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考語文詩歌專題訓練----李賀詩歌1.閱讀《雁門太守行》,完成題目。雁門太守行李賀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小粵要參加“誦中華經典,品詩詞文化”活動,想用這首詩來拍攝一條短視頻。請你幫忙補全下面的策劃表。詩句 畫面 氛圍 誦讀要點黑云壓城城欲摧 敵軍似烏云逼近,城墻仿佛將要坍塌 緊張 重讀“黑”“壓”,語調漸低甲光向日金鱗開 鎧甲迎著云縫中射下來的陽光,如金色的鱗片般閃閃發光 昂揚 ①角聲滿天秋色里 鼓角齊鳴,殺聲震天,原野上草木枯落,秋色正濃 ② 重讀“滿”“秋”,語調變低,語速變慢塞上燕脂凝夜紫 暮色中,戰場上浸透著鮮血的泥土如胭脂般凝結在一起 慘烈 重讀“凝”“紫”,語調更低,語速更慢閱讀古詩,完成題目。南園十三首(其五)【唐】李賀男兒何不帶吳鉤①,收取關山五十州②?請君暫上凌煙閣③,若個④書生萬戶侯?【注】①吳鉤:一種刀刃呈彎曲形的佩刀。②五十州:指當時被藩鎮所占領割據的山東及河南、河北五十余州郡。③凌煙閣:唐代旌表功臣的高閣。貞觀十七年(643),唐太宗為懷念當初一同打天下的諸多功臣,命閻立本繪長孫無忌等二十四人畫像于凌煙閣。④若個:哪個。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宋】陸游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2.賞析詩句“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3.兩詩的作者雖生活在不同的朝代,但這兩首詩所表達的情感卻有相似之處,請簡要分析。閱讀下面的古詩詞,完成下面小題。野 歌李 賀①鴉翎羽箭②山桑③弓,仰天射落銜蘆鴻。麻衣④黑肥⑤沖北風,帶酒日晚歌田中。男兒屈窮心不窮,枯榮不等嗔天公。寒風又變為春柳,條條看即煙濛濛。【注】①李賀:公元808年遭讒落第回到家鄉,此詩寫于落第回鄉之時。②鴉翎羽箭:用烏鴉羽毛做成的箭。③山桑:桑樹的一種,木可制弓。④麻衣:舊時舉子所穿的麻織的衣服。⑤黑肥:衣上的污垢。4.下列對詩歌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鴉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銜蘆鴻?!币徽Z雙關,既寫詩人仰天射鴻的高超射技又指詩人的遠大理想抱負。B.“帶酒日晚歌田中”寫了作者在田野中飲酒高歌,直到暮色四起,黃昏來臨,與題目相照應。C.“男兒屈窮心不窮,枯榮不等嗔天公”,“心不窮”,寫出了詩人一蹶不振,意志消沉;“嗔”,寫出了詩人的懊惱、憤怒。D.此詩前四句緊扣詩題敘事,后四句詩人脫口抒懷,脈絡清晰,基調昂揚,意境深遠。5.詩歌的最后兩句闡發了怎樣的道理?6.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北中寒①李賀一方黑照三方紫,黃河冰合魚龍死。三尺木皮斷文理,百石強車上河水。霜花草上大如錢,揮刀不入迷濛天。爭瀯②海水飛凌喧,山瀑無聲玉虹懸。【注】①元和七年,皇帝派兵抵御吐蕃,時值隆冬,李賀作詩記之。②瀯:yíng。(1)首聯中的“黑”字妙在何處?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2)請描繪尾聯“爭潛海水飛凌喧,山瀑無聲玉虹懸”所呈現的景象。