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八單元語言家園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單元檢測卷(八)課件(共64張PPT)+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八單元語言家園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單元檢測卷(八)課件(共64張PPT)+答案

資源簡介

(共64張PPT)
第八單元 語言家園·語言積
累、梳理與探究
單元檢測卷(八)
一、閱讀(70分)
(一)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近年來,字母詞呈迅速擴張之勢。以《現代漢語詞典》收錄的字母詞為例,第3版收錄字母詞39個,第6版猛增到239個。特別是《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明確規定的不該使用外語的地方,字母詞也屢見不鮮。我們中國人生產的、具有完全知識產權的產品,也開始流行“洋名”或漢英混合的名稱。高聳在大都市中的一些公共建筑、樓盤上,只見英文標識,而不見漢語蹤跡,讓人恍若到了英語國家。字母詞在漢語通用領域擴張,向社會發出了漢語英語可以混雜的錯誤信號。
英語入侵漢語,危及漢字漢語的安全。近二三十年來,英語正在改變中國年輕人的語言習慣、思維習慣,改變他們對漢字漢語的感情。漢字是中華文化的基因、基石,如果任由字母詞擴張、泛濫,將危害漢語的純潔性,沖擊中華文化的基礎。在文化全球化的時代,字母詞也出現全球化的趨勢。我們不能把字母詞攔在中華文化的大門之外,可是也不能任由字母詞泛濫成災。因此,應該對字母詞的使用加以規范和限制。
能不能仿效機動車的出行規定,讓字母詞的“出行”更規范?
語言文字的使用可分為三個領域。一是公民個人生活領域,類似“人行道”,字母詞可以自由通行。二是專業領域,也就是專業人員和部分人群才經常使用的專業用語用詞,比如X光、B超、A股、B股等。在專業領域內,有些字母詞用漢語代替很不方便。專業字母詞只在專業范圍內交流
使用,不需要大眾都看得懂,又因為它不進入通用領域,對漢字漢語的影響甚微。因此,專業領域類似“慢車道”,少量字母詞可以通行。三是面向公眾的通用領域,就像“快車道”,字母詞應該禁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明文規定,國家機關、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漢語文出版物、廣播電臺、電視臺、公共服務行業等,必須使用普通話和規范漢字。字母詞來自外語,外語顯然不符合我國通用語言的規范和標準。
現在,有些人主張取消通用領域對字母詞的限制,理由有兩條:一是“吸收外來語豐富漢語”,二是字母詞比漢語簡單好用。其實,沒有人反對吸收外來語,只是要求翻譯成漢語再吸收。我們完全可以找到對應的中文簡稱代替字母詞,它們同樣簡單好用。現在通用領域正在使用的字母詞,有一些的確沒有相應的漢語簡稱代替。這就需要政府語言文字工作主管部門組織權威的翻譯委員會定期翻譯公布,比如:“CPI”用“消指”代替,“PM2.5”用“微塵2.5”代替,等等。
在面向公眾的通用領域中,語言文字是給最廣大的人民看的。可是,在我們身邊有很多人不懂英語,更不明白這些字母詞的含義。在通用領域限制字母詞,不僅是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尊重,也是對不懂外語者的理解和尊重。
(摘編自傅振國《警惕字母詞侵蝕漢語》)
材料二:
從秦代“書同文”算起,漢語已然走過了兩千多年的歷程。當今,出現了新的景象:使用字母詞形成熱浪,令人注目。
漢語中出現外來詞,自古有之。一種語言,只要跟其他語言密切接觸,就難免出現外來詞。漢語的突出特點是使用方塊漢字。不管是繁體還是簡體,都能幫助我們把同音的詞語所表示的意思分辨清楚。比如:“飛屑吸入人體致癌。”(魏潤身《撓攘》)“這種石頭也能治癌。”(柳建偉《突出重圍》)這里出現了“致癌”和“治癌”,二者的前一個字都讀zhì。正是因為字的形體有所不同,才保證了不會引起誤解。這是使用拼音文字的書面語做不到的。
面對風起云涌的字母詞,一方面,要看到字母詞的語用價值。對于使用者而言,字母詞具有美感引力。其一,視覺引力,從字形上凸顯某種事物,使之顯得醒目突出,如“巴薩VS皇馬”。其二,新知引力,通過字形求解字義,增長知識,如GDP指國內生產總值。其三,心態引力,由于字母詞新穎而帶國際味,因此可以引發人們心理上的高雅感和奇異感。如某營養品的盒子上面,印著小一號字體的“TRT”。“TRT”是什么,沒幾個人知道,可看起來顯得“有檔次”。誠然,字母詞不屬于漢語漢字,不能進入現代漢語詞匯系統。但是,可以把它看成一支外來的特種生力軍,讓它配合漢語漢字,發揮其特定的作用,這是具有積極意義的。那么,字母詞的普遍使用,會不會引起漢語漢字的混亂?這不必擔憂。阿拉
伯數字也是外來的,但是,其在漢語中的使用并沒有傷及漢字文化,因為漢語有漢語的應用規律。比如八十八歲叫作米壽,這是因為“米”拆開是“八十八”;九十九歲叫作白壽,這是因為“百”減去“一”是“白”。這種文化底蘊深厚的用法,阿拉伯數字能夠干擾嗎?
另一方面,要看到字母詞的局限性。字母詞的使用,缺乏實實在在的群眾基礎。比如OLED(有機發光二極管),除了內行,能看懂的少之又少。
語言是交際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兩千多年前,孔子就已鄭重指出:“辭達而已矣。”廣大群眾看不懂的東西,其生命力是有限的。我們應該明確字母詞這一弱點,運用時要想辦法彌補。個人以為,可以編寫一部《英文字母詞詞典》,同時有必要立項研究如何做好字母詞漢化的工作。
(摘編自邢福義《辭達而已矣》)

1.(3分)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在漢語通用領域,字母詞的不斷擴張,將錯誤地引導人們將漢語英語混用。
B.英語改變著中國年輕人對漢字漢語的感情,這會沖擊中華文化的基礎。
C.漢語與其他語言密切接觸后,不免出現外來詞,這在歷史上有跡可循。
D.由于漢語使用方塊漢字,所以我們能根據字形將同音的詞語分辨清楚。
“沖擊中華文化的基礎”錯誤。由材料一“如果任由字母詞擴張、泛濫,將危害漢語的純潔性,沖擊中華文化的基礎”可知,“沖擊中華文化的基礎”的前提是“任由字母詞擴張、泛濫”。

2.(3分)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材料一提出了要對字母詞的使用加以規范和限制的觀點,運用了比喻論證、舉例論證等論證方法。
B.材料一認為無相應漢語簡稱代替的字母詞可由權威部門定期翻譯公布,比如“很SA”用“很颯”代替。
C.材料二介紹了字母詞對使用者的三種美感引力,分別是視覺引力、新知引力、心態引力,并分別舉例分析。
D.材料二認為編寫一部《英文字母詞詞典》,并且對字母詞進行漢化處理,是可以彌補字母詞弱點的。
舉例不當,“SA”不是字母詞,是“颯”的漢語拼音的大寫字母。

3.(3分)下列各項中,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  )
A.我們應該批評某些企業,他們將國貨品牌的名字冠以各種外文字母符號,以此提升企業品牌的“高級感”。
B.有些字母詞使用很方便,應該向大眾推廣。比如DNA,要是翻譯出來既難記又難寫,還不如DNA來得簡明清楚。
C.某科研數據顯示,從2010—2014年的《人民日報》中,每年選取一周合計35天的樣本語料中出現字母詞490個,共1597次。
D.在漢語部分詞語中,阿拉伯數字是替代不了漢字的,比如“推三阻四”“不管三七二十一”。
材料一的主要觀點是要對字母詞的使用加以規范和限制。A.批評某些企業將國貨品牌的名字冠以各種外文字母符號的做法,與材料一第1段中“我們中國人生產的、具有完全知識產權的產品,也開始流行‘洋名’或漢英混合的名稱”所說的一致,所以可以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的觀點。B.“應該向大眾推廣”與材料一第4段中認為在類似“快車道”的面向公眾的通用領域中字母詞應禁止使用的觀點相悖,不能用來支撐材料一的觀點。C.材料一第4段中明確指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明文規定……必須使用普通話和規范漢字”,因此《人民日報》多次使用字母詞不屬于對字母詞使用的規范和限制,不能支撐材料一的觀點。D.舉阿拉伯數字在某些漢語詞語中無法替代漢字的例子,論證的是漢語有自己的應用規律,不能用來支撐材料一的觀點。
4.(4分)請結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內容,概括字母詞的特點。
答案:①字母詞由英文字母或由英文字母、數字、漢字等混合構成;②字母詞來自外語;③字母詞具有語用價值,具有三種美感引力;④字母詞有局限性,缺乏群眾基礎。
5.(6分)有人認為,在對待使用字母詞的態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有所不同。你是否同意?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一)同意。①材料一認為在面向公眾的通用領域中使用字母詞必須有所限制,如果任由字母詞擴張、泛濫,會沖擊中華文化。②材料二認為字母詞的使用不會引起漢語漢字的混亂,不必擔憂。
(示例二)不同意。①兩則材料都辯證地看待了使用字母詞的問題。②材料一認為在個人生活領域和專業領域可以使用字母詞;材料二認為字母詞配合漢語使用,有積極意義。
