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考語文詩歌專題訓練----陳子昂詩歌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面小題。登幽州臺歌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1.請賞析“念天地之悠悠”中“悠悠”一詞的表達效果。2.燕昭王曾筑黃金臺招納賢士,至今傳為美談。陳子昂登臨的“幽州臺”就指此臺。請你根據詩歌內容和下面的知識卡片,說說詩人借此臺所表達的情感。知識卡片《戰國策·燕策一》記載:“于是昭王為隗筑宮而師之。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士爭湊燕。”黃金臺為燕昭王尊師郭隗之所,后多用來形容招納賢才的地方或人才薈萃之地。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面小題。晚次樂鄉縣①唐·陳子昂故鄉杳無際,日暮且孤征。川原迷舊國,道路入邊城。野戍②荒煙斷③,深山古木平④。如何此時恨,噭噭⑤夜猿鳴。【注釋】①樂鄉縣:地名,唐時屬山南道襄州,故城在今湖北荊門北九十里。②野戍:指野外駐防之處。③斷:斷絕,消散。④平:此處指景象模糊一片。⑤噭(jiào)噭:號叫聲,這里指猿啼聲。3.請你展開合理的想象,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頸聯所表現的畫面描述出來。4.本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在抒情方式上,與其《登幽州臺歌》有何不同?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下面小題。度荊門望楚陳子昂遙遙去巫峽,望望下章臺①。巴國山川盡,荊門煙霧開。城分蒼野外,樹斷白云隈②。今日狂歌客③,誰知入楚來。【注釋】①章臺:即章華臺。春秋時楚國離宮。②隈(wēi):山水盡頭或曲深處。“白云隈”,即天盡頭。③狂歌客:春秋時期楚國人陸通,字接輿,是位隱士,平時“躬耕以食”,佯狂避世不仕。孔子來到楚國,他唱著“鳳兮”之歌譏諷孔子,所以被人們稱為楚狂接輿。后常用為典,亦用為狂士的通稱。5.下面對這首詩歌的理解與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首聯兩句,是作者對自己行程的交代,詩人以兩組疊詞生動地表現他此時心情。B.頷聯兩句分承起首對句,進一步描寫眼前所歷之景。C.整首詩洋溢著年輕的詩人對楚地風光的新鮮感受,表達了他傲世的激昂之氣。D.此詩筆法粗獷,結構完整,由于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又有含而不露的特點。6.賞析“城分蒼野外,樹斷白云隈”中“分”和“斷”的妙處。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面小題。春夜別友人陳子昂銀燭吐青煙,金樽對綺筵。離堂思琴瑟①,別路繞山川。明月隱高樹,長河②沒曉天。悠悠洛陽道,此會在何年。【注】①琴瑟:指朋友宴會之樂。②長河:銀河。7.下列對詩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首律詩一開頭就描寫了別筵將盡的場景,首聯中“銀燭”“金樽”等詞奠定了詩歌隆重歡樂的基調。B.頷聯中“琴瑟”一詞借用了絲弦樂器演奏時的音調和諧來比擬情誼的深厚,寫出了離情的纏綿,令人感慨唏噓。C.頸聯承接上文,從室內轉到戶外的所見之景,“隱”和“沒”表明時光催人離別,不為離人暫停須臾。D.此詩通篇暢達優美,除了開頭一聯因場面描寫之需而適當選用華麗辭藻外,其余用語都不加藻飾,平淡自然。