閱讀古詩,完成題目。《馬詩》(其五)①李賀大漠沙如雪,燕山②月似鉤③。何當④金絡腦⑤,快走踏清秋。注釋:①此詩作于元和九年(公元814年),作者所處的貞元(785年-805年)、元和(806年-820年)之際,正是藩鎮極為跋扈的時代,詩中“燕山”暗示的幽州薊門一帶又是藩鎮肆虐為時最久、為禍最烈的地帶。②燕山,指燕然山,這里借指邊塞。③鉤,古代的一種兵器,形似月牙。④何當,何時將要。⑤金絡腦,即金絡頭,指用黃金裝飾的馬籠頭。7.下面對詩句理解有誤的是( )A.詩歌一、二句描繪了秋天的美麗景象。B.第三句以“何當”領起做設問,強烈傳出無限企盼之意,有唱嘆之味。C.“金絡腦”指貴重的馬具,象征著馬受重用,含蓄表達了作者對建功立業的渴望。D.這首詩看起來是寫馬,其實是借馬來抒情,抒發詩人的懷才不遇。8.簡析一下“快走踏清秋”中“快走”二字有什么意味?9.結合“提示”,分析詩歌的藝術特色。提示:詩歌中的比興手法比,以彼物比此物,是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鮮明突出;興,借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發端,用具體的形象來渲染氣氛,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摘自百度詞條)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下列小題。《南園十三首·其十三》【唐】李賀小樹開朝徑,長茸濕夜煙。柳花驚雪浦①,麥雨漲溪田。古剎②疏鐘度,遙嵐破月③懸。沙頭敲石火④,燒竹照漁船。【注釋】①雪浦:是說柳花似雪,飄落在溪邊的淺灘上。②古剎:古寺。③嵐:山頭云氣。破月:農歷月半以后的月亮。④敲石火:擊石取火。10.下列對古詩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此詩描繪了南園一帶從早到晚的山光水色,旖旎動人。B.首聯從林間小路落筆,描繪了一幅清新秀美的晨景圖。C.頷聯寫白晝的景色:溪水旁柳絮紛飛,溪田里的水淹沒了小麥。D.尾聯寫船家夜漁的情景,漁人擊石取火,用竹枝扎成火把來照明捕魚。11.下列對古詩內容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歌中對山嵐、溪水、漁船等意象的描繪,隱含著詩人淡泊名利的隱逸情懷。B.頷聯中“驚”字使景中驀然顯出人來,有人的觀感,有人的情思。C.頸聯虛實相生,由遠及近地寫景,營造了一種渾厚深遠的意境。D.這首詩以時間為線索,從早上、白天、傍晚到深夜依次展開描寫。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面小題。送小季之廬山①李賀洛郊無俎豆,弊廄慚老馬。小雁過爐峰,影落楚水下。長船倚云泊,石鏡②秋涼夜。豈解有鄉情,弄月聊嗚啞。【注釋】①詩歌作于元和八年。李賀因病辭官,家境窘迫,遂于洛陽尋找出路。時隔不久,他的弟弟也離開故鄉前往廬山一帶謀生。②石鏡,即廬山山南石鏡峰。12.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標題點明了寫作緣由,即詩人為將前往廬山謀生的小弟送行。小季,指排行最末的弟弟。B.首句交代送別地點和場景,“俎豆”指餞行的菜肴。此句寫出詩人的貧困潦倒狼狽不堪。C.頸聯寓情于景,選取長船、云、石鏡峰、秋夜等清冷的意象,營造了凄涼孤寂的氛圍。