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 封 ○ 裝 ○ 訂 ○ 線密 封 線 內 不 要 答 題)(姓名 班級 考號密 ○ 封 ○ 裝 ○ 訂 ○ 線 密 ○ 封 ○ 裝 ○ 訂 ○ 線密 封 線 內 不 要 答 題)第三單元達標檢測全卷滿分150分 考試用時150分鐘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隋唐時期絲路沿線人文遺存與文人活動、文學創作與文化傳播的關系研究,可主要從兩個方面展開。一方面是唐至北宋絲路沿線的各類遺存古跡對文人活動、文學創作與文化傳播的影響。從共時性角度看,又可將此線路切分為三個單元。首先是關中古跡群對文人活動與文學創作的影響。關中古跡眾多,其中尤以宮殿、帝陵和宗教遺跡最為有名。宮殿巨麗,與賦之精神相合,其中尤以杜牧的《阿房宮賦》最為有名。這些賦作所書寫的阿房宮、未央宮、大明宮等宮殿群的歷史記憶或現實觀照均屬唐人的盛世文學書寫范疇,包舉天地之心,并燭見時代禮治精神。華清宮與興慶宮則因白居易《長恨歌》在宮殿政治意蘊書寫之外,展現出其浪漫唯美的一面。秦漢以來,長安迭為帝都,京城為帝陵環擁,形成獨具特色的陵寢文化和陵邑文學圈,游離于京城與地方之間,成就了諸多詩人豐富的內在生命體驗。華山、終南山是關中久負盛名的山,與帝都在空間上形成巨大的張力,王維、李白、杜甫、韓愈等卓絕一代的大詩人在內心對其充滿復雜感情,這些山脈借此成為他們叩問仙道與天人關系的重要載體和思考人生進退出處的重要場所。其次是河西走廊人文遺存的文學寫作?!半]頭”是河西走廊上最具影響力的文學意象,由于其在人文地理層面富有特殊價值,故“隴頭詩”成為唐詩中的重要題材,也成為中國文學中征人、游子思鄉戀家的精神寄托。就其內涵而言,書寫內容主要包括邊塞戰事、征人思鄉、大漠風光、隴頭風俗等,主要展現出蒼涼、悲壯和豪邁三種情感,體現了古代士人對待“家”與“國”的矛盾心理和忠孝觀念的碰撞,并最終使其經典化為中國文學寫作中的重要意象。最后,西域古跡群對文人活動與文學創作也有重要影響。西域遼闊,民族眾多,文化多元。絲綢之路在天山南北兩麓共分三條道路向西通行,也因此形成了西域文學創作的綠洲化,體現出交通路線的分異與文學創作和傳播的差異。此外,唐代詩歌中存在著大量有關西域的地名、人物、器皿、民俗等,許多詩人都先后有從軍西域的經歷,但長期以來學界關注的焦點還主要停留在材料發掘與整理層面,而缺乏對其背后機制、關系的深入挖掘,這或許是日后此方面研究的重要抓手。而另一方面,文學文本又具有主觀性,表達出文本作者所理解的地方意義。英國學者邁克·克朗認為,“文學作品不能簡單地視為是對某些地區和地點的描述,許多時候是文學作品幫助創造了這些地方……文學作品創造地理……因為人們對不同地方的了解大多通過各種媒介,因此多數人的了解是在親眼所見之前就已經形成了”。所以人們通過對這些作品的閱讀,可以讀出作者對某一特定空間地域之地方性的理解。基于此點可知,唐代文人創作受到絲路沿線人文遺存的潛在影響和制約時,千萬個行走其地的文學家也以作品或行動影響著絲綢之路的文學內涵。首先,再現地方典型的景觀。例如輪臺這一地名,漢時“輪臺”位于天山之南,而唐時治所則位于天山之北,漢唐輪臺縣治的巨大差異和唐代前后期統治區域的伸縮,使“輪臺”在唐代文學的前后期創作中成為一個悲喜俱存的地理符號和文學意象。其次,文學寫作重構絲路遺失的地方文化。樓蘭是漢代絲路上的一個邦國,后為黃沙所掩,但唐人卻通過反復吟詠書寫“樓蘭”,最終借助想象與回憶,建構起詩文中的“樓蘭”意象,展現出對漢代國力強盛、英雄輩出的崇拜,體現出唐人強烈的功名意識、進取精神和對戰爭的態度與評價。(摘編自王偉《絲路人文遺存與唐代文學的西域書寫》)材料二:西域文化豐富了唐代詩歌創作的內容,西域風光、歌舞、人物、服飾、用具等都進入唐代詩人的視野。岑參的70多首邊塞詩出現“沙磧、沙、磧”37次,“輪臺”18次,“火山”11次,“白草”11次,“熱?!?次,“雪?!?次,“胡虜”29次。他兩次在西北軍幕供職,活動地域廣闊,超過以往任何一位邊塞詩人。這樣的經歷決定了他的詩中對西域地名多有記錄。溝通與防御成為西域歷史文化產生時代差異的驅動力。戰爭與和平成為唐代西域詩歌的兩大主題。在戰爭主題之下,唐代西域詩歌意象主要表現為遼闊蒼茫、嚴寒冰凍、蕭瑟荒涼、蒼涼悲壯的特點。從總體上看,在邊塞詩的戰地風光描寫中,陌生事物出現得多,熟悉的東西相對少些。寫入陌生事物使作品帶有奇異、浪漫的色彩,熟悉的因素出現在詩中則增加親切感。二者各具藝術魅力,彼此補充,相得益彰。陌生的事物是詩人在邊塞才見到的,故冠以“胡”“虜”等字。邊塞詩中漢和胡、虜對舉的句子,往往都是把熟悉和陌生的兩類事物加以比較。“弓弦抱漢月,馬足踐胡塵”“胡霜如劍鍔,漢月似刀環”,漢月是熟悉的事物,胡塵、胡霜則屬于陌生事物?!罢羯车[石燃虜云,沸浪炎波煎漢月”“能兼漢月照銀山,復逐胡風過鐵關”“漢月垂鄉淚,胡沙費馬蹄”,和虜云、胡風、胡沙相對的都是漢月,前三者作為陌生事物出現,漢月則是作者熟悉的對象。以熟悉的意象寫陌生的環境,表達的是心理定勢與對家鄉的眷戀;在熟悉與陌生的比較中,以倍增其哀樂。(摘編自郭院林《唐詩中的西域意象及其文化意蘊》)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絲路沿線各類遺存眾多,大量宮殿遺跡宏偉壯麗,與賦體文學的精神相符合,常常被唐代文人賦予政治與審美意蘊。B.長安帝陵眾多,帶給文學書寫者豐富的生命體驗,影響著他們的創作,由此形成唐代獨具特色的陵寢文化和陵邑文學圈。C.天山南北兩麓三條向西通行的絲綢之路上,文學會隨綠洲發生發展,交通路線影響著文學創作及其傳播狀況。D.岑參西域活動地域之廣遠超以往的邊塞詩人,這使他詩中對西域地名有較多的記錄,其經歷也豐富了詩歌創作的內容。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隴頭詩”能成為中國文學中征人、游子思鄉戀家的精神寄托,是因為“隴頭”地處河西走廊而具有特殊的人文地理價值。B.對唐詩中有關西域的各種信息、唐代詩人從軍西域的經歷等材料中蘊藏的機制、關系的挖掘,可形成重要的研究路徑。C.樓蘭作為絲路邦國,其文明早已遺失,而唐詩中反復書寫的“樓蘭”,其實寄寓的是唐人的思想和精神。