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統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2課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練習題(含答案)積累與運用下面是一則新聞, 請你閱讀后完成小題。新華社重慶9 月28 日電(李國利、占康) “第三屆航天服技術論壇”9 月28 日在重慶召開。開幕式上,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面向社會發布登月服征名活動, 并首次公開中國登月服外觀。目前, 中國載人月球探測工程登月階段任務已全面啟動實施, 計劃在2030 年前實現中國人首次登陸月球。據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李猛介紹, 登月服自2020 年啟動研制以來, 聚焦復雜環境綜合防護、人服能力提升, 以輕量化、小型化、高安全可靠為目標, 突破了多項關jiàn 技術, 確立總體技術方案, 為我國首次載人登月任務的順利實施diàn 定了堅實基礎。開幕式上, 中國登月服外觀發布。記者在現場看到, 登月服主體散發出科技感十足的金屬光澤, 上下肢紅色裝飾帶增強了視覺上的力量感和修身效果。上肢裝飾帶設計成優雅飄逸的“飛天”飄帶造型, 下肢裝飾帶設計成火箭升空尾焰造型, 上下呼應, 形成一飛沖天的勢態。“服裝總體借鑒了傳統鎧甲的形態, 硬朗剛毅, 彰顯出征的莊嚴氣魄和非凡勇氣, 傳遞中華民族開拓進取、勇毅前行的意志精神。”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丁凌艷說。1、給加點的字注音, 或根據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載人( ) 飄逸( ) 關jiàn( ) diàn( ) 定根據新聞內容, 請擬寫一個15 字以內的新聞標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面向社會發布了登月服征名活動。請你結合新聞中對登月服的介紹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語、詩文、名著等) , 為登月服起名, 并闡明理由。4.下面是學校關于星河燦爛, 科技閃耀”主題活動的總體設計思路, 請根據設計思路在“思路框架圖”序號處補充出相應的內容。本次“星河燦爛, 科技閃耀”的主題活動分為“活動”和“講座”兩大板塊。在活動期間, 會有手抄報制作活動、以神舟系列模型制作和機器人編程為主的社團活動、校園宣傳和成果展示活動, 同時, 也會開展航天科技、天文世界、人工智能方面的講座。星河燦爛,科技閃耀 活動 手抄報制作(2) __________ 神舟系列模型制作機器人編程校園宣傳成果展示(1) ________ 航天科技、天文世界、人工智能下面是小安同學為學校校報科技板塊擬寫的一段新聞稿, 請幫他修改完善。①科技發展關鍵靠人才, 對科學興趣的引導和培養要從娃娃抓起, 而激發青少年崇尚科學 探索未知的興趣是重中之重。②當前, 中小學科普教育存在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不少學校還只知傳授書本知識, 缺乏科學完備的科普教育體系。③我們應該將激發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 增強科學興趣和創新意識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把弘揚科學精神貫穿于教育全過程。④即使這樣, 也能夯實全民科學素質提高的根基。5.在新聞稿第①句的方框里填上合適的標點符號。6.討論新聞稿時, 有人想刪除第②句中的限定性詞語“不少”。請你說說這個詞語不能刪除的理由。7. 新聞稿第④句中加點的關聯詞語使用有誤, 正確的關聯詞語是: _________________。8. 關于新聞, 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 人們常說的新聞“六要素”是指“何時”“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和“如何”, 所有的新聞都必須具備這些要素。B. 新聞的標題主要分為引題、正題和副題, 三個標題缺一不可。C. 新聞的主要表達方式是記敘, 有時兼有議論、描寫。D. 新聞的背景, 一般指新聞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話, 是新聞的結尾。