D.尾聯寫詩人四顧凄迷倍感寂寞,無處傾訴,只能對月悲啼,抒發了作者深切的思鄉情。13.詩中寫到“老馬”和“小雁”,對表達送別之情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古詩鑒賞秋來【唐】李賀桐風①驚心壯士苦,衰燈②絡緯啼寒素。誰看青簡③一編書,不遣④花蟲粉空蠹?思牽今夜腸應直,雨冷香魂吊書客⑤。秋墳鬼唱鮑家⑥詩,恨血⑦千年土中碧。【注釋】①桐風:指吹過梧桐葉的秋風。壯士:詩人自稱。②衰燈:暗淡的燈光。絡緯:蟲名,俗稱紡織娘,因秋天季節轉涼而哀鳴,其聲似紡線。③青簡:青竹簡。一編書:指詩人的一部詩集。竹簡書久無人讀,蠹蟲就在其中生長。④不遣:不讓?;ㄏx:蛀蝕器物、書籍的蟲子。蠹(dù):蛀。⑤香魂吊書客:指前代詩人的魂魄來慰問詩人。書客:詩人自指。⑥鮑家詩:指南朝宋鮑照的詩。鮑照曾寫過《行路難》組詩,抒發懷才不遇之情。⑦“恨血”句:《莊子》中說:“萇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為碧?!?br/>14.詩歌通過 、 等景物,營造了深秋悲涼凄苦的氛圍。15.全詩圍繞著“苦”字展開,仔細閱讀詩歌,結合詩句說說詩人的“苦”有哪些?答案1. 重讀“甲”“金”,語調上揚 悲壯【導語】《雁門太守行》以濃艷色彩與奇譎意象,描繪戰爭的慘烈與悲壯。前半段勾勒危急戰勢,后半段展現將士誓死報國之志,虛實結合,將悲壯激昂的戰斗場景與忠君愛國之情融為一體,極具藝術感染力。【詳解】本題考查詩句賞析及朗讀設計。①結合“鎧甲迎著云縫中射下來的陽光,如金色的鱗片般閃閃發光”可知,此句描繪出在敵軍壓境的危急時刻,守城將士的鎧甲在陽光下閃耀著金光,展現出一種不可阻擋的氣勢與堅定的抗爭精神。“甲”“金”兩字精準突出了鎧甲的質感和光芒,重讀這兩個字能強化這種視覺上的沖擊與精神的昂揚感。由此可知,為了契合詩句“昂揚”的氛圍,誦讀時應重讀“甲”“金”,語調上揚,展現出將士們在困境中依然充滿斗志的姿態。②結合“鼓角齊鳴,殺聲震天,原野上草木枯落,秋色正濃”可知,在秋色蕭瑟的背景下,戰場上鼓角聲交織回蕩,殺聲震天,既展現出戰斗的激烈,又因草木枯落、秋色濃重渲染出一種蒼涼之感。激烈的戰斗場景與蒼涼的秋景相互映襯,體現出戰爭的殘酷以及戰士們在這樣環境下奮勇拼殺的悲壯。由此可知,此句營造出的氛圍是“悲壯”,誦讀時需通過重讀“滿”“秋”,語調變低、語速變慢,將這種悲壯感傳遞出來。2.“風吹雨”三個字照應詩題,既是自然界的風雨聲,又象征南宋風雨飄搖的統治。這兩句話通過風雨把現實與夢境聯系起來,顯得自然而巧妙。表達了詩人為收復失地統一祖國而獻身的強烈愿望。 3.兩首詩都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愛國之情,以及殺敵報國、建功立業的愿望和壯志未酬、懷才不遇的憤懣。【解析】2.本題考查詩歌賞析。“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的意思是:夜將盡了,我躺在床上聽到那風雨的聲音,迷迷糊糊地夢見,自己騎著披著鐵甲的戰馬跨過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場。“夜闌臥聽風吹雨”描繪了一個寂靜的夜晚,詩人孤獨地躺在床上,聽著外面的風雨聲。這里的“風吹雨”不僅指自然界的風雨,也象征著南宋王朝的艱難時局。