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語文詩歌專練----嚴羽詩歌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小題。和上官偉長蕪城晚眺①嚴羽平蕪古堞暮蕭條,歸思憑高黯未消。京口寒煙鴉外滅,歷陽秋色雁邊遙。清江木落長疑雨,暗浦風多欲上潮。惆悵此時頻極目,江南江北路迢迢。【注】①此詩為南宋詩論家嚴羽與同鄉好友上官偉長同登蕪城晚眺時所作。蕪城:即廣陵(故治在今江蘇揚州東北)。南宋時,其地十年之內,兩遭兵禍。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平蕪古堞暮蕭條”通過描寫荒蕪的原野、古老的城墻上暮色蒼茫的景象,渲染出凄涼的氛圍。B.“清江木落長疑雨”以視覺寫聽覺,將落葉飄落的動態畫面幻化成淅瀝的雨聲,生動表現出環境的寂靜與蕭瑟。C.尾聯“江南江北路迢迢”以空間的廣闊無垠,既呼應前文“憑高”的視角,又暗含對遠方家鄉和時局動蕩的深沉憂慮。D.全詩借景抒情,將個人情思與時代背景相結合,使詩歌具有深厚的內涵和感染力。2.清代學者沈德潛認為“京口寒煙鴉外滅,歷陽秋色雁邊遙”二句以景傳情,有含蓄不盡之妙。請從情景關系的角度進行賞析。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夜泊嚴羽夜聞估客送將歸,葭菼蕭條月色微。萬里江湖何處極,孤舟鴻雁自相依。杯拋黃菊干賒酒,城掩清砧罷搗衣。不奈此時心斷絕,長沙南去故人稀。3.下列對這首詩歌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描寫夜泊所見所聞。夜晚聽到商人(估客)即將啟程歸家的聲音,蒹葭在微弱的月光下顯得蕭條冷落。B.頸聯“干賒酒”寫詩人借酒澆愁,“城掩清砧罷搗衣”與《春江花月夜》中的“搗衣砧上拂還來”有異曲同工之妙。C.尾聯寫詩人即將前往長沙以南的地方,那里故人稀少,未來的路途充滿了不確定性和孤獨感,感情委婉含蓄。D.本詩意象豐富、語言凝練,通過對夜泊情景的描寫,抒發了詩人漂泊中的孤獨及對故鄉的思念之情。4.本詩與杜甫的《登岳陽樓》都寫到了“孤舟”的意象,其作用有何異同? 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關山月嚴羽今夜關山月,偏能照馬鞍。盧龍征戍客,圓缺幾回看。遙想金閨里,應悲玉露寒。黃沙三萬里,何日是長安。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此詩選取景物開篇,以細小的角度交代整體的大環境,“關山月”說明地點為邊關塞上。B.月光照“馬鞍”,同時也照在行軍駐守的將士身上,即下句中的“盧龍征戍客”。C.“玉露”點明季節,其實閨中人悲秋之感的根源在于對遠在邊關將士的思念。D.詩人善于選取意象來描繪邊塞景象,月光、玉露、黃沙等意象凸顯了邊關環境的美好。6.后人評價嚴羽的邊塞詩“在遼闊蒼茫的邊塞意象中抒發對時空轉換的感慨,形成強烈的情感張力”,請結合本詩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下面小題。訪益上人①蘭若嚴羽獨尋青蓮宇,行過白沙灘。一徑入松雪,數峰生暮寒。山僧喜客至,林閣供人看。吟罷拂衣去,鐘聲云外殘。【注】①上人:對僧人的尊稱。②蘭若:寺廟。首句的“青蓮宇”也是這個意思。7.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中“獨”字寫出了詩人的超然灑脫,“尋”暗示了益上人的住處地處幽僻。B.頷聯用一“人”字說明路的窄小,把雪松和小路的比例關系處理得恰到好處。C.頸聯寫詩人到后,山僧欣然與詩人出游吟賞冬景,將寺中山林樓閣交給專人看管。D.尾聯寫詩人游興已盡,心無掛礙,辭行以后,心地一片空凈澄明,唯余鐘聲回響。