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陜西省漢中市2024—2025學年上學期高二開學收心檢測語文試卷一、現代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材料一:記者:作為中國古代建筑文化的瑰寶,榫卯蘊藏著怎樣的智慧呢 劉巖松:木構建筑是中國古建筑最為常見的形式,因為它取材更為容易。中國傳統木構建筑最顯著的特點是抗震,雖然部件很多,但每個都有獨特的功能,無數個不穩定的部件組成了穩定的系統,這是中國古建筑系統性的科學體現。北京故宮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構古建筑群。雖然歷史上曾遭遇數百次地震,但仍然保持完好,關鍵在其科學合理的斗拱撐梁榫卯連接結構,能很好地傳導和釋放瞬間多余的外力,起到了良好的抗震作用。中國古建筑由榫卯連接組成系統穩定的框架,能輕松支撐屋頂材料重量,墻體僅起保護安全的作用。“墻倒而屋不塌”,是因為建筑立柱的柱根并非插入地底下,而是浮放在地基的石頭上,這種柱根的放置方式稱為“平擺浮擱”,其連接方式設計的巧妙之處在于,柱根平擺浮放在柱頂石上,發生地震時,其反復在柱頂石表面運動,不僅隔離了地震,而且地震結束后,柱根可基本恢復到初始位置,不產生任何破壞。同時,柱和梁互相管制、互相制約、互相協作,形成的穩定系統也起到了很大作用。因此,我們在故宮修繕旭輝庭、奉先殿、符望閣、乾隆花園古華軒、碧螺亭等多處古建筑時,更加關注古建筑結構的部件關系,以及通過榫卯關系展示出的中國關系和中國智慧。“--陰一陽之謂道”,從我國傳統木構建筑最基本的榫卯構造形式來看,凹件為“陰”,凸件為“陽”,凹凸相嵌如“陰陽”相合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結構部件。一凸一凹、一陰一陽、一轉一折,凝聚著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數學、力學、美學及哲學的大成智慧。加工簡便,結構結實,松緊適度,恰到好處。榫卯作為中國式的連接方式,思維方式,體現了“和合之美”的中國智慧,不僅適用于建筑、家具的設計,也讓居住者和使用者在日常生活中體悟“和合之美”的中國關系,并以之理解夫婦關系,社會關系,乃至中華民族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澳阒杏形?、我中有你”,松緊適度,恰到好處,體現了“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的理念。記者:劉巖松:讓傳統榫卯走進更多人的視野,是傳統技藝傳承與發展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國內出版了一大批研究榫卯的優秀著作,如種桂友先生與我合著的《榫卯:京作硬木家具傳統結構營造技藝及圖解》等著作,被譯為英文、西班牙文,在世界范圍內產生廣泛影響。同時,我們還通過建立非遺博物館、舉辦榫卯特展、開展榫卯技藝講座、組織榫卯體驗活動等,讓更多人了解榫卯,激發年輕人自覺主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愿。用好榫卯這種驚艷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符號,我們可以通過展示、講述實際的例子,讓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能聽得懂、能理解。例如,榫卯結構的家具,不會因為年久而產生松動搖擺。當需要更換維修某--部件時,易于拆換,修整好的家具堅固如初、經久耐用。同時,因為不使用釘子和膠黏劑,也更加環保,等等。