詩人的敏感和細膩感受到了國家的危機,這種感受使他無法入眠,反映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深切關懷。“鐵馬冰河入夢來”則是詩人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在夢中,詩人騎著披著鐵甲的戰馬,跨越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場。這個夢境不僅是詩人對過去軍旅生活的回憶,也是他對未來戰斗的渴望。通過這個夢境,詩人表達了自己即便在年老體衰、身處困境之時,仍然心系國家安危,希望能夠為國效力、收復失地的強烈愿望。3.本題考查詩歌情感。《南園十三首(其五)》通過“吳鉤”、“關山五十州”、“凌煙閣”等意象,抒發了詩人決心投筆從戎、建功立業的壯志豪情,同時也反映了詩人仕途不順、懷才不遇的憤懣情緒。詩中通過設問的形式,表達了詩人對于不能實現自己政治理想和軍事抱負的深深遺憾,以及對那些能夠在歷史上留下名字、建立功勛的將領的羨慕和向往。這種情感表達,既體現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心,也反映了他個人的挫折感和不甘心。《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通過“風雨”的意象,將現實與夢境聯系起來,表達了詩人為收復失地、統一祖國而獻身的強烈愿望。陸游在詩中展現了即便年老仍想要為國家效力的決心,塑造了一個雖年老但仍想為國家效力的忠心愛國者的形象。詩中的情感深刻反映了陸游的愛國情懷和他對國家安危的深切關懷,也展現了詩人無法實現自己報國之志的悲憤之情。據此可知,兩首詩都表達了作者的愛國情懷和對國家安危的深切關懷,也展現了詩人無法實現自己報國之志的悲憤、遺憾之情。4.C 5.凜冽寒風終將過去,即將到來的應是和煦春風拂綠枯柳,看上去正好像輕煙籠罩一般搖曳多姿。運用比喻(虛寫、想象、借景說理),描寫了柳樹枯木逢春,生機勃勃的樣子,表明嚴冬過后終將是生機盎然的春天,生動地說明天道無私,人應該樂觀向上的道理。【解析】4.本題考查詩歌賞析。C.“男兒屈窮心不窮,枯榮不等嗔天公”句意為:大丈夫雖身受壓抑遭遇困窘,才志不得伸展,但心志不可沉淪。憤怒問天公:上天為什么要作有枯有榮這樣不公平的安排?此句是詩人不甘沉淪的自勉之詞,詩人能夠樂觀自信地在困境中迸發出施展抱負、實現理想的呼聲。本項“寫出了詩人一蹶不振,意志消沉”有誤。故選C。5.本題考查賞析作者情感。最后兩句一語雙關,描寫了二維場景的變化,“寒風”指代冬季。“春柳”象征春天景色,此句既描寫了時間飛逝,又代指世事無常,前一秒還是“寒風”,下一秒就是“春柳”。春風中看那垂下的條條柳枝,卻是“煙朦朦”,道出了前途迷茫之意。據此分析解答最后兩句包含三層含義。第一層:寒風去,春柳來(凜冽的寒風終將過去,和胞的春風拂綠枯柳,綴滿嫩綠的柳條好像輕煙籠罩一般搖曳多姿)第二層:抒發感慨(表達了詩人雖感嘆不遇于時,但不甘沉淪的樂觀、自勉之情。)第三層:富含哲理(冬天過去,春天終將到來,天道循環,人應樂觀向上)。6.(1)極寫天色之陰沉晦暗,給人以陰冷之感,同時暗扣標題中的“寒”字,為全詩奠定隆冬酷寒的基調。(2)水中浮冰相互碰撞,發出清脆的聲響;山間瀑布因凍結懸掛在空中,如一條白色的長虹;為讀者呈現出一派極寒而奇特的景象。【詳解】(1)本題考查詞語的賞析。題目“北中寒”的“北中”是北中天的意思。古人把天(中天)分東、南、西、北四方。首句“一方黑照三方紫”總寫北中天色陰沉的感覺。北中天這一方昏暗的天色竟將其余三方的天空映成了紫色,可見天色的陰暗。