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語文詩歌專練----陳恭尹詩歌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問題。木棉花歌陳恭尹粵江二月三月來,千樹萬樹朱花開。有如堯時十日出滄海,更似魏宮萬炬環高臺。覆之如鈴仰如爵,赤瓣熊熊星有角。濃須大面好英雄,壯氣高冠何落落!后出棠榴枉有名,同時桃杏慚輕薄。祝融炎帝司南土,此花毋乃群芳主?巢鳥須生丹鳳雛,落花擬化珊瑚樹。歲歲年年五嶺間,北人無路望朱顏。愿為飛絮衣天下,不道邊風朔雪寒。1.下面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開篇化用岑參“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詩句,描繪了粵江木棉花開的繁盛景象。B.三、四句化用“堯時十日”與“魏宮萬炬”的典故,形象地寫出了木棉花紅艷熱烈的特征。C.“濃須大面”“壯氣高冠”是將軍的威儀雄姿,這里運用擬人的手法表現了木棉花的勃勃英氣。D.詩的前八句由近及遠,選取不同角度,對木棉花著意刻畫,虛實相生,意象鮮明,聲情激越。2.木棉花也稱“英雄花”,請結合詩歌內容說說木棉花為什么被稱為“英雄花”。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完成下面小題。夏至夜即事陳恭尹初晴天氣便炎蒸,小閣風多最上層。臘酒舊藏椎髻婦,春茶新惠住山僧。頻探落月移湘簟,自惜流螢掩夜燈。一歲算來今夕短,老夫猶為幾回興。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點明暮春之夜的天氣狀況,天氣初晴就變得炎熱,因為詩人需要納涼,所以選擇風多而大的閣樓最上層。B.頷聯通過“臘酒”“春茶”兩個意象,展現了季節更迭和人情往來,“椎髻婦”“住山僧”的描寫增添生活氣息。C.頸聯“移湘簟”因月落光移而調整坐臥位置,為看流螢光影而“掩夜燈”,表現了詩人對生活的細膩觀察。D.前三聯從天氣、生活場景寫到夜晚活動,語言質樸自然,將生活瑣事娓娓道來,于平淡中蘊妙趣。4.詩的尾聯“一歲算來今夕短,老夫猶為幾回興”,看似平淡,實則情感豐富,請結合全詩分析其中蘊含的情感。閱讀下面一首詩歌,完成下面小題。歲暮登黃鶴樓陳恭尹①郊原草樹正凋零,歷歷高樓見杳冥。鄂渚地形浮浪動,漢陽山色渡江青。昔人去路空云水,粵客歸心向洞庭。莫怨鶴飛終不返,世間無處托仙翎。[注]:①陳恭尹:明末清初詩人。1659年南明覆亡,為抗清而奔走的詩人見大勢已去,決定從河南回故鄉南海(今廣東佛山市),途徑武昌登臨黃鶴樓寫下此詩。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歌第四句,漢陽的山色本是靜止的,可是青蒼一片,居然渡江飛來,寫活了巍然不動的青山,氣韻生動。B.詩歌第五句化用崔顥《黃鶴樓》的詩意,昔人已去,白云千載,暗喻家國巨變的深慨,雖未言愁但愁緒深沉含蓄。C.詩歌第六句從時間悠遠寫,勾畫了詩人自己的遺民形象,復興無望,只好南歸,悲憤之情溢于言外。D.第八句詩人以世間之大和黃鶴之小作了強烈的對照,偌大的世間卻容不了小小的黃鶴,暗示故國已經不堪回首。6.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請以此觀點賞析“郊原草樹正凋零”“鄂渚地形浮浪動”兩句。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面小題。虎丘① 題壁陳恭尹②虎跡蒼茫霸業沉,古時山色尚陰陰。半樓月影千家笛,萬里天涯一夜砧。南國干戈征士淚,西風刀剪美人心。市中亦有吹篪客③,乞食吳門秋又深。【注】①虎丘,蘇州名勝,相傳內有春秋時吳王闔閭墓。②陳恭尹,清代詩人。其父陳邦彥為明末嶺南抗清主帥,后兵敗殉國,陳恭尹只身逃脫。③吹篪(chi)客,指伍子胥。春秋時,伍子胥父兄為楚平王所殺,他逃往吳國,吹篪乞食,后為吳國重臣,借吳兵力,得報家仇。7.下列對這首詩的分析和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題壁詩是詩人在墻壁上題寫的詩歌,蘇軾《題西林壁》、譚嗣同《獄中題壁》都是題壁詩。B.起句寫吳王霸業成空的史實,“古時山色”四字暗含著江山未改、人事已非的深沉感慨。C.