(摘編自張愛龍、劉渝西《榫卯,何以能撐起廣廈千萬間 》)材料二:千百年來,崇尚自然的中國人對木頭有著獨特的感情。中國人用“土木工程”來表達建筑的概念,中國古人認為,木頭象征著春天和早晨,是生機勃勃、充滿朝氣的,是大自然生命力和陽光的體現。人住在木頭蓋的房子里,使用木制家具,便也呼吸到了大自然的氣息,獲得了來自大自然的能量。由此衍生出的榫卯文化,從一個側面體現了中國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在古代文人筆下,藏在木制器具中的榫卯是大自然的精靈。當古代的工匠將多余的部分鑿掉之后,兩塊木頭便會緊緊地互相握著,不再分開?!短綇V記》中記載了一個故事:“相傳在鳳翔佛寺有個叫作郭璩的僧人,某次鋸木頭,幾經嘗試都鋸不開。郭璩懷疑木頭里面有鐵石,于是換了一把新鋸,然后才成功鋸入木頭里面。及至分開時,居然發現里面的木紋生成兩匹馬的形象,一紅一黑,互相啃咬著,口鼻鬃尾,蹄腳筋骨,皆栩栩如生。”在古人眼中,由一凹一凸兩塊木頭組成的榫卯,恰如太極的兩極,一陰一陽,互補共生。榫卯結構嚴絲合縫又不著痕跡,隱含著古人含而不露、相生相克和相互制衡的價值觀。以木材本身力量作為制衡力量,而非使用銅、鐵等金屬物,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世界觀。榫卯是匠人匠心的最佳詮釋。中國古代木匠大都是學徒出身,沒有多少文化,沒有學過結構力學,但他們通過長時間的親身實踐,積累了豐富的勞動經驗,練就了一身因材施用的本領,能夠選擇合適的木材運用在恰當的位置,甚至通過目測就能判斷每塊木頭所能承受的力量。匠師們將全部心血傾注在一榫一卯上,讓每一件作品都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古人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明末文學家張岱贊木材工匠道:“但其良工苦心,亦技藝之能事。置其厚薄深淺,濃淡疏密,適與后世鑒賞家之心力、目力針芥相投,是豈工匠之所能辦乎 蓋技也而近乎道矣。”技藝精湛的匠師苦心孤詣創造出的榫卯精品,已經不只是形而下的技術性表現,而是近乎形而上的“道”了。榫卯也體現了中國人簡約自然的美學理念。為了在器物上體現“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美學理想,中國人發明了榫卯。榫卯結構通過組成部件的排列、組合,完成上下,左右、方圓、曲直等各種形式的接合,讓木制器物的輪廓簡練而舒展,最大程度地展現出木材本身的美感。這體現了中國人從古至今都很懂得欣賞自然本質的美,崇尚簡單、素雅的風格。(摘編自林菲《榫卯:方寸之間的力與美》)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古建筑常采用木構建筑,就因為其能抗震,無數個不穩定的部件組成了穩定的系統。B.中國古建筑中柱根采用“平擺浮擱”的放置方式,在地震發生時可以做到“墻倒而屋不塌”。C.中國古人認為,木結構建筑中恰當地使用銅等金屬物能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世界觀。D.中國古代木匠沒有多少文化,但是通過長時間的實踐,已經總結出一整套形而上的“道”。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北京故宮木構古建筑群的斗栱撐梁榫卯連接結構能很好地傳導和釋放瞬間多余的外力,在歷史上起到了良好的抗震作用。B.榫卯作為中國式的連接方式,思維方式,也可以用來理解夫婦關系、社會關系,乃至中華民族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C.中國古人對木頭有很獨特的感情,他們眼中的木頭是生機勃勃、充滿朝氣的春天和早晨的象征,體現了大自然的生命力。