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云南省臨滄地區中學等三校2024-2025學年高一5月聯考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毛詩大序》,一般認為,此序綜合了先秦及兩漢儒家的詩學理論,非成于一人一時。它不僅是解釋《詩經》的總綱領,同時也奠定了后世中國詩學理論的根基,對中華民族詩學傳統和詩學精神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毛詩大序》開篇即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是語言表達,重在詩的形式美;但詩只有形式美,缺少心、志、情的支撐則成為無生命的形式,如同木偶、紙花,雖則逼真絢麗,終不能感發人心。南朝詩以“綺麗”著稱,當時劉勰批評“辭人愛奇,飾羽尚畫,文繡鞶帨,離本彌甚”(《文心雕龍 序志》)。可見詩歌的美首先取決于內容美。古人認為心是主思維和情感的器官,情乃心之所發。《孟子 公孫丑》:“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孟子認為,相從心生,人若以志帥氣,德性便會由內而外。因此,詩為“志之所之”,表現的是道德之心的發用;道德之心是內在的,其發用于外便表現為“情”。所以,《毛詩大序》所謂的“情”,并非指反映個人卑污欲望的私情,而是由志發出的情,是合乎德性的情。心、志、情之間的關系是,情發于志,志統帥心,志是心的升華,情是志的表現,所謂“詩言志”,其實就是“詩言情”。心、志、情是三位一體的關系。西晉陸機提出“詩緣情而綺靡”(《文賦》),不少學者認為是對《毛詩大序》“詩言志”的超越,代表了文學的自覺;其實亦不盡然。《毛詩大序》的情是“志之所之”的情,也就是道德充溢于內而發揚于外的情。詩言情固然不錯,但無“志”字統領,這個情有可能流于淫僻邪蕩。所以陸機《文賦》在提出“詩緣情”的同時,還提出“禁邪而制放”“漱六藝之芳潤”,將“情”歸結于儒家六經的約束,反對邪淫和放蕩。總起來看,單言不受志約束的自我私情,在古典詩歌中雖然也有,如南朝的宮體詩,但這絕不是中國詩學的主流。詩以抒情為首義,讀起來又鏗鏘悠揚,極富樂感,所以與其他文體相比,詩更能感動人心。《毛詩大序》說:“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這段話堪稱對數千年中華詩學精神最精彩的概括。中國傳統講求夫妻恩愛,丈夫對妻子要恩深義重,“弗愛不親,弗敬不正”(《禮記 哀公問》),丈夫若對妻不愛不敬,則夫妻關系不會好。妻子對丈夫要忠貞守一,做一個賢妻良母。詩可以“經夫婦”,即是倡導合乎道德禮教的夫妻情感,以防止出現室家離散、夫妻反目、子女失養的人間悲劇。《詩經》中的《綠衣》等詩,表達丈夫思妻之情:《雄雉》《有狐》等則表現妻子思念丈夫之苦。即使是一些棄婦詩如《氓》,亦意在說明不受婚禮保障的男女淫奔,于女人及其所生的孩子很可能是一場悲劇。“成孝敬”也是詩的一大意圖,與“經夫婦”一起實現“厚人倫”的目的。《毛詩大序》認為,詩除了可以“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還有“美教化、移風俗”之效。魏晉之后,出現了大量的山水詩、隱逸詩,雖然其中所言之志有不少受佛家或道家思想的影響,但佛道超凡脫俗、不受塵累的人生境界,與儒家“簞瓢之樂”“遁世無悶”思想原本有相通之處。詩人多以天人合一、超拔功利桎梏為美。所以中國古典詩歌以擺脫俗諦為民族本色,美教化、移風俗是詩人的自覺追求。《毛詩大序》還提出詩有“六義”的內容。六義是詩的表現手段,風、雅、頌屬于詩歌的題材或體裁,賦比興屬于表現手法。詩歌固然可以采取直陳其事的賦體,但遇到批評與贊揚時,比興的手法更為常見。鄭玄說:“比,見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類以言之。興,見今之美,嫌于媚諛,取善事以喻勸之。”《毛詩正義》)也就是說,批評可以用比,亦可以用興,頌揚亦是比興兼用。如果不用比興手法,批評則讓人下不來臺,起不到應有的諷喻效果;贊美如果太直,則近似于諂媚,不如用比興得體。《毛詩大序》所提出的詩的“六義”傳統對后世中國詩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歷史上每當詩學偏離風雅傳統,即有詩人起而救之。中華詩學的主流傳統,它推崇“志于道”統帥下的個人情感;它重視詩歌的社會教化功能,能厚人倫,美風俗;它樂山樂水,熱愛自然,追求超脫名利的高遠境界,這些優良傳統都與《毛詩大序》有關,對于今天的詩人如何認識詩,如何作詩,如何保持民族精神,都有著深刻的啟示。(節選自武道房《<毛詩大序>與中華詩學傳統》)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毛詩大序》雖反映的是先秦和兩漢時期的詩學理論,但該作品對中國詩學傳統的形成,卻有一定程度的影響。B.《毛詩大序》闡明了詩歌創作的本源在于“志”,并指出美的詩,應是心、志、情、言四要素的統一。C.“詩緣情而綺靡”與“詩言志”都將“情”結于六經的約束,可見它們應該是一種繼承而非超越的關系。D.比、興是詩歌創作中的表現手法,相比賦而言,用它們來表達批評或贊美的內容時有賦很難達到的效果。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詩歌的美首先取決于內容美”,意為詩歌創作時“言”要服從“心志情”的需要,否則詩容易成為“無生命的形式”。