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考語文詩歌專題訓練----謝靈運詩歌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題目。讀書齋詩[南北朝]謝靈運春事時已歇,池塘曠幽尋。殘紅被徑隧,初綠雜淺深。偃仰倦芳褥,頻步憂新陰。謀春不及竟,夏物遽見侵。注釋:①該詩作于謝靈運任永嘉太守時,詩人此時醉心山水,無心政事。②被,同披,披著③遽,遂。1.請簡要描繪“殘紅被徑隧,初綠雜淺深”的景象。2.結合全詩,請簡要賞析“偃仰倦芳褥”所表達的情感。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題目。歲暮謝靈運殷①憂不能寐,苦此夜難頹②。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運往③無淹物④,年逝覺已催。【注】①殷:多,深;②頹:盡:③運往:一年四季運轉;④淹物:滯留、久留之物。3.請從感官角度賞析“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這兩句詩的妙處。4.此詩的最后兩句抒發了詩人怎樣的人生感慨?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題目。東陽溪中贈答詩二首謝靈運其一可憐誰家婦,緣流洗素足。明月在云間,迢迢不可得。 其二可憐誰家郎?緣流乘素舸。但問情若為,月就云中墮。5.這兩首情歌贈答的詩是謝靈運摹仿民歌的作品,詩歌運用的意象如 、 等皆明麗凈潔。6.《經典常談·〈詩〉第十二》說謝靈運是一個發現“自然”的詩人。結合兩詩,談談你對“自然”一詞的理解。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面小題。石壁精舍還湖中作①(南朝宋)謝靈運出谷日尚早,入舟陽已微。林壑斂暝色,云霞收夕霏。芰②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③趨南徑,愉悅偃④東扉。慮澹物自輕,意愜理無違。【注】①宋景平元年,謝靈運辭去職務回故鄉。石壁精舍是他的書齋。②芰:菱。③披拂:撥開草木。④偃:仰臥。7.詩歌描繪了一幅湖上晚歸圖,路線清晰。請根據詩歌內容,理出詩人的行蹤。出谷→① →趨南徑→②8.此詩著意煉句,寫景盡態極妍。請在“林壑斂暝色,云霞收夕霏”句中任選一字,品其妙處。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下面小題。夜宿石門詩謝靈運朝搴苑中蘭,畏彼霜下歇。暝還云際宿,弄此石上月。鳥鳴識夜棲,木落知風發。異音同致聽,殊響俱清越。妙物莫為賞,芳醑誰與伐①?美人竟不來,陽阿②徒晞發。【注】①伐:夸獎。②阿:山嶺。9.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歌一、二句寫早晨采摘把玩苑中蘭花,并擔憂蘭花因受嚴霜侵壓而凋殘,寫出了詩情產生的動因,也為后文寫暮游做鋪墊。B.一、三句同二、四句,形成隔句對,“朝搴”與“瞑還”對應,“畏彼”與“弄此”對應,形成韻調搖曳、回環飄蕩的效果。C.“鳥鳴”“木落”,從聽覺角度描繪視界中的夜景,“異音”“殊響”以動襯靜,寫出了深夜山中寧靜安謐,給人以奇異感覺。D.最后兩聯,寫無人共賞如此美妙的秋夜美景,無從向他人夸贊杯中的好酒,只好在山上徒勞地等待,直到太陽出來,曬干頭發。10.本首詩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怎樣的詩人形象?請結合全詩進行分析。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小題。登池上樓①謝靈運潛虬媚幽姿,飛鴻響遠音。