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江蘇省連云港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調研考試歷史試題(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江蘇省連云港市2024-2025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調研考試歷史試題(含答案)

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調研考試
高一歷史試題
一、選擇題:共15題,每題3分,共45分。每題只有一個選項最符合題意。
1. 考古發現,在內蒙古赤峰大甸子遺址出土二里頭風格的陶爵和陶鬻;在浙江、上海一帶馬橋文化中出土二里頭文化的陶,在四川三星堆出土二里頭文化風格的銅牌飾。這些發現說明,當時( )
A. 區域間文化交流頻繁 B. 中原王朝統治范圍不斷擴大
C. 手工業生產技術成熟 D. 中華文明具有多元一體特征
2. 據《史記》記載,“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因其先祖曾侍奉過周文王,國君被封為子爵諸侯。后來楚國發展強大后,認為子爵和自身實力不相配,請求加封,但遭拒絕,國君熊渠曰:“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乃自立為王。這反映了( )
A. 周天子的核心地位穩固 B. 楚人與華夏各族同源共祖
C. 政治利益影響華夏認同 D. 傳統政治秩序已徹底破壞
3. 漢初,隨著黃老政治的推行,漢律大體沿著輕刑的方向不斷修改,如惠帝除挾書律,高后除三族罪和妖言令,文帝除收孥相坐律令和處以族滅之刑的誹謗妖言罪。漢武帝時期,漢朝的法律又轉向嚴密奇酷。這一轉向( )
A. 吸取了秦朝滅亡的歷史教訓 B. 標志著法律體系日益規范
C. 表明法家思想成為社會主流 D. 基于加強大一統統治需要
4. 據史料記載,東晉時期,建康有人口4萬戶。梁朝時,建康人口達到28萬戶,城區擴大,東西南北各40里,其發展規模與繁榮程度,可比之于漢代的長安和洛陽。這一記載可以說明,當時( )
A. 江南開發取得一定成效 B. 在南北對峙中北方處于明顯劣勢
C. 全國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D. 戶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已定型
5. 隋唐之前的史書,多為個人著述。593年隋文帝下令禁止私人撰史。唐太宗時設立史館,修纂前代史及本朝史,并令宰相監修,正式確立了官修正史和宰相監修的史書編纂體制。較之前,唐太宗的做法( )
A. 擴大了宰相的政治權力 B. 意在彰顯政權的合法性
C. 開創紀傳體編史的先例 D. 杜絕了民間修史的現象
6. 北宋時,江淮、兩浙、荊湖、福建等地佃戶在完成當年收成之后,經與地主商量可去佃種別的地主的土地。佃戶在購買三、五畝土地之后,也可以脫離原來的地主,而自立門戶。由此可知,北宋( )
A. 農民享有較大的自主權 B. 土地所有制性質發生大變革
C. 契約租佃關系開始出現 D. 官府對民眾的控制日益加強
7. 與1785年西藏地方政府發行的銀幣相比,如圖所示貨幣最大不同點在于錢幣正面由漢字取代過去藏族文字。這一不同( )
A. 踐行了《欽定藏內善后章程》規定
B. 體現了清朝對多元文化的包容和尊重
C. 宣示了中央對西藏地區的經濟主權
D. 見證了清朝政府對西藏管轄權的開啟
8. 1900年6月,清廷發布“宣戰”詔書。隨后,盛宣懷急電李鴻章、劉坤一及張之洞三人,向他們分析形勢,提議擱置朝廷命令,不隨京城局勢起舞,提議得到了接電者的積極響應。據此可知,這些做法( )
A. 推動了湘淮系官僚集團崛起 B. 阻止了中國滑向半殖民地深淵
C. 使華北地區免受戰火的躪 D. 嚴重動搖了清政府統治的根基
9. 1926年5月,國民黨二屆二中全會《整理黨務第二決議案》規定:“本黨黨員未受準予脫黨以前,不得加入其他黨籍,如既脫本黨黨籍而加入他黨者,不得再入本黨。”決議頒布后,中共聲明今后將不從國民黨員中吸收新黨員。這折射出( )
A. 國共合作已全面破裂 B. 國民黨內部矛盾重重 C. 中共革命影響力增強 D. 革命領導權已經轉移
10. 據統計,在陜甘寧邊區安塞、綏德、吳堡、米脂4縣中,共產黨員在鄉(市)參議會中分別占18.4%、13.8%、29.1%、18.2%;在晉察冀,國民黨駐邊區的聯合辦事處主任郭飛天被選進了參議會。在晉冀魯豫根據地的臨時參議會中,有國民黨人士50余人。這些統計表明( )
A. 社會各階層的權益得到了保障 B. 革命統一戰線得到進一步鞏固
C. 國共合作開始深入到政治領域 D. 中共致力于抗日民主政權建設
11. 1947年5月,南京中央大學、清華大學等相繼開始罷課,后來,滬、寧、蘇、杭等城市高校學生5000多人匯集南京舉行示威游行,學生的愛國行動得到全國民眾的聲援。這些行動( )
A. 表達人民和平建國的強烈愿望 B. 暴露出國民黨政權的統治危機
C. 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D. 加速了國共兩黨全面內戰爆發
12. 20世紀50年代初,全中國大街小巷都張貼著各種形式的愛國公約。下圖是清華大學檔案館珍藏的一份1951年哲學系訂立的《愛國公約》。愛國公約的制定( )
文字內容(部分): 一、擁護毛主席、擁護共產黨、擁護共同綱領、擁護人民政府、擁護人民解放軍; 二、反對美帝侵略臺灣朝鮮、反對美帝單獨對日媾和、反對美帝武裝日本西德; 三、積極參加抗美援朝運動,支援中國志愿軍,支援朝鮮人民軍; 四、協助政府鎮壓反革命; ……