B.“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這句話闡釋了詩與其他文體相比,以抒情為主且更能感動人心的原因。C.作者認為《氓》這首詩意在批評女主人公婚戀的錯誤行為,它與其他棄婦詩一樣,起不到“美教化”的作用。D.中國古代的許多山水詩、隱逸詩,表明了詩人遠離世俗之心意,充分反映了詩人“移風俗”的自覺追求。3.下列選項,不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詩可以“經夫婦”觀點的一項是( )A.“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B.“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C.“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D.“總角之宴,言笑晏晏”。4.下列對本文論證特色理解有錯的一項是( )A.文章多處引用名家名篇的觀點,既增強了文章的學術性,又使得文章說理更有說服力。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游子吟》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兒是在獄里,寫著一首呈給你的贊美詩,呈給你黃土下紫色的靈魂,呈給你擁抱過我的直伸著的手,呈給你吻過我的唇……——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B.文章采用“總分總”的論證結構,主體部分從兩個方面論述了《毛詩大序》的意義與影響。C.“一般認為”“有可能”“絕不”等詞的使用,體現了學術文章語言嚴謹、準確的特點。D.無生命形式的詩歌,就如同木偶、紙花一樣,原文通過比喻的方式揭示了詩歌只重形式的后果。5.班級召開《詩經》交流會,同學們發言踴躍。甲同學引用白居易《與元九書》“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來概括《詩經》的特點。乙同學非常贊同甲同學的發言,他還列舉了兩則材料(見方框),進一步表達自己的觀點。如果你是乙同學,該如何發言?請你閱讀這兩則材料,結合文本,幫乙同學寫一個發言提綱。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兒是在獄里,寫著一首呈給你的贊美詩, 呈給你黃土下紫色的靈魂, 呈給你擁抱過我的直伸著的手, 呈給你吻過我的唇……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孟郊《游子吟》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陳念慈草明財政廳廳長的公館星期一夜里失了竊。小偷梁澤失手了,他的腹腔、左肩胛骨和左腿上一共中了三槍,暈迷倒地。快天亮時,他才被廳長的親信秘書林三省和警衛隊長呂大祿押著送到位于珠江北岸的仁愛醫院。外科主任認為耽擱時間太久,傷者流血過多,只能把腹腔里的子彈先取出,至于左肩胛骨上的子彈,要等一星期后傷情沒有惡化才能施行手術。現在剛好一星期,病人的精神狀況很好,預定的第二次開刀時間已經過了一小時零二十五分鐘了。外科主任陳念慈此時斜躺在休息室沙發上,兩條腿擱在另外一張白色圓凳子上面,眼睛閉著。“陳主任,財政廳廳長家里送來的那個犯人,已經到了第二次開刀的時間,我們依著你以前的囑咐準備好了一切。”年輕醫生李杰急匆匆趕來。陳念慈睜開了眼睛,起身說:“李醫生,取消這個犯人的開刀吧。”“可是他的精神狀況非常好,我相信一定可以救活過來的。”李杰望住外科主任,無論如何也想不出他會拒絕給一個良好對象開刀的理由。陳念慈進仁愛醫院不過五個月,他醫術高明,慈善和熱情,病人們都感激他,醫院里工作人員都敬佩他。他不愛說話,即如他在德國十年學醫時代的習慣一樣。他十六歲那年,母親生他的最小的弟弟以后,因為乳瘡潰爛而死掉了。他很悲痛,不久便離開了故鄉潮州,把自己的名字改作“念慈”,在廣州念了幾年書,便跑到德國學醫去了。十年的苦苦的用功中,他深信只有精通醫術才能治療人間疾苦。在上海行醫時,他是個有名的傻醫生,常常不收貧民的醫費和藥費。房子里繼續著沉悶的靜默。“救活過來不成問題,但那林秘書說他犯很重的罪,一定要判死刑的。”陳念慈緩慢地說。“這里的醫生真奇怪!隨意拒絕開刀,啊,以后要是我們公館發生了什么事情——那還得了……”休息室外面突然高揚著一種暴躁的聲音。呂大祿像一只金頭蒼蠅似的嚷叫著撞進休息室。秘書林三省跟了進來,他是個瘦弱的近視的小個子,嘴角老在卑微地笑著,兩顆突出的眼球在玻璃眼鏡底下陰險地不住瞬動。“陳主任,我剛才在手術室門前等了許久,護士長告訴我說陳主任不肯替我們送來的犯人梁澤開刀……”“林秘書,”陳念慈抬起頭來,攔住近視男人冗贅的話,“我不愿意開刀,原因很簡單,因為我覺得一個人該活,就讓他活,該死,就讓他死,醫生的任務并不是替人添造痛苦……”一個醫生敢于不遵從廳長的囑托,這叫他詫異而且生氣。到底他還是忍住了氣,露出潔白的牙齒:“不錯,我們開頭以為他是有政治作用的,但是據我們調查,那人只不過是個小偷,沒有別的。”“小偷?唔,一個小偷!”陳念慈用指甲彈著茶幾,沉默了許久才站起身來,溫和地囑咐那個年輕的醫生,“叫他們都準備好,十分鐘我上手術室去。”梁澤槍傷的治療很順利,第五個星期,左肩胛和腹腔上的傷口已經開始結疤。