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第一學期期末質量監測高二歷史(選擇性考試)(時間:120分鐘,滿分:150分)考生注意:1.本試卷由第一卷(選擇題)和第二卷(非選擇題)組成,總分100分,測試時間75分鐘。2.請將試題答案填寫在答題卡上,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上,試卷由考生自己保留。第一卷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含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正確的。請將答題卡上對應題目所選的選項涂黑。1.下表是世界各地原住居民對培育農作物做出的貢獻情況。此表格說明,古代原始文明( )古代各地的原住居民 培育出的農作物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 包括馬鈴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古代西非班圖人 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農作物古代南亞人 芋頭古代中國人 水稻和粟A.具有多樣性特點 B.農業技術發展高超C.經濟水平差異大 D.以小農經濟為基礎2.考古學家在北敘利亞一處港口遺址發掘出大量古風時代的希臘陶器,類似陶器也曾出現在地中海西部最早的希臘殖民地。這說明( )A.海洋文明沖擊農耕世界 B.希臘手工業技術領先C.商貿活動促進文明交流 D.地中海文明多元一體3.據記載,漢代刺史必須諳熟法律條文,刺史“循吏而從事,案法而治官”。其職掌為“周行郡國,省察治狀,黜陟能否,斷治冤獄”。這反映出漢代刺史( )A.權重秩卑的特殊性 B.行政管理的高效性C.監察職能的專職化 D.監察職權的廣泛性4.《新唐書》記載:“(兩稅法施行后)天下便之,人不土斷而地著,賦不加斂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虛實,貪吏不誡而奸無所取,自是輕重之權始歸于朝廷。”據此可知,兩稅法的實施( )A.保障了吏治清明 B.解決了政府財政危機C.緩解了土地兼并 D.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5.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河陽地區受災,朝廷開常平倉、省倉進行賑濟,但因賑濟錢糧不足,“詔賜常平谷萬石,興修水利,以賑饑民”。此舉( )A.開創了防災的制度體系 B.減輕了民眾的差役負擔C.完善了救災的賑濟舉措 D.化解了尖銳的階級矛盾6.英國愛德華三世(1327—1377年)時,騎士和市民代表參加國會成為一項穩定的制度。他們聯合向國王提出請愿書,請愿書活動漸成為國會立法權的淵源,而英國國會也在14世紀下半期形成上、下院分別開會的習慣。由此可知,英國形成了( )A.議會君主制 B.立憲君主制C.貴族共和制 D.等級君主制7.下表所示是地方志中關于民族地區改土歸流后的部分記述。據此可知,改土歸流( )記述 出處湘西,“改土后客民四至” 胡履新、張孔修《永順縣志》三十六卷渝東南,“吳閩秦楚之民,悅其風土,咸來受廛” 王鱗飛等《增修酉陽直隸州總志》鄂西南,“設流以后,常德、澧州及外府之人,入山承墾者甚眾” 吉鐘穎等《鶴峰州志》十四卷A.解決了民族地區的社會問題 B.改變了民族地區落后面貌C.為推動民族交融創造了條件 D.加劇了民族地區人地矛盾8. 1544年廣東增城《沙堤鄉約》認為在鄉約之中宣講六諭有特別意義:“宣以圣諭,不忘君也,忠也;申以訓詞,教民睦也,順也?!边@體現了( )A.地方規約重視宗教作用 B.鄉約確保民眾和睦相處C.皇權對基層教化的滲透 D.南方城市治理日益封閉9.下圖為清代繪畫《賣白薯圖》,描繪了時人在街頭買賣白薯的情形。由此可知,當時( )A.糧食安全問題解決 B.外來物種得到推廣C.小農經濟基本瓦解 D.飲食結構漸趨合理10.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前,浙江紹興府通判一職出缺,結果順天籍張廷泰中選。但在乾隆帝接見張廷泰時,聽出了他的紹興口音,便下旨對張廷泰漠視回避制嚴厲批判,并將其降職調往福建,還將審查御史等人一同論處。該材料表明,清代( )A.中央對地方管理的強化 B.皇權不斷加強達到了頂峰C.官員錄用制度相對完善 D.