頷聯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像蘇州城這樣的繁華之地,已是月樓笛聲的聲色之境,怎不叫人感慨。D.頷聯拓展空間,由虎丘而至整個江南,千家笛聲與萬里砧聲相合,虛實相生,意境闊大。8.說說這首詩尾聯所表現的思想感情及所使用的表現手法。閱讀下面這首清詩,完成下面小題。崖門①謁三忠祠②陳恭尹③山木蕭蕭風又吹,兩崖波浪至今悲。一聲望帝啼荒殿,十載愁人來古祠。海水有門分上下,江山無地限華夷。停舟我亦艱難日,畏向蒼苔讀舊碑。[注]①崖門:即崖門山,在廣東南海中。南宋與蒙古最后一次大決戰——崖山海戰發生在此。此戰后,南宋滅亡,中原王朝第一次淪為北方游牧民族統治。②三忠祠:為紀念民族英雄文天祥、陸秀夫和張世杰所建祠堂。③陳恭尹:其父陳邦彥為明末抗清志士,兵敗被俘,被清軍寸磔于市,全家除陳恭尹僥幸逃走外均同時遇難。他作此詩時明朝滅亡已十年。9.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人登上崖門山,憑吊宋末三位英烈。聽到蕭蕭的風聲,看見兩崖的波浪,用“至今悲”點明詩人不僅在吊古,更是在傷今。B.三忠祠荒涼的大殿上,傳來杜鵑啼叫,令詩人想起典故中的亡國哀思,因而悲不自勝,理解了那些愁苦之人流連此地的初衷。C.在海港入口處尚有上、下海門之別,錦繡河山被異族占領,無法分別華、夷的界限,表現了詩人對清統治者的極大義憤。D.詩人借憑吊抗元忠烈,抒寫亡國之痛,實際上是對抗清英烈的深切悼念,并自明志節。詩中情景交融,風格沉郁豪宕。10.詩人為什么在結尾說“畏向蒼苔讀舊碑”?請結合全詩具體分析。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下列小題。南鄉子·葵扇(清)陳恭尹萬樹綠撐天,多在黃云紫水邊。誰結輕絲裁作月?團團,買得清風不用錢。聲價頓能添,安石①風流久不傳。寂寞空齋誰是伴?翩翩,荷葉香來亦偶然。【注】①安石:指謝安,晉代宰相,字安石。《晉書·謝安傳》:安少有盛名,時多愛慕。鄉人有罷中宿縣(今廣東清新縣)者,還詣安。安問其歸資,答曰:“有蒲葵扇五萬。”安乃取其中者捉之,京師士庶競市,價增數倍。11.下列對本詞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A.詞的開頭兩句介紹了制扇所用的蒲葵的生長環境,描繪了一片翠綠繁盛、郁郁蒼蒼的景觀,渲染了蒲葵生長地方的非凡美麗。B.作者在上片以風趣的筆調點出了葵扇的作用,隨后用“聲價頓能添”來表明大家對免費喚取清風的葵扇的喜愛,紛紛競相購買。C.詞的最后用“荷葉香來亦偶然”,表明在葵扇的輕拂下,偶爾飄來荷葉香,在習習清風與陣陣香氣的繚繞中,暑氣自消,執扇者好不自在。D.本詞善于用提問引發讀者思考,比如上片引發人們猜測,是誰能制作出這圓而精致的葵扇呢,充滿了對葵扇的贊美之情。E.全詞感情真摯,語言樸實,結構層次清晰,運用了比喻、對偶、設問、用典等多種手法,堪稱詠物小詞中的佳作。12.本詞刻畫了一個怎樣的詞人形象?表現了詞人怎樣的品質?請結合本詞作簡要分析。答案1.D 2.(1)外在形態:木棉樹冠高大,花色紅艷,花形碩大,具有挺拔偉岸的形象。(2)內在氣質:木棉大氣沉穩,具有超凡脫俗的氣質;具有“愿為飛絮衣天下”的博大情懷。【解析】1.本題屬于綜合考查題,考查學生對詩句的理解能力,同時考查對詩句內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觀選擇題的形式,各選項內容涉及了對詩歌的手法、形象、主題的鑒賞。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審題,即明確題干的要求,如本題的題干要求選出“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然后要注意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逐句翻譯詩句,接著把握詩歌的意象,分析詩歌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領悟作者表達了怎么樣的思想情感,思考詩歌中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再對照選項一一確認,得出答案。D項,“由近及遠”錯誤,如一開始“千樹萬樹朱花開”應為遠觀,而后面對木棉花的描寫則為近觀,故應為“由遠到近”。故選D。