8.學校請你參與配樂詩朗誦的微視頻拍攝。請你結合詩歌內容,將部分鏡頭腳本設計補充完整。鏡頭腳本設計(部分)詩歌內容 拍攝手法 預期畫面 誦讀語調 情感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 由近景將鏡頭逐漸后拉, 移至遠景。 ① 感傷、低緩 ②閱讀下面的唐詩,完成小題。送魏大①從軍陳子昂匈奴猶未滅,魏絳②復從戎。悵別三河道,言追六郡雄③。雁山橫代④北,狐塞⑤接云中⑥。勿使燕然上,惟留漢將功。【注釋】①魏大:陳子昂的友人。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稱。②魏絳:春秋晉國大夫,以和戎政策消除邊患了而受金石之賞。③六郡雄:漢代名將趙充國,號稱“六郡豪杰”。④代:代州。⑤狐塞:飛狐塞,邊界駐軍重地。⑥云中:云中郡,邊塞重鎮。9.下列對詩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暗用漢代驃騎將軍霍去病“匈奴未滅,無以家為”的典故,抒發了以天下為己任的豪情。B.頷聯“悵別”一語,寫出了詩人與友人分別時的傷感,全詩情感由首聯的激昂慷慨轉入分手時的兒女纏綿、氣哭悲切。C.頸聯中的“橫”“接”二字寫出了雁山、飛狐塞等地地理位置的重要,它們是中原地區的屏障。D.全詩一氣呵成,充滿了奮發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語氣慷慨悲壯,有氣壯山河之勢。10.詩歌尾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11.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各題。送客【唐】陳子昂故人洞庭去,楊柳春風生。相送河洲晚,蒼茫別思盈。白蘋已堪把①,綠芷復含榮②。江南多桂樹,歸客贈生平。【注】①白蘋:一種水草。已堪把:已能滿握。②芷:一種香草。榮:開花。白蘋,綠芷,均是江南水邊澤畔的芳草香花(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楊柳春風生”表達了詩人的離愁別緒如楊柳借著春風肆意滋長,真是無限惆悵啊,這是借景抒情。B.“已堪把”形容白蘋生長茂盛,“復含榮”指綠芷又含苞待放,“已”“復”透露了詩人對楚地欣欣向榮的春景的贊美,也借此由沉郁蒼涼轉入欣快明麗。C.本詩結構分明,前兩聯想象友人歸楚,贊美友人家鄉風尚,離情依依不舍。D.古典詩詞經常以香花來比喻個人美好的品德,尾聯以“桂樹”贈“歸客”,實是詩人勉勵友人終生保持高潔的品行。(2)請賞析“蒼茫別思盈”中“盈”字的妙處。答案1.“悠悠”形容天地廣闊無垠,營造出蒼茫遼遠的意境,反襯出人的渺小,強化了詩人的孤獨感。 2.詩人借幽州臺(黃金臺)表達對燕昭王招賢納士的向往,抒發自己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悲憤之情。【導語】《登幽州臺歌》以極簡筆墨寫盡蒼涼。詩人登臨招賢故臺,“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道盡生不逢時的悲嘆;“天地悠悠”襯出個體渺小,末句“愴然涕下”將懷才不遇的孤憤傾瀉而出,時空的蒼茫與個人的悲戚交融,余韻千古。1.本題考查詞句理解賞析。結合“念天地之悠悠”可知,“悠悠”一詞描繪出天地廣闊遼遠、無邊無際的景象,營造出一種蒼茫浩瀚的意境。這種對天地宏大的描寫,與詩人自身的孤獨處境形成鮮明對比,凸顯出個體在廣袤天地間的渺小。由此可知,“悠悠”不僅寫出了天地的遼闊,更強化了詩人因懷才不遇、生不逢時而產生的孤獨悲愴之感,讓詩歌的蒼涼意境和情感表達更為強烈。2.本題考查情感理解。