二、閱讀理解(一)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時間 飛船 大事記20 03. 10. 15 神舟五號 首位中國航天員進入太空。神舟五號飛船在軌運行時間為21 小時23 分。20 05. 10. 12 神舟六號 順利完成“多人多天”航天飛行任務。20 05 年10 月17 日, 神舟六號返回艙安全著陸。2021. 06. 17 神舟十二號 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2021 年9 月17 日, 神舟十二號返回艙成功返回。2021. 10. 16 神舟十三號 三名航天員在空間站“出差”183 天, 首次在太空過春節。2022. 11. 29 神舟十五號 與神舟十四號航天員順利完成太空“會師”。2023 年6 月4 日, 神舟十五號返回艙返回地球。2023. 10. 26 神舟十七號 首次進行空間站艙外試驗性維修作業。2024 年4 月30 日, 神舟十七號返回艙返回地面。【材料二】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 北京時間2024 年10 月30 日4 時27 分, 搭載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 遙十九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 約10 分鐘后, 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 進入預定軌道, 航天員乘組狀態良好, 發射取得圓滿成功。(選自《人民日報》2024 年10 月31 日, 有刪改)【材料三】探索浩瀚宇宙 建設航天強國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 中國航天人從藍圖繪夢到奮斗圓夢, 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 推動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 實現歷史性、高質量、跨越式發展。2 作為人類目前在太空僅有的兩個空間站之一, 中國空間站重量達到百噸級、工作生活空間超過10 0 立方米、綜合技術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成為“太空中最閃亮的星”, 充分彰顯著新時代中國智慧、中國志氣、中國實力。3 110 多個科研院所、30 0 0 多個科研單位、數十萬名科研人員通力協作, 托舉起中國人自己的太空家園, 各戰線廣大航天人相互支撐、團結奮斗、不甘人后、自立自強的精神, 透著新時代的中國志氣。4 “實施這樣宏大的工程, 沒有黨中央集中統攬, 沒有全國大協作, 是不可想象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說。在我國航天史上, 曾有著“萬人會戰造神舟”的傳奇故事。在空間站建造過程中, “西安和上海的發動機、天津的太陽翼電池片、河南的電連接器、上海的電池、四川的元器件……前一天還在工廠里, 第二天就能‘飛’到北京的總裝車間。”有專家這樣形容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5 造船為建站, 建站為應用。這是中國太空之家的初心使命。在這個國家空間科學實驗室內, 一項項空間科學實驗有序開展, 越來越多的應用成果轉移轉化成效顯著。6 小小水稻太空“轉一圈”有望實現優質增產, 太空黃瓜、太空番茄等蔬菜備受好評, 航天育種助力年增產糧食約26 億千克;圍繞航天員在軌生活研發的骨丟失對抗儀等可應用于防止退行性骨質疏松、肌肉萎縮……截至2023 年8 月, 中國空間站安排在軌實施了10 0 多個空間科學研究與應用項目, 我國空間應用成果40 0 0 余項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7 在強大的航天技術支撐下, 空間站里的“天宮課堂”越發精彩。授課空間從天宮實驗室、空間站核心艙拓展到空間站問天艙、夢天艙, 更加寬敞明亮;授課信號更加流暢, 數倍于5G 網速的“太空寬帶”支持天地師生對話;授課方式新穎超前, 航天員戴上混合現實眼鏡, 演示植物樣品的采集操作……“飛天夢永不失重, 科學夢張力無限”, 充滿奇思妙想的太空授課, 讓科學的種子在億萬青少年心里生根發芽, 詮釋中國人逐夢太空的深刻意義。8 “星空浩瀚無比, 探索永無止境, 只有不斷創新, 中華民族才能更好走向未來。”在永無止境的探索中, 自立自強、勇毅前行, 中國航天事業將不斷創造新輝煌, 中國人的飛天腳步會邁得更穩更遠。(選自《人民日報》2024 年9 月10 日, 有刪改)9. 