每天早晨他能坐起來,大聲地愉快地批評著他早上所吃的點心和每一個來探望病人的女人。大概還在梁澤昏迷的時候,林三省派了個叫呂彪的來寸步不離地看守這個赤貧的小偷。連梁澤上廁所的時候,他也要取了五尺左右的距離跟在后面。而林三省自己現在則早已把這個犯人忘得干干凈凈,正像一只狗忘情于一塊沒有一絲兒肉味的骨頭一樣。九點一過,許多女人和小孩給三等病房的病人們送著粽子,小孩們在病房里放恣地大聲說話。梁澤的老婆阿銀抱著她十八個月的孩子也跑了來。梁澤正靠在床欄上用手指弄著兒子的腰,叫他癢得伊呀亂叫。孩子碰著了他左腿上的傷口,他緊縮了一下濃黑的雙眉,裝出兇樣子親兒子的手臂。他身材短小,結實得像一顆迫擊炮彈,眉毛和胡須很濃密,眼珠閃著漆黑的光亮。他的笑是那么率直、坦然,憑了一只健康的右手和一條健康的右腿做出許多粗魯的動作,使孩子樂得在他懷里打滾。護士們簇擁著主任醫生進了三等病房。外科主任陳念慈緩步走到梁澤床前,闊大的手掌輕輕按了他的右肩一下,笑著問他:“好一點了么?”梁澤的眉梢往兩邊太陽穴揚起,微笑著點了點頭:“什么時候才能出院呢,陳主任?”“兄弟,你一出去就要吃官司的了。”陳念慈略帶憂郁,然后莊重地告誡著,“你呀,還得靜養一個月,傷口復發也能致命的。”要離開時又回過頭來:“好好愛惜自己呀,將來傷養好了,重新在社會上站住腳,更應好好地愛惜自己。”梁澤在仁愛醫院三等病房住了一個月零二十天,突然被調到衛戍司令部去。抗戰周年紀念日的前一天,在幾堂莫名其妙的審訊之后,梁澤被執行槍決了。事情是這樣的,財政廳廳長的秘書,也是他的妻舅林三省虧空公款一萬三千五百元,兩個人便定了個搶劫公款的罪名安在這個無辜的小偷身上了。陳念慈聽到小偷梁澤被槍決的消息是在梁澤死去三小時后。他被一種不能遏止的強烈的懷疑驅使,親自趕到城西的西較場。這里是衛戍司令部給犯人們執行槍決的地帶。西較場北端濕軟的泥土上躺著一副短小結實的男尸,是小偷梁澤的尸體。他穿了一條藍布褲和一件白線汗衫,左耳的耳殼里還貯了幾滴雨水。兩手反向背后,右背著地,半仰地躺在地上,寬闊的嘴巴沒有一點忌諱地打開,顯示出他臨刑時曾大聲抗議過他的冤枉。陳念慈撫摸梁澤的上身,已經冰冷僵硬了。他痛苦地思索著:“這個勇敢有趣的小偷,不可挽回地死去了——唉,這霉爛的世界到底應該由誰來挽回?”一個月后,仁愛醫院外科主任陳念慈用最堅決的行動辭去了醫院一切職務,獨個兒離開廣州,往漢口轉道上別的地方去。廣州失守前半個月,陳念慈太太接到由漢口一個未見過面的朋友轉寄來的信,并附來兩百塊錢。信里簡單地說陳念慈已經到了華北某地前線傷兵醫院工作,又說他在那邊雖然過著很樸素的生活,可是精神很愉快,讓她不要掛念。1940年12月寫于重慶,1941年2月修改于延安(有刪改)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陳念慈早年懷揣理想留學德國,他的夢想被官僚侵吞公款、栽贓陷害的現實徹底轟毀,最終選擇奔赴華北某地前線。B.陳念慈起初拒絕給梁澤進行二次手術,是因為他認為梁澤偷東西罪大惡極,認為像這樣的小偷就應讓他直接死掉。C.陳念慈查房時對梁澤親切關心,不希望他提早出院,一方面是出于梁澤的實際傷情,另一方面是出于對他的愛護。D.在西較場,梁澤尸體的慘狀極大震撼了陳念慈,他深感醫學救民的無力,這件事成為他后來人生轉向的重要原因。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點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描寫林三省嘴角卑微的笑意,玻璃眼鏡底下不住瞬動的兩顆眼球,刻畫出一個久混官場、善于見風使舵的官員形象。B.小說將呂大祿比作一只金頭蒼蠅,又將林三省忘記梁澤比作狗忘情于沒有肉味的骨頭,這些描寫透露出作者的感情傾向。C.小偷取名梁澤,暗含水泊梁山好漢之意,小說以他盜竊廳長公館的情節,刻畫出他行俠仗義、劫富濟貧的草莽英雄形象。D.財政廳廳長在小說中沒有正面登場,然而從他的妻舅林三省、警衛隊長呂大祿的言行中,一定程度上能看出他的為官做派。8.小說敘寫陳念慈在德國學醫及在上海行醫有什么作用?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9.司空見慣的現象一般不易引起人們的注意,而異常事態卻常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試分析本文故事中的異常之處。二、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題。材料一:子夏問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孔子曰:“寢苫枕干,不仕,弗與共天下也。遇于朝市,不返兵而斗。”曰:“請問居昆弟之仇如之何?”孔子曰:“仕弗與同國銜君命而使雖遇之不斗。”曰:“請問從父昆弟之仇如之何?”曰:“不為魁,主人能報之,則執兵而陪其后。”(節選自《孔子家語》)材料二:隱公十一年,冬十有一月壬辰,公薨。何以不書葬?隱之也。何隱爾?弒也。《春秋》君弒,賊不討,不書葬,以為無臣于也。子沈子曰:“君獄,臣不討賊,非臣也。子不復仇,非子也。葬,生者之事也。《春秋》君弒,賊不討,不書葬,以為不系乎臣子也。”公薨何以不地?不忍言也。隱何以無正月?隱將讓乎桓①,故不有其正月也。定公四年,冬十有一月庚午,蔡侯以吳子及楚人戰于伯莒,楚師敗績。吳何以稱子?夷狄也,而憂中國。伍子胥父誅乎楚,挾弓而去楚,以干闔廬。闔廬曰:“士之甚,勇之甚,將為之興師而復仇于楚。”伍子胥復曰:“諸侯不為匹夫興師,且臣聞之,事君猶事父也。虧君之義,復父之仇,臣不為也。”