8.詩評家認為嚴羽寫詩“專宗王孟”。頷聯是如何表達王、孟詩那種清雅的格調,靜謐的意境的?請從藝術手法的角度,結合詞句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滿江紅·送廖叔仁赴闕①嚴羽日近觚棱②,秋漸滿、蓬萊雙闕。正錢塘江上,潮頭如雪。把酒送君天上去,瓊裾玉珮鶿鴻列。丈夫兒、富貴等浮云,看名節。天下事,吾能說;今老矣,空凝絕。對西風慷慨,唾壺歌缺③。不灑世間兒女淚,難堪親友中年別。問相思、他日鏡中看,蕭蕭發。[注]①本詞是作者送友人廖叔仁去京城(南宋京城臨安,今浙江杭州)朝廷中擔任官職時所作。②觚棱(gū léng):宮殿的屋角瓦脊。③唾壺歌缺:用東晉王敦的典故。《世說新語·豪爽》:王處仲每酒后輒詠“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壺,壺口盡缺。9.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全詞寫得氣勢豪邁,風格雄壯,如描寫宮殿巍峨,襯以錢塘怒潮,境界開闊。B.上片以敘事為主,開篇點明節令,“秋漸滿”又為全詞奠定慷慨悲壯的基調。C.下片開頭一句,說自己雖然能論說天下的時事,但是已經年邁,壯志空絕。D.本詞用典自然妥帖,如“富貴等浮云”“唾壺歌缺”“不灑世間兒女淚”等。10.詞中抒發了哪些思想情感 請概括說明。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臨川逢鄭遐之之云夢[注]嚴羽天涯十載無窮恨,老淚燈前語罷垂。明發又為千里別,相思應盡一生期。洞庭波浪帆開晚,云夢蒹葭鳥去遲。世亂音書到何日?關河一望不勝悲。【注】臨川為今江西撫州臨川;“云夢”原為古澤藪名,一般指今湖北長江兩岸地區。1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通過“燈前”“語罷”“老淚”“垂”的場景抒寫了“無窮恨”,情感深沉飽滿,無言勝有言。B.頷聯是對首聯情感的進一步深化,“又”字加深了情感的表達,“一生期”表明了兩人間情誼的綿長。C.頸聯運用比喻,用“帆開晚”和“鳥去遲”喻鄭氏依依不舍,并取《蒹葭》詩意,隱含可望而不可即之意。D.詩歌結構緊湊,內容逐層深入;以“無窮恨”開篇,又以“不勝悲”收尾,前后呼應,愈顯悲涼。12.本詩表達了詩人哪些情感?請結合詩歌簡要分析。答案1.B 2.①頷聯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以景襯情)。②“京口寒煙鴉外滅,歷陽秋色雁邊遙”描繪了京口的寒煙在鴉群之外消散,歷陽的秋色隨雁陣延伸至遙遠天際的景象。③“寒煙”“秋色”等意象營造出凄清、蒼茫的氛圍,暗含詩人內心的孤寂與愁緒。【導語】本詩以蒼茫秋景為底色,通過“古堞暮色”“寒煙雁影”等意象,構建出戰后荒蕪的時空畫卷,使個人羈旅之思與家國離亂之痛交織。尾聯“江南江北”的迢迢空間,既拓展了詩意維度,又暗含南宋動蕩時局下的深沉憂思,體現了情景相生的藝術境界。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B.“以視覺寫聽覺”有誤。落葉飄落本是視覺景象,但詩人因環境寂靜,將落葉的輕響錯覺為“雨聲”,通過聽覺聯想強化了環境的蕭瑟與靜謐,是視覺與聯想聽覺結合;而非“以視覺寫聽覺”。故選B。2.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景物形象及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以景襯情)。這兩句選取“寒煙”“鴉”“秋色”“雁”等典型秋景意象,而景物的“寒”“遠”“寂”,并非單純的自然描摹,而是詩人情感的外化。