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語文詩歌專練----李群玉詩歌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九子坡聞鷓鴣唐·李群玉落照蒼茫秋草明,鷓鴣啼處遠人行。正穿詰曲①崎嶇路,更聽鉤辀格磔②聲。曾泊桂江深岸雨,亦于梅嶺阻歸程。此時為爾腸千斷,乞放今宵白發生。【注】①詰曲:(jié qǔ),屈曲;屈折。②鉤辀格磔:(gōu zhōu gé zhé),鷓鴣的叫聲。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總提自己遠行在外,通過描寫所見所聞的悲涼景致,為后面的敘事、抒情做了鋪墊。B.頸聯宕開一筆,由上聯的寫實轉而回憶往事,點明自己的漂泊生活和離別愁緒由來已久。C.尾聯饒有情趣,運用夸張和比喻,通過乞求鷓鴣不再啼叫曲折地表達出詩人的愁苦心情。D.詩歌幾乎全是圍繞著鷓鴣的啼叫而寫,表達了羈旅之愁和對遠方友人的思念,含蓄深婉。2.詩歌的頷聯歷來頗為傳誦,請從遣詞用字的角度,簡要分析其妙處。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金塘路中李群玉①山連楚越復吳秦,蓬梗何年是住身。黃葉黃花古城路,秋風秋雨別家人。冰霜想度商於②凍,桂玉③愁居帝里貧。十口系心拋不得,每回回首即長顰。[注]①李群玉(808-862),字文山,澧州(今湖南澧縣)人,晚唐詩人,工書能詩,不樂仕進。開成初,東游吳越,又曾西入三峽。大中八年,裴休為相,薦之,徒步入京,進詩三百首,授秘書省校書郎,后請告東歸,復東游,卒于洪州。此詩為李群玉離鄉赴京之作。②商於:為古代秦楚邊境地域名。③桂玉:喻昂貴的柴米。3.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兩句即景抒情。詩人看著遠處峰巒疊嶂,山路漫漫,不禁感慨自身漂泊流離,猶如飛蓬斷梗,飄蕩無定。B.頷聯緊承首聯,對仗工整。第三句承接第一句,第四句承接第二句,“黃葉黃花”對應“秋風秋雨”,上句寫路途環境,下句寓離人心情。C.頸聯兩句指明時間。“冰霜”二字寫出詩人在秋日離家后于寒冷的冬日抵京,因清貧無居處而心情苦悶。D.尾聯兩句和首聯相呼應,并照應詩題,表明緣由。詩人的頻頻回首、蹙眉長嘆的動作和神態頗具畫面感。4.本詩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主人公形象?抒發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列小題。江樓閑望懷關中親故李群玉搖落江天欲盡秋,遠鴻高送一行愁。音書寂絕秦云外,身世蹉跎楚水頭。年貌暗隨黃葉去,時情深付碧波流。風凄日冷江湖晚,駐目寒空獨倚樓。5.下列對本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從秋天景色寫起,寥廓江天,一行北雁,令人生愁,“欲盡秋”三字將傷感基調融于其中。B.首聯后句將本與自己無關的雁寓于主觀情感色彩,“一行”將抽象的愁緒具象化,生動可觸。C.頷聯敘述了詩人目前的境遇,詩人在“秦云外”,而親人在“楚水頭”,兩者相隔遙遠,難以相見。D.尾聯以景結情,寫作者孤身一人倚江樓,遙望江水的畫面:“空”字蘊含著詩人深切的情感。6.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秣陵懷古李群玉野花黃葉舊吳宮,六代豪華燭散風。龍虎勢衰佳氣歇,鳳凰名在故臺空。市朝遷變秋蕪綠,墳冢高低落照紅。霸業鼎圖人去盡,獨來惆悵水云中。【注】 本詩寫于晚唐國勢衰微之時。秣陵:即金陵,今南京。7.