薄霄愧云浮,棲川怍淵沉。進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祿②反窮海,臥疴對空林。衾枕昧節候,褰開暫窺臨。傾耳聆波瀾,舉目眺嶇嵚。初景革緒風,新陽改故陰。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祁祁傷豳歌③,萋萋感楚吟④。索居易永久,離群難處心。持操豈獨古,無悶征在今。【注】①此詩寫于宋少帝景平元年初春。詩人謫居永嘉(今浙江溫州),久病初愈,登樓觀景,寫下此詩。②徇祿:追求俸祿,指做官。③“祁祁”句取自《詩經·豳風·七月》的“春日遲遲,采蘩祁祁。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④“萋萋”句取自《楚辭·招隱士》的“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1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首四句,既是起興,又含有比喻之意。詩人將“我”與物融為一體,借“潛虬”喻隱居之士悠然自適,借“飛鴻”喻仕宦之人奮進高飛。B.“進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是詩人對自我狀態的認識和分析,反映了詩人在仕與隱的去向上進退維谷、左右為難的內心矛盾和痛苦。C.“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緊扣早春景物的特點,由遠及近,繪聲繪色,有動有靜,呈現出勃勃生機的景象,達到了情景合一的境界。D.“無悶”源自《周易·乾卦》,詩人由《周易》的“遁世無悶”聯想到自己當下情境,抒發了詩人決心遠離官場、歸隱山林的強烈愿望。12.詩中寫景部分是詩人心理變化的樞紐,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答案1.暮春時,落花鋪滿了幽深的石徑,剛出土的草與茂盛的草木錯雜。 2.寫出了詩人仰臥在被褥上,享受初夏的清涼的情態,表達了一種閑適的情緒,寄托了詩人渴望遠離俗世,寄情山水的愿望。【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意境的分析。分析意境要先找出詩句中的意象,本詩中“殘紅被輕隧,初綠雜淺深”中的意象是落紅、隧徑、初綠的草木等,暮春時,落花鋪滿了幽深的石徑,剛出土的草與茂盛的草木錯雜,詩人以看似隨意的眼前之景取意,營造出一種清幽又充滿生機的意境,表達了一種閑適的情緒。描繪時注意抓住意象特點。2.本題考查學生對詩句中情感的理解。由注釋可知,作者醉心山水,不會對山水美景產生倦怠之情,只會對束縛他的官場表現厭倦,結合作者對官場和對書齋生活所寄予的不同情感分析,“倦”有“倦怠”的意思,此處用“倦”字,寫出了詩人仰臥享受初夏的清涼的情態,展現了在書齋中所見的清新的自然風光,寄托了詩人渴望遠離世俗,寄情于大自然的愿望。3.兩句分別從視、聽感受上寫出歲暮之夜的高曠、蕭瑟、寒凜、凄清。眼前的景象又恰與自己的處境、心境相合,隱隱透出詩人所處環境之森寒孤寂,也反映出詩人心緒的悲涼與騷屑不寧。(意近即可。) 4.這兩句抒發詩人歲月不居、年命易逝之慨,及詩人的壯志不能實現的苦悶。(意近即可)【解析】3.考查詩句賞析。這兩句詩意為:明月照在積雪上,北風猛烈而且凄厲。積雪的白,本就給人以寒凜之感,再加以明月的照映,雪光與月光相互激射,更透出一種清冷寒冽的青白色光彩,給人以高曠森寒的感受。這一句主要是從視覺上寫歲暮之夜的凜寒高曠之象。下一句則轉從聽覺感受方面寫歲暮之夜所聞。“朔風”之“勁”,透出了風勢之迅猛,風聲之凄厲與風威之寒冽,著一“哀”字,不僅如聞朔風怒號的凄厲嗚咽之聲,而且透出了詩人的主觀感受。