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語文詩歌專練----張繼詩歌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小題。九日巴丘楊公臺上宴集【唐】張繼凄凄霜日上高臺,水國秋涼客思哀。萬疊銀山寒浪起, 一行斜字早鴻來。誰家搗練孤城暮,何處題衣遠信回。江漢路長身不定,菊花三笑旅懷開。1.下列對這詩歌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結合詩題和詩歌內容可知,詩人與友人在楊公臺上宴飲集會,共度重陽節。詩中涉及了出游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等重陽習俗。B.頷聯描寫了高臺所見之景,染上秋霜的群山寒浪陣陣,空中一行早雁已翩然飛來。詩人運用白描的手法,語言樸實、不事雕琢,寥寥幾筆勾勒了一幅廣闊的秋景圖。C.“搗練”是古代女性常見的勞作,即搗制煮過的熟絹,為縫制寒衣做準備。正日暮時分,孤城響徹搗練的聲音,以聲襯靜,越發渲染了秋日黃昏的寂寥冷清。D.詩歌觀察細致,描寫傳神,用語清新,將秋日登高的所見、所聞、所感融于一爐,以尋常語寫眼前景,卻能做到心物感應,情景交融,渾然一體。2.詩人的情感經歷了怎樣的變化?請結合詩歌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會稽郡樓雪霽張繼江城昨夜雪如花,郢客登樓齊望華。夏禹壇前仍聚玉,西施浦上更飄紗。簾櫳向晚寒風度,睥睨初晴落景斜。數處微明銷不盡,湖山清映越人家。【注】 ①此詩作于詩人避難吳越之時。②夏禹壇:夏禹治水有功,后東巡狩至會稽而崩。③西施浦:西施絕代佳人,去世后遭世人非議。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句從落雪寫起:昨夜,坐落在江畔的會稽城落了一場雪,紛揚的雪花似飛花一般曼妙輕盈。B.次句照應詩題,寫詩人登上城樓遠眺,引出遠處夏禹壇、西施浦之景,“郢客”則點明詩人身份。C.頸聯寫城樓上寒風凜冽,敲打著簾櫳,透露著寒意,日薄西山,各種景物也都留下長長的影子。D.尾聯寫暮色中的湖山,燭火與雪景輝映,人世的悲歡藏在隱約的燭火之下,讓雪景有了煙火氣。4.本詩頷聯“夏禹壇前仍聚玉,西施浦上更飄紗”廣為后人稱道,請賞析這一聯的精妙之處。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閶門即事唐·張繼耕夫召募逐樓船,春草青青萬頃田。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5.下列對詩歌內容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逐樓船”三字暗示耕夫被迫參軍,暗含對戰爭政策的批判。B.“春草青青”以樂景寫哀情,反襯農田荒蕪的凄涼現實。C.“試上吳門”通過動作細節,表現詩人對民生疾苦的關切。D.“新煙”指清明祭掃的煙火,暗示農村人丁稀少的慘狀。6.本詩如何通過意象對比表現戰爭對農業生產的破壞?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送鄒判官往陳留張繼齊宋傷心地,頻年此用兵。女停襄己杼,農廢汶陽耕。國使乘軺①去,諸侯擁節迎。深仁荷君子,薄賦恤黎甿。火燎原猶熱,波搖海未平。應將否泰理,一問魯諸生。【注】軺(yáo):古代輕便的小馬車。7.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開篇四句,既是敘事又是說理,因長年戰爭,造成停織廢耕、民生凋敝的社會現實。B.五、六兩句寫鄒判官奉朝廷之命,乘軺建節,出使陳留,必將受到諸侯的歡迎擁戴。C.九、十句用比興手法,用“原猶熱”“海未平”寫戰爭正酣、四海未平,含義深刻。D.本詩語言整體上含蓄蘊藉,與詩人的千古名篇《楓橋夜泊》的語言風格總體較相似。8.本詩所表達的情感比較豐富,請簡要概括。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春夜皇甫冉宅①歡宴[唐]張繼流落時相見,悲歡共此情。興因尊酒洽,愁為故人輕。暗滴花垂露,斜暉月過城。那知橫吹曲②,江外③作邊聲。[注]①皇甫冉,唐朝狀元,大歷十才子之一,為避戰亂遷居江蘇無錫。②橫吹曲,漢樂府歌曲名,皇甫冉也有《橫吹曲辭》一詩。③江外,指江南。9.