結合“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可知,“古人”暗指燕昭王等重視賢才的君主,詩人登臨曾是招賢納士之地的幽州臺,卻不見如燕昭王般的明君,也看不到未來能賞識自己的賢主。結合知識卡片中黃金臺“多用來形容招納賢才的地方或人才薈萃之地”可知,詩人身處此地,聯想到往昔賢才被重用的盛況,對比自身懷才不遇的境遇。由此可知,詩人借幽州臺表達了對燕昭王時期招賢納士局面的向往,以及自己生不逢時、報國無門的悲憤之情。3.詩人放眼四周:入城前見到的野外戍樓上的縷縷荒煙,已在視野中消失;深山上參差不齊的林木,看上去也模糊一片。 4.表現了詩人孤寂、凄涼的心情與濃重的鄉愁。《登幽州臺歌》素淡的筆墨直接抒情,質樸明朗,蒼涼激越。而這首詩采用寓情于景間接抒情的手法,含而不露。【分析】3.本題考查描繪詩歌畫面。描繪畫面要注意要緊扣詩句中的意象,細致描繪其特點和狀態;合理想象,使畫面生動、鮮活,具有畫面感;語言表達要流暢、優美,能準確傳達出詩句的意境。示例:在荒僻的戍守之地,那縷縷荒煙漸漸消散在空中;而在那幽深的山林里,古老的樹木交織在一起,參差不齊,使得整個山林的景象都變得模糊一片。4.本題考查詩歌的抒情方式及情感的把握。分析情感要結合全詩的整體氛圍、意象、關鍵語句等來綜合判斷,結合詩人的身世背景、寫作時的處境等因素。常見的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諷今、用典抒情等。“故鄉杳無際,日暮且孤征”體現出詩人濃濃的思鄉之情,故鄉遙遠而不可及,在日暮時分孤獨前行,這種孤獨感與對故鄉的眷戀交織在一起;“川原迷舊國,道路入邊城”,面對陌生的環境和模糊的舊國景象,流露出迷茫與惆悵;“野戍荒煙斷,深山古木平”描繪的荒涼景象,進一步烘托出詩人內心的凄涼之感;“如何此時恨,噭噭夜猿鳴”,以夜猿哀鳴來映襯詩人心中的愁苦與哀怨,強化了這種悲傷的情緒。整首詩表達了詩人復雜而深沉的思鄉、孤獨、迷茫、凄涼等情感。在《登幽州臺歌》中,詩人直接通過“獨愴然而涕下”這樣直白的表述,毫無掩飾地抒發自己生不逢時、壯志難酬、知音難覓的悲憤與孤獨,情感表達極為強烈和直接,沒有借助具體的景物來暗示,而是直接袒露內心的痛苦,屬于直抒胸臆。在《晚次樂鄉縣》中,詩人通過“故鄉杳無際”表達對故鄉的思念,通過“日暮且孤征”體現孤獨感,借助日暮時分獨自前行的景象來烘托情緒;頷聯利用模糊的舊國景象和通往邊城的道路來暗示迷茫;頸聯以荒煙消散、古木模糊的景色來渲染凄涼氛圍;尾聯更是借助夜猿哀鳴進一步強化內心的愁苦,這些都是借助具體的景物來委婉傳達詩人的種種情感,屬于借景抒情。綜上可分析:在抒情方式上,《登幽州臺歌》主要是通過直抒胸臆,以慷慨悲涼的情調,表達了懷才不遇、寂寞無聊的情緒;而本詩則是通過借景抒情,借日暮孤征、川原舊國、野戍荒煙、深山古木、夜猿哀鳴等景象,委婉地抒發自己的種種情感。5.D 6.“分”字顯出詩人在漫漫舟旅之后,突然于蒼野中見到荊門時的激動心情;“斷”字顯出荊門樹木的高峻姿態。【解析】5.本題考查內容理解。D.理解與分析有誤。根據首聯兩句“遙遙去巫峽,望望下章臺”是作者對自己行程的交代,詩人以兩組疊詞生動地表現他此時心情;頷聯兩句“巴國山川盡,荊門煙霧開”分承起首對句,進一步描寫眼前所歷之景;頸聯“城分蒼野外,樹斷白云隈”具體描寫所見楚地的景象等,可知,此詩筆法細膩,而非“筆法粗獷”。故選D。6.本題考查煉字。“城分蒼野外,樹斷白云隈”意思是:城邑分布在蒼茫田野外,樹林蒼翠茂密,一望無際。“分”字表現了人煙稠密,城邑不孤的景象;蘊含詩人在漫漫舟旅之后,突然于蒼野中見到荊門時的激動心情;“斷”字,寫極目遠望森林樹木消失于白云邊際,足見遠樹連天,碧野無際,顯出荊門樹木的高峻姿態。7.A 8. 示例:不知何時明月悄然西斜,早已隱藏在高高的樹梢間,只隱約見到淡淡的輪廓;閃爍的銀河也漸漸黯淡,消失在拂曉前的曦光之中。天快亮了。 