兩句分別從視、聽感受上寫出歲暮之夜的高曠、蕭瑟、寒凜、凄清。這兩句的真正妙處是它和殷憂不寐的詩人之間存在一種微妙的契合。詩人是在特定的處境與心境下猝然遇物,而眼前的景象又恰與自己的處境、心境相合,情與境合、心與物愜。明月映照積雪的清曠寒冽之境象,似乎正隱隱透出詩人所處環境之森寒孤寂,而朔風勁厲哀號的景象,則又反映出詩人心緒的悲涼與騷屑不寧。4.考查賞析作者感情。本詩最后兩句寫到隨著時間的運行,四季的更迭,一切景物都不能長留,人的年歲也迅速消逝。值此歲暮之夜,感到自己的生命也正受到無情的催逼。這兩句抒發詩人歲月不居、年命易逝之慨。這種遲暮之感與詩人的壯志不能實現的苦悶聯系在一起,并由“明月”二句所描繪的境界作為烘托,抒發了詩人對時光流逝無可追回的惋惜和對事業無成的惆悵。5. 江水、 素足、明月、素舸(任選2個) 6.(1)指詩歌對自然山水的生動描繪,如“緣流”“素舸”等,寫出了山水秀美清麗;(2)指詩歌中感人情愫的自然流露,女子天真自然,毫不做作;男子大膽傾吐心意,不涉輕薄。(或將明月比作美麗的女子,遠隔千里可望而不可得。表現出親切感人的情愫)【解析】5.本題考查詩歌意象。它指的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 簡單來說, 意象就是寓“意”之“象”, 即用來寄托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 其一詩意:可愛喲,這是誰家的婦人?就著這河流洗她那白皙的腳。 溪中美女和云中的明月一樣,可望而不可得。其二詩意:可愛喲,這是誰家的小伙子?就著這河流乘坐不加雕飾的大船。 只要感情真切,專心追求,月亮會從云中墜落,美女會投入你的懷抱。其中帶有作者情感的景物有:流(江水)、素足(沒有裝飾的腳)、明月、素舸(不加雕飾的大船)。江水是清澈的,素足、素舸都是沒有裝飾的景物,展現其潔凈,而明月和美女相連,也展現出明麗潔凈的特點。古兩首詩中的展現明麗潔凈的意象有:江水、 素足、明月、素舸。6.本題考查詞語賞析。結合詩句“緣流洗素足”“明月在云間”“緣流乘素舸”“月就云中墮”等句子可知,作者抓住了自然中江水、明月、素舸等景物,寫出了這些景物的明麗潔凈,突出了山水的秀美,展現了自然之美,這個“自然”可以理解為自然的美;結合兩首詩的內容可知,第一首為男子所唱,寫郎看婦猶如云間明月,可愛而不可就;第二首為女子所唱,寫婦看郎,因見郎動情,當郎向她一問,她便立刻投入郎的懷抱。兩首詩中,男子和女子分別坦誠地表達了對對方的傾慕、喜愛,并且雖然男子有對女子的“素足”的贊美,但是真誠、自然,沒有褻瀆之意,把女子比成明月,寫出了對方的高潔、美好,體現了一種自然的、坦率的愛意。第二首中,女子則是主動表達了對男子的愛慕,大膽、率真,表現出可愛的一面。所以這里的“自然”可以理解為情感的自然、不做作、坦率、率真,內心的真誠、真摯。7. 入舟 偃東扉 8.示例:“斂”或“收”,表示“收攏、聚合”的意思,林巒山壑之中,夜幕漸漸收攏聚合;天空中飛云流霞的余氛,正迅速向天邊凝聚。渲染出夜幕降臨,山林與天空光影暗合、幽靜的氛圍。詩人一腔“愉悅”之情,洋溢在這些景物之中。【解析】7.本題考查信息篩選與提煉。根據詩句內容,提煉點明地點變化的句子,理清行蹤路線。由“出谷日尚早,入舟陽已微”“披拂趨南徑,愉悅偃東扉”可知,詩人的行蹤是:出谷——入舟——趨南徑——偃東扉。8.本題考查詞句賞析。煉句需抓住句中富有表現力的詞語(一般是動詞),然后解詞,結合整句和上下文分析其表達效果即可。“林壑斂暝色,云霞收夕霏”意思是:四周的樹林和山壑中聚積著傍晚的景色,天上的晚霞凝聚在夜晚的天空中飄動。“斂”“收”都是“收攏、聚合”的意思,這里運用擬人的手法賦予山林溝壑、云霞以人的動作情態,寫出蒼茫暮色的迷蒙和殘陽晚霞的絢麗,仿佛與人心神相契,達到物我渾然的動人境界,表達了詩人“愉悅”的心情和對自然景物的贊美。