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語文詩歌專練----邊貢詩歌閱讀下面詩歌,完成各題。午日觀競渡邊貢共駭群龍水上游,不知原是木蘭舟。云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句一個“駭”字寫出了人們觀賞龍舟競渡的驚恐心理,突出龍舟賽的緊張熱烈。B.頸聯寫楚國端午日舉行龍舟賽的風俗至今猶在,表達人們對屈原深深的懷念之情。C.尾聯閑暇日江亭聚會,醉意中指責《離騷》不能消除憂愁,烘托自己的怨愁之深。D.本詩從端午節賽龍舟風俗寫起,引發對屈原的思念,最后直接抒發情感,層次分明。2.頜聯對賽龍舟的場面描寫富有特色,深得詩評家稱贊,請任選三個角度簡要賞析。閱讀下面這首明詩,完成各題。謁文山①祠邊貢丞相英靈迥未消,絳帷燈火颯寒飆。黃冠②日月胡云斷,碧血山河龍馭遙。花外子規燕市月,水邊精衛浙江湖。祠堂亦有西湖樹③,不遣南枝向北朝。【注】①文山:文天祥的號。②“黃冠”:即道士之冠,指道士生活。據說元統治者曾以高官厚祿勸降,文山不從,請求出家為道士,保全自己的名節。③西湖樹:《西湖志》記,“岳王墳上古木,枝皆南向”。3.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描繪紅色的帷帳在寒風里飄動,旨在暗示文山當年在風雨飄搖中孤軍奮戰的場面。B.頷聯概括了文山欲“黃冠”度余生而不得后慷慨就義、終未能挽救國家敗亡的事實。C.詩人接連引用神話故事,意在表現文山死后英靈未消,贊揚了他志不可奪的堅強毅力。D.詩歌運用浪漫手法,回顧了文山生平主要事跡,表現了他的精神及對后世的深遠影響。4.請結合全詩賞析尾聯。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下面小題。踏莎行·題畫①[明]邊貢露濕春莎②,草生芳甸,漁舟迤邐依山轉。斜陽明滅照村墟,綠槐深護幽人院。小柵鳴雞,古梁巢燕,柴門不鎖蓬蒿遍。問渠莫是武陵源?一溪流水桃花亂。【注】①該詞為作者在南京為官時所作。②莎:一種生長在潮濕地的植物。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開篇的“濕”字寫出畫面的不干澀,給人以悅目感,“生”字寫出了蓬勃的活力與生命的律動;“漁舟迤邐”則以動寫靜,頗富神韻。B.上片主要點染環境、美化氛圍,富有情趣,光線與色彩巧妙組合,村莊與庭院合理布局,寫出了整幅畫面的和諧自然。C.下片寫雞在柵欄里鳴叫,燕在梁上筑巢,給寧靜祥和的村莊平添了幾分生機,但柴門內蓬蒿遍地,溪中落花零亂,又顯其蕭條。D.該詞清新明快,淡雅自然,白描手法的運用,更顯意蘊豐厚、情韻深長,這也體現了邊貢詞“有逸趣、長于描寫”的特點。6.詞中畫線句與王灣《次北固山下》中的“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在表現手法上有哪些共同點?請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下面小題。蝶戀花·留別吳白樓①(明)邊貢亭外潮生人欲去。為怕秋聲,不近芭蕉樹。芳草碧云凝望處,何時重話巴山雨?三板輕船頻喚渡。秋水疏楊,欲折絲干縷。白雁橫天江館暮,醉中愁見吳山路。【注】①吳白樓:作者的友人吳一鵬,字南夫,號白樓。7.“三板輕船頻喚渡”一句與柳永《雨霖鈴》詞中的“ ”句意相近。“頻”從側面寫出了 的情狀。8.結合具體詞句,簡要賞析本詞的抒情藝術。答案1.C 2.①運用疊詞“獵獵”“嘈嘈”描摹旗子被風吹動和鼓被擂擊的聲音,增強氣勢,富有節奏感;②運用比喻,彩旗如云,鼓聲如雷,烘托了賽龍舟熱鬧壯闊的場景;③運用夸張,寫云旗在云霄翻動,雷鼓震動細流,突出其聲勢浩大;④視聽結合,從視覺寫云旗翻青漢的壯闊, 從聽覺寫雷鼓殷碧流的巨響, 多角度描寫賽龍舟的熱鬧場景;⑤描繪色彩, “青”“碧”,增強立體的質感,富有畫面的感染力;⑥對仗工整,“云旗”對“雷鼓”,“獵獵”對“嘈嘈”,“翻”對“殷”,“青漢”對“碧流”,對仗非常工整,增加詞語表現力,使語句更具韻味。 【導語】這首詩通過描寫端午節龍舟競渡的熱烈場面,表現出對民俗傳統的珍視及對屈原的深切懷念。詩歌從視覺、聽覺等角度生動刻畫了競渡的場景,情感上層層遞進,最后通過反思折射出自身的憂愁,構思嚴謹,情感深沉。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C.“醉意中指責《離騷》不能消除憂愁”說法有誤。