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考語文詩歌專題訓練----駱賓王詩歌1.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于易水送人①駱賓王此地②別燕丹,壯士③發沖冠。昔時人已沒④,今日水猶寒。【注釋】①于易水送人:“于”表示在;“易水”,河流名,在今河北省西部,是古代燕國的南界。該詩借易水送別之事,抒發對歷史和人生的感慨。②此地:指易水,當年燕太子丹在此地送別荊軻去行刺秦王嬴政。③壯士:指荊軻,他受燕太子丹所托,前往秦國刺殺秦王。④沒(mò):死,這里指荊軻刺秦失敗后身亡。(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的第一句“此地別燕丹”,直接點明了事件發生的地點和背景,為下文的抒情做了鋪墊。B.“壯士發沖冠”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突出了荊軻臨行前的激昂情緒和無畏精神。C.詩中的“人”僅指荊軻,詩人借其表達了對古代英雄的盲目崇拜之情。D.全詩借古事抒今情,表達了詩人對歷史英雄的追懷和對自身境遇的感慨。(2)“今日水猶寒”中的“寒”字用得好,好在哪里?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晚度天山有懷京邑①駱賓王忽上天山路,依然想物華。 云疑上苑②葉,雪似御溝③花。行嘆戎麾遠,坐憐衣帶賒④。 交河浮絕塞,弱水浸流沙。旅思徒漂梗⑤,歸期未及瓜⑥。 寧知心斷絕,夜夜泣胡笳。[注]①這首詩是詩人從軍西域時所作。②上苑:上林苑,漢代宮苑名,此處指唐皇宮。③御溝:指長安護城河。④賒:這里是寬松之意。⑤漂梗:指生活動蕩不定。典出《戰國策·趙策》。⑥及瓜:典出《左傳·莊公八年》,后代稱任職期滿,等待移交之時為瓜時。2.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開篇寫到:忽然登上了天山,向南遠眺,心緒愁悶,不由想起美麗的京城景色。B.天山云雪恰似上林苑的樹葉和長安護城河中的落花,緊扣了“想物華”。C.作者感嘆軍營離京城遙遠,行軍辛苦,邊人憂思,以致衣帶都變得寬松了。D.“漂梗”喻指詩人生活動蕩不定,而“及瓜”則傳達出任職期滿時的欣喜。3.詩歌最后兩句借“胡笳”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閱讀下面詩文,完成小題。在獄詠蟬駱賓王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注釋]本詩作于唐高宗儀鳳三年(公元678年),駱賓王因上疏論事觸犯武則天,被誣而下獄。4.詩中的“玄鬢”指的是 ,“南冠”指的是 。5.尾聯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從軍行①駱賓王平生一顧重,意氣溢三軍。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劍文。弓弦抱漢月,馬足踐胡塵。不求生入塞②,唯當死報君。【注】①漢樂府舊題,屬《相和歌辭》平調曲,多寫軍旅生活。②“不求”句:典出班超《上書求代》“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6.下列對詩歌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此詩“意氣溢三軍”中的“溢”字是“滿而涌出”的意思,化抽象為具體,寫出了全軍將士的高昂斗志和英雄氣概。B.此詩頷聯運用對比手法,通過天象、兵器交相映襯的描寫,表現出唐軍出征時晝夜兼程、氣沖云霄的威武。C.此詩尾聯在抒情上的特點是直抒胸臆。D.