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高一上學期六校期末聯合考試卷歷史注意事項:1.本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2.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 如下圖所示是春秋戰國時期主要水利工程分布圖。據此可知,春秋戰國時期( )A. 工商業空前繁榮 B. 江南大規模開發C. 生產力水平提高 D. 各國經貿往來多2. 南北朝后期,北方鮮卑統治者和居高位的漢族士人,熟悉和仰慕江南文化,相當突出。這一時期,南北雙方交流頻繁。雙方皆妙選行人,必求容止可觀,文學優贍者始得充任。南來的北朝使節,皆為漢族高門人物,而非鮮卑子弟。這說明( )A. 南方政權整體實力占優 B. 漢族高門控制南北政權C. 南北政權關系趨向和好 D. 南北政權文化認同趨近3. 唐朝人們往往崇尚“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尚武精神,宋人認為“狀元登第,雖將兵數十萬,恢復幽薊,逐強敵于窮漠,凱歌勞還,獻捷太廟,其榮亦不可及矣。”這說明( )A. 國家的政策影響社會觀念 B. 科舉考試以文取士的盛行C. 唐節度使設置的直接結果 D. 宋代宰相權力的日趨弱化4. 兩宋時期,伴隨商品經濟的發展,中古時期森嚴的良賤制度也逐漸被打破。宋仁宗時賦予了私人奴婢編戶齊民的法律地位,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后官奴婢制度消亡。仁宗朝,政府規定商人、佃農、奴婢均為編戶齊民。這本質上反映了( )A. 儒家思想的影響力下降 B. 社會秩序總體較為穩定C. 經濟發展助推社會進步 D. 官員的執政水平比較高5. 清朝前中期,康熙、乾隆、道光三朝相繼繪制了《皇輿全覽圖》《內府輿圖》和《皇朝一統輿地全圖》三幅疆域圖,以地圖線條標示了清朝前中期疆界的形成。這些疆域圖的繪制( )A. 推動了統治者開疆拓土 B. 提高了國家的治理能力C. 反映了疆土意識的增強 D. 促進了中國版圖的形成6. 明朝戶籍制度將全國戶口按照職業分工,劃為民戶、軍戶、匠戶等籍,民戶務農,并向國家納農業稅、服徭役;軍戶的義務是服兵役,匠戶則必須為宮廷、官府及官營手工業服勞役。各種戶籍世襲固定,嚴禁私自逃亡換籍。這些措施( )A. 抑制了封建土地兼并 B. 加劇了社會階層分化 C. 有利于社會統治管理 D. 減緩了人口增長趨勢7. 勢力范圍的劃分標志著列強對中國領土和主權的進一步侵犯,加劇了中華民族的危機,具體來說,德國在山東劃定了勢力范圍,俄國在長城以北、新疆、東北劃定了勢力范圍,法國在廣東、廣西、云南劃定了勢力范圍,英國在長江流域劃定了勢力范圍,日本則在福建劃定了勢力范圍。這一情況發生于( )A. 《南京條約》簽訂后 B. 《天津條約》簽訂后 C. 《北京條約》簽訂后 D. 《馬關條約》簽訂后8. 洋務運動時期,有官員指出,“二百年來,英商之所以橫行四海、獨擅利權者也 公司一也”。20世紀初,清廷頒布《公司律》,中外經濟戰遂拓展為“商品戰”“礦權戰”“資本戰”等多個戰場。這可用來說明( )A. 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受益于洋務運動 B. 西學東漸助推了中國經濟近代化發展C. 近代中國傳統生產模式退出歷史舞臺 D. 中國近代工業化起步與西方國家類似9. 下表為維新思想家們宣揚維新思想的觀點。維新思想家 觀點譚嗣同 譚嗣同在《仁學》一文中,反思傳統文明,指出:“二千年來之政,秦政也,皆大盜也”康有為 撰寫《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倡導君主立憲梁啟超 認為:“法者天下之公器,變者天下之公理”嚴復 翻譯《天演論》,主張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說明維新派都( )A. 全盤否定傳統文化 B. 理性洞察西方文明 C. 打破君主制度迷信 D. 主張變法啟迪思想10. 學者馬敏認為:“研究辛亥革命史不僅要有亞洲意識,還必須有全球意識。孫中山等人的革命思想深受美國革命和法國大革命影響;孫中山等尋求華僑的支援,不限于日本和東南亞,也擴展到美洲、歐洲及一切有華人的地方;同盟會的分支機構遍及各大洲,海外色彩甚為濃厚。”材料旨在說明辛亥革命( )A. 可視為全球華人的革命 B. 與日本東南亞關系密切相互影響C. 具有深遠的世界性意義 D. 是一場國際背景濃厚的政治革命11. 五四運動前后,大量進步知識分子走進廠礦、碼頭開展勞工調查。