D.中國人為了發明榫卯,特別重視“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美學理想,讓木制器物的輪廓簡練而舒展,展現出美感。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材料一橫線處記者所提問題的一項是( )A.在面對現代科技沖擊的新時代背景下,如何傳承與發展榫卯傳統工藝B.榫卯歷史悠久,如何讓傳統榫卯走進更多國人的視野從而讓他們了解C.如何借助榫卯這種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做好對外傳播、講好中國故事D.如何開展中外文化交流而讓中國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產生廣泛影響4.請從論證結構和論證方法的角度,簡要分析材料二的論證特點。5.榫卯結構體現了中國哪些思想理念和智慧 請結合兩則材料簡要概述。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最后的黃豆王瓊華爺爺是個染布的,他愛吃黃豆出了名。在鎮子西頭,爺爺十七歲那年刷刷地在地上架起了好幾口大染鍋。這吃飯的手藝是“偷”來的。爺爺從小喜歡跑進大染坊找老板的兒子斗蛐蛐。有時老板的兒子跟私塾先生念書,我爺爺便蹲在一旁,直愣愣地盯著熱氣騰騰的大染鍋。爺爺蹲著染布時,就從兜里摸出幾粒炒熟的黃豆塞到嘴里嚼,這樣一蹲就是一兩個時辰。“呆瓜!”染布師傅往往這么笑話爺爺。當爺爺染出第一鍋布時,大家才知道爺爺不呆。那年,家里遭了大災,爺爺架起幾口大鍋開始染布。開業那天,鎮子里所有人都聽到爺爺一邊敲鑼一邊喊話,開張頭半個月染布不收錢,染壞了一賠二。爺爺沒錢請幫工,自己把麻繩往肚子上一勒,一把黃豆往嘴巴里一塞,一邊香甜地嚼著,一邊攪動大染鍋。當爺爺嚼完三四把黃豆時,青布便染成了。青色襯著爺爺額頭的汗珠,他沉穩得像傍晚襲來的夜幕。后來,那家大染坊被爺爺擠垮了。沒過半月,爺爺快樂地嚼著黃豆把那幾口鍋搬進了大染坊。于是,鎮子里又有了大染坊。那名聲像染布匠拿攪鍋棍敲鍋一樣,咣咣當當響得很。在嚼著一把又一把黃豆時,爺爺兜里也開始響著咣咣當當的銀元聲。有了錢,除了每天有滋有味的多嚼幾把黃豆,還娶了奶奶。迎親那天,爺爺喝了好多酒,醉了,進洞房時還絆了一腳,兜里的黃豆全撒在地上,他撿了好一陣子。后來跟我講這事時,爺爺還嘆氣,這一絆,不是什么好兆頭。要不,后半輩子也不會活得這樣磕磕絆絆。說這事時,爺爺喘著粗氣,我幫著捶了半天背,他還是喘得滿臉豬肝紫。其實,爺爺在生父親的氣。閑時,爺爺經常是一邊慢慢地嚼著黃豆一邊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他說,父親是一個“倒錢筒”。父親是爺爺的獨苗,奶奶寵著他,慣著他。聽爺爺說,父親才十歲,就開始進大煙館。沒錢,就賒賬。煙館老板拿著賒賬本來討錢時,爺爺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父親就像一棵荒野的樹那樣瘋長。我十歲那年,三天三夜,父親跟人賭輸了。大染坊被抵了賭債。那一天爺爺沒有嚼他的黃豆,唉聲嘆氣,一臉烏云。搬出大染坊時,爺爺習慣性地掏出黃豆,遲疑了一下,爺爺這回沒有把黃豆塞進嘴巴,而是把黃豆一路撒在地上。沒幾年,爺爺病得不行了。父親依然整天不著家,爺爺的安危只是他耳邊刮過的一陣微風。臨終前的那個晚上,爺爺示意我到他跟前。他手中攥著一個小布袋,打開來,是些黃豆。昏暗的燈光下,豆子炒得金燦燦的。爺爺說,這輩子只剩下這點黃豆了。他的聲音很輕,連他旁邊油燈的火苗都沒有動一下。他顫巍巍地拈出一顆豆子,習慣性地放入口中,又想嚼它。不知是黃豆太硬還是爺爺老了,牙口不行,他沒嚼動,又把豆子放入袋中。他嘆嘆氣,說這輩子就愛這黃豆,人走了帶上它,也算來這世上留個念想。