D.邊塞詩中陌生事物比熟悉的事物出現得多,是因為要以“熟悉”寫“陌生”,凸顯邊地風光奇異、浪漫的色彩。3.下列說法中,不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唐代文人“以作品或行動影響著絲綢之路的文學內涵”的觀點的一項是(3分)( )A.“陽關”以西已是窮荒之地,唐人反復書寫,反映了漢時“陽關大道”到唐后期屢被外族侵擾的盛衰變化。B.絲路南道上的精絕國,在公元3世紀前后就已神秘消失,卻因為唐人的記述獲得了文學新生。C.唐詩經?!耙詽h喻唐”,漢代西域舊地名“河西四郡”常出現于唐人筆端,成為國力強盛的文化符號。D.李白《戰城南》詩中用萬里征途來形容西域地區的遙遠,進而表現士兵的疲憊之態與思鄉之情。4.根據材料一,下列對表格內容解讀不恰當的一項是(3分)( )歷史時期 歷史事件 相關文字 “輪臺”釋義漢武帝 盛年 李廣利攻占輪臺 至輪臺,輪臺不下,攻數日,屠之?!稘h書》 大漢武力征伐的對象晚年 下詔駁回輪臺屯田 是以末年遂棄輪臺之地,而下哀痛之詔。——《漢書》 漢武帝反思用兵之禍,舍棄之地初盛唐 唐疆域擴大,在天山北麓,今烏魯木齊市附近設輪臺縣 胡地苜蓿美,輪臺征馬肥?!瘏?用漢代典故,代指北庭或邊塞中晚唐 吐蕃最終攻陷北庭,唐與西域聯系松散 文吏何曾重刀筆 將軍猶自舞輪臺。——李商隱 借武帝攻占輪臺譏刺窮兵黷武A.盛唐時期設立的輪臺縣和漢代的“輪臺”地理位置不一樣。B.初盛唐詩人好借漢代輪臺典故表達征戰建功的精神鼓舞之“喜”。C.中晚唐詩人多借用輪臺意象表達國力衰退,無奈舍棄西域之“悲”。D.“輪臺”作為意象表情達意的巨大反差與統治區域的大小變化相關。5.結合兩則材料,從“邊塞詩”創作的角度簡析唐代“絲路遺存”與“文學書寫”的關系。(6分)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7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文本一:史更新死而復生劉 流趙連榮在尸首堆里找來找去,找了兩個過兒,找不見他的兒子趙保中。猛然間,尸首里邊站起一個人來。“啊!”這一家伙,把老頭子給嚇得倒退了三步。趙連榮使勁兒揉了揉眼,仔細這么一看:“嗬!好大的個頭兒?!壁w連榮要看他,都得仰著脖兒。只見他膀扇兒有門扇那么寬,胳膊有小檁條兒那么粗,四方臉盤兒又紅又黑,兩只眼睛又圓又大。濃眉毛,高顴骨,高鼻梁,寬下巴,看樣子也就是二十七八歲,可是長了有半寸多長的稀稀拉拉的連鬢胡子。他滿臉都是灰塵,就像剛打磚窯里鉆出來一樣。在他的左眼窩兒下邊有一個小洞,一條紫紅的血線從里邊流出來,順著鼻窩兒流到嘴角兒,又流到脖子下頭去。身上的衣服滿是血漿泥土,已經看不清他穿的軍裝是什么顏色了。①他手里沒了武器,緊緊地攥著兩只像油錘一般大小的拳頭,怒目橫眉,咬牙切齒,全身都帶著殺氣。他筆直地站著,動也不動,活像個鐵打的金剛。這個人說話了:“老大伯,別害怕。我沒有死,我還活著。你救救我吧,我渴得要命?!壁w連榮一聽他說話,這才把疑心定下來。那人往前挪動了挪動:“老大伯,我真沒有死,這不是我還會走道會說話嗎 你看看,還認得我不 我叫史更新,我就是在你兒子趙保中領導下的史排長,我跟著趙營長來看過你老人家,我在你那上房屋西頭住過。不是有一天,我幫你鍘草,還替你磨過鍘刀嗎 大伯。咱別在這兒多說話了,恐怕敵人還要來,你快點把我領到別處去,我歇一會兒,你給我燒點水喝,我好去追趕隊伍?!?br/>趙連榮一聽史更新還要追隊伍去,不由得就吸了一口氣:“你受了這么重的傷,還要追隊伍 ”“老大伯,只要我死不了,我就要追隊伍?!?br/>趙連榮聽著可還是搖頭:“現在到處都有敵人,你一個人又沒有武器了,我看……”史更新沒有等他把話說完,就微微一笑:“大伯,我不會被敵人打死,別的不用說了。”趙連榮一看,史更新這么堅決,知道再說也沒有用:“好吧,既然這樣,那就快走,到我家去,燒水做飯還方便,吃了喝了,把你這傷好好地包扎包扎,你就趕快去追隊伍??墒俏冶巢粍幽?我扶著你走吧。”史更新說:“用不著扶,我能走。”說著倆人就往家里走。史更新心里著急,恨不能一步走進家去,他的路又熟,不知不覺就走到趙連榮的前頭。趙連榮一看他這股子勁頭兒,心想:真是好樣的!受了這么重的傷,走起路來還這么有勁兒,氣勢還這樣勇猛。他在后邊跟著,止不住地點頭稱贊:②“好小伙子,真行!這樣的戰士,鬼子兵八個綁到一塊兒也比不了?!?br/>說話之間,倆人進了家門。到了院里一看:可不好了!三間正房和兩間陪房都燒塌了架,雖然火頭熄滅,可是死火還在燒,燒得什么東西吱吱直響。③院子里還有一個深坑,看得出這是炸彈炸的。一所整整齊齊的院落,連炸帶燒,弄得破爛不堪,只有西南角上剩下了半間廁所,一間牛棚。史更新一看這個慘景,不由得又是一陣難過。他發著狠地咬了咬牙。這一咬牙可不要緊,就覺著傷口火辣辣的,疼得鉆心,眼睛流淚,豆大的汗珠子從額頭上滾落下來,兩腿一軟就倒在地上。④這時候的趙連榮怎么樣了呢 他沒有理會史更新。因為他一進家門,心里就又慌亂起來。他的臉色鐵青,渾身發抖,使勁兒睜著兩只老眼,看看這也完了,那也毀了,這個祖祖輩輩生活的老家,被糟蹋成了這個樣子,真是心如刀絞,呆若木雞!待了好久,他把大腿一拍,使勁兒“咳”了一聲,這才吐出一口怒氣。只見他捶著胸膛,跺著腳,大聲喊著:“天塌下來了啊!”這工夫史更新在地上躺著“哼”了一聲。老頭子這才回過頭來,一看,知道他是因受傷過重,再加上又饑又渴,才跌倒在地。他慌忙上前把他扶了起來。房子全燒光了,只剩了廁所和牛棚沒有燒,這可讓他到哪兒去休息呢 只好把史更新扶進了牛棚,讓他躺在草上休息。趙連榮回身出來,想要給史更新弄吃弄喝。做飯是沒有辦法了,想法給他燒點水吧,可是鐵鍋已經炸碎了;水甕也炸得光剩了個底兒,里邊只有一點水,還掉進去了許多灰土。沒有別的辦法,他在地上拾起一塊破鍋片子來,放在火上,把水甕底子上那點泥湯子倒進去,就這樣燒起來了。這時候老頭子已經顧不得別的,他在旁邊一蹲,直瞪著眼,恨不能一時把水燒開,趕快給史更新喝了,好讓他去追趕隊伍,替他殺敵雪恨。好不容易才把水燒開了,他用衣裳袖子墊著,把水端進了牛棚,又想起自己腰里還帶著兩個剩窩頭,急忙掏出來,掰碎了,在水里一泡,放在史更新的面前:“史排長,對不起你啊,你將就著吃了吧。”史更新一句客氣話也沒說,就吃起來了。