1920年《勞動界》刊發《勞動調查表》,建議從工人“每天做工幾時?養活幾人?”“知道勞動運動的意思?有無組織?”等方面開展調查。此后,大量關于勞工現狀調查的文章陸續刊載。這說明( )A. 調查解決問題已成為社會共識 B. 勞工社會地位明顯提高C. 馬克思主義學說得到初步實踐 D. 民族企業勞資關系緊張12. 一位重要的國民黨領導人認為,全世界只有俄國解決了社會制度問題,中國“若能夠有所樹立,除非是建一社會主義的國家”。他堅信共產黨人加入國民黨是國民黨起死復生,成為“一個新生命”的重要因素。下列選項中,與該國民黨領導人觀點相符的是( )A. “三民主義”的提出B. 討袁護國戰爭的發動C. 國民黨一大的召開D.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13. 1941年11月,中共中央軍委指示各地把“人民武裝”(不脫離生產的自衛隊及民兵)作為與主力軍、地方部隊并列的根據地三大軍事力量來加強建設,并要求為自衛隊和民兵提供武器。按照要求,從邊區到縣、區、村迅速增設各級人民武裝抗日自衛委員會。這一舉措的實施( )A. 推動了全面抗戰路線的貫徹落實 B. 適應了對敵轉入軍事反攻的形勢C. 促使國共力量對比發生重大變化 D. 有利于根據地政權的進一步鞏固14. 1949年4月20日,侵入中國長江的四艘英國軍艦先后駛入中國人民解放軍防區,以紫石英號為代表的四艘英國軍艦突然開炮,解放軍迅速組織還擊,紫石英號身中數彈,被迫擱淺于鎮江附近水域,其他三艘英國軍艦狼狽逃走。毛澤東對此事件發表聲明:“人民解放軍要求英、美、法在長江、黃浦江及在中國他處的軍艦、軍用飛機、陸戰隊等武裝力量迅速撤離中國的領水、領海、領土、領空。”“紫石英”號事件表明( )A. 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堅強決心 B. 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統治的覆滅C. 人民解放軍取得戰略大決戰的勝利 D. 百余年來舊中國屈辱外交結束15. 冬學最早是陜甘寧邊區農民在冬季農閑時節開展的一種“文化翻身運動”。新中國成立初期(1949年—1951年),村村辦冬學、人人學文化的群眾性學習運動—冬學運動蓬勃開展起來。據此可知,冬學運動的開展( )A. 證明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B. 回應了農民“經濟翻身”的訴求C. 體現了黨的人民性的價值訴求 D. 為工業化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16. 下圖分別為《人民畫報》1966年第2期和第4期封面人物照片。它們反映了( )1966年第2期《人民畫報》封面上這位是山西昔陽大寨大隊黨支部書記陳永貴,他帶領大寨人與自然博弈造地十年,把連一棵樹都不長的荒坡硬是改造成穩產高產田,成為全國家喻戶曉的“毛澤東時代的農民”。 《人民畫報》1966年第4期的封面人物是大慶“鐵人”王進喜。王進喜是大慶油田石油會戰中涌現出的英雄人物。“寧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這是王進喜的豪邁誓言。A. 增產節約運動的開展 B. 艱苦創業的精神風貌C. “大躍進”運動豪邁熱情 D. 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魏晉以來,內遷的各族與當地的漢人錯居雜處,開始過定居生活,他們不斷向漢族人民學習……民族隔閡不斷消解,民族關系趨于緩和,到北朝后期,我國北方出現了各民族的大交融。——摘編自統編歷史教材選擇性必修一《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材料二 唐太宗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唐的民族政策以懷柔、招撫為主,對邊疆民族采取的和親政策次數之多、持續時間之長是歷代王朝所無法比擬的,還確立了羈縻府州制度,以邊疆民族首領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事務,并可世襲,相對松散的羈縻方式卻起到了較好的效果。——摘編自馬大正《中國古代的邊疆政策與邊疆治理》材料三 清入關后,密切關注邊疆事務,完成了對邊疆地區的統一,把邊疆與內地的整體聯系推進到一個新階段,從疆域“大一統”進入政治“大一統”,并在邊疆民族地區形成了持續穩定、統一的政治局面。為了樹立“大一統”正統王朝的形象,清朝抽去了“大一統”理論中“華夷之辨”的內容,將之改造為四海之內共尊一君的君主專制“大一統”觀念,較成功地解決了兩千多年來困擾歷代王朝的邊疆“內患”問題,促進了國家的統一。