根據注釋中的時間,可知此時正值隆冬,詩人用一個“黑”字即點明寒冬之意,扣住題目,提綱挈領,寫出了隆冬天氣酷寒的特征,為全詩奠定了“寒”的基調。余下七句為分寫,以水遇冷凝結成霧、霜、冰等來突出北中的寒冷。(2)本題考查詩句畫面的理解。“爭瀯海水飛凌喧,山瀑無聲玉虹懸”,意思是:揮刀舞劍向天,難割破灰蒙蒙天色。海上波濤回旋激蕩,積冰嘩嘩作響。山谷瀑布凝結失聲,如白虹懸半空。“爭瀯海水飛凌喧”用夸張的手法,寫出了草木上凝結的冰花,碩大如銅錢一般。海水中也有不少的冰塊,在洶涌的波濤中碰撞激蕩,發出清脆的聲響;“山瀑無聲玉虹懸”中的“虹”本有七彩,用比喻的手法賦予其動態美,而“玉虹”的一說,更強調凍瀑的透明,而透明中亦能折射出不同的色光。作者用十分奇異的語感,描繪了出征將士遇到的極寒而奇特的壯觀景象,讓人產生美感。7.A 8.“快走”二字,是指飛快地跑,形象暗示出駿馬輕捷矯健的風姿,詩人借“快走踏清秋”表達了自己要在秋高氣爽的疆場上馳騁建樹功勛的愿望 9.參考答案:詩歌的一、二句中運用“比”的手法,以雪比喻沙,以鉤比喻月,運用比喻形象地展現出一片富于特色的邊疆戰場景色。同時,作者以平沙如雪寒氣凜凜的疆場起興,以啟動后面詩歌的抒情。詩歌采用比興的手法,突出了邊疆景物的特征,渲染了沙場肅殺的氣氛,為作者抒發渴望馳騁沙場建樹功勛的愿望蓄勢,大大豐富了詩的表現力。【分析】7.A.一、二句展現出一片富于特色的邊疆戰場景色,并非秋天的美麗景象。故選A。8.考查對重點字詞的理解。“快走踏清秋”意為:奔馳快跑,踏碎這清冷的秋意。生動形象地表現了駿馬奔馳,馳騁疆場的情態。本詩運用象征的手法,明寫馬,實寫人,寫自己。聯系前句,“金絡腦”是貴重的馬具,象征馬受重用,也象征著自己得到了朝廷的重用?!翱熳咛で迩铩蔽竦谋磉_了自己得到朝廷的重用后,在這沙場之上縱馬馳騁,為國殺敵的豪情壯志。9.考查賞析詩歌的藝術特色。本詩主要運用比興手法,“大漠沙如雪”以沙喻雪,“燕山月似鉤”以鉤喻月,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大漠雪白無垠,殘月如鉤,月光清冷如水的邊疆戰場景色。以這樣一個富有特征性的景色引出后兩句的抒情,表達自己渴望為國殺敵,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比興手法的運用,不僅表現了邊疆沙場的特有場景,渲染了緊張肅殺的氣氛,自然引出后兩句的抒情,為抒發自己的渴望建功立業的愿望蓄勢,豐富了語言的表現力。10.C 11.C【解析】10.C.有誤?!胞溣隄q溪田”指麥熟時節下了場雨,溪水上漲了,田里的水也平平滿滿的。11.C.有誤。頸聯“古剎疏鐘度,遙嵐破月懸”,都是遠景。12.D 13.以“老馬”自比,寫出自己因生活拮據無法很好地為小弟餞行的愧疚之情;把“小雁”比作遠行的弟弟,想象他獨自奔波的飄零孤寂,表達詩人送別時的擔憂和難過。兩種意象的使用使送別時的心情更復雜。【解析】12.本題考查理解詩歌內容。D.錯誤?!柏M解有鄉情,弄月聊嗚啞”的意思是:你值此情境,怎么可能不引起思鄉的情緒,而又無處傾訴,只能對月悲啼。這是作者借助想象描摹離別后弟弟思鄉的情形,是表達對弟弟的牽掛之情,而不是作者的思鄉之情。故選D。13.本題考查理解作者情感。“洛郊無俎豆,弊廄慚老馬”的意思是:在洛陽郊外送別小弟,卻沒有俎豆陳列,慚愧啊,破舊的馬廄、瘦骨嶙峋的老馬。