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A.首聯運用了對比手法,將金陵現在的野花黃葉與過去的奢華相互對比,蘊含無限感慨。B.頷聯中的“龍虎勢”既指出了金陵古都的地理位置特征,又點出了它作為帝王之都的盛況。C.頸聯虛實結合,描繪了金陵夕陽西下,墳冢高低的蕭瑟圖景,烘托出詩人心中無限悲涼。D.尾聯寫江山帝王已盡,自己寂寞惆悵,體現了作者對歷史、現實的反思以及對自己未來命運的擔憂。E.金陵是古都,但隋唐以來不復六朝的金粉繁華。金陵的盛衰滄桑,成為許多后代詩人寄情言志的話題。8.結合詩句,分析這首詩表達的思想感情。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湖中古愁三首(其一)李群玉①涼風西海來,直渡洞庭水。翛翛②木葉下,白浪連天起。蘅蘭委皓雪,百草一時死。摧殘負志人,感嘆何窮已。【注】①李群玉,晚唐詩人,澧州(今湖南澧縣)人。得宰相裴休薦舉,授弘文館校書郎,不久棄官歸鄉。詩作中多描繪沅湘風光。②翛翛:擬聲詞,形容風聲、雨聲、樹木搖動聲等。.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一句“涼風西海來”以風起筆,勾勒出秋風自遠而近、橫掃洞庭的宏大場景。B.第三句“翛翛木葉下”化用屈原《九歌》“洞庭波兮木葉下”,以落葉渲染蕭瑟氛圍。C.五、六兩句寫蘅蘭凋零、百草枯死,既是實寫深秋之景,也暗喻人才遭受壓抑的現實。D.七、八兩句直抒胸臆,“負志人”特指屈原,表達了對其悲劇命運的憤懣與無奈。10.與李群玉同時代的宰相、詩人令狐绹認為,李群玉受到屈原的影響,其詩繼承了屈原的詩歌風格。請結合本詩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各小題。望月懷友李群玉浮云卷盡看瞳朧,直出滄溟上碧空。盈手水光寒不濕,流天素彩靜無風。酒花蕩漾金尊里,棹影飄飄玉浪中。川路正長難可越,美人千里思何窮。1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的題目是“望月懷友”,作者看到初升的月亮,想到了自己的朋友,虛實結合,把眼前現實境況與回憶想象相結合,敘事,寫景,抒情。B.首聯、頷聯寫月亮初升,滿手的月光像水反射的光芒一樣皎潔、素雅,采用視覺和觸覺結合的手法,暗示時間是月亮初升之時,營造出一種靜謐的氛圍。C.頸聯為實寫,先寫與友人飲酒時的歡樂,又通過寫友人的小船在波濤駭浪中飄蕩表現友人在外漂泊,將自己對友人的思念寫得新穎別致。D.尾聯“川路正長難可越,美人千里思何窮”中的“美人”既可以指詩人暗含的政治理想,也可以指離人——遠在千里之外的朋友。12.詩人表達了哪些思想感情?請簡要分析。答案1.C 2.①頷聯描寫了詩人孤身一人正穿行于山間的崎嶇小道,那鷓鴣的啼叫聲還是不時地在耳畔響著。②副詞使用精當:在如此苦境恰聞如此苦聲,“正、更”細膩地表達出重重地壓在詩人心頭的離愁別緒。③形容詞運用準確:“詰曲”“崎嶇”,突出了山路的不平和處境艱難。④擬聲詞運用恰當:“鉤軸格磔”,既有特殊的音樂效果和形式美,又傳達和烘托出詩人此刻的情感和環境氣氛。【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C.“比喻”錯誤。尾聯“此時為爾腸千斷,乞放今宵白發生”意思是:知道我此刻因為鷓鴣聲聲而引起思念你的情緒,愁腸百結,乞求今夜鷓鴣不再啼鳴,免得我因愁苦而再多生白發。其中“腸千斷”“白發生”都是夸張手法,并沒有比喻。故選C。2.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語言風格的能力。頷聯“正穿詰曲崎嶇路,更聽鉤辀格磔聲”意思是:我孤身一人正穿行于山間的崎嶇小道,更聽見那鷓鴣“鉤辀格磔”的聲聲啼鳴不時響在耳畔。