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概括詩歌內容,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題,首先明確要求,如本題“木棉花也稱‘英雄花’,請結合詩歌內容說說木棉花為什么被稱為‘英雄花’”,然后要理解“英雄”的含義,再找出詩歌中寫木棉花的詩句,分析木棉花的特點,找到與“英雄”的相通之處。“英雄”的形象是高大,情懷是高尚的,胸襟是博大的。再看詩歌中的木棉花,考生可以從外在形態與內在氣質兩方面進行分析。外在形態:“濃須大面““壯氣高冠”寫木棉花樹冠高大:“如鈴”“如爵”寫木棉花花形碩大:“赤瓣熊熊”寫木棉花花色紅艷。內在氣質:“后出棠榴……群芳主”寫木棉花的磊落不凡:“愿為飛絮衣天下”寫木棉花的博大情懷。結合這些內容即可得知木棉花被稱為英雄花的原因。3.A 4.①對時光流逝的感慨。一年中夏至夜最短,“算來”二字凸顯詩人對歲月匆匆的敏銳感知。②對閑適(隱逸)生活的喜愛。“幾回興”展示出詩人在夏至夜對納涼、品酒、飲茶等生活的滿足與熱愛。③對美好時光的珍視。盡管年事已高,但面對夏至夜的獨特景致,仍興致盎然。【導語】這首《夏至夜即事》以細膩筆觸描繪夏至夜的生活圖景,通過“炎蒸”“風多”的天氣、“臘酒”“春茶”的饋贈、“移簟”“掩燈”的細節,展現閑適自得的隱逸情趣。尾聯慨嘆,將日常瑣事升華為對時光易逝的淡淡感傷。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詩歌內容和藝術特色的能力。A.“暮春之夜”錯誤,由題目《夏至夜即事》、律詩起承轉合的結構可知,寫的是夏至夜的天氣狀況。故選A。4.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夏至是一年中白晝最長、夜晚最短的日子,“今夕短”直接點明時間特征。“算來”二字通過詩人的主動計算,暗示其對時間流逝的敏感。結合“老夫”的自稱,更凸顯歲月易逝的悵惘。②詩人通過“臘酒”“春茶”等意象,展現與山僧農婦的往來,充滿隱逸趣味。“移簟”“掩燈”等動作細節,體現對生活美感的追求。“幾回興”的感嘆,正是對這種閑適生活的滿足。③盡管已是年邁“老夫”且夏夜短暫,詩人“猶為”月影流螢等自然景致頻頻興起。“幾回”的重復暗示,將短暫的夏至夜轉化為多重審美體驗,體現“老而趣未減”的生命熱情。5.C 6.(1)“郊原草樹正凋零”,描寫了曠野草木枯凋零落,天地間一片凄涼的景象,詩人內心的空虛迷惘,以及失家亡國之情盡在不言中。(2)“鄂渚地形浮浪動”,表面上寫的是沙洲在浮浪中起伏浮沉,實際上映射了社會的動蕩、朝代的更迭,形象地表現了詩人激蕩不安的心境。【解析】5.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C.“詩歌第六句從時間悠遠寫”錯。第六句不是“從時間悠遠寫”,而是“寫空間”,一筆勾畫了詩人自己的遺民形象,復興無望,只好南歸,悲憤之情見于言外。故選C。6.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句的能力。作答本題,首先結合注解①,知人論世,了解詩人以及本詩的寫作背景。從背景我們可以知道,陳恭尹是為抗清而奔走的詩人,1659年南明覆亡,見大勢已去,決定從河南回故鄉南海,途徑武昌登臨黃鶴樓寫下此詩。然后結合題干中問題指向: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即對詩句的賞析要圍繞“一切景語皆情語”。賞析“郊原草樹正凋零”一句時,先明確此句景物描寫的特點,如郊原歲暮時草木凋零的景象,結合此詩的寫作背景,就可以感知詩人面對天地間一片凄涼之景,內心的失家亡國之情盡在景中。賞析“鄂渚地形浮浪動”一句時,依然先分析此句的寫景特點,“鄂渚地形”在“浮浪動”,詩人由此想到抗清大勢已去,朝代已經更迭,內心如同這浮浪一樣動蕩不安,情景融于一體。由此可見,“郊原草樹正凋零”“鄂渚地形浮浪動”兩句都體現了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也”。7.C 8.①尾聯運用典故,“吹篪客”說的是伍子胥。②詩人以伍子胥自況,寫自己身負國難家仇,含蓄表達了反清復明的大志。③“秋又深”三個字,顯示詩人聯想到瑟瑟秋風、森森寒氣,暗示詩人于時局艱難之時,覺得前途迷茫。【解析】7.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分析和鑒賞能力。