于是止。蔡昭公朝乎楚,有美裘焉,囊瓦求之,昭公不與,為是拘昭公于南郢數年,然后歸之。于其歸焉,用事乎河,曰:“天下諸侯,茍有能伐楚者,寡人請為之前列。”楚人聞之怒,為是興師,使囊瓦將而伐蔡。蔡請救于吳,伍子胥復曰:“蔡非有罪也,楚人為無道,君如有憂中國之心,則若時可矣。”于是興師而敕蔡。曰:“事君猶事父也,此其為可以復仇奈何?”曰:“父不受誅②,子復仇可也。父受誅,子復仇,推刃③之道也。復仇不除害④,朋友相衛而不相迿⑤,古之道也。”楚囊瓦出奔鄭。(節選自《春秋公羊傳》⑥)【注】①桓:指魯桓公。②不受誅:無辜被殺。③推刃:謂父罪當誅而子復仇,仇家之子亦必報復,則形成一往一來的循環報復。后用“推刃”泛稱用刀劍刺殺或復仇。④除害:何休(撰《春秋公羊解詁》)注:“取仇身而已,不得兼仇子,復將恐害己而殺之”。⑤迿:爭先。⑥《春秋公羊傳》:專門解釋《春秋》的典籍。10.材料一畫波浪線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仕A弗與B同國C銜君D命而E使F雖遇G之不H斗。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薨,古代稱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的死,體現了對逝者身份的尊重。B.讓,讓位,與《諫逐客書》“是以太山不讓土壤”中的“讓”意思相同。C.與,給,與《燭之武退秦師》“失其所與,不知”中的“與”意思不同。D.茍,如果,與《齊桓晉文之事》“茍無恒心,放辟邪侈”中的“茍”意思相同。1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孔子認為,面對殺害叔伯兄弟的人,你不要帶頭為之報仇;如果受害人的親屬為他報仇,你可以拿著兵器陪在后面協助。B.《春秋》沒有記載魯隱公的葬禮,是因為孔子認為魯隱公被弒殺,其臣子和兒子未做到為人臣為人子的責任,為其報仇。C.吳王在《春秋》中被稱為“吳子”,是因為孔子覺得吳國雖為夷狄之國,但關心中原事務,吳王主動聯合蔡侯在伯莒打敗楚國。D.蔡昭公到楚國朝見,無辜被楚國大臣囊瓦關押數年,回國后表示愿意和討伐楚國的諸侯合作,攻打楚國,楚王知道后大怒。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伍子胥父誅乎楚,挾弓而去楚,以干闔廬。(2)諸侯不為匹夫興師,且臣聞之,事君猶事父也。14.兩則材料都談到如何對待父母之仇,但觀點不同。請簡要說明。三、古代詩歌閱讀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千秋歲①秦觀水邊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亂,鶯聲碎。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人不見,碧云暮合空相對。憶昔西池②會,鹓鷺③同飛蓋。攜手處,今誰在?日邊清夢斷,鏡里朱顏改。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注】①千秋歲:詞牌名。此詞作干詞人被貶處州時。②西池:汴京(開封)金明池。③鹓鷺:兩種鳥,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離別寬衣帶”,“寬”字形象傳神地寫出作者因內心悲苦而人漸消瘦的境況。B.“花影亂,鶯聲碎”與杜甫的《蜀相》中的“隔葉黃鸝空好音”都采用了反襯的手法。C.本詞與姜夔的《揚州慢(淮左名都)》都通過撫今追昔表達了“昔盛今衰”的感慨。D.本詞在語言上清麗俊逸,雖有仿用前人詩詞語意之處,卻也自成格調,情韻天然。16.論詩之作《昭昧詹言》中有語“善詩者,就景中寫意”,請結合本詞加以解析。四、名篇名句默寫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人寫文章常常借古諷今。杜牧的《阿房宮賦》中說“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 ,非天下也”,借秦滅亡的教訓批評唐敬宗廣建宮室;蘇洵的《六國論》中說“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 ”,用六國破滅的教訓諷刺北宋賂遼。(2)在《阿房宮賦》中,杜牧批判秦統治者窮奢極欲,用“ , ”揭露其瘋狂掠奪財富和大肆揮霍的暴行。(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孔子哂子路的原因是“ , ”。五、語言文字運用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①傳說盤古氏倒下的時候,②頭顱變成了泰山,③于是泰山成為古華夏東部最高。④泰山地處華北平原上,⑤其相對高度超過一千多米,⑥給人拔地通天的一種感覺。司馬遷《史記》中記載,在秦始皇正式封禪泰山之前,已有七十二位賢君來泰山封禪。從虛無縹緲的傳說,( 甲 ),這座山從未缺席過任何一個瞬間。每一座山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標簽,這源自人類對大山的原始崇拜,源自人們對未知世界的恐懼,以及對美好生活的渴求。( 乙 ),那么綿綿不絕的青翠之色,就是描述泰山的首選。青色是東方的標準色,主生發與成長。遙望泰山,峰巒疊障,蒼翠欲滴。山間云霧瞭繞,陽光透過云層,灑在山石草木之上,映照出萬道金光。