②“京口寒煙鴉外滅,歷陽秋色雁邊遙”,描寫群鴉飛盡,寒煙漸漸消散;雁陣遙遠,秋色無邊蔓延。其中“寒煙” 強調秋意寒涼,“雁邊遙”強化空間遼闊,勾勒出一幅清冷、蒼茫、遼遠的黃昏圖景。③詩句未直接寫“愁”“憂”,卻通過寒煙的消散、秋色的遼遠,將思鄉之切、對時局的憂慮融入蒼茫秋景中(歸鄉之路如秋色、雁影般遙遠;秋意凄涼、寒煙消散,暗喻時局的蕭瑟),隨著景物蔓延能更感受到詩人內心的孤寂與沉郁,正如沈德潛認為的以景傳情,含蓄不盡。3.C 4.同:都傳達了詩人內心的孤獨與漂泊感。嚴詩通過“孤舟鴻雁自相依”描繪了詩人夜泊時與孤舟、鴻雁相伴的孤寂景象; 杜詩以“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表達了自己年老多病、親朋音信斷絕、漂泊無依的境遇。異:所表現情感深度不同。嚴詩側重表現個體的孤寂冷清,而杜詩把個人經歷與國家動蕩聯系在一起,把個體的不幸與國家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個人的孤寂中折射出一個時代的不幸,思想情感更加深刻。【導語】此詩通過描繪夜泊時的寧靜與孤獨,表達了詩人心中漂泊之苦和對故鄉的思念。詩句如“孤舟鴻雁自相依”展現漂泊無依的情感,而夜聞估客回家的聲音更添愁緒。語言凝練,意象豐富,渲染出一種清冷而感傷的氛圍。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賞析詩歌藝術特色的能力。C .“感情委婉含蓄”錯誤,“心斷絕”直白地表達出詩人內心的痛苦,感情是強烈而直接的,并非委婉含蓄,可見,尾聯直抒胸臆,感情直白。故選C。4.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意象,評價詩歌中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相同點:都傳達了詩人內心的孤獨與漂泊感,營造孤獨氛圍。在嚴羽的《夜泊》中,“孤舟鴻雁自相依”一句,寫詩人身處孤舟之中,在廣闊的江湖之上,只有鴻雁相伴。孤舟這一意象凸顯了詩人的孤獨無依,在茫茫的江面上,遠離家鄉和親人,漂泊之感強烈。杜甫《登岳陽樓》里“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寫出了詩人年老體弱,又身患疾病,陪伴他的只有一葉孤舟。這同樣展現出詩人的孤獨,在浩瀚的洞庭湖上,自己的處境顯得格外凄涼。表達了自己年老多病、親朋音信斷絕、漂泊無依的境遇。不同點:所表現情感深度不同,情感側重點不同。《夜泊》中 “孤舟鴻雁自相依” 的孤舟,更多地側重于表達詩人在旅途漂泊中的孤獨寂寞以及對未來的迷茫。如 “萬里江湖何處極”,詩人對自己在江湖上的歸宿感到迷茫,孤舟是其漂泊無依的象征,情感比較側重于個人在旅途的孤獨和對前途的茫然。《登岳陽樓》里 “老病有孤舟” 的孤舟,除了孤獨之意,還蘊含著詩人對自身老病、身世坎坷的悲嘆以及對國家命運的憂慮。詩人先寫自己的孤苦伶仃,又聯想到國家的動蕩不安,北方戰事頻繁,孤舟此時不僅是個人生活困境的體現,更是在國家憂患背景下個人渺小無助的象征,情感更加深沉復雜,既有個人身世之悲,又有憂國憂民之情。把個人經歷與國家動蕩聯系在一起,把個體的不幸與國家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個人的孤寂中折射出一個時代的不幸,思想情感更加深刻。5.D 6.①選取關山月、銀鞍、盧龍征戍客這些邊塞中的典型意象,通過時間轉換,表達對邊疆將士長期戍守邊疆的同情與贊美。②選取金閨人、玉露等意象,通過空間變換,抒發對天下有情人無法團聚的同情與悲哀。③選取黃沙三萬里、長安等意象,通過空間變換,抒發對朝廷對邊塞將士漠不關心的批判。【解析】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D.