說話之間,史更新就把這點東西吃完了??墒撬褂X著渾身無力,傷口疼痛,腦袋發沉,眼睛也懶得睜,連話也不愿多說了。正在這個節骨眼兒上,外邊不遠的地方響了一槍。史更新一聽是“三八式”步槍響,知道是敵人又來了。就覺著渾身一緊,騰的一下子站起來就要往外走。他又一想:這時候往外走不行啊!可是又怕敵人來搜查,連累了趙連榮。于是就說:“老大伯,敵人來了,你趕快躲出去?!?br/>史更新又準備進行決死的戰斗了。正是: 熱血寫成 字,壯志堅定永恒心。 (摘編自劉流《烈火金鋼》) 文本二:《烈火金鋼》的創作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它的“評書”形式,既可以作為文學作品讀,也可以作為評書演員演出的腳本,但它的初稿卻并非如此,而是新體小說。怎么有了這種變化呢 一個原因是,父親喜愛和熟悉中國古典小說的形式,寫起來更得心應手。更重要的原因是,他認為“評書”作為傳統的民族形式,長期以來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既可雅俗共賞,又可以使許多文化水平較低的人通過演員的演講受到教育,應該得到繼承和發展。他的創作目的十分明確,當時就有人表示看不起這種形式,還有好心的同志對他講這種形式的作品上不了文學史。但他好像根本沒有考慮到成名成家,也沒有想到要在文學史上留什么名,他就是想用文字再現自己親身經歷的黨所領導的艱苦卓絕、殘酷壯麗的抗日戰爭畫卷,讓后人知道曾經有過那樣一場殘酷的戰爭,有那樣英雄的人民,那樣偉大的黨。(摘編自劉麗華《我的父親劉流和他的<烈火金鋼>》)6.下列對文本一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史更新來到趙連榮家后“兩腿一軟就倒在地上”的行為與他近乎“超人”的形象看似矛盾,但合乎文本語境。B.家園已成廢墟,趙連榮還是想方設法給史更新燒水,這體現了群眾的淳樸、善良和融洽的軍民魚水之情。C.趙保中在文中沒有正面出現,但趙連榮、史更新的言行,可以引發讀者聯想,有助于其英雄形象的塑造。D.文中大量使用“一”字,如“一口怒氣”“水里一泡”“渾身一緊”等,均營造了現場感,加快了敘事節奏。7.下列對文本一畫線句子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句子①中史更新的出場用了工筆描寫,使其魁梧高大、勇猛剛強的英雄形象躍然紙上,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B.句子②獨立成段,一方面突出史更新的英雄形象,強化了對他的贊美之情,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平鋪直敘。C.句子③描寫了被敵人炸得面目全非的家園環境,為下文寫史、趙二人逃離險境、追趕部隊的情節提供依據。D.句子④是作者講述策略中對“聽書人”的提問與提醒,使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體現出評書的特點。8.文本一結尾采用一組對偶句,既契合評書的特點,又點明了思想主題。你會選用什么詞填入橫線 請說明理由。(5分) 9.《烈火金鋼》是具有濃郁傳奇色彩的抗戰題材文學作品,兼具真實性與傳奇性,請結合文本談談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虞卿者,游說之士也。躡蹻檐簦①說趙孝成王。一見,賜黃金百鎰,白璧一雙;再見,為趙上卿,故號為虞卿。秦趙戰于長平,趙不勝,趙王使趙郝約事于秦,割六縣而媾。樓緩曰:“夫秦趙構難而天下皆說,何也 曰‘吾且因強而乘弱矣’。故不如亟割地為和,以疑天下而慰秦之心。不然,天下將因秦之怒,乘趙之弊,瓜分之。趙且亡,何秦之圖乎 ”虞卿聞之,往見王曰:“危哉樓子之所以為秦者,是愈疑天下,而何慰秦之心哉 獨不言其示天下弱乎 且臣言勿予者,非固勿予而已也。秦索六城于王,而王以六城賂齊。齊,秦之深仇也,得王之六城,并力西擊秦,齊之聽王,不待辭之畢也。則是王失之于齊而取償于秦也,而示天下有能為也。王以此發聲,兵未窺于境,臣見秦之重賂至趙而反媾于王也。韓、魏聞之,必盡重王。是王一舉而結三國之親,而與秦易道也。”趙王使虞卿東見齊王,與之謀秦。虞卿未返,秦使者已在趙矣。樓緩聞之,亡去。虞卿既以魏齊②之故,不重萬戶侯卿相之印,與魏齊間行,卒去趙,困于梁。魏齊已死,不得意,乃著書,世傳之曰《虞氏春秋》。(選自司馬遷《史記》,有刪改)材料二:戰國權謀之士,游說從橫,皆趨一時之利,殊不顧義理曲直所在。張儀欺楚懷王,使之絕齊而獻商於之地。陳軫諫曰:“張儀必負王,商於不可得而齊、秦合,是北絕齊交,西生秦患。”其言可謂善矣。然至云:“不若陰合而陽絕于齊使人隨張儀茍與吾地絕齊未晚?!笔禽F不深計齊之可絕與否,但以得地為意耳。及秦負約,楚王欲攻之,軫又勸曰:“不如因賂之以一名都,與之并兵而攻齊,是我亡地于秦,取償于齊也?!贝瞬哂裙灾嚥涣x。且秦加亡道于我,乃欲賂以地;齊本與國,楚無故而絕之。宜割地致幣,卑詞謝罪,復求其援,而反欲攻之,軫之說于是疏矣。乃知虞卿為豪杰之士,非軫輩所能企及也。(選自洪邁《容齋隨筆》,有刪改) [注]?、佘b蹻檐簦:穿著草鞋,背著斗笠。比喻長途跋涉。②魏齊:魏國相國。1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不若陰合A而陽絕B于齊C使D人隨E張儀F茍與吾地G絕齊H未晚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說,文中指喜悅、高興,與《師說》的“說”意思不同。B.故,文中指緣故,與《答司馬諫議書》中“所操之術多異故也”的“故”意思相同。C.致,文中指給予,與《屈原列傳》中“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的“致”意思不同。D.疏,文中指粗疏、不周密,與《諫逐客書》中“疏士而不用”的“疏”意思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虞卿善于游說,他風塵仆仆地拜見趙孝成王,兩次被接見都受到特別的禮遇,分別得到了重金賞賜和上卿的官職,富有傳奇色彩。