(二)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請說普通話
尚春江
老同志,請你說普通話。
山水老漢從兒子居住的小區出來溜達了一會兒,就記不住回家的路了。去問交警,兒子的家在哪?路咋走?可是,他費了老鼻子勁說出來的話,人家一句也沒聽懂。交警說,老同志,請你說普通話。
可他哪里會說普通話啊。
他又去問路邊下棋的幾個老頭,幾個老頭聽了他說的話,一個勁地搖頭,說,聽不懂,請你說普通話。
可是,他真的不會說普通話。
前天,兒子把他從老家里接過來。一來讓他享受一下城里的生活,二來他老了,就他一人在家,兒子不放心。三番幾次去接,他都不應。這不,兒子費了好些口舌才把他接到市里。
然而,山水老漢在兒子鴿籠般的樓房里待不住,只在屋里待上一天就覺得悶得慌,渾身沒勁,煩躁。
第二天一大早,兒子說,在屋里待久了,出去走走,散散心。
說完,兒子就去上班了。兒子原先在這個城市打工,后來出息了,現在當了經理,忙得腳不著地,連陪他說話的工夫都沒有。兒媳婦倒是下班就回家,但她是溫州人,說話嘰里呱啦的,他一句也聽不懂。兒媳婦就給他說普通話。可是,他聽得懂她說的話,她卻聽不懂他說的話。走走就走走。山水下了樓,出了小區的門,到街上逛。逛著逛著,在大街上七拐八抹的,一會兒就迷了路。按說,他當過兵,出過遠門,說啥也不會迷路。可是,現在的城市,街道好像都差不多:都是高高的樓房,都是寬寬的街道,到處車挨車人擠人。一會兒,車開得呼呼的,好像賽跑;一會兒,都停在那里等紅燈,好一陣子不動步。
山水悠悠逛逛,像到集上趕集,走著走著就迷了路。哪像在家里,哪里有棵草,哪里有道坎,他心里一清二楚,擠著眼也能摸回家。
迷了路?問啊。鼻子下邊有張嘴,山水就去問路。可是,他講的是家鄉掉了渣的土話,人家一句也聽不懂。這時他才明白,村中那些打工的年輕人為啥都講普通話了。那時,他還跟人家講,當初自己因為說普通話,害得被退了親,被退了伍,現在還是光棍一條。可現在,人家硬要自己說普通話,自己卻把普通話忘得一干二凈。
問了半天,他也沒問出回小區的路。沒辦法,他就給兒子打電話。兒子開車很快找了來,把他送回家。坐在沙發上,山水說,不在這住了。在這里,人家講的是本地話,他聽不懂;他講的是家鄉話,人家也聽不懂。在這里,說話都是普通話,他不會。
兒子想說,爸,你不會學嗎?小時候,人家都說你會普通話。
但是,兒子沒有問。他知道,那是他爸心上的一道傷疤。
那年,他爸當兵回家探親。老隊長榔頭看到一個人,穿著一身綠軍裝,背著一個綠挎包,站在山水家門口東張西望,知道是山水回來探親了。就問,是山水啊?啥時候坐車回來的?
哎呀呀,你是榔頭叔叔嗎?我是昨晚上回來的。叔叔,你知道我媽媽在哪里嗎?山水說著一口標準流利的普通話,還向生產隊長榔頭敬了個禮。
啥?你是“坐碗上”回來的?不是坐車啊?你媽媽是誰?是你娘?那我去叫你娘去。你娘在紅芋地里鋤紅芋呢。
切!榔頭隊長聽著山水說的普通話,嘴都撇到褲腰上了。
一會兒,山水娘回來了。他娘干活時,臉上受了點傷,涂著紅藥水,橫一道豎一道的。
娘望著穿綠軍裝的山水,高興得眼淚都出來了。要知道,那時候當兵,是很光榮的。有人找不到媳婦,只要軍裝一上身,說媒的立馬就踢破門檻。
娘說,山水,啥時候回來的?
山水望著臉上橫一道豎一道的娘說,你是誰呀?
娘說,傻孩子,我是娘啊,你連娘都不認識了?
山水緊緊握住了娘的手說,哎呀呀,你看看,你看看,我以為是隔壁的大娘呢,原來是我的媽媽喲。
此后,有人說山水是“一年親,二年洋,三年不認爹和娘”。
小資產階級思想典型,上報到了部隊。本來,山水已被部隊當作入黨提干的對象,此時泡了湯,提前退了伍。山水的未婚妻也退了婚。他娘提著禮到處找媒人說媒,但人家一聽說是他,扭頭就走。
從此,山水就成了寡漢。如果不是撿了一個他作兒子,把他撫養成人,現在可能仍是孤家寡人。
一連幾天,兒子看他爸山水整天躲在屋里,呆呆地,不言不語,像丟了魂。就說,爸,是不是住不慣啊,那咱就回老家。
啥?回家?那中啊!
山水的眼中一下子閃出了亮光。在家里,他就不用說普通話了。種地,種菜,和一般大小的老年人拉拉呱,喂喂豬,養養雞,遛遛狗,
多好!
(選自《華文小小說》)

6.(3分)下列對小說思想內容的分析與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寫山水逛街迷路運用動作描寫,表現他對城市生活的極不適應。通過山水現在說家鄉掉了渣的土話和當兵時說普通話的對比,塑造農民形象。
B.父親來到兒子家,跟兒媳婦交流,由于語言溝通存在障礙,所以父親出去逛街,從而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才有了插敘過去經歷的情節。
C.文章運用心理描寫,寫山水在樓房里“覺得悶得慌,渾身沒勁,煩躁”,寫出了他進城的孤獨感。
D.文章中善用側面描寫,如榔頭隊長等人對年輕的說普通話的山水的打擊,城市人對年老的不說普通話的山水的費解,側面豐富了山水這一
形象。
“由于語言溝通存在障礙,所以父親出去逛街”錯誤。由“然而,山水老漢在兒子鴿籠般的樓房里待不住,只在屋里待上一天就覺得悶得慌,渾身沒勁,煩躁”“第二天一大早,兒子說,在屋里待久了,出去走走,散散心”可知,出去逛街的原因是山水自己覺得悶以及兒子的
建議。

7.(3分)下列對小說藝術特點的理解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文以樸實的語言,敘述了山水在城里迷路的故事,表現了已不合時代節奏的山水與城市生活的格格不入。
B.兒子想讓山水來城里享享福,但事與愿違,不會說普通話的山水在城里生活得很不開心,他更喜歡家鄉不用說普通話的生活。
C.小說通過記敘出門轉悠的山水由于不會說普通話,問路沒人聽得懂,所以連兒子的家門都找不到這一事件,表達了對山水已落伍的惋惜之情。
D.小說中山水兒子這一形象是線索人物,他起到了穿針引線的作用,小說正是通過這一人物來推動情節順利發展的。
“表達了對山水已落伍的惋惜之情”錯誤,小說并沒有表達對山水已落伍的惋惜之情,只是通過這一事件客觀反映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城鄉差異。
8.(4分)你認為山水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的經歷對你有何啟示?
答案:(1)山水是一個能接受新事物,但沒有堅定的立場,并逐漸被社會同化的農民形象。(2)①我們要善于接受新事物,要與時俱進;②要堅持自己正確的做法,不能受世俗偏見的影響而改變自己;③對新鮮事物要有一顆包容之心,不要嘲諷,更不能打擊新事物的發展。
9.(6分)小說中寫山水年輕時因說普通話而被退婚退伍的情節,運用了什么敘述手法?簡要分析作者這樣寫的作用。
答案:(1)運用的敘述手法是插敘。(2)作用:①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正因為這個情節,才有了兒子支持他回老家的做法;②插入的情節豐富了小說的內容,使山水這一人物形象也更為豐滿;③反映出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進步,深化了小說的主題。
(三)閱讀Ⅲ(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葉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劍拔十尋者,生而有之也。今畫者乃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復有竹乎?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與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識其所以然。夫既心識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內外不一心手不相應不學之過也。故凡有見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視了然,而臨事忽焉喪之,豈獨竹乎?
子由為《墨竹賦》以遺與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養生者取之;
輪扁①,斫輪者也,而讀書者與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為有道者,則非耶?”子由未嘗畫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豈獨得其意,并得其法。
與可畫竹,初不自貴重。四方之人持縑素而請者,足相躡于其門。與可厭之,投諸地而罵曰:“吾將以為襪!”士大夫傳之,以為口實。及與可自洋州還,而余為徐州。與可以書遺余曰:“近語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②,可往求之’。襪材當萃于子矣。”吾與與可詩信往還。因以所畫《筼筜谷偃竹》遺予曰:“此竹數尺耳,而有萬尺之勢。”
元豐二年正月二十日,與可沒于陳州。是歲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書畫,見此竹,廢卷而哭失聲。昔曹孟德祭橋公文,有“車過”“腹痛”之語,而予亦載與可疇昔戲笑之言者,以見與可于予親厚無間如此也。
(節選自蘇軾《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③,有刪改)
材料二:
與可以墨為竹,視之良竹也。客見而驚焉,曰:“……今子研青松之煤,運脫兔之毫,睥睨墻堵,振灑繒綃,須臾而成。郁乎蕭騷,曲直橫斜,秾纖庳高,竊造物之潛思,賦生意于崇朝。子豈誠有道者邪?”