從遣詞用字的角度來看,詩句中的副詞使用精當。“正”“更”,詩人正穿行于山間的崎嶇小道,離愁籠罩,此時再加上鷓鴣“行不得也哥哥”的叫聲,更是將詩人的哀愁體現得更深,更濃。形容詞運用準確。“詰曲”“崎嶇”不但寫出了旅途道路的艱險遙遠,更讓人感到人生行路、處境的艱難。擬聲詞運用恰當。“鉤軸格磔”是鷓鴣的叫聲。夜里孤身一人行走在崎嶇的道路上,再耳聞鷓鴣鳥哀傷的鳴叫,不免心中戚戚。“鉤辀格磔”特殊的音樂效果和形式美,又傳達和烘托出詩人此刻的情感和環境氣氛。3.C 4.(1)一個遠離故鄉家人漂泊在外的人。(2)①詩人對遠離故鄉和家人,感到戀戀不舍,不忍別離。②詩人對前去長安的前途,感到迷茫無助。③詩人無意仕途卻又不得不為生計上京求職的苦悶與無奈。【解析】3.本題考查學生對詩句內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題既要對詩歌進行整體的把握,又要對詩歌的局部進行恰當的分析。在理解每一個選項時,要仔細分析選項中賞析的每一個重點,對詩歌的內容、情感、主題、意象、意境等進行分析概括。C項,“‘冰霜’二字寫出詩人在秋日離家后于寒冷的冬日抵京”錯誤,頸聯“冰霜想度商於凍,桂玉愁居帝里貧”意思是在這寒冷的暮秋天氣赴京謀職,可是京師長安之地,不是那么好安置的,再加上自己清貧無居處,因而心情苦悶,悲愴凄涼之情涌上心頭;“冰霜”本意指冰和霜,在這里并非指冬天,而是指清清操守,也指冷峻的心境。故選C。4.本題考查分析主人公形象和把握詩人感情的能力。注意結合詩歌的細節作答,概括形象特征,然后結合詩歌內容作具體的解釋。解答思想感情題要注意掌握詩人的情感,不能脫離詩句去分析。具體賞析時,或借助創作背景去探求創作動機,把握詩人內在情感;或逐聯賞析,結合詩句描述,把握景物特征,體會語言特色,直接感受情思。答題步驟為:①總說全詩(詩歌的某些句子)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②結合具體的意象、詩句進行分析。首聯“山連楚越復吳秦,蓬梗何年是住身”,即景抒情;遠處的高山橫亙綿延,連續不斷,既連著楚越,又連著吳秦,自己漂泊流離,猶如飛蓬斷梗,飄蕩無定,不知道何年才能安頓下來?可以看出詩人是漂泊在外的人,抒發了漂泊在外的羈旅之愁。頷聯“黃葉黃花古城路,秋風秋雨別家人”,指明時間;古老的城鎮官道邊,樹木枯黃,菊花綻放,已入深秋,秋風陣陣,秋雨連綿,本來是舉家團聚的日子,沒想到卻要告別家人。抒發了對故鄉和家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頸聯“冰霜想度商於凍,桂玉愁居帝里貧”,說明心態;“冰霜”本意指冰和霜,常指清潔操守,也指冷峻的心境,還可以指暮年。“商”一指素商,即秋天;另外“商”指樂曲七調之一商調,其音凄愴哀怨。“桂玉”即桂玉之地,指京師長安。“帝里”也指長安。意思是在這寒冷的暮秋天氣赴京謀職,可是京師長安之地,不是那么好安置的,再加上自己清貧無居處,因而心情苦悶,悲愴凄涼之情涌上心頭。尾聯“十口系心拋不得,每回回首即長顰”,表明緣由;“十口系心”可作兩解,一是家里人口頗多,不忍拋舍,一是“十口”和“心”即“思”字,以表達憂思之情。大意為:家里人口眾多,拋舍不下,心中不安,因而走在路上,頻頻回首,每次回頭都是蹙眉長嘆,哀思之情可見一斑。5.C 6.(1)思鄉之情。題目中的“懷關中親故”和頷聯中的“音書寂絕”表現了詩人身處異鄉、思念家鄉、牽掛親朋。(2)身世蹉跎、時光易逝之悲。頷聯的后半句直抒自己“身世蹉跎”。頸聯中的“年貌暗隨”可以看出詩人青春年華一年一年逝去,其中蘊含著對時光易逝的感慨。(3)羈旅他鄉的孤獨之苦。詩人在樓臺之中,觀茫茫江水,“秦云外”“江湖晚”表現了詩人羈旅他鄉。而“風凄日冷”以及“寒空獨倚”寫出了詩人的孤獨之苦。