B.樓緩勸說趙王割地與秦國議和,虞卿不認可樓緩的觀點,認為應聯齊抗秦,迫使秦國主動求和,從而使趙國獲得韓、魏的尊重和親善。C.虞卿甘愿拋棄萬戶侯的爵位和卿相大印,與魏齊秘密逃離趙國,卻在魏國陷入困境。魏齊死后,虞卿著書立說,世傳《虞氏春秋》。D.洪邁認為陳軫一開始對楚懷王的勸諫是正確的,之后的謀劃卻很荒謬,向秦國卑微地謝罪再乞求援助的做法更是遠不及虞卿之謀。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天下將因秦之怒,乘趙之弊,瓜分之。趙且亡,何秦之圖乎 (2)是軫不深計齊之可絕與否,但以得地為意耳。 14.虞卿主張趙國“失之于齊而取償于秦”,陳軫主張楚國“亡地于秦,取償于齊”,二人對敵國與盟國各是什么態度 (3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5—16題。和白樂天崔玄亮病余歸到洛陽頭,拭目開眉見白侯。鳳詔恐君今歲去,龍門欠我舊時游。幾人樽下同歌詠,數盞燈前共獻酬。相對憶劉劉在遠,寒宵耿耿夢長洲[注]。 [注] 這里的長洲是蘇州的別稱,劉禹錫曾任蘇州刺史。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開篇交代詩人狀況,“病”與“拭目開眉”比照,寫出崔白二人情誼深厚。B.“恐”暗含詩人對友人前途的擔憂,而“欠”則表達詩人自己科舉考試的失意。C.頸聯敘寫數位友人一起在燈下宴飲、歌詠酬和的歡樂情景,含有珍惜之情。D.尾聯“相對”一詞呼應首聯“見白侯”,友人共同懷念遠在長洲的朋友劉禹錫。16.末句“耿耿”一詞,有人認為兼有“明亮”和“心中掛懷,煩躁不安”的意思。請談談你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 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屈原列傳》中,司馬遷認為屈原的《離騷》所寫事物雖然尋常,意旨卻極博大,所舉的事例雖然普通,意義卻很深遠的兩句是“ , ”。 (2)《過秦論》一文中“ , ”兩句形象地描寫了秦始皇得到天下后,派遣得力的將領、士兵守衛要塞,盤問過往行人的情景。 (3)《五代史伶官傳序》中,“ , ”兩句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有異曲同工之妙。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13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題。《語言文字周報》之前評選并公布了2023年度“十大網絡流行語”,“i人/e人”( )。該流行語源自一項名為MBTI的人格測試,簡言之,?、佟?而“e人”指性格外向的人。年輕人熱衷于以此探討彼此的性格特點,在彰顯個性的同時嘗試理解、接納他人,在( )的過程中建立和諧的社交關系。 科技飛躍拓展了社交的邊界,卻也曾讓不少人“卡”在線下人際交往的困境中。但隨著對“i人/e人”認知的深入,年輕人的社交恐懼癥似乎正在減輕?!癷人”向內尋找,擁有豐富的獨處沉浸式體驗;“e人”向外連接,具備較強的溝通協作能力。他們只是動力的啟動方式不同,?、凇?優點有時會成為缺點,反之亦然。勇于撕掉人格標簽,擺脫社交焦慮,你會( )——原來只要具備基本的社交禮儀,“i人”和“e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與外界互動。 你是“i人”還是“e人” 回過頭來看這個問題,答案并沒有那么重要。所謂人格類型,對于你最終成為什么樣的人,?、邸?。 2023年度“十大網絡流行語”前三名流行語 網絡語境下的意義解讀i人/e人 兩種不同的人格類型顯眼包 外在形象或性格特征引人注目的人特種兵旅游 一種用盡可能少的時間、費用游覽盡可能多的景點的高強度的旅游方式18.請在文中括號處填入恰當的成語。(3分) 19.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6分) 20.在特定語境中,“褒貶轉換”的語言現象常會產生妙趣橫生、獨具感染力的文學效果,如“顯眼包”。請參照示例,在以下詞語中任選一個,用“褒貶轉換”法寫一段話,40字左右。(4分)詞語:狡猾 聰明示例:(“清國留學生”)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魯迅《藤野先生》)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7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題。近段時間,人工智能“續寫”名著的現象受到輿論關注。面對《聊齋志異》里的經典故事,人工智能竟然創作出了“蒲松齡筆下的狼襲擊了多個城市卻無人能敵”的現代式情節。一時間,人們圍繞著人工智能的“創作能力”,產生了不少討論。有人大膽預測:人工智能可能會代替人類進行文學創作。其實, 人工智能進行寫作的現象早已出現。流行一時的“AI寫詩”就曾頗受輿論關注。文學創作是一種飽含作家對生命的審美體驗而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的通過藝術加工創作文學作品的精神生產,真正有價值的文學作品都具有極鮮明的個人思想與情感表達,人工智能的“創作”背后則是嚴密的邏輯與計算,人工智能僅憑數據計算并不足以賦予文學作品以個人的思想情感,其創作的上限,也只不過是精巧的“模擬創作”——這些成果看起來像文學作品,但本質上并不屬于真正的創作。因此,從這一點來說,當下的人工智能寫出來的作品就算再“像樣”,也不可能取代人類的文學創作。 利用人工智能服務我們的生活,這個思路沒有問題。但是,我們也不必過于夸大人工智能的創作能力。即便有一天,科學進步到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類開展幾乎所有繁重勞動的地步,文學創作仍會是滋養人類精神力量的寶貴園地。21.