(節選自蘇轍《墨竹賦》)
  [注] ①輪扁:古代斫輪的工匠,名扁。②彭城:徐州。③文與可:文同,字與可,長于畫竹。偃竹:仰斜的竹子。
10.(3分)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夫既心識 A 其所以然而 B 不能然者 C 內外不一 D 心手 E 不相應 F 不 G 學之過也
答案:CDF
“者”在句中表示停頓,與后句構成因果關系,故應在C處斷開;“內外不一”是主謂結構,“內外”是主語,這里指內心的想法和外在的行為,“不一”是謂語部分,表示不一致,句意完整,故應在D處斷開;“心手不相應”是主謂結構,“心手”是主語,代表內心的構思和手上的操作,“不相應”是謂語部分,表示不能一致,句意完整,故應在F處斷開。

“采用的是同樣的紀年方式”錯誤。《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中“元豐二年”采用的是帝王年號紀年法,而《赤壁賦》中“壬戌之秋”用的是干支紀年法,《登泰山記》中“乾隆三十九年”采用的是帝王年號紀年法,紀年方式不完全相同。
11.(3分)下列對材料中變紅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與可之教予如此”與《師說》中“師道之不傳也久矣”的“之”字用法相同。
B.“與可厭之”與《短歌行》中“山不厭高”的“厭”字用法不同。
C.“而有萬尺之勢”與《勸學》中“吾嘗跂而望矣”的“而”字用法不同。
D.《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登泰山記》《赤壁賦》三篇文章寫作時采用的是同樣的紀年方式。

12.(3分)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從蟬腹、蛇鱗般的小筍長到高大挺直的巨竹,都是有節有葉的。而時人所畫的竹子,卻是一節一節接起來,一葉一葉堆上的。
B.文與可雖然是有名的畫家,但他對自己的作品并不看重,甚至把求畫者送來請他作畫的素絹拿來做襪子。
C.《墨竹賦》選段結尾表面上說文與可竊取了造物主的神妙構思,賦予畫竹以蓬勃生機,實則是對他高超繪畫技藝的肯定。
D.文與可去世后,蘇軾在湖州晾書畫,睹物思人,悲意頓生。他借用曹操祭橋公的典故,意指自己與文與可情意深厚。
“甚至把求畫者送來請他作畫的素絹拿來做襪子”錯誤 ,依據“與可畫竹,初不自貴重。四方之人持縑素而請者,足相躡于其門。與可厭之,投諸地而罵曰:‘吾將以為襪!’士大夫傳之,以為口實”可知,文與可說的是氣話,并沒有將求畫者送來的素絹真的用來做襪子。
“……,……也”,判斷句;“而”,表轉折,卻、但;“取”,取得、獲得、采納。
13.(8分)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庖丁,解牛者也,而養生者取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庖丁,是宰牛的人,可是(他講的道理)卻為養生的人所采納。
“貴重”,意動用法,“覺得……貴重”;“四方之人持謙素而請者”,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四方持謙素而請之人者”,意思是“四面八方拿著絲絹前來求畫的人”;“躡”,踩。
(2)與可畫竹,初不自貴重。四方之人持縑素而請者,足相躡于其門。
譯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與可畫墨竹,起初并不覺得自己的畫貴重。四面八方拿著絲絹前來求畫的人,腳踩著腳涌進他的家門。
14.(3分)請用成語或四字短語概括材料一中蘊含的繪畫理論,并用成語概括材料二中文與可所畫之竹的藝術效果。
答案:(示例)材料一:胸有成竹。材料二:栩栩如生。
參考譯文
材料一:
竹子剛生長時,只是一寸長的嫩芽而已,可是節、葉卻俱全。從蟬腹、蛇鱗般的小筍長到像寶劍出鞘那樣挺拔高達七八十尺的巨竹,從來都是有節有葉的。可是現在畫竹的人卻是一節一節地接起來,一葉一葉地堆上去,這樣做哪里還能畫出真正的竹子呢?所以說畫竹,一定要心里有完整的竹子,拿著筆凝神而視,就能看到自己心里想要畫的竹子了,這時快速地跟著自己的所見去畫,去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躍起、鶻鳥降落一樣迅速,稍一放松時機就消失了。這是與可教給我的。我不能做到,但
心里卻明白這樣做的道理。既然心里明白應該這樣做卻不能做到,是因為內心的想法和外在的行為不一致,內心的構思和手上的操作不能一致,這都是學習不夠的過錯。所以凡是心里了解而不能熟練地去做的人,平時自以為很清楚,但事到臨頭卻忽然不明白了,難道只有畫竹才是如此嗎?
子由寫了《墨竹賦》給與可說:“庖丁,是宰牛的人,可是(他講的道理)卻為養生的人所采納;輪扁,是制造車輪的人,可是(他的經驗)卻被讀書人所運用。現在您在畫竹上所寄托的思想情感,我以為是有道者的認識,難道不是嗎?”子由從來不畫畫,所以只知道大致的意思而已。而像我呢,不只是理解與可的繪畫理論,還學得了他的繪畫方法。
與可畫墨竹,起初并不覺得自己的畫貴重。四面八方拿著絲絹前來求畫的人,腳踩著腳涌進他的家門。與可很厭煩,把絲絹拋在地上罵道:“我要拿這些絲絹去做襪子!”士大夫們傳頌這件事,將其作為談資。等到與可自洋州回京師,我去徐州任知州。與可用書信跟我說:“我近來告訴士大夫們:‘我們墨竹畫派,近在彭城,你們可以去那里求畫’。這回襪子材料應當集中到你那里了。”我和與可詩書往來。隨著把他所畫的《筼筜谷偃竹》贈給了我說:“這竹子只不過數尺罷了,卻有萬尺的氣勢。”
元豐二年正月二十日,與可死于陳州。那一年的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晾書畫,見到這幅墨竹圖,便停止了晾書失聲痛哭起來。以前曹操祭奠橋公,文中有“車過”“腹痛”的話,而我也記載下來過去和與可開玩笑的話,可以看出我和與可之間的親密、深厚的情誼。
材料二:
文與可用墨畫的竹子,看起來就像是真竹子。客人看到后很驚訝,說:“……現在你研磨松煙制成的墨,操控兔毛制成的筆,漫不經心地看著墻壁,用力揮灑在絹布上,那竹子就立刻成形。郁郁蔥蔥沙沙作響,枝干或曲或直或橫或斜,濃密纖細低矮高聳,竊取了造物主的神妙構思,竟能在一朝之間賦予這般盎然生機。你難道不是有道之人嗎?”
(四)閱讀Ⅳ(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5~16小題。
除夜二首(其一)①
陳與義
城中爆竹已殘更,朔吹翻江意未平。
多事鬢毛隨節換,盡情燈火向人明。
比量舊歲聊堪喜,流轉殊方②又可驚。
明日岳陽樓上去,島煙湖霧看春生。
  [注] ①這首詩寫于北宋滅亡、詩人從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南渡,流離于今湖南湖北一帶。這首詩是詩人在岳陽度除夕時所作。②殊方:
異鄉。

15.(3分)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城中爆竹”是除夕夜習俗,照應詩題,“隨節換”“比量舊歲”等則暗示時節變換,新舊交替。
B.頷聯“多事”“盡情”兩個詞語運用擬人和夸張的手法,含蓄地表達出詩人內心的復雜況味。
C.本詩由室外的爆竹聲和江水轉到寫室內詩人的感受,接著由實到虛,想象明日登樓遠眺之情景。
D.本詩不用華麗辭藻與典故,語言淺近而平淡自然,通篇語句朗朗上口,讀起來有韻味醇厚之感。
“‘多事’‘盡情’兩個詞語運用……夸張的手法”錯誤,頷聯中“多事”“盡情”兩個詞語并沒有運用夸張手法。頷聯詩人怪鬢毛“多事”,也隨時節變白,慨嘆時光易逝;以唯有燈火明亮、“盡情”相慰來寫自己流離他鄉、無人安慰的孤獨寂寥,兩個詞都是擬人的修辭手法,沒有夸張。
16.(6分)本詩表達了詩人的哪些情感?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
答案:①年華逝去、孤獨寂寥之悲。頷聯詩人怪鬢毛“多事”,慨嘆時光易逝;以唯有燈火明亮、“盡情”相慰來寫自己流離他鄉、無人安慰的孤獨寂寥。②顛沛流離、遠離家鄉之苦(或喜憂交織:暫得安穩的“喜”與遠離家鄉的“憂”)。頸聯寫詩人現在暫時安居岳陽,比起前些年的顛沛流離,姑且可以稱得上喜悅,但轉念一想,自己與家鄉遠隔千里,又令人驚嘆。③春天來臨、國勢好轉之盼。尾聯預想明日登岳陽樓,遠眺“島煙湖霧”,仿佛看到春天來臨,寄托了詩人對于來年國勢好轉的期盼。
(五)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6分)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認為人的知識、道德、才能是通過后天不斷學習獲得的。“金”要鋒利,需“就礪”;人要改造成為“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君子,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見,學習的意義是十分重大的。(用《勸學》中的句子作答)
(2)蘇軾在《赤壁賦》中描寫曹操攻破荊州后在長江邊橫執長矛、飲酒作詩的英雄形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琵琶行并序》全詩的主旨,更是詩人與琵琶女感情的共鳴。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釃酒臨江
橫槊賦詩
同是天涯淪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識
二、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題。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言談間本該( A )的話,再三斟酌下還是鋪墊了好幾句。“不知道說的有沒有道理”“絕沒有別的意思”“退一萬步講”等一番限定與修飾下來,交流的暢快也急轉直下。
額外的限定語,事實上起到的是補充與解釋的作用。“ 甲 ”,往往隱含著“你說的可能有道理,但我們不妨再討論一下”的意味;“ 乙 ”,經常作為“接下來我要開始陳述觀點了”的開場白;“ 丙 ”, 丁 。這些“限定語”或許都沒有什么實際上的語義指向,但一般都能起到緩和與留有余地的交流效果,就像是一種語言的潤滑劑,讓聊的天不至于生硬尷尬,讓說的話不至于“掉在地上”。
如此( B ),圖什么呢?反復糾結的社交“套話”背后,一定有難言之隱。不少人心里直犯嘀咕:一句無心之語,會不會冒犯到身邊的同事、朋友和家人?脫口而出的心里話、張口就來的口頭禪,是不是暴露了自己的“粗魯”?所謂“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怕被誤解,怕惹是非,怕生嫌隙,自然也就會在鋪墊和說明上多此一“句”。結果就是,交流變得索然無味,理解變得無比奢侈。難怪有人總結現在聊天的套路:打破尷尬,用“哈哈哈”;表達開心,用“哈哈哈”;不知如何回復,也用“哈哈哈”。其實,是不是真的想“哈哈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樣“不太會讓人出錯”。
言談間限定語越來越多,①目的旨在彼此能夠避免誤會、獲得認同。②縱觀現代人的社交網絡,③堅強與脆弱、獨立與依賴構成了一種微妙的平衡。④這些情感與思緒的交織,⑤許多人只好在言語中采取“試探”的策略,⑥為自己提前圈定了一個語言的“緊箍兒”,⑦不求“動人”,但求“不得罪人”。
18.(3分)請在文中括號內填入恰當的成語。
A.__________   B.__________
直截了當
小心翼翼
A.“本該”表明此處和后文“再三斟酌”相反,指痛快地表達出來,可填“直截了當”。直截了當:(言語、行動等)簡單爽快。B.“如此”表明此處是總結上文說話的狀態,結合“再三斟酌”“額外的限定語”可知指說話很小心,可填“小心翼翼”。小心翼翼:原形容嚴肅虔敬的樣子,現用來形容舉動十分謹慎,絲毫不敢疏忽。
19.(3分)文中多處使用引號,下列選項中引號的作用與其他三項不同的是
A.這些“限定語”或許都沒有什么實際上的語義指向,但一般都能起到緩和與留有余地的交流效果。
B.讓聊的天不至于生硬尷尬,讓說的話不至于“掉在地上”。
C.反復糾結的社交“套話”背后,一定有難言之隱。
D.脫口而出的心里話、張口就來的口頭禪,是不是暴露了自己的
“粗魯”?