“邊關環境的美好”說法有誤,作者選取這些意象,應是說明邊關環境的惡劣。故選D。6.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的意象、藝術手法和思想感情的能力。詩歌首聯和頷聯,展現的是邊關塞上的景物意象。詩人由蒼茫無邊的關山月照在“銀鞍”上這一細節,引出“盧龍征戍客”這一對象,也就是行軍駐守的將士。關山月、銀鞍、盧龍征戍客是邊塞中的典型意象。而將士們“圓缺幾回看”,則說明他們在這里征戍已久,已不知經歷了多少個月圓月缺,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本詩通過時間變換,抒發了對邊疆將士的同情與贊美。詩歌頸聯中,詩人不寫邊塞關山,而是跨越千里,通過將士們“遙想金閨里”,也就是遠在家鄉的妻子兒女們,因為思念邊關親人而產生悲秋之感的景象。從這里,可以看出本詩通過空間變換,抒發對天下有情人無法團聚的同情與悲哀。詩歌尾聯中,“黃沙三萬里,何日是長安”以三萬里黃沙這一遼闊蒼茫的邊塞意象,引出第三個地點:長安。這里又完成了一輪空間的轉換,“長安”是朝廷的代表,黃沙三萬里都無法吹到長安,無法知道他們的苦楚,說明中央朝廷對這一批為國戍守邊疆的人并不那么關心。從這里,可以看出本詩通過空間變換,抒發對朝廷的批判。7.C 8.①化靜為動。“一徑入松雪”本是靜止的,彎彎山路用一“人”字形容,就有了動態,有了情感,巧妙地化景物為情思,格調清雅。②虛實結合。“數峰生暮寒”中“生”字則化無形為有形,本來山中的寒冷是詩人的觸覺感受,是無形的,但是此時猶如從白雪籠罩的群峰慢慢升騰而起,寫出了靜謐深僻的意境。【分析】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容,賞析詩歌語言、形象的能力。C. “山僧欣然與詩人出游吟賞冬景,將寺中山林樓閣交給專人看管”錯誤,曲解詩歌意思,“看”并非“看管”。在這樣幽僻的地方,本來很少人來訪。在這寒冷的冬天的傍晚,想必更是無人來訪。頸聯寫詩人來到后山僧大喜,趕忙殷勤地帶領客人參觀自己的寺院,“看”是“觀看”“參觀”。兩個人一邊游覽,一邊吟詩,沉浸在游覽山林樓閣的愜意中。故選C。8.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煉句和表達技巧的能力。一般詩評家都以為嚴羽“論詩甚高”而寫詩卻“專宗王孟”,“囿于思想,短于才力”。這首詩亦是學習了王、孟詩那種清雅的格調、冷寂的氣氛、靜謐的意境,以及化靜為動、以虛襯實等表現手法。從字面看,“獨”“青”“白”“寒”“暮”“殘”等都給人一種涼颼颼的感覺;“青蓮”“白沙”“松雪”“山僧”“林閣”“鐘聲”又共同構成了一個格調高雅的整體。“一徑入松雪”巧妙地化景物為情思,本是靜止的彎彎山路用一“入”字形容,就有了動態,有了情感。“數峰生暮寒”寫出了靜謐深僻的環境,詩人感受到寒冷,本是來無影、去無蹤的,而此刻仿佛正從斜陽照射下白雪覆蓋著的山峰頂上升騰而起,若在熱鬧場合,能產生這種細微的感覺嗎?結尾的鐘聲,給人的印象格外深刻。這是以景結情的手法。作者認為,詩的最高妙之處,在于“羚羊掛角,無跡可求”,在于“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像,言有盡而意無窮”。也就是說,詩歌創作在藝術表現上不應該太實、太切,應該給人可以意會難以言傳的美感,給人回味無窮的余地。從這首詩,特別是結句來看,作者是在努力實踐自己的理論的。9.C 10.①勉勵廖叔仁為官,要輕富貴而重名節;②慨嘆自己關心國事,有政治抱負,雖年老不變,但仕途失意;③抒發與廖叔仁分別的傷感。【解析】9.本題主要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與評價作者的觀點態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首先要認真研讀詩歌內容,然后仔細辨識選項中是否有對詩歌的解讀的錯誤。