他慈愛地對我說,如果你長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爺爺這里來拿這黃豆吃。不過,你要是爭氣,最好就別來擾我了,他語氣中滿是沮喪。我愣愣的,不太明白,點了點頭。第二天早晨,爺爺走了,手里緊緊攥著那小袋嚼不動的黃豆。鄰居幫忙葬了爺爺后,父親才回來。沒人怪他,他在鄰里眼中只是一個能夠看得見的影子。父親長號著,聲音凄厲,如同塌了脊梁。大家都知道他為什么哭。整整兩天兩夜,他雇了好幾個人把小院子掏了一遍又一遍,最后連瓦背也全掀掉了,還是沒有找到傳說中爺爺那幾坨金子。他瘋了。后來,一個金匠跟我說爺爺確實有幾坨金子。不過,爺爺臨終前偷偷讓他把它們打成了一顆顆金珠子。我驀然明白,爺爺那小袋黃豆是什么了。爺爺給我留了一筆活命錢。有人曾問我,金子最終找到了嗎?當然沒有。爺爺的墳頭早被我平了。當時還有人說,我跟我那瘋了死掉的父親一樣,也是忤逆不孝。現在我有了自己的企業,人們稱我是什么“著名企業家”。不久前,一次慈善會上,我說了,死后捐出全部財產。為什么這么做?有記者問我。我一時語塞,眼前浮現出爺爺那小袋最后的黃豆……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爺爺在講述結婚時兜里的黃豆全撒在地上一事時,“嘆氣”“覺得不是好兆頭”等詞的描寫,體現了爺爺內心的迷信和懊惱。B.文中說“父親就像一棵荒野的樹那樣瘋長”,不是形容他處于青少年時期,身體長得快,而是形容他備受溺愛,放縱無拘。C.搬出大染坊時,爺爺沒有把黃豆塞進嘴巴,而是把黃豆撒在地上,這是爺爺看到家道中落時的自暴自棄。D.“我”平掉爺爺的墳頭,是既不想讓任何人打擾爺爺死后的安寧,又表明了“我”不依賴祖輩財富,自己創業的決絕。7.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頭部分詳細地講述了爺爺的發家史,頗具傳奇色彩,引人入勝,極大地激發了讀者的閱讀興趣。B.文中畫線句聚焦爺爺面部細節,將他的“沉穩”比喻成“夜幕”,形象生動地表現出爺爺沉著冷靜的性格。C.臨終前爺爺拿出一顆豆子放入口中但沒嚼動,去世時手里攥著那小袋嚼不動的黃豆等細節,為下文揭示黃豆是什么埋下伏筆。D.本文中祖孫三代個性特征鮮明,這得益于作者豐富靈活的藝術手法,如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對比等以及魔幻現實主義手法。8.小說以“最后的黃豆”為題,寓意何在?請結合全文簡要分析。9.小說多次寫到爺爺嚼黃豆,與《祝福》中多次寫到祝福場景有異曲同工之妙。請簡要分析本文這樣寫的作用。二、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趙高說二世曰:“先帝臨制天下久,故群臣不敢為非,進邪說。今陛下富于春秋,初即位,奈何與公卿廷決事?事即有誤,示群臣短也。天子稱朕,固不聞聲?!庇谑嵌莱>咏校c高決諸事。其后公卿希得朝見,盜賊益多,而關中卒發東擊盜者毋已。右丞相去疾、左丞相斯、將軍馮劫進諫曰:“關東群盜并起秦發兵誅擊所殺亡甚眾然猶不止。盜多,皆以戍漕轉作事苦,賦稅大也。請且止阿房宮作者,減省四邊戍轉?!倍涝唬骸拔崧勚n子曰:‘堯舜采橡不刮,茅茨不翦,飯土增①,啜土形②,雖監門之養,不觳③于此。禹鑿龍門,通大夏,決河亭水,放之海,身自持筑臿,脛毋毛,臣虜之勞不烈于此矣?!菜鶠橘F有天下者,得肆意極欲,主重明法,下不敢為非,以制御海內矣。夫虞、夏之主,貴為天子,親處窮苦之實,以徇百姓,尚何于法?朕尊萬乘,毋其實,吾欲造千乘之駕,萬乘之屬,充吾號名。且先帝起諸侯,兼天下,天下已定,外攘四夷以安邊境,作宮室以章得意,而君觀先帝功業有緒。今朕即位二年之間,群盜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罷先帝之所為,是上毋以報先帝,次不為朕盡忠力,何以在位?”