B.表特殊含義。其他各項都表強調。
20.(4分)文中第四段標序號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
答案:①修改為“旨在彼此能夠避免誤會、獲得認同”或“目的是彼此能夠避免誤會、獲得認同”;⑤修改為“使許多人只好在言語中采取‘試探’的策略”。
21.(4分)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可以改寫成:“用‘哈哈哈’來打破尷尬、表達開心和應對不知如何回復時的窘境。”從語義上看二者基本相同,為什么說原文表達效果更好?
答案:①原句使用短句,構成排比,簡潔明快,句式整齊,有氣勢;②原句將重點落在“用‘哈哈哈’”上,突出使用“哈哈哈”緩解尷尬頻率之高和對緩解尷尬的重要作用,更符合原文的邏輯。
22.(6分)第二段的舉例論證不完整,請將第一段中變紅的三個限定語填入甲、乙、丙三處,并在丁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丁處不超過18個字。
答案:甲:退一萬步講 乙:不知道說的有沒有道理 丙:絕沒有別的意思 丁:通常成了“你千萬不要誤會我”的代稱
三、寫作(60分)
23.(60分)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漢語造詞往往體現中國人對事物的獨特認知。“生活”是一個同義并列的詞語,由“生”和“活”構成。其實“生”就是“活”,與它們相對的概念是“死”。“生活”一詞體現了中國人對活著狀態的一種理想,即人活著就應當有變化,富有靈動性和豐富性,而不能一成不變和呆板。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寫作指導 材料一共四句話,引出“生活”這一關鍵詞。材料指出“生活”的內涵——由同義并列的“生”與“活”構成,并指出中國人對“活著”的理解。作文立意的關鍵就在于最后一句,學生應當圍繞最后一句展開對“生活”這一關鍵詞的內涵的理解。可以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角度來思考。
(1)是什么:“人活著就應當有變化,富有靈動性和豐富性,而不能一成不變和呆板。”這一句中有幾個關鍵詞——“有變化”“靈動性”“豐富性”。“有變化”“靈動性”強調的是不僵化、不呆板、不守舊,能夠適應環境的變化,善于創新和調整,從而展現出充滿活力、富有創造力和適應性強的特質;“豐富性”本意指數量眾多、種類繁雜,在生活經驗和經歷方面,豐富性表現為多樣和多彩,一種充實、多樣、全面的生活狀態。
生活經歷豐富的人可能去過很多地方,從事過多種工作,結識了形形色色的人,這些多樣的經歷使他們擁有更廣闊的視野和更強的適應能力。
(2)為什么:變化,是生活的旋律。就像流淌的河水,沒有一刻是相同的。我們的生活也應如此,不斷地推陳出新,迎接新的挑戰和機遇。從傳統的手工業到現代的智能制造,從書信往來的慢時光到即時通信的快節奏,社會的發展就是一部變化的史詩。而那些敢于在變化中尋找方向的人,往往能在生活的舞臺上大放異彩。人生之中,不要抱著一成不變的態度去生活,因為總有一些超出我們認知的改變在不經意間出現。呆板的人,常會徘徊在自己的認知里,身陷囚籠,并沉溺其中,甚至自以為自己的堅持是對的。他主動拒絕了自己的成長與進步,未來的路也將會越走越窄。
(3)怎么做:要保持開放的心態,保持對生活的好奇心;要有終身學習的理念,并把學習當習慣,在一點一滴的前進中,刷新自己的思維,擺脫陳舊的思想;勇敢地跳出舒適區,用變化打破僵局,以靈動應對挑戰,借豐富充實人生。
具體寫作時,學生可以概述材料,提出觀點,如生活就應該追求靈動性和豐富性。接著,結合材料,闡述中國人對活著的理解,并指出生活要追求靈動性和豐富性的意義和價值。然后,結合現實生活例子,闡述如何追求靈動性和豐富性,比如保持開放的心態和好奇心,比如不設限、不止步,保持終身學習的心態等等。最后,總結觀點,正如托爾斯泰所言:“真正的生活,只有在生長和變化中才能得到。”從無知到有知,從簡單到復雜,從失敗到成功,活著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我們在變化中磨煉意志,在豐富經歷中收獲智慧。這些都是生活給予我們的寶貴禮物,我們應當保持開放和不斷學習的心態,追求生活的靈動性和豐富性。
參考立意 ①追求靈動與豐富的生活狀態。②生活在變與豐中綻放。③生命的真諦在于變化與多元。④靈動生活,繪就多彩人生。
范文示例
靈動生活,繪就多彩人生
漢語中“生活”這一同義并列的詞語,蘊含著中國人對活著狀態的獨特理想。它所追求的,是變化、靈動性與豐富性,而非一成不變的呆板。
生活應當有變化,恰如四季的輪轉,春去秋來,各有其美。一成不變的生活,猶如一潭死水,會漸漸失去生機與活力。只有勇于改變,才能迎來新的機遇與可能。魯迅先生早年學醫,然而在目睹國民精神的麻木后,毅然棄醫從文,以筆為武器,試圖喚醒沉睡的民眾。這種人生軌跡的變化,源于他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洞察和對自我使命的重新定位。正是這種主動求變的精神,讓他的人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也為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
靈動性是生活的靈魂。靈動意味著思維的敏捷、行動的迅速以及應對變化的自如。在當今快速發展的時代,科技創新日新月異,行業競爭日益激烈。那些能夠敏銳捕捉市場動態,靈活調整發展策略的企業,往往能在商海的浪潮中脫穎而出。企業應始終保持著對技術創新的高度敏感和快速響應,從通信領域拓展到智能終端,不斷開拓新的業務版圖,展現出強大的靈動性,向著成為全球科技領域的領軍企業這一目標進發。
豐富性則讓生活如一幅絢麗的畫卷。它可以是知識的廣博、經歷的多彩,也可以是情感的細膩與深沉。一個豐富的人生,不僅有事業的成功,還有家庭的溫暖、友情的珍貴、興趣愛好的滋養。蘇軾一生坎坷,多次被貶,但他的生活卻極為豐富。他既能在朝堂上論政,又能在山水間吟詠;既能烹制美食,又能揮毫潑墨。正是這種豐富性,讓他在困境中依然保持著樂觀豁達的心態,為后人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詩詞佳作。
然而,在現實中,不少人陷入了機械重復的生活怪圈,每天過著兩點一線的生活,對周圍的變化熟視無睹,對新的事物缺乏嘗試的勇氣。每天重復著同樣的節奏,拒絕變化,缺乏靈動,生活單調乏味。他們的生活如一潭死水,了無生趣。
生活的真諦在于變化中的成長,靈動中的智慧,豐富中的充實。讓我們勇敢地跳出舒適區,迎接變化,展現靈動,擁抱豐富,讓生活成為一場精彩絕倫的旅程,在歲月的長河中綻放出璀璨的光芒。如此,方能繪就一幅色彩斑斕、充滿生機的人生畫卷,讓生活綻放出絢爛奪目的光彩。單元檢測卷(八) 
(時間:150分鐘 滿分:150分)
一、閱讀(70分)
(一)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近年來,字母詞呈迅速擴張之勢。以《現代漢語詞典》收錄的字母詞為例,第3版收錄字母詞39個,第6版猛增到239個。特別是《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明確規定的不該使用外語的地方,字母詞也屢見不鮮。我們中國人生產的、具有完全知識產權的產品,也開始流行“洋名”或漢英混合的名稱。高聳在大都市中的一些公共建筑、樓盤上,只見英文標識,而不見漢語蹤跡,讓人恍若到了英語國家。字母詞在漢語通用領域擴張,向社會發出了漢語英語可以混雜的錯誤信號。
英語入侵漢語,危及漢字漢語的安全。近二三十年來,英語正在改變中國年輕人的語言習慣、思維習慣,改變他們對漢字漢語的感情。漢字是中華文化的基因、基石,如果任由字母詞擴張、泛濫,將危害漢語的純潔性,沖擊中華文化的基礎。在文化全球化的時代,字母詞也出現全球化的趨勢。我們不能把字母詞攔在中華文化的大門之外,可是也不能任由字母詞泛濫成災。因此,應該對字母詞的使用加以規范和限制。
能不能仿效機動車的出行規定,讓字母詞的“出行”更規范?
