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巴中市普通高中2023級“零診”考試語文模擬試題(考試時間:150分鐘滿分:150分)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千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亭。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材料一:古典學是一門亟待建設的學科,我們需要從古典語言、吉典文本、政治史和思想史等各個層面思考學科建設和課程建設。我們有必要留意古典學身上強烈的超越學科的“非學科”特征。古典學作為一種現代意義上的學科,是現代的事情,但就古典學的實質內涵而言,它既古且新。所謂古,是因為古典學意味著一個文明的奠基性開端,其后只有一直綿延不絕,這一文明方能“斯文不喪”。所謂新,是因為莫基性的古典若不能因時損益,難免陷于故步自封乃至于面對文明危機時手足無措。文明奠立的開端時期所形成的基本觀念和思考方式,對后來的歷史產生了決定性影響,其內核就凝結于被確立為經典的典籍。這種源初的奠基,包括精神德性、思想品格和智性深度的奠基,也是古典自身的確立。古典學若為文、史、哲和各種社會學科所割裂,或者依照慣有的學科建設思路建設一門看似全新卻在理據與形式上與任何一門學科無異的新學科,那么,這種古典學的“心思”“志氣”“知識”和“氣象”都有可能限于狹窄。因此,當我們談論古典學作為一種學科建設時,首先應該明晰古典學的“非學科”性質。哲學是這種“非學科”性質最近似的例子。在西方的思想傳統上,哲學被視為一切知識和學科的前提和根本統攝,但是,在學科化日益發達和哲學及其理論日益普及化的今天,哲學早已成為門學院內的學科,形而上學更是常常被逐出哲學這門學科之外,柏拉圖的《理想國》曾經預言了這種情形:“哲學受到流放,遭受遺棄,無法完滿。”按照尼采的說法,就是關注于瑣碎的學者取代了哲人,成為西方現代精神的象征。我們有必要關注古典學與哲學類似的完整視野。所謂古典學的完整視野,首先是為了恢復被現代學科固化所遮蔽的視野。我們目前的學科設置幾乎完全依憑于西方現代的學科體系,以文史哲和社會科學割裂了原本具有整體性的經典本身。以中國學人最熟悉的《論語》為例,無論探求《論語》中的哲學、文學還是歷史考證,或是構建某種古代生活,都非《論語》編纂者的目的所在。宋儒所稱“學者當以《論語《孟子》為本,《論語《孟子》既治,則六經可不治而明矣”,或者漢人以《論語》為通往六經之“傳”的做法,背后的古典視野都是以人的最高可能(君子或圣人)和政治生活的最佳可能為統攝,朝向一種人與人、人與政治和自然之間更加完整的思想和政教體系。這種完整性首先要求我們對經典本身持有完整的理解,不以其片段章節為葉而不見泰山之全,更不能以后來者的思想偏見而無視經典作品自身的脈絡與思想整體。(摘編自婁林《古典學的“非學科”性質》)材料二:在當下應當如何建設好古典學?古典學首先需要確立自己的核心目標與使命。古典學不僅要扎扎實實地完成文獻的整理、校訂與解讀,還應當深入考察人類古典文明所確立的基本價值觀,把傳承高尚的文明價值作為自己責無旁貸的使命。無論孔子、孟子還是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中國和希臘的古代哲人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以美德為核心的成人之道,他們強調通過道德上的自我修養來培養習慣、塑造人格,最終成長為道德完善的“君子”或“優秀的人”。我們應當跟隨先哲思考幸福與德性、友愛與正義、理智與情感等人類的基本價值觀,讓古典美德轉化為有益于現代社會的價值力量。以傳承文明傳統中的優秀價值觀為使命,古典學將有助于反思并完善現代世界。人類文明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繁榮,傳統的生活世界已經一去不復返,數字經濟、通信技術,乃至人工智能已經大大改變了人們面對世界和聯系彼此的方式。技術文明在極大地推動社會進步的同時,也給人類的人文傳統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基于經典傳承的文明認同面臨瓦解的危險,甚至經典本身也在后現代歷史虛無主義的批判下變成了一個可疑的概念。經典何以是經典?經典所傳達的價值觀是否能夠闡發對現代世界的反思性批判?要回答這樣的問題,古典學需要成為人類現代性的一面鏡子,深入思考現代人的生存處境,為應對現代世界的難題與挑戰提供古典的思想資源。古典學實現價值傳承的途徑必然要立足于教育。古典學不僅僅研究經典,也傳授經典。我們希望經典的價值在新一代學生中得到發揚,讓年輕人親近經典,閱讀經典,得到古典心性的陶冶。這樣的古典教育并不僅僅是智性的教育,它同時是一種內在的情感教育。同時,古典學研究一方面必須以扎實的語文學訓練為基礎,另一方面又總是指向文本所蘊含的義理問題,需要對經典作品提出深入的詮釋與理解。古典教育應當激發生活的意義感,“尊德性而道問學”。只有這樣的古典學才能夠培養出“兼通中西之學,于古今沿革,中外得失,皆了然于胸中”的新時代棟梁之材和文明擔綱者。通過價值傳承,古典學的長遠目標是參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人類文明新形態。古典學應當揚棄文明的界限,從僅限于古希臘羅馬的古典學到面向世界的古典學,從“小古典學”拓展為“大古典學”。這樣的古典學尊重古典文明價值的多元性,鼓勵古典文明研究的交流互鑒,將大大豐富古典學研究的范疇與內容。我們應當充分挖掘各古典文明的歷史文化和經典文本的豐富內涵,在多元、包容的文明觀視野中,通過更整全的古典文明研究,探索未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基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