下去疾、斯、劫吏,案責他罪。去疾、劫曰:“將相不辱?!弊詺?。斯卒囚,就五刑。(節選自《史記·秦始皇本紀》)材料二:貞觀十四年,太宗謂侍臣曰:“平定天下,朕雖有其事,守之失圖,功業亦復難保。秦始皇初亦平六國,據有四海,及末年不能善守,實可為誡。公等宜念公忘私,則榮名高位,可以克終其美?!蔽赫鲗υ唬骸俺悸勚瑧饎僖?,守勝難。陛下深思遠慮,安不忘危,功業既彰,德教復洽,恒以此為政,宗社無由傾敗矣?!?br/>(節選自《貞觀政要·論慎終》)【注】①增:盛飯的瓦器。②形:通“型”,瓦器。③觳:通“確”,儉薄。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關東群A盜B并C起D秦E發兵F誅擊G所殺H亡甚眾I然J猶不止。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固,本來,與《諫太宗十思疏》中“根不固而求木之長”的“固”意思不同。B.實,實際,與《答司馬諫議書》中“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的“實”意思相同。C.就,承受,與《齊桓晉文之事》中“若無罪而就死地”的“就”意思不同。D.據,占據,與《諫逐客書》中“東據成皋之險”的“據”意思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趙高勸說秦二世不要和群臣在朝廷上決議大事,認為如果讓群臣看出了錯誤,就會影響到天子的威嚴;秦二世聽從了趙高的建議。B.馮去疾等人進諫指出,單靠武力難以鎮壓起義軍,要減少戍邊、運輸、勞作的勞役,減輕百姓的賦稅,進而從根本上解決問題。C.秦二世認為堯、舜作為天子,生活過于節儉,不是合格的統治者,不值得效仿學習,君主最主要的是使法令嚴明,以此來統治天下。D.唐太宗認為守住天下需要一定的方法,秦始皇的教訓值得鑒戒;魏征認為唐太宗如果永遠保持這種態度,國家就不會傾覆。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其后公卿希得朝見,盜賊益多,而關中卒發東擊盜者毋已。(2)公等宜念公忘私,則榮名高位,可以克終其美。14.秦二世最終滅亡的原因是什么?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三、古代詩歌閱讀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小題。太白嶺王安石太白巃嵷①東南馳,眾嶺環合青紛披。煙云厚薄皆可愛,樹石疏密自相宜。陽春已歸鳥語樂,溪水不動魚行遲。生民何由得處所,與茲魚鳥相諧熙。【注】①巃嵷(lóng sǒng):山勢高峻的樣子。15.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化靜為動,形象地寫出了太白嶺山勢的高聳綿延和山色的青翠紛披。B.頷聯借厚薄變幻的煙云和疏密相間的樹石,表達了詩人跌宕起伏的心情。C.詩人認為太白嶺這樣景色宜人的地方,正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想處所。D.本詩前六句寫景,后兩句抒情,體現了詩人開闊的胸襟和關注百姓的情懷。16.本詩頸聯的景物描寫別具特色,請賞析其精妙之處。四、名篇名句默寫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避暑山莊設計精巧,樓閣依地勢而建,參差錯落,小明暢游其間,不禁想到杜牧《阿房宮賦》中的文句“ , ”。(2)古人求學重視老師的引導,如《師說》中韓愈認為老師的作用是“ ”,同時也重視個人努力,如《勸學》中荀子認為君子經過不斷學習領悟,才能“ ”。(3)趙老師在備課時講述古代詩歌借代的修辭手法,想在學過的古詩詞中尋找例句,他可以用“ , ”。