語言文字的使用可分為三個領域。一是公民個人生活領域,類似“人行道”,字母詞可以自由通行。二是專業領域,也就是專業人員和部分人群才經常使用的專業用語用詞,比如X光、B超、A股、B股等。在專業領域內,有些字母詞用漢語代替很不方便。專業字母詞只在專業范圍內交流使用,不需要大眾都看得懂,又因為它不進入通用領域,對漢字漢語的影響甚微。因此,專業領域類似“慢車道”,少量字母詞可以通行。三是面向公眾的通用領域,就像“快車道”,字母詞應該禁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明文規定,國家機關、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漢語文出版物、廣播電臺、電視臺、公共服務行業等,必須使用普通話和規范漢字。字母詞來自外語,外語顯然不符合我國通用語言的規范和標準。
現在,有些人主張取消通用領域對字母詞的限制,理由有兩條:一是“吸收外來語豐富漢語”,二是字母詞比漢語簡單好用。其實,沒有人反對吸收外來語,只是要求翻譯成漢語再吸收。我們完全可以找到對應的中文簡稱代替字母詞,它們同樣簡單好用。現在通用領域正在使用的字母詞,有一些的確沒有相應的漢語簡稱代替。這就需要政府語言文字工作主管部門組織權威的翻譯委員會定期翻譯公布,比如:“CPI”用“消指”代替,“PM2.5”用“微塵2.5”代替,等等。
在面向公眾的通用領域中,語言文字是給最廣大的人民看的。可是,在我們身邊有很多人不懂英語,更不明白這些字母詞的含義。在通用領域限制字母詞,不僅是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尊重,也是對不懂外語者的理解和尊重。
(摘編自傅振國《警惕字母詞侵蝕漢語》)
材料二:
從秦代“書同文”算起,漢語已然走過了兩千多年的歷程。當今,出現了新的景象:使用字母詞形成熱浪,令人注目。
漢語中出現外來詞,自古有之。一種語言,只要跟其他語言密切接觸,就難免出現外來詞。漢語的突出特點是使用方塊漢字。不管是繁體還是簡體,都能幫助我們把同音的詞語所表示的意思分辨清楚。比如:“飛屑吸入人體致癌。”(魏潤身《撓攘》)“這種石頭也能治癌。”(柳建偉《突出重圍》)這里出現了“致癌”和“治癌”,二者的前一個字都讀zhì。正是因為字的形體有所不同,才保證了不會引起誤解。這是使用拼音文字的書面語做不到的。
面對風起云涌的字母詞,一方面,要看到字母詞的語用價值。對于使用者而言,字母詞具有美感引力。其一,視覺引力,從字形上凸顯某種事物,使之顯得醒目突出,如“巴薩VS皇馬”。其二,新知引力,通過字形求解字義,增長知識,如GDP指國內生產總值。其三,心態引力,由于字母詞新穎而帶國際味,因此可以引發人們心理上的高雅感和奇異感。如某營養品的盒子上面,印著小一號字體的“TRT”。“TRT”是什么,沒幾個人知道,可看起來顯得“有檔次”。誠然,字母詞不屬于漢語漢字,不能進入現代漢語詞匯系統。但是,可以把它看成一支外來的特種生力軍,讓它配合漢語漢字,發揮其特定的作用,這是具有積極意義的。那么,字母詞的普遍使用,會不會引起漢語漢字的混亂?這不必擔憂。阿拉伯數字也是外來的,但是,其在漢語中的使用并沒有傷及漢字文化,因為漢語有漢語的應用規律。比如八十八歲叫作米壽,這是因為“米”拆開是“八十八”;九十九歲叫作白壽,這是因為“百”減去“一”是“白”。這種文化底蘊深厚的用法,阿拉伯數字能夠干擾嗎?
另一方面,要看到字母詞的局限性。字母詞的使用,缺乏實實在在的群眾基礎。比如OLED(有機發光二極管),除了內行,能看懂的少之又少。
語言是交際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兩千多年前,孔子就已鄭重指出:“辭達而已矣。”廣大群眾看不懂的東西,其生命力是有限的。我們應該明確字母詞這一弱點,運用時要想辦法彌補。個人以為,可以編寫一部《英文字母詞詞典》,同時有必要立項研究如何做好字母詞漢化的工作。
(摘編自邢福義《辭達而已矣》)
1.(3分)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在漢語通用領域,字母詞的不斷擴張,將錯誤地引導人們將漢語英語混用。
B.英語改變著中國年輕人對漢字漢語的感情,這會沖擊中華文化的基礎。
C.漢語與其他語言密切接觸后,不免出現外來詞,這在歷史上有跡可循。
D.由于漢語使用方塊漢字,所以我們能根據字形將同音的詞語分辨清楚。
答案:B
解析:“沖擊中華文化的基礎”錯誤。由材料一“如果任由字母詞擴張、泛濫,將危害漢語的純潔性,沖擊中華文化的基礎”可知,“沖擊中華文化的基礎”的前提是“任由字母詞擴張、泛濫”。
2.(3分)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材料一提出了要對字母詞的使用加以規范和限制的觀點,運用了比喻論證、舉例論證等論證方法。
B.材料一認為無相應漢語簡稱代替的字母詞可由權威部門定期翻譯公布,比如“很SA”用“很颯”代替。
C.材料二介紹了字母詞對使用者的三種美感引力,分別是視覺引力、新知引力、心態引力,并分別舉例分析。
D.材料二認為編寫一部《英文字母詞詞典》,并且對字母詞進行漢化處理,是可以彌補字母詞弱點的。
答案:B
解析:舉例不當,“SA”不是字母詞,是“颯”的漢語拼音的大寫字母。
3.(3分)下列各項中,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  )
A.我們應該批評某些企業,他們將國貨品牌的名字冠以各種外文字母符號,以此提升企業品牌的“高級感”。
B.有些字母詞使用很方便,應該向大眾推廣。比如DNA,要是翻譯出來既難記又難寫,還不如DNA來得簡明清楚。
C.某科研數據顯示,從2010—2014年的《人民日報》中,每年選取一周合計35天的樣本語料中出現字母詞490個,共1597次。
D.在漢語部分詞語中,阿拉伯數字是替代不了漢字的,比如“推三阻四”“不管三七二十一”。
答案:A
解析:材料一的主要觀點是要對字母詞的使用加以規范和限制。A.批評某些企業將國貨品牌的名字冠以各種外文字母符號的做法,與材料一第1段中“我們中國人生產的、具有完全知識產權的產品,也開始流行‘洋名’或漢英混合的名稱”所說的一致,所以可以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的觀點。B.“應該向大眾推廣”與材料一第4段中認為在類似“快車道”的面向公眾的通用領域中字母詞應禁止使用的觀點相悖,不能用來支撐材料一的觀點。C.材料一第4段中明確指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明文規定……必須使用普通話和規范漢字”,因此《人民日報》多次使用字母詞不屬于對字母詞使用的規范和限制,不能支撐材料一的觀點。D.舉阿拉伯數字在某些漢語詞語中無法替代漢字的例子,論證的是漢語有自己的應用規律,不能用來支撐材料一的觀點。
4.(4分)請結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內容,概括字母詞的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字母詞由英文字母或由英文字母、數字、漢字等混合構成;②字母詞來自外語;③字母詞具有語用價值,具有三種美感引力;④字母詞有局限性,缺乏群眾基礎。
5.(6分)有人認為,在對待使用字母詞的態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有所不同。你是否同意?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同意。①材料一認為在面向公眾的通用領域中使用字母詞必須有所限制,如果任由字母詞擴張、泛濫,會沖擊中華文化。②材料二認為字母詞的使用不會引起漢語漢字的混亂,不必擔憂。
(示例二)不同意。①兩則材料都辯證地看待了使用字母詞的問題。②材料一認為在個人生活領域和專業領域可以使用字母詞;材料二認為字母詞配合漢語使用,有積極意義。
(二)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請說普通話
尚春江
老同志,請你說普通話。
山水老漢從兒子居住的小區出來溜達了一會兒,就記不住回家的路了。去問交警,兒子的家在哪?路咋走?可是,他費了老鼻子勁說出來的話,人家一句也沒聽懂。交警說,老同志,請你說普通話。
可他哪里會說普通話啊。
他又去問路邊下棋的幾個老頭,幾個老頭聽了他說的話,一個勁地搖頭,說,聽不懂,請你說普通話。
可是,他真的不會說普通話。
前天,兒子把他從老家里接過來。一來讓他享受一下城里的生活,二來他老了,就他一人在家,兒子不放心。三番幾次去接,他都不應。這不,兒子費了好些口舌才把他接到市里。
然而,山水老漢在兒子鴿籠般的樓房里待不住,只在屋里待上一天就覺得悶得慌,渾身沒勁,煩躁。
第二天一大早,兒子說,在屋里待久了,出去走走,散散心。
說完,兒子就去上班了。兒子原先在這個城市打工,后來出息了,現在當了經理,忙得腳不著地,連陪他說話的工夫都沒有。兒媳婦倒是下班就回家,但她是溫州人,說話嘰里呱啦的,他一句也聽不懂。兒媳婦就給他說普通話。可是,他聽得懂她說的話,她卻聽不懂他說的話。走走就走走。山水下了樓,出了小區的門,到街上逛。逛著逛著,在大街上七拐八抹的,一會兒就迷了路。按說,他當過兵,出過遠門,說啥也不會迷路。可是,現在的城市,街道好像都差不多:都是高高的樓房,都是寬寬的街道,到處車挨車人擠人。一會兒,車開得呼呼的,好像賽跑;一會兒,都停在那里等紅燈,好一陣子不動步。
山水悠悠逛逛,像到集上趕集,走著走著就迷了路。哪像在家里,哪里有棵草,哪里有道坎,他心里一清二楚,擠著眼也能摸回家。
迷了路?問啊。鼻子下邊有張嘴,山水就去問路。可是,他講的是家鄉掉了渣的土話,人家一句也聽不懂。這時他才明白,村中那些打工的年輕人為啥都講普通話了。那時,他還跟人家講,當初自己因為說普通話,害得被退了親,被退了伍,現在還是光棍一條。可現在,人家硬要自己說普通話,自己卻把普通話忘得一干二凈。
問了半天,他也沒問出回小區的路。沒辦法,他就給兒子打電話。兒子開車很快找了來,把他送回家。坐在沙發上,山水說,不在這住了。在這里,人家講的是本地話,他聽不懂;他講的是家鄉話,人家也聽不懂。在這里,說話都是普通話,他不會。
兒子想說,爸,你不會學嗎?小時候,人家都說你會普通話。
但是,兒子沒有問。他知道,那是他爸心上的一道傷疤。
那年,他爸當兵回家探親。老隊長榔頭看到一個人,穿著一身綠軍裝,背著一個綠挎包,站在山水家門口東張西望,知道是山水回來探親了。就問,是山水啊?啥時候坐車回來的?