空前“大一統”的多民族國家至清代最后完成,這是中國封建社會數千年發展的一個大結局。——整理自劉正寅《“大一統”思想與中國古代疆域的形成》、白壽彝《中國通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北魏孝文帝為了順應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趨勢所進行的改革并簡述其對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朝邊疆民族治理政策的特點。(3)根據材料三,指出清朝“大一統”的具體表現:結合所學知識用一句話概括清朝遼闊疆域的歷史價值。18.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編練新軍是清政府在甲午戰爭失敗后做出的痛苦抉擇,在新軍建設的過程中,袁世凱和張之洞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對封建體制之下的軍隊進行了“大換血”,使新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性的轉變。效法日本,成為學習西方的一條捷徑。“湖北此次編制之法以一軍統兩鎮,與日本合兩旅團為一師團之制相同。”1個鎮下設2個步兵協,1個馬隊標,1個炮兵標,1個工程營,1個輜重營以及1支軍樂隊。每個步兵協下設2標,每個標(步兵或炮兵)由3個營組成(騎兵標下設隊),1鎮兵力12512人。1906年11月,清政府令中央管理部門進行廣泛改革。兵部改為陸軍部,并合了練兵處和太仆司。在軍咨府設立以前,全部參謀事宜由附屬于陸軍部的軍咨處經辦。還設置管理水師事務的海軍處。陸軍部管轄清朝所有的陸軍、軍事學堂、軍械、軍需貯藏和兵工廠等。陸軍部分為承政廳和參議廳,并設有10個司。陸軍部的職能是統一軍隊管理,有力地保全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作為新軍統帥,袁世凱提出了“道必師古,法必因時”的新軍建設思想。張之洞主張積極發展近代軍事教育,“國必有兵而能后存,兵必有學而能后精”。在晚清留日士官生中,張之洞派出的湖北留學生占有很大比例,吳祿貞、藍天蔚等著名軍官都是張之洞從湖北派往日本學習軍事的。袁世凱作為北洋新軍的核心人物,憑借著這樣一支近代化的軍隊,不斷攫取了政治權利,并且逐漸獲得了清政府的信任。在南方新軍倒戈宣布起義之時,清政府政權面臨著分崩離析的局面,袁世凱依靠新軍,竊取了革命的果實,建立了以北洋新軍為核心的北洋政府。——摘編自李治濤《試論新軍近代化的特點》(1)根據材料,概括晚清新軍近代化建設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晚清新軍在近代歷史發展中的作用。19.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近代“送字下鄉”運動始于19世紀末,“有識之士”深感于“無知愚民”幾乎招致亡國的慘劇,紛紛通過各種民眾學校、識字掃盲班推廣識字運動。五四時期,知識分子進一步意識到“只有農村和農民有知識和文化,中國才能發展”,積極投身平民教育運動,推進“送字下鄉”。1916年,全國教育會聯合會做出“注意貧民教育案”和“失學人民補習教育辦法”的決議。北京、南京高等師范學校也在1919年分別創辦《平民教育》和《少年社會》雜志,宣傳平民教育。1923年陶行知、朱其慧等發起組成南京平民教育促進會,此后全國20個省區組成平民教育促進會,辦起平民學校、平民讀書處和平民問字處,還編印《平民千字課》等讀本,推動“送字下鄉”的發展。在湖南長沙,從1922年3月到7月,便成立平民學校和平民讀書處達1718所。據統計,平民教育促進會出版的平民千字課本,先后發行了300余萬冊,受教育者達500萬人以上。——摘編自潘祥輝《“送字下鄉”:晚清及民國時期掃盲運動的傳播社會學考察》(1)根據材料,概括近代“送字下鄉”運動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近代“送字下鄉”運動興起與發展原因。20.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37年9月底和10月初,中共皖贛特委指派江天輝為紅軍代表,與國民黨閩浙皖贛邊區“綏靖”公署主任代表、駐瑤里別動大隊大隊長張甫成在安徽祁門舍會山進行談判,達成合作抗日的協議,從此,皖贛邊區三年游擊戰爭結束。雙方達成協議如下:(1)國民黨當局停止向皖贛邊區紅軍游擊隊進攻,撤退在紅軍游擊根據地周圍武裝,準許游擊隊派人聯絡各地紅軍人員,紅軍人員過境應通行無阻。