站在山頂,俯瞰山下,一切都在腳下,人的心胸便會豁然開郎。這青翠的山巒,不僅是大自然的饋贈,更是心靈的寄托。公元736年,年僅24歲的杜甫從東都洛陽風塵仆仆地趕往齊魯大地,此時的他剛參加完進士考試。雖然杜甫這次名落孫山,但是對于一個志向遠大、十幾歲便名揚文壇的詩人來說,暫時的失敗不算什么,他對未來依然信心滿滿。他要放飛自我,到孔圣人的齊魯大地游學。最終,他來到了泰山的腳下。面對泰山,杜甫寫下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兩句詩,不僅描繪了泰山的高峻和壯麗,更表達了詩人對勇攀高峰的渴望。18.下列選項中,與文中加點的“綿綿不絕”結構類型相同的一項是( )A.肅然起敬 B.平分秋色 C.聲名狼藉 D.甜言蜜語19.文中第三段有多處錯別字,請找出兩處并進行修改。20.請在文中括號內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21.文章第一段中標序號部分有三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序號并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22.仿照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另選景物和人物進行仿寫。要求語意連貫,形象生動,句式基本一致。六、作文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王開嶺說:“精神明亮,是一種篤定的風度,一種喜悅的光輝,一種昂揚的情緒,一種無所畏懼的氣概。精神明亮是一種力量。它是刺破人生暗夜的一道閃光,是架在命運地的一道彩虹,是升騰在灰暗心底的一輪明月。”讀了作家王開嶺的話,你有怎樣的感悟與思考?據此寫一篇作文。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1.B 2.A 3.D 4.B 5.①詩歌的根本是抒情。艾青對養母大堰河的情感是深厚的,才成就了《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傳承;孟郊的“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之所以打動人,就在于母子情篤的表達。②詩歌的表達工具是語言,其美妙之處在于語言聲韻。艾青用三個“呈給”構成的排比句,充沛地表達了對大堰河的尊敬感恩;孟郊的詩,偶句末字押“ui”韻,讀來韻律和諧,朗朗上口。③詩歌的深刻、深厚之處在于其意義。如果抒發的情感輕浮不真誠不深厚,必然難以打動人。艾青、孟郊都抒寫了深厚的母愛,這份感情厚重感人,這也是詩歌感人的要素之一。【導語】這篇學術文章系統闡釋了《毛詩大序》的詩學理論體系,重點分析了“詩言志”與“詩緣情”的辯證關系,強調道德內核對詩歌創作的決定性作用。文章采用總分總結構,通過大量典籍引證,論證了儒家詩教傳統中“志-情-言”三位一體的創作觀,及其在倫理教化、比興手法等方面的深遠影響,展現出嚴謹的學術論證特色。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并指出美的詩,應是心、志、情、言四要素的統一”錯誤。由原文“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可見《毛詩大序》并沒有“并指出”。故選B。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B.“這句話闡釋了詩與其他文體相比,以抒情為主且更能感動人心的原因”錯誤,原文是“詩以抒情為首義,讀起來又鏗鏘悠揚,極富樂感,所以與其他文體相比,詩更能感動人心”,可見抒情并不是詩歌打動人的唯一要素。C.“它與其他棄婦詩一樣,起不到‘美教化’的作用”錯誤,由原文“即使是一些棄婦詩如《氓》”可見,其他棄婦詩并不是全都如此,原文只是說《氓》。D.“中國古代的許多山水詩、隱逸詩,表明了……充分反映了詩人‘移風俗’的自覺追求”錯誤。由原文“所以中國古典詩歌以擺脫俗諦為民族本色,美教化、移風俗是詩人的自覺追求”,可見并不是詩歌反映了詩人……的自覺追求。故選A。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A.“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出自《孔雀東南飛》,是劉蘭芝對丈夫焦仲卿的誓言,以“磐石”“蒲葦”比喻夫妻應堅守忠貞、不離不棄的關系。這句詩體現了夫妻間基于禮教的忠誠與承諾,符合“經夫婦”所倡導的合乎道德的夫妻情感,適合作為論據。B.“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出自李商隱《夜雨寄北》,描寫詩人在異鄉思念妻子,想象未來重逢后共話今夜相思的場景。詩句傳遞出夫妻間的深情與牽掛,展現了健康的夫妻情感,符合“經夫婦”對夫妻恩愛的倡導,適合作為論據。C.“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出自蘇軾《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是詩人對亡妻王弗的思念,夢中再現妻子梳妝的場景,飽含夫妻間的真摯情感。這種對亡妻的深情符合傳統禮教中對夫妻情誼的珍視,適合作為論據。