哎呀呀,你是榔頭叔叔嗎?我是昨晚上回來的。叔叔,你知道我媽媽在哪里嗎?山水說著一口標準流利的普通話,還向生產隊長榔頭敬了個禮。
啥?你是“坐碗上”回來的?不是坐車啊?你媽媽是誰?是你娘?那我去叫你娘去。你娘在紅芋地里鋤紅芋呢。
切!榔頭隊長聽著山水說的普通話,嘴都撇到褲腰上了。
一會兒,山水娘回來了。他娘干活時,臉上受了點傷,涂著紅藥水,橫一道豎一道的。
娘望著穿綠軍裝的山水,高興得眼淚都出來了。要知道,那時候當兵,是很光榮的。有人找不到媳婦,只要軍裝一上身,說媒的立馬就踢破門檻。
娘說,山水,啥時候回來的?
山水望著臉上橫一道豎一道的娘說,你是誰呀?
娘說,傻孩子,我是娘啊,你連娘都不認識了?
山水緊緊握住了娘的手說,哎呀呀,你看看,你看看,我以為是隔壁的大娘呢,原來是我的媽媽喲。
此后,有人說山水是“一年親,二年洋,三年不認爹和娘”。
小資產階級思想典型,上報到了部隊。本來,山水已被部隊當作入黨提干的對象,此時泡了湯,提前退了伍。山水的未婚妻也退了婚。他娘提著禮到處找媒人說媒,但人家一聽說是他,扭頭就走。
從此,山水就成了寡漢。如果不是撿了一個他作兒子,把他撫養成人,現在可能仍是孤家寡人。
一連幾天,兒子看他爸山水整天躲在屋里,呆呆地,不言不語,像丟了魂。就說,爸,是不是住不慣啊,那咱就回老家。
啥?回家?那中啊!
山水的眼中一下子閃出了亮光。在家里,他就不用說普通話了。種地,種菜,和一般大小的老年人拉拉呱,喂喂豬,養養雞,遛遛狗,多好!
(選自《華文小小說》)
6.(3分)下列對小說思想內容的分析與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寫山水逛街迷路運用動作描寫,表現他對城市生活的極不適應。通過山水現在說家鄉掉了渣的土話和當兵時說普通話的對比,塑造農民形象。
B.父親來到兒子家,跟兒媳婦交流,由于語言溝通存在障礙,所以父親出去逛街,從而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才有了插敘過去經歷的情節。
C.文章運用心理描寫,寫山水在樓房里“覺得悶得慌,渾身沒勁,煩躁”,寫出了他進城的孤獨感。
D.文章中善用側面描寫,如榔頭隊長等人對年輕的說普通話的山水的打擊,城市人對年老的不說普通話的山水的費解,側面豐富了山水這一形象。
答案:B
解析:“由于語言溝通存在障礙,所以父親出去逛街”錯誤。由“然而,山水老漢在兒子鴿籠般的樓房里待不住,只在屋里待上一天就覺得悶得慌,渾身沒勁,煩躁”“第二天一大早,兒子說,在屋里待久了,出去走走,散散心”可知,出去逛街的原因是山水自己覺得悶以及兒子的建議。
7.(3分)下列對小說藝術特點的理解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文以樸實的語言,敘述了山水在城里迷路的故事,表現了已不合時代節奏的山水與城市生活的格格不入。
B.兒子想讓山水來城里享享福,但事與愿違,不會說普通話的山水在城里生活得很不開心,他更喜歡家鄉不用說普通話的生活。
C.小說通過記敘出門轉悠的山水由于不會說普通話,問路沒人聽得懂,所以連兒子的家門都找不到這一事件,表達了對山水已落伍的惋惜之情。
D.小說中山水兒子這一形象是線索人物,他起到了穿針引線的作用,小說正是通過這一人物來推動情節順利發展的。
答案:C
解析:“表達了對山水已落伍的惋惜之情”錯誤,小說并沒有表達對山水已落伍的惋惜之情,只是通過這一事件客觀反映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城鄉差異。
8.(4分)你認為山水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他的經歷對你有何啟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山水是一個能接受新事物,但沒有堅定的立場,并逐漸被社會同化的農民形象。(2)①我們要善于接受新事物,要與時俱進;②要堅持自己正確的做法,不能受世俗偏見的影響而改變自己;③對新鮮事物要有一顆包容之心,不要嘲諷,更不能打擊新事物的發展。
9.(6分)小說中寫山水年輕時因說普通話而被退婚退伍的情節,運用了什么敘述手法?簡要分析作者這樣寫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運用的敘述手法是插敘。(2)作用:①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正因為這個情節,才有了兒子支持他回老家的做法;②插入的情節豐富了小說的內容,使山水這一人物形象也更為豐滿;③反映出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進步,深化了小說的主題。
(三)閱讀Ⅲ(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葉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劍拔十尋者,生而有之也。今畫者乃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復有竹乎?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與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識其所以然。夫既心識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內外不一心手不相應不學之過也。故凡有見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視了然,而臨事忽焉喪之,豈獨竹乎?
子由為《墨竹賦》以遺與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養生者取之;輪扁①,斫輪者也,而讀書者與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為有道者,則非耶?”子由未嘗畫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豈獨得其意,并得其法。
與可畫竹,初不自貴重。四方之人持縑素而請者,足相躡于其門。與可厭之,投諸地而罵曰:“吾將以為襪!”士大夫傳之,以為口實。及與可自洋州還,而余為徐州。與可以書遺余曰:“近語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②,可往求之’。襪材當萃于子矣。”吾與與可詩信往還。因以所畫《筼筜谷偃竹》遺予曰:“此竹數尺耳,而有萬尺之勢。”
元豐二年正月二十日,與可沒于陳州。是歲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書畫,見此竹,廢卷而哭失聲。昔曹孟德祭橋公文,有“車過”“腹痛”之語,而予亦載與可疇昔戲笑之言者,以見與可于予親厚無間如此也。
(節選自蘇軾《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③,有刪改)
材料二:
與可以墨為竹,視之良竹也。客見而驚焉,曰:“……今子研青松之煤,運脫兔之毫,睥睨墻堵,振灑繒綃,須臾而成。郁乎蕭騷,曲直橫斜,秾纖庳高,竊造物之潛思,賦生意于崇朝。子豈誠有道者邪?”