詩歌鑒賞的選擇題對整個詩歌的綜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詩句的含義、詩句的手法還考核詩歌的情感,注意結合詩歌的內容進行分析。C項,“壯志空絕”錯,“天下事,吾能說”,是說自己也能談論國家大事,表明作者關心國家大事,有見識,有主張。“今老矣,空凝絕”,是說自己政治抱負和才能不能施展,如今垂垂老去,留下的只是滿懷愁緒了。凝絕,非常憂傷的意思。從后文“唾壺歌缺”典故看,“壯志空絕”也不正確。故選C。10.本題主要考查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答題時要注意結合詩歌的標題、注釋和詩中表情達意的重點字詞語進行分析。對于情感的把握,可以從題材入手,同一類題材往往都表達這類似的情感;可以從抒情議論的句子入手,這些句子是直接表達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從作者和創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論世;可以從題目入手,題目往往交代了詩歌的主要內容,創作的緣由和主要表現的思想感情;可以從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襯托或烘托詩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上片描繪臨安宮殿雄偉,并以錢塘怒潮作陪襯,眾臣整齊肅穆,顯得形象雄偉,境界開闊。開篇想象友人即將赴任的臨安,宮殿在陽光照耀下高大壯麗,似蓬萊般令人神往。“丈夫兒”兩句,勸友人砥礪名節,言辭慷慨。下片先訴說自己有政治見識和才能,志不伸,但雄心未已。詞中連用的四個簡短的三字句,在語氣上形成短促頓挫,從而更有效地表達了作者的這種矛盾、焦急的心情。“能”與“空”凸顯了詞人激切、無奈的矛盾心緒。“對西風”兩句,借典抒情,壯懷激烈,是這首詞豪邁雄健格調的最激越處。末尾仍回到送別的本題上來,表現了送別的傷感,但仍然氣豪筆健。“不灑”兩句,是對偶句,化用成語典故而不露斧鑿痕跡。抒發與廖叔仁分別的傷感。11.C 12.①久別重逢的喜悅、慰藉及思念;②馬上又要分離的不舍;③將個人的悲歡離合與對社會動亂,百姓顛沛流離的感嘆聯系起來。【解析】11.本題考查學生綜合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C.“喻鄭氏依依不舍”錯,頸聯是想象別后重逢的艱難,用“帆開晚”和“鳥去遲”喻重逢無期。故選C。12.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全詩抒寫十年離別,作者無限傷感之情。“天涯十載無窮恨,老淚燈前語罷垂”首聯先寫久別重逢的感傷。通過“燈前”“語罷”“老淚”“垂”的場景抒寫了“無窮恨”,表達了久別重逢的喜悅、慰藉及思念,情感深沉飽滿。“明發又為千里別,相思應盡一生期”頷聯抒寫馬上又要分離的不舍,是對首聯情感的進一步深化,“又”字加深了情感的表達,“一生期”表明了兩人間情誼的綿長。頸聯和尾聯借助想象渲染離情別恨。詩人代友人鄭氏想像歸來重逢之艱難。千里離別,道阻且長,路上該有多少艱辛?動亂年月,朝不保夕,他年會有再見之日?“關河一望不勝悲”,關河何以令人悲?將個人的悲歡離合與對社會動亂,百姓顛沛流離的感嘆聯系起來。詩以“無窮恨”開篇,又以“不勝悲”作結,首尾呼應,顯得沉郁悲涼。那種動亂年月與友人難得相逢又倉促別離的悲愴之情,便都在這無限的想像空間中表現出來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