(2)國民黨當局解除“移民并村”,恢復群眾生產自由,釋放一切政治犯。(3)紅軍游擊隊停止打土豪,停止對國民黨當局敵對行動,全部給養自購。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擬定一個恰當的主題,并對其進行合理的解讀。(要求:主題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充分,邏輯清晰,結論正確。)2024-2025學年度高一上學期六校期末聯合考試卷歷史注意事項:1.本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2.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題答案】【答案】C【2題答案】【答案】D【3題答案】【答案】A【4題答案】【答案】C【5題答案】【答案】C【6題答案】【答案】C【7題答案】【答案】D【8題答案】【答案】B【9題答案】【答案】D【10題答案】【答案】D【11題答案】【答案】C【12題答案】【答案】C【13題答案】【答案】D【14題答案】【答案】A【15題答案】【答案】C【16題答案】【答案】B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題答案】【答案】(1)改革:移風易俗,全面漢化(說漢語:穿漢服:改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高門士族通婚):遷都洛陽。積極作用:順應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趨勢:緩和了民族矛盾;加速了北方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北魏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為以后北方統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現打下基礎。(2)特點:較為開明:以懷柔、招撫為主;采取相對松散的羈縻政策。(3)表現:疆域大一統:政治大一統:觀念大一統(“四海之內共尊一君的君主專制‘大一統’觀念”亦可)。歷史價值:清朝基本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18題答案】【答案】(1)特點 : 效法日本軍事編制,建立近代師團體系。改革軍事機構,設立陸軍部統一管理。融合傳統與近代思想,注重軍事教育革新。派遣留學生培養新式軍官(2)作用 : 推動中國軍事近代化進程。加速清廷中央集權瓦解。成為辛亥革命主力,推翻清朝統治。演變為軍閥割據工具。促進近代軍工產業發展。【19題答案】【答案】(1)特點:識字與啟蒙、救亡相結合;推動力量多元(社團、高校、知識分子);形式多樣,措施豐富;規模大,影響廣。(任意3點)(2)原因:近代以來內憂外患的加深;“送字下鄉”運動與救亡圖存密切相關;新文化運動的發展(白話文的推廣);新式教育的發展;知識分子的積極推動等(任意3點)【20題答案】【答案】主題: 舍會山協議——國共地方合力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落地。 解讀:1937年9月皖贛邊區達成的舍會山協議,是國共兩黨在民族危亡之際的地方性合作實踐。背景上,材料明確顯示協議簽署于1937年9月底全民族抗戰爆發后,正值9月22日《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發布,皖贛紅軍停止三年游擊戰爭響應中央號召,體現民族矛盾上升為時代主題的必然轉向。協議內容凸顯相互妥協:國民黨承諾解除軍事封鎖、保障民生自由,中共則調整土地革命政策,放棄打土豪并自籌軍需。這種務實安排既化解地方對立,更為后續軍事合作鋪路——如1938年新四軍皖南整編直接吸納當地游擊隊。該協議雖為地方協定,卻具全國意義。其簽署時間恰處全國統一戰線形成關鍵節點:兩天后蔣介石承認中共合法地位。舍會山條款以軍事停火、民權保障等具體措施,成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基層的生動范本。綜上所述,超越黨派利益共御外侮是抗戰勝利基石。這份協議終結了皖贛內戰,標志中國共產黨將階級解放融入民族解放大業,也為敵后戰場開辟提供實踐模板,紅軍游擊隊由此轉向“為民族生存而戰”的新征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