D.“總角之宴,言笑晏晏”出自《詩經·氓》,描寫的是男女主人公年少時(“總角”指未成年)的嬉戲歡笑,此時兩人尚未結為夫妻,只是少年時期的交往。而“經夫婦”的核心是“夫妻關系”及相應的道德禮教,這句詩與“夫妻”無關,不適合作為論據。故選D。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論證特色的能力。B.“主體部分從兩個方面論述了《毛詩大序》的意義與影響”錯誤。由原文“中華詩學的主流傳統,它推崇‘志于道’統帥下的個人情感;它重視詩歌的社會教化功能,能厚人倫,美風俗;它樂山樂水,熱愛自然,追求超脫名利的高遠境界,這些優良傳統都與《毛詩大序》有關”可知,主體部分是從三方面論述的。故選B。5.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①原文“詩者,志之所之也……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強調詩歌以情為根。艾青對大堰河的深情、孟郊的母子情,均體現情是詩歌核心,與“根情”呼應,印證情感是詩歌的根本。②結合“言是語言表達,重在詩的形式美”,說明語言聲韻的作用。艾青排比增強情感,孟郊押韻顯韻律美,符合“苗言,華聲”,體現語言聲韻的表達效果。③依據“詩歌美首先取決于內容美”,突出意義的重要性。兩詩的母愛深厚真摯,有深刻意義,契合“實義”,說明深厚意義讓詩歌動人。6.B 7.C 8.①情節上,補充交代陳念慈學醫緣由,增強故事的完整性;以學醫行醫的經歷引出下文陳念慈對待手術態度的變化,推動情節發展。②人物上,突出陳念慈醫術高明、醫德高尚、受人尊敬的形象特點。③主題上,陳念慈學醫救人的理想與現實形成反差,引發“救民路在何方”的思考。 9.①陳念慈心懷治病救人理想,卻突然拒絕給犯人梁澤進行二次槍傷手術。②梁澤身為犯人,在押養傷,沒有人身自由卻談笑風生,滿不在乎。③梁澤僅是一個普通小偷,最終卻被草草處決。【導語】小說《陳念慈》通過財政廳廳長的公館失竊案,展現了醫患關系在特定歷史背景下的復雜性。陳念慈代表了一名充滿理想和道德堅守的醫生形象,與腐敗的官僚體系形成鮮明對比。文章描寫細膩,通過多角度的心理刻畫,揭示了醫者仁心與社會黑暗間的沖突。文章結尾陳念慈選擇離開醫院奔赴前線,進一步傳達了對社會病態的不滿及內心的憤懣。通過人物和情節的設定,作者對反映當時社會現實與人性底層做了深刻的剖析。6.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是因為他認為梁澤偷東西罪大惡極,認為像這樣的小偷就應讓他直接死掉”錯誤,原文“那林秘書說他犯很重的罪,一定要判死刑的”,陳念慈當時只是不了解情況,他并不覺得小偷罪大惡極且不值得救治。故選B。7.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C.“暗含水泊梁山好漢之意”“刻畫出他行俠仗義、劫富濟貧的草莽英雄形象”錯誤,這個人名與水泊梁山好漢沒有必然關聯,是主觀臆想,“他行俠仗義、劫富濟貧的草莽英雄形象”拔高了人物形象,于文無據。故選C。8.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重要情節的作用的能力。①情節上,小說交代了陳念慈十六歲那年,因為母親去世而悲痛離鄉,后到德國學醫,這應該與母親的死有關;接著寫他在上海時“是個有名的傻醫生,常常不收貧民的醫費和藥費”,表明他有醫生仁慈的一面。這些情節增強故事的完整性,簡單暗示了人物性格。同時以學醫行醫的經歷引出下文陳念慈對待手術態度的變化,聽到陳念慈并非罪大惡極,而只是一個普通小偷,他立即安排給他手術,與他的仁慈有關,如此就推動了情節發展。②人物上,他因為母親病逝而學醫,是想要救治像母親這樣的病人,他在上海行醫時“有名”,表明醫術高明,常常不收貧民的醫費和藥費,說明醫德高尚、受人尊敬。這段交代塑造了陳念慈的形象。③主題上,陳念慈學醫是想要救治病人,解除病人和家人的痛苦,但后文他目睹梁澤被無辜處死,他學醫救人的理想與現實形成反差,促使思考“救民路在何方”,后辭職去了華北前線醫院。9.本題考查學生概括主要情節的能力。①小說通過插敘陳念慈因為母親病逝而學醫,以及在上海行醫時常常不收貧民的醫費和藥費,表明他心懷治病救人理想,但在梁澤第一次手術成功,精神狀態良好,可以進行二次手術時卻突然拒絕給犯人梁澤進行二次槍傷手術,“李醫生,取消這個犯人的開刀吧”。②梁澤因為到財政廳廳長公館行竊被抓,腹腔、左肩胛骨和左腿上一共中了三槍,經過兩次手術才保住了命,當時在醫院養傷,還有人寸步不離跟著他,身為犯人,在押養傷,沒有人身自由,但后文寫他與兒子的玩耍卻如普通人一樣,“用手指弄著兒子的腰,叫他癢得伊呀亂叫”,談笑風生,滿不在乎,還問“什么時候才能出院呢,陳主任?”。③梁澤僅是一個普通小偷,但因財政廳廳長的秘書林三省虧空公款一萬三千五百元,給梁澤定了個搶劫公款的罪名,“在幾堂莫名其妙的審訊之后,梁澤被執行槍決了”。10.ACF 11.B 12.C 13.(1)伍子胥的父親在楚國被殺害,他帶著弓箭離開楚國,為吳王闔閭辦事。(2)諸侯不應為個人復仇而發動戰爭,而且我聽說,侍奉國君就像侍奉父親。 14.①材料一認為,父母之仇不共戴天,必須要報。②材料二認為,父母若無辜被殺,此仇要報,但復仇要保證正義,只限于仇人本身,不可斬草除根;若父母有罪被殺,則不可復仇。【導語】材料一中,孔子強調了復仇的層級性,認為對待父母之仇應不共戴天,而對兄弟之仇則需謹慎處理,體現了儒家對孝悌的重視。材料二則通過伍子胥的故事,展現了復仇的復雜性,尤其是在君臣關系的框架下,復仇行為不僅涉及個人情感,還牽涉到國家大義。