A. 反映中美關系由合作走向沖突 B. 說明抗美援朝已取得偉大勝利
C. 表明了人民高度認同新生政權 D. 體現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13. 1964年8月,中央書記處專門召開討論“三線”建設問題的會議,會上強調,“三線”建設必須緊急推進,要在偏遠山區建設備戰基地,要將“三線”區域成功建設為能夠適應戰爭需要的戰略大后方。這反映了三線建設旨在( )
A. 奠定工業化發展基礎 B. 增強國家的國防能力 C. 平衡東西部經濟發展 D. 改善國民經濟的布局
14. 據國務院辦公廳1991年的一份調查顯示,廣州市指令性計劃工業產值僅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0.6%,市場調節部分占到77.6%。在社會零售商品總額中,市場調節價占80%。深圳、珠海則幾乎沒有了計劃產品。這些調查數據表明( )
A.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 B. 經濟體制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
C. 特區成為經濟體制改革的先行者 D. 鄧小平南方談話精神得到貫徹
15. 2014年,國務院印發《國家貧困地區兒童發展規劃(2014—2020年)》,該規劃對兒童教育和健康實施全過程保障和干預,實施貧困地區兒童營養改善項目。規劃覆蓋了832個原國家級貧困縣,累計1120萬兒童受益。該規劃的實施( )
A. 有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
B. 消除了城鄉貧富差距過大問題
C. 表明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
D. 貫徹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
二、非選擇題:共4題,第16題16分,第17題13分,第18題13分,第19題13分,共55分。
16.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125年,金滅遼,兩年后又滅北宋,統治者意識到原本有效的女真政治制度并不能建立正常的統治秩序。金熙宗繼位初,“循遼、宋之舊,頒新官制”,吏員制度正式確立。以尚書省令史為例,主要由進士出身的文資官、宰執子,還有樞密院、御史臺、六部、統軍司令史轉補來充任,其出職(直接獲得官職任命,無需參加選拔考試)年限在120個月,吏員出職為官員隊伍輸送了新鮮的血液。隨著科舉制日漸專尚詞賦,吏員群體在行政方面的能力凸顯出來。金代吏員出職沒有最高官品的限制,省令史、護衛、奉御均有出職而致位宰執的情況。金代形成了完備的吏員制度,為后世吏員制度的發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摘編自王雷《金代吏員研究》
材料二:元代重視吏員。實行科舉前,主要通過宿衛、儒和吏三種方式選官,由吏出官者,約占“十九有半”;實行科舉后,科舉取士,三年僅百人,故時有“我元有天下,所與共治,出刀筆吏十九”。吏員來源廣泛,如地方耆老等推薦地方德才之人為吏;輔助吏員的工作人員,通過推薦成為吏;官學儒生通過考試從事吏職等。吏員考課周期較短,一考僅90—120天,積兩考即可出職正七或從八品,積三考即可出職六品以下各官,最高官職限制在四品,吏員出職“須以九十個月”。吏員出職打破了官、吏之間的界限,入吏等于入官,用吏就是選官,吏制即為官制。
——摘編自夏春濤《中國歷代治理體系研究(上下冊)》
注:吏員,作為中國古代各級官署中的具體辦事人員,是我國古代官僚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
(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金代實行吏員制度的原因。
(2)據材料一、二,比較金代與元代在吏員制度上的異同。
(3)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金元時期吏員制度所起的作用。
17.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紀初,列強大肆在華掠奪鐵路利權,通過經濟滲透等方式使中國處于事實上被瓜分的境地。1910年,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逼迫清政府訂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鐵路國有”政策,將已收歸民間所有的川漢、粵漢鐵路筑路權收歸“國有”,隨即與四國銀行團訂立借款修路合同,四國銀行團享有這兩段鐵路的修筑權和繼續投資的優先權,激起粵、鄂、湘、川等省人民的強烈憤慨,其中,川漢鐵路董事局致電郵傳部,懇求“俯順民情,請予仍舊辦理”,未果后,隨即要求政府歸還民間路款,仍毫無結果,人心憤激難平。四川、云南、山西等省保路運動逐漸展開。一時間,拒借外債,集股辦路,自保路權,蔚然成為全國性的保路風潮。保路運動的深入發展,促進了中國民族鐵路事業的發展,并使全國人民逐漸對清政府感到失望,轉為對革命的同情和支持。
——摘編自姜濤、卞修躍《中國近代通史》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保路運動的歷史背景。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保路運動的影響。