此詩表現了詩人立志報國、甘愿血灑疆場的精神氣概。7.請自選角度賞析“弓弦抱漢月,馬足踐胡塵”一句。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下面小題。【甲】送王司直皇甫冉西塞云山遠,東風道路長。人心勝潮水,相送過潯陽。【乙】送鄭少府入遼共賦俠客遠從戎駱賓王邊烽警榆塞,俠客度桑干。柳葉開銀鏑,桃花照玉鞍。滿月臨弓影,連星入劍端。不學燕丹客①,徒歌易水寒。【注】①燕丹客:指戰國時刺客荊軻。為幫助燕太子丹,他試圖刺殺秦王最終失敗。8.下列對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詩前兩句對偶輕盈脫俗,工穩端麗,一個“遠”與“長”寫出了友人旅途的漫長和艱苦。B.甲詩后兩句中以“人心”與“潮水”對舉,而一個“勝”字,便借流水的多情襯托出友人的多情,音節雖促,而蘊蓄深遠,耐人尋味。C.乙詩首聯直言邊疆烽火已點燃,戰事緊張,朋友渡過桑干河迅速奔赴遼陽邊塞。D.乙詩中間兩聯以生動的筆觸,傳神的描寫展現了鄭少府非凡的武藝。9.甲乙兩詩都是送別詩,但兩首詩歌所表達的情感卻各不相同,請結合兩首詩的結尾簡要分析詩人所表達的情感。閱讀詩歌,完成下面小題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駱賓王返照下層岑,物外狎招尋。蘭徑薰幽碾,槐庭落暗金。谷靜風聲徹,山空月色深。一遣樊籠累,唯馀松桂心。10.請簡要賞析“谷靜風聲徹,山空月色深”。11.尾聯卒章顯志,說說“樊籠累”“松桂心”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答案1.(1)C(2)“寒”字一語雙關,既指易水寒冷的自然景象,又象征當年荊軻刺秦的悲壯氛圍,還能體現詩人內心對歷史的深沉感慨以及壯志難酬的悲涼,使詩歌意境更深遠,情感更豐富。【導語】駱賓王《于易水送人》以荊軻刺秦典故為引,通過“發沖冠”的壯烈意象與“水猶寒”的時空疊印,構筑起歷史與當下的情感共振。詩中“寒”字雙關,既寫易水實景之寒,更喻英雄氣節之凜冽。二十字間完成古今對話,展現初唐詩人在歷史追懷中寄寓身世之感的典型筆法。【詳解】(1)本題考查詩句理解與賞析。C.“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意思是:昔日的英豪人已經長逝,今天的易水還是那樣的寒冷。詩句中的“人”既指荊軻,也包含燕太子丹等當時在場的歷史人物,并非僅聚焦一人;另外,這首詩借古喻今,表達了詩人對英雄精神的追懷和自身境遇的感慨(駱賓王自身反抗武則天的經歷),而非簡單的情感崇拜;故選C。(2)本題考查煉字能力。“今日水猶寒”意思是:今天的易水還是那樣的寒冷。“寒”字表面寫易水之水依舊寒冷。從歷史角度,當年荊軻在此地訣別,“風蕭蕭兮易水寒”,易水的寒烘托出當時悲壯氛圍。從情感角度,詩人借“寒”字,一方面表達對荊軻等英雄的崇敬,另一方面借易水之寒傳遞自身內心的感慨,或許有對現實的無奈、壯志未酬等復雜情感,使詩歌意境更添蒼涼。2.D 3.這種從軍西域生活令人心思斷絕,每當夜里聽到那悲涼的胡笳之音,禁不住潸然淚下。詩人在歷數自己一路轉徙的生活之后,悲哀、傷感之情終于不可抑制,隨著淚水噴涌而出。【解析】2.D.“旅思徒漂梗,歸期未及瓜”意為:旅途之中像木偶人一樣漂泊不定,遙想離任滿交接回歸的日子還長著呢。這是詩人對從戎在外,生活起伏,不知何時可以結束的憂傷、惆悵。本項“‘及瓜’則傳達出任職期滿時的欣喜”賞析有誤。故選D。3.考查詞句賞析。末聯“寧知心斷絕,夜夜泣胡笳”意為:這種生活令人心思斷絕,每當夜里聽到那悲涼的胡笳之音,禁不住潸然淚下。“胡笳”是一種西域特有的樂器,聲音悲涼,惹人憂思。聯系前面幾聯,詩人登上天山,遙想京城繁華風物,與當下身處邊塞,苦寒寂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旅途漂泊不定,離任之期尚遠。