下列詩句所用的修辭與文中畫橫線句子使用的修辭相同的一項是(3分)( )A.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B.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C.何以解憂 唯有杜康。D.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22.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是個長句,請改寫成四個較短的語句??梢愿淖冋Z序、少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4分) 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研習課上,老師說,未經思考的歷史沒有價值。同學們熱烈討論歷史的作用:有人說應汲取歷史的經驗教訓,傳承文化;有人說應甩掉沉重的歷史包袱,或者放下曾經的榮光,輕裝上陣,重新開始。小到個人、家庭,大到國家、民族,都有自己的歷史。對上述討論,你有什么感悟和思考 任選角度,寫一篇文章。要求:自擬題目,明確文體;不得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答案全解全析1.B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帶給文學書寫者豐富的生命體驗,影響著他們的創作,由此形成唐代獨具特色的陵寢文化和陵邑文學圈”因果倒置。材料一原文是“秦漢以來,長安迭為帝都,京城為帝陵環擁,形成獨具特色的陵寢文化和陵邑文學圈……成就了諸多詩人豐富的內在生命體驗”,可見應是“獨具特色的陵寢文化和陵邑文學圈”成就了諸多“文學書寫者豐富的生命體驗”。2.D 本題考查學生根據文本信息進行推理判斷的能力?!笆且驗橐浴煜ぁ瘜憽吧?凸顯……色彩”錯,材料二原文是“寫入陌生事物使作品帶有奇異、浪漫的色彩,熟悉的因素出現在詩中則增加親切感……以倍增其哀樂”,可見寫入陌生事物是為了凸顯邊地風光奇異、浪漫的色彩,寫入熟悉的事物是為了增加親切感,而“以‘熟悉’寫‘陌生’”“表達的是心理定勢與對家鄉的眷戀;在熟悉與陌生的比較中,以倍增其哀樂”。3.D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的能力。A項中的“唐人反復書寫”,B項中的“唐人的記述”,C項中的“常出現于唐人筆端”,都是“唐人的行動”;“反映了……盛衰變化”“獲得了文學新生”“成為……文化符號”說明唐人的行動影響著絲綢之路的文學內涵。D項中寫到李詩中用萬里征途來形容西域地區的遙遠,表現士兵的疲憊之態與思鄉之情,并沒有體現對絲綢之路的相關描寫及對絲綢之路的文學內涵的影響。故選D。4.C 本題考查學生根據文本內容解讀文外信息的能力?!氨磉_國力衰退,無奈舍棄西域之‘悲’”錯誤,表格中的對應詩句“文吏何曾重刀筆 將軍猶自舞輪臺”的意思是掌管賞罰的刀筆之吏無人執掌法紀,駐守邊疆的將軍只知道尋歡作樂,不會妥善處理邊務;再結合對應的“輪臺”的釋義可知,應是多借用輪臺意象譏刺窮兵黷武之“悲”。5.答案 (1)①“絲路遺存”豐富了邊塞詩的題材(內容),“隴頭”等成為邊塞詩中的重要題材。②“絲路遺存”豐富了邊塞詩的主題(情感),出現了征人思鄉、反思戰爭等主題。(2)邊塞詩的創作賦予了“絲路遺存”豐富的內涵。邊塞詩人將唐人強烈的功名意識、進取精神附加在“絲路遺存”上,增添了“絲路遺存”的文化內涵。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1)“絲路遺存”對“文學書寫”的作用。①由“‘隴頭’是河西走廊上最具影響力的文學意象……成為唐詩中的重要題材”可知,“絲路遺存”豐富了邊塞詩的題材(內容),“隴頭”等成為邊塞詩中的重要題材。②由“‘隴頭詩’……也成為中國文學中征人、游子思鄉戀家的精神寄托”“體現了古代士人對待‘家’與‘國’的矛盾心理和忠孝觀念的碰撞”“樓蘭……展現出對漢代……體現出唐人……對戰爭的態度與評價”可知,“絲路遺存”豐富了邊塞詩的主題(情感),出現了征人思鄉、反思戰爭等主題。(2)“文學書寫”對“絲路遺存”的作用。由“唐代文人創作……影響著絲綢之路的文學內涵”“樓蘭……展現出對漢代……體現出唐人……對戰爭的態度與評價”可知,邊塞詩的創作賦予了“絲路遺存”豐富的內涵。邊塞詩人將唐人強烈的功名意識、進取精神附加在“絲路遺存”上,增添了“絲路遺存”的文化內涵。6.D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均營造了現場感,加快了敘事節奏”錯誤,“一口怒氣”的“一口”是數量詞,并未營造現場感,加快敘事節奏?!耙豢谂瓪狻钡慕Y構異于另外兩者,其效果也異于另外兩者,選項錯在了“均”這一表述上。7.C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重要語句的分析鑒賞能力。“為下文寫史、趙二人逃離險境、追趕部隊的情節提供依據”無中生有。這段描寫能體現敵人的殘暴,但沒有“為下文寫史、趙二人逃離險境、追趕部隊的情節提供依據”;并且“史、趙二人逃離險境、追趕部隊”也不準確,原文中的相關表述為“老大伯,敵人來了,你趕快躲出去”“史更新又準備進行決死的戰斗了”,前文也提到,是史更新要去追趕隊伍,可見只有史更新一人追趕隊伍。8.答案 (示例)選擇“無畏”一詞。①從形式上看,“無畏”一詞與下句“永恒”詞性相同,上下句形成對仗,符合評書特點,雅俗兼具;②從內容上看,“無畏”一詞既能概括史更新堅定無畏的英雄形象,也突出了作品全民抗戰、奮勇殺敵的主題。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人物形象、概括作品主題的能力?!安捎靡唤M對偶句”提示考生要結合對偶句的特點作答;“既契合評書的特點,又點明了思想主題”提示考生在作答時要考慮到文本的“評書”形式的特點以及思想主題。“熱血寫成 字,壯志堅定永恒心”是對人物精神品質和作品思想主題的概括,所填詞語應能體現人物精神品質,彰顯作品思想主題;同時還要與“壯志堅定永恒心”中的“永恒”對應。 