下列選項中, 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A. 從首位航天員進入太空到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 我國用了20 年的時間。B. 據消息稱, 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 進入預定軌道, 航天員乘組狀態良好, 發射取得圓滿成功。C. 中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 中國建造了人類目前在太空僅有的兩個空間站中的一個, 彰顯了新時代中國智慧、中國志氣、中國實力。D. 國家空間科學實驗室有序開展空間科學實驗, 我國空間應用成果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10. 請為【材料二】擬寫一個標題。(不超過20 個字)11、請你根據采訪提綱中的內容, 補全采訪問題, 使采訪提綱變得完整。采訪提綱時間、地點 2024 年10 月29 日上午,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問天閣采訪對象 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航天員采訪目的 了解航天員在載人飛船發射前的情況及所思所想采訪方式 深度訪談、照片拍攝采訪問題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結合【材料三】, 試分析中國航天事業能夠取得輝煌成就的原因。結合材料和生活實際, 請你談談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對我們的積極影響。閱讀下文,回答問題。新華社保定1月3日電(記者 曹智、李清華、黎云)新年伊始,萬象更新,全軍上下厲兵秣馬,練兵正當時。3日上午,中央軍委隆重舉行2018年開訓動員大會,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全軍發布訓令,號召全軍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新時代黨的強軍思想,全面加強實戰化軍事訓練,全面提高打贏能力。隆冬的華北大地寒意正濃,訓練場上生機勃發、熱情涌動。開訓動員大會主會場——中部戰區陸軍某團靶場,7 000余名官兵全副武裝、威武列隊,近300臺裝備整齊列陣、氣勢磅礴。校閱臺上懸掛著“中央軍委2018年開訓動員大會”橫幅。“按實戰要求去訓練,按訓練去實戰,訓練與實戰達到一體化”“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的字樣格外醒目。同時,全軍設4 000余個分會場,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武警部隊設野戰化分會場。從林海雪原到天涯海角,從西北大漠到東南沿海,從中原腹地到萬里邊關,三軍將士威嚴佇立、集結待命。這是中央軍委首次統一組織全軍開訓動員,是人民軍隊加強新時代練兵備戰的一次嶄新亮相。10時整,習近平一身戎裝登上主會場校閱臺。開訓動員大會開始,官兵齊聲高唱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嘹亮的歌聲響徹長空,響遍座座軍營。隨后,習近平向全軍發布訓令。他命令:全軍各級要強化練兵備戰鮮明導向,堅定不移把軍事訓練擺在戰略位置、作為中心工作,抓住不放,抓出成效;要堅持領導帶頭、以上率下,堅持實戰實訓、聯戰聯訓,堅持按綱施訓、從嚴治訓;要端正訓練作風、創新訓練方法、完善訓練保障、嚴格訓練監察,開展群眾性練兵比武活動,加強針對性、對抗性訓練,提高軍事訓練實戰化水平,牢牢掌握能打仗、打勝仗的過硬本領;全軍指戰員要堅決貫徹黨中央和中央軍委決策指示,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斗精神,刻苦訓練、科學訓練,勇于戰勝困難,勇于超越對手,鍛造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的精兵勁旅,堅決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新時代使命任務。習近平發布訓令后,全場響起長時間雷鳴般的掌聲。統帥一聲令,全軍齊行動。受領訓令后,全場官兵面向鮮艷的八一軍旗,高聲誦讀軍人誓詞。軍旗獵獵,誓言錚錚,充分體現了官兵堅決聽從習主席號令、大抓練兵備戰的堅定意志。號令即出,動若風發。2018年全軍軍事訓練正式拉開帷幕,各部隊按計劃展開訓練。