五、語言文字運用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今天的活是收蘿卜。收蘿卜是可以隨便吃的——有些果品不能隨便吃,頂多嘗兩個,如二十世紀明月(梨)、柔丁香(葡萄),因為產量太少了,很金貴。蘿卜起出來,堆成小山似的。農業工人很有經驗,一眼就看出來,這是一般的,過了磅賣出去;這幾個好,留下來自己吃。不用刀,用棒子打它一家伙,“棒打蘿卜”嘛??︵暌宦暎}卜就裂開了。蘿卜香氣四溢,吃起來甜、酥、脆。南方的黃瓜不如北方的黃瓜,水嘰嘰的,吃起來沒有黃瓜香。都愛吃夏初出的頂花帶刺的嫩黃瓜,那是很好吃,一咬滿口香,嫩黃瓜最好攥在手里整咬,不必拍,更不宜切成細絲。呼和浩特有一位老八路,官稱“老李森”。①此人保管了很多農民的習慣。②說起話來滿嘴粗話。③他到一個老朋友曾文玉家來看我們。④曹家院里有自種的幾架黃瓜。⑤他進門就摘了兩條嚼起來。曾文玉說:“你洗一洗!”“洗它做啥!”我老是想起這兩句話:“寧吃一斗蔥,莫逢屈突通。”這兩句話大概出自揚升庵的《古謠諺》。屈突通不知是什么人,印象中好像是北朝的一個很兇惡的武人。讀書不隨手做點筆記,到要用就想不起來了。我為什么老是要想起這兩句話呢?因為我每天都要吃蔥,愛吃蔥。每年小蔥下來時,我都要吃幾次小蔥拌豆腐,鹽,香油,少量味精。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號,和文中畫橫線處的破折號作用相同的一項是( )A.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沒有大改,——魯貴像是個很不老實的人。B.三只五只的白鷗輕輕地掠過,翅膀撲著波浪——一點一點躁怒起來的波浪。C.“班長他犧——”戰士小馬話沒說完就大哭起來。D.一位小姐,或者一個姑娘,卻騎自行車——這太可怕了!19.文中第二段標序號的部分有兩處表達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20.有同學認為,把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改成“先把焯過水的豆腐切成小方丁,洗凈的小蔥切成碎段,再把兩者放入碗內,然后撒上點鹽,淋入香油,再加少量味精,均勻攪拌即可,口感絕佳”表達效果更好。你支持修改嗎?為什么?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有這么一個說法:“一朝入夢,終生不醒?!闭f的是讀《紅樓夢》的一種狀態。但是當我們細細地研讀之后,就會發現,《紅樓夢》不僅是一部教人入夢的書。___①_____。那么,曹雪芹是用什么樣的方法教人出夢的呢?我們說,好的文學作品,在藝術層面上都會有一種“代入”功能。作者自己“代入”,才能使得作品中的情感趨于真實。讀者受到這種“真實”的感召,也會不由自主地“代入”。于是進入作者所設定的規定情境,獲得審美滿足。而曹雪芹不是一般的寫家,他沒有停留在這樣的藝術層面上,而是進了一大步。《紅樓夢》____②____,而且能讓人從哲理層面上“跳臺”。有時,當你以為你已經理解他講給你聽的故事了,他會忽然告訴你,眼見不一定為實。有時,曹雪芹還借著貌似“不通”之語,讓你在“代入”的時候“跳出”。當然,這需要讀者具備兩個條件:首先要讀書讀得仔細;其次要有一定的學問底子,否則不能辨偽,就辜負了作者的用心。曹雪芹是一個極富感情的人,所以他能帶領我們入夢; __③______,所以他又能帶領我們出夢。世上哪里還有第二部小說,能夠一本正經地正說,卻又真真假假地反說?只有一部(紅樓夢》。2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22.下列有關《紅樓夢》的內容,與畫波浪線的句子最契合的一項是( )A.妙玉把黛玉,寶釵叫到后面吃體己茶,給寶釵的茶具是個葫蘆器,葫蘆器上的字有“晉王愷珍玩”??