文章描寫了趙連榮救助史更新的過程。先看史更新,他在戰斗中受了重傷,“在他的左眼窩兒下邊有一個小洞……軍裝是什么顏色了”,即使這樣他還是要追趕部隊;他“腦袋發沉,眼睛也懶得睜,連話也不愿多說”,可一聽到敵人的槍響“就覺著渾身一緊,騰的一下子站起來就要往外走”,這些都體現出他的“無畏”。再看趙連榮,他救了受傷的史更新,燒水給他喝,把僅有的窩頭也給了他,看到敵人炸毀了家園,他恨得咬牙切齒,這些都體現出全民抗戰的大無畏精神。因此,可選擇“無畏”這個詞?!盁o畏”與下句中“永恒”詞性相同,這樣上下句既形成對仗,符合評書的特點,俗雅兼具;又能體現人物精神、點明思想主題。9.答案 ①生活真實:素材取自真實的歷史,即全民團結抗日的事實。藝術真實:小說中人物抗日、保家衛國的情感真實,人物遭遇給讀者帶來的共鳴真實。②傳奇性:故事傳奇,充滿懸念、巧合;人物形象傳奇,史更新“死而復生”。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文體特征的能力。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源于生活,對應其真實性;高于生活,對應其傳奇性。解答此類題,可以從人物的刻畫、情節的設定、環境的描寫、主題的表達以及讀者的閱讀效果等角度進行分析。①生活真實:小說素材取自抗日戰爭的真實歷史,反映了全民團結抗戰事實,文本中既有抗日英雄史更新,也有人民群眾趙連榮,他們互相扶持,共同抗日,體現出取材的真實性。藝術真實:小說描寫了真實的戰后場景,如開頭寫趙連榮找兒子,“在尸首堆里找來找去”;寫史更新受傷,“滿臉都是灰塵……軍裝是什么顏色了”;寫村莊被炸毀,“三間正房和兩間陪房都燒塌了架……剩下了半間廁所,一間牛棚”;人物對敵人的情感真實,史更新即使身受重傷也要去追趕部隊,聽到敵人的槍響就準備進行決死的戰斗;趙連榮看到家園被炸毀,十分憤怒,“他的臉色鐵青……真是心如刀絞,呆若木雞”。這些描寫展現了人物真實的情感,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總之,人物抗日、保家衛國的情感真實,人物遭遇給讀者帶來的共鳴真實。②傳奇性:趙連榮在死人堆里找兒子,“猛然間,尸首里邊站起一個人來”,而且這個人還正好是趙連榮的兒子趙保中領導下的排長,他認識趙連榮,“我跟著趙營長來看過你老人家……還替你磨過鍘刀嗎……”故事充滿懸念、巧合;開頭描寫戰后正當趙連榮找不到兒子時,“猛然間,尸首里邊站起一個人來”,這就是史更新,他“死而復生”了,人物形象傳奇。10.答案 CFG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于齊”是“陰合而陽絕”的后置狀語,其后C處斷開;“茍”為連詞,是“假如,如果”的意思,用在句首,其前F處斷開;“茍與吾地”與“絕齊未晚”構成假設關系復句,意思是“如果給我們土地,再跟齊國斷交也不遲”,兩個分句之間應斷開,即G處斷開。11.D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的能力。A.喜悅、高興/文體的一種。C.給予/表達。D.錯誤。粗疏、不周密/疏遠。12.D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文內容的能力?!跋蚯貒拔⒌刂x罪再乞求援助”無中生有,根據原文“齊本與國,楚無故而絕之。宜割地致幣,卑詞謝罪,復求其援”可知,洪邁認為,楚國應該謙恭地向齊國謝罪,尋求齊國的支援。13.答案 (1)天下諸侯將借著秦國的怨怒,趁趙國疲敝,瓜分趙國。趙國將要滅亡,還圖謀什么秦國呢 (2)由此可以看出陳軫不去認真考慮與齊國的交往是否可以斷絕,僅僅把得到土地作為意圖而已。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乘”,趁著;“弊”,疲敝;“且”,將要。(2)“計”,考慮,謀劃;“但”,僅,只是;“以……為……”,把……作為……。14.答案 虞卿:對敵國決不屈服,通過抗擊從敵國獲益;對盟國給予土地,強化同盟關系,共同抗敵。陳軫:對敵國屈服,割讓土地;對盟國背信棄義,掠奪其土地以彌補自己的損失。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本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虞卿:由材料一中的“秦索六城于王,而王以六城賂齊……齊之聽王,不待辭之畢也。則是王失之于齊而取償于秦也,而示天下有能為也”可知,他主張對敵國決不屈服,通過抗擊從敵國獲益;對盟國給予土地,強化同盟關系,共同抗敵。陳軫:由材料二中的“不如因賂之以一名都,與之并兵而攻齊,是我亡地于秦,取償于齊也”可知,他主張對敵國屈服,割讓土地;對盟國背信棄義,掠奪其土地以彌補自己的損失。 [參考譯文]材料一:虞卿,是個從事游說活動的人。他穿著草鞋,背著斗笠,去游說趙孝成王。第一次拜見趙王,趙王便賜給他百鎰黃金、一對白璧;第二次拜見趙王,他就做了趙國的上卿,所以稱他為虞卿。秦國和趙國在長平作戰,趙國戰敗,趙王派趙郝去秦國訂約結交,割讓六縣之地求和。樓緩說:“秦、趙兩國結怨,而天下諸侯都很高興,為什么呢 (天下諸侯)說‘我們將借強國來欺凌弱國’。所以不如趕快割讓土地講和,使天下諸侯懷疑(秦、趙已經交好)而又能安撫秦國的人心。不這樣的話,下諸侯將借著秦國的怨怒,趁趙國疲敝,瓜分趙國。趙國將要滅亡,還圖謀什么秦國呢 ”虞卿聽到這番議論后,去拜見趙王說:“危險了,樓緩這樣做就是為了秦國,這只會越發讓天下諸侯懷疑我們了,又怎么能安撫秦國的人心呢 他為什么偏偏不說這么做就是向天下諸侯顯示趙國軟弱可欺呢 再說我主張不給秦國土地,并不是堅決不給土地就算了。秦國向大王索要六個城邑,而大王把這六個城邑送給齊國。齊國,是秦國的死敵,得到大王的六個城邑,就可以與我們合力向西攻打秦國,齊王聽到大王的計謀,不用等話說完(就會同意)。如此,大王雖然在齊國那兒失去六個城邑卻在秦國那兒得到補償,而且又向天下諸侯顯示大王是有作為的。大王把(齊、趙兩國結盟)這件事宣揚出去,我們的軍隊不必到邊境偵察,我就會看到秦國的貴重財物送到趙國,秦國反過來向大王求和了。