寫詩人給弟弟踐行既無佳肴,又無美酒,詩人將自己比作“瘦骨嶙峋的老馬”,自己如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馬,居住在破舊的馬廄里,寫出自己的貧困與狼狽,自感慚愧。“小雁過爐峰,影落楚水下”的意思是:當小弟經過廬山的香爐峰時,你孤單的身影,將會落到鄱陽湖水面之下。詩人將遠行的弟弟比作“小雁”,想象小弟過香爐峰時,孤單的身影落在鄱陽湖里,詩人對小弟的牽掛、擔憂之情,蘊含在景物描寫之中?!袄像R”“小雁”兩種意象的使用使詩人送別時的心情更復雜。14. 桐風 衰燈、雨冷 15.苦:沒有知音朋友之苦,生活貧困之苦,壯志難酬之苦(寫出兩個即可)【解析】14.考查對詩歌內容的理解。“桐風驚心壯士苦,衰燈絡緯啼寒素”,意思是秋風驚人心,壯士辛苦著作急,有似昏燈里,紡織娘啼叫著催織寒衣?!八紶拷褚鼓c應直,雨冷香魂吊書客”,意思是這思想牽扯著,今晚我的肚腸也要愁直了,雨滴冷颼颼,像有古詩人的靈魂來慰吊。詩人對于時光的流逝表現了特異的敏感,以致秋風吹落梧桐樹葉子的聲音也使他驚心動魄,無限悲苦。這時,殘燈照壁,又聽得墻腳邊絡緯哀鳴;那鳴聲,在詩人聽來仿佛是在織著寒天的布,提醒人們秋深天寒,快到歲末了。詩人痛苦地思索著,思索著,在衰燈明滅之中,仿佛看到賞識他的知音就在眼前,在灑窗冷雨的淅瀝聲中,一位古代詩人的“香魂”前來吊問他這個“書客”來了。據此可知,詩歌通過桐風、衰燈、雨冷等景物,營造了深秋悲涼凄苦的氛圍。15.考查對詩歌內容的理解。詩歌大意:秋風驚人心,壯士辛苦著作急,有似昏燈里,紡織娘啼叫著催織寒衣。日后誰來讀我用竹簡寫下的這編書,不使它被蠹蟲蛀成粉屑和洞隙?這思想牽扯著,今晚我的肚腸也要愁直了,雨滴冷颼颼,像有古詩人的靈魂來慰吊。秋夜墳場上,詩鬼們誦讀著鮑氏的詩句,他們的怨血在土中化作碧玉,千年難消。“桐風驚心壯士苦,衰燈絡緯啼寒素”,開頭一、二句點出“秋來”,抒發由此而引出的由“驚”轉“苦”的感受,首句“驚心”說明詩人心里震動的強烈。第二句“啼寒素”,這個寒字,既指歲寒,更指聽絡緯啼聲時的心寒。在感情上直承上句的“驚”與“苦”。這一、二兩句是全詩的引子。一個“苦”字給全詩定下了基調,籠罩以下六句?!罢l看青簡一編書,不遣花蟲粉空蠹”,上句正面提問,下句反面補足。面對衰燈,耳聽秋聲,詩人感慨萬端,他發出一聲長長的嘆息:“自己寫下的這些嘔心瀝血的詩篇,又有誰來賞識而不致讓蠹蟲白白地蛀蝕成粉末呢?”情調感傷,與首句的“苦”字相呼應。五、六句緊接上面兩句的意思。詩人輾轉反側,徹夜無眠,深深為世無知音、英雄無主的憂憤愁思所纏繞折磨,似乎九曲回腸都要拉成直的了。詩人痛苦地思索著,思索著,在衰燈明滅之中,仿佛看到賞識他的知音就在眼前,在灑窗冷雨的淅瀝聲中,一位古代詩人的“香魂”前來吊問他這個“書客”來了。這兩句,詩人的心情極其沉痛,用筆又極其詭譎多姿。習慣上以“腸回”、“腸斷”表示悲痛欲絕的感情,李賀卻自鑄新詞,采用“腸直”的說法,愁思縈繞心頭,把紆曲百結的心腸牽直,形象地寫出了詩人愁思的深重、強烈,可見他用語的新奇。憑吊這種事情,一般只是生者對死者做,他卻反過來說鬼魂前來憑吊他這個不幸的生者,更是石破天驚的詩中奇筆。“雨冷香魂吊書客”,詩人畫出了一幅十分凄清幽冷的畫面,而且有畫外音,在風雨淋涔之中,他仿佛隱隱約約聽到秋墳中的鬼魂,在唱著鮑照當年抒發“長恨”的詩,他的遺恨就像萇弘的碧血那樣永遠難以消釋。詩人表面上是說鮑照,實際上是借他人的酒杯,澆自己胸中的塊壘。志士才人懷才不遇,這正是千古同恨的事情。據此可概括為:沒有知音朋友之苦,生活貧困之苦,壯志難酬之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