(節選自蘇轍《墨竹賦》)
  [注] ①輪扁:古代斫輪的工匠,名扁。②彭城:徐州。③文與可:文同,字與可,長于畫竹。偃竹:仰斜的竹子。
10.(3分)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夫既心識A其所以然而B不能然者C內外不一D心手E不相應F不G學之過也
答案:CDF
解析:“者”在句中表示停頓,與后句構成因果關系,故應在C處斷開;“內外不一”是主謂結構,“內外”是主語,這里指內心的想法和外在的行為,“不一”是謂語部分,表示不一致,句意完整,故應在D處斷開;“心手不相應”是主謂結構,“心手”是主語,代表內心的構思和手上的操作,“不相應”是謂語部分,表示不能一致,句意完整,故應在F處斷開。
11.(3分)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與可之教予如此”與《師說》中“師道之不傳也久矣”的“之”字用法相同。
B.“與可厭之”與《短歌行》中“山不厭高”的“厭”字用法不同。
C.“而有萬尺之勢”與《勸學》中“吾嘗跂而望矣”的“而”字用法不同。
D.《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登泰山記》《赤壁賦》三篇文章寫作時采用的是同樣的紀年方式。
答案:D
解析:“采用的是同樣的紀年方式”錯誤。《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中“元豐二年”采用的是帝王年號紀年法,而《赤壁賦》中“壬戌之秋”用的是干支紀年法,《登泰山記》中“乾隆三十九年”采用的是帝王年號紀年法,紀年方式不完全相同。
12.(3分)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從蟬腹、蛇鱗般的小筍長到高大挺直的巨竹,都是有節有葉的。而時人所畫的竹子,卻是一節一節接起來,一葉一葉堆上的。
B.文與可雖然是有名的畫家,但他對自己的作品并不看重,甚至把求畫者送來請他作畫的素絹拿來做襪子。
C.《墨竹賦》選段結尾表面上說文與可竊取了造物主的神妙構思,賦予畫竹以蓬勃生機,實則是對他高超繪畫技藝的肯定。
D.文與可去世后,蘇軾在湖州晾書畫,睹物思人,悲意頓生。他借用曹操祭橋公的典故,意指自己與文與可情意深厚。
答案:B
解析:“甚至把求畫者送來請他作畫的素絹拿來做襪子”錯誤 ,依據“與可畫竹,初不自貴重。四方之人持縑素而請者,足相躡于其門。與可厭之,投諸地而罵曰:‘吾將以為襪!’士大夫傳之,以為口實”可知,文與可說的是氣話,并沒有將求畫者送來的素絹真的用來做襪子。
13.(8分)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庖丁,解牛者也,而養生者取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與可畫竹,初不自貴重。四方之人持縑素而請者,足相躡于其門。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庖丁,是宰牛的人,可是(他講的道理)卻為養生的人所采納。
(2)與可畫墨竹,起初并不覺得自己的畫貴重。四面八方拿著絲絹前來求畫的人,腳踩著腳涌進他的家門。
解析:(1)“……,……也”,判斷句;“而”,表轉折,卻、但;“取”,取得、獲得、采納。(2)“貴重”,意動用法,“覺得……貴重”;“四方之人持謙素而請者”,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四方持謙素而請之人者”,意思是“四面八方拿著絲絹前來求畫的人”;“躡”,踩。
14.(3分)請用成語或四字短語概括材料一中蘊含的繪畫理論,并用成語概括材料二中文與可所畫之竹的藝術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材料一:胸有成竹。材料二:栩栩如生。
[參考譯文]
材料一:
竹子剛生長時,只是一寸長的嫩芽而已,可是節、葉卻俱全。從蟬腹、蛇鱗般的小筍長到像寶劍出鞘那樣挺拔高達七八十尺的巨竹,從來都是有節有葉的。可是現在畫竹的人卻是一節一節地接起來,一葉一葉地堆上去,這樣做哪里還能畫出真正的竹子呢?所以說畫竹,一定要心里有完整的竹子,拿著筆凝神而視,就能看到自己心里想要畫的竹子了,這時快速地跟著自己的所見去畫,去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躍起、鶻鳥降落一樣迅速,稍一放松時機就消失了。這是與可教給我的。我不能做到,但心里卻明白這樣做的道理。既然心里明白應該這樣做卻不能做到,是因為內心的想法和外在的行為不一致,內心的構思和手上的操作不能一致,這都是學習不夠的過錯。所以凡是心里了解而不能熟練地去做的人,平時自以為很清楚,但事到臨頭卻忽然不明白了,難道只有畫竹才是如此嗎?
子由寫了《墨竹賦》給與可說:“庖丁,是宰牛的人,可是(他講的道理)卻為養生的人所采納;輪扁,是制造車輪的人,可是(他的經驗)卻被讀書人所運用。現在您在畫竹上所寄托的思想情感,我以為是有道者的認識,難道不是嗎?”子由從來不畫畫,所以只知道大致的意思而已。而像我呢,不只是理解與可的繪畫理論,還學得了他的繪畫方法。
與可畫墨竹,起初并不覺得自己的畫貴重。四面八方拿著絲絹前來求畫的人,腳踩著腳涌進他的家門。與可很厭煩,把絲絹拋在地上罵道:“我要拿這些絲絹去做襪子!”士大夫們傳頌這件事,將其作為談資。等到與可自洋州回京師,我去徐州任知州。與可用書信跟我說:“我近來告訴士大夫們:‘我們墨竹畫派,近在彭城,你們可以去那里求畫’。這回襪子材料應當集中到你那里了。”我和與可詩書往來。隨著把他所畫的《筼筜谷偃竹》贈給了我說:“這竹子只不過數尺罷了,卻有萬尺的氣勢。”
元豐二年正月二十日,與可死于陳州。那一年的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晾書畫,見到這幅墨竹圖,便停止了晾書失聲痛哭起來。以前曹操祭奠橋公,文中有“車過”“腹痛”的話,而我也記載下來過去和與可開玩笑的話,可以看出我和與可之間的親密、深厚的情誼。
材料二:
文與可用墨畫的竹子,看起來就像是真竹子。客人看到后很驚訝,說:“……現在你研磨松煙制成的墨,操控兔毛制成的筆,漫不經心地看著墻壁,用力揮灑在絹布上,那竹子就立刻成形。郁郁蔥蔥沙沙作響,枝干或曲或直或橫或斜,濃密纖細低矮高聳,竊取了造物主的神妙構思,竟能在一朝之間賦予這般盎然生機。你難道不是有道之人嗎?”
(四)閱讀Ⅳ(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5~16小題。
除夜二首(其一)①
陳與義
城中爆竹已殘更,朔吹翻江意未平。
多事鬢毛隨節換,盡情燈火向人明。
比量舊歲聊堪喜,流轉殊方②又可驚。
明日岳陽樓上去,島煙湖霧看春生。
  [注] ①這首詩寫于北宋滅亡、詩人從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南渡,流離于今湖南湖北一帶。這首詩是詩人在岳陽度除夕時所作。②殊方:異鄉。
15.(3分)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城中爆竹”是除夕夜習俗,照應詩題,“隨節換”“比量舊歲”等則暗示時節變換,新舊交替。
B.頷聯“多事”“盡情”兩個詞語運用擬人和夸張的手法,含蓄地表達出詩人內心的復雜況味。
C.本詩由室外的爆竹聲和江水轉到寫室內詩人的感受,接著由實到虛,想象明日登樓遠眺之情景。
D.本詩不用華麗辭藻與典故,語言淺近而平淡自然,通篇語句朗朗上口,讀起來有韻味醇厚之感。
答案:B
解析:“‘多事’‘盡情’兩個詞語運用……夸張的手法”錯誤,頷聯中“多事”“盡情”兩個詞語并沒有運用夸張手法。頷聯詩人怪鬢毛“多事”,也隨時節變白,慨嘆時光易逝;以唯有燈火明亮、“盡情”相慰來寫自己流離他鄉、無人安慰的孤獨寂寥,兩個詞都是擬人的修辭手法,沒有夸張。
16.(6分)本詩表達了詩人的哪些情感?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年華逝去、孤獨寂寥之悲。頷聯詩人怪鬢毛“多事”,慨嘆時光易逝;以唯有燈火明亮、“盡情”相慰來寫自己流離他鄉、無人安慰的孤獨寂寥。②顛沛流離、遠離家鄉之苦(或喜憂交織:暫得安穩的“喜”與遠離家鄉的“憂”)。頸聯寫詩人現在暫時安居岳陽,比起前些年的顛沛流離,姑且可以稱得上喜悅,但轉念一想,自己與家鄉遠隔千里,又令人驚嘆。③春天來臨、國勢好轉之盼。尾聯預想明日登岳陽樓,遠眺“島煙湖霧”,仿佛看到春天來臨,寄托了詩人對于來年國勢好轉的期盼。
(五)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6分)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認為人的知識、道德、才能是通過后天不斷學習獲得的。“金”要鋒利,需“就礪”;人要改造成為“__________________”的君子,就要“__________________”,可見,學習的意義是十分重大的。(用《勸學》中的句子作答)
(2)蘇軾在《赤壁賦》中描寫曹操攻破荊州后在長江邊橫執長矛、飲酒作詩的英雄形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琵琶行并序》全詩的主旨,更是詩人與琵琶女感情的共鳴。
答案:(1)(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2)釃酒臨江 橫槊賦詩 (3)同是天涯淪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識
二、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題。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言談間本該( A )的話,再三斟酌下還是鋪墊了好幾句。“不知道說的有沒有道理”“絕沒有別的意思”“退一萬步講”等一番限定與修飾下來,交流的暢快也急轉直下。
額外的限定語,事實上起到的是補充與解釋的作用。“ 甲 ”,往往隱含著“你說的可能有道理,但我們不妨再討論一下”的意味;“ 乙 ”,經常作為“接下來我要開始陳述觀點了”的開場白;“ 丙 ”, 丁 。這些“限定語”或許都沒有什么實際上的語義指向,但一般都能起到緩和與留有余地的交流效果,就像是一種語言的潤滑劑,讓聊的天不至于生硬尷尬,讓說的話不至于“掉在地上”。
如此( B ),圖什么呢?反復糾結的社交“套話”背后,一定有難言之隱。不少人心里直犯嘀咕:一句無心之語,會不會冒犯到身邊的同事、朋友和家人?脫口而出的心里話、張口就來的口頭禪,是不是暴露了自己的“粗魯”?所謂“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怕被誤解,怕惹是非,怕生嫌隙,自然也就會在鋪墊和說明上多此一“句”。結果就是,交流變得索然無味,理解變得無比奢侈。難怪有人總結現在聊天的套路:打破尷尬,用“哈哈哈”;表達開心,用“哈哈哈”;不知如何回復,也用“哈哈哈”。其實,是不是真的想“哈哈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樣“不太會讓人出錯”。
言談間限定語越來越多,①目的旨在彼此能夠避免誤會、獲得認同。②縱觀現代人的社交網絡,③堅強與脆弱、獨立與依賴構成了一種微妙的平衡。④這些情感與思緒的交織,⑤許多人只好在言語中采取“試探”的策略,⑥為自己提前圈定了一個語言的“緊箍兒”,⑦不求“動人”,但求“不得罪人”。
18.(3分)請在文中括號內填入恰當的成語。
A.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A.直截了當 B.小心翼翼
解析:A.“本該”表明此處和后文“再三斟酌”相反,指痛快地表達出來,可填“直截了當”。直截了當:(言語、行動等)簡單爽快。B.“如此”表明此處是總結上文說話的狀態,結合“再三斟酌”“額外的限定語”可知指說話很小心,可填“小心翼翼”。小心翼翼:原形容嚴肅虔敬的樣子,現用來形容舉動十分謹慎,絲毫不敢疏忽。
19.(3分)文中多處使用引號,下列選項中引號的作用與其他三項不同的是(  )
A.這些“限定語”或許都沒有什么實際上的語義指向,但一般都能起到緩和與留有余地的交流效果。
B.讓聊的天不至于生硬尷尬,讓說的話不至于“掉在地上”。
C.反復糾結的社交“套話”背后,一定有難言之隱。
D.脫口而出的心里話、張口就來的口頭禪,是不是暴露了自己的“粗魯”?