韓、魏兩國聽到消息,必定非常敬重大王。這樣大王的一個舉動可以與韓、魏、齊三國結交,關系親善,從而與秦國交換了所處的位置。”趙王就派虞卿向東去拜見齊王,與齊王商議攻打秦國。虞卿還沒返回趙國,秦國的使臣已經在趙國了。樓緩得知這個消息,逃跑了。虞卿因為魏齊,不以萬戶侯的爵位和卿相大印為重,與魏齊一起秘密逃走,最后離開趙國,在魏國陷入困境。魏齊死后,虞卿不能稱心如意,就著書立說,世人傳之為《虞氏春秋》。材料二:戰國時的權謀之士,游說諸侯合縱連橫,都追求一時的利益,根本不考慮正義、道理、是非、曲直在哪一方。張儀欺騙楚懷王,讓楚國和齊國斷交并許諾把秦國的商於之地獻給楚王。陳軫勸諫說:“張儀一定會背棄大王,商於之地不能得到,齊國、秦國卻會聯合,這樣做就是在北邊斷絕和齊國的交往,在西邊又滋生來自秦國的憂患?!边@些話可以說是正確的。但是他又說:“不如暗地里和齊國聯合而表面上跟齊國斷交,派人跟著張儀,如果給我們土地,再跟齊國斷交也不遲?!庇纱丝梢钥闯鲫愝F不去認真考慮與齊國的交往是否可以斷絕,僅僅把得到土地作為意圖而已。等到秦國背棄盟約,楚王想攻打秦國,陳軫又勸阻說:“不如趁機送給秦國一個大城市,與秦國合兵攻打齊國,這樣我們在秦國那兒丟失土地,卻從齊國得到補償。”這條計策尤其荒謬,不合乎道義。況且秦國把無道的行為強加于楚國,楚國反而要拿土地賄賂秦國;齊國本來是盟國,楚國卻無緣無故和齊國斷交。本應割讓土地,送去財物,用謙恭的話向齊國謝罪,再懇求齊國支援,卻反倒要攻打齊國,陳軫的主張因此就很不周密了。這才知道虞卿是豪杰之士,不是陳軫之類的人所能趕得上的。15.B 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啊贰瘎t表達詩人自己科舉考試的失意”錯誤。“欠”表達的是友人尚欠詩人一次龍門游賞,龍門并非指科舉考試考場的正門。16.答案 ①“耿耿”釋為“明亮”,寫的是夜色,以景作結,營造出寒夜清冷的氛圍,烘托懷遠的惆悵。②“耿耿”釋為“不安”,直抒胸臆,表達對友人的擔心和牽掛。③“耿耿”一語雙關,既寫夜色,也關乎心境,更富有構思之妙,為詩歌增添了藝術感染力。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賞析煉字的能力。“寒宵耿耿”中“耿耿”是用來描述“寒宵”的特點的,這時候“耿耿”可解釋為“明亮”,寫出了寒冷的夜晚非常明亮,這樣的夜晚,詩人和白樂天相對而坐,共同懷念遠在長洲的朋友劉禹錫,營造出了寒夜清冷的氛圍,烘托了懷遠的惆悵。“耿耿夢長洲”,“夢長洲”寫詩人夢中想象劉禹錫貶謫長洲的景象,這時候“耿耿”可理解為“不安”,直接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擔心和牽掛。所以,“耿耿”一語雙關,既寫清冷的夜色,也寫對朋友擔心和牽掛的心境,富有構思之妙,為詩歌增添了藝術感染力。17.答案 (1)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 舉類邇而見義遠(2)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 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3)憂勞可以興國 逸豫可以亡身18.答案 (示例)名列榜首 求同存異 豁然開朗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第一空,結合材料中的表格可知,語境是說“i人/e人”在公布的榜單中排名第一,可用“名列榜首”。名列榜首:指排名第一。第二空,根據前文“年輕人熱衷于以此探討彼此的性格特點,在彰顯個性的同時嘗試理解、接納他人”可知,語境是說年輕人在尋求彼此的共同之處并保留各自的不同之處的過程中建立和諧的社交關系,可用“求同存異”。求同存異:找出共同點,保留不同點。第三空,語境是說“勇于撕掉人格標簽,擺脫社交焦慮”,你會突然之間明白,“原來……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與外界互動”,可用“豁然開朗”?;砣婚_朗:形容一下子展現出開闊明朗的境界;也形容突然領悟。19.答案?、佟癷人”指性格內斂的人 ②人格并無優劣之分?、鄄⒉黄饹Q定作用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第①空,根據后文“而‘e人’指性格外向的人”可知,“而”表轉折,兩個分句內容相對,那么“i人”就是指性格內斂的人,故此處可填“‘i人’指性格內斂的人”之類的內容。第②空,根據前文“‘i人’向內尋找……啟動方式不同”和后文“優點有時會成為缺點,反之亦然。勇于……你會”可知,“i人”和“e人”只是動力的啟動方式不同,并無優劣之分,故此處可填寫“人格并無優劣之分”之類的內容。第③空,前文“你是‘i人’還是‘e人’ 回過頭來看這個問題,答案并沒有那么重要”表明人格類型對于你最終成為什么樣的人并不起決定作用,故此處可填寫“并不起決定作用”之類的內容。20.答案 (示例1)母親生氣了,她舉起了拳頭。但我用狡猾的眼光察覺她只是嚇唬我,并沒有存心要打我的意思。(示例2)小明不小心砸了玻璃,但說是別人砸的。老師批評道:“你可真聰明啊!砸了玻璃還賴在別人身上?!?br/>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正確運用“褒貶轉換”法的能力。示例中的“標致”,本義是“相貌、姿態美麗(多用于女子)”,是褒義詞,但此處說“清國留學生”“標致極了”,并不是夸他們,而是諷刺他們,“解散辮子,盤得平的……”并不好看,“標致”在這里由褒義詞變成了貶義詞。“狡猾”,指詭計多端,不可信任,是貶義詞,在句中用來形容“我”觀察母親的眼光,表現了“我”的機警,是在夸“我”機靈,由貶義詞變成了褒義詞。“聰明”,指智力發達,記憶和理解能力強,是褒義詞。語境是小明不小心砸了玻璃,但說是別人砸的,所以老師說小明“聰明”,并不是夸小明,而是批評他不誠實,耍小聰明?!奥斆鳌痹谶@里由褒義詞變成了貶義詞。21.A 本題考查學生辨析修辭手法的能力。