墒鞘煜ずJ器的讀者會知道葫蘆器最早出現在明代,清初才開始盛行起來。B.賈雨村收下甄士隱贈予的五十兩白銀和兩套冬衣后,“不過略謝一語,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談笑”。但第二日五鼓便急匆匆進京,只留下話讓和尚轉達,說:“……不及面辭了?!?br/>C.劉姥姥與賈母等人一起吃飯時,故意搞笑逗樂,“眾人先是發怔,后來一聽,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來。史湘云掌不住,一口飯都噴了出來;林黛玉笑岔了氣,伏著桌子噯喲”。讀者看完忍俊不禁。D.秦可卿死后托夢給王熙鳳,讓她一定要記著“三春去后諸芳盡,各自須尋各自門”。王熙鳳還想要問時,被二門上傳事云板的聲音驚醒。有人回稟說:“東府蓉大奶奶沒了。”六、作文23.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①兼聽則明,偏聽則信?!赫?br/>②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信?!醢彩?br/>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蘇軾學校文學社擬出一期社刊,其中“UP青春”欄目本期討論主題為“理性地傾聽 ”。欄目主編向你約稿,請你結合上面三則材料,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看法。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參考答案1.B 2.D 3.C 4.①采用并列式論證結構,從四個不同的角度展開,分析了藏在榫卯結構里的中國傳統思想,思路清晰,層次分明。②多運用引用論證,如引用《太平廣記》記載的故事、明末文學家張岱贊木材工匠的言論和詩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使說理更加充分、有說服力。 5.①體現了“和合之美”的中國智慧。②體現了“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的理念。③體現了中國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④體現了古人含而不露、相生相克和相互制衡的價值觀。⑤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世界觀。⑥體現了中國人簡約自然的美學理念。6.C 7.D 8.①一是爺爺通過一生奮斗留給“我”現實世界中的財富,是物質遺產。②二是爺爺留給“我”的人生教訓與啟迪,啟發“我”對物質財富要有清醒的認識,是精神財富。 9. ①都是貫穿全文的線索?!蹲詈蟮狞S豆》中黃豆將爺爺創業、守成、衰落等各環節緊密聯系起來;《祝?!分幸浴白8!遍_頭又以“祝?!苯Y尾,將祥林嫂的悲劇人生插入其中。②都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最后的黃豆》中多次寫到爺爺嚼黃豆體現出爺爺專注、執著、頑強、樂觀等性格特征;《祝?!分型ㄟ^祝福場景的描寫,塑造了祥林嫂勤勞、善良、頑強,深受封建禮教迫害的形象。③均和情節發展密切關聯。《最后的黃豆》中故事發展的不同階段對爺爺嚼黃豆的描寫各不相同,與情節發展緊密相關;《祝?!分恤敿胰嗽谧8V袑ο榱稚B度的變化推動著情節的發展。10.DGI 11.D 12.C 13.(1)從這以后公卿很少能夠朝見皇上,各地起義的人更多了,關中軍隊被征發向東去攻打起義軍的一直沒有停止。(2)你們應該顧念國家大事而忘卻個人私利,那么美名和顯赫的地位,就能夠保持到底。 14.①聽信趙高讒言,任由趙高專政。