此句中“諷”是誦讀的意思,不是指諷刺指責。故選C。2.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煉句的能力。頷聯中,作者使用了兩個擬聲疊詞,其中“獵獵”形容風吹動旗幟的聲音,“嘈嘈”形容鼓聲粗重,這兩個疊詞的使用使得整句詩都擬聲逼真,節奏感強。“云旗”以云喻旗,“雷鼓”說明鼓聲如雷,使用的是比喻手法,“云旗”是說旗子高聳,直插云天;而“雷鼓”則是寫鼓聲之大,從而凸顯了賽龍舟的熱鬧場面。在現實中,旗子不可能如天一樣高,鼓聲也不至于震動河流,但作者卻偏偏在這一聯中寫云旗翻飛于重霄,如雷鼓聲震動清流,可見是巧用夸張,在夸張性描摹中展示了龍舟競渡的浩大聲勢。頷聯中,旗子翻飛需要用眼睛看到,鼓聲如雷需要用耳朵才能聽到,作者在是采用了視聽結合的手法,從不同角度來極力凸顯賽龍舟的熱鬧場面。作者在頷聯中用“青”“碧”這兩個色彩詞來分別展現天空和河水這兩個大背景,而在背景色襯托下,龍舟、旗子、鼓也就更為色彩鮮明。這一鮮明的對比也就使得整個場景更具有畫面感。在用詞上,上句“云旗”與下句“雷鼓”相對,指出主語;上句“獵獵”與下句“嘈嘈”相對,都是擬聲疊詞,上句“翻”與下句“殷”相對,都是動詞,上句“青漢”對下句“碧流”,都是表示背景的賓語。這一嚴密的對仗,使得整句詩歌讀起來朗朗上口,更能表現賽龍舟時歡快、活躍的氣氛。3.A 4.①“西湖樹”枝皆南向,象征著岳飛堅貞不屈的愛國精神,運用“西湖樹”的典故,將文山與岳飛聯系,表現其高尚節操;②“不遣南枝向北朝”運用擬人的手法,表明樹枝也受到丞相精神的感召,不肯向北方的敵人屈服,表現了丞相精神的深遠影響。【解析】3.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與評價作者的觀點態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首先要認真研讀詩歌內容,然后仔細辨識選項中是否有對詩歌的解讀的錯誤。詩歌鑒賞的選擇題對整個詩歌的綜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詩句的含義、詩句的手法還考核詩歌的情感,注意結合詩歌的內容進行分析。A項,“暗示文山當年在風雨飄搖中孤軍奮戰的場面”于文無據,應該是表現“丞相英靈迥未消”。故選A。點睛:詩歌鑒賞的選擇題綜合考核詩歌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內容。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注意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或只答表層含義,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顯的錯誤。4.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類試題,通常由三部分組成,詩句的內容,使用的手法,表達的效果及作用。答題模式基本是,該聯(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結合具體詩句內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體表現,再次寫使用該手法所傳達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達的情感。“祠堂亦有西湖樹,不遣南枝向北朝”,結合注釋③內容“枝皆南向”分析,象征著岳飛堅貞不屈的愛國精神。結合注釋②內容分析,運用典故,將文山與岳飛聯系,表現其高尚節操。結合題目“謁文山祠”及全詩內容分析,“不遣南枝向北朝”運用擬人的手法,表明樹枝也受到丞相精神的感召,不肯屈服,表現了他的精神及對后世的深遠影響。5.C 6.①都運用以景結情(借景抒情)手法。邊詞借桃花溪水的閑適景象表達內心的歸隱追求,王詩借歸雁抒發思鄉之情。②都借典抒情。邊詞借陶潛《桃花源記》的典故抒情,王詩借鴻雁傳書的典故抒情。③都以設問句巧妙作結。意蘊豐富,言盡而意未盡。【解析】5.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的形象、表達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但柴門內蓬蒿遍地,溪中落花零亂,又顯其蕭條”錯誤。