這種生活讓人肝腸寸斷,再聽到嗚咽的胡笳聲,內心凄苦再難抑制,隨著淚水噴涌而出。那般痛徹心扉的悲愴之情隨著胡笳之音繚繞詩人心頭,再難排解。4. 蟬 自己 5.表明自己的品行高潔,卻無人相信,希望友人為自己表白【解析】4.本題考查學生對詞義的理解,“南冠客思深”意思:作為囚徒的我,不由得生出了陣陣悲傷。“南冠”指的是自己。“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意思:我雖不到四十歲已是滿頭白發,哪還經得起那如婦人黑發般的蟬兒哀鳴的侵襲。“玄鬢”指蟬。5.本題考查學生對詩句思想感情的把握。“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意思:雖然蟬兒居高食潔,又有誰能相信我的清白,代我表述內心的沉冤?表明自己的品行高潔,卻無人相信,表達了自己身陷囹圄的痛苦和乞盼有司明察的心愿。6.B 7.示例一:從煉字角度賞析,“抱”字生動地描繪出弓弦拉開如滿月的形態,“踐”字形象地寫出戰馬馳騁揚起塵土的場景,這兩個字表現了唐軍英勇無畏、奮勇殺敵的氣概。示例二:從修辭手法角度賞析,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將弓弦和馬足擬人化,賦予它們人的動作,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唐軍出征時的昂揚斗志和愛國情懷。示例三:從意境營造角度賞析,此句營造出一種雄渾壯闊的意境,弓弦與漢月相互映襯,馬足揚起胡塵,展現了唐軍在邊疆戰場上的英勇身姿,表達了詩人對唐軍的贊美之情。【導語】《從軍行》通過對軍旅生活的描寫,展現了將士們的氣概與決心。起句寫出將士們的斗志昂揚,中間句描繪日月交替下的征戰場景,末句表達了誓死報國的豪情,體現了詩人的愛國情懷和不懼生死的精神。6.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理解。B.有誤,結合頷聯“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劍文”可知,野外的太陽照耀著戰士們手中戈的影子,天上的星星和劍上的花紋相互輝映。這里并不是對比手法,而是對偶手法,通過描繪野外陽光下戈影閃爍和夜晚天星與劍文相合的場景,來烘托出軍隊的威武氣勢和壯麗軍容;故選B。7.本題考查詩句賞析。“弓弦抱漢月,馬足踐胡塵”意為:為了保衛漢室的天下,手中緊握弓弦,踏平胡人的地盤,軍隊馬匹飛奔過后留下滿天的塵土飛揚。示例一:從煉字角度賞析。結合“弓弦抱漢月”可知,“抱”字用得極為精妙。這里描繪的是戰士拉弓時,弓弦被拉滿,如同擁抱著月亮一般。“抱”字將原本靜態的弓弦拉滿的狀態賦予了動態的美感,生動地展現出弓弦拉開時如滿月般的飽滿形態,體現了戰士們拉弓動作的嫻熟有力。再結合“馬足踐胡塵”,“踐”字描繪出戰馬在戰場上奔跑,馬蹄重重踏在土地上,揚起漫天胡地塵土的場景。這兩個字,一個從戰士的武器使用角度,一個從戰馬的行動角度,生動地展現了戰斗場景。由此可知,“抱”字生動地描繪出弓弦拉開如滿月的形態,“踐”字形象地寫出戰馬馳騁揚起塵土的場景,這兩個字表現了唐軍英勇無畏、奮勇殺敵的氣概。示例二:從修辭手法角度賞析。結合“弓弦抱漢月,馬足踐胡塵”可知,“抱”和“踐”這兩個動詞,本是人類具有的動作。在這里卻分別用于“弓弦”和“馬足”。將“弓弦”當作人,仿佛它有意識地去“抱”漢月;把“馬足”也賦予了人的主動性,讓其去“踐”胡塵。這種手法使得詩句中的弓弦和馬足仿佛具有了生命和情感。由此可知,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將弓弦和馬足擬人化,賦予它們人的動作,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唐軍出征時的昂揚斗志和愛國情懷。