18.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28年頒發的《井岡山土地法》,提出沒收一切土地歸蘇維埃所有,以鄉為單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盡管統一進行再分配,但這與農民固有的地權私有意識存在一定差距。1929年頒發的《興國土地法》,將“沒收一切土地”改為“沒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土地”,從法律層面上重新確定了土地革命的沒收對象,一定程度地打消了農民的顧慮,有助于農民切身體驗到革命帶來的實惠而起來支持革命。此外,一些地方蘇維埃政府和根據地依據具體斗爭形勢,很早便提出并實行了土地農民私有的政策。1933年,中共中央發布《關于實行土地登記的布告》,最終肯定農民土地私有。至此,中央蘇區完成了土地政策從土地國有到農民私有的轉變。中共土地政策的調整在把農民動員起來的同時,又避免了蘇區社會大范圍的持續動蕩。
——摘編自葉美蘭、黃正林等《中華民國專題史第七卷中共農村道路探索》
(1)據材料,概括中共土地政策演變的特點。
(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中共土地政策實施的意義。
19.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時期 表現
兩漢 公元前119年,張騫再次出使西域后,“陸上絲路”開啟,并出現首次繁榮。東漢因內患不斷而放棄對西域的控制,絲路已無當年繁華。
隋唐 隋唐絲路迎來第二次繁榮。安史之亂后,對外貿易轉向海路,絲路再次衰落,陸路從主路逐步逆轉為海路的補充。
宋元 宋代非常重視商業和海外貿易,保證了海上絲路的持續興旺。元朝時絲路成為帝國內部交通路線,海路亦暢通發達。
明清 明朝開始海禁,清朝實行閉關自守政策,僅保留廣州一處對外通商口岸,并規定由官府特許的十三行商人代為管理對外貿易事務,海上絲路走向衰落。
民國 1918年,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提出希望建設一個龐大的中國鐵路網,其中包括修建與歐亞各國貫通的鐵路。
新中國 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訪問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期間,分別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截至2023年1月,中國累計已經同150多個國家簽署合作文件。
——摘編自肜新春《一帶一路:包容、開放的亞歐命運共同體》
選取材料中的整體或部分信息,結合所學知識,以“絲綢之路的變遷”為主題,寫一篇歷史短文。(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充分,邏輯清晰。)
2024~2025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調研考試
高一歷史試題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共15題,每題3分,共45分。每題只有一個選項最符合題意。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C D C B A C D C D B C B B A
二、非選擇題:共4題,第16題16分,第17題13分,第18題13分,第19題13分,共55分。
16.(1)原因:統治區域逐步擴大;原有政治制度的不足;維護統治秩序的需要;對遼宋官制的借鑒;科舉制弊端的暴露。(4分)
(2)同:統治者重視;選任渠道多樣。(2分)
異:金代吏員出職沒有最高官品的限制;元代最高官職限制在四品;金代吏員出職年限較長;元代出職年限相對較短;金代元代官吏存在界限;元代官吏界限被打破;與金代相比,元代吏員考核相對完善。(任答三點即可得6分)
(3)作用:擴大了官員隊伍,擴大了入仕的路徑;為后世吏員制度的發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吏員來源的擴大,提高了吏員隊伍的素質;有利于彌補科舉制度的流弊;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4分)
17.(1)背景: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深淵;列強侵華以資本輸出為主;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導致中國民族危機加??;清政府統治危機加深;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國人民族意識的覺醒;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興起。(7分)
(2)影響:挽回了部分利權;促進了中國國有鐵路事業的發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導致清政府逐漸失去民心;增強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力量;成為點燃武昌起義的導火索;促進了民族意識的日益覺醒。(6分)
18.(1)特點:由蘇維埃政府主導;采取立法保障;由地方探索到中央認可與推廣;根據實際不斷調整(堅持實事求是);明確土地使用權和所有權歸屬;以革命動員為目的。(7分)