【解析】5.本題考查的是理解詩歌內容及賞析詩歌手法的能力。題干要求選出“下列對本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這屬于綜合考查題,考查學生對詩句內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答題的時候要注意認真理解詩歌的內容及手法,然后將選項與理解進行比對分析。選項C“親人在楚水頭”分析有誤,“楚水頭”應是詩人輾轉漂泊之地,體現的是詩人漂泊之意,而不是親人所在之地。故答案選C。6.本題考查的是賞析詩歌的情感主旨能力。題干問的是“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這是考查詩歌的情感。分析詞人的情感首先要把握住詩歌的題目,本詩題目是“江樓閑望懷關中親故”,從題目中“懷關中親故”不難看出詩人對故鄉及親人的深深的思念。其次要抓住詞句中的關鍵詞語進行分析,從“遠鴻”“音書寂絕”看出羈旅漂泊異鄉的寂寞思鄉之情;從“身世蹉跎”看出詩人半生飄零,歲月蹉跎,英雄老去的悲愁慨嘆之情;從“年貌暗隨黃葉去”看出詩人對時光易逝的感慨和悲嘆之情。【點睛】詩歌鑒賞的選擇題,是綜合考查對詩歌內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賞析類的試題,考生在作答這類試題的時候要注意,首先要認真研讀詩歌內容,然后仔細辨識選項中是否有對詩歌的解讀的錯誤。這樣就能很好的作答這類試題。總之,考生要認真研讀詩句,然后將選項內容與詩句進行比對分析,這樣就能很好的作答這類試題了。7.CD 8.(1)對自然永恒、人生短暫的無奈;(2)對歷史興廢、朝代變遷的感慨;(3)對國勢不振、江河日下的政治現實的無限感傷。【解析】7.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C項,“虛實結合”說法錯誤,這里所繪之景全是實寫,沒有虛寫之景。D項,“對自己未來命運的擔憂”說法不當,本詩尾聯寫江山帝王已盡,是懷古傷今,隱含對晚唐國勢衰微的擔憂,沒有體現對自己未來命運的擔憂。8.試題分析:這是一道分析詩歌的情感的題目,是詩歌的常考的題目之一。答題時要注意結合詩歌的標題、注釋和詩中表情達意的重點字詞語進行分析。首聯先從金陵現在的境況寫起,然后與金陵作為古都時的奢華相互對比;頷聯指出帝王之氣已經衰弱,鳳凰臺只留下了空名。表達了一種歷史興廢、朝代變遷之感,一切都在永恒的自然面前顯得那樣短暫與無奈,僅僅留下濃重的荒涼、蕭瑟,讓人感傷與哀嘆。頸聯描繪一幅秋天蕭瑟之圖景,烘托出詩人心中的傷感,對自然永恒、人生短暫的無奈。尾聯寫江山帝王已盡,寂寞惆悵不已。寄寓了詩人對昔日繁盛的古都日趨衰微的感嘆,這種強烈的傷悼之情。點睛:如何才能快速的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切入:一、從題目。標題是文章的眼睛。許多古代詩歌,標題對文中的內容就有很明顯的提示總括作用。二、從詩人交代了創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創作的緣由,有的交代了創作的經過,有的交代了創作的背景,有的又為整個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調,它對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也是至關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視。三、從詩句,這是最重要的依據。從全詩的角度理解詩中所寫之事,運用的意象,描寫的畫面,所寫的典故,以及直接抒情的詞句來考慮。