兩則材料共同反映了古代社會對復仇行為的深刻思考。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不和他在同一個國家里做官,如奉君命出使,即使相遇也不和他決斗。根據上文“居父母之仇” 時“不仕,弗與共天下也”可知,畫波浪線部分針對“居昆弟之仇”時“仕”的做法,與上文結構相同,“仕”對應“不仕”,應獨立成句以加強語氣;“弗與同國”對應“弗與共天下”,所以“仕”后A處和“國”后C處應斷;“銜君命而使”中,“而”是連詞,連接狀語“銜君命”和中心語“使”,表修飾關系;且“雖遇之不斗”的“雖”是假設連詞,其前常斷,所以“使”后F處應斷。故選ACF。11.本題考查學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識和理解文言文一詞多義的能力。A.正確。B.“意思相同”錯。讓位/拒絕。句意:因為魯隱公本打算讓位給魯桓公。/因此泰山不拒絕微小的山石。C.正確。給/結交、同盟。句意:蔡昭公不給。/失掉了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D.正確。都意為“如果”。句意:如果有諸侯愿意討伐楚國。/如果缺乏堅定的心志,便會放縱邪惡、偏離正道。故選B。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分析材料相關內容的能力。C.“吳王主動聯合蔡侯在伯莒打敗楚國”錯誤。根據材料二原文“蔡侯以吳子及楚人戰于伯莒”“蔡請救于吳”可知,是蔡侯向吳國求救,吳王才和蔡侯一起在伯莒打敗楚國。故選C。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誅乎楚”,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乎楚誅”,被動句,“誅”表意念被動,被殺害;“挾”,帶著;“干”,求見、投奔。(2)“匹夫”,普通人;“興師”,出兵;“事”,同“侍”,侍奉。1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探究文中思想觀點、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根據材料一“寢苫枕干,不仕,弗與共天下也。遇于朝市,不返兵而斗”可知,孔子對于父母之仇的態度是非常堅決的,認為這是不共戴天之仇,必須要報。②根據材料二“父不受誅,子復仇可也。父受誅,子復仇,推刃之道也”可知,伍子胥對于父母之仇的態度是相對復雜的。他認為,如果父母是無辜被殺,那么復仇是合理的;但如果父母有罪被殺,那么復仇就不再是正義的行為,反而會導致更多的仇恨和循環報復。同時,他還強調了復仇要有限度,不能殃及仇人的子孫。參考譯文:材料一:子夏問孔子說:“應該如何對待殺害父母的仇人?”孔子說:“睡在草墊上,枕著盾牌,不做官,和仇人不共戴天。在集市或官府,遇見他不必返回家去取兵器,就和他決斗。”子夏又問:“請問應該如何對待殺害親兄弟的仇人?”孔子說:“不和他在同一個國家里做官,如奉君命出使,即使相遇也不和他決斗。”子夏又問:“請問應該如何對待殺害叔伯兄弟的仇人?”孔子說:“自己不要帶頭動手,如果受害人的親屬為他報仇,你可以拿著兵器陪在后面協助。”材料二:隱公十一年,冬十一月壬辰日,魯隱公去世。為什么《春秋》沒有記載他的葬禮?這是為了表示哀痛。哀痛什么?哀痛他被弒殺。如果國君被弒殺,而弒君者沒有被討伐,《春秋》就不會記載他的葬禮,認為這是臣子失職的表現。子沈子說:“國君被弒,臣子不討伐賊人,就不是合格的臣子。兒子不為父親復仇,就不是合格的兒子。安葬逝者,是生者的事。《春秋》中,如果國君被弒而賊人未被討伐,就不記載葬禮,認為臣子和兒子沒有盡到責任。”魯隱公去世為什么沒有記載他被弒的地點?是因為不忍心寫。為什么關于魯隱公的記錄中沒有提到正月?因為魯隱公本打算讓位給魯桓公,所以《春秋》沒有記載他在位期間的正月。定公四年,冬季十一月庚午日,蔡侯聯合吳子(吳王闔閭)與楚國軍隊在伯莒交戰,楚軍大敗。為什么稱吳王為“吳子”?因為吳國雖然是夷狄之國,但關心中原事務。伍子胥的父親在楚國被殺害,他帶著弓箭離開楚國,為吳王闔閭辦事。闔閭說:“你真是個了不起的人,非常勇敢,我將為你出兵復仇。”伍子胥回答說:“諸侯不應為個人復仇而發動戰爭,而且我聽說,侍奉國君就像侍奉父親。損害國君的道義去報父仇,我不做。”于是闔閭停止了出兵的計劃。蔡昭公到楚國朝見,他有一件漂亮的裘皮大衣,楚國令尹囊瓦想要,蔡昭公不給,因此,囊瓦將蔡昭公囚禁在南郢數年,之后才放他回國。蔡昭公回國時,在黃河邊祭祀,發誓說:“如果有諸侯愿意討伐楚國,我愿意做他的先鋒。”楚國聽說后大怒,因此出兵,派囊瓦率軍攻打蔡國。蔡國向吳國求救,伍子胥又說:“蔡國沒有罪,楚國的行為不義,如果國君有為中原各國憂慮的心,那么現在正是出兵的時候。”于是吳國出兵救援蔡國。有人問:“侍奉國君就像侍奉父親,為什么這個時候伍子胥可以復仇了呢?”回答說:“如果父親被冤殺,兒子復仇是可以的。如果父親因罪被殺,兒子復仇,就會陷入一來一去的循環復仇中。復仇的對象只能限于仇人本身,不能擴大報復對象,不能為了斬草除根而趕盡殺絕,朋友可以給復仇者幫忙,但不能搶在復仇者的前頭,這是古代的道理。”后來,楚國的囊瓦逃亡到鄭國。15.B 16.①“花影亂”“鶯聲碎”中細寫了春景特色,以“亂”字狀花之紛繁;“碎”字表鶯聲盈耳,表達了對自然的喜愛之情;②“碧云暮合空相對”中寫碧空等景,“空”字表達出深深的惆悵,表達了作者的孤獨與凄苦;③尾句“飛紅萬點”為春景自然寫照,“愁如海”運用比喻,新奇絕妙,既是惜春之去,又表達了作者對前途的無望,綜合均體現出作者景中寫意。