為后文從摹景轉向說理,概括哲理性的感受做好了鋪墊。9.C 10.①情趣高雅,品質高潔。自己愛惜蘭花幽草,夜宿高山云際,賞玩寒石明月,借助幽蘭、白云、明月等意象表現了詩人高潔的志趣。②神思敏銳,喜愛自然。詩人調動聽覺,敏銳地捕捉鳥唱葉落等各種細微的聲響,沉浸于那清亮悠揚的音調。③孤獨寂寞,渴求知音。詩人在美景中獨自游玩,無人為伴,不禁發出“芳醋誰與伐”“美人竟不來”的感慨。【解析】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賞析詩歌的能力。C. “‘異音’‘殊響’以動襯靜”錯。此處是說各種聲音一起來到耳邊,聽來都是清亮悠揚的聲調,似乎變得與平時不同,引起了人的奇異感覺。故選C。10.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形象的能力。開頭四句,寫詩人早上愛惜蘭花,恐怕它在霜露中凋殘,而采摘把玩,;晚上,詩人回到高入云際的別墅中休息,玩賞著山石上婆娑的月影,從中可以看出詩人情趣高雅,品質高潔。蘭是美好事物的象征,白云、明月皎潔、潔白,表現了詩人高潔的志趣。“鳥鳴識夜棲,木落知風發。異音同致聽,殊響俱清越”描寫詩人夜晚聽到鳥的鳴叫聲漸漸低落、漸漸稀少,最后成為偶爾一二聲的啁啾,于是意識到它們已在林中棲息,夜越來越深;而在沉靜之中,時時又傳來簌簌的落葉聲,于是知道山中又起了夜風。夜中“異音”、“殊響”一起來到耳邊,聽來都是清亮悠揚的聲調。從中可以看出詩人神思敏銳,喜愛自然。“妙物莫為賞,芳醑誰與伐?美人竟不來,陽阿徒晞發”寫可惜如此美妙的夜晚,卻無人同我一起欣賞,這滿壺香醇的美酒,又有誰能與我同醉共歡。遠行的朋友,依然遲遲不歸,不知不覺中,夜色漸漸褪盡,東方,已經朝霞初染。詩人感嘆:如此美妙的秋夜,卻無人能夠欣賞,我也就無從向誰夸美這杯中的好酒了。言外之意,是說世人多庸俗,缺乏高逸情趣,難與自己同游。11.C 12.①開篇詩人是憂郁的,他既不能安然退隱,又不能建功立業。②結尾詩人不再猶豫,內心堅定,決意隱歸。③心理變化是受自然景物之變化的影響。冬去春來,已是流水潺潺,群山聳立,春草新生,飛鳥鳴叫,清新的自然、盎然的生機蕩滌著詩人內心,從而使詩人得到精神洗禮。【解析】1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C.“有動有靜”錯誤。“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描寫池塘邊春草萌生、園柳中禽鳥鳴叫的場景,突出春天的勃勃生機,主要為靜景。這里的“變”不是動景,是突出春天消息的突然而至,突出作者的欣喜之情。故選C。12.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和情感的能力。首先要找出詩中寫景的句子,然后結合詩歌內容分析其前后的心理變化。本詩寫景的句子主要包括“傾耳聆波瀾,舉目眺嶇嵚。初景革緒風,新陽改故陰。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這幾句詩描繪了一幅登樓遠望所見到的景物,描寫了初春時節池水、遠山和春草、鳴禽的變化,滿目春色,顯示出生意盎然的景象。寫景之前的前八句中,作者借“潛虬”“怍淵沉”,“飛鴻”“愧云浮”形象的比喻寫出自己的困境,寫官場失意的頹喪心情和既不能像潛藏的虬那樣安然退隱,又不可能像高飛的鴻那樣聲震四方的無奈情緒,心情是黯淡的。寫景之前的后六句中,在美好春景的感召下,作者盡管“傷豳歌”“感楚吟”,盡管離群索居易感歲月漫長,枯索無味難以安心。但他卻堅定地表示堅持節操豈止古人能夠做到,《周易》所謂“遁世無悶”在今人身上同樣可以得到征驗,詩人的情緒便從進退維谷的困境中解脫出來,以高亢的聲調收結全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