作者與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導語】這首《春夜別友人》通過描繪離別時的宴會和夜景,表達了朋友間濃厚的情誼和離別的惆悵。銀燭青煙、金樽綺筵等華美景象與離愁對比顯現;夜里明月高樹、銀河沒曉天的場景則渲染出別離的無奈與時間的流逝。全詩構思縝密,情景交融,情感真摯動人。7.本題考查理解詩歌內容。A.有誤。首聯意思是:明亮的蠟燭吐著縷縷青煙,高舉金杯面對精美豐盛的席宴。明亮的蠟燭,金色的酒杯,說明宴席的華美,排場的隆重。但酒桌上,不見人的活動,沒有舉杯也沒有勸酒,只有杯子空“對”一桌菜肴。因為離別在即,感傷不已。“奠定了詩歌隆重歡樂的基調”表述有誤,詩人是借酒澆愁,首聯的豪華反襯出詩人離情別緒的傷感。故選A。8.本題考查對詩歌意境和情感的把握。①頸聯意思是:宴席一直持續到明月隱蔽在高樹之后,銀河消失在拂曉之中。“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承上文寫送行,從室內轉到戶外的所見,寫時光無情催人離,沉靜之中見真摯情愫。這時候,高高的樹蔭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長河淹沒在破曉的曙光中。這里一個“隱”字,一個“沒”字,表明時光催人離別,不為離人暫停須臾,難舍難分時刻終于到來了。用優美的語言描繪畫面即可。示例: 詩句“明月隱高樹, 長河沒曉天”描繪了一幅深邃而寧靜的夜空與晨曦交替的美麗畫面。 一輪明月靜靜地懸掛在高高的樹梢之上,它的光芒逐漸被樹木的枝葉所遮掩。與此同時,銀河(長河)也隨著破曉的來臨,漸漸消失在天空之中。②結合情感來看,縱有萬般不舍,離別還是到來了。這一聯明寫夜空之景,實寫夜宴之情。由于作者與友人不舍離別,宴飲從晚上到黎明,時間悄然逝去,明月已隱匿到高樹之后,銀河也消亡在曙色之中了,人卻沒有散去。這里借宴飲時間之長,暗示了作者與友人的別情之深。所以表達的是作者與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9.B 10.表達了詩人激勵友人建功立業,希望他揚名塞外,讓燕然山上也留下大唐將士的赫赫戰功的思想感情。【分析】9.B.“兒女纏綿、氣哭悲切”有誤。“悵別三河道,言追六郡雄”的意思“在三河道與友人分別,心里有些悵惘;盼望魏大像趙充國那樣的英雄豪杰建下大功”。與友人分別于繁華皇都,彼此心里總不免有些悵惘;但為國效力,責無旁貸,兩人執手相約:要像漢代名將、號稱六郡雄杰的趙充國那樣去馳騁沙場,殺敵立功。此二句雖有惆悵之感,而氣概卻是十分雄壯的。故選B。10.本題考查詩歌情感。“勿使燕然上,惟留漢將功”的意思是“不要讓燕然山上只留下漢將的功績,也要有大唐將士的赫赫戰功”。此處運用的典故,說的是東漢時的車騎將軍竇憲,他曾經以卓越的戰功,大破匈奴北單于,又乘勝追擊,登上燕然山,刻石紀功而還。表達了詩人激勵友人建功立業,希望他揚名塞外,讓燕然山上也留下大唐將士的赫赫戰功的思想感情。11.(1)C(2)詩人送別友人,在河邊的小洲上依依不舍。“盈”字則把這一心境擴散到了傍晚一派蒼茫的景象之中。【詳解】(1)本題考查對詩歌的理解。C.有誤,前兩聯交代了詩人為友人送別的場面,不是想象;故選C。(2)本題考查詩歌煉字。“相送河洲晚,蒼茫別思盈”的意思是:詩人為友人送別,一直持續到暮色蒼茫十分,終于在河洲邊互道珍重,叮嚀握別。詩人把朋友送到河畔的時候天色已晚,離情別緒充盈于蒼茫的天地之間。詩人和朋友都明白,今日一別,不知何日相逢。于是,朋友故作輕松,詩人送了又送,兩人都有意把腳步放慢,以便延長相處的時間,以撫慰離愁。景象凄清,更添離愁。一個“盈”字把詩人傷感惆悵的心境擴散開,使整個環境都渲染了別離氣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