9.D 10.①詩中前兩聯所描繪的秋風蕭瑟、萬木飄零的凄涼秋景,與屈原的“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的意境,一脈相承,有著明顯的繼承關系。②詩人還繼承了屈原以花草抒懷言志的藝術手法,借用香草蘅蘭比喻品質高潔之人。③詩人生不逢時,與屈原的遭遇極其相似,“摧殘負志人,感嘆何窮已”,表面是在為屈原的懷才不遇而悲嘆,也是為自己的生不逢時而哀怨。【導語】本詩以悲秋起興,通過“涼風”“木葉”“白浪”等意象構建蒼茫意境。詩中蘅蘭委雪的意象群,既承襲屈子香草美人的比興傳統,又以草木凋零暗喻才士不遇。末句“負志人”的慨嘆,將個人身世之悲與歷史文人的集體命運相綰合,體現晚唐詩人在屈原精神譜系中的自我定位。9.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D.“‘負志人’特指屈原”錯,“負志人”未必特指屈原,而是泛指懷抱理想卻遭摧殘的志士,包括詩人自身。尾聯的感嘆是對普遍人生困境的共鳴,而非僅針對屈原。故選D。10.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語言風格的能力。①詩中“涼風西海來,直渡洞庭水。翛翛木葉下,白浪連天起”描繪的秋風蕭瑟、洞庭波涌、木葉飄零的蒼涼秋景,與屈原《湘夫人》中“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的意境高度契合,均以洞庭湖的秋景渲染悲愴氛圍。前兩聯繼承屈原借自然景象抒發悲情的傳統,以秋風、木葉、洞庭水等意象構建凄涼意境。②詩中“蘅蘭委皓雪”以香草蘅蘭被冰雪摧殘的意象,暗喻高潔之士受難,這與屈原《離騷》中“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以香草喻君子、以草木零落喻人生無常的手法一脈相承。借用香草意象象征高潔品格,繼承屈原“香草美人”的比興傳統。③尾聯“摧殘負志人,感嘆何窮已”表面為屈原的懷才不遇而悲,實則暗含詩人自身經歷——李群玉得宰相薦舉卻棄官歸鄉,與屈原“信而見疑,忠而被謗”的遭遇形成跨時空共鳴。以“負志人”自喻,借屈原之酒杯澆自身塊壘,繼承屈原抒發忠而被謗、生不逢時的悲憤主題。11.C 12.(1)因月圓人不能團圓而產生的孤獨的情感:(2)對素雅皎潔溫涼的月光的喜愛之情;(3)回憶昔日與朋友飲酒時的歡樂,但因朋友漂泊而產生離愁;(4)因無法越過川路見到朋友的苦惱以及對朋友的無窮思念。【解析】1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容和賞析詩歌手法的能力。C.“頸聯為實寫”錯誤。頸聯寫到與友人飲酒時的歡樂,友人在外的漂泊,是通過回憶與想象表現出來的,所以應是虛寫。故選C。12.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情感的能力。“望月懷友”,首聯寫天上浮云散去,月亮慢慢升起,“瞳朧”,月初出貌。作者看到初升的月亮,想到了自己的朋友,但“川路正長難可越”,自己無法與朋友相見,所以有因月圓但卻不能和朋友團圓而產生的孤獨感。本詩前兩聯寫到月亮初升,滿手的月光像水反射的光芒一樣皎潔、素雅,表達了作者對素潔溫涼月光的喜愛之情。本詩頸聯為虛寫,首先回憶昔日與友人飲酒時的歡樂之情,然后想象友人的小船在波濤駭浪中飄蕩,又表達了因朋友漂泊而產生的離愁。本詩尾聯寫到川路漫長,“難可越”難以越過,表達了作者因無法越過川路見到朋友而苦惱,“美人千里”可指千里之外的朋友,“思何窮”思念無法窮盡,表達了作者對千里之外的友人的無窮思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