②貪圖奢侈享受,不關心百姓疾苦。③缺少深思遠慮,沒有居安思危的意識。15.B 16.①動靜結合?!傍B語樂”是動景,“溪水不動”是靜景,寫出太白嶺宜人的美景,表達詩人愉悅的心情。②視聽結合?!傍B語樂”訴諸聽覺,“溪水不動”“魚行遲”訴諸視覺,描繪太白嶺動人的美景,表達詩人的喜愛之情。③襯托。用“鳥語樂”的歡鬧反襯太白嶺的寧靜,用“溪水不動”“魚行遲”襯托太白嶺的清幽,表達詩人的欣悅之情。④擬人。“鳥語樂”和“魚行遲”,把人的心情與行為賦予鳥和魚,具體可感,表達詩人喜悅的心情。17. 各抱地勢 鉤心斗角 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談笑間 檣櫓灰飛煙滅(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18.B 19.①,修改后的句子為“此人保留了很多農民的習慣”;④,修改后的句子為“曹家院里有幾架自種的黃瓜”。 20.(示例一)不支持。①原句只羅列名詞,不作修飾,用逗號銜接表示次序,語句表達更加精練;符合原作文學性散文的語言風格;②改動后的句子更像在告訴人們小蔥拌豆腐的做法,類似菜譜一類的工具書,不如原句留有想象空間。(示例二)支持。改動后的句子是前文提到的“小蔥拌豆腐”的完整做法,相較于原文過于簡省的表達,改句意義表達更完整。21.①還是一部教人出夢的書 ②除了能夠讓人從藝術層面“代入” ③曹雪芹又是一個極具哲思的人 22.A23.例文:理性聽聲,取舍有度歷史上波譎云詭的紛爭催生出“兼聽則明”“察納雅言”的帝王決策傳統,然“聲聲入耳”,不免泥沙俱下。受蓋匪淺者,不在少數;讒諂蔽明者,亦為眾多。由是觀之,傾聽不同的聲音,不僅是一種海納百川的能力,更是一門去蕪存菁的藝術,我們應該培養理性傾聽的能力,取舍有度。言說者的表達方式和主觀意圖賦予了“聲音”不同的形態與內涵,而傾聽者的態度則決定了“聲音”的價值和效果。厲王的彌謗終釀成霸業的傾覆,清朝的塞聽也招致西方的炮火?!凹媛爠t明,偏聽則暗”,血淋淋的歷史早已昭示了傾聽不同聲音的必要性,為國如此,于人亦然。惜有孟嘗君降尊紆貴,兼聽雞鳴狗盜一徒之聲以成霸主;唐太宗從善如流,不計魏征冒犯之嫌以納佳言;今有那小平傾聽“資”“社”辯駁而開啟市場經濟的空前嘗試;基層干部深入群眾集思廣益以建美麗家園。只有理性傾聽不同的聲音,才能通過不同的立場和視域汲取智慧,為解決問題開辟多元的道路。然而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眾口鑠金,正如《沉思錄》所言“我們聽到的只是觀點,不是事實”。理性傾聽不同的聲音,需要我們不惑于他人之言,懂得質疑甄別,取舍有度。從傳銷組織誘導性的話語,到西方搬弄是非的反華論調,面對這種虛偽的邪惡的聲音,我們要提高警惕,不聽為善;一些眾說紛紜的言論,我們可以聽,但必須保持自己獨立的判斷能力,寧可存疑也不盲信;而面對有價值的聲音時,我們要講究聽的技巧,量體裁衣,化為己用,以宏大之篇自勵,以真誠之諫自省,以感性之辭感發靈趣,以理智之言前瞻遠謀……羅蘭德說:“弱者懼怕他人的意見,患者抗拒他人的意見,智者研判他人的意見,巧者誘導他人的意見。”理性傾聽不同的聲音固然可貴,但更重要的是要傾聽自己的內心。內心深處的聲音是我們內在的指南針,它不受外界的干擾,只會堅定地告訴我們,我們想要什么,我們需要什么,我們應該走哪條路。面對改革的種種阻隔,王安石以“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信。”的姿態將變法進行到底,盡管最終變法失敗,但是這種堅持自我主張和原則的勇氣和無畏值得贊賞。伏爾泰說:耳朵是通向心靈的路。我們要努力做理性傾聽的智者,在傾聽內心聲音的基礎上,汲取各種聲音中的智慧,才能獲得成長和進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