C.“頷聯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錯誤,頷聯“半樓月影千家笛,萬里天涯一夜砧”意為殘樓月影下千家笛聲悠悠,天涯蒼茫,萬里砧聲綿綿。“千家”“萬里”使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故選C。8.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現手法及表達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尾聯“市中亦有吹篪客,乞食吳門秋又深”中“吹篪客”指的是伍子胥。借用舊時故事,所以本句的手法是用典。根據注釋②可知,陳恭尹的父陳邦彥為明末嶺南抗清主帥,后兵敗殉國,陳恭尹只身逃脫。根據注釋③可知,春秋時,伍子胥父兄為楚平王所殺,他逃往吳國,借吳兵力,得報家仇。所以,詩人以伍子胥自比,借伍子胥身負父兄之仇,寫自己身負國難家仇,含蓄表達了繼承父親遺志,實現反清復明的志向。“秋又深”三字使人想到深秋時節,秋風瑟瑟,寒氣森森的場景,給人以悲凄之感,所以這三個字暗示詩人既處于自然之秋,也處于時局之秋,身世艱難,前途迷茫。9.B 10.①山河被異族占領,詩人來到此地“讀舊碑”,引發亡國之痛。②由三忠祠的荒蕪而引發的對人們遺忘先賢忠烈的擔憂。③對三位英烈以身殉國的敬意及自己未能像三位英烈那樣舍身明志,仍茍活于世深感不安、愧疚。④時局險厄,清統治者對反清勢力的扼殺。【分析】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賞析詩歌的能力。B.“理解了愁苦的人流連此地的初衷”是對文本的誤讀。“愁人”是指詩人自己,是為故國憂愁的人。故選B。10.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詩歌內容、鑒賞詩句情感的能力。題干問“詩人為什么在結尾說‘畏向蒼苔讀舊碑’”,這句詩的關鍵是“畏”,讓學生分析不敢讀舊碑的原因,需要結合前幾句、注釋等分析。開頭兩句“山木蕭蕭風又吹,兩崖波浪至今悲。”蒼涼沉郁,感慨遙深,為全詩奠定了悲壯的基調。詩人登上崖門山,聽到蕭蕭的風聲,似乎又見到了風雨飄搖,岌岌可危的國家局勢;看見兩崖的波浪,似乎又映現陸秀夫從容抱帝赴海的悲壯景象。南宋的這一幕在幾百年后,南明又再次重演,詩人悲慟萬分。“一聲望帝啼荒殿”,詩人借望帝的傳說抒寫亡國之痛。“江山無地限華夷”寫大好的錦繡河山被異族占領,以至于無法分別華、夷的界限。“停舟我亦艱難日,畏向蒼苔讀舊碑”,詩人以三位忠烈的事跡激勵自己,永葆節志。永歷帝失敗之后,陳恭尹曾避于江漢一帶,現返回廣東,故曰“停舟”。雖然結束了避難逃離的亡命生涯,但生活依然充滿了艱難險厄。即便如此,詩人也決不改變初衷。“畏向蒼苔讀舊碑”言自己懼怕去誦讀表彰三位英烈的碑文。言下之意,對自己未能像三位英烈那樣舍身明志,卻茍活于世深感不安。這是詩人的自責之詞,但茍活尚且不安,屈節當然更不可能,所以,這句也表明了詩人誓不與清統治者合作的決心。再結合注釋“其父陳邦彥為明末抗清志士,兵敗被俘,被清軍寸磔于市,全家除陳恭尹僥幸逃走外均同時遇難”可知,時局險厄,清統治者對反清勢力的扼殺。11.BE 12.本詞寫詞人獨處書齋,在淡淡的荷香繚繞中,手搖葵扇納涼的樣子,刻畫出一個樸實自然、風度翩翩、悠閑高雅的詞人形象;“安石風流就不傳”,卻在自己這里得到了延續,表達了對質樸、清高品質的堅守,對隨波逐流、追求浮華世風的行為的反對。【解析】11.試題分析:B項,“聲價頓能添”的原因不是“表明大家對免費喚取清風的葵扇的喜愛,紛紛競相購買”,是“寂寞空齋誰是伴”;E項,沒有“對偶”。12.試題分析:注意人物形象的特征“樸實自然、風度翩翩、悠閑高雅”,表達的情感是“質樸、清高品質的堅守,對隨波逐流、追求浮華世風的行為的反對”。點睛:分析詩歌的形象特征注意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首先明確形象的屬性,是“閨中女子”還是“戍邊戰士”是“落魄書生”還是“漂泊江湖的游子”等,然后分析人物的情緒是“壯志難酬”還是“寂寞無聊”等,還要分析人物的具體的行動、生活的環境等,一般為“在什么環境下的,做什么事情的內心充滿什么情緒的什么形象。如此題是“樸實自然、風度翩翩、悠閑高雅”的形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