詩人卻沒有因此流露出送別時常見的傷感情緒。反而,他以“疇昔常聞陸賈說,故人今日豈徒然”來表達對友人的勸慰與激勵。他通過陸賈的成功經歷來告訴友人,正如陸賈能夠完成重要使命,崔侍御此行也一定能夠不負朝廷重托,取得比陸賈還要輝煌的成績。這種通過典故進行的對比與勸慰,既撫平了別離時可能產生的傷感情緒,也增強了友人對于此次任務的信心。最后,整首詩雖然是送別詩,但與傳統送別詩中濃重的離愁別緒不同,詩人沒有表現出絲毫傷感。相反,全詩充滿了對友人前途的激勵與祝福。詩人對崔侍御此行抱有極大的期望,用滿懷信心的語言表達了對他完成任務的信任,同時也希望通過典故來勉勵他再創佳績。因此,這首詩雖然是以送別為題,卻沒有悲傷和惆悵,而是充滿了正能量,傳達了詩人對友人事業上的肯定與支持。這使得詩作在思想情感上別具一格,充滿了積極向上的氛圍。15.B 16.①首聯表達了詩人對王棼從“三峰尉”到被流放這一突如其來的變化的震驚。②頷聯評價王棼個性孤高正直,詩人用“豈是”二字表達對王棼被流放的憤懣之情。③最后四句,詩人通過想象,表達了對王棼的關切和擔憂之情。【解析】1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B.“埋怨王棼性情過于‘孤直’”說法錯誤,詩中并無埋怨之意,表達對王棼被流放的憤懣之情。故選B。16.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和情感的能力。首聯“昨日三峰尉,今朝萬里人”,昨天在三峰擔任尉官,今天卻身處萬里之外。詩歌首聯用“昨日”和“今朝”對比,呼應標題中“流”的背景,表達了詩人對王棼從“三峰尉”到被流放這一突如其來的變化的震驚。友人要被流放到萬里之外的雷州,也流露出詩人對友人的同情、憐惜、不平和不舍。“平生任孤直,豈是不防身”,平日里任性堅持正直,怎么會不保護自己呢?王棼個性孤高正直,詩人用“豈是”二字表達對王棼被流放的憤懣之情。“海霧多為瘴,山雷乍作鄰”,海上的霧多半是因為瘴氣,山間的雷聲常常相伴,時常突然響起。通過對“海霧”“山雷”的描寫,表現出了雷州環境和氣候的惡劣。表現出對友人王棼的擔憂和關切之情。“遙憐北戶月,與子獨相親”,我遙望北方的家園,思念著與你獨自相依相伴的時光。詩人通過想象表達對王棼的關切和思念之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