主會場官兵登戰車、入戰位,迅速展開,一時間呼號震天,機甲轟鳴,戰塵飛揚,一派生龍活虎的場面。習近平現場校閱主會場官兵向駐訓地域機動集結情況,露出贊許的目光。習近平通過視頻校閱了各軍兵種和武警部隊野外分會場開訓情況。塞外北國千里冰封,陸軍某合成旅官兵頂風冒雪,展開實彈實裝訓練;南國軍港波飛浪卷,海軍陸戰隊展開登陸裝載訓練;冀中平原一望無垠,空軍某試驗訓練基地展開空中對抗、對地突擊訓練;江南丘陵層林盡染,火箭軍某導彈旅展開測試轉載訓練;京郊大地寒氣襲人,武警北京總隊展開應急處突訓練……鐵甲滾滾,戰艦馳騁,銀鷹呼嘯,劍指蒼穹……全軍上下以飽滿的政治熱情、高昂的戰斗意志,在中華大地上迅速掀起實戰化軍事訓練熱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許其亮主持開訓動員大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張又俠,中央軍委委員魏鳳和、李作成、苗華、張升民,軍委機關各部門主要領導參加活動。14.用一句話概括這則新聞的主要內容。15.這則消息的導語是什么?16.第二段寫了哪些內容?17.賞析下列句子。(1)隆冬的華北大地寒意正濃,訓練場上生機勃發、熱情涌動。(2)號令即出,動若風發。18.你從習近平主席發布的訓令中獲得了哪些信息?(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目擊楊利偉飛天歸來范炬煒 孫陽 唐振宇本報內蒙古中部飛船著陸場2003年10月16日電 今天清晨6時23分,中國首飛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從太空歸來,平穩著陸于內蒙古中部草原。此刻,五星紅旗正在天安門廣場徐徐升起。身著乳白色航天服的楊利偉向在場的人們揮動手臂,輕快地跨出外表被大氣層摩擦燒灼成古銅色的返回艙。記者喊道:“楊利偉,我們接你來啦,對全國人民說幾句話吧!”楊利偉笑了,笑容在朝陽映照下無比燦爛。他說:“飛船運行正常,我自我感覺良好,我為祖國感到驕傲。”42年前,蘇聯航天員加加林乘坐“東方號”飛船升空,人類第一次親眼看到地球表面的形態——淡藍色的暈圈環抱著地球,與黑色的天空交融在一起;今天,第一個中國航天員乘坐我國自行研制的“神舟五號”飛船,目睹了地球在星空中的奇觀。中國由此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著陸場系統總指揮夏長法是奔向返回艙的第一人。工作人員剛一打開橫臥在地的返回艙艙門,他就急切地問:“楊利偉,你怎么樣 ”仰坐在座椅上的楊利偉轉過頭來,平靜地回答:“我很好。”真是天公作美,白天這里還刮著大風,夜里卻是明月星空,幾乎感覺不到風吹。一望無垠的大草原敞開胸懷,與我們一起靜靜等待著從太空歸來的中國首位航天員。6時左右,有人喊起來:“看,天上有顆星在飛!”搜救人員紛紛下車,在零下4攝氏度的曠野上抬頭仰望。只見一顆明亮的“流星”正從月亮邊劃過。一位技術人員告訴記者:“這是與返回艙分離后的軌道艙在運行,減速制動后的返回艙馬上就要進入大氣層了!”6時07分,一團火球在西南方的天空向我們飛近,那是進入稠密大氣層,與大氣摩擦產生高溫而起火燃燒的返回艙。6時12分,空中傳來“嘭”的一聲震響,表面積達1200平方米的主降落傘已打開。人們更加急切地向空中眺望。“來了,來了!在那兒!”6時17分,一個黑點在已泛出曙光的東方天空出現,并且越來越大。“楊利偉回來啦!”大家旋即跳上車,向返回艙飄落的方向追去。降落傘懸掛著返回艙,在我們的車頭前緩緩飄落。記者抬腕看表,正是6時23分。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當地牧民稱之為“阿木古朗”草原,在蒙古語中是“平安”的意思。這真是個好地方!8時15分,楊利偉乘坐的直升機從沸騰的內蒙古大草原起飛,向附近的機場飛去。他將在那里換乘專機飛回北京。內蒙古草原,這片在歷史上曾孕育了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神奇土地,今天又因天之驕子楊利偉的完美著陸而續寫出中華民族新的傳奇。(有改動)19.下列對本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頭用一句話簡要交代了事件的梗概和結局,然后逐一對事件的背景和細節進行補充交代,這是采用“倒金字塔”的寫法。B.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按照時間順序詳寫當時的場面,它像電影中的慢鏡頭,將精彩場面的發展節奏放緩,使讀者和記者一起分享這一瞬間的豐富信息,極大地滿足了讀者的好奇心。C.文章描寫了楊利偉打開艙門后的動作和神情以及返回艙外表的情況,作者通過這樣的想象和聯想,豐富了文章的內容,增加了可讀性。