示例三:從意境營造角度賞析。結合“弓弦抱漢月,馬足踐胡塵”可知,詩句中描繪了一幅宏大的畫面。在廣闊的天空下,戰士們拉開的弓弦與天上的明月相互映襯,而在大地上,戰馬奔騰,馬蹄揚起胡地的塵土。“漢月”給人一種遙遠、宏大且具有使命感的感覺,“胡塵”則點明了戰場的位置在邊疆塞外。整個畫面既有高空的明月與拉滿的弓弦相互呼應,又有地面上戰馬奔騰揚起塵土的動態場景,兩者融合在一起,營造出一種雄渾壯闊的氛圍。由此可知,此句營造出一種雄渾壯闊的意境,弓弦與漢月相互映襯,馬足揚起胡塵,展現了唐軍在邊疆戰場上的英勇身姿,表達了詩人對唐軍的贊美之情。8.B 9.甲詩借流水的無情反襯出友人的多情,體現出詩人對友人的不舍與深情;乙詩借用典故,表明希望朋友不要像戰國時荊軻一樣,而要在邊疆建功立業報效國家。【導語】這兩首詩均為送別詩,但表達的情感各異。皇甫冉的詩溫婉細膩,以旅途遙遠反襯深厚情誼;駱賓王的詩剛烈壯闊,借送別鼓勵友人壯志從戎,兩首詩都通過精練的筆觸表達了濃厚的情感。8.本題考查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B.“人心勝潮水”的意思是:你我友情深厚,要勝過東海的潮水,“勝”是“超過”,表現詩人的心將時刻伴隨著朋友。人心能超越時空的限制。它將伴送著行人,駛過潯陽江,駛向那云山深處的西塞。句中以“人心”與“潮水”對比,而一個“勝”字,便將流水的無情反襯出友人的多情。本項中“流水的多情”理解錯誤;故選B。9.本題考查對比閱讀。甲詩后兩句“人心勝潮水,相送過潯陽”意思是:你我友情深厚,要勝過東海的潮水,送你離去直到過了潯陽才回來。運用類比手法,以奔涌的潮水比擬依依惜別的人情,強調彼此的深厚情誼,表達離別的難舍之情。乙詩尾聯“不學燕丹客,徒歌易水寒”意思是:不要學那過河行刺的荊軻,白白地唱了一曲《易水寒》。反用荊軻刺秦王的典故。荊軻刺秦王失敗的原因,主要是其劍術不過硬。陶淵明在《詠荊軻》中曾寫道:“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此寫的是“俠客”不學俠客,其含意就新中見奇。表明詩人認為朋友像燕丹客那樣勇往直前,歌頌他勇敢從軍而非徒然感慨凄涼,其中隱含著詩人對朋友為國建功立業的壯志豪情的敬仰和期待,不僅限于離別的傷感,更有豪情的贊美。10.因為風聲停止,山谷顯得異常安靜,幽深少人的山林,月色更加濃郁,運用聽覺和視覺描寫,描繪了一幅幽邈、靜謐的月下山林圖景。 11.表達了詩人熱愛自然之情,抒發了追求閑適、高潔之志,也表達了詩人想擺脫官場束縛意欲退隱的心情。【解析】10.本題考查詩句的賞析,賞析的角度包括:修辭角度、描寫角度、遣詞造句角度、選材角度等等。簡而言之,從內容和手法等角度入手分析。“谷靜風聲徹,山空月色深”,這兩句主要是寫景,故可以從寫景的角度入手,“風聲”立足于聽覺,“月色”立足于視覺,可以從感官角度作答;同時用“谷靜”“山空”“月色深”等景象描繪了一幅靜謐的圖景。11.本題考查詩歌的情感。首先應到詩歌中找情感詞,然后再找詩人筆下的景物,體會景物的特點。全詩緊扣“游”字,描寫夏日暮晚時分的獨特山景,表達了熱愛自然之情,抒發了追求閑適、高潔之志。首聯直接點題,側面明旨“物外”。頷聯承接上文,聚焦題中“山家”,突出“蘭徑薰”“槐庭落”的夏日景況,也暗示了詩人的志趣與追求。頸聯轉寫山風、山月,一“徹”一“深”,照應其“靜”“空”,空曠、靜謐的意境自然形成。尾聯應題,以議結情,“一遣”與“唯馀”的反差,揭示了一片“詩心”,主旨凸顯。由此,全詩在營造山中夜色空曠、幽靜的奇特意境中,含蓄地表達了詩人遠離“樊籠”(塵世束縛)、親近“松桂”(美好自然)的心愿,其厭惡塵世、熱愛自然、追求高潔之情志,了了可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