(2)意義:鞏固了蘇維埃政權;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農民對土地的渴求;調動了農民參與革命的積極性;為之后的土地政策調整提供借鑒;推動革命根據地的發展壯大;豐富了工農武裝割據理論。(6分)
19 .【評分細則】
1. 論題與觀點明確,并且有正確的價值立場,如“ 絲綢之路是溝通古代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主要橋梁”“絲綢之路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紐帶,其興衰是中國歷史變遷的見證”,“絲綢之路的輝煌與衰落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歷代政府的政策措施影響著絲綢之路的發展變遷”等。(0分或2分)
2. 準確提取材料信息并調動《中外歷史綱要》上冊有關絲綢之路興衰及東、西方之間通過絲綢之路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部分或整體史事。如漢代,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中國的絲織品沿著絲綢之路傳向中亞、西亞、歐洲和北非;佛教從印度經中亞傳入中國。唐代,政府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加強對西域的管理;西亞商人經海路來華定居于廣州、泉州,伊斯蘭教也隨之傳入;日本派遣遣唐使多次來華,唐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傳入日本、朝鮮等地;安史之亂后海上絲綢之路一度替代陸上絲綢之路,成為我國對外交往的主要通道。宋元時期,海外貿易興盛,瓷器、絲綢遠銷海外,廣州成為海外貿易第一大港;火藥和指南針等重大發明經阿拉伯傳入歐洲。明清時期,嚴格執行海禁、閉關自守政策,僅保留廣州一處對外通商口岸,絲綢之路逐漸衰弱。21世紀,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一個1分,合計不超過6分。)
3. 對史實的論述要做到史論結合、邏輯清晰。學生組織的材料,論證歷史如有以下三個邏輯結構,均可賦分。一是按照時間順序梳理絲綢之路興衰的史實;二是闡明絲綢之路的興衰與中國歷史變遷的關系;三是揭示絲綢之路在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中的作用。(3分)
4. 最后能夠做出明確結論,呼應觀點,回扣論題可以賦分,如 “絲綢之路是東西方物質、文化交流互鑒的重要象征,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絲綢之路”。(0分或2分)
【參考示例】
絲綢之路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紐帶,其興衰是中國歷史變遷的見證。(2分)
絲綢之路大大密切了東方與西方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漢代,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中國的絲織品沿著這條道路傳向中亞、西亞、歐洲和北非,佛教從印度經中亞傳入中國。伴隨著隋唐盛世的出現,絲綢之路迎來第二次繁榮。唐朝時期,為加強對西域的管理,先后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既維護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及過往商旅和使者的安全,又不斷加強了中西方交往。中華文化在交流互鑒中內涵不斷豐富并影響東亞等地,日本派遣遣唐使多次來華,唐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傳入日本、朝鮮等地。進入21世紀,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和地區形勢,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這一構想是對古代絲綢之路的繼承和發展,已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
絲綢之路的興衰見證了中國歷史的變遷。當漢、唐、元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與鞏固,國力強盛、經濟繁榮,對外貿易發達時,絲綢之路多次繁榮;當唐末、晚清國家內憂外患,政策失當之時,絲綢之路亦多次陷落衰落。(9分)
綜上所述,絲綢之路是東、西方物質、文化交流互鑒的重要象征,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絲綢之路,通過絲綢之路,中國與世界雙向互動,共同發展。(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荣成市| 栾城县| 大石桥市| 兴城市| 永和县| 廉江市| 容城县| 泰和县| 北海市| 河池市| 中牟县| 根河市| 洮南市| 印江| 渝北区| 驻马店市| 丰都县| 海阳市| 磴口县| 安宁市| 牡丹江市| 秀山| 句容市| 高州市| 广南县| 朝阳县| 安丘市| 沐川县| 阿勒泰市| 正镶白旗| 抚州市| 衢州市| 多伦县| 马公市| 扶绥县| 吴江市| 张家界市| 开鲁县| 上思县| 旬阳县| 奉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