【解析】15.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B.“都采用了反襯的手法”錯。“花影亂,鶯聲碎”中的“亂”“碎”的運用在詩歌中映襯出詞人心緒的復雜紛亂凄迷的心情。故選B。16.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花影亂”“鶯聲碎”中細寫了春景特色,“碎”形容鳥鳴聲紛紜雜沓,鶯聲嚦嚦,用“碎”字概括,已可盈耳;“亂”字狀花之紛繁,花影搖曳,以“亂”字形容,幾堪迷目,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的喜愛之情。用“亂”和“碎”同時也傳遞出詞人心緒的復雜紛亂,給人以凄迷的感受。②“碧云暮合空相對”寫碧空等景,從對方的角度寫思念之苦,思念的人不在眼前,遠處只有悠悠碧云和沉沉暮色空空相對。“空”字表達出深深的惆悵,表達了作者的孤獨與凄苦。③“飛紅萬點”為春景自然寫照,運用了借代,生動地寫出了暮春時節落英繽紛的景象,畫面有驚心動魄的凄美,令人傷感;“愁如海”運用比喻,以海喻愁,新奇絕妙;“愁如海”同時也是化抽象為具體,以茫無邊際的大海寫出詞人謫恨之深之廣,這愁既有年華已逝的惜春之悲愁,也有對前途的無望、人生失意的愁苦。17. 族秦者秦也 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奈何取之盡錙銖 用之如泥沙 為國以禮 其言不讓【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錯字詞有:“哉”“錙銖”。18.A 19.①“障”改為“嶂”;②“瞭”改為“繚”;③“郎”改為“朗” 20.甲:到有據可查的歷史乙:如果要用一種顏色來概括泰山 21.句③,修改為:于是泰山成為古華夏東部最高的山峰句⑤,修改為:其相對高度超過一千米句⑥,修改為:給人一種拔地通天的感覺 22.示例一:游覽赤壁,蘇軾寫下了“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兩句詞,不僅贊頌了赤壁的雄奇與壯闊,更表達了詞人對歷史英雄人物的歌頌。示例二:遠望廬山瀑布,李白寫出了“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兩句詩,不僅描繪了廬山瀑布的美麗與壯觀,更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示例三:走進山西村,陸游寫下了“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兩句詩,不僅表現了農家的熱情好客,更表達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喜愛。23.例文:明亮的精神王開嶺說:“精神明亮,是一種篤定的風度,一種喜悅的光輝,一種昂揚的情緒,一種無所畏懼的氣概。”如若世間本沒有黃昏,便不會有清晨;如若天空本沒有陰云,便也不會有晴朗。然而不論時光怎樣荏苒、環境如何變遷,明亮的精神總是輝煌閃耀,永駐世間。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明亮的精神總是樂觀積極。一帆風順時喜笑顏開,可謂人之常情,恰似詩仙望廬山瀑布時“飛流直下三千尺”的萬丈豪情,更難得的是身處逆境仍能樂觀坦然的態度。李白也曾屢遭貶謫,但仍能夢游天姥,舉杯暢飲邀明月;王勃仕途坎坷,可依舊高吟“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蘇軾被貶至黃州,可依舊釋然曰:“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樂觀在,心志在,因為樂觀,他們的精神始終明亮。不管是動力還是阻力,明亮的精神總是追求理想。魯迅先生為了救國救命的理想,哪怕希望渺茫,依然棄醫從文,吶喊著喚醒麻木的國民,黑夜給了他一雙黑色的眼睛,然而他卻用它來尋找光明,這光明便是理想。居里夫人為了科學夢想而獻身,贏得榮譽時淡泊安然,只潛心于研究,而貧苦潦倒之時,也只渴望擁有一克鐳繼續試驗。當理想遭受羈絆、遭到阻礙之時,精神明亮的人不會屈服于環境而動搖絲毫。當理想升華為信仰,追求已成為一種永恒,亦如那不論黃昏或曙色保持不變的潔白。不管是接納還是排斥,明亮的精神總是堅守本真。于謙“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是對頑強不屈、正直清白的堅守;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對不屈于敵人、愛國之情的堅守;左拉以“我控訴”的姿態彰顯了人類良心的一剎那,是對內心良知、真理與大愛的堅守。無論遭受怎樣迫害都斷不會丟掉本真的自己。堅守是內心的審判,精神明亮的人才懂得堅守,亦如那不屈于風雨的高峰。正如那些精神明亮的人,有自己的處事態度、追求及準則,絕不隨遇而安,隨波逐流,一切源于他們內心那一份本真,始終潔白無瑕。不為外界而改變,始終白得澄澈,白得純粹。星辰點亮了夜空,群芳絢爛了春天。即使斗轉星移,萬象更迭,但明亮的精神會永葆于人們的內心深處,始終如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