D.文章記錄了楊利偉的原話,比如“飛船運行正常,我自我感覺良好,我為祖國感到驕傲”等,這種“實況錄音”的方式能夠增強新聞的現場感和真實性。20.文中為什么要插入一段關于蘇聯航天員加加林的敘述 21.作者在客觀介紹的同時,運用了恰到好處的聯想和抒情,試舉例分析。答案1、zài yì 鍵 奠 2.示例:中國登月服首次公開亮相 3.示例一:我為登月服取名為“靈霄甲”。“靈霄” 一詞源于神話故事中玉皇大帝的靈霄寶殿,代表著至高無上、高遠神秘,契合登月這一探索浩瀚宇宙、邁向高遠天際的偉大行動。從新聞中我們可以知道登月服有著高安全可靠的特性,如同戰甲一般能為航天員在復雜的太空環境中保駕護航,外觀上又借鑒傳統鎧甲的形態,硬朗剛 毅,所以取名“靈霄甲”,寓意著航天員身著它能夠順利抵達如靈霄寶殿般神秘的月球,圓滿完成探索任務。示例二:我為登月服取名為“逸云裳”。“逸”取自成語 “逸群之才”,有瀟灑自在、出眾之意,“云”常象征著高遠、縹緲,能讓人聯想到太空的浩瀚與神秘。登月服的上肢裝飾帶有著“飛天”飄帶造型,盡顯優雅飄逸, 正符合“逸”的感覺。同時,其有著輕量化的特點,也像 “云”一樣輕盈自在,不會給航天員增添過多負擔。希望航天員穿著“逸云裳”能夠瀟灑地漫步月球,書寫我國航天探索的精彩篇章。4.講座 社團活動 5. 、 6.“不少”表明有相當數量的學校在科普教育方面存在不足,如果刪去,會將問題存在的范圍擴大至所有學校, 這與實際情況不符,因此不能刪除。7.示例:只有……才…… 8.C 9.A 10.示例: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發射取得圓滿成功11.(1)示例:馬上就要執行本次飛行任務了,請問您有什么感受? (2) 準備本次飛行任務,您都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挑戰?12、示例:①黨中央的集中統攬,全國大協作。科研院所、科研單位、科研人員通力協作、相互支撐,共同為了一個目標而努力奮斗。②航天成果服務大眾。中國空間應用成果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使各行各業享受到了航天事業帶來的好處,各行各業與航天事業形成良性循環。③科研航天人員相互支撐、團結奮斗、不甘人后、自立自強的航天精神促使中國航天事業不斷發展。13、示例:①航天育種使糧食增產能夠進一步解決糧食短缺的問題;②團結協作、不甘人后的航天精神能夠帶給我們力量和勇氣去解決生活中的難題;③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有利于提高我們對中國科技和文化的認同感,增強文化自信;④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能夠在青少年心中種下科學的種子,讓中國人的飛天腳步邁得更穩更遠。14.中央軍委舉行2018年開訓動員大會 習近平向全軍發布訓令15.3日上午,中央軍委隆重舉行2018年開訓動員大會,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全軍發布訓令,號召全軍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新時代黨的強軍思想,全面加強實戰化軍事訓練,全面提高打贏能力。16.①交代環境,渲染氣氛;②主會場人物和氣勢;③校閱臺的布置;④分會場的設置。17.(1)運用環境描寫,將寒意正濃與將士生機勃發的熱情進行對比,突出將士們激昂的訓練熱情,表現了新時代官兵的精神風貌。(2)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了號令傳達的迅疾,將士們聞令即動的情形,生動形象地展示了將士們行動快捷的精神風采。18.把軍事訓練作為中心工作,領導帶頭進行實戰訓練,發揚不怕苦、不怕犧牲的戰斗精神,刻苦訓練、科學訓練,鍛造一支戰之必勝的精兵勁旅。19.C 20.作者突破了采訪時空的局限,插入一段對42年前蘇聯航天員加加林的敘述,借此點出中國由此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這種背景的穿插,增強了事件的歷史厚重感,大大豐富了報道的廣度和深度,提升了事件的新聞價值。21.恰到好處的聯想和抒情,增強了新聞的厚重感和綿綿韻味。例如,當返回艙降落到地面時,很快聯想到“此刻,五星紅旗正在天安門廣場徐徐升起”;當楊利偉乘坐的返回艙跟隨降落傘緩緩飄落時,又聯想到草原的名稱“阿木古朗”在蒙古語中是“平安”的意思。特別是結尾處,作者集豐富的聯想和深沉的抒情為一體,用畫龍點睛之筆,凸現了事件的深遠意義,也給讀者留下了無限思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