雞鳴、燕飛、蓬蒿遍地等,是為了鋪敘隱士清貧恬靜、自得其樂、與世無爭的平淡生活。故選C。6.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表現手法的能力。都運用以景結情(借景抒情)手法。邊詞,寫院內院外,一切都是那么靜謐自在,沒有塵世車馬的喧囂,沒有紛至雜沓的人群。這是什么去處?莫非是世外的桃花源吧,你瞧,溪上還真漂流著朵朵桃花呢,詞人運用虛實結合之筆,點明“畫意”乃是追求一種沒有紛擾的自由恬靜的精神境界,借桃花溪水的閑適景象表達內心的歸隱追求。王詩寫一群北歸的大雁正掠過晴空,雁兒正要經過洛陽的啊!詩人想起了“雁足傳書”的故事,于是托雁捎個信:煩勞雁兒飛過洛陽的時候,替自己問候一下家里人,借歸雁抒發思鄉之情。都借典抒情。邊詞中的“武陵源”,即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因為桃花源是武陵漁人所見,故又可稱武陵源,借陶潛《桃花源記》的典故抒情。王詩中寫北歸的大雁,大雁每年秋天飛往南方,春天飛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傳遞書信的傳說,借鴻雁傳書的典故抒情。都以設問句巧妙作結。邊詩問莫非是世外的桃花源吧?你瞧,溪上還真漂流著朵朵桃花呢。王詩問家書既已寄出,會被送往何處?希望北歸大雁,送到洛陽之邊。意蘊豐富,言盡而意未盡。7. 留戀處、蘭舟催發 詩人與朋友不忍離別 128.(1)借景抒情。“為怕秋聲,不近芭蕉樹”,古詩詞中多藉“芭蕉”以言愁。明寫悲秋,暗寫離愁。“秋水疏楊,欲折絲千縷”句,以折柳寫離情。(2)化用或用典。“芳草碧云凝望處,何時重話巴山雨”句,以芳草喻離情,并化用李商隱詩句,表達了不知幾時能與友人聚首敘舊的悵惘之情。(3)襯托。“三板輕船頻喚渡”句,以船夫催客襯托離別時的難舍難分。(4)虛寫。“白雁橫天江館暮,醉中愁見吳山路”句,以設想友人上路后的旅愁來進一步表現難以割舍的離情。【解析】7.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三板輕船頻喚渡”中“三板”,即舢板,小木船也。“三板輕船頻喚渡”指我乘坐的那舢板船主已經催促我好幾次了,讓我趕緊走,意同宋人柳永《雨霖鈴》詞之所謂“留戀處、蘭舟催發”。一“頻”字見出舟子等候已久,頗不耐煩,亦是反襯友朋依依惜別之情的側筆。舟子再三“喚渡”,任是千不忍離萬不忍離,也不得不揖手相辭,互道一聲“鄭重”了。8.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1)借景抒情。“為怕秋聲,不近芭蕉樹”害怕秋天凄涼的聲音,都不敢接近芭蕉樹。古詩詞中多以芭蕉言愁,芭蕉是古人憂愁的代名詞,詞人于深秋離別之際,生怕觸景傷懷,故作是語。這里作者借用芭蕉這一意象,明寫悲秋,暗寫離愁。“秋水疏楊,欲折絲千縷”栽種在江邊的楊柳樹,因為秋天來了,落了不少葉子,顯得枝條稀疏。我朋友想折千條萬條柳枝來留住我,但是那又怎么留得住呢。古人分別時有折柳留人的習慣,故說友人析柳千條啊,也說明友人舍不得自己走。詞句以折柳寫離情。(2)化用或用典。“芳草碧云凝望處,何時重話巴山雨”我往四周一望只見那凄凄綠草一望無際,往天空一望只見那茫茫白云飄蕩在碧空中,讓我更加的憂傷。我們什么時候才能重逢,才能再在一起飲酒暢聊啊。芳草和碧云都是古人代表憂愁的一種意像。芳草碧云凝望處是倒裝句。巴山雨即巴山夜雨,化自李商隱的詩句,意即盼望早日與朋友相聚。此句,以芳草喻離情,并化用李商隱詩句,表達了不知幾時能與友人聚首敘舊的悵惘之情。(3)襯托。“三板輕船頻喚渡”我乘坐的舢板老板一次又一次地跑進長亭催促我起行,我恐怕不得不得走了。三板即舢板,小船的意思。輕船是對舢板的一個補充。頻是一次又一次的,說明了船老板已經等得不耐煩了;還說明了作者與朋友感情的深厚,一直舍不得走啊。此句,以船夫催客襯托離別時的難舍難分。(4)虛寫。“白雁橫天江館暮,醉中愁見吳山路”看那白雁從天頂飛過,長亭已暮色籠罩,在朦朧醉眼中我很害怕看到那即將走向吳山的路。南征的秋雁成群結隊地橫貫長天,而自己卻形單影只將踏上旅程,對比之下,平生出一重落寞惆悵。偏偏此時“江館”(亦即上文之“亭”)又已籠罩在蒼茫暮色之中,加倍渲染,更增添多少荒冷悲涼!因為難舍難分故而喝醉了,因為不忍分離故而愁見吳山路,至此,詞人與友人揖別時的難達難狀之情態,淋漓而盡致了。此句以設想友人上路后的旅愁來進一步表現難以割舍的離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