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文學創作”比作“寶貴園地”。A.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洞庭水”比作“白銀盤”,把“山”比作“青螺”。B.使用了擬人、借代的修辭手法,把“草樹”當作人來寫,能“知”還能“斗”;“紅紫”和“芳菲”均用來代指花。C.使用了借代、設問的修辭手法,以“杜康”代酒,自問自答。D.使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芳樹”和“春山”互文見義,即春山之芳樹。春山之中,樹木繁茂,然空無一人,花兒自開自落,一路上鳥兒空自鳴啼。22.答案?、傥膶W創作是一種精神生產,②它通過藝術加工創作文學作品,③飽含作家對生命的審美體驗,④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句式變換的能力。長句變短句,首先找到句子主干,即提取主語、謂語、賓語等構成主干句;然后把余下的定語、狀語等修飾成分單獨拿出來作為短句即可。先提取句子主干:文學創作是一種精神生產。剩下的句子中有三個關鍵詞:審美體驗,主觀色彩,藝術加工。根據這三個關鍵詞將剩余的內容切分成三個短句:“飽含作家對生命的審美體驗”“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通過藝術加工創作文學作品”。最后適當增刪詞語,調整語序即可。23.[寫作指導] 這是一道材料作文題。材料設置了一個情境——研習課,借老師之口提出一個話題,即沒有經過思考的歷史沒有價值,由此引發了同學們對歷史作用的熱烈討論。同學們經過討論產生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歷史是有價值的,我們應該汲取歷史的經驗教訓,從中發現優秀的文化,并傳承下去;一種觀點認為我們應該拋棄沉重的歷史包袱,放下曾經取得的榮光,削弱歷史對我們的影響,開始新征程。本題意在引導學生思考歷史的意義與價值,歷史是“過去事實的記載”“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某種事物的發展過程和個人的經歷”。從一般意義上說,歷史是記載在史書上的事情,是人類已經選擇并記錄下來的事情,在外延上可以指向中國古代文化典籍中的歷史著作等。對于歷史,我們要思考應該怎樣從中吸取教訓,鑒往知來;或者從中發現我們優秀的歷史文化,取其精華;或者放下沉重的歷史包袱,輕裝上陣;或者放下曾經的榮光,重新開始??梢跃推渲幸粋€方面,展開論證,也可以綜合其中幾個方面的內容進行辯證分析。任務導引部分指出無論是個人、家庭,還是國家、民族,都有自己的歷史,寫作時既可以從小的方面入手,如個人、家庭,也可以從大的方面入手,如國家、民族,寫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即可。[參考立意](1)銘記歷史,鑒往知來。(2)甩掉包袱,奮勇前行。(3)傳承優秀歷史文化,促進文明交流發展。[例文]鑒往久彌新 知來行路遠陶淵明有言:“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正確地認識過去,我們才可以汲取經驗、少走彎路,走得更加穩健;充分地了解歷史,我們才能夠傳承精神、延續血脈,走得更加長遠。了解歷史,以史為鑒的觀念深植于每個國人心中。“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痹谥袊糯分?參照前朝興替的史實治理國家的明君圣主、借助歷史發展規律勸諫君王的有識之士不在少數。被稱為帝王首選教科書的《資治通鑒》,寫作的初衷是讓帝王“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擲地有聲的詠史懷古文字,彰顯著古人高度清醒的歷史觀。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教訓,廣開言路,休養生息,從而開創了氣勢恢宏的貞觀之治;秦始皇橫掃六國建立統一王朝之后,卻未深思歷史發展規律,驕傲自大,一意孤行,落得短短十幾年就滅國的下場。借鑒歷史,對照當下,是居安思危的意識,也是反思、警醒的治國態度。認識過去,不斷回顧來時之路,是黨與國家平穩發展的重要基石。從1921年紅船會議開始,中國共產黨一路走來,篳路藍縷,披荊斬棘,歷經百年,始終不忘建黨時的初心與使命。“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堅定不移地把人民放在第一位。而我們每個人,作為國家的一員,都清楚地知道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它是從熾熱、堅定的理想信念中而來,是從不辭勞苦的奔走呼號中而來,也是從千萬人的流血犧牲中而來……我們熟知,故能理解,因為理解,就更懂得珍惜當下。借鑒以往,傳承精神,在已有的積累中獲得新的發展,未來才有希望。在學習中,“溫故而知新”,時常溫習舊的知識從而能夠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在生活中,“吾日三省吾身”,經常反省自己的言行,做人做事才會更合情合理。過往的積淀能決定一個人的氣質,也能成就一個人的未來。個人如此,國家亦如此。我們青年一代,只有熟知民族史,才可尋根溯源,繁茂我們的枝葉,最終結出屬于我們的累累碩果。悠久、璀璨的歷史給予我們強大的文化自信,綿延不絕的血脈承載著我們民族精神的傳承。這些經過歷史沉淀、時間洗禮的寶貴財富,讓我們有足夠的信心與勇氣來面對復雜的環境和不可預知的未來。“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借鑒歷史,才能清楚現狀;理解過去,才能開創未來。從歷史中汲取經驗,獲得新的體會;在不斷回顧中,堅定信心,砥礪前行。鑒往知來,相信我們青年學子定會前途無量,相信我們偉大國家定會繁榮富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