答案:B
解析:B.表特殊含義。其他各項都表強調。
20.(4分)文中第四段標序號的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修改為“旨在彼此能夠避免誤會、獲得認同”或“目的是彼此能夠避免誤會、獲得認同”;⑤修改為“使許多人只好在言語中采取‘試探’的策略”。
21.(4分)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可以改寫成:“用‘哈哈哈’來打破尷尬、表達開心和應對不知如何回復時的窘境。”從語義上看二者基本相同,為什么說原文表達效果更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原句使用短句,構成排比,簡潔明快,句式整齊,有氣勢;②原句將重點落在“用‘哈哈哈’”上,突出使用“哈哈哈”緩解尷尬頻率之高和對緩解尷尬的重要作用,更符合原文的邏輯。
22.(6分)第二段的舉例論證不完整,請將第一段中加點的三個限定語填入甲、乙、丙三處,并在丁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丁處不超過18個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甲:退一萬步講 乙:不知道說的有沒有道理 丙:絕沒有別的意思 丁:通常成了“你千萬不要誤會我”的代稱
三、寫作(60分)
23.(60分)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漢語造詞往往體現中國人對事物的獨特認知。“生活”是一個同義并列的詞語,由“生”和“活”構成。其實“生”就是“活”,與它們相對的概念是“死”。“生活”一詞體現了中國人對活著狀態的一種理想,即人活著就應當有變化,富有靈動性和豐富性,而不能一成不變和呆板。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寫作指導 材料一共四句話,引出“生活”這一關鍵詞。材料指出“生活”的內涵——由同義并列的“生”與“活”構成,并指出中國人對“活著”的理解。作文立意的關鍵就在于最后一句,學生應當圍繞最后一句展開對“生活”這一關鍵詞的內涵的理解。可以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角度來思考。
(1)是什么:“人活著就應當有變化,富有靈動性和豐富性,而不能一成不變和呆板。”這一句中有幾個關鍵詞——“有變化”“靈動性”“豐富性”。“有變化”“靈動性”強調的是不僵化、不呆板、不守舊,能夠適應環境的變化,善于創新和調整,從而展現出充滿活力、富有創造力和適應性強的特質;“豐富性”本意指數量眾多、種類繁雜,在生活經驗和經歷方面,豐富性表現為多樣和多彩,一種充實、多樣、全面的生活狀態。生活經歷豐富的人可能去過很多地方,從事過多種工作,結識了形形色色的人,這些多樣的經歷使他們擁有更廣闊的視野和更強的適應能力。
(2)為什么:變化,是生活的旋律。就像流淌的河水,沒有一刻是相同的。我們的生活也應如此,不斷地推陳出新,迎接新的挑戰和機遇。從傳統的手工業到現代的智能制造,從書信往來的慢時光到即時通信的快節奏,社會的發展就是一部變化的史詩。而那些敢于在變化中尋找方向的人,往往能在生活的舞臺上大放異彩。人生之中,不要抱著一成不變的態度去生活,因為總有一些超出我們認知的改變在不經意間出現。呆板的人,常會徘徊在自己的認知里,身陷囚籠,并沉溺其中,甚至自以為自己的堅持是對的。他主動拒絕了自己的成長與進步,未來的路也將會越走越窄。
(3)怎么做:要保持開放的心態,保持對生活的好奇心;要有終身學習的理念,并把學習當習慣,在一點一滴的前進中,刷新自己的思維,擺脫陳舊的思想;勇敢地跳出舒適區,用變化打破僵局,以靈動應對挑戰,借豐富充實人生。
具體寫作時,學生可以概述材料,提出觀點,如生活就應該追求靈動性和豐富性。接著,結合材料,闡述中國人對活著的理解,并指出生活要追求靈動性和豐富性的意義和價值。然后,結合現實生活例子,闡述如何追求靈動性和豐富性,比如保持開放的心態和好奇心,比如不設限、不止步,保持終身學習的心態等等。最后,總結觀點,正如托爾斯泰所言:“真正的生活,只有在生長和變化中才能得到。”從無知到有知,從簡單到復雜,從失敗到成功,活著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我們在變化中磨煉意志,在豐富經歷中收獲智慧。這些都是生活給予我們的寶貴禮物,我們應當保持開放和不斷學習的心態,追求生活的靈動性和豐富性。
【參考立意】 ①追求靈動與豐富的生活狀態。②生活在變與豐中綻放。③生命的真諦在于變化與多元。④靈動生活,繪就多彩人生。
【范文示例】
靈動生活,繪就多彩人生
漢語中“生活”這一同義并列的詞語,蘊含著中國人對活著狀態的獨特理想。它所追求的,是變化、靈動性與豐富性,而非一成不變的呆板。
生活應當有變化,恰如四季的輪轉,春去秋來,各有其美。一成不變的生活,猶如一潭死水,會漸漸失去生機與活力。只有勇于改變,才能迎來新的機遇與可能。魯迅先生早年學醫,然而在目睹國民精神的麻木后,毅然棄醫從文,以筆為武器,試圖喚醒沉睡的民眾。這種人生軌跡的變化,源于他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洞察和對自我使命的重新定位。正是這種主動求變的精神,讓他的人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也為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
靈動性是生活的靈魂。靈動意味著思維的敏捷、行動的迅速以及應對變化的自如。在當今快速發展的時代,科技創新日新月異,行業競爭日益激烈。那些能夠敏銳捕捉市場動態,靈活調整發展策略的企業,往往能在商海的浪潮中脫穎而出。企業應始終保持著對技術創新的高度敏感和快速響應,從通信領域拓展到智能終端,不斷開拓新的業務版圖,展現出強大的靈動性,向著成為全球科技領域的領軍企業這一目標進發。
豐富性則讓生活如一幅絢麗的畫卷。它可以是知識的廣博、經歷的多彩,也可以是情感的細膩與深沉。一個豐富的人生,不僅有事業的成功,還有家庭的溫暖、友情的珍貴、興趣愛好的滋養。蘇軾一生坎坷,多次被貶,但他的生活卻極為豐富。他既能在朝堂上論政,又能在山水間吟詠;既能烹制美食,又能揮毫潑墨。正是這種豐富性,讓他在困境中依然保持著樂觀豁達的心態,為后人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詩詞佳作。
然而,在現實中,不少人陷入了機械重復的生活怪圈,每天過著兩點一線的生活,對周圍的變化熟視無睹,對新的事物缺乏嘗試的勇氣。每天重復著同樣的節奏,拒絕變化,缺乏靈動,生活單調乏味。他們的生活如一潭死水,了無生趣。
生活的真諦在于變化中的成長,靈動中的智慧,豐富中的充實。讓我們勇敢地跳出舒適區,迎接變化,展現靈動,擁抱豐富,讓生活成為一場精彩絕倫的旅程,在歲月的長河中綻放出璀璨的光芒。如此,方能繪就一幅色彩斑斕、充滿生機的人生畫卷,讓生活綻放出絢爛奪目的光彩。
學生用書 第126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盐池县| 乐亭县| 密云县| 白朗县| 舟曲县| 清远市| 平阳县| 合川市| 亚东县| 大港区| 长岛县| 南充市| 右玉县| 界首市| 兴安盟| 西盟| 临海市| 遂川县| 台北县| 井冈山市| 静安区| 宿松县| 越西县| 阿巴嘎旗| 柯坪县| 潮安县| 锡林郭勒盟| 大田县| 信宜市| 昆明市| 翼城县| 信宜市| 莱西市| 汝南县| 新源县| 青铜峡市| 松潘县| 乌兰浩特市| 吉木乃县| 南木林县| 石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