官員選拔與管理有待加強11.《拿破侖法典》中有1000多個條文規定了契約之責,如第1134條規定“原料的取得,商品的流通,工人的雇傭,都必須通過契約,買賣、交換,一切均可以自由經營”。據此可知,該法典( )A.凸顯了普通法系的優勢 B.適應了資本主義發展要求C.鞏固了法國共和制政體 D.確立了法國的成文法體系12.如表所示為1811—1871年英國人口的職業分布變化情況。這一變化反映了英國( )占比職業部門時間 農業 工商業 其他1811年 35% 45% 20%1841年 20% 43% 37%1871年 14% 55% 31%A.工業革命的影響 B.經濟布局的失調C.重商主義的興起 D.農業經濟的衰退13. 1934年,美國國會通過“對外貿易區法案”,提出的非歧視最惠國原則,后來成為1947年關貿總協定的基本原則。由此可見( )A.世界貿易自由化已實現 B.國家力量影響貿易體系C.國際金融體系最終建立 D.霸權主義滲透國際社會14.下圖反映了1949—1956年《人民日報》在對外關系中“抗議”和“談判”兩個詞語的使用頻率統計情況(單位:次數)圖中變化折射出我國( )A.與外部世界的對抗性逐步減弱 B.外交領域的意識形態色彩消失C.堅決執行“一邊倒”的外交政策 D.與美國的國家關系已趨于緩和15.二戰結束后至1968年間,英國政府曾對文官制度作了新的調整。如下圖,從中可以推斷出( )A.文官人員設置體現分工專業化 B.福利制度導致官員的人數膨脹C.行政人員在政府中的作用降低 D.文官層次過多影響行政的效率16.布雷頓森林體系以美元為參考中心,各國政府或中央銀行想兌換黃金,必須先換成美元,再以固定價格35美元去兌換1盎司黃金。1971年,美國宣布停止履行外國政府或中央銀行用美元兌換黃金的義務。這一變革( )A.加速了世界貿易體系的瓦解 B.宣告了美元霸權地位的徹底喪失C.導致了美國金本位制的破產 D.體現了美國經濟優勢的相對削弱第二卷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含4小題,共計52分。請把答案寫在答題卡上(見另頁)。17.歷史上,世界各國金融業發展各具特色。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 中國金融機構濫觴于西周?!稘h書》記載,“太公為周立九府環法”,時有“泉府”之設,辦理賒貸,屬國家信用。中國民間早期的信用活動在寺廟里進行,沒有專業金融機構。后來被民間高利貸者、攤桌兌換商逐漸取代。唐時許多商業城市的金融業很活躍,信用放款叫“出舉”“舉放”“舉債”“責息錢”;抵押放款叫“質”“收質”“納質”。當時長安市場對外開放,外國商人也在這里放款。民間借貸以實物或者人力償付借貸,質押借貸利息大都超過官定,甚至有人身作押的典身借貸。民間借貸還往往通過土地借貸、賃租等手段,獲得他人園田的所有權,等等。——摘編自孔祥毅《中國銀行業的先驅:邸店、柜坊、寄附鋪》材料二 威尼斯地處拜占庭帝國、穆斯林世界和歐洲三大經濟區之間,具有發展商業的得天獨厚的條件。它首先以魚鹽之利在亞得里亞海立下了一個商業上的基礎,以后向東發展,執地中海貿易之牛耳。由于缺乏政治、宗教、社會上的各種限制與障礙,威尼斯得以將其組織,全部適用于經濟上最合理的規范上去。威尼斯的商業并未有被少數人全部把持,平民稍有積蓄,即可參加股份的投資。12世紀因與拜占庭帝國交戰,威尼斯曾以強迫形式向國民借債。不同于當時其他各國的有借無還,威尼斯不但按時還錢,還支付5%的利息。后來威尼斯創建了債券市場,使債券可以買賣流通。威尼斯還開辦了歷史上第一個國家銀行——1508年成立的威尼斯銀行,運用金融手段來彌補國家財政的不足。威尼斯第一次將艦隊、軍隊、政治力量和影響計入一個國家財政總賬的借貸兩方,通過價格操縱、貨幣發行、債券交易、資源搶奪為世界帶來一場場更大規模的血雨腥風?!?br/>——摘編自黃仁宇《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等(1)結合材料一,概括中國古代金融業發展的特點。(6分)(2)結合材料二,概括威尼斯金融創新的有利條件及其影響。(8分)1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 從1337年開始,英格蘭與法蘭西由王位而引發了百年戰爭,在國王的鼓動下,系列愛國口號在英格蘭流傳開來。戰爭結束后,英法間國家界限逐漸明朗化,國家主權也逐漸清晰。由于法語成為了敵人的語言,英國人產生了創立民族語言的想法。16世紀,在宗教儀式中英語逐漸取代拉丁語的地位。