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歌標題交代了時間、地點和事件,暗示作者與皇甫冉的友好關系,“歡”字點出了全詩的感情基調。B.詩歌前兩聯描寫了在皇甫冉家中聚會的場景,詩人在輾轉流離中與舊日的友人重逢把盞,興致大發。C.詩歌的第五句描寫精妙,露珠順著花瓣悄無聲息地滴落,畫面清雅唯美,扣合題目中的“春夜”二字。D.詩歌尾聯用典,借用樂府舊題和宴會主人的詩作,含蓄自然地表達了作者情感,言簡義豐,耐人尋味。10.本詩情感豐富,請簡要概括詩歌抒發的情感。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各題。華清宮張繼天寶承平奈樂何,華清宮殿郁嵯峨。朝元閣峻臨秦嶺,羯鼓樓高俯渭河。玉樹長飄云外曲,霓裳閑舞月中歌。只今惟有溫泉水,嗚咽聲中感慨多。1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描述華清宮巍峨高聳,表現唐玄宗天寶時期國運昌隆的盛世之態。B.頷聯一“臨”一“俯”,形象貼切地描繪了朝元閣和羯鼓樓的高峻。C.頸聯再現了華清宮中歌舞升平的景象,表達了對盛唐國勢的懷念與向往。D.“只今惟有”讓詩意發生陡轉,反差對比中委婉地表達了無限感慨。12.尾聯中“感慨多”具體有哪些感慨?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答案1.B 2.詩人的情感由悲轉喜。首聯“凄凄”“秋涼”寓情于景,表達了登臺的凄涼心境,“客思哀”直抒胸臆,表達了思鄉之愁。頷聯寫景,“寒浪”渲染了凄清的氛圍,“早鴻”寄托著思鄉之情。頸聯虛實結合,詩人聽到了婦女趕制寒衣的搗衣聲,想象遠方的游子寫信回家索寄寒衣,歸期杳杳,由個人之愁推及到天下游子思婦共同的憂愁。尾聯收束到自身,表達了寓居他鄉的漂泊之愁,而“菊花三笑”暫時驅散了郁結的憂愁,詩人暫時開顏,情感由悲轉喜。【解析】1.此題考核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詩歌鑒賞的選擇題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主要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答題時注意仔細辨析。題中B項,非“白描”“不事雕琢”,上句描寫群山運用了比喻和夸張的修辭,突出表現了其寒的特點,下句寫高飛的雁群,運用了比喻的修辭,表現雁陣的整齊。2.此題考核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重點考核詩歌的情感,分析詩歌的情感注意以詩歌的抒情方式、注釋、標題和詩中的表情達意的重點詞句作突破口,答題時先答出情感,然后結合詩歌的內容解說。作答本題先點明詩人情感的變化。從詩歌中“哀”和“笑”可以看出詩人情感的變化,再結合詩歌中的具體內容進行分析即可。注意重點抓住“凄凄”“秋涼”“客思哀”“寒浪”“早鴻”“菊花三笑”等分析情感的變化。【點睛】詩歌的情感分析的題目一直是考試的重點,但是考核的難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問題主要是不知道答題的突破口,答題時要注意結合詩中標題、注釋和詩中表情達意的重點句子作答,重點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詩歌中的重點詞語,這樣就能和給的答案無限接近,還要注意詩歌的抒情方式,根據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題時情感都要求結合詩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棄詩句。3.B 4.①詩人把歷史與現實交織在一起,吟詠出雪景的高華與娟潔。②詩人緣情寫景,已入有我之境,感情極為復雜難狀,集贊嘆、仰慕、惋惜于一體。③巧妙運用象征和比喻,生動地描繪了會稽的雪后景色,極富畫面感,使讀者仿佛置身其中。【解析】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B.“‘郢客’則點明詩人身份”錯誤,“郢客”,典出宋玉的作品,本指楚國首都郢中的騷客,他們善于演唱陽春白雪,曲高和寡。這里是詩人的自稱,暗指他善于吟誦,同時也是向古代先賢進行致敬。故選B。4.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煉句的能力。大禹的神壇前仍堆著白玉一般的積雪,西施浦上方好像飄著一層輕紗。當年,大禹東行至會稽而崩,葬在會稽。如今,大禹的神壇前的積雪似白玉一般,仿佛是自然為他獻上的貢品,遠遠望去,便生出一種厚重的歷史感。當年,西施曾在會稽生活過,以西施命名的小溪上飄著一層輕紗似的雪霧,讓人不禁追憶西施當年的美麗。詩人把歷史與現實交織在一起,吟詠出雪景的高華與娟潔。遠眺處,夏禹陵墓之前,分明積雪聚玉,潔美無比,這位治水有功,后東巡狩至會稽而卒的古賢得到了人民的愛戴與尊敬。西施浣紗的水濱似有素絹白紗在眼前晃動,可惜受命于國難之時的絕代佳人香銷玉殞之后,還遭世人非議責難。詩人緣情寫景,已入有我之境,感情極為復雜難狀,集贊嘆、仰慕、惋惜于一體。在語言上,頷聯巧妙運用象征和比喻,生動地描繪了會稽的雪后景色,表達了作者對會稽郡的熱愛和贊美。同時,這一聯的描繪也極富畫面感,使讀者仿佛置身其中,親身感受到了會稽郡的雪后風光。5.D 6.①自然生機與人間荒蕪的對比:“春草青青”描繪草木茂盛的自然景象,暗合農時;“幾處有新煙”展現農田冷清的人間現實。②空間廣袤與生產凋零的對比:“萬頃田”強調農田面積遼闊,本應繁忙;“幾處”凸顯實際耕作稀少,反差中揭露兵役對勞力的掠奪。③視覺反差強化批判力度:詩人登高遠眺,“青青”與“無煙”形成強烈視覺沖擊;以清明農耕時節的特殊時間節點,深化對戰爭政策的沉痛控訴。【導語】這首《閶門即事》以冷峻筆觸勾勒出戰亂下的民生圖景。“春草青青”與“萬頃荒田”形成刺目對比,“新煙”寥落更顯人丁凋敝。張繼通過耕夫從軍、田園荒蕪的意象并置,深刻揭示了戰爭對農耕文明的摧殘,在清明時節的反襯中,將批判鋒芒藏于沉靜觀察之下,體現中唐詩人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洞察。5.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D.“指清明祭掃的煙火”錯,“新煙”指清明炊煙寥寥無幾,人煙稀少。故選D。6.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思想情感的能力。①自然生機與人間荒蕪的對比詩中“春草青青”一句,描繪了春天田野上草木茂盛、生機勃勃的自然景象。這原本應是農耕繁忙的季節,草木的生長也暗示著農時的到來。然而,接下來的“幾處有新煙”卻展現了另一幅截然不同的畫面。新煙通常代表著人家炊煙裊裊,生活安寧,但在這里卻“幾處”而已,說明農田周圍人煙稀少,生活氣息冷清。這種自然生機與人間荒蕪的對比,強烈地突出了戰爭對農業生產和生活環境的破壞。②空間廣袤與生產凋零的對比“萬頃田”一詞強調了農田面積的遼闊,突出空間之廣闊,萬頃農田之上本應是一片繁忙勞作的耕作景象。但“幾處”一詞卻凸顯了實際勞作人數之稀少,耕作農田之稀少,與廣袤的農田形成了鮮明的反差。這種反差揭示了兵役對農業勞力的掠奪,農業勞力均被官府征兵,使得原本應該繁忙的農田變得荒蕪。③視覺反差強化批判力度詩人登高遠眺,既看到“春草青青”,又看到“幾處”“新煙”,將“青青”的春草與“無煙”的農田同時納入視野,形成了強烈的視覺沖擊。這種視覺反差不僅讓讀者深刻感受到戰爭對農業生產的破壞,還強化了詩人對戰爭政策的沉痛控訴。特別是在清明這個農耕時節,本應是播種希望的時候,卻只見草木茂盛而不見人煙,更顯得戰爭之殘酷和無情。7.D 8.(1)對戰爭頻仍,民生凋敝的憂慮;(2)勉勵鄒判官仁德理政,輕徭薄稅,體恤百姓;(3)期盼鄒判官不畏艱險、不計順逆、勇擔重任。【解析】7.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及語言風格的能力。D.“本詩語言整體上含蓄蘊藉”分析錯誤,本詩語言應是比較直白的,《楓橋夜泊》是含蓄蘊藉的。故選D。8.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1)“齊宋傷心地、頻年此用兵。女停襄己杼,農廢汶陽耕”四句,有敘事又是說理,陳留自喪亂以來,長年頻繁戰爭,男女失業,造成百姓停止織布、廢棄農耕、民生凋敝的社會現實,抒發了詩人對戰爭的厭惡、對百姓生活的憂慮之情;(2)“國使乘軺去,諸侯擁節迎。深仁荷君子,薄賦恤黎甿”四句,是說鄒判官奉朝廷之命,乘軺建節,出使陳留,必將受到諸侯的歡迎擁戴,并且希望鄒判官到達陳留后,能夠體恤百姓,減輕百姓的賦稅,實行仁愛的政策;(3)“火燎原猶熱,波搖海未平。應將否泰理,一問魯諸生”四句,意思是現在戰爭正酣、四海未平,希望鄒判官看輕世事的盛衰,命運的順逆,不畏艱險,把此次去陳留為官之事擔當起來。9.A 10.①故人相聚之喜;②聚會宴飲之樂;③飄零江湖之悲;④國勢艱危之憂。【解析】9.本題考查學生綜合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A.“‘歡’字點出了全詩的感情基調”錯,詩中有故人相聚之喜、聚會宴飲之樂,也有飄零江湖之悲、國勢艱危之憂。全詩的感情基調不是歡樂的。故選A。10.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流落時相見,悲歡共此情”“興因尊酒洽,愁為故人輕”前兩聯描寫了在皇甫冉家中聚會的場景,詩人在輾轉流離中與舊日的友人重逢把盞,表達了故人相聚、把盞宴飲的歡樂;“流落”“愁”兩詞點出兩人飄零江湖的生活狀態,結合注釋,皇甫冉為避戰亂遷居江蘇無錫,詩人也是在輾轉流離中。兩人相遇正是在離亂中,有一種人生漂泊流離的悲苦;“那知橫吹曲,江外作邊聲”,“邊聲”指邊境上羌管、胡笳、畫角等音樂聲音,此處指劉展作亂于潤州。尾聯用典,含蓄自然地表達了作者對國勢艱危的擔憂。11.C 12.①表達了詩人對大唐昔盛今衰的感慨。華清宮曾風光無限,如今只剩下一汪溫泉水,昔日繁華已逝,歷史盛衰無常,讓詩人頗為心傷。②表達了詩人對唐玄宗的無限感慨。唐玄宗壯年英明,創下開元盛世,晚年卻沉溺于享樂,導致國運衰落。詩人對此有感嘆,也有譏諷。【解析】11.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與評價作者的觀點態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首先要認真研讀詩歌內容,然后仔細辨識選項中是否有對詩歌的解讀的錯誤。詩歌鑒賞的選擇題對整個詩歌的綜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詩句的含義、詩句的手法還考核詩歌的情感,注意結合詩歌的內容進行分析。C項,“表達了對盛唐國勢的懷念與向往”不正確。此聯用詞秀麗如水,意境優美淡雅,但“云外曲”即“《玉樹后庭花》”和“月中歌”即“《霓裳羽衣曲》”皆為靡靡亡國之音,此聯暗藏譏諷之意。故選C。點睛:詩歌鑒賞的選擇題綜合考核詩歌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內容。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注意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或只答表層含義,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顯的錯誤。12.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答題時要注意結合詩歌的標題、注釋和詩中表情達意的重點字詞語進行分析。對于情感的把握,可以從題材入手,同一類題材往往都表達這類似的情感;可以從抒情議論的句子入手,這些句子是直接表達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從作者和創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論世;可以從題目入手,題目往往交代了詩歌的主要內容,創作的緣由和主要表現的思想感情;可以從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襯托或烘托詩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結合“華清宮殿郁嵯峨”“朝元閣峻臨秦嶺,羯鼓樓高俯渭河”“玉樹長飄云外曲,霓裳閑舞月中歌”分析,寫出了唐玄宗天寶時期國運昌隆的盛世之態,頸聯再現了華清宮中歌舞升平的景象;結合“只今惟有溫泉水,嗚咽聲中感慨多”分析,如今只剩下一汪溫泉水,歷史盛衰無常。表達了詩人對大唐昔盛今衰的感慨。唐玄宗壯年英明,創下開元盛世;結合“玉樹長飄云外曲,霓裳閑舞月中歌”,再現了華清宮中歌舞升平的景象,唐玄宗沉溺于享樂,導致國運衰落。表達了詩人對唐玄宗的無限感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