15世紀,英國兩大貴族家族就王位的歸屬爆發了戰爭,他們相互殘殺,貴族勢力消滅殆盡。之后都鐸王朝建立了絕對專制王權制度。亨利八世進行宗教改革后,國王成為了世俗界與完救界的雙重首領。同時不斷推進的國家機構的改革,為英國民族國家所需要的政府管理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摘編自袁廣雪、張士昌《論英國民族國家的成因》材料二 新航路開辟后,英國政府以東印度公司貿易為平臺,相繼征服了印度各邦。印度全境第一次實現了政治上的統一,這成為印度民族主義興起的首要條件。英語最終作為共同的交流語言,加強了各地區的相互理解和民族溝通,促使他們產生了休戚與共的認同感。最早出現的一批懂英語的精英階層接受了西方的先進文化后,通過報紙、演說、編寫小冊子和群眾集會等方式宣傳民族主義和西方的民主和平等觀念。他們發出了學習西方、復興印度的呼聲,成為領導民族主義運動的政治代表。——摘編自馬忠玲《英語在印度:誰的選擇》(1)根據材料一,概括近代英國民族國家的形成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英語在印度的推廣產生的客觀影響。(4分)(3)綜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概括近代民族主義思潮的影響。(4分19.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新航路開辟以后,新舊大陸之間的接觸與聯系使得新的生物物種相互流傳,特別是起源于美洲的作物,如玉米、馬鈴薯、西紅柿等,不僅改變了歐洲、美洲、非洲和亞洲的生活方式,而且促進了世界人口的增加。舊大陸的馬、牛、羊等動物來到氣候適宜、水草豐足的新大陸,其繁殖的數量遠遠超出了土地能提供的牧養量,地表植被逐漸遭到破壞,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日趨嚴重。殖民者大量種植于美洲的經濟作物如煙草、可可、棉花等,導致原本茂密的原始森林破壞。巴西東北部和東南部地區在葡萄牙殖民者到達之前,覆蓋著茂密的原始森林。今天,巴西北里奧格蘭德州已經沒有原始森林的痕跡了。——摘編自白小紅《從生態環境視角看新航路開辟后世界的變化》根據材料與相關知識,自擬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述完整)20.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慶歷新政期間,范仲淹明確提出“精貢舉”的主張,要求改革“專以辭賦取士”的科舉制。他認為當時的科舉制“士皆舍大方而趨小道,雖濟濟盈庭,求有才有識者十無一二,況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將何以救?在乎教以經濟之業,取以經濟之才,庶可救其不逮”。范仲淹的改革之方是讓地方“有學校處,奏舉通經有道之士,專于教授”,然后“進士先策論而后詩賦,諸科墨義之外更通經旨。使人不專辭藻,必明理道,則天下講學必興,浮薄知勸,最為至要”。——摘編自范立舟《論王安石任三司度支判官期間的思想傾向》材料二 在王安石看來,國家興學辦教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學用合一的人才,為學為文要有補于世。他主張文武并舉,反對“文武異道”,主張既要做到通曉“朝廷禮樂刑政之事”,也要做到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他崇尚朝廷實用的禮法、樂教、刑罰、政令,反對“重章句輕涵義”的“無補之學”。在教學內容選擇上,王安石提出:“茍不可以為天下國家之用者,則不教也;茍可以為天下國家之用者,則無不在于學(校)?!蓖醢彩€認為,國家的長治久安必須要有符合各方面所需人才的穩定來源,要實現這一目標,人才的培養就應以學校為主,而不能以科舉為主。——摘編自朱虹、龍溪虎《千年回眸王安石(四)—舉才濟世創辦新學》(1)根據材料,概括范仲淹、王安石科舉改革思想的共同之處。(4分)(2)結合相關史識,評析材料二中王安石人才培養“不能以科舉為主”的觀點。(8分。要求:對該觀點贊成、反對或另有觀點均可,持論有據,邏輯清晰)2024~2025學年度第一學期期末質量監測高二歷史(選擇性考試)參考答案一.單項選擇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答案 A C D D C A C C題號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D B A B A A D二.非選擇題17.(1)特點:歷史悠久;官營和私營并存;面向中外客戶;信貸方式多樣;存在人身抵押等落后行為。(6分。要求三點)(2)有利條件:地理位置優越;漁鹽業發達;限制與障礙較少;平民可參加股份投資;商業信用良好。(4分。要求兩點)影響:促進了威尼斯以及地中海地區的商業發展;推動了金融近代化;有利于資本原始積累;加強了東西方之間的貿易聯系。(4分。要求兩點)18.(1)原因:英法百年戰爭促進民族意識的覺醒;英語的形成與普及;宗教改革的影響;王權(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國家機構的日益完善。(6分。要求三點)(2)影響:促進了民族主義(民族意識)的興起;傳播了西方的民主思想;為印度的獨立和統一奠定基礎。(4分。要求兩點)(3)影響:促進近代民族國家形成;推動民族解放運動(國家的獨立和統一);凝聚民眾,促進國家發展;過分強調本民族利益,導致對外侵略擴張。(4分。要求兩點)19.本題為開放性論述題,要求論題正確,論述充分,答題規范。論題2分,論述8分,綜合表述2分。除示例外,其他符合要求的亦可。【示例】論題:新航路開辟推動了物種交流,并對人類社會帶來了多重影響。(2分)闡述:新航路開辟以后,世界各地的物種交流范圍不斷擴大。原產于美洲的玉米、馬鈴薯、甘薯、番茄等作物逐漸從美洲外傳到世界各地,其中一些作物被大量種植后,成為人們重要的糧食食品,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結構。而有些作物具有高產特征,能夠有效保障食物的供應,使得人們能夠種植大量這種經濟作物,這有利于農產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和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此外,在物種交流的過程當中,各種病原體被傳播到世界各地,對人類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威脅。由于新物種的引進及過度墾荒,一些地區的土地承載能力急劇惡化,從而對生態環境造成了不利影響。(8分)綜上所述,新航路開辟以后的物種交流呈現出利弊共存的特征,并對人類社會帶來了多重影響。(2分)20.(1)共同之處:強調實用之學,反對過度重視詩賦和儒經章句;要求提高學校選官的地位,降低科舉選材的比重;增強人才選拔和朝廷需求的針對性。(4分。要求兩點)(2)【示例一】評析:這一觀點具有合理性。(1分)王安石開始變法時,北宋朝廷面臨冗官、冗兵、冗費局面,以及嚴重的邊疆危機和財政危機。其中,北宋擴大科舉錄取規模,是造成冗官問題的重要因素。且宋初科舉考試內容重文輕武,所選人才難以應對邊疆危機。通過官辦學校體系開展專業化的教育,可以相對穩定地為國家提供法律、醫藥、天文歷算和軍事人才,緩和財政危機和邊疆危機??傊M管這一觀點在當時難以轉化為實際的改革行動,但它充分體現了以王安石為代表的改革派針對時弊,銳意進取的精神和智慧。(7分)【示例二】評析:這一觀點反映了改革派的激進情緒。(1分)盡管學校教育能夠為朝廷穩定輸送實用人才,但當時的科舉制在打擊世家大族勢力,促進社會階層流動,推動社會風氣轉變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將科舉選官放在次要地位,不利于朝廷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社會大局的安定??傊?,這一觀點反映了改革派對人才的渴求和挽救統治危機的努力,但由于過度激進,缺乏可操作性。(7分)【示例三】評析:這一觀點不可能真正付諸實踐。(1分)北宋時期是科舉制發展成熟的時期??婆e錄取規模擴大、程序逐漸完善,已成為選拔官員的主渠道??婆e制度還是宋初崇文抑武國策的重要一環,在防范武將專權風險的政策體系中發揮重要作用。與此同時,由于改革面臨的嚴峻形勢,實用人才會優先安排到富國強兵的改革一線任職,從中央到地方官學教育缺乏充足的培養實用人才的師資保障。以學校選官取代科舉選官,不但無法在短期內滿足朝廷的人才需求,反而會招致守舊勢力和通過科舉入仕的文官群體的聯合反對。總之,王安石的這一觀點沒有充分考慮北